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二○六(九九三)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謂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揵連、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億耳、尊者陀羅驃摩羅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羅迦毘訶利、尊者富留3那、尊者分陀檀尼迦。如此及餘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我今當往至世尊所,各各說偈歎諸上座比丘。
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4說偈言:

「上上座比丘,已斷諸貪欲,
超過諸世間,一切之積聚;
深智少言說,勇猛勤方便,
道德淨明顯,我今稽首禮!
已伏諸魔5怨,遠離於群聚,
不為五欲縛,常習於空閑,
清虛而寡欲,我今稽首禮!
遮羅延勝族,禪思不放逸,
內心樂正受,清淨離塵穢,
辯慧顯深義,是故稽首禮!
所得神通慧,超諸神通力,
六神通眾中,自在無所畏,
神通最勝故,是故稽首禮!
於大千世界,五道6諸趣生,
乃至於梵世,人天優劣想,
淨天眼悉見,是故稽首禮!
精勤方便力,斷除諸愛集,
壞裂生死網,心常樂正法;
離諸悕望想,超度於彼岸,
清淨無塵穢,是故稽首禮!
永離諸恐畏,無依離財物,
知足度疑惑,伏諸魔怨敵,
身念觀清淨,是故稽首禮!
無有諸世間,煩惱棘刺林,
結縛使永除,三有7因緣斷;
精練滅諸垢,究竟明顯現,
於林離林去,是故稽首禮!
無舍宅所依,幻偽癡恚滅,
調伏諸愛喜,出一切見處,
清淨無瑕穢,是故稽首禮!
其心自在轉,堅固不傾動,
智慧大德力,難伏魔能伏,
斷除無明結,是故稽首禮!
大人離闇冥,寂滅牟尼尊,
8法離垢過,光明自顯照,
照一切世界,是故名為佛!
地神虛空天,三十三天子,
光明悉映障,是故名為佛!
度生死有邊,超踰越群眾,
柔弱善調伏,正覺第一覺!
斷一切結縛,伏一切異道,
降一切魔怨,得無上正覺,
離塵滅諸垢,是故稽首禮!」

尊者婆耆舍偈讚歎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一二○七(九九四)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富鄰尼10為看病人,供給供養。
時,尊者婆耆舍語尊者富鄰尼言:「汝往詣世尊所,持我語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自安樂住不?』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欲求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詣世尊。善哉!世尊!願往至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時,尊者富鄰尼即受其語,往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願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能奉見。善哉!世尊!願往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為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尊者富鄰尼知佛許已,即從座11起,禮佛足而去。
世尊晡時從禪起,往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遙見世尊,憑床欲起。
爾時,世尊見尊者婆耆舍憑床欲起,語言:「婆耆舍!莫自輕動!」世尊即坐,問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不?身諸苦痛為增為損?」
如前焰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我所苦患,轉覺其增,不覺其損」。
佛告婆耆舍:「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婆耆舍白佛言12:「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於未來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念欲愛13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時!」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說偈言:

「我今住佛前,稽首恭敬禮!
於一切諸法,悉皆得解脫;
善解諸法相,深信樂正法。
世尊等正覺,世尊為大師,
   世尊降魔怨,世尊大牟尼,
滅除一切使,自度群生類。
世尊於世間,諸法悉覺知,
世間悉無有,知法過佛者,
於諸天人中,亦無與佛等;
是故我今日,稽首大精進!
稽首士之上,拔諸愛欲刺,
我今是最後,得見於世尊,
稽首日種14尊,暮當般涅槃。
正智15繫正念,於此朽壞身,
餘勢之所起,從今夜永滅,
三界不復染,入無餘涅槃。
苦受及樂受,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於今悉永斷。
苦受及樂受,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於今悉已知。
若內及與外,若樂等諸受,
於受無所著,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後,諸聚無障礙16
諸聚既已斷,了知愛17無餘。
明見真實者,說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
餘空無洲依,唯畏恐怖劫18
當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
安慰諸天人,開眼離塵冥,
示悟諸眾生,令覺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超19苦之寂滅,
賢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世間難得者,現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演說於正法,
隨己之所欲,離垢求清淨,
專修其己利,勿令空無果。
空過20則生憂,鄰21於地獄苦,
於所說正法,不樂不欲受,
當久處生死,輪迴息無期,
長夜懷憂惱22,如商人失財。
我今眾慶集,無復生老死,
輪迴悉已斷,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於今悉枯竭,
已拔陰根本,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
重擔悉已捨,有流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亦無死可惡,
正智正繫念,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獸23
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大師口生子,
厭捨於徒眾,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諸來集會者,
聽我最後偈,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諸行無有常,
速生速死法,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精勤方便求,
觀察有24恐怖,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勿復增輪轉。
佛口所生子,歎說此偈已,
長辭於大眾,婆耆舍涅槃。」
彼以慈悲故,說此無上偈,
尊者婆耆舍,如來法生子,
垂心哀愍故,說此無上偈,
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

