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1 八九七九○五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3、尊者舍利弗4、住耆闍崛山中。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言:「云何,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耶5?」 舍利弗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6。」 又問:「云何,舍利弗!如來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非有後生死、非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諸外道出家又問尊者舍利弗:「云何所問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一切答言:『世尊說言7,此是無記。』云何為上座,如愚如癡,不善不辯,如嬰兒無自性智?」作此語已,從座8起去。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相去不遠,各坐樹下,晝日禪思。尊者舍利弗知諸外道出家去已,詣尊者摩訶迦葉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出家所論說事,具白尊者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何因何緣世尊不記說:後有生死、後無生死、後有後無、非有非無生死耶?」 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9,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八九八九○六1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園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11,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12。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13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14。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行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15,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迦葉!有五因緣16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17;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18依猗19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八九九九○七2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21來詣佛所,面前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歌舞戲笑耆年宿士22作如是說:『若伎兒於大眾中歌舞戲笑,作種種伎23,令彼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身壞命終,生歡喜天24。』於此,瞿曇法中所說云何?」 佛告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如是再三,猶請不已。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古昔此聚落眾生不離貪欲、貪欲縛所縛,不離瞋恚、瞋恚縛所縛,不離愚癡、愚癡縛所縛。彼諸伎兒於大眾座中25,種種歌舞伎樂嬉戲,令彼眾人歡樂喜笑。聚落主!當其彼人歡樂喜笑者,豈不增長貪、恚、癡縛耶?」 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曇!」 「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繩反縛,有人長夜以惡心欲令此人非義饒益,不安不樂,數數以水澆所縛繩,此人被縛豈不轉增急耶?」 聚落主言:「如是,瞿曇!」 佛言:「聚落主!古昔眾生亦復如是,不離貪欲、瞋恚、癡縛,緣彼嬉戲歡樂喜笑,更增其縛。」 聚落主言:「實爾,瞿曇!彼諸伎兒令其眾生歡樂喜笑,轉增貪欲、瞋恚、癡縛。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趣者,無有是處!」 佛告聚落主:「若言苦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則邪見!若邪見者,應生二趣,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說是語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悲泣流淚! 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是故我先三問不答,言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 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我不以瞿曇說故而悲泣也。我自念:昔來云何為彼愚癡不辨26不善諸伎兒輩所見欺誑,言大眾中作諸伎樂,……乃至生歡喜天。我今定思:云何伎兒歌舞嬉戲生歡喜天?瞿曇!我從今日,捨彼伎兒惡不善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實要。」 爾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頂禮佛足,歡喜而去。 九○○九○八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戰鬥活聚落主28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戰鬥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戰鬥活,身被重鎧,手執利器,將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緣此業報,生箭降伏天29。』於瞿曇法中,其義云何?」 佛告戰鬥活:「且止!莫問此義。」 如是再三問,亦再三止之,猶問不已。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聚落主!於意云何?若戰鬥活,身被甲冑,為戰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此人豈不先起傷害之心,欲攝縛枷鎖,斫刺殺害於彼耶?」 聚落主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聚落主:「為戰鬥活,有三種惡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種惡邪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 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戰鬥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諸戰鬥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因緣,生箭降伏天』者,是則邪見!邪見之人,應生二處,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說是語時,彼聚落主悲泣流淚! 佛告聚落主:「以是義故,我先再三語汝:『且止!不為汝說。』」 聚落主白佛言:「我不以瞿曇語故悲泣,我念古昔諸鬥戰活耆年宿士愚癡,不善不辨,長夜,欺誑作如是言:『若戰鬥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乃至得生箭降伏天。』是故悲泣。我今定思:諸戰鬥活,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生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瞿曇!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 時,戰鬥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九○一九○九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調馬聚落主31來詣佛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調馬聚落主:「調伏馬者,有幾種法?」 聚落主答言:「瞿曇!有三種法。何等為三?謂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 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種法,馬猶不調,當如之何?」 聚落主言:「便當殺之!」 聚落主白佛言:「瞿曇!無上調御丈夫者,當以幾種法調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 聚落主白佛:「瞿曇!若三種調御丈夫,猶不調者,當如之何?」 佛言:「聚落主,三事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 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曇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 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御丈夫,彼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豈非殺耶?」 