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二三六(五七六)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不處難陀林3,終不得快樂, 忉利天宮4中,得天帝名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童蒙5汝何知,阿羅漢所說? 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 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七(五七七)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即說偈言: 「斷一切鉤鎖,牟尼無有家, 沙門著教化,我不說善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 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 善逝哀愍故,常教授眾生; 哀愍眾生者,是法之所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一二三八(五七八)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言: 「常習慚愧心,此人時時有; 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 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悉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三九(五七九)8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不習近正法,樂著諸邪見, 睡眠不自覺,長劫心能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專修於正法,遠離不善業, 是漏盡羅漢,嶮惡世平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悉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五八○)9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10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言: 「以法善調伏,不隨11於諸12見。 雖復著睡眠,則能隨時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以法調伏,不隨餘異見, 無知已究竟13,能度世恩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一(五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15, 記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 正復說有我、我所亦無咎。」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 一切漏已盡,持此最後身, 心依於我慢,而說言有我, 及說於我所,有如是說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我慢,無復我慢心, 超越我、我所,我說為漏盡。 於彼我、我所,心已永不著, 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二(五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 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 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 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 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 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 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17,即沒不現。 一二四三(五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羅睺阿修羅王19障月天子。時,諸月天子悉皆恐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說偈歎佛: 「今禮最勝覺,能脫一切障, 我今遭苦惱,是故來歸依! 我等月天子,歸依於善逝, 佛哀愍世間,願解阿修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 今毘20盧21遮那,清淨光明顯。 羅睺避虛空22,速放飛兔像, 羅睺阿修羅,即捨月而還。 舉體悉流汗,戰怖不自安, 神昏23志迷亂,猶如重病人。」 時,有阿修羅名曰婆稚24,見羅睺阿修羅疾捨月還,便說偈言: 「羅睺阿修羅,捨月一何速? 神體悉流汗,猶如重病人。」 羅睺25阿修羅說偈答言: 「瞿曇說咒偈,不速捨月者, 或頭破七分,受諸鄰死苦。」 婆稚阿修羅復說偈言: 「佛興未曾有,安隱於世間, 說咒偈能令,羅睺捨月。」 佛說此經已,時,月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四四(五八四)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為有族本27不?有轉生族28耶? 有俱相屬無,云何解於縛29?」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無有族本,亦無轉生族, 俱相屬永斷,解脫一切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何名為族本?云何轉生族? 云何俱相屬30?何名為堅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為世31族本,妻名轉生族, 子俱是相屬,愛欲為堅縛。 我無此族本,亦無轉生族, 俱相屬亦無,是名脫堅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善哉無族本!