一二○八(九九五)2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問佛:

「阿練若比丘26,住於空閑處,
寂靜修梵行,於一坐而食27
以何因緣故,顏色特28鮮明?」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29故,顏色常鮮澤。
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30斷生草3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九(九九六)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不欲起憍慢,善自調其心;
未曾修寂默,亦不入正受,
處林而放逸,不度死彼岸33。」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憍慢,心常入正受,
明智善分別,解脫一切縛;
獨一處閑林,其心不放逸,
於彼死魔怨,疾得度彼岸!」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般;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九九七)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晝夜,功德常增長?
云何得生天?唯35願為解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種植園果36故,林樹蔭清涼;
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
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
如法戒具足,緣斯得生天。」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一(九九八)3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施何得在力?施何得妙色?
施何得安樂?施何得明目?
修習何等施,名曰一切施?
今啟問世尊,願為分別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
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
虛館以等賓,是名一切施38
以法而誨彼,是則施甘露。」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二(九九九)3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名悉鞞梨40,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曰:

「諸天及世人,於食悉欣樂,
頗有諸世間,福業自隨逐?」

爾時,世尊說41偈答言:

「淨信心惠施,此世及後世,
隨其所至處,福報常影隨。
是故當捨慳,行無垢惠施,
施已心歡喜,此世他世受。」

時,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

『淨信心惠施,此世及他世,
隨其所至處,福報常影隨。
是故當捨慳,行無垢惠施,
施已心歡喜,此世他世受。』」

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過去世時曾為國王,名悉鞞梨,於四城門普施為福,於其城內有四交道,亦於其中布施作福。
「時,有第一夫人來語42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無力修諸福業。』我時告言:『城東門外布施作福悉皆屬汝。』時,諸王子復來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無力作諸福業,我今願得依於大王少作功德。』我時答言:『城南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有大臣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無力作諸福業,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告言:『城西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諸將士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無力能修福業,願依大王得有所作。』我時答言:『城北43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國中庶民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諸將悉皆共之,唯我無力不能修福,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答言:『於其城內四交道頭所作施福悉屬汝等。』爾時,國王夫人、王子44、大臣、將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於茲則斷。
「時,我所使諸作福者,還至我所,為我作禮而白我言:『大王當知:諸修福處,夫人、王子、大臣、將士及諸庶民各據其處,行施作福,大王施於茲則斷。』我時答言:『善男子!諸方邊國歲輸財物應入我者,分半入庫,分其半分,即於彼處惠施作福。』彼聞教旨,往45諸邊國,集諸財物,半送於庫,半留於彼惠施作福。

「我先長夜如是惠施作福,長夜常得可愛、可念、可意福報,常受快樂,無有窮極。以斯福業及福果福報,悉皆入於大功德聚數,譬如五大河合為一流,所謂恒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醯,如是五河合為一流,無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萬億斗斛之數。彼大河水得為大水聚數,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功德報不可稱量,悉得入於大功德聚數。」
爾時,悉鞞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三(一○○○)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
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
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四(一○○一)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曰:

「冥運持命去,故令人短壽,
為老所侵迫,而無救護者;
睹斯老病死,令人大恐怖,
唯作諸功德,樂往48至樂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冥運持命去,故令人短壽,
為老所侵迫,而無救護者;
觀此有餘過,令人大恐怖,
當斷世貪愛,無餘涅槃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五(一○○二)4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除於幾法?幾法應棄捨?
而復於幾法,增上方便修?
幾聚應超越,比丘度駛50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
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5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六(一○○三)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幾人於覺眠?幾人於眠覺?
幾人取塵垢?幾人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
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53。」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七(一○○四)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曰:

