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善知識品第二十 (一六二)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信於3惡業。所以然者,諸比丘!親近善知識已,信便增益,聞、施、智慧普悉增益。若比4丘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所以然者,若近惡知識,便無信、戒、聞、施、智慧。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三)5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羅陀竹園所,與大比丘6五百人俱,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提婆達兜將五百比丘去如來不遠而逕7過。世尊遙見提婆達兜自將門徒,便說此偈: 「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 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 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 後8必種惡根,永在闇冥中。」 是時,提婆達兜五百弟子聞世尊說此偈已,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向世尊悔過:「我等愚惑,無所識知9,唯願世尊受我等懺悔!」 爾時,世尊受彼五百比丘懺悔,便與說法,令得信根。 爾時,五百比丘在閑靜之10處思惟深法。所以然者,族姓子出家學道,以信堅固,修無上梵行。爾時,彼五百比丘便成阿羅漢:生死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11,更不復受胎12有,如實知之。爾時,五百人成阿羅漢。 是時13,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15之眾圍遶說法。是時,曇摩留支16在靜室中,獨自思惟,入禪三昧,觀見前身在大海中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即從靜室起,猶如力士17屈伸18臂頃,便往至大海中故死屍上而經行。 爾時,曇摩留支便說此偈: 「生死無數劫,流轉不可計, 各各求所安,數數受苦惱。 設復見身已,意欲造舍宅19; 一切支20節壞,形體不得全。 心已離諸行,愛著永無餘; 更不受此形,長樂涅槃中。」 爾時,尊者曇摩留支說此偈已,即從彼沒,來至舍衛祇洹21精舍,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見曇摩留支來,作是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曇22摩留支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久來此間。」 爾時,上座23及諸比丘各生斯念:此曇摩留支恆在世尊左右,然今世尊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中所念,欲斷狐疑故,便告諸比丘:「非為曇摩留支久來此間,故我言此義。所以然者,昔者24過去無數劫時,有定光如來25、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出現於世,治在缽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四萬八千人俱。爾時,四部之眾不可稱計,國王、臣吏、人民之類,皆來供養給其所須。 「爾時26,有梵志名耶若達在雪山側住,看諸祕讖,天文、地理靡不貫博,書疏文字亦悉了知,諷誦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亦復了知,事諸火神、日月、星宿,教五百弟子宿夜不倦27。耶若達梵志有弟子名曰雲雷28,顏貌端正29,世之希有,髮30紺青色。雲雷梵志聰明博見,靡事不通,恆為耶若達所見愛敬,不去須臾。是時,婆羅門所行咒術,盡皆備舉。 「爾時,雲雷梵志便作是念:我今所應學者悉皆備已。然復自念:書籍所載,諸有學梵志行術過者,當報師恩。又31我今日所應學者皆復知之,我今宜可報於師恩。然復貧匱,空無所有可用供養師者;宜當往詣國界求所須者。 「爾時,雲雷梵志便往至師所,而白師曰:『梵志所學技32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然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 「爾時,耶若達婆羅門便作是念:此雲雷梵志我之所愛,不去心首。設吾死者尚不能別離,何況今日欲捨吾去。我今當作何方宜使留得住耶? 「是時,耶若達梵志即告雲雷曰:『汝梵志!今故有婆羅門所應學者,卿尚不知。』是時,雲雷梵志便前白師:『唯願見教,何者未誦?』是時,耶若達梵志便思惟造五百言誦,告雲雷曰:『今有此書名五百言誦,汝可受之。』雲雷白言:『願師見授,欲得諷誦!』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便授弟子此33五百言誦。未經34幾日,悉皆流利。 「是時,耶若達婆羅門告五百弟子曰:『此雲雷梵志技術悉備,無事不通。即以立名,名曰超術。此超術梵志極為高才,天文、地理靡不觀35博,書疏文字亦悉了知。』爾時,超術梵志復經數日,復白師曰:『梵志所學技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加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師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唯願聽許!』爾時,耶若達梵志告曰:『汝知是時。』超36術梵志前禮師足,便退而去。 「爾時,缽摩大國去城不遠,有眾梵志普集一處,欲共大祠,亦欲講論。時,有八萬四千梵志共集。第一上座37亦復諷誦外道書疏,莫不練知。天文、地理、星宿變怪,皆悉了知。各欲散時,便以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38一枚,牛千頭,用奉上師,與第一上座。 