無生族亦善! 善哉無相屬!善哉縛解脫!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怨悉32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五(五八五)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優羅提那塔所。 爾時,世尊新剃鬚髮,於後夜時結跏34趺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以衣覆頭。 時,優羅提那塔邊有天神住,放身光明,遍照精舍,白佛言:「沙門憂耶?」 佛告天神:「何所忘失?」 天神復問:「沙門為歡喜耶?」 佛告天神:「為何所得?」 天神復問:「沙門不憂不喜耶?」 佛告天神:「如是!如是!」 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為離諸煩惱?為無有歡喜? 云何獨一住?非不樂所壞?」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無惱解脫,亦無有歡喜; 不樂不能壞,故獨一而住。」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云何得無惱?云何無歡喜? 云何獨一住?非不樂所壞?」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煩惱生歡喜,喜亦生煩惱, 無惱亦無喜,天神當護持。」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無煩惱!善哉無歡喜! 善哉獨一住!不為不喜壞。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六(五八六)3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妙絕36,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猶如利劍害,亦如頭火燃; 斷除貪欲火,正念求遠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譬如利劍害,亦如頭火燃; 斷除於後身37,正念求遠離。」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七(五八七)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天女眾圍遶,如毘舍脂39眾; 癡惑叢林40中,何由而得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直平等道,離恐怖之方41; 乘寂默之車,法想42為密覆; 慚愧為長縻43,正念為羈絡44; 智慧善御士45,正見為前導。 如是之妙乘,男女之所乘; 出生死叢林,逮得安樂處!」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八(五八八)4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有四輪九門47,充滿貪欲住; 深溺淤48泥中,大象云何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愛喜長縻,貪欲49等諸惡; 拔愛欲根本,正向於彼處。」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四九(五八九)5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賴吒槃提國51,有諸商賈客, 大富足財寶,各各競求富, 方便欲財利,猶如然熾火, 如是競勝心,欲貪常馳騁。 云何當斷貪,息世間勤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捨俗出非家、妻子及財寶, 念恚癡離欲,羅漢盡諸漏, 正智心解脫,愛盡息方便。」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五○(五九○)5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諸商人,五百乘車,共行治生,到曠野中。曠野53有五百群賊在後隨逐,伺便欲作劫盜。時,曠野中有一天神,止住路側。 「時,彼天神作是念:當往詣彼拘薩羅國諸商人所,問其義理,若彼商人喜我所問,時解說者,我當方便令其安隱,得脫賊難;若不喜我所問者,當放捨之,如餘天神。」 「時,彼天神作是念已,即放身光,遍照商人車營,而說偈言: 『誰於覺睡眠?誰復睡眠覺? 誰有解此義?誰能為我說?』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在商人中與諸商人共為行侶。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時,彼優婆塞如是思惟已,而說偈言: 『我於覺睡眠,我於睡眠覺, 我解知此義,能為人記說。』 「時,彼天神問優婆塞:『云何覺睡眠?云何睡眠覺?云何能解知?云何能記說?』 「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貪欲及瞋恚、愚癡得離欲, 漏盡阿羅漢,正智心解脫; 彼則為覺悟,我於彼睡眠。 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緣集, 於此一切苦,得無餘滅盡。 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處, 斯等為常眠,我於彼則覺。 如是覺睡眠,如是睡眠覺, 如是善知義,如是能記說。』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覺睡眠!善哉眠中覺! 善哉解知義!善哉能記說! 久遠乃今見,諸兄弟而來, 緣汝恩力故,令諸商人眾, 得免於劫賊,隨道安樂去。』 「如是,諸比丘!彼拘薩羅澤中諸商人眾皆得安隱從曠野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一(五九一)5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55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塞舍會坐,極毀呰欲,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猶如幻化,誑於嬰兒。』