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4 [Nos.625]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輸入者 焦遠蘭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周海燕 改稿者 吳迎香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六萬比丘俱。菩薩七萬三千人。一一尊復各從十方佛剎。來到是間。悉得陀鄰尼法。其欲無所罣礙。其心所念羞慚。多所忍而行。從是而得成。其心如金剛無能斷截者。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欲具足。其意所作而欲甚尊。其意不離菩薩心令他人亦爾施與伏意而不亂所愛而無所惜其淨戒莊嚴飾身口意。其忍辱柔軟是則為力。是則僧那阿僧祇劫。憶那術百千所作。精進而不懈怠。禪惟務三昧三摩越。其心知他人意。以是自娛樂。其慧功德無所不解。其心譬若須彌。無能譬者。其心如地水火風。亦無所愛。亦無所憎。常有慈心。其身光明無所罣礙。其哀是行。為一切人而作傷心。已法等心已是為樂。其護者不墮一道。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有名無名。若苦若樂。過世間之所有法。一切諸會不已為會。卻諸外道。降伏眾魔。是者難值。若優曇缽花。時時可得。一切人而無倩者而為作倩。故名曰厚。其厚者乃致至泥洹。已無極上僧那僧涅已深法。猛若如師子。已怛薩阿竭印而印之。所受決而無所礙。其作如所言。已諦法而審。其光明照於日月。十方莫不聞名者。一切諸佛無不救護。不令離法。悉皆守名深法滅。不斷三寶。其心功德。通無央數剎土。其心淨潔。習其處而往還。到佛所無所失。常教道一切人。已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則是頭隨人心所喜。以法教照。各令得所索。知諸人相。所行隨所樂喜。不失其意。而作醫王之德。療於老病死已。供養過去無央數佛。其功德而致相諸種好已。過空無相無願之法。諸法無所有。如幻野馬如夢。如水中影山中之響。悉知一切之音聲。通入諸法各各能答。已成持諸所欲。以智慧曉了道事。已稍近尊十種力。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過度眾冥。盡入諸功德行。曉知菩薩之藏。其聞是法不復轉移。便得相印三昧。金剛行三昧。其法在所作三昧。寶明持三昧。不捨一切人三昧。悉知一切心三昧已。得佛智慧。如佛所作為一切作。本已具足諸好。有菩薩名曰樂作(一)復有菩薩名曰樂等有(二)復有菩薩名曰寶手(三)復有菩薩名曰明華(四)復有菩薩名曰寶炎(五)復有菩薩名曰喜見(六)復有菩薩名曰意喜(七)復有菩薩名曰喜以眼見(八)復有菩薩名曰持地(九)復有菩薩名曰歡喜作(十)復有菩薩名曰大處廢(一)復有菩薩名曰大利(二)復有菩薩名曰辟魔(三)復有菩薩名曰意樂香(四)復有菩薩名曰人中之天(五)復有菩薩名曰諦願(六)復有菩薩名曰等視(七)復有菩薩名曰盡見等不等(八)復有菩薩名曰執御(九)復有菩薩名曰一切無倩而作倩之厚(二十)復有菩薩名曰彌勒(一)復有菩薩名曰雨音(二)復有菩薩名曰兩若山半(三)復有菩薩名曰兩山鼎(四)復有菩薩名曰慈行(五)復有菩薩名曰光英(六)復有菩薩名曰光聲陽(七)復有菩薩名曰鐙明王(八)復有菩薩名曰如當眼所見(九)復有菩薩名曰光等知(三十)復有菩薩名曰尊官(一)復有菩薩名曰天官(二)復有菩薩名曰天眼(三)復有菩薩名曰視處悉吉(四)復有菩薩名曰快臂(五)復有菩薩名曰諦議意(六)復有菩薩名曰安處意(七)復有菩薩名曰安處度(八)復有菩薩名曰無所動而度(九)復有菩薩名曰金剛行度(四十)復有菩薩名曰三世行度(一)復有菩薩名曰諦如事不異(二)復有菩薩名曰持嚴欲好(三)復有菩薩名曰不盡欲(四)復有菩薩名曰不稽留欲(五)復有菩薩名曰意音(六)復有菩薩名曰淨音(七)復有菩薩名曰飽滿一切音(八)復有菩薩名曰文殊尸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薩會者。七萬三千人於三千大千剎土。悉梵護持世者。一一豪尊。