「母子更相喜,牛主樂其牛,
眾生樂有餘,無樂無餘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子更相憂,牛主憂其牛,
有餘眾生憂,無餘則無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八(一○○五)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
以何而活命?眾生何處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
飲食已存命,業為眾生依。」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一九(一○○六)5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所愛無過子,財無貴於牛,
光明無過日,薩羅無過海57。」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無過於己,財無過於穀,
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一○○七)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59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剎利60兩足尊,犎61牛四足勝,
童英為上妻,貴生為上子。」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覺兩足尊,生馬四足勝,
順夫為賢妻,漏盡子之上。」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一(一○○八)6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從地起眾生,何者為最勝?
於空墮落者,復以何勝上?
凡所祈請處,何者最第一?
於諸言語中,何者為上辯?」

時,有一天子63本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習故,即便說偈答彼天子:
「五穀從地生,是則為最勝。
種子於空中,落地為最勝。
犎牛資養人,是則依中勝。
愛子有所說,是則言中勝。」

彼發問天子語答者言:「我不問汝,何故多言輕躁妄說?我自說偈問世尊言:

『從地起眾生,何者為最勝?
於空墮地者,復以何為勝?
凡所祈請處,何者為最勝?
於諸言語中,何者為上辯?』」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從下踊出者,三明為最上。
從空流下者,三明亦第一。
賢聖弟子僧,是師依之上。
如來之所說,諸說之最辯。」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世間幾法起?幾法相順可?
世幾法取愛?世幾法損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六法64等起,世六法順可,
世六法取愛,世六法損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二(一○○九)6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持世間去?誰拘牽世間?
何等為一法,制御於世間?」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
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三(一○一○)6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縛於世間?誰調伏令解?
斷除何等法,說名得涅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
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

時,彼天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夔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四(一○一一)6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掩於世間?誰遮絡世間?
誰結縛眾生?何處建立世?」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衰老掩世間,死遮絡世間,
愛繫縛眾生,法建立世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五(一○一二)6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69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隱彼世間?誰繫於世間?
誰憶70於眾生?誰建立眾生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無明覆世間,愛結縛眾生,
隱覆憶眾生71,我慢眾生幢。」

時,彼天子即復說偈而問佛言:

「誰無有覆蓋?誰復無愛結?
誰即出隱覆?誰不建慢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來等正覺,正智72心解脫;
不為無明覆,亦無愛結繫,
超出於隱覆,摧滅我慢幢。」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六(一○一三)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為上士,所有資財物?
云何善修習,而致於安樂?
云何眾味中,得為最上味?
云何眾生中,得為第一壽?」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清淨信樂心,名士夫勝財。
修行於正法,能招安樂果。
真諦之妙說,是則味之上。
賢聖智慧命,是為壽中最!」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七(一○一四)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為比丘,同己之第二75
云何為比丘,隨順教授者?
比丘於何處,遊心自娛樂,
娛樂彼處已,能斷諸結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為同己二,智慧教授者,
涅槃喜樂處,比丘斷結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八(一○一五)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善至老?云何善建立?
云何為人寶?云何賊不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淨信善建立,
智慧為人寶,功德賊不奪。」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二九(一○一六)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78,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何者不解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苦法不解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見。