還自己舍,恣56於五欲。是優婆塞舍有天神止住。時,彼天神作是念:是優婆塞不勝不類,於餘優婆塞舍會坐眾中極毀呰欲,言:『如是欲者,虛偽不實,欺誑之法,如誑嬰兒。』還己舍已,自恣五欲,我今寧可發令覺悟。而說偈言: 『於大聚會中,毀呰57欲無常, 自沒於愛欲,如牛溺深泥。 我觀彼會中,諸優婆塞等, 多聞明解法,奉持於淨戒; 汝見彼樂法,而說欲無常, 如何自恣欲,不斷於貪愛? 何故樂世間,畜妻子眷屬?』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彼優婆塞已;如是、如是彼優婆塞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二(五九二)5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寒林59中60丘塚間。 時,給孤獨長者有小因緣至王舍城,止宿長者舍。夜見長者告其妻子、僕使、作人言:「汝等皆起,破樵然火,炊飯作61調和眾味62,莊嚴堂舍。」 給孤獨長者見已,作是念:今此長者何所為作?為嫁女娶婦耶?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念已,即問長者:「汝何所作?為嫁女娶婦?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 時,彼長者答給孤獨長者言:「我不嫁女娶婦,亦不請呼國王、大臣,唯欲請佛及比丘僧,設供養耳。」 時,給孤獨長者聞未曾聞佛名字已,心大歡喜,身諸毛孔皆悉怡悅,問彼長者言:「何名為佛?」 長者答言:「有沙門瞿曇,是釋種子,於釋種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佛。」 給孤獨長者言:「云何名僧?」 彼長者言;「若婆羅門種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隨佛出家;或剎利種、毘舍種、首陀羅種善男子等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隨出家,是名為僧。今日請佛及現前僧,設諸供養。」 給孤獨長者問彼長者言:「我今可得往見世尊不?」 彼長者答言:「汝且住此,我請世尊來至我舍,於此得見。」 時,給孤獨長者即於其夜至心念佛,因得睡眠。天猶未明,忽見明相,謂天已曉,欲出其舍,行向城門,至城門下,夜始二更,城門未開︱︱王家常法,待遠使命來往,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 爾時,給孤獨長者見城門開,而作是念:定是夜過天曉門開。乘明相出於城門,出城門已,明相即滅,輒還闇冥。給孤獨長者心即恐怖,身毛為豎:得無為人及非人,或姦狡63人恐怖我耶?即便欲還。 爾時,城門側有天神住。時,彼天神即放身光,從其城門至寒林丘塚間光明普照,告給孤獨長者言:「汝且前進,可得勝利,慎勿退還!」 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善良馬百匹,黃金滿百斤, 騾車及馬車,各各有百乘, 種種諸珍奇,重寶載其上, 宿命種善根,得如此福報。 若人宗重心,向佛行一步, 十六分之一,過前福之上。」 「是故,長者!汝當前進,慎勿退還!」即復說偈: 「雪山大龍象,純金為莊飾, 巨身長大牙,以此象施人, 不及向佛福,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大利,非退還也。」復說偈言: 「金菩闍國64女,其數有百人, 種種眾妙寶,瓔珞具莊嚴。 以是65持施與,不及行向佛, 一步之功德,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勝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賢者!汝是何人?」 天神答言:「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長者善知識,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緣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門,是故告長者:『但當進前,慎莫66退還!前進得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作是念:佛興於世,非為小事;得聞正法,亦非小事,是故天神勸我令進,往見世尊。時,給孤獨長者尋其光明,逕至寒林丘塚間。 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67,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云何,世尊!安隱臥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68: 「婆羅門涅槃,是則常安樂; 愛欲所不染,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調伏心熾然; 心得寂止息,止息安隱眠!」 爾時,世尊將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給孤獨長者聞法、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即從座起,正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 爾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汝名何等?」 長者白佛:「名須達多69,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為給孤獨。」 世尊復問:「汝居何處?」 長者白佛言:「世尊!在拘薩羅人間,城名舍衛,唯願世尊來舍衛國,我當盡壽供養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 佛問長者:「舍衛國有精舍不?」 長者白佛:「無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可於彼建立精舍,令諸比丘往來宿止。」 長者白佛:「但使世尊來舍衛國,我當造作精舍僧房,令諸比丘往來止住。」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知佛世尊默然受請已,從座起,稽首佛足而去。 