諸天龍閱叉犍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非人。盡來會。悉欲聞佛所說經。提無離菩薩。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而讚歎佛說。俗者不及道之明。為世間而作本。已過度於眾冥。今自歸度於世者。以布施總持十種力。已自伏意并化餘人。是則為度一切莫不供事者。今自歸於三界無能與等者(一)以相無所不饒益其光(二)赤色若於金。其音中和色甚殊好。無能與等者。今自歸莫不供事者(三)以度而度以降伏眾外道。其智甚尊在於眾黠之上。莫能有轉動者。盡知一切之行。其功德甚尊。今自歸無極之大哀(四)諸所欲於欲無所得。眾魔已索莫能當者。其淨戒無所不安。於諸天一切則為天中天。其意無所復著。今自歸莫能當者(五)其聞德莫不歡喜。形像若寶。其見者無不愛樂。於施與已離婬怒癡。今自歸其德。若天無所不覆(六)以四諦過於四竇。以無眼者悉得視占。所說法無涯底。於三世行為一切作本。今自歸其足而有輪(七)其身者為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無男無女皆得而依。眾魔而不敢當。則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以眾諦政法持於一切。其心等慈無所不遍。為一切作導。其法而等住。今已自歸其德無及者(九)其音柔軟清淨。其聞者莫不悅心。其聲如梵無所不至。一切諸音皆悉具足。今自歸於尊諦(十)已度空無相無願。其智甚深不可得根。已入眾脫是為功德。今自歸已得脫者(十一)悉知因緣而所生。有之功德。其見無內無外用等故。其知所說別於如作。今已自歸過度諸所可見(十二)亦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視諸法悉脫。若幻野馬。今自歸於法功德(十三)所生無所生俱無生。其有已滅無有盡時。所住如法如怛薩所入(十四)審如所說。若法如怛薩無所動轉。其德若大山。身者若金剛。今自歸安則若山(十五)身心意而適等。其名流於三世莫不聞者。一切所問皆能報答。惟不以煩而肯說者。願欲所問(十六)讚歎佛已。儻肯說者而欲問之。佛言。在所問。提無離言。何謂菩薩以法自在說而莊飾身(一)何謂菩薩快深法無所不入(二)何謂菩薩知一切人心(三)何謂菩薩隨所喜而化(四)何謂菩薩心行而入(五)何謂菩薩知因緣有所作(六)何謂菩薩而施與。為莊嚴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七)何謂菩薩得在梵天(八)何謂菩薩其智甚尊(九)何謂菩薩而常得勝(十)何謂菩薩從是得度(十一)何謂菩薩於聲聞辟支佛一切人。而示現法不入其中(十二)何謂菩薩離於生死而不泥洹(十三)何謂菩薩知一切人界不離法身(十四)何謂菩薩不離本。於離本而示現(十五)何謂菩薩而得尊貴。其福若帑藏(十六)何謂菩薩隨欲而得入道(十七)何謂菩薩盡知諸法(十八)何謂菩薩所作常安諦(十九)何謂菩薩於世間而行無所著(二十)何謂菩薩而自在法端正莫能當者(一)何謂菩薩常不離佛(二)何謂菩薩安諦而學(三)何謂菩薩意與法無所取無所捨(四)何謂菩薩而護一切(五)何謂菩薩至法輪轉(六)何謂菩薩乃至阿惟顏佛言(七)善哉善哉。提無離。菩薩所問乃爾令一切得所。其在會者。若當來悉為作導。是摩訶衍而得久住。佛言。諦聽諦聽今我所說。則言。願樂欲聞。佛言。菩薩用四事而自在。何謂四。其光明為一切無所罣礙(一)所有名寶其有索者不為愛惜(二)若明經者說法而不中斷於邊勸助(三)若有倩令說法而不以難。承怛薩阿竭不可議踊躍而說之。於菩薩事無所悕望以法而施與(四)是名曰四事。復有四事深入諸法。其慧所作不離功德。何謂四。於十二因緣而真知之(一)如自惜身亦惜於人與身無異(二)於生死亦不念有所從來有所從去(三)一切諸法以空現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悉知一切人心其功德增減。何謂四事。以入法身而無瑕穢(一)諸種好悉以現(二)以四事而觀(三)其心無破壞便得三昧(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隨一切所行而教化之。何謂四事。其慧而等(一)悉化一切人(二)觀知諸法(三)其心已淨潔悉淨一切人心(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知一切人心化之所行。