「爾時,超術梵志聞:『去缽摩大國不遠,有諸梵志八萬四千集在一處,其有試術過者,便與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39,大牛千頭。』是時,超術梵志自念:我今何故家家乞求?不如詣彼大眾共捔技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往至大眾所。 「爾時,眾多梵志遙見超術梵志,各各高聲喚曰:『善哉!祠主!今獲大利,乃使梵天躬自下降。』時,八萬四千諸梵志等各起共迎,異口同音而作是語:『善來,大梵神天!』時,超術梵志便生此念:此諸梵志謂呼吾是梵天,然復吾亦非梵天。是時,超術梵志語諸婆羅門曰:『止!止!諸賢!勿呼吾是梵天也,汝等豈不聞乎?雪山北有大梵志眾師,名耶若達,天文、地理靡不貫練。』諸梵志曰:『吾等聞之,但不見耳40!』超術梵志曰:『我是其弟子,名曰超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向彼眾第一上座而告之曰:『設知技術者,向吾說之。』 「爾時,彼眾第一上座即向超術梵志誦三藏技術,無有漏失。時,超術婆羅門復語彼上座曰:『一句五百言,今可說之。』是時,彼上座曰:『我不解此義,何等是一句五百言者?』時,超術梵志告曰:『諸賢!默然聽說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比丘當知:爾時,超術梵志便誦三藏之術,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爾時,八萬四千梵志歎未曾有:『甚奇!甚特!我等初不聞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今尊者宜在上頭第一上座。』 「爾時,超術梵志移彼上座已,便在第一上頭坐。爾時,彼眾上座極懷瞋恚,發此誓願:今此人移我坐處,自補其處。我今所誦經籍,持戒苦行,設當有福者,盡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處,所欲作事,我恆當壞敗其功。 「是時,彼施之主即出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41,牛千頭,好女一人,持用與上座使咒願。爾時,上座告主人曰:『我今受此五百兩金及金杖、金澡罐,當用供養師。此女人,及牛千頭還施主人。所以然者,吾不習欲,亦不積財。』 「是時,超術梵志受此金杖、澡罐已,便往詣缽摩大國。其王名曰光明。時,彼國王請定42光如來及比丘眾衣食供養。時,彼國王告令城內:『其有人民有香華43,盡不得賣,若有賣者當重罰之,吾自出買44,不須轉賣。』復敕人民:『掃灑令淨,勿使有土45沙穢惡;懸繒幡蓋,香汁塗地,作倡妓樂,不可稱計。』 「爾時,彼梵志見已,便問行道人曰:『今是何日?掃灑道路,除治不淨,懸繒幡蓋,不可稱計,將非國主太子有所娉娶?』彼行道人報曰:『梵志不知耶?缽摩大國王今請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衣食供養,故平治道路,懸繒幡蓋耳!』 「然梵志祕記亦有此語:『如來出世,甚難得遇,時時乃出,實不可見,猶如優曇缽華,時時乃出。』此亦如是,如來出現於世,甚不可值。又梵志書亦有此46語:『有二人出世甚難值。雲何二人?如來及轉輪聖王。』此二人出現甚難得值。爾時,彼復作是念:我今何47急速報師48恩?今且以此五百兩金奉上定光如來。復作是念:書記所載,如來不受金銀珍寶;我可持此五百兩金,用買香華49,散如來上。 「是時,梵志即入城內求買香華。爾時,城中50行人報曰:『梵志不知耶?國王有教令,其有香華賣者當重罰之。』時,彼超術梵志便作是念:是我薄祐,求華不獲,將知如何?便還出城,在門外立。 「爾時,有婆羅門女名曰善味,持水瓶行取水,手執五枚華。梵志見已,語彼女人曰:『大妹!我今須華,願妹見賣與我。』梵志女曰:『我何時是汝妹?為識我父母不?』時,超術梵志復生此念:此女人性行寬博,意在戲笑。即復語言:『賢女!我當與價,是非見惠此華。』梵志女曰:『豈不聞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華乎?』 「梵志曰:『賢女!此事無苦,王不奈汝何!我今急須此五枚華,我得此華,汝得貴價。』梵志女曰:『汝急須華,欲作何等?』梵志報曰:『我今見有良地,欲種此華。』梵志女曰:『此華已51離其根,終不可生。雲何方言我欲種之?』梵志報曰:『如我今日所見良田,種死灰尚生,何況此華?』 「梵志女曰:『何者是良田,種死灰乃生乎?』梵志報曰:『賢女!有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梵志女曰:『定光如來為何等類?』梵志即報彼女曰:『定光如來者,有如是之德,有如是之戒,成諸功德。』梵志女曰:『設有功德者,欲求何等福?』梵志報曰:『願我後生當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禁戒、功德亦當如是。』 「梵志女曰:『設汝許我世世作夫婦,我便與汝華。』梵志曰:『我今所行,意不著欲。』梵志女曰:『如我今身不求為汝作妻,使我將來世與汝作妻。』超術梵志曰:『菩薩所行,無有愛惜,設與我作妻者,必壞我心。』梵志女曰:『我終不壞汝施意,正使持我身施與人者,終不壞施心。』是時,便持五百金錢,用買52五枚華,與彼女人,共作誓願,各自別去。 「是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時到53著衣持缽,與比丘僧前後圍繞,入缽摩大國。時,超術梵志遙見定光如來54顏貌端正55,見莫不歡,諸根寂靜,行不錯亂,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如澄水無有穢濁,光明徹照,無所罣礙。亦如寶山,出諸山上。見已,便發歡喜心,於如來所持此五莖華,至定光如來所。到已,在一面住。 「時,超術梵志白定光佛言:『願見採受,設56世尊今不授決者,便當於此處斷其命根,不願此生。』爾時,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莖華授無上等正覺。』梵志白言:『願世尊與我說菩薩所行法!』定光佛告曰:『菩薩所行,無所愛惜!』 「爾時,梵志便說偈言57: 『不敢以父母,持施與外人; 諸佛真人長,亦復不敢施。 日月周行世,此二不可施; 餘者盡可施,意決無有難。』 