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七二四七一二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2,無因、無緣眾生智、見。』」 如是廣說,乃至無畏王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七二五七一三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4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記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5。我等亦6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7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謂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 「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內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外8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擇善法、擇不善法。彼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精進斷不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9,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長養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喜,有喜處。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六七一四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猶豫11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12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13、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14,增以燋15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心起16、掉心17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18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則非時;修猗覺分、定覺分19、捨覺分,自此則是時20。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七七一五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 「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何等為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22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悼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何等為23擇法覺分不食?謂24於善法撰擇,於不善25法撰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26。」 「何等為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於彼不思惟,未起精進覺分令不起,已起精進覺分令退,是名精進覺分不食。」 「何等為喜覺分不食?有喜,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是名喜覺分不食。」 「何等為猗27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 「何等為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 「何等為捨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是名捨覺分不食。」 「何等為貪欲28蓋不食?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 「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何等為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29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 「何等為掉悔蓋不食?彼寂止30思惟,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是名掉悔蓋不食。」 「何等為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何等為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何等為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 「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 「何等為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 「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31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 「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為32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八七一六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34,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35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36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37生,已生者令退38。」 「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39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40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41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九七一七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43,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七一八4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篋45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我此念覺分,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己起,已滅知已滅,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一七一九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爾時,尊者優波摩47、尊者阿提目多48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49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婆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50,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51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七三二七二○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53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擇法、精進、喜54、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七三三七二一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56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分寶現。齋戒處樓觀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有此吉57瑞,必是轉輪聖王,我今決定為轉輪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說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58道而去59。』於是輪寶即發,王蕃前隨,而於東方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60。王隨輪寶,四兵亦從,若所至方,輪寶住者,王於彼住,四兵亦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悉皆歸伏。」 「如來出興於61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四七二二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63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王作是念64:古昔傳聞,剎利權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福善65,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66!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等皆是天尊翼67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68,度於南海,至于69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白70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71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72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澤73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珠寶74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類隙75,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肥不瘦,肢76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缽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77,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78若79須珍寶,即便告敕,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80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王,王81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云何聖王興於82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倦83,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五七二三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85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七二四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新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七七二五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八七二六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89,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90;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九七二七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力士聚落92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93城希連河94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阿難:「令四重襞95疊敷世尊鬱多羅僧96,我今背疾,欲小臥息。」 