何謂四事。其智無所不入(一)其慧無所罣礙(二)其心無有二(三)睡臥諸蓋已不復著(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所作罪福不忘。何謂四事。一切無所斷(一)亦無所著(二)而知因緣所作隨其示現以法持法(三)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隨是教者不失道法(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布施而莊嚴。何謂四事。以相莊嚴(一)隨人所喜。示現其好(二)其色甚尊好(三)所作而不可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用淨戒而為莊嚴。便為遮迦越羅不忘菩薩心(一)得作釋提桓因以菩薩心而自莊嚴(二)而作梵天其心以菩薩而為莊嚴(三)離一切惡道但生天上世間作人。以菩薩心而為莊嚴(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忍辱莊嚴。何謂四事。其音如梵聲聞者各得所(一)其聲軟好譬如迦陵(二)一切莫不愛樂(三)常於功德而堅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精進莊嚴。何謂四事。其身若金剛諸邪不能得其便(一)為一切而作厚(二)所作事具足辦而不中悔。學問無厭極(三)其心所求而悉具足(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禪自莊嚴。何謂四事。所作不抵突(一)而不調戲(二)不為弊惡(三)自知而無異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智慧而莊嚴。何謂四事。不自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壽。亦不念有命。亦不著亦不斷(一)所作甚尊(二)一切所有無所不入(三)一切諸法無所復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其慧自致梵天。何謂四事。以空慈念一切(一)教一切人而以加哀(二)總攬諸法而已護故(三)等於一切亦不捨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不離於智。何謂四事。以四禪而住不動轉於菩薩(一)以四事三昧三摩越用漚和拘舍羅故不生無色中(二)自在心所說不離法(三)遍至十方盡見諸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自在。何謂四事。於內而自滅於外亦自滅(一)悉曉了諸法如幻(二)以慧為刀(三)不自貢高而得度(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深入慧。何謂四事。知欲而不斷欲。不中道取證(一)知生死以漚和拘舍羅而在中(二)所見悉知其政道非政道。亦不捨所見(三)知無黠而親親十二因緣(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於羅漢辟支佛一切人。以法而示現不於中有所悕望。何謂四事。視諸三昧知若如幻(一)曉了諸法而嚴飾(二)以旬自娛樂所作審諦(三)其心自知譬若如幻(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生死亦不般泥洹。何謂四事。念諸佛故(一)其心而等哀(二)用漚和拘舍羅故(三)不忘本發心之願(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知一切人不離於法身。何謂四事。視一切人皆自然。諸人入法身亦自然(一)知一切人而自然(二)人自然慧自然而不疑(三)人自然泥洹自然而得忍(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亦不離本。於無本而見。何謂四事。常念泥洹欲具足佛法。其意而遍知(一)以身現遮迦越羅梵釋。於其中現功德。令會者因是法(二)以身現不肖。令劣者得作功德(三)其有所求者則施與以身。