一二五三(五九三)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長者疾病命終,生兜率天,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應久住於此,當往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71臂頃,於兜率天沒,現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給孤獨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天子而說偈言: 「於此祇桓林72,仙人僧73住止, 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 深信淨戒業,智慧為勝壽, 以此淨眾生,非族姓財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 閑居修遠離,初建業良友。」 說此偈已,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其夜過已。入於僧中,敷尼師壇,於眾前坐,告諸比丘:「今此夜中,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 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 深信淨戒業,智慧為勝壽, 以此淨眾生,非族姓財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 閑居修遠離,初建業良友。』」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世尊所說,給孤獨長者生彼天上,來見世尊,然彼給孤獨長者於尊者舍利弗極相敬重。」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阿難!給孤獨長者生彼天上,來見於我。」 爾時,世尊以尊者舍利弗故,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智,唯除於如來, 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 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 比於如來智,十六不及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四(五九四)7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曠野精舍75。 時,有曠野長者疾病命終,生無熱天。生彼天已,即作是念:我今不應久於此住不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從無熱天沒,現於佛前。 時,彼天子天身委76地,不能自立,猶如酥油委地,不能自立。如是,彼天子天身細軟,不自持立。 爾時,世尊告彼天子:「汝當變化作此粗身,而立於地。」 時,彼天子即自化形,作此粗身,而立於地。於是,天子前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手77天子:「汝手天子,本於此間為人身時,所受經法,今故憶念不悉忘耶?」 手天子白佛言:「世尊!本所受持,今悉不忘。本人間時,有所聞法,不盡得者,今亦憶念,如世尊善說。世尊說言:『若人安樂處,能憶持法,非為苦處。』此說真實。如世尊在閻浮提,種種雜類,四眾圍繞,而為說法,彼諸四眾聞佛所說,皆悉奉行;我亦如是,於無熱天上,為諸天人大會說法,彼諸天眾悉受修 學。」 佛告手天子:「汝於此人間時,於幾法無厭足故,而得生彼無熱天中?」 手天子白佛:「世尊!我於三法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何等三法?我於見佛無厭足78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我於佛法無厭足故,生無熱天;供養眾僧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時,手天子即說偈言: 「見佛無厭足,聞法亦無厭, 供養於眾僧,亦未曾知足。 受持賢聖法,調伏慳著垢, 三法不知足,故生無熱天。」 時,手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79。 一二五五(五九五)8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無煩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生彼無煩天81,解脫七比丘, 貪、瞋恚已盡,超世度恩愛。 誰度於諸流,難度死魔軍? 誰斷死魔縻,永超煩惱軛8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尊者優波迦83,及波羅揵茶84、 弗迦羅娑梨85、跋提86、揵陀疊87, 亦婆休難提88,及波毘瘦89, 如是等一切,悉皆度諸流。 斷絕死魔縻,度彼難度者; 斷諸死魔縻,超越諸天軛; 說甚深妙法,覺悟難知者。 巧便問深義,汝今為是誰?」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我是阿那含,生彼無煩天, 故能知斯等,解脫七比丘, 盡貪欲、瞋恚,永超世恩愛。」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第六意入處, 若彼名及色,得無餘滅盡。 能知此諸法,解脫七比丘, 貪有悉已盡,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鞞跋楞伽90村,我於彼中住。 名難提婆羅,造作諸瓦器, 迦葉佛弟子,持優婆塞法, 供養於父母,離欲修梵行, 世世為我友,我亦彼知識。 如是等大士,宿命共和合, 善修於身心,持此後邊身。」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汝賢士,如汝之所說, 鞞跋楞伽村,名難提婆羅, 迦葉佛弟子,受優婆塞法, 供養於父母,離欲修梵行, 昔是汝知識,汝亦彼良友。 如是諸正士,宿命共和合, 善修其身心,持此後邊身。」 佛說此經已,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一二五六(五九六)9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於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此世多恐怖,眾生常惱亂; 已92起者亦苦,未起亦當苦; 頗有離恐處,唯願慧眼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無有異苦行,無異伏諸根, 無異一切捨,而得見93解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五七(五九七)9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諸眾生,受身得妙色? 