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四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輸入者 江 進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譚海云 改稿者 錢友楠 復次海意。我今復以喻明斯義。譬如世間。或有二人。一被金剛堅固甲冑。入於大火熾焰聚中。一被枯草而為甲冑。入於大火熾焰聚中。海意。於汝意云何。彼二人中。何人為火所焚。何人不為火焚。海意白佛言。世尊。若被金剛甲冑之者。雖入大火熾焰聚中。以其堅固甲冑能善作護。是人不為火焚。世尊。若被枯草為甲冑者。入大火中。是人決定為其所焚何以故。為彼枯草於熾焰中力無能護。佛言。海意。彼身所被金剛甲冑入大火中。不為焚者。即是菩薩。常以大慈大悲而為甲冑內心堅固。金剛力護解脫眾生。所緣誓願。曾不棄捨。雖常觀察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入於空寂三摩地中。而常超越聲聞緣覺正位。不求得果。於彼定中。雖受勝味而不嗜著。還從定起。從定起已。嚴淨佛土。成熟眾生。圓滿佛智。海意。彼以枯草而為甲冑入大火中。為所焚者。即是聲聞乘人。於諸行中而生怖畏。復觀三有熾然不息。棄捨眾生遠離大悲。於寂靜三摩地中。生味著已。無所容受。若復不得第八果證。能起是定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聲聞乘人於其福行罪行不動行中不能修習。諸菩薩者。能於無量福智行中修習成熟。不於中間取證實際。畢竟圓滿一切佛法海意。是故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法中。常生大火熾焰之想。雖於此法審伺察已而復於是法中起智善行。終不取證實際。是故諸菩薩不成熟善根不應修習。海意。菩薩成熟善根者。謂於甚深佛法之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此即名為成熟善根。何故如是。以彼菩薩俱為成熟大乘之法。漸向漸入漸復增勝。非餘乘法而成熟之。海意。如陶家輪。日光未照。未成熟時。但是坏模。無有諸器用之名。後成熟已乃可得彼器用之名。菩薩亦復如是。雖復廣多修諸善根。若不迴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復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又如妙好真金。未經工作。即不能得莊嚴具名。但名真金若經工作得成熟已。乃可得諸莊嚴具名。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根。若不迴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復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以是緣故。而諸菩薩常當運發廣大之心成熟諸善。隨所成熟諸善根已。即當迴向於一切智。以其迴向一切智故。菩薩當於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善能防護諸有過失。於所作中不生過染。世尊。若諸菩薩具於善巧方便之者。即能迴向。所以者何。菩薩有方便故。雖入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中。而不為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過失所著。彼具善巧方便而能現諸所作。不墮無作見中。善住諸法平等之性。若有趣向邪定聚中諸眾生類。菩薩為說正定聚法。而彼菩薩為令圓滿眾生願故。自亦不住正定聚中。 佛告海意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於一切處。常應修習善巧方便。何以故。海意。善巧方便者。即是菩薩菩提。若無善巧方便。即不成菩提。譬如世間於一器中置三種色。一者青色。二者赤色。三者黃金色。是三種色。同一器中染三種衣。一者毳衣染其青色。二者衣染其赤色。三者無價上妙天衣染黃金色。彼三種衣。於一器中。從彼染師所治事已。隨諸意樂皆得妙色。須青得青。須赤得赤。須黃得黃。然其染器曾無分別。海意。其染器者即是空無相無願。有三種人合一器中者。一聲聞乘人。二緣覺乘人。三大乘人。是三種人。隨諸作用如心所樂。各隨所應皆取智色。而彼空無相無願之器。曾無分別彼毳衣者。當知即是聲聞乘人。衣即是緣覺乘人。無價天衣即是安住大乘之人。海意。汝觀諸法無有實性。無作者性。無我性。無人性。無眾生性。無壽者性。無主宰性。隨欲所生。生已聚集。無所覺了。亦無分別。海意。若能解了此諸法生。即諸菩薩於諸法中無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見清淨。諸所作中亦無饒益無不饒益。即能如實了知諸法平等之性。如是如實了知諸法平等性已。常不棄捨大悲之鎧。海意。譬如世間琉璃珠寶。自體瑩潔淨無瑕翳。置塵穢中經於千歲。過千歲已取之治事。去其塵穢滌浣清淨。依然瑩潔離諸瑕翳。菩薩亦復如是。了知眾生心之自性。本來清淨明澈潔白。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菩薩觀已。即作是念。眾生心性本來清淨。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而彼煩惱實無所住。眾生橫起虛妄分別。我當為彼諸眾生類宣說斷除煩惱之法。起無懈心。於眾生所轉復增勝運心。普令皆得解脫。又復思惟。此諸煩惱能壞眾生諸有力勢使令劣弱此諸煩惱能令眾生於無實煩惱中虛妄分別。若能如實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為煩惱所動。如所伺察已。即彼煩惱不復和合。若與煩惱不和合者。斯即為善。又復我今若與諸煩惱合。云何能為煩惱繫縛諸眾生等宣說斷除煩惱之法。故我今時不與諸煩惱合。應為煩惱繫縛眾生說斷除法。然我欲為化度眾生於輪迴中令諸善根相續不斷。亦復應當與煩惱合。云何名為於輪迴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所謂勤求福行而無厭足。菩薩作是思惟已。於三有中故現受生願值諸佛誓度眾生而無懈倦護持正法。諸所施作勇進無退。常生法欲。永不棄捨波羅蜜多勝行。海意。