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八二(一一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阿2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時,阿毘比丘尼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3坐禪。
時,摩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弟子阿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詣彼比丘尼所,語比丘尼言:「阿姨4!欲何處去?」
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世間無有出,用求遠離為?
還服食五欲,勿令後變悔!」

時,阿毘比丘尼作是念:是誰?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姦狡人耶?
心即念言:此必惡魔欲亂我耳。覺知已,而說偈言:

「世間有出要,我自知所得;
鄙下之惡魔,汝不知其道。
譬如利刀害,五欲亦如是;
   譬如斬肉刑5,苦受陰亦然。
如汝向所說,服樂五欲者,
是則不可樂,大恐怖之處!
離一切喜樂,捨諸大闇冥,
以滅盡作證,安住離諸漏。
覺知汝惡魔,尋即自滅去!」

時,摩波旬作是念:彼阿毘比丘尼知我心。愁憂不樂,即沒不現。
一一八三(一一九九)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坐禪。
時,摩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7,著右8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蘇摩比丘尼所,問言:「阿姨!欲至何所?」
答言:「賢者!欲至遠離處去。」
時,摩波旬即說偈言:

「仙人所住處,是處甚難得;
非彼二指智9,能得到彼處。」

時,蘇摩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等?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此思惟已,決定智生,知是惡魔來欲嬈亂,即說偈言:

「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
智或若生已,逮得無上法!
若於男女想,心不得俱離,
彼即隨魔說,汝應往語彼。
離於一切苦,捨一切闇冥,
逮得滅盡證,安10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11,即自磨滅去12!」

時,魔波旬作是念13:蘇摩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悔,即沒不現。
一一八四(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吉離舍瞿曇彌15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至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16,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17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18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汝何喪其子?涕泣憂愁貌;
獨坐於樹下,何求於男子?」

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作是念:為誰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者?如是思惟,生決定智19:惡魔波旬來嬈我耳。即說偈言: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
此則男子邊,已度男子表20
不惱不憂愁,佛教作已作,
一切離愛21苦,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隱盡諸漏。
已知汝弊魔,於此自滅去!」

時,摩波旬作是念: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我心。愁憂苦惱,即沒不現。
一一八五(一二○一)2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優缽羅色23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缽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缽羅色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妙華堅固樹,依止其樹下,
獨一無等侶,不畏惡人耶?」

時,優缽羅色比丘尼作是念:為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覺知:必是惡魔波旬欲亂我耳。即說偈言:

「設使有百千,皆是姦狡人,
如汝等惡魔,來至我所者,
不能動毛髮,不畏汝惡魔!」

魔復說偈言:

「我今入汝腹,住於內藏中,
或住兩眉間,汝不能見我。」

時,優缽羅色比丘尼復說偈言:

「我心有大力,善修心神通,
大縛已解脫,不畏汝惡魔。
我已吐三垢,恐怖之根本,
住於恐怖地,不畏於魔軍。
於一切愛2425,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缽羅色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愁,即沒不現。
一一八六(一二○二)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雲何生?誰為其作者?
眾生何處起?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汝27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苦生苦自滅。
28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29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一八七(一二○三)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雲何作此形?誰為其作者?
此形何處起?形去至何所?」

毘羅比丘尼作是念:是何人來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
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
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
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
捨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惡魔以知汝,即自磨滅去!」

時,摩波旬作是念:毘羅比丘尼已知我心。生大憂慼,即沒不現。
一一八八(一二○四)3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此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弟子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中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其前而說偈言:

「汝今所幼少,我亦是年少,
當共於此處,作五種音樂,
而共相娛樂,用是禪思為?」

時,毘闍耶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為姦狡人耶?如是思惟已,即得知覺: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 歌舞作眾伎32,種種相娛樂;
今悉已33惠汝,非我之所須。
若寂滅正受,及天人五欲,
一切持想與,亦非我所須。
   捨一切喜歡34,離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當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是毘闍耶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一八九(一二○五)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遮羅36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舉衣缽,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37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覺受生為樂,生服受五欲;
為誰教授38汝,令厭離於生?」

