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九一二二二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 「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御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二二三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4竹園。 時,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貧窮辛苦,而住5佛、法、僧,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正見成就。彼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生三十三天,有三事勝於餘三十三天。何等為三?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諸三十三6天見是天子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天名稱勝。 餘諸天見已,往詣天帝釋所,作如是言:「憍尸迦當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於先諸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時,天帝釋告彼天子:「諸仁者!我見此人於王舍城作一士夫,貧窮辛苦,於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此生,於諸三十三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正信於如來,決定不傾動, 受持真實戒,聖戒無厭者, 於佛心清淨,成就於正見。 當知非貧苦,不空而自活, 故於佛法僧,當生清淨信, 智7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一二二四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9中。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請10遮羅迦外11道天,先作福田。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火12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13。 時,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14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 諸15王舍城一切士女咸16作是念: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逕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一切法彼岸, 悉度諸恐怖,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 願為說17福田,令斯18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天王之所問,於耆闍崛山,大師為記說: 「諸人19普設會,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施得大果處。 正向者有四20,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 僧福田增廣,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照明顯正法。 斯等善供養,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佛說得大果。 以僧離五蓋21,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 是故諸人者,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明行定相應。 供此珍寶僧,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施衣服、飲食, 離塵垢劍刺,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自手平等與, 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 慧22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 無罪安樂施,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養23。」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大24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缽,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訖25,洗缽澡漱26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一一二一二二五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廣說如上說。差別者:時,天帝釋說異偈,而問佛言: 「今請問瞿曇,微密深妙慧, 世尊之所體,無障礙知見。」 眾人普設會,偈如上廣說,……乃至為王舍城諸設會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一一三一二二六28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29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30王聞世尊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1,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32、末迦利瞿舍梨子33、刪闍耶毘羅胝子34、阿耆多枳舍欽婆羅35、迦羅拘陀迦栴延36、尼乾陀若提子37,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幻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剎利形相具,貴族發名稱; 雖復年幼稚,智者所不輕, 此必居王位,顧念生怨害38, 是故難可輕,應生大恭敬。 善求自護者,自護如護命; 以平等自護,而等護於命。 聚落及空處,見彼幼龍者, 莫以小蛇故,而生輕慢想, 雜色小龍形,亦應令安樂, 輕蛇無士女,悉為毒所害39。 是故自護者,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而等護於彼。 猛火之所食,雖小食無限, 小燭亦能燒,足薪則彌廣, 從微漸進燒,盡聚落城邑。 是故自護者,當如護己命; 以斯善護己,而等護於彼。 盛火之所焚,百卉蕩燒盡, 滅已不盈縮,戒火還復生, 若輕毀比丘,受持淨戒火, 燒身及子孫,眾災流百世, 如燒多羅樹,無有生長期。 是故當自護,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而等護於彼。 剎利形相具,幼龍及小火, 比丘具淨戒,不應起輕想。 是故當自護,如自護己命; 以斯善自護,而等護於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四一二二七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41,供養舍利42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髮?」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捨我命終,出於城43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極敬重愛戀。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輒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佛告大王:「正使婆羅門大姓、殺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殺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長壽天,三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若復,大王!阿44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45,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46,四無所畏47,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 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 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五一二二八4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獨一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彼雖自謂:『為自愛念。』而實非自念。所以者何?無有惡知識所作惡不念者,所不念不愛者,所不愛所作如其自為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大王!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念,斯等自謂:『不自愛惜己身。』然其斯等實為自念。所以者何?