「爾時,定光佛復以此偈報梵志曰: 『如汝所說施,亦不如來言; 當忍億劫苦,施頭身耳目。 妻子國財寶,車馬僕從人; 設能堪與者,今當授汝決。』 「爾時,摩納58復說此偈: 『大山熾如火,億劫堪頂載; 不能壞道意,唯願時授決。』 「爾時,定光如來默然不語。時,彼梵志手執五莖華,右膝著地,散定光如來,並作是說:『持59是福祐,使將來世當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而無有異!』即自散髮在于淤泥:『若如來授我決者,便當以足蹈我髮上過。』比丘當知:爾時,定光如來觀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 「時60,超術梵志有同學,名曇摩留支,在如來邊,見定光佛授超術梵志決,又足蹈髮上。見已,便作是說:『此禿頭沙門何忍,乃舉足蹈此清淨梵志髮上?此非人行!』」 佛告諸比丘:「爾時耶若達梵志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耶若達者,今白淨王61是。爾時八萬四千梵志上座者,今提婆達兜身62是也。時超術梵志者,即我身是也。是時梵志女賣華者,今瞿夷63是也。爾時祠主者,今執杖64梵志是也。爾時曇摩留支,口所造行,吐不善響,今曇摩留支是也。然復曇摩留支無數劫中恆作畜生,最後受身在大海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從彼命終,來生此間,與善知識從事,恆親近65善知識,習諸善法,根門通利。以此因緣故,我言:『久來此間。』曇摩留支亦復自陳:『如是,世尊!久來此間。』是故,諸比丘!常當修習身、口、意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五)6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人似師子者,有似羊者。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67!」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人雲何似師子者?於是,比丘!或有人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亦無有欲意,不起諸想,都無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設使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猶師子王食噉小畜。爾時,彼獸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著之心,亦無68欲意,不起諸想。此人亦復如是,若得供養衣被、飯69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想著之意;設使不得,亦無諸念。 「猶如有人受人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得已,便自70食噉,起染著之心,生愛欲意,不知出要之道。設使不得,恆生此想念。彼人得供養已,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毀蔑他人:『我所能得衣被、飯71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此諸比丘不能得之。』猶如大群羊中有一羊,出群已,詣72大糞聚,此羊飽食屎已,還至羊群中,便自貢高:『我能得好食,此諸羊不能得食。』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得利養衣被、床73臥具、病瘦醫藥,起諸亂想,生染著心,便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我能得供養,此諸比丘不能得供養。』是故,諸比丘!當學如師子王,莫如羊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六)7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75眾生知反76復者,此77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78!設使離此間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為遠,猶近我不異。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恆歎譽知返復者。諸有眾生不知反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79!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所以然者,我恆不說無反復者。是故,諸比丘!當念反復,莫學無反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七)8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而81精進者,此者82最妙,於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過去恆沙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當知懈惰為苦,作諸惡行,於事有損。若能精進勇猛心強,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83。如是,諸84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八)8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練比丘86當修行二法。雲何二法?所謂止與觀也87。若阿練比丘得休息止,則戒律成就,不失威儀,不犯禁行,作諸功德。若復阿練比丘得觀已,便觀此苦,如實知之。觀苦集88,觀苦盡,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如是觀已,欲漏心得89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90復受有,如實知之。 