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作恐怖。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而來至39此,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生者必有死,生則受諸苦;
鞭打諸惱苦,一切緣生有。
當斷一切苦,超越一切生;
慧眼觀聖諦,牟尼所說法:
苦苦及苦集40,滅盡離諸苦,
修習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我欣樂彼法;
我知彼法故,不復樂受生。
一切離愛喜,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一九○(一二○六)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優波遮羅42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波遮羅比丘尼所而說偈曰:

「三十三天上,炎魔43、兜率陀44
化樂45、他自在46,發願得往生。」

優波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是姦狡人?自思覺悟:必是惡魔欲作嬈亂。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
化樂、他自在,斯等諸天上,
不離有為行,故隨魔自在。
一切諸世間,悉是眾行聚,
一切諸世間,悉皆動搖法,
一切諸世間,苦火常熾然,
一切諸世間,悉皆煙塵起。
不動亦不搖,不習近凡夫;
不墮47於魔趣,於是處娛樂!
離一切愛苦,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覺汝惡魔,則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46,即沒不現。
一一九一(一二○七)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利沙遮羅50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51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利沙遮羅比丘尼所而作是言:「阿姨!汝樂何等諸道?」

比丘尼答言:「我都無所樂!」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汝何所諮受,剃頭作沙門,
身著袈裟衣,而作出家相,
不樂於諸道,而守愚癡住?」

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已,即自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法外諸道,諸見所纏縛;
縛於諸見已,常隨魔自在!
若生釋種家,稟無比大師52
能伏諸魔怨,不為彼所伏。
清淨一切脫,道眼普觀察。
一切智悉知,最勝離諸漏,
彼則我大師,我唯樂彼法。
我入彼法已,得遠離寂滅,
離一切愛喜,捨一切闇冥53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如是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利沙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一一九二(一二○八)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55國揭伽56池側。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婆耆舍57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欲於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座58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如月停虛空,明淨無雲翳,
光炎明暉曜,普照於十方。
如來亦如是,慧光照世間,
功德善名稱,周遍滿十方。」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一九三(一二○九)5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60
爾時,尊者阿若憍陳如61久住空閑阿練若處,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面掩佛足上,而說是言:「久不見世尊!久不見善逝!」
爾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62中,作是念:我今當於尊者阿若憍陳如面前,以上座譬而讚歎之。作此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欲說時便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上座之上座,尊者憍陳如,
已度已超越,得安樂正受,
於阿練若處,常樂於遠離。
聲聞之所應,大師正法教,
一切悉皆陳,正受不放逸,
大德力三明,他心智明了。
上座憍陳如,護持佛法財63
增上恭敬心,頭面禮佛足!」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一九四(一二一○)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65
時,尊者舍利弗在供養堂,有眾多比丘集會而為說法,句味滿足,辯才簡淨,易解樂聞,不閡66不斷,深義顯現。彼諸比丘專至樂聽,尊重憶念,一心側聽。
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當於尊者舍利弗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起,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欲有所說。」
舍利弗告言:「隨所樂說!」
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善能略說法,令眾廣開解;
賢優婆提舍67,於大眾宣暢。
當所說法時,咽喉出美聲,
悅樂愛念聲,調和漸進聲,
聞聲皆欣樂,專念不移轉。」