無有善友,於善友所作念者,念作愛者,愛作如49自為己所作者,是故斯等則為自念。」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謂為自念者,不應造惡行, 終不因惡行,令己得安樂。 謂為自念者,終不造惡行, 造諸善業者,令己得安樂。 若自愛念者,善護而自護, 如善護國王,外防邊境城。 若自愛念者,極善自寶藏, 如善守之王,內防邊境城。 如是自寶藏,剎那無間缺, 剎那缺致憂,惡道長受苦!」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六一二二九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護?云何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而作是念:云何為自護?云何為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於外,不護於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復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七一二三○5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52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婆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放逸,能不貪著,能於眾生不起惡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起於放逸,增其貪著,起諸邪行。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間少有人得勝妙財,能於財利不起放逸,不起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而起放逸,生於貪著,多起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起諸邪行。大王當知: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是53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譬如獵師、獵師弟子,空野林中張網施罥54,多殺禽獸,困苦眾生,惡業增廣。如是,世人得勝妙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造諸邪行,亦復如是,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貪欲於勝財55,為貪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猶如捕獵者; 緣斯放逸故,當受大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八一二三一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於正殿57上自觀察王事,見勝剎利大姓、見勝婆羅門大姓、見勝長者大姓因貪欲故,欺詐妄語,即作是念:止此斷事58!息此斷事!我更不復親臨斷事;我有賢子,當令斷事。云何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欲故,欺詐妄語? 時,波斯匿王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殿上自斷王事,見諸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利故,欺詐妄語。世尊!我見是事已,作是念:我從今日,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有賢子,當令其斷。不親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緣貪利故,欺詐妄語。」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彼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當知:譬如漁59師、漁師弟子,於河溪谷截流張網,殘殺眾生,令遭大苦。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於財起貪欲,貪欲所迷醉, 狂亂不自覺,猶如漁60捕者; 緣斯惡業故,當受劇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九一二三二6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世尊!摩訶男長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粗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粗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恤貧苦、行路頓乏、諸乞丐62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丐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恤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給63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大王!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64中煎熬消盡。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譬如,大王!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65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66,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清涼極67鮮淨; 無有受用者,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惡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積聚,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能自樂受用, 廣施作功德,及與親眷屬。 隨所應給與,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不失所應者, 乘理而壽終,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一二三三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挍閱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惓69。」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 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錢70寶物,況復餘財!世尊!彼摩訶男在世之時,粗衣惡食,……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71,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言:『此飯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72沙門!』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辟支佛時,不淨信心,不手自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在所生處,雖得財富,猶故受用粗衣、粗食、粗弊臥具、屋舍、車乘,初不嘗得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安身。」 「復次,大王!時,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反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大王!摩訶男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彼慳貪,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隨地獄受極苦惱!」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獄!」 時,波斯匿王念彼悲73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象馬莊嚴具, 奴僕74諸僮使,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75說偈答言76: 「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 不修功德者,必經77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積集期78永久, 福德能為人,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等修正行故, 現世人不毀,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一一二三四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普設大會80,為大會故,以千特牛行列繫柱81,集眾供具,遠集一切諸異外道,悉來聚集波斯匿王大會之處。 時,有眾多比丘亦82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外道皆悉來集。