尊者阿難即受教敕,四重襞疊敷鬱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鬱多羅僧,唯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97,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 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我說98精進,善逝!」 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樂聞美妙法,忍疾告人說, 比丘即說法,轉於七覺分。 善哉尊阿難!明解巧便說, 有勝白淨法,離垢微妙說。 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 此則七覺分,微妙之善說。 聞說七覺分,深達正覺味, 身嬰大苦患,忍疾端坐聽。 觀為正法王99,常為人演說, 猶樂聞所說,況餘未聞者?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禮者, 彼亦應疾疾,來聽說正法。 諸多聞通達:契經、阿毘曇, 善通法、律者,應聽況餘者? 聞說如實法,專心黠慧聽, 於佛所說法,得離欲歡喜。 歡喜身猗想,心自樂亦然; 心樂得正受,正觀有事行。 厭惡三趣者100,離欲心解脫, 厭惡諸有趣,不集於人天; 無餘猶燈滅,究竟般涅槃。 聞法多福利,最勝之所說; 是故當專思,聽大師所說。」 異比丘說此偈已,從座起而去。 七四○七二八10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一七二九10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二七三○10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三七三一10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諸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四七三二1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未起不起,除善逝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五七三三10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覺分。世尊!云何為覺分?」 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107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六七三四1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說109,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七七三五1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11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八七三六11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113;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114;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九七三七1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覺分,何等為覺分?」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比丘尼116:「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諸比丘白佛:「云何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117,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七三八1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119——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一七三九1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四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二七四○1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般;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三七四一1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123,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124不淨觀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四七四二1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126,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五七四三1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128。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黃枕邑乞食。 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129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130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131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六七四四1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七七四五1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七五八七四六1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135,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136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九七四七1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138,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139、苦無我想140、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141、無欲想142、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1本經敘說無畏王子以無因論問佛,佛告以正見。相應部S.46.56.Abhaya 無畏 2「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巴利本作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annanaya adassanaya ahetu apaccayo annanam adassanam hoti因為無智、無見沒有因沒有緣,故無因無緣有無智、無見。 3本經敘說眾比丘訪外道精舍,諸外道自詡所說法與世尊無異,眾比丘聞後具白世尊,世尊告以可反問諸外道有關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並為眾比丘詳細說明。相應部S.46.52.Pariyaya 理趣 4「時有」,宋、元、明三本均作「爾時」。 5七覺意:即七覺分、七覺支。長阿含及增一阿含採用「七覺意」,中阿含統一用「七覺支」,雜阿含卷二十七使用「七覺分」,卷二十六使用「七覺支」,僅此經此句使用「七覺意」。 6「亦」字之下,麗本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宋本無「說」字。 8聖本無「外」字。 9「進」,宋、元、明、聖四本均於其後加上「即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十七字。 10本經說明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火則熾燃。若比丘生微劣心,應修擇法、精進、喜覺分。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若比丘掉舉心,應修猗、定、捨等覺分。相應部S.46.53.Aggi火 11心微劣猶豫Linam cittam巴,心退縮、沈滯,萎靡不振。 12掉心uddhatam cittam巴,心掉舉散亂,搖動不定。「掉」,大正本作「悼」。 13聖本無「生」字。 14「燃」,聖本作「然」。 15「燋」,宋、元、明三本均作「焦」。 16「掉心起」,宋、元、明三本均作「若掉心」。 17聖本無「心起掉心」四字。 18「此」,宋、元、明三本均作「其」。 19「覺分、喜覺分、則非時、修猗覺分、定覺分」十五字,麗本作「喜則非時修猗定」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之。 20「是時」,麗本作「非時」,今參考巴利本Kalo是時及本經文意將「非」改作「是」。「是時」,指契合時機。「非時」,指不契時機。 21本經說明譬如身依食而立,五蓋亦各依食而立,七覺分亦然。相應部S.46.2.Kaya 身,46.51. Ahara 食 22「樂」,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未」。 23「何等為」,宋、元、明三本均作「云何」二字。 24宋、元、明三本均無「謂」字。 25「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於不善」七十三字,聖本作「非食何等為食覺分不食謂四食處不思惟未起食覺分不起已起食能覺令退是名食覺分不食於蓋法選擇於不蓋」四十六字。 26「食」,聖本作「退」。 27「猗」,聖本作「倚」。又譯輕安,是入定時,身、心上輕鬆舒適的感受。又分為身輕安、心輕字。 28「貪欲」,宋本作「五」。 29「蓋」,宋、元、明三本均作「蓋令」二字。 30「止」,聖本作「正」。 31聖本無「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十一字。 