  一二三○(一○一七)79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何法可依怙8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業者可依怙8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一(一○一八)8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業為甚可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夔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二(一○一九)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名為非道?云何日夜遷?
云何垢梵行?云何累世間?」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
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
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84。」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三(一○二○)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映世間?何法無有上?
何等為一法,普制御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名者映世間,名者世無上,
唯有一名法,能制御世間86。」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四(一○二一)8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為偈因?以何莊嚴偈?
偈者何所依?何者為偈體?」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
名者偈所依,造作為偈體。」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五(一○二二)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89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知車乘?云何復知火?
云何知國土?云何知妻婦?」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見幢蓋知車,見煙則知火,
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其妻。」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1麗本原為卷三十六,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四十六。(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以偈讚歎諸上座比丘。別譯阿含卷十三第七經︱大正(NO.100(256))。
3「留」,元、明二本均作「樓」。
4宋、元、明三本均無「而」字。
5「魔」,聖本作「摩」。
6五道:此處指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
7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8「正」,聖本作「政」。
9本經敘說婆耆舍臨終時以偈讚佛。別譯雜阿含卷十三第八經︱大正(NO.100(257))。
10富鄰尼:又作富匿。比丘名。
1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卍正藏改作「座」。
12麗本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愛」,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愛念」二字。
14日種:瞿曇之異稱,釋尊所屬之本姓。
15「智」,聖本作「知」。
16「礙」,聖本作「閡」。
17「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愛」。
18「明見真實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說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世,其餘諸劫都無佛出世,故成恐怖劫。洲:即洲渚,佛為洲渚,可作依怙。
19「超」,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越」。
20「過」,宋本作「遇」。
21「鄰」,聖本作「憐」。
22「惱」,宋、元、明三本均作「悔」。
23「獸」,宋、聖二本均作「狩」。
24有:指生死世間。
25本經敘說阿練若比丘一日一食而顏色鮮明,一天子奇之而往問佛。相應部(S.1.1.10.Aranne﹫於空閑處)、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一經︱大正(NO.100(132))。
26阿練若比丘:阿練若(aranna)(巴),閑林,閑靜處。阿練若比丘,意即離群獨居於山窟、林中閑靜處修行之比丘。
27一坐而食:一坐食為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日唯一食。
28「特」,宋本作「持」。
29飯食繫念:為欲飯食知量,應於食繫數(念)。參閱卷十一第二七四經。
30「雹」,宋本作「暴」。
31此偈別譯雜阿含作「不愁念過去,亦不求未來,現在正智食,裁欲為存身。欲於未來世,追念過去事,六情皆怡悅,是以顏色和。如新生茅葦,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乾,其事亦如是。」
32本經敘說一天子聞佛已離憍慢、心解脫、不放逸,心中歡喜。相應部(S.1.1.9.Manakama﹫慢之愛欲)、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二經︱大正(NO.100(133))。
33此偈別譯雜阿含作「諸有憍慢人,終不可調習,詐現修禪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
34本經敘說次子問佛增長功德及生天之法。相應部(S.1.5.7.Vanaropa﹫植林or.Vacanam﹫言語)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三經︱大正(NO.100(134))。
35「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36「果」,宋、元二本均作「果」。
37本經敘說一天子問佛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相應部(S.1.5.2.Kimdada﹫施與何物)、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四經︱大正(NO.100(135))。
38「虛館以待賓,是名一切施」,別譯雜阿含作「屋宅一切施」。巴利本作SO Ca Sabbadado hoti,yodadati upassayam(凡是施住屋者,彼即名為一切施者)。
39本經敘說佛為悉鞞梨天子說淨信施之功德,天子追憶其過去世功德,而歡喜佛所說真實。相應部(S.1.5.3.Anna食,S.2.3.3.Seri世理)、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五經︱大正(NO.100(136))。
40悉鞞梨(Seri)(巴),又作世理,天子名。
41「說」,聖本作「以」。
42「語」,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詣」。
43「城北」,聖本作「北城」。
44宋、元、明、聖四本均無「王子」二字。
45聖本無「往」字。
46本經敘說一天子問佛,云何為善知識。相應部(S.1.6.3.Mitta友)、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六經︱大正(NO.100(137))。
47本經敘說一天子告佛,生命無常,故宜作功德,佛更教其求無餘涅槃。相應部(S.1.1.3.Upaneyya﹫當被導者,2.2.9.Uttara優多羅)、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七經︱大正(NO.100(138))。
48「往」,麗本作「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49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當斷除五蓋、五結、增修五無漏根、超越五和合。相應部(S.1.1.5.Katichinde﹫應斷除幾法)、別譯雜阿含卷八第九經︱大正(NO.100(140))。