尊者婆耆舍說此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一九五(一二一一)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69,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尊者大目揵連觀大眾心,一切皆悉解脫貪欲。時,尊者婆耆舍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比丘僧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導師無上士,住那伽70山側,
五百比丘眾,親奉於大師。
尊者大目連,神通諦明了,
觀彼大眾心,悉皆離貪欲。
如是具足度,牟尼度彼岸,
持此最後身,我今稽首禮!」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一九六(一二一二)7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72夏安居,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除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得無知證。
爾時,世尊臨十五日月食受時73,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後邊身,為大醫師,拔諸劍刺。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此後邊身,無上醫師,能拔劍刺。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74法餘財,當懷受我75,莫令我若身、若口、若心有可嫌責事。」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會中,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最後身,無上大醫,能拔劍刺。汝為我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比丘!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責。』我等不見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責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穌息者能令穌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
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 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76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未77灌頂,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應78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79,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此諸80五百諸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耶?」
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
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貞實堅固81。」
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懷82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83,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十五清淨日,其眾五百人,
斷除一切結,有盡大仙人,
清淨相習近,清淨廣解脫,
不更受諸有,生死已永絕,
所作者已作,得一切漏盡,
五蓋已雲除,拔刺根本愛。
師子無所畏,離一切有餘,
害諸有怨結,超越有餘境,
諸有漏怨敵,皆悉已潛伏。
猶如轉輪王,懷受諸眷屬,
慈心廣宣化,海內悉奉用,
能伏魔怨敵,為無上導師!
信敬心奉事,三明老死滅,
為法之真子,無有飄轉患,
拔諸煩惱刺,敬禮日種胤84!」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七(一二一三)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尼拘律想86住於曠野禽獸住處87。尊者婆耆舍出家未久,有如是威儀,依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缽,於彼聚落城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畢,入室坐禪。速從禪覺,不著乞食,而彼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90者,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89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不得利,難得非易得。我88不隨時得教授、教誡,不得欣樂周圓隱覆心住。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即說偈言:

「當捨樂不樂,及一切貪覺,
於鄰91無所作,離染名比丘。
於六覺心想。馳騁於世間,
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
穢污樂於心,是不名比丘!
有餘縛所縛,見聞覺識俱,
於欲覺悟者,彼處不復染,
如是不染者,是則為牟尼。
大地及虛空,世間諸色像,
斯皆磨滅法,寂然自決定。
法器久修習,而得三摩提92
不觸不諂偽,其心極專至,
彼聖久涅槃,繫念待時滅。」

時,尊者婆耆舍說自厭離偈,心自開覺,於不樂等開93覺已,欣樂心住。 一一九八(一二一四)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進,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

「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
95尊者阿難,為我滅貪火;
慈心哀愍故,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以彼顛倒想,熾然燒其心;
遠離於淨想,長養貪欲者,
當修不淨觀,常一心正受。
速滅貪欲火,莫令燒其心,
繫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
   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96
修習於無相,滅除憍97慢使,
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98!」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九(一二一五)9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請其食分。
時,有眾多長者婦女聚落出,往詣精舍。時,尊者婆耆舍見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見他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生。我今當說厭離偈。念已,而說偈言:

「我已得出離,非家而出家,
貪欲隨逐我,如牛念他苗。
當如大將子,大力執強弓,
能破彼重陣,一人摧伏千。
今於日種胤,而前聞所說,
正趣涅槃道,決定心樂住。
如是不放逸,寂滅正受住,
無能於我心,幻惑欺誑者。
決定善觀察,安住於正法,
正使無量數,欲來欺惑我,
如是等惡魔,莫能見於我!」

時,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心得安住。
一二○○(一二一六?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自以智慧堪能善說,於彼101聰明梵行所生憍慢心,即自心念: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我自以智慧輕慢於彼聰明梵行者,我今當說能生厭離偈。即說偈言:

「瞿曇莫生慢,斷慢令無餘,
莫起慢覺想,莫退生變悔,
莫隱覆於他,泥犁殺慢墮102
正受能除憂,見道住正道,
其心得喜樂,見道自攝持;
是故無礙103辯,清淨離諸蓋,
斷一切諸慢,起一切明處;
正念於三明,神足他心智。」

時,尊者婆耆舍說此生厭離偈已,心得清淨。
一二○一(一二一七?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獨一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逮得三明,身作證。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起於三明,身作證,今當說偈讚歎三明。即說偈言:

「本欲心狂惑,聚落及家家,
遊行遇見佛,授我殊勝法。
瞿曇哀愍故,為我說正法!
聞法得淨信,捨非家出家。
聞彼說法已,正住於法教,
勤方便繫念,堅固常堪能,
逮得於三明,於佛教已作。
世尊善顯示,日種苗胤說,
為生盲眾生,開其出要門:
苦苦及苦因,苦滅盡作證,
八聖離苦道,安樂趣涅槃。
善義善句味,梵行無過上,
世尊善顯示,涅槃濟眾生!」