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異道集於會所。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月月83設大會,乃至百千數, 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 如是信法、僧,慈念於眾生, 彼大會之福,十六不及一。 若人於世間,竟年設福業84, 於直85心敬禮,四分不及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二一二三五8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忿諸國人,多所囚執,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鞞舍、若首陀羅、若旃陀羅,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錄,或鎖、或杻87械88、或以繩縛。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攝錄,……乃至或鎖、或縛。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收錄,……乃至鎖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繩鎖杻械,名曰堅固縛, 染污心顧念,錢財寶妻子, 是縛長且固,雖緩難可脫。 慧者不顧念,世間五欲樂, 是則斷諸縛,安隱永超世8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三一二三六9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摩竭提國91阿闍世王韋提希子92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四種軍至,亦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共鬥戰。阿闍世王四軍得勝,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聞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起四種軍出共鬥戰,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波斯匿王恐怖狼狽,單車馳走,還舍衛城。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摩竭提主93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起四種軍,……如是廣說,乃至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 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四一二三七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倍興四軍,出共鬥戰。 波斯匿王四種軍勝,阿闍世王四種軍退,摧伏星散。波斯匿王悉皆虜掠阿闍世王象馬、車乘、錢財寶物,生擒95阿闍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是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長夜於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於好人所而作不好96;然其是我善友之子97,當放令還國。」 佛告波斯匿王:「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長夜安樂饒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乃至力自在,能廣虜掠彼; 助怨在力增,倍收己他利。」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五一二三八9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大王!我於一時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阿難陀比丘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我時告言:『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讚歎不放逸,是則佛正教; 修禪不放逸,逮得證諸漏99。」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六一二三九10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101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102願滿足。」 「大王!譬如世間所作粗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103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104,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105女亦能自保,倉106藏財寶增長豐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毀呰107放逸者, 帝釋不放逸,能主忉利天。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 不放逸具足,攝持於二義: 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 是名無間等,甚深智慧者。」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二七一二四○10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109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終歸有朽壞; 此身亦復然,遷移會歸老。 唯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 稟斯正法者,永到安隱處。 但110凡鄙衰老,醜弊惡形類, 衰老來111踐蹈,迷魅愚夫心。 若人壽百歲,常慮死隨至, 老病競追逐,伺便輒加害!」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1麗本原為卷四十六,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四十一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敘說帝釋於敗軍途中,於金翅鳥子起慈念,而得威力摧伏阿修羅軍。相應部S.11.1.6.Kulavaka ◎鳥巢、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七經—大正〈No.10049〉。 3本經敘說一貧人因深信如來法,身壞命終後得生天上,並以天壽、天色及天名稱三事勝過餘三十三天。相應部S.11.2.4.Daliddo 貧人、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九經—大正〈No.10051〉。 4迦蘭陀Kalandaka巴,竹園名,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乃迦蘭陀所獻之精舍,故以人名名之。 5「住」,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6「三」,元本作「二」。 7「智」,聖本作「知」。 8本經敘說王舍城人設大會請種種外道,帝釋化做婆羅門,導眾供養佛及僧伽。相應部S.11.2.6.Yajamanam ◎對供祭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經—大正〈No.10052〉。 9王舍城耆闍崛山Rajagaha Gijjhakuta pabhata巴,山名。 10「請」,聖本作「得」。 11麗本無「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火」,麗本作「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13福田: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於田畝,則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 14「斗」,聖本作「升」。 15「諸」,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語」。 16「咸」,聖本作「皆」。 17「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設」。 18「令斯」,宋、元、明三本均作「今期」,聖本作「今斯」。 19「人」,明本作「天」。 20正向者有四:即指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 21五蓋panca nivaranani巴,指五種障害。覆蓋心性,而令善法不生之煩惱有五,即:貪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蓋。參閱卷二十六第七一八、七一九經。 22「慧」,大正本作「慈」。 23「養」,宋、元、明三本均作「食」。 24「大」,麗本作「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大」。 25「訖」,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已」。 26「漱」,聖本作「嗽」。 27參閱本卷第一一一一經。 28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至佛所,對佛出家未久便得無上菩提表示懷疑,佛告以不可輕於幼小。