「過去諸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猶如菩薩坐樹王下時,先思惟此法止與觀也。若菩薩摩訶薩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復菩薩得觀已,尋成三達智91,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是故,諸比丘!阿練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九)9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恆當恭敬,發歡喜心。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處,無有恭敬,不發歡喜心,正使在大眾中,為人所論不知阿練之法,雲93:『此阿練比丘無恭敬心,不發歡喜!』 「復次,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之94處,有懈慢心,作諸惡行,彼在眾中,為人所論:『此阿練比丘懈怠,無有精進。』是故,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95下意發歡喜心,莫有懈慢,無有恭敬,念行精進,意不移轉,於諸善法,悉當具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9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不能善說法語。雲何為二人?無信之人與說信法,此事甚難;慳貪之人為97說施法,此亦甚難。若復,比丘!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興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狗惡,加復傷鼻,倍更瞋恚。諸比丘!此亦如是,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起瞋恚,生傷害心。若復,比丘!慳貪之人與說施法,便生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癰瘡未熟,復加刀割98,痛不可忍。此亦如是,慳貪之人與說施法,倍復瞋恚,起傷害心。是謂,比丘!此99二人難為說法。 「復次,比丘!有二人易為說法。雲何為二?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不慳貪人與說施法。若,比丘!有信之與說信法,便得歡喜,意不變悔。猶如有病之人,與說除病之藥,便得平復。此亦如是,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便得歡喜,心不改變。若復無貪之人與說施法,即得歡喜,無有悔心。猶如有男女端正100。自喜沐浴手面;復有人來,持好華奉上,倍有顏色;復以好衣服飾奉上其人,彼人得已,益懷歡喜。此亦如是,無慳貪之101人與說施法,便得歡喜,無有悔心。是謂,比丘!此二人易為說法。是故,諸比丘!當學有信,亦當學布施,莫有慳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云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103,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二?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人?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105食、床蓐106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107,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108。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三?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110!」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祇洹111精舍門外立而墮淚。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觀是112朱利槃特比丘在門外立,而悲泣不能自勝。時,世尊從靜室起,如似經行至祇洹精舍門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報曰113:「世尊!兄見驅逐:『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不須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懷畏怖,我成無上等正覺,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114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115:「汝誦此字,為字何等?」 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若誦得??,復忘掃。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116乃經數日。然此掃??復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淨也。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誨117我?我今當思惟此義。