50「駛」,麗本作「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駛」。
51「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巴利本作Panca chinde,panca jahe,panca Vuttari bhavaye,pancasangatiko bhikkhu,oghatinno ti Vuccatiti(斷除五,捨五,增修五,超越五結之比丘,稱為渡過暴流者)。巴利本註:斷除「五」,指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捨「五」,指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指五根,即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52本經敘說佛告天子,持五戒為覺法,無學之五分法身為得淨之法,犯五戒為眠法,五蓋覆為得垢之法。相應部(S.1.1.6.Jagara﹫不眠者)、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大正(NO.100(141))。
53「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難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
54本經敘說天子見世間法而生歡喜處,佛則見其憂惱處。相應部(S.1.2.2.Nandati﹫歡喜,4.1.8.Nandana歡喜)、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一經︱大正(NO.100(142))。
55本經敘說天子以世法問,故佛為天子說世法,即世以田宅為富有,賢妻為第一伴,賴飲食以存合,業為眾生之所依。相應部(S.1.6.4.Vatthu支持)、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八經︱大正(NO.100(231))。
56本經敘說佛與天子各說第一愛、第一財、第一光明、第一湖。相應部(S.1.2.3.Natthi Puttasamam﹫(所愛)無等於子)、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十九經︱大正(NO.100(232))。
57薩羅(Sara)(巴),湖。海(Samudda)(巴)。
58本經敘說佛與天子各說人中勝、畜中勝、妻子勝、子中勝。相應部(S.1.2.4.Khattiya剎帝利)、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經︱大正(No.100(233))。
59「佛」,麗本作「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60剎利(Khsattiya)(巴),又作剎帝利,印度回姓之第二,屬帝王、武士階級。
61「犎」,麗本作「??」,聖本作「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犎」。
62本經敘說上生、下落祈請、言語之中最勝者。相應部(S.1.8.4.Vutthi雨,1.7.10.Loka世間)、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一經及第二十二經︱大正(No.100(234,235))。
63宋、元、明、聖四本均無「子」字。
64六法:即指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為心、心所之所依,故名六內處。
65本經敘說心之作用。相應部(S.1.7.2.Citta心)、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三經︱大正(No.100(236))。
66本經敘說佛告天子若斷除愛欲,則得涅槃。相應部(S.1.7.4.Samyojana結)、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四經︱大正(No.100(237))。
67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世間之愛、老、死之苦,並言法建立世間。相應部(S.1.7.8.pihita﹫被遮覆)、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五經︱大正(No.100(238))。
68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無明、愛、我慢之障害。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六經︱大正(No.100(239
69「遍」,聖本作「現」。
70「憶」,聖本作「億」。
71「隱覆憶眾生」,別譯雜阿含作「瞋污染眾生」。
72「智」,明本作「者」。
73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財物、善行、味、壽之最勝者。相應部(S.1.8.3.Vitta富)、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七經︱大正(No.100(240))。
74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信、智慧、斷。相應部(S.1.6.9.Dutiya伴)、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八經︱大正(No.100(241))。
75「云何為比丘,同己之第二」,別譯雜阿含作「人於生死中,何者是二伴?」
76本經敘說佛為一天子說持戒、信、智慧、功德之福。相應部(S.1.6.1.Jara老)、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二十九經︱大正(No.100(242))。
77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愛欲、意、眾生、苦法之後果。相應部(S.1.6.6.Jana生因)、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經︱大正(No.100(243))。
78「妙」,明本於其後加上「於後夜時」四字。
79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眾生因愛欲、意、業而流轉生死。相應部(S.1.6.7.Jana生因)、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一經︱大正(No.100(244))。
80「法可依怙」,宋本作「者不解脫」。
81「業者可依怙」,宋本作「苦法不解脫」。別譯雜阿含作「苦為大怖畏」,巴利本作Kammam tossa pariyanam(業為彼依怙)。
82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愛欲、意、業流轉之可畏。相應部(S.1.6.5.Jana生因)、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二經︱大正(No.100(245))。
83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非道之因、命遷之易、女人為梵行垢,唯梵行能淨化。相應部(S.1.6.8.Uppatha非道)、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三經︱大正(No.100(246))。
84「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別譯雜阿含作「專修梵行者,潔淨勝彼水。」
85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名」(受、想、行、識四無色陰)為世間最上者,能制御一切。相應部(S.1.7.1.Nama名)、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四經︱大正(No.100(247))。
86「名者映世間……能制御世間」,別譯雜阿含作「於諸世物中,四陰名最勝,善於彼處處,皆得為最上。四陰名一法,於世間自在。」
87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作偈因緣。相應部(S.1.6.10.Kavi詩人)、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五經︱大正(No.100(248))。
88本經敘說佛為天子說見幢知車、見煙知火、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妻之理。相應部(S.1.8.2.Ratha車)、別譯雜阿含卷十二第三十六經︱大正(No.100(249))。
89「卻」,宋、元、明三本均作「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