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捨諸惡32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 佛說此經已,調馬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九○二九一○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兇惡聚落主34來詣佛所,稽首佛中,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不修何等法故,於他生瞋恚;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 佛告聚落主:「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 復問:「世尊!修習何法,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 佛告聚落主:「修正見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修習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 兇惡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此言。我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我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是故,我今當捨瞋恚、剛強、粗澀。」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 佛說此經已,兇聚落主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三九一一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36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云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畜金銀寶物。』又復有言:『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呵責處耶?」 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 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 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 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 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37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38喜,作禮而去。」 「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九一二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測。時,有王頂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王頂聚落主:「今者眾生依於二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著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有三種樂受欲樂40,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有三種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 「聚落主!何等為三種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樂受欲樂?有受欲者,非法濫取,不41以安樂自供,不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亦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世間第一受欲。」 「復次,聚落主!受欲樂者,以法、非法濫取財物,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而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二受欲樂者。」 「復次,聚落主!有受欲樂者,以法求財,不以濫取,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知識,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三受欲樂者。」 「聚落主!我不一向說42受欲平等,我說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說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說受欲者是其勝人。」 「何等為卑下受欲者?謂非法濫取,……乃至不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我說卑下者受欲。」 「何等為中人受欲?謂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財物,……乃至不求未來生天,是名我說第二中人受欲。」 「何等為我說勝人受欲?謂彼以法求財,……乃至未來生天,是名我說第三勝人受欲。」 「何等為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有一自苦枯槁活43,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種種苦行,精勤方便住處住,彼不能現法得離熾然、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44。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 「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種種苦行,亦不由此現法得離熾然、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 「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種種苦行方便,亦不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45,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 「聚落主!我不說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說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說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說自苦方便是勝人。」 「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卑劣人。」 「何等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中間人。」 「何等為自苦方便勝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46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 「聚落主!是名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 「聚落主!有道有跡,不47向三種受欲隨順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不向三種受欲、三種自苦方便?聚落主!為欲貪障閡48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瞋恚、癡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苦離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喜樂。如是離瞋恚、愚癡障閡,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安樂,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身現49緣自覺知。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王頂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王頂聚落主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於法,度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從今盡壽,為優婆塞。」 時,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五九一三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力士人間51遊行,到鬱鞞羅住處鸚鵡閻浮林52。 時,有揭53曇聚落主聞沙門瞿曇在力士人間遊行,至鬱鞞羅聚落鸚鵡閻浮林,說現法苦集、苦沒。「我當往詣彼沙門瞿曇,若我詣沙門瞿曇者,彼必為我說現法54苦集、苦沒。」即往彼鬱鞞羅聚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苦沒。