於尊貴現於極豪而往率化(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持想入無想。何謂四事。生死無常其心淨(一)從本已苦今已慧得(二)視一切諸法無我(三)泥洹寂(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諸見法。何謂四事。清淨(一)於慧眼無所不見(二)佛眼者悉在前立(三)已度諸法印阿惟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自在決諸疑。何謂四事。所欲無覆蔽(一)一入諸諦慧(二)無所不覆(三)不離諸陀鄰尼(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隨習俗無所著。何謂四事。盡知世事(一)便能度一切人(二)已離憎愛(三)以淨於本無所沾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住法。何謂四事。其心自在(一)其慧亦自在(二)其智亦自在(三)漚和拘舍羅而自在(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不離怛薩阿竭(一)為一切讚歎佛形容(二)教照人令發心為菩薩(三)常念於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寂而知諸法。何謂四事。以道盡知俗事(一)一切曉了諸慧(二)於所聞無有疑而得法忍(三)不念有是無是。不隨俗人有所作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為師無所貪。何謂四事。為一切人作因緣(一)其心質仆而無諛諂(二)捨身之安而憂他人(三)所求慧不用身故但為一切(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為一切作護。何謂四事。自捨身而憂他人(一)悉捨諸業以法自樂(二)所聞不以為解(三)以法而自長養(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當成輪轉。何謂四事。逮得陀鄰尼。逮得自恣所欲(一)而無盡滅(二)自入其心於內曉了諸法(三)盡解他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乃至阿惟顏。何謂四事。已度於生死。不離於菩薩(一)便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故。受生死用不離法故(二)已得阿惟致印(三)已今得怛薩阿竭印(四)今到十道地。以到十道地。從次第悉曉了。是為四事。佛說菩薩四事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光明無所不明。諸天飛在其上。以億百千種妓樂。而娛樂供養佛。雨於天華。皆言。善哉善哉。佛從無數劫所行。今皆聞之。其在會者其聞是法。從本已作功德。聞已便諷誦持。復為一切人廣說。其心未曾忘。菩薩如是輩人所作。亦當如佛。吾等已得是利。所以者何。逮聞是法。爾時諸天及人八萬四千。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從怛薩阿竭般泥洹已後。其有聞是經者。諷誦讚供事。當得幾法功德。佛言。當得八法功德。其信無有異於菩薩而堅住(一)其身施人於功德。而令增益於一切人。其心無所恨(二)住於無極大哀教照一切(三)以法故學問不厭足。若海不厭眾流(四)欲護諸法(五)以法功德而自長養。雖身而死後還倍好(六)入諸福功德具足本願。為諸佛所擁護(七)降伏眾魔以離恐懼(八)菩薩以是八事。佛般泥洹已後。便逮得功德法。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地為六反震動。悉平如掌。諸山陵海水陂渠溝坑。悉見如地其在水中。謂為如故。以百歲枯木諸樹。皆生若干種葉。其葉者在佛方面。皆傾枝向之。其餘好樹亦復如是。地為生蓮華大如車輪。其色無數。其光明悉開辟三千大千之剎土。從下視上。了無所見。但聞妓樂其音甚好。爾時從水山香山。其香到是無所不遍。其華從是山出。乃來雨佛上。遍其地沒人踝。佛所坐樹其樹亦出華。亦聞妓樂音若如天樂。其佛上便有三十萬里珍寶華蓋。