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彼復是念: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集118、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119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座120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 世尊告曰:「比丘!雲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說此偈: 「今誦此已足,如尊之所說; 智慧能除結,不由其餘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餘。」 爾時,尊者聞世尊121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四?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雲何為二法?怨憎共會,此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恩愛別離,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不喜,不可敬待。 「比丘!復123有二法,世人所不棄。雲何為二法?怨憎別離,世人之124所喜;恩愛集一處,甚可愛敬,世人之125所喜。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喜。 「我今說此怨憎共會、恩愛別離;復說怨憎別離、恩愛共會,有何義?有何緣?」 比丘報曰:「世尊諸法之王126,唯願世尊與我等說,諸比丘聞已,當共奉行!」 世尊告曰:「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諸比丘!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 3「於」,宋、元、明三本均作「彼」字。 4「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諸」字。 5本經敘說提婆達兜之五百弟子,聞佛說莫近惡知識偈,便至佛前頂禮悔過,終證阿羅漢果。 6「丘」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眾」字。 7「逕」,宋、元、明三本均作「經」。 8「後」,宋、元、明三本均作「從」。 9「識知」,宋、元、明三本均作「知識」。 10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1「所作已辦梵行已立」,宋、元、明三本均作「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12宋、元、明三本均無「胎」字。 13麗本無「是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本經敘說佛因曇摩留支觀前身為大魚,為諸比丘斷狐疑,而述說於往昔定光如來時之本生故事。 15無央數:又作阿僧祇(asamkhyeya)(梵),印度之最大數目名。為十之五十九乘冪次。「央」宋本作「鞅」。 16曇摩留支(Dhammaruci)(巴),譯為法樂,佛弟子,好遊遠國,教授人民。參閱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二十四經(佛光一‧七六)。 17「士」,大正本作「土」。 18「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19「舍宅」,宋、元、明三本均作「屋舍」。 20「支」,宋、元、明三本均作「肢」。 21「洹」,明本作「桓」。 22「曇」,大正本作「瞿」。 2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24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25定光如來(Dipamkara tathagata)(巴),又作錠光佛、普光佛、然燈佛、燈光佛,過去世出現之佛,曾為釋迦佛授記,參閱增一阿含地主品第一九五經(佛光一‧四四九)。「定」,元、明二本均作「錠」。 26「時」,宋本作「因」。 27「倦」,麗本作「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28「雲雷」,宋、元、明三本均作「雷雲」。 29「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30「髮」,宋、元、明三本均作「眼」。 31「又」,宋、元、明三本均作「如」。 32「技」,宋、元、明三本均作「伎」。 33「弟子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此弟子」。 34「經」,麗本作「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經」。 35「觀」,宋、元、明三本均作「貫」。 36「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37「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改為「座」。 38「罐」,宋、元二本均作「灌」。 39「枚」,宋本作「放」,大正本作「杖」。 40「見耳」,宋本作「曾見」。 41「枚」,宋本作「放」。 42「定」,元、明二本均作「錠」。 43「華」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者」字。 44「買」,宋、元、明三本均作「價」。 45「土」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石」字。 46麗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7「何」,麗本作「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何」。 48「師」,麗本作「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師」。 49「香華」,麗本作「華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香華」。 