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 佛告聚落主:「我若說過去法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55為信、為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不?我若說未來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為信、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不?我今於此說現法苦集、苦沒。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極略說法,不廣分別,我所不解。善哉!世尊!唯願廣說,令我等解。」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說。聚落主!於意云何?若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是若縛、若打56、若責、若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苦不?」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亦不一向。若諸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於我有欲、有貪、有愛、有念、相習近者,彼遭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我則生憂、悲、惱苦57。若彼眾生所無欲、貪、愛、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打、責、殺,我何為撗生憂、悲惱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聚落主!於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不?」 聚落主言:「不也,世尊!」 「聚落主!於意云何?若見、若聞彼依父母,當起欲、愛、念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 復問:「聚落主!於意云何?彼依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無常變異者,我或鄰58死,豈唯憂、悲、惱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 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說如此依父母譬。我有依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時還,我以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說,其諸眾生所有憂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憂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愛念無常變異者,則四憂苦生;若三、二,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聚落主!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即說偈言: 「若無世間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患; 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花59不著水。」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揭曇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深入於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以60超越。我從今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唯憶持我!」 佛說此經已,揭61曇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六九一四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聚落至聚落,人間遊行,至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63中。 時,有刀師氏64聚落主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 爾時,尼揵語刀師氏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65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聚落主言:「阿梨!我立何等論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尼揵語聚落主言:「汝往詣沙門瞿曇所,作是問:『瞿曇!常願欲令諸家福利具足增長,作如是願、如是說不?』若答汝言『不』者,汝當問言:『沙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有願有說』者,當復問言:『沙門瞿曇!若有如是願、如是說者,今云何於飢饉世,遊行人間,將諸大眾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村至村,損66費世間,如大雨雹,雨已,乃是減損,非增益也。瞿曇所說,殊不相應,不類不似,前後相違。』如是,聚落主!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爾時,刀師氏聚落主受尼揵勸教已,詣佛所恭敬問訊,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瞿曇!常欲願令諸家福利增長不?」 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欲令諸家福利增長,亦常作是說。」 聚落主言:「若如是者,云何,瞿曇!於飢饉世人間乞食,將諸大眾……乃至不似不類,前後相違?」 佛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聚落主!汝觀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錢財、多眷屬、多僕從,當知其家長夜好施,真實寂止,故致斯福利。聚落主!有八因緣,令人損減福利不增。何等為八?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有是八種為錢財難聚。聚67落主!我說無常為第九句。如是,聚落主!汝捨九因九緣,而言『沙門瞿曇破壞他家』,不捨惡言、不捨惡見,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生68地獄中。」 時,刀師氏聚落主心生恐怖,身毛皆豎,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瞿曇所不實斯誑,虛說妄語。」 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九○七九一五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 爾時,尼揵語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聚落主白尼揵:「阿梨!何等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尼揵語聚落主:「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若言『不』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作如是問者,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壞肥澤,第二田中70,第三田塉71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於最沃壞肥澤者,先耕下種。」 「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當於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聚落主言:「不欲廢田存種而已。」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72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時,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73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聚落主言:「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漏津者,先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 聚落主言:「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 聚落主言:「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之間,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隱樂住。」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豎,前禮佛足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 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九○八九一六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尼揵弟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欲何所論?