而覆蓋座蓋間而有珍寶鈴。周匝其邊。悉皆垂珠。從其垂珠間。其音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舍利弗前長跪問佛。是何本之瑞應乃有是現。佛謂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羅。從名香山。與諸伅真陀羅無央數千。與犍陀羅無央數千。與諸天無央數千。而俱來說是瑞應。言適未竟便見伅真陀羅與八萬四千伎人俱來。及無央數人。其華從上墮。譬如天雨從上悉下。與諸俱來者。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遶佛三匝皆在前住。伅真陀羅王。便以手持琉璃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願。面面各四萬二千伎樂。伅真陀羅在其中央。同時鼓琴。其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諸欲天子所有伎樂。應時其音不與是聲而等。所以者何。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鼓是音時三千大千之剎土。應時諸樹。名大山冰山王摩訶目鄰。皆悉躚躚搖。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譬若如人之作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一一尊。比丘及新發意菩薩。其在會者。諸天龍鬼神一切。自於坐皆踊躍。坡峨其身而欲起舞。提無離菩薩問。尊聲聞已離諸欲。悉得八惟務禪。盡見四諦。何緣復舞。諸尊聲聞答言。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於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提無離菩薩問摩訶迦葉言。仁者年尊而知厭足。自守如戒。為諸天及人之所敬愛。云何不能自制身舞。若如小兒。摩訶迦葉言。譬若隨藍風一起時。諸樹名大樹而不能自制。所以者何。其身不堪伅真陀羅王琴聲。譬若如隨藍風起時。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令乃知上人之所作。其功德不可當。諸聲聞之所有。今悉為是音而覆蔽。提無離菩薩復謂摩訶迦葉。觀諸阿惟越致所作為。聞是琴聲而無動者。其有智人。聞是奈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聲聞之所有威神之力。皆悉為琴聲而所覆蔽。是音不能動搖諸摩訶衍。伅真陀羅王。所有伎樂八萬四千音聲。皆悉佛威神之所接。亦伅真陀羅。本願福之所致。諸所音樂聲。莫不聞其聲。皆言。諸法等而悉脫。下中上悉淨。而亦空無有異。一切諸人計。無有人已。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爾。但聞其音了無所有。其法者一切人聲亦復如是。一切剎等剎。所已故等而無剎故(二)其明無所有。等而稱其剎者。無有生者。亦無長大者。是故空無有識而自然。諸所有無所有是自然(三)亦不可得外行。亦不可得內行。其慧而本異法。而字法亦無所有。其名亦爾(四)其知名色無所有。其行無著已。過去安無有極(五)已從聞法本。盡壞無所有。亦無所至。亦無所住(六)其所計但有字。但字盡知。字法而等不校別(七)心所持等持故無所有。其本轉而不相知。心所思亦無所生。其知是慧便入法(八)其根根已等斷前與後法這等其知等於三世。其慧便入無央數(九)凡人為色名之所繫。是者凡之所作。從本至本。從生至老無有已。已知因緣不復滅。其言有我有人。是與本而反(十)我所住等無所住。諸法亦無所住。其知住無所住。是為歡喜聞信(十一)譬若雨而有電。是上之自然。一切諸法我故曰自然(二)我與人自然空。已知是者便入陀鄰尼印。諸所脫門戶而悉知。相等相故(三)無有相法者。無有空故。無悕望用字故。故與法別。便有上中下(四)其字者不自知而別用。不可見故。其心已本來故。而有本者續故。已知諸法無所有。已為斷本際故(五)已斷本際。為一切而有行。已知本際等。是則為慈哀(六)已淨於慈。便等於苦樂。亦不喜亦不憂。所已者是為上人。已入本故。法學者寂而寂。若說若不說。