相應部S.3.1.1.Daharo 幼少)、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一經—大正〈No.10053〉。 29拘薩羅Kosala巴,國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30波斯匿Pasenadi巴,王名,譯作和悅。波斯匿王治理舍衛國,與佛同日生。 3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masambodhi巴,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32富蘭那迦葉Purana-kassapa巴,人名。佛世時,六師外道之一。 33末迦利瞿舍梨子Makkhali-gosala巴,六師外道之一。 34刪闍耶毘羅胝子Sanjaya-Belatthiputta巴,六師外道之一。「胝」,聖本作「低」。 35阿耆多枳舍欽婆羅Ajita-Kesakambala巴,六師外道之一。 36迦羅拘陀迦栴延Kakudha-Kaccayana巴,六師外道之一。 37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巴,六師外道之一。 38「害」,聖本作「苦」。 39「輕蛇無士女,悉為毒所害」,巴利本作so asajja damse balam naram narim ca ekada,其意為愚痴男士女人接近於〈蛇〉,它蛇即時咬〈他們〉。無:指無知、愚痴。 40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終而悲痛,佛告以一切法是死滅法。相應部S.3.3.2.Ayyaka 祖母、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二經—大正〈No.10054〉、增一阿含二十六品第七經—大正〈No.12526.7〉、法炬譯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41闍維jhapeti巴,又音譯荼毘,即火葬。 42舍利sarira巴,又作實利、設利羅,意譯為身體、身骨、遺身,即死屍、遺骨之意。 43「於城」,宋、元、明三本均作「城於」。 44麗本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5「寂」,聖本作「家」。 46十力具足,參閱卷二十六第六九六經。 47四無所畏,參閱增一阿含二十六品第六經—大正〈No.12526.6〉。 48本經敘說行身口意三惡行者為不自念,行身口意三善行者為自念。相應部S.3.1.4.Piya 愛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三經—大正〈No.10055〉。 49「如」,聖本作「知」。 50本經敘說行身口意三惡行者為不自護,行身口意三善行者為自護。相應部S.3.1.5.Attanurakkhita 自護、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四經—大正〈No.10056〉。 51本經敘說少有人得財利而能不放逸。相應部S.3.1.6.Appaka ◎少數人、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六經—大正〈No.10058〉。 52「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在」。 53麗本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4「罥」,聖本作「??」。 55「勝財」,聖本作「財物」。 56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見婆羅門、剎利、長者等大姓因貪利而欺詐妄語,故不欲再親臨斷事,而往告佛,佛謂是等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相應部S.3.1.7.Atthakarana裁斷、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五經—大正〈No.10057〉。 57「正殿」,巴利本作 atthakarana裁判所。 58斷事:即裁判。 59「漁」,宋、元、明三本均作「魚」。 60「漁」,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魚」。 61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告佛摩訶男長者之慳吝,佛告以財利之正當用法。相應部S.3.2.9.Aputtaka ◎無子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七經—大正〈No.10059〉、增一阿含二十三品第四經—大正〈No.12523.4〉。 62乞丐:即乞丐。丐,意蓋,同丐。 63「給」,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諸」。 64「澤」,聖本作「宅」。 65「受」,聖本作「愛」。 66「財」,聖本作「則」。 67「極」,明本作「及」。 68本經敘說摩訶男長者慳吝,前生布施反悔之故,雖得財富而不得受用。又因殺其異母兄故,命終墮於地獄。其餘罪報,七次受身皆無子,財沒入王家。相應部S.3.2.10.Aputtaka ◎無子者、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八經—大正〈No.10060〉。 69「惓」,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倦」。 70「錢」,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銀」。 71多迦羅尸棄辟支佛Tagarasikhin pacceka-buddha巴,過去世之辟支佛名。 72「於」,明本作「與」。 73「悲」,宋、元、明三本均作「垂」,聖本作「涕」。 74「僕」,宋、元、明三本均作「婢」。 75「尊」,宋、元、明三本均作「尊即」二字。 76「言」,宋、元、明、聖四本均作「王」。 77「經」,聖本作「逕」。 78「期」,聖本作「斯」。 79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設大會,供多犧牲,佛聞之,對眾比丘說設犧牲大會功德少,供養三寶及慈念眾生功德多。相應部S.3.1.9.Yanna供犧、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十九經—大正〈No.10061〉。 80大會maha-yanna巴,大供犧牲會。 81「柱」,麗本作「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柱」。 82聖本無「亦」字。 83「月月」,宋、元、明三本均作「日日」。 84「竟年設福業」,別譯雜阿含作「滿足一年中」。「竟」,麗本作「億」,今依據聖本改作「竟」。 85「直」,元、明二本均作「真」。 86本經敘說波斯匿王繫縛諸國人,佛聞之,為眾比丘說法闡釋難可脫之繫縛。相應部S.3.1.10.Bandhana 縛、小部‧法句經Dhp.345-346, Tanha-Vagga 愛欲品、別譯雜阿含卷三第二十經—大正〈No.10062〉。 87「杻」,宋、元、明三本均作「持」。 88宋本無「械」字。 89「世」,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出」。 90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和阿闍世王戰鬥,佛聞之而說法。相應部S.3.2.4.Sangame dev vuttani ◎關於戰鬥二論、別譯雜阿含卷四第一經—大正〈No.10063〉。 91摩竭提國Magadha巴,中印度國名。 92阿闍世王韋提希子Ajatasattu Vedehiputta raja巴,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之子,後弒其父,自立為王,統治摩國。其母為韋提希,故又稱為韋提希子。 93「主」,明本作「王」。 94本經敘說波斯匿王戰勝阿闍世王,將其生擒至佛前,稟佛後欲放之,佛為之讚歎,並記波斯匿王因此得長夜安樂饒益。相應部S.3.2.5.Sangame dve vuttani ◎關於戰鬥二論、別譯雜阿含卷四第二經—大正〈No.10064〉。 95「擒」,麗本作「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擒」。 96「長夜於……作不好」,別譯雜阿含作「我於彼所,初無怨嫌;彼於我所,恆懷憎嫉。」 97「善友之子」,巴利本作 bhagineyyo甥。 98本經敘說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識、善伴黨,佛告之先前彼所以教阿難陀者。相應部S.3.2.8.Appamada 不放逸、別譯雜阿含卷四第三經—大正〈No.10065〉。 99「漏」,聖本作「滿」。 100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多修習不放逸法,於現世後世得利益。相應部S.3.2.7.Appamada 不放逸,45.141-148. Kuta etc. 屋頂等、別譯雜阿含卷四第四經—大正〈No.10066〉、中阿含第一四一經喻經、玄奘譯本事經卷一。 101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得」字。 102「世」,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103「世」,宋、聖二本均作「法」。 104「堅」,宋、元、聖三本均作「堅堅」二字。堅,指堅實材。 105「綵」,聖本作「婇」。 106「倉」,宋、元、明三本均作「庫」。 107「呰」,明本作「訾」。 108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向佛說老、病、死三法為世間所不愛念,佛贊許之。相應部S.3.1.3.Raja 王、別譯雜阿含卷四第五經—大正〈No.10067〉、增一阿含二十六品第六經—大正〈No.12526.6〉。 109「諸」,明本作「謂」。 110「但」,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恒」。 111「來」,聖本作「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