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 眾生住何法?為何所修習? 為何等眾生,諸天所供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明智慧,自修習正受, 正直心繫念,熾然憂悉滅。 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脫; 斯等因緣故,受身得妙色。 成就乘出道,心住於中學; 如是德備95者,為諸天供養。」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五八(五九八)9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97天子而說偈言: 「沈沒於睡眠,欠呿98不欣樂, 飽食心憒悶99,懈怠不精勤; 斯十覆眾生,聖道不顯現10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心沒於睡眠,欠呿不欣樂, 飽食心憒悶,懈怠不精勤; 精勤修習者,能開發聖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五九(五九九?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102; 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 比丘勤修習,於纏能103解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六○○?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難度難可忍,沙門無知故, 多起諸艱難,重鈍溺沈沒。 心隨覺自在105,數數溺沈沒; 沙門云何行,善攝護其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龜106善方便,以殼107自藏六108; 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 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 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一(六○一?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薩羅小流注,當於何反流? 生死之徑路,於何而不轉? 世間諸苦樂,何由滅無餘11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彼意入處; 名色滅無餘,薩羅小還流; 生死道不轉,苦樂滅無餘11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二(六○二?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伊尼耶鹿??113,仙人中之尊, 少食不嗜味,禪思樂山林。 我今敬稽首,而問於瞿曇, 云何出離苦?云何苦解脫? 我今問解脫,於何而滅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間五欲德114,心法說第六; 於彼欲無欲115,解脫一切苦。 如是於苦出,如是苦解脫, 汝所問解脫,於彼而滅盡。」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二六三(六○三?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說偈問佛: 「云何度諸流117?云何度大海118? 云何能捨苦?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能度諸流,不放逸119度海, 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120 1麗本原為卷二十二,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為卷四十七。(雜阿含經論會編) 2本經敘說一天子對佛說不處忉利天上「歡喜園」,終不得快樂。佛告以阿羅漢寂滅之樂才是樂。相應部(S.1.2.1.Nandana歡喜園)、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一經︱大正(No.100(161))、增一阿含三十一品第九經︱大正(NO.125(31.9))。 3難陀林:即忉利天之歡喜園。 4「宮」,宋、元、明三本均作「居」。 5「蒙」,宋本作「朦」,聖本作「矇」。 6本經敘說一天子不讚成佛執著於教化眾生,佛說其以哀愍眾生故教化之。巴利本並謂佛教化時心不被縛,只有同情及愛憐眾生。相應部(S.10.2.Sakka﹫剎卡(夜叉))、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經︱大正(No.100(162))。 7本經敘說天子說有慚愧心者時時皆有,佛說有慚愧心者希有。相應部(S.1.2.8Hiri慚)、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三經︱大正(No.100(163))。 8本經敘說一天子問佛,不習近正法者能否證悟,佛說必須專修正法始能證悟。相應部(S.1.1.7Appatividita不了知)、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四經︱大正(No.100(164))。 9本經敘說天子說依止異見亦能證悟,佛反駁之。相應部(S.1.1.8Susammutttha迷亂)、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五經︱大正(NO.100(165))。 10「遍」,大正本作「過」。 11「隨」,宋、元、明、聖四本均作「墮」。 12「諸」,聖本作「耶」。 13「竟」,宋本作「意」。 14本經敘說漏盡羅漢即使說有我、我所亦無妨。相應部(S.1.3.5.Araham阿羅漢)、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六經︱大正(No.100(166))。 