無所增減法者。所以故寂而無悕望(七)空中之聲而不可獲。但可聞無所說。若所說若所聞皆不誠。聞是音時。八千菩薩。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是歎聲從所出。佛語若問伅真陀羅王悉自為。若說之應時受言。便問伅真陀羅是歎聲所從出。則答言。從一切人聲從彼出。復問。一切人聲。從所出從空出。提無離菩薩則言。伅真陀羅。一切人聲不從意出。伅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菩薩。是聲當從身出為從心出。提無離言。亦不從身出。亦不從心出。何以故。其身不常住故。譬若草不常生。若牆壁不常而住。會有僻時其心無有形。亦不可見。亦不可聞。亦不可聽。譬若如幻。伅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若無有身無心。是聲何從得出。則答言。一切從念自然而有聲。如仁說。聲從念便有。今我歎聲因空而出。所已故諸聲不離空故。伅真陀羅則言。如仁欲知聲者。皆因空自然有聲。但聞音而不可見。即時滅。其滅者亦空。故曰自然。諸法所以等者。如空等故。其有所說。無所說亦等。所以者空等故。一切諸法。但可聞不可見。其所聞法。於聞不見其法。如法聲不見。是聲亦於法不現。諸法不可覺。所以聞者。已漚和拘舍羅故而可聞。則亦無所聞。已漚和拘舍羅知。便於法無所悕望。無所悕望者。是固要是固力。不復羸便堅彊。無有能斷。無有能斷者無有生。無有生者無有所屬。無所屬者便已輕。已輕者便淨潔。已淨者便無垢。已無法甚明甚朗。甚時者是心本。心本者為過。其過者知過已。已過者便無有想。已過諸想其處轉上。轉上者是菩薩忍。已得忍者無所不忍。亦忍空亦忍人。何以故。空亦不離人。何所是空人則空。忍於無想忍於有想。所以故想者自然而無想。亦忍無願。亦忍有願。所以故其願想自然。無有願本。諸法泥洹。亦復忍於生死。所以故生死者譬若如夢。菩薩得忍者不疑有無。持一計而盡知一切人。用得忍故。知一切諸法。亦無所至。亦無所來。知諸法悉住。已住於法者。知一切人亦住。已入是法者。是為無所從生法樂忍。但有音聲。其法忍者。亦無所語無可說。其本者亦復不可說。佛者甚尊。不可說法。而令人得了。提無離菩薩白佛。快哉伅真陀羅所說微妙。曉了知深法而得忍。能有一一尊。所有所入忍而甚深問佛。是王所作功德。已更幾佛。其所欲自恣乃爾。佛語提無離菩薩。可知洹河邊沙。一沙為一佛土。盡索滿中星宿。是數可知。伅真陀羅所供事佛。其數不可計。提無離菩薩問伅真陀羅。所供事佛甚多乃爾。合會功德甚大巍巍。何緣不疾成佛。伅真陀羅則言。菩薩用十事無有厭足。何謂為十。供事怛薩阿竭而無厭足(一)所作功德亦無厭足(二)學問法亦不厭足(三)四禪五旬知亦不厭足(四)視諸法亦不厭足(五)欲廣說法亦不厭足(六)欲教一切人亦不厭足(七)常欲護法亦不厭足(八)欲具足諸波羅蜜亦不厭足(九)欲感動化道勸助亦不厭足(十)是菩薩十不厭足。伅真陀羅問佛。聞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曰寶如來。其得是三昧者。悉具足諸寶。其問者所說法而自在。佛言。諦聽所說。伅真陀羅言。受教惟願聞之。佛言。菩薩不盡佛及法比丘僧用。是三事發心。便有八十法寶。何謂八十。其心不忘薩芸若。是則為寶(一)其心不捨信。是則為寶(二)其心習諸功德不懈。是則為寶(三)其心堅其願不捨。是則為寶(四)其心所有施與無所愛惜而復增益。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但念菩薩。是則為寶(六)其心莊嚴。身不犯身三事。是則為寶(七)其心淨者語無惡。是則為寶(八)其心莊嚴心不念惡。是則為寶(九)其心已戒莊嚴加身。不欲不念人惡。是則為寶(十)其心無所罣礙等一切人。是則為寶(一)其心已忍辱為莊嚴。忍一切諸惡。是則為寶(二)其心不愛惜身壽命用菩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無所憎愛亦不搖動。是則為寶(四)其心堅固精進而不懈怠。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皆欲成。是則為寶(六)其心所念意行直所作不忘。欲具足菩薩事。是則為寶(七)其心禪三昧三摩越。已發是所作便自在。是則為寶(八)其心求法欲合會諸智。