32麗本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3本經說明不正思惟則不起四正勤、生五蓋、不生七覺支,正思惟反之。參閱相應部S.45.83.Yoniso 如理,46.29.Ekadhamma 一法 34「法」,宋、元、明三本均作「法能令」三字。 35「生令」,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令生」。 36麗本無「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7麗本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8「令退」,麗本作「重生令增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退」。 39「法」,宋、元、明三本均作「法令」二字。 40麗本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1「此」,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是」。 42本經說明惡友之害及善友之利。參閱相應部S.45.84.Kalyanamittata 善友 43「不見一法」,巴利本作 annam ekadhammam samanupassami我不見其他一法,指惡知識、惡伴黨之外,不見一法任何一人〈能使未生惡不善法令生……〉。 44本經敘說舍利弗於七覺支得自在。相應部S.46.4.Vatta 轉 45「篋」,麗本作「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為「篋」。 46本經說明修七覺分時,若滅五蓋,則心能解脫。相應部S.46.8.Upavana 優波摩 47優波摩Upavana巴,比丘名。 48阿提目多Adhimutta巴,比丘名。巴利本此處作「舍利弗」。 49晡時sayanhasamayam巴,約午後申時,夕陽西下時。 50「掉悔」之下,麗本有「不害睡眠」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1「進」,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勤」。 52本經經意同第七三一經。 53「動」,宋、元、明三本均作「能」。 54麗本無「喜」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5本經說明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如來出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相應部S.46.42.Cakkavatti轉輪、參閱長部D.17. Mahasudassana-suttanta 8-17. 大善見王經、中阿含五十八經七寶經、增一阿含三十九品第七經—大正〈No.12539.7〉、施護譯佛說輪王七寶經。 56轉輪聖王Cakkavatti-raja巴,以正法統治世界之君主。按其所轉之輪分為金輪、銀輪、銅輪、鐵輪四種,以金輪為最上。彼擁有四種兵及七寶,捨刀劍以安定蒼生,為印度之理想王。 57「吉」,聖本作「古」。 58「古」,宋本作「右」。 59去:輪寶自動前進。 60正直之道:通達古聖王境界之道。 61宋、元、明三本均無「興於」二字。 62本經詳細說明轉輪聖王出於世時,七寶出現於世之盛況。相應部S.46.42.Cakkavatti 轉輪、中阿含第五十八七寶經、增一阿含三十九品第七經—大正〈No.12539.7,參閱長部D.17.Mahasudassana-suttanta 8-17.大善見王經。 63剎利ksatriya梵、khattiya巴,又作「剎帝利」,為古印度四種姓之一。居四姓之第二,俱是帝王、武士之屬。 64麗本無「王作是念」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5「福善」,宋、元、明三本均作「齋福」。 66麗本無「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等一百一十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又其中「古」字,宋本作「右」。 67「等皆是天尊翼」,麗本作「則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等皆是天尊翼」六字。 68「乘古聖王之道」,麗本作「至於南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乘古聖王之道」六字。 69麗本無「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0「白」,麗本作「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白」。 71「拄」,聖本作「駐」。 72「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73「澤」,宋、元、明三本均作「朱」。 74「珠寶」,宋、元、明三本均作「寶珠」。 75「類隙」,元、明二本均作「瑕隙」,聖本作「垢穢」。「隙」為「隙」之古字,意即間隙、瑕疵。 76「肢」,麗本作「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肢」。 77「事」,明本作「侍」。 78「王」,元、明二本均作「主」。 79麗本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0「須畫時」,麗本作「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須畫時」三字。 81「王」,宋、元、明三本均作「隨王」二字。 82「於」,明本作「于」。 83「倦」,麗本作「倦」,今依據卍正藏改作「倦」。 84本經說明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可聞深妙之法,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覺分滿足。 85「依」,麗本作「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依」。 86本經說明親近奉事賢聖者,得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覺分滿足。參閱相應部S.46.3.Sila 戒 87本經說明五蓋是不善聚,七覺分是善聚。參閱相應部S.46.24.Ayoniso 非如理 88本經敘說阿難以為半梵行者是善知識,佛告之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識。相應部S.45.2.Upaddha 半 89「淨」,麗本作「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淨」。 90向於捨vossaggaparinamim巴,向最完全的捨,意即至於涅槃。 91本經說明佛於病中要阿難說七覺分,並告之若精進修習七覺分,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應部S.46.16.Gilana 病、長部D.16.Mahaparinibbana-suttanta 5.1. 大般涅槃經。 92力士聚落Malla巴,為古印度十六國之一,位於中印度恆河北部。 93拘夷那竭Kusinara巴,為力士聚落首府。 94希連河Hirannavati巴,河名。「希」,聖本作「熙」。 95「襞」,宋本作「辟」。 96鬱多羅僧uttarasanga巴,袈裟名,三衣之一,譯作上衣。 97「相」,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想」。 98「我說」,麗本作「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說」。 99「王」,宋、元、明三本均作「主」。 100「者」,宋本作「有」。 101本經說明七覺分。相應部S.46.22.Desana 說 102本經說明若比丘修七覺分則向於涅槃。相應部S.46.27.Nirodha 滅 103本經說明三世均當修七覺分。相應部S.46.41.Vidha 第一類 104本經說明若比丘修習七覺分清淨鮮白,可獲大利。相應部S.46.49.Anga 支分 105本經說明若比丘修習七覺分清淨鮮白,可獲大利。相應部S.46.10.Ubpanna ◎已生的 or Uppada ◎生 106本經說明七覺分須漸次而起,修習滿足。相應部S.46.5.Bhikkhu 比丘 107「彼當」,聖本作「當於」。 108本經說明修習七覺分者有二種果報。相應部S.48.65.Dve phala 果 109「上說」,麗本作「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上說」二字。 110本經說明修習七覺分者有四種果報。相應部S.48.12.Sankhitta 略說 111「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在」。 112本經說明修習七覺分者有七種涅槃果報。相應部S.46.3.Sila12-19戒 113「現法智證樂」,巴利本作 ditthe dhamme patikacca annam aradheti,即預先於現生得到開悟。 114「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巴利本作 no ce dittheva dhamme patikacca annam aradheti, atha marnakale annam aradheti, 其意謂:若非已經於現法現世中得到開悟智證樂,則於命終時得到開悟。 115本經說明若比丘於七覺分漸次起已,修習滿足。參閱相應部S.46.5.Bhikkhu 比丘 116宋、元、明三本均無「比丘尼」三字。 117「已」,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方便」二字。 118本經說明修習七覺分者,可得二種果。相應部S.48.65.Dve phala 果 119「果」,聖本作「界」。 120本經參閱第七四七經。 121本經參閱第七四八經。 122本經說明若修不淨觀,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67.Asubha 不淨 123不淨觀asubhasanna巴,四念處第一即觀身不淨。貪欲盛者,當多修此觀,觀通身內外不淨,使之減少貪欲之生起。參見增一阿含第三品第九經—大正〈No.1253.9〉。 124麗本無「修」字,今參考第七五四經補上。 125本經說明若修習隨死念,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68.Marana 死 126隨死念maranasanna巴,增一阿含第三品第十經作:「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 127本經敘說諸外道說其和佛陀俱能說法,無有差異,眾多比丘聞後不悅,告訴世尊,世尊授以反問之法。相應部S.46.54.Mettam 慈 128黃枕邑Halidda-vasana巴,地名。 129「善」,麗本作「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130聖本無「俱」字。 131「詣」,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往詣」二字。 132本經說明若修習慈心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62.Metta 慈 133本經說明若修習空入處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76.Nirodha 滅) 134本經說明若修習安那般那念,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66.Anapana 入出息 135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巴,又作「出入息念」。以心念入、出息呼吸,對治散亂,安止行者之心,以便入定。參見雜阿含卷二十九第八一三—八二七經。 136聖本無「於」字。 137本經說明若修習無常想,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57-61.69-76.Atthika etc.骨等 138無常想aniccasanna巴,作諸行皆無常之觀想。 139無常苦想。相應部S.46.72.Dukkha 苦 140苦無我想。相應部S.46.73.Anatta 無我 141斷想。相應部S.46.74.Pahana 斷 142無欲想。相應部S.46.75.Viraga 離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