15「持此後邊身」,巴利本作antimadehadhari(最後身之保持者)。 16本經參閱本卷第一二四一經。 17宋、元、明聖四本均無「稽首佛足」四字。 18本經敘說阿修羅王障月天子,月天子前往歸依佛,阿修羅王聞佛所說偈即釋放月天子。相應部(S.2.1.9.Candima月天子)、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七經︱大正(No.100(167))。 19羅睺阿修羅王(Rahu-asurinda)(巴),麗本作「羅睺羅阿修羅王」,今依據巴利本及後文刪去第二個「羅」字。 20「毘」,宋、元、明、聖四本均作「鞞」。 21「盧」,宋、聖二本均作「魯」。 22「羅睺避虛空」,聖本作「羅睺羅避去」。 23「昏」,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惛」。 24「婆稚」,巴利本作Vepacitti(毘摩質多),又作吠波質底,阿修羅名。 25「羅睺」,宋、元、明三本均作「羅睺羅」。 26本經敘說佛說於母、妻、子之牽纏得解脫。相應部(S.1.2.9.Kutika茅屋)、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八經︱大正(No.100(168))。 27「族本」,巴利本作Kutika(小屋)。 28「轉生族」,巴利本作Kulavaka(巢)。 29縛(bandhana)(巴),煩惱之異名,繫縛。 30「屬」,麗本作「續」,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屬」。 31「世」,聖本作「放」。 32「怨悉」,宋、元、明三本均作「怖已」。 33本經敘說佛獨一而住,無歡喜亦無煩惱。相應部(S.22.8.Kakudha覺陀)、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九經︱大正(No.100(169))。 3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跏」。 35本經敘說佛告天子,當正念求遠離,斷除貪欲火,緊急如救頭火燃、離刀劍害。相應部(S.1.3.1.Sattiya﹫為劍(所觸),2.2.6.Sudatta須達多)、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經︱大正(NO.100(170))。 36「妙絕」,宋、元、明三本均作「絕妙」。 38「後身」,巴利本作Sakkayaditthi(身見)。 38本經敘說佛告天子,出離癡惑叢林之法。相應部(S.1.5.6.Acchara天女)、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一經︱大正(NO.100(171))。 39毘舍脂(Pisaci)(梵),女吸血鬼。 40「癡惑叢林」,巴利本作Vanam tam mohanam nama(此林名「令癡惑者」)。 41「離恐怖之方」,巴利本作abhaya nama sa disa (彼方名「無畏」)。 42「法想」,巴利本作dhammacakkehi samyuto(與法輪相結合)。 43「長縻」,巴利本作alalamba(支持)。 44「羈絡」,巴利本作Parivarana(圍幕)。 45「士」,聖本作「土」。 46本經敘說佛告天子,若斷愛喜、貪欲則得解脫。相應部(S.1.3.9.Catucakka四輪,2.3.8Nandivisala難提毘舍羅)、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二經︱大正(NO.100(172))。 47四輪九門(catucakkam navadvaram)(巴)。「輪」,麗本作「轉」,今依據宋、元、明、聖本及巴利本改作「輪」。四輪指行、住、坐、臥當攝心、正威儀之處,九門指身體上兩眼、兩耳、兩鼻、口及大小便之九孔。 48「淤」,麗本作「烏」,聖本作「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淤」。 49「貪欲」,巴利本作icchalobha(欲求及貪欲)。 50本經敘說佛告天子,當捨俗出家,以斷貪愛。相應部(S.1.3.8.Mahaddhana大富)、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三經︱大正(No.100(183))。 51「賴吒槃提國」,巴利本作ratthavanto khattiya(領有國土之剎帝利)。 52本經敘說五百商人於曠野遭賊難,一天神前來問法。商人中有一優婆塞能答,天神遂令彼眾免於賊難。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四經︱大正(NO.100(184))。 53「曠野」,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時」。 54本經敘說一優婆塞於大聚會中毀呰欲無常,而自沒於愛欲,天神見而說偈教誡之。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五經︱大正(NO.100(185))。 55「住」,元、明二本均作「在」。 56「恣」,明本作「咨」。 57「呰」,聖本作「訾」。 58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初聞佛名乃至歸依佛,並答應回舍衛國造精舍供佛及僧伽之經過。相應部(S.10.8.Sudatta須達多)、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六經︱大正(NO.100(186))。 59寒林(Sitavana)(巴),棄死屍之林。 60「中」,元、明二本均作「比」。 61「」,宋、元、明三本均作「餅」。 62「味」,元本作「法」。 63「狡」,麗本作「姣」,宋、元、明三本均作「妖」,今依據聖本改作「狡」。 64金菩闍國(Kamboja)(梵),印度十六國之一,意譯可愛,位於印度河西邊。原係果名。其國人面似果形,故名,多美女。約今阿富汗斯坦地方。 65「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66「莫」,宋、元、明三本均作「勿」。 67露地經行(ajihokase cankamati)(巴),於露地散步。 68宋、元二本均無「言」字。 69須達多(Sudatta)(巴),意譯作善施、善施者。 70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命終生兜率天,來詣佛所,讚歎佛法,激勵諸比丘。