尼揵若提子為何所說?」 聚落主言:「彼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75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如是盜、邪婬、妄語皆墮泥犁76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 佛告聚落主:「若如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墮泥犁中,以多行故,而往生彼』者,則無有眾生墮泥犁中。聚落主!於意云何?何等眾生於一切時有心殺生?復於何時有心不殺生?乃至何時有心妄語?何時有心不妄語?」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人於晝夜,少時有心殺生,……乃至少時有心妄語,而多時不有心殺生,……乃至妄語。」 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豈非無有人墮於泥犁中耶?如尼揵所說:『有人殺生者,一切墮泥犁中,多習行者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聚落主!彼大師出興於出,覺想籌量,入覺想地住。於凡夫地自辯所說,隨意籌量,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法,言『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多習行77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彼諸弟子若信其說,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能為弟子作如是說:若殺生者,一切皆墮泥梨中,多習行故,將往生彼。我本有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當墮泥犁中。』得如是見,乃至不捨此見,不厭彼業,不覺彼悔,於未來世,不捨殺生,乃至不捨妄語,彼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亦不滿足。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不滿足故,則為謗聖邪見;邪見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中。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 「聚落主!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常為眾生呵責殺生,讚歎不殺;呵責偷盜、邪婬、妄語,讚歎不盜、不婬、不妄語。常以此法,化諸聲聞,令念樂信重,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呵責殺生,讚歎不殺,……乃至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我從昔來,以愚癡無慧,有心殺生。我緣是故,今自悔責。』雖不能令彼業不為,且因此悔責故,於未來世,得離殺生,……乃至得離盜、婬、妄語,亦得滿足正意解脫,滿足慧解脫。意解脫、慧解脫滿足已,得不謗賢聖,正見成就;正見因緣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 「聚落主!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隨時晝夜觀察所起少有心殺生、多有心不殺生。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隨喜已,歡喜生;歡喜已,心猗78息;心猗息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79已,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80。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 爾時,世尊以爪甲81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為多?」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 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82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83,不能令住84。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婬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刀師氏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聚落主見法、得法、覺法、知法、深入於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不隨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白佛:「我已度,世尊!已越,世尊!我今85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燈明,取其馬尾,以為燈炷,欲吹令然86,終不得明,徒自疲勞,燈竟不然。我亦如是,欲求明智,於諸愚癡尼揵子所,愚癡習近,愚癡和合,愚癡奉事,徒自勞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87重歸依佛、歸法、歸僧。從今以去,於彼尼揵愚癡不善不辯者所,少信、少敬、少愛、少念,於今遠離。是故,我今88第三歸佛、歸法、歸僧,乃至盡壽,為優婆塞,自淨其心。」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九九一七8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調馬90。何等為三種?有馬捷疾具足91、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色具足92、捷疾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93。如是有三種調士夫相。何等為三?有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比丘!何等為不94調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於此苦95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觀者三結斷——身見、戒取、疑。此三結斷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非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96,不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感致衣被、飲食、床臥、湯藥、眾具,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臥具、湯藥,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解說97,是名色具足。何等為98形體具足?大德名聞,……乃至臥具、湯藥,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一○九一八9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100。何等為三?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101,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云何色不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不能解了句味,次第順便,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形體不具足?謂非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云何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能以次第句味,隨順決定,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云何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毘尼,……乃至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乃至湯藥、眾具,是102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1聖本無「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十一字。 2本經敘說舍利弗於眾外道出家問「如來有無後生死」之後,與迦葉共議。相應部S.16.12. Parammaranam 死後、別譯雜阿含卷六第十四經—大正〈No.100120〉。 3摩訶迦葉Maha-kassap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苦行第一。 4舍利弗Sariputt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 5如來有後生死hoti tathagato parammarana巴,如來死後存在著。 6無記avyakata巴,不記說,意為「佛所不說」。 7麗本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卍正藏、明本改作「座」。 9聖本無「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十字。 