一二○二(一二一八?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法句。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
「賢聖106善說法,是則為最上。
愛說非不愛,是則為第二。
諦說非虛妄,是則第三說。
法說不異言,是則為第四。
諸比丘!是名說四法句。」

爾時,尊者婆耆舍於眾會中,作是念:世尊於四眾中說四法句,我當以四種讚歎稱譽隨喜。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若善說法者,於己不惱迫,
亦不恐怖他,是則為善說。
所說愛說者,說令彼歡喜,
不令彼為惡,是則為愛說。
諦說知甘露,諦說知無上,
諦義說法說,正士建立處。
如佛所說法,安隱涅槃道,
滅除一切苦,是名善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一二一九?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108,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爾時,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各別讚歎世尊及比丘僧。作是念已,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無上之導師,住那伽山側,
千比丘眷屬,奉事於如來。
大師廣說法,清涼涅槃道,
專聽清白法,正覺之所說,
正覺尊所敬,處於大眾中。
德陰之大龍,仙人之上首,
興功德密雲,普雨聲聞眾,
起於晝正受,來奉覲109大師;
弟子婆耆舍,稽首而頂110禮!
「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汝所說,莫先思惟。」
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婆旬起微惡,潛制令速滅,
能掩障諸魔,令自覺知過。
觀察解結縛,分別清白法,
明照如日月,為諸異道王,
超出智作證,演說第一法!
出煩惱諸流,說道無量種,
建立於甘露,見諦真實法。
如是隨順道,如是師難得,
建立甘露道,見諦崇遠離。
世尊善說法,能除人陰蓋,
明見於諸法,為調伏隨學。」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四(一二二○?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112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為比丘眾說四聖諦相應法,謂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
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面前讚歎拔箭之譬。如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我今敬禮佛,哀愍諸眾生,
第一拔利箭,善解治眾病。
迦露醫役藥,波睺羅治藥113
及彼瞻婆耆,耆婆醫療病114
或有病小差115,名為善治病。
後時病還發,抱病遂至死。
正覺大醫王,善投眾生藥,
究竟除眾苦,不復受諸有!
乃至百千種,那由他病數,
佛悉為療治,究竟於苦邊!
諸醫來會者,我今悉告汝,
得甘露法藥,隨所樂而服。
第一拔利箭,善覺知眾病,
治中之最上,故稽首瞿曇!」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五(一二二一?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尊者尼拘律想住於曠野禽獸之處,疾病委篤,尊者婆耆舍為看病人,瞻視供養。
彼尊者尼拘律想以疾病故,遂般涅槃。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和上117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今當求其相。
爾時,尊者婆耆舍供養尊者尼拘律想舍利已,持衣缽,向王舍城。次第到王舍城,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禮大師,等正覺無減118
於此現法中,一切疑網斷。
曠野住比丘,命終般涅槃,
威儀攝諸根,大德稱於世;
世尊為制名,名尼拘律想。
我今問世尊,彼不動解脫、
精進勤方便、功德為我說。
我為釋迦種,世尊法弟子,
及餘皆欲知,圓道眼所說;
我等住於此,一切皆欲聞。
世尊為大師,無上救世間,
斷疑大牟尼,智慧已具備119
圓照神道眼,光明顯四眾,
猶如天帝釋,曜三十三天。
諸貪欲疑惑,皆從無明起;
若得遇如來,斷滅悉無餘。
世尊神道眼,世間為最上!
滅除眾生愚120,如風飄遊塵,
一切諸世間,煩惱覆隱沒,
121餘悉無有,明目如佛者,
慧光照一切,令同大精進;
唯願大智尊!當為眾記說,
言出微妙聲,我等專心聽,
柔軟音演說,諸世間普聞,
猶如熱渴逼,求索清涼水。
如佛無減122知,我等亦求知。」