此即名為於輪迴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菩薩當於是中雖合煩惱。不為煩惱過失所染。海意白佛言。世尊。今說善根。何緣故說諸煩惱邪。佛言。海意。菩薩了知此如是等諸煩惱法與三界合。從煩惱中出生三界。而彼菩薩具善巧方便故。積集善根緣力與三界合。此即名為諸有善根與煩惱合。以其三界合故。即不復心生諸隨煩惱。海意。譬如世間有大長者唯有一子。慈育憐慜深加愛念。時彼童子愚小無智。於穢井邊而為戲舞。以幼稚故忽墮井中。爾時其母及彼親族。俱見其子墮穢井中。見已憂愁競前觀井。深不可測。徒極悲苦。無能為計入其井中。雖痛愛子不能救拔。是時其父知已奔至。見彼童子墮穢井中。臨視哀惱蒼惶旋轉。深愛此子不生厭捨。即設方計入其井中。善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當知彼穢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眾生。菩薩觀於一切眾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親族者。即是聲聞緣覺乘人。見諸眾生墮輪迴中。見已雖復心懷憂惱。無有方便而為救拔。彼大長者即是菩薩。而諸菩薩雖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住無為法。然復和合三界所修之行化度眾生。海意。此即菩薩大悲之行。菩薩畢竟自能解脫諸纏縛已。而復於其三有之中示現受生。具善巧方便勝慧所攝。己之煩惱無復有礙。能為一切眾生宣說斷除煩惱纏縛之法。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能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於輪迴中不生厭棄。如其所說甚深之法。如理伺察不住無為。不求果證。佛言。海意。此菩薩者。所修正道與禪支合。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及善巧方便。海意當知。若諸菩薩無垢潔白清淨心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於輪迴中不生厭棄。示現受生化度眾生。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諸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一切法中如理伺察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若復發起大悲現前之心。不住無為。不求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諸菩薩善住三世平等法故。即無有少法見種種相。若彼法界平等。即眾生界平等。若眾生界平等。即涅槃界平等。若涅槃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若能入此法界平等性中。所入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若復能入一法界。了知眾生界。不證涅槃界。是故不捨眾生界。不住於法界。不取於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復次海意。若布施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以要言之。一切善根清淨此即是慧。迴向清淨即是方便。海意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薩善根清淨。何者是迴向清淨。何者是慧清淨。何者是方便清淨。佛言。海意。菩薩善根清淨者。為離我人。眾生壽者之見。然後積集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謂於空無相無願法中。成熟善根迴向菩提。慧清淨者。謂於一切眾生初後根性智悉了知。方便清淨者。善為一切眾生如應說法。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雖於諸有諸趣示現受生而無依止。然後積集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謂離一切聲聞緣覺作意。善攝諸乘所有善根。悉用迴向大乘法中。慧清淨者。普為斷除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方便清淨者。謂欲化度諸眾生故。先同其事。後為教示大乘之法。 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所謂菩薩舒其寶手。普施無盡一切受用。迴向清淨者。謂以一切眾生。一切學無學人。一切緣覺。一切菩薩。及一切佛諸有善根。普用收攝入迴向中。慧清淨者。所謂任持諸佛所說。悉以陀羅尼印印之。其所任持而無壞失。方便清淨者。謂以無斷辯才。無礙辯才。為諸眾生善說無誑之法。令諸眾生悉得歡喜。 復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謂於生生之中。常不捨離大菩提心。迴向清淨者。謂不忘失大菩提心。以諸善根悉用迴向於一切智。慧清淨者。謂善知安住大菩提心而為根本。方便清淨者。謂於菩提心住平等故。為他教示菩提之法。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諸善巧方便。是菩薩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清淨一切處通達。皆是菩提。無有少法非菩提者。何以故。世尊若了一切法平等性。即是菩提。是故諸菩薩勿於菩提生極遠想。菩薩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若諸菩薩如是解者。即得善巧方便清淨。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爾時世尊讚海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菩薩具善巧方便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海意。以是緣故諸菩薩者應如是知。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