50「中」,宋、元、明三本均作「內」。 51「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52「買」,宋、元二本均作「賣」。 53「時到」,宋本作「到時」, 54「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來」字。 55「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56「設」,大正本作「說」。 57「偈言」,宋、元、明三本均作「此偈」。 58摩納(manava)(巴),又作摩納婆,譯為少年、年少淨行,即淨行青年之義。 59「持」,宋本作「特」。 60「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爾」字。 61白淨王(Suddhodana)(巴),即淨飯王,佛陀之生父。 62宋、元、明三本均無「身」字。 63瞿夷(Gopika)(巴),世尊在俗時代之太子妃。 64執杖(Dandapani)(巴),人名。 65「近」字之下,麗本有一「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66本經敘說有人若得利養,不起染著,不得利養,不起亂想,猶如師子食噉小畜;有人若得利養,起染著心,不得利養,恆生想念,猶如羊食糞屎而自貢高。比丘受四事供養當不起想著,不得亦不起諸念。 67「尊」,大正本作「界」。 68「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69「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70宋、元、明三本均無「自」字。 71「飯」,明本作「飲」。 72「已詣」,宋、元、明三本均作「見諸」。 73宋、元、明三本均無「床」字。 74本經敘說若知反復,則近如來;不知反復,遠離如來;比丘當學反復。參閱增支部(A﹒2﹒4﹒1﹒Bhumi ◎ 地)。 75「有」,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76「反」,宋、元、明三本均作「返」。 77「此」,宋、元二本均作「比」。 78「若有眾生知反復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巴利本(A﹒vol﹒1,p﹒61 ) 作 Sappuriso cakho bhikkhave katannu hoti katavedi﹒Sabbhi h etam bhikkhave upannatam yadidam katannutakatavedita ﹒Kevala esa bhikkhave sappurisabhumi yadidam katannuta katavedita ti﹒(比丘們!善士是知恩、感恩。比丘們!確實,此善人被認為即是能知恩及感恩者。比丘們!這純善士地,即是知恩及感恩。) 79「諸有眾生不知反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巴利本(A﹒vol ﹒1,p﹒61作Asappuriso bhikkhave akatannu hoti akatavedi﹒Asabbhi h etam bhikkhave upannatam yadidam akatannuta akatavedita﹒Kevala esa bhikkhave asappurisabhumi yadidam akatannuta akatavedita﹒(比丘們!不善士是不知恩、不感恩。比丘們!確實,此卑劣的被認為不知恩及不感恩者。比丘們!這純不善士地,即是不知恩及不感恩。) 80本經敘說當念精進,勿有懈怠;佛以精進故,超彌勒前成佛。參閱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大一一‧六二八)。 81麗本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2「者」,宋、元、明三本均作「人」。 83「怠」,宋、元、明三本均作「隋」。 84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85本經敘說阿練比丘當修行止、觀二示,若然,則能證果;諸菩薩亦由止、觀而成佛。比丘當學此二法。參閱增支部(A﹒2﹒3﹒10﹒Vijjabhagiya ◎ 明分)。 86阿練比丘(arannaka-bhikkhu)(巴),又作阿蘭若比丘,即住於閑靜處、遠離處之比丘。住於阿蘭若處,為頭陀行之一。 87「阿練比丘當修行二法。雲何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巴利本(A﹒vol﹒1,p﹒61作 Dve me bhikkhave dhamma vijjabhagiya﹒Katame dve?Samatho ca vipassana ca。Samatho ca bhikkhave bhavito kam attham anubhoti?Yo rago so pahiyati﹒Vipassana bhikkhave bhavita kam attham anubhoti?panna bhaviyati。Panna bhavita kam attham anubhoti?Ya avijja sa pahiyati……ragaviraga cetovimutti avijjaviraga pannavimutti ti﹒(比丘們!此等之二是順明分法。雲何二法?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比丘們!修奢摩他成就何義?修心。修心成就何義?斷所有之貪。比丘們!修毗缽舍那成就何義?修慧。修慧成就何義?斷所有之無明。……如是離貪得心解脫,離無明得慧解脫。) 8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集」。 89麗本無「得」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90「不」字之上,麗本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1三達智:又作三明(tisso vijja)(巴),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即除盡愚闇,於三種智證明通達無礙:(一)宿命智證明(pubbe-nivasanussati-nana–vijja)(巴),為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之略稱,又作宿命明,即能憶宿命無數劫事。