相應部(S.2.2.10.Anathapindika 給孤獨.1.5.8.Jetavana祇園)、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七經︱大正(NO.100(187)) 71「申」,宋、元、明三本均作「伸」。 72祇桓林(Jetavana)(巴),又作祇園,即祇樹給孤獨園。「桓」,宋、元、明、聖四本均作「洹」。 73仙人僧(isisangha)(巴),仙人指佛陀。 74本經敘說曠野長者於見佛、聞法、供養眾僧無厭足,故命終生於無熱天。增支部(A.3.125.Hatthaka﹫手(天子))、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八經︱大正(NO.100(188))。 75「曠野精舍」,別譯雜阿含作「曠野園第一林中」,巴利本作「舍衛國祇園」。 76「委」,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萎」。 77手(Hatthaka)(巴),天子名。 78麗本無「足」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79宋本無「不現」二字。 80本經敘說無煩天子與佛談及得解脫生於無煩天之七比丘。相應部(S.1.5.10.Ghatikara陶師,2.3.4.Ghatikara 陶師)、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九經︱大正(NO.100(189))。 81無煩天(Aviha)(巴),色界五淨居天之一,色界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淨居天,又作五不還天、五阿那含天。 82「軛」,聖本作「扼」。 83優波迦(Upaka)(巴),比丘名。 84波羅揵茶(Phulaganda)(巴),比丘名。「茶」,大正本作「荼」。 85弗迦羅娑利(Bukkusati)(巴),比丘名。 86跋提(Bhaddiya)(巴),比丘名。 87揵陀疊(Khandadeva)(巴),比丘名。 88婆休難提(Bahuraggi)(巴),比丘名。 89婆毘瘦(Pingiya)(巴),比丘名。 90鞞跋楞伽(Vehalinga)(巴),村名。 91本經敘說佛告天子,當調伏諸根,棄捨一切而得見解脫。相應部(S.2.27.Subrahma須梵,1.8.5.Bhita恐怖)、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一經︱大正(NO.100(181))。 92「已」,元、明二本均作「未」。 93見:指現世。 94本經敘說佛告天子,持戒定慧可得妙色,成就乘出道,而為諸天所供養。相應部(S.2.2.4.Nandana難陀那天子)、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二經︱大正(NO.100(182))。 95「備」,宋、元、明三本均作「修」。 96本經敘說佛告天子,精勤者可開發聖道。相應部(S.1.2.6.Nidda tandi睡眠、懶惰)、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五經︱大正(NO.100(175))。 97「時彼」,宋、元、明三本均作「彼時」。 98呿:據一切經音義卷四,為張口頻伸之義,即呵欠。 99「悶」,麗本作「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悶」。 100「斯十覆眾生,聖道不顯現」,句中謂有十種事覆蓋眾生,令聖道不顯現,但偈中祇舉出五事:睡眠、欠呿、飽食、心憒悶、懈怠。別譯雜阿含作「五事來覆障,不得見賢道。」 101本經敘說佛告天子,立戒修智慧可解脫纏結。相應部(S.1.3.3.Jata﹫結縛)、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三經︱大正(NO.100(173))。 102「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巴利本作Antojata bahijata jataya jatita paja,意為有內結、外結,人人(眾生)於纏已結纏。 103「能」,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104本經敘說佛告天子。若習禪思則心無所依,他人不能恐怖誹謗。相應部(S.1.2.7.Dukkaram﹫難行or Kumma﹫龜)、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四經︱大正(NO.100(174))。 105「心隨覺自在」,巴利本作Cittam ce na nivareyya (若心不能制御)。 106龜(Kumma)(巴)。 107「殼」,明本作「」。 108六:即指龜之首、尾及四足。 109本經敘說佛告天子,若名色滅無餘,則永斷生死道、滅苦樂。相應部(S.1.3.7.Sara﹫諸流)、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六經︱大正(NO.100(176))。 110「薩羅小流注……何由滅無餘」,別譯雜阿含作「池水之何竭,有何流還返;世間之苦樂,何處都消盡。」薩羅(Sara)(巴),池、淵,轉申為生死輪迴之意。 111「眼耳鼻舌身……苦樂滅無餘」,此偈別譯雜阿含作「眼耳與鼻舌,并及於身意,名色都消盡,如是池枯竭。盡於諸結業,世間之苦樂,於斯盡無餘,亦無有還返。」 112本經敘說佛告天子,若離六欲則得解脫。相應部(S.1.3.10.Enijangha﹫伊尼耶鹿??)、別譯雜阿含卷九第十七經︱大正(NO.100(177))。 113「伊尼耶鹿??」,巴利本作eni-jangha,Eni﹦Eneyya 音譯為伊尼耶,即鹿之一種。Jangha,譯為??,即脛之一端。佛之雙踹纖圓微妙,猶如鹿王之??,故稱伊尼耶鹿??。此即佛於因位時,專心聞法及演說而感得之妙相,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114「五欲德」巴利本作Pancakamaguna(五種欲),guna有德、種類、重等意。 115「於彼欲無欲」,巴利本作ettha chandam virajetva(已離此欲)。 116本經敘說佛告天子,信、不放逸、精進、智慧之功德。相應部(S.10.12.(11-12)Aiava阿毘) 117「流」,巴利本作Ogha(大激流),即生死瀑流。 118海(annava)(巴),即指生死苦海。 119不放逸(appamada)(巴),心所名,善十一法之一。 120經未題之次行,宋、元二本均有「性空佛寶施藥王佛」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