尊者婆耆舍復說偈言:

「今聞無上士,記說其功德,
不空修梵行,我聞大歡喜!
如說隨說得,順牟尼弟子,
滅生死長縻,虛偽幻化縛;
以見世尊故,能斷除諸愛,
度生死彼岸,不復受諸有!」

佛說此經已,尊者婆耆舍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1本經敘說阿毘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1.Alavika阿毘迦)、小部﹒長老尼偈經(Thig.57-59、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一經︱大正(NO.100(214))。
2毘(Alavika)(巴),原意為「曠野的」,指曠野的住者。比丘尼名。又作阿毘迦。
3安陀林(andhavana)(巴),暗林。
4阿姨(ayya)(巴),大姊,貴夫人。
5「刑」,麗本作「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刑」。
6本經敘說蘇摩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2.Soma蘇摩)、小部﹒長老尼偈經(Thig.60-62、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經︱大正(NO.100(215))。
7「壇」,大正本作「檀」。
8宋、元、明三本均無「右」字。
9二指智(dvangula-panna)(巴),二指量之智慧,指婦人之智慧。佛音論師解釋謂婦人以二指取絲斷絲;長老尼偈註釋者解釋為婦女從幼少常以二指試米飯熟未熟。(見日譯本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二三二頁︱S.5.3。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經作「鄙穢智」。
10「安」,聖本作「女」。
11「惡魔」宋本作「應」字,元、明、聖三本均作「應去」。
12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即自磨滅去」五字。
13「念」,宋、元、明聖四本均於其後加上「即時磨滅去」五字。
14本經敘說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不受摩誘惑。相應部(S.5.3.Gotami 瞿曇彌)別釋雜阿含卷十二第三經︱大正(NO.100(216))。
15吉離舍瞿曇彌(Kisa-gotami)(巴),比丘尼名。
16「壇」,聖本作「檀」。
17「晝」,聖本作「盡」。
18聖本無「食」字。
19「智」,宋、元、明三本作「智知」,聖本作「知」。
20「無邊……已度男子表」,別譯雜阿含作「我斷恩愛已,無欲無子想;端坐林樹間,無愁無熱惱。」
21「愛」,宋、元、明三本均作「憂」。
22本經敘說優缽羅色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5.Uppalavanna蓮華色)、小部﹒長老尼偈經(Thig.230-233、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四經︱大正(NO.100(217))。
23優缽羅色(Uppalavanna)(巴),即「蓮華色」,為佛弟子比丘尼眾中神足第一。
24「愛」,聖本作「受」。
25「於一切愛喜」,別譯雜阿含作「斷除一切愛」。
26本經敘說尸羅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10.Vajira 金剛)、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五經︱大正(NO.100(218))。
27「汝」,聖本作「女」。
28「捨」,宋、元、明、聖四本無作「於」。
29「知」,宋、元二本均作「為」。
30本經敘說毘羅比丘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9.Sela世羅)、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六經︱大正(NO.100(219))。
31本經敘說毘闍耶比丘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4.Vijaya毘闍耶)、小部﹒長老尼偈經(Thig.139.140)、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七經︱大正(NO.100(220))。
32「伎」,元、明二本均作「妓」。
33「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34「歡」,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樂」。
35本經敘說遮羅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6.Cala遮羅)、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八經︱大正(NO.100(221))。
36遮羅(Cala)(巴),比丘尼名。
37麗本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8「授」,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授」。
39「至」,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到」。
40「集」,宋、元、明三本均作「業」。
41本經敘說優波遮羅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7.Upacala優波遮羅)、小部﹒長老尼偈經(Thig.197-198.200-201、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九經︱大正(NO.100(222))。