(二)生死智證明(cutupapata-nana-vijja)(巴),又作天眼明,即能盡見眾生死此生彼。(三)漏盡智證明(asavanam khaye nana-vijja)(巴),又作漏盡明,即斷一切煩惱證涅槃。參閱長阿含第二十一經阿摩晝經(佛光二‧五一二)。 92本經敘說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恆當恭敬,發歡喜心;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 93「雲」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何」字。 94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95宋、元、明三本均無「當」字 96本經敘說無信之人為說信法,慳貪之人為說施法,此二事甚難;有信之人為說信法,不慳貪人為說施法,此二事甚易。 97「為」,宋、元、明三本均作「與」。 98「割」,宋、元、明三本均作「瘡」。 99「此」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100「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101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02本經敘說供養父母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故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103一生補處(eka-jati-pratibaddha)(梵),即一生所繫之義,此一生之後補佛處。例如兜率天內院之彌勒菩薩,將繼釋迦佛之後補佛處,為一生補處菩薩。 104本經敘說父母恩重難報,若有人左肩父、右肩母,經歷千萬歲,四事供養,乃至於肩上放屎溺,猶報恩不盡,故當供養孝順父母,不失時節。增支部(A﹒2﹒4﹒2﹒Duppatikara ◎ 難報[恩],參閱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阿達經(大二‧八六三上)。 105「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106宋、元、明三本均無「蓐」字。 107「於屎溺」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屎尿」二字。 108「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巴利本(A﹒vol﹒1,p﹒62 )作 Yo ca kho bhikkhave matapitaro assaddhe saddh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dussile sil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macchari cag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dupanne pann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ettavata kho bhikkhave matapitunnam katan ca hoti patikatan ca atikatan ca ti﹒(比丘們!凡是父母不信,為了[使父母]具足信,勸導之,令入[信],令住[信];[父母]慳吝,為了[使父母]具足施捨,勸導之,令入[施捨],令住[施捨];[父母]惡慧,勸導之,令入[正慧],令住[正慧]。比丘們![作到]此程度,已對父母盡了贍養。) 109本經敘說朱利槃特因不持戒,為兄訶責並予驅逐,佛教使執掃??而誦之,遂悟除垢義,證阿羅漢果。參閱小部‧本生經(J﹒4﹒Cullakasetthi-jataka 周羅財官本生)。 110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一(大二三‧七九六下)作:「(槃特)復觀愚路(朱利槃特),為因勸讚方能受化?為因呵責堪化度耶?觀由呵責方能受化,遂乃手扼其項推令出房,責曰:『汝是至愚、極愚、至鈍、極鈍,汝於佛教欲何所為?』」 111「洹」,明本作「桓」。 112「是」,宋、元、明三本均作「見」。 113「曰」,元本作「白」。 114「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將」字。 115「??」,宋、元、明三本均作「 」。 116「掃??」大正本作「??掃」。 117「誨」,麗本作「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誨」。 11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磧砂藏改作「集」。 119「胎」,宋本作「復」,元、明二本均作「後」。 12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21「世尊」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佛」字。 122本經敘說怨憎共會與恩愛別離,世人所捐棄;怨憎別離與恩愛共會,世人所喜悅;此皆由愛生成,故當學除愛,並使令不生。 123「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當知」二字。 124「之」,宋、元、明三本均作「心」。 125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26「王」,宋、元、明三本均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