是則為寶(九)其心所聞法而習誦便有精進。是則為寶(二十)其心所說法無所悕望。度諸求故。是則為寶(一)其心於法無有虛飾。是則為寶(二)其心念正道所作如事。是則為寶(三)其心所聞所作如所聞用審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具足智慧已。不隨他人教。是則為寶(五)其心已無極慈而自護。是則為寶(六)其心為無極哀。謂等一切故。是則為寶(七)其心無極護已法自娛樂。是則為寶(八)其心已無極觀視諸法。是則為寶(九)其心於生死不以為勤苦。已入功德故。是則為寶(三十)其心欲教一切人。多念於人不自念。是則為寶(一)其心不乏已法分與人令得而學。是則為寶(二)其心以大智無所不曉。有神足無所不感動。是則為寶(三)其心而親近迦羅蜜。無所聞而學問。是則為寶(四)其心遠離惡師而習功德。是則為寶(五)其心等一切因是習無有二心。是則為寶(六)其心知生死是則為病。便入一切人意。是則為寶(七)其心為一切作藥而愈諸病。是則為寶(八)其心不輕易無智者。用法尊故。是則為寶(九)其心不自貢高而忍一切。是則為寶(四十)其心不諛諂。是則為寶(一)其心所聞法不忘。於法住故。是則為寶(二)其心盡護諸法。用念報諸佛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欲報恩。用堅固厚故。是則為寶(四)其心若有侵者而不念報。是則為寶(五)其心樂於山間。欲守法淨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欲捨家。欲作沙門。至於正道故。是則為寶(七)其心於道而自趣足。自制而護惡。是則為寶(八)其心知足。令人各歡喜。是則為寶(九)其心於世事知足者。是為不厭足於法。是則為寶(五十)其心自護不與眾鬧從事。是則為寶(一)其心不厭足諸功德。用諸相具諸種好。是則為寶(二)其心不厭足於智慧。欲決一切人疑故。是則為寶(三)其心常念佛。不離佛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常念法。所說不離法故。是則為寶(五)其心常念僧。便至阿惟越致僧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念戒不動離菩薩。是則為寶(七)其心常念施。不貪身故。是則為寶(八)其心常念天上。便入一生補處。是則為寶(九)其心盡知本。索曉諸所有。是則為寶(六十)其心知法。不壞法身故。是則為寶(一)其心所作知如事。盡知一切人之所語。是則為寶(二)其心知自在。飽滿一切人。是則為寶(三)其心得陀鄰尼。所聞法無所忘。是則為寶(四)其心知本法。諸所有自然悉曉了。是則為寶(五)其心護慧。知其識如幻。是則為寶(六)其心學審諦。從是而得脫。不壞所作。是則為寶(七)其心護法。俗知人自然。是則為寶(八)其心知無常苦生死。於三界無所著。是則為寶(九)其心視諸法無有我。用無人故。是則為寶(七十)其心入泥洹。從本本寂復寂。是則為寶(一)其心知空無相無願。已度於脫近泥洹門。是則為寶(二)其心無有生。無有生無所壞無所滅。其脫是者得忍。是則為寶(三)其心知若幻如夢如野馬如山中響如水中影已。堅固無所悕望。是則為寶(四)其心喜知十二因緣已。去著斷之事。是則為寶(五)其心所見悉曉而不求不墮二。是則為寶(六)其心不入二事。以一事悉知法。是則為寶(七)其心具足諸行而不轉還。度於諸色名。是則為寶(八)其心稍近。已具法故。是則為寶(九)其心合聚三十七品。用度諸法故。是則為寶(八十)佛語伅真陀羅。已習是八十事而具足。便得寶如來三昧。已逮是三昧者。於道寶於欲寶無所住。何謂欲寶。何謂道寶。欲寶者。諸天及人人中之尊。釋梵四天王遮迦越羅。若尊者諸侯。其一一豪姓者。於天上天下各自有尊。已得者則不如驕。自於是中悅心為菩薩而欲得之。是名曰欲寶。道寶者。以法度俗。何所法而度俗者則道法。何以故。欲之所作皆因慧。慧者則象道之法。譬如眾流皆歸於大海。須彌者諸山中尊。月者眾星中大明。日者明於眾冥。若師子諸獸中之猛。如王於眾而為上。如釋於忉利而為尊。梵者於眾梵而獨高。以是慧尊於諸法。故曰智慧王。所以其欲度者。因是而得度。用安隱道故。若冥持炬火而得明。其作甚猛降伏眾魔。作醫王調和諸藥。作師曉知諸事。若持弓弭箭在所射。其箭無所不入。若力士持兵有所擊。應時無有全命者。持是智慧擊於愚冥無有不盡者。所以者何。用去垢故。其心而等無有異。亦不與人有所諍。