42優波遮羅(Upacala)(巴),比丘尼名。
43炎魔(Yama)(巴),天名。欲界六天之第三。譯作時分、善分,彼天時時受五欲之樂,故名。
44兜率陀(Tusita)(巴),天名。欲界六天之第四,譯作知足。
45化樂(Nimmanaratin)(巴),天名。欲界六天之第五。此天能隨心意化現快樂。
46他自在(Paranimmitia Vasavattin)(巴),即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此天假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故稱他化自在天。
47「墮」,麗本作「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墮」。
48「慼」,大正本作「寂」。
49本經敘說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不受魔誘惑。相應部(S.5.8 Sisupacala尸須波遮羅)、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經︱大正(NO.100(223))。
50尸利沙遮羅(Sisupacala)(巴),又作尸須波遮羅,意為「動頭」。比丘尼名。
51麗本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2「若生釋種家,稟無比大師」,別譯雜阿含作「釋種大世尊,無比之丈夫。」
53「闇冥」,聖本作「耶導」。
54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於十五日布薩時,以月作譬讚歎佛德。相應部(S.8.11.Gaggara伽伽羅池)、小部﹒長老偈經(Thag.1252、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一經︱大正(NO.100(224))。
55瞻婆(Campa)(巴),國名。
56揭伽(Gaggara)(巴),池名。又作伽伽羅。
57婆耆舍(Vangisa)(巴),又作鵬耆舍。比丘名。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三經謂其「能造偈頌嘆如來德」及「言論辯了而無疑滯」。
5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9本經敘說憍慢陳如尊者來詣佛所,婆耆舍尊從帝以偈讚歎之。相應部(S.8.9.Kondanna憍陳如)小部﹒長老偈經(Thag.1246-1248)、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三經︱大正(NO.100(225))。
60「瞻婆國揭國伽池側」,巴利本作「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61阿若憍陳如(Annasi-kondanna)(巴),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
62「會」,聖本作「舍」。
63「財」,明本作「教」。
64本經敘說舍利弗尊者為諸比丘說法,婆耆舍尊者以偈贊之。相應部(S.8.6.Sariputta舍利弗)、小部﹒長老偈經(Thag.1231-1233、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三經︱大正(NO.100(226))。
65「瞻婆國揭伽池側」,巴利本作「舍衛國祇園」。
66「閡」,宋、元、明三本均作「礙」。
67優婆提舍(Upatissa)(巴),為舍利弗之別名。「婆」,聖本作「波」。
68本經敘說婆耆尊者讚歎五百比丘之德及目揵連之神通。相應部(S.8.10.Moggallana目犍連)、小部﹒長老偈經(Thag.1249-1251、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四經︱大正(NO.100(227))。
69「那伽山側」,巴利本作Isigilipasse Kalasilayam(仙人窟)。
70那伽(Naga)(巴),山名。
71本經敘說世尊於月十日食受時,問大眾其身口意三業過失,舍利弗答以世尊無過失,並問自己及大眾過失。相應部(S.8.7.Pavarana自恣)、長老偈經(Thag.1234-1237)、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五經︱大正(NO.100(228))、中阿含第一二一經(請請經)、竺法護譯受新歲經、竺曇無蘭譯新歲經、法賢譯解夏經、增一阿含三十二品第五經︱大正(NO.125(32.5))。
72「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巴利本作「舍衛國東園鹿子母堂」。
73食受時(Pavarana)(巴),又稱「自恣時」,中阿含作「請請時」,即解夏安居之日,於大眾中請他人舉出自己所犯過失,並懺悔之。
74「得」,大正本作「待」。
75「當懷受我」,新歲經作「當和心相向」。
76「寶」,宋、元、明三本均作「實」。
77「未」,聖本作「來」。
78「應」,麗本作「鄰」,今依據聖本改作「應」。
79聖本無「法輪」二字。
80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81「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貞實堅固」,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五經作「此五百人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佛說解夏經作「如是苾芻,盡諸煩惱,皆住真實。」「貞實」,大正本作「真實」。
82「懷」,聖本作「聽」。
83「起」,大正本作「超」。