10本經敘說佛告迦葉,昔制戒少而比丘多樂習學,今制戒多而比丘少樂習學之因緣。相應部S.16.13.Saddhammapatirupakam 像法、別譯雜阿含卷六第十五經—大正〈No.100121〉。 11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共稱五濁,即惡世中所產生的五種污濁。1.命濁,即人間的壽命漸次縮短。2.煩惱濁,即貪、瞋、癡等煩惱盛起。3.劫濁,即饑饉、疫病、戰爭等惡業興起。4.眾生濁,人間之果報漸衰,眾生心鈍體弱,苦多福少。5.見濁,各種邪思惡見盛行。 12「偽寶出已,真寶則沒」,比喻相似像法出於世間,正法則滅。 13相似像法saddhamma patirupaka巴,相似正法的。 14「滅」,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減」。 15「然」,聖本作「燃」。 16五因緣:指不教不重大師、法、學、隨順教、大師所稱歎諸梵行者。參閱別譯雜阿含卷六第十五經—大正〈No.100121〉。 17下意供養:態度順從恭敬。 18「復」,聖本作「後」。 19「猗」,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倚」。 20本經敘說聚落主信歌舞戲笑之功德,佛說法開悟之。相應部S.42.2.Puto 布吒、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一經—大正〈No.100122〉。 21「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巴利本作 Talaputa Natagamani歌舞伎聚落主塔羅布吒。 22「耆年宿士」,巴利本作 acariya-pacariya師,師中之師。 23「伎」,元、明二本均作「妓」。 24歡喜天Pahasa deva巴,別譯雜阿含作「光照天」。 25「於大眾座中」,巴利本作 rangamajjhe samajjamajjhe於劇場中、於祭會中。 26「辨」,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辯」。 27本經敘說戰鬥活聚落主迷信勇悍戰鬥者來世可生箭降伏天,佛說法開悟之。相應部S.42.3.Yodhajivo 戰士、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二經—大正〈No.100123〉。 28戰鬥活聚落主Yodhajiva gamani巴,戰鬥活,即以戰鬥為生活。 29箭降伏天Saranjita deva巴,別譯雜阿含作「箭莊嚴天」。 30本經敘說調馬聚落主說調馬法,世尊說調伏丈夫法。相應部S.42.5.Assa 馬 or Haya 馬、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三經—大正〈No.100124〉。 31調馬聚落主Assaroha gamani巴。 32「惡」,宋本作「思」。 33本經敘說佛告凶惡聚落主,若不修八正道則生瞋恚、說惡言、得惡名字;若修八正道則不生瞋恚、口說善言、得賢善名字。相應部S.42.1.Cando 暴惡、別譯雜阿含卷七第四經—大正〈No.100125〉。 34兇惡聚落主Canda gamani巴。 35本經敘說先日國王與諸大臣共論議沙門釋子比丘是否應受畜金銀寶物,摩尼珠髻聚落主聞後問佛,佛告聚落主,並告諸比丘不可受取金銀寶物。相應部S.42.10.Maniculam 頂髻、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五經—大正〈No.100126〉。 36摩尼珠髻聚落主Maniculaka gamani巴。 37「詣」,麗本作「諒」,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詣」。 38「隨」,大正本作「隋」。 39本經敘說世尊告王頂聚落主,眾生所依之二邊及離二邊之中道。相應部S.42.12.Rasiyo 王髮、別譯雜阿含卷七第六經—大正〈No.100127〉。 40樂受欲樂:樂音要受欲樂音勒。 41「不」,依據別譯雜阿含卷七第六經及文義,「不」,字應省略。 42「說」,聖本作「說受」二字。 43自苦枯槁活tapassi lukhajivi attanam atapeti paritapeti巴,苦行者過着刻苦生活,自身使苦之,遍使苦之。 44「彼不能……安樂住」,巴利本作 kusalan ca dhammam nadhigacchati, uttarima nussadhamma alam ariyananadassanavisesam na sacchikaroti彼不得善法,過人法,不得現證足以為聖之特殊知見。 45「得過人法……安樂住」,別譯雜阿含經作「有少增進過人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少禪定。」 46「不」,對照本經前文及文意,並別譯雜阿含卷七第六經,此「不」字應略去或改做「少」。 47「不」,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48「閡」,宋、元、明三本均作「礙」。 49「身現」,參考本經下文,應作「現身」,指此生此身。 50本經敘說揭曇聚落主問世尊苦之起因及滅因,世尊告之一切苦以愛欲為根本,若無世間愛念者,一切憂苦消滅盡。相應部S.42.11.Bhadra 驢姓、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七經—大正〈No.100128〉。 51力士人間Mallesu巴,於力士國人間。力士Malla巴,即末羅國,為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52「鬱鞞羅住處鸚鵡閻浮林」,巴利本作 Uruvelakappam nama Mallanam nigamo鬱鞞羅劫波,所謂末羅族聚落。 53「揭」,麗本作「竭」,今依據明本及本經後文改作「揭」。 54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55聖本無「於彼」二字。 56「是若縛若打」,元本作「是若打縛若」,明本作「若打若縛」,聖本作「若縛若打」。 57「惱苦」,宋、元、明三本均作「苦惱」。 58「鄰」,宋本作「降」。 59「花」,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荷」。 60「以」,參考文意疑作「已」。 61「揭」,聖本作「竭」。 62本經敘說世尊於飢饉年於人間遊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師氏聚落主詰難世尊,刀師氏反隨喜佛言。相應部S.42.9.Kulam 家、別譯雜阿含卷七第八經—大正〈No.100129〉。 63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Nalandayam Pavarikambavane巴,地名。 64刀師氏Asibandhakaputta巴,姓氏。 65蒺蔾:為一野生草,多刺,所結之實易附著人身不易離去,此處喻詭辯。「蔾」,聖本作「梨」。 66「損」,大正本作「捐」。 67宋、元、明三本均無「聚」字。 68「生」,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69本經敘說刀師氏聚落主從尼揵子之勸,而詰問世尊何以為一種人說法,不為一種人說法。世尊以三種田、三種器做譬答之,彼聞後悔過。相應部S.42.7.Desana 說教、別譯雜阿含卷七第九經—大正〈No.100130〉。 70第二田中:即第二種田居於沃壤肥澤與瘠薄之間。「田」,聖本作「中」。 71「塉」,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瘠」。 72「壞」,大正本作「捷」。 73麗本無「第一器」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4本經敘說刀師氏聚落主轉述尼揵若提子所說惡業墮獄之法,佛以為彼說不徹底而為說正說,彼終歸依為優婆塞。相應部S.42.8.Sankha 螺貝、別譯雜阿含卷第十經—大正〈No.100131〉。 75泥犁niraya巴,地獄。「犁」,大正本作「梨」。 76「犁」,麗本作「梨」,今依據本經前後文改作「犁」。 77「行」,聖本作「行故」二字。 78「猗」,聖本作「倚」。 79「定」,聖本作「定心」二字。 80「心與慈俱……滿於一方,正受住」,巴利本作 mettasahagatena cetasa ekam disam pharitva viharati以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 81「甲」,聖本作「押」。 82有量業:指惡業。 83將去;指墮地獄。 84「如是心與慈俱……不能令住」,別譯雜阿含作:「如是少業,不能牽人令墮惡道,亦不能住,亦不可計。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殺生之罪如爪上土吉。」 85「我今」以下為第一歸依。 86「然」,聖本作「燃」。 87「我今」以下為第二歸依。 88「我今」以下為第三歸依。 89本經敘說佛為諸比丘說三種調馬及三種調士夫相。增支部A.3.137. Assakhalunka ◎未調馬、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二經—大正〈No.100143〉。 90「調馬」,巴利本作 assakhalunka未調馬,意即驚馬、劣馬。別譯雜阿含作「不調之馬」。 91捷疾具足javasampanna巴,能善行馳速。 92色具足vannasampanna巴,毛色鮮麗。 93形體具足arohaparinahasampanna巴,身壯體健。 94「不」,依據本經前文及文義,「不」字應略去。 95「苦」,宋本作「若」。 96阿毘曇、律abhidhamma, abhivinaya巴,即詣論及律,若再加合經sutta巴,則總攝佛所有三藏教說。 97「說」,大正本作「脫」。 98宋、元、明、聖四本均無「為」字。 99本經敘說佛為諸比丘說三種良馬及三種善男子。增支部A.3.138.Assasadassa ◎良馬、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三經—大正〈No.100144〉。 100良馬assasadassa巴,優良品種之馬。 101生般涅槃阿那含:阿那含果中分為中般、生般、有行般、上流般五種涅槃。生般涅槃為聖者生於色界,不久便斷餘惑而般涅槃。 102「是」,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