亦無有能害者。與人無有恨。所作有究竟故。其慧而忠質故。能有所成作至誠。是為止意。一切平等是為斷因緣。是神足合會諸功德。是則為根。所作在後。是則為力。於無智而為智。是則為覺。視人道徑者。是則為道。已寂而寂。向觀而觀。於冥欲作明。冥去是則為明。是明之自然故。無有垢故。能淨餘脫於欲故。能脫餘欲。不可見已度諸界故。無有諸界。內已寂已過諸空。用入空故。已離諸所見。是則無想。無所求寂。是則無願想。已度三界。已相無有相是為相。其相與空等故。所以者何。以無求故。是則為布施。已度是我所非我所無希望。是則為戒。我無所住。是則為忍。無所持無所捨。是則為精進。無所增減是則為禪。不可知處所。是則為慧。其所入一切皆慧之所入。與漚和拘舍羅而相得故。譬若如夢。已無我為莊嚴。所作皆功德。已離無所住。佛語伅真陀羅。是則慧寶。菩薩已具足是者。便逮寶如來三昧。譬若大海悉含受眾流及寶。其名寶悉從中生。若菩薩得是三昧者。便含受一切人。是為合集諸法故。是者眾寶之明。是者眾寶之本。以是故三寶眾不知盡。提無離菩薩問佛。伅真陀羅王。已逮得是三昧不。佛言。自從伅真陀羅而問。為而發遣。提無離則問。仁者已得是三昧。伅真陀羅報言。是三昧不作是住念。當得我者不得我者。是三昧無有能得者。是三昧亦無有色。而不可知。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可知。是三昧不可已色見。亦不可聽聞。亦無所生相。亦無所盡相。亦無所有相。而可相相相。亦不可觀亦不可視。其言我能視我能觀。不為三昧。何以故。有因緣想故。三昧者無有因緣想。三昧者等諸法故。已等諸法。我亦如是。一切人等人。何以故。等一切空故。三昧者空相。一切人無有想。無有想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願。無有願是三昧相。一切人悉淨。悉淨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我。無有我是三昧相。亦不可得身。亦不可得細滑。亦不可得心。其有說我知法我見法。是皆不可得。所以故不可從悕望得。提無離菩薩白佛。見伅真陀羅所被服從婇女及妓樂。謂已媱姪。不知所入法甚深微妙。所說自恣如法。佛言。菩薩已入深慧。曉了漚和拘舍羅。其道地如是無所不作。伅真陀羅。所持琴而鼓之。其音莫不而聞。故七十億真陀羅。三十億犍陀羅。自隨者八萬四千夫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以是慧漚和拘舍羅。便致名及美。人而在尊位。用不可數人。故為作本。如人作火不益薪。知令滅不久。菩薩而獨住者。不能為人作本。以與人共乃能益人。其欲作大火者。當益其薪。故能大明。菩薩以人為薪。乃能成大之光明。佛言。菩薩所受人多各各得本。提無離問佛。伅真陀羅。何以故能持伎樂音。而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言。伅真陀羅犍陀羅者。悉樂於伎樂。便以伎樂而樂之。各得歡喜。知得歡喜。便令聞佛音聞法音聞僧音。讚歎菩薩快。其德極尊。當以心習薩芸若。但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音。慈哀護等。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道。向觀禪惟務三昧三摩越。皆聞是音。無常苦無我寂。亦復聞是音。空無想不願。無生無所生無生死。亦聞是音。復聞菩薩藏陀鄰尼。金剛行三昧。淨水諸法王印海印三昧。入一切諸法自恣諸法三昧。莊嚴三昧。寶如來三昧。寶自然三昧。知禪三昧。歡喜三昧。令地悉作蓮華三昧。蓮華尊三昧。無所不遍。入三昧。法池三昧。其意差特三昧。大電明三昧。師子明三昧。日明三昧。無央數因三昧。已入本三昧。金剛署三昧。金剛幢幡三昧。若金剛三昧。金剛濟三昧。如地三昧。若須彌三昧。若須彌住三昧。明華三昧。其心自恣三昧。知一切入三昧。一切所行其地因是三昧。甚深全三昧。無央數說法三昧。開冥三昧。知一切人心行三昧。所樂三昧。生旬三昧。降伏魔三昧。現諸色三昧。各入其音三昧。悉知一切人身三昧。法行三昧。慧地首三昧。地首三昧。見諦所有三昧。解諸縛三昧。悉入諸因緣三昧。 佛說伅真陀羅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