84日種:釋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經謂淨飯王六代之祖被射殺,從血塊生二莖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為甘蔗,別稱為「日種」。「胤」,為「嗣」之意。
85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於自身生厭,說自厭之偈。相應部(S.8.2.Arati﹫不樂)、小部﹒長老偈經(Thag.1214-1218)、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六經︱大正(NO.100(229))。
86尼拘律想(Nigrodha-Kappa)(巴),又作尼拘律劫波,比丘名。「想」,麗本作「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87「曠野禽獸住處」,巴利本作Alaviyam Aggalave cetiye。「曠」,聖本作「廣」。
88「誡」,聖本作「戒」。
89「心不安……深住」,巴利本作Yassa me anabhirata Uppanna rago cittam anuddhamseti (我的(心)生不快樂,貪欲腐敗我的心)。
90「我」,宋、元、明三本均作「非」。
91「鄰」,聖本作「憐」。
92三摩提(Samadhi)(巴),即三摩地、三昧、等持。
93「開」,聖本作「聞」。
94本經敘說阿難與婆耆舍結伴行乞,途中見一美女,婆耆舍生煩惱,阿難為彼說解脫法。相應部(S.8.4.Ananda阿難)、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七經︱大正(NO.100(230))、增一阿含第三十五品第九經︱大正(NO.125(35.9))。
95「今」,宋、元、明、聖四本均作「令」。
96「有我」,聖本作「我有」。
97「憍」,宋、元、明三本均作「高」。
98「邊」,宋、聖二本均作「道」。
99本經敘說婆耆舍見美女而起貪欲心,即說厭離偈以安住自心。相應部(S.8.1.Nikkhanta出離)、小部﹒長老偈經(Thag.1209-1213、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一經︱大正(NO.100(250))。
100本經敘說婆耆舍以自身有辯才而生憍慢心,其後自覺慚悔,故說厭離偈以清淨自心。相應部(S.8.3Pesala-atimannana﹫輕蔑溫和者)、小部﹒長老偈經(Thag.1219-1222、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二經︱大正(NO.100(251))。
101「彼」,麗本作「法」,今依據明本改作「彼」。
102「泥犁殺慢墮」,巴利本作Managata nurayam papatanti (行為憍慢、輕慢者墮地獄)。
103「礙」,聖本作「閡」。
104本經敘說婆耆舍證阿羅漢果,說偈讚歎三明。相應部(S.8.12.Vangisa﹫婆耆舍)、小部﹒長老偈經(Thag.1253-1262、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三經︱大正(NO.100(252))。
105本經敘說世尊說四法句,婆耆舍以偈贊歎之。相應部(S.8.5.Subhasita﹫諸善說)、小部﹒長老偈經(Thag.1227-1230、小部﹒經集(Sn.3.3.Subhasita-sutta 善說經)、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四經︱大正(NO.100(253))。
106「賢聖」,明本作「聖賢」。
107本經敘說婆耆舍以偈讚歎世尊及比丘僧。相應部(S.8.8.Parosahassa﹫千以上的(比丘)、小部﹒長老偈經(Thag.1238-1245)。
108「作」,宋、元、明三本均作「辦」﹒
109「覲」,聖本作「現」。
110「頂」,宋、元、明三本均作「現」。
111本經敘說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婆耆舍以世間良醫作譬,說偈讚歎之。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五經︱大正(NO.100(254))。
112」,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113「治藥」,聖本作「醫藥」。
114「病」,聖本作「治」。
115「差」,宋、元、明三本均作「瘥」。
116本經敘說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而般涅槃,婆耆舍往問佛,為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小部﹒長老偈經(Thag.1263-1279、小部﹒經集(Sn.2.12.Vangisa-sutta鵬耆舍經)、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六經︱大正(NO.100(255))。
117「和上」,宋、元、明三本均作「和尚」。和上,又作和闍(upajjhaya)(巴),音譯為鄔波馱耶,意為親教師、大眾之師。即為受戒者之師表,故華嚴、天臺、淨土等宗皆稱為戒和尚,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
118「減」。麗本作「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119「備」,宋、聖二本均作「修」。
120「愚」,大正本作「遇」,宋、元、明三本作「過」。
121「諸」,麗本作「設」,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諸」。
122「減」,聖本作「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