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地主品第二十三

(一九五)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汝等催嚴羽寶3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羽寶之車,即白王曰:「嚴駕已辦,今正4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5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繞6,出舍衛國,至祇洹7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佛,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8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敕諸群臣曰:「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9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缽,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10,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11取小座12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13: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寶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向須陀洹14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15乎!況向斯陀含16、得斯陀含道17!況向阿那含18、得阿那含道19!況向阿羅漢20、得阿羅漢道21!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計22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23,統領此閻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與王周旋,無所畏難。是時,彼王分閻浮地半與彼臣使治。是時,善明小王自造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眾多。
「爾時,彼城名曰遠照,善明王主24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端正25,世之希有。口出26優缽華香,身27作栴檀28香。未經幾日,身便懷妊。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29。』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敕左右,更施設坐30具,快樂無比。夫31人懷妊日數遂32滿,生一男兒。當生之時,閻浮里3334晃然金色,顏貌端正,三十二相,身體金色。善明大王見此太子,歡喜踊躍,慶賀無量。便召諸師––婆羅門、道士,躬抱太子,便彼瞻相:『我今已35生此子,卿等與吾瞻相,便立名字。』
「時,諸相師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觀察形貌,咸共白王:『聖王!太子端正無雙,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當有兩趣,若當在家者,便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當有千子,勇悍剛強36,能卻眾敵,於此四海之內,不加刀杖37,自然靡伏。若此王子出家學道者,成無上正38覺,名德遠布,彌滿世界。生此王子,當此之日,光明遠照,今字王子名曰燈光。』時,諸相師已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時,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嘗39離目。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裹,使吾太子於此遊戲。
「時40,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爾時,閻浮里地悉共聞知:『彼王太子出家學道,即日成佛。』父王清旦聞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時,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聞諸天在空皆共稱善,此必善應,非有惡嚮41,我今可往而共相見。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汙,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集42、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爾時,燈光如來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渴乏。是時,地主大王聞子燈光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我今當遣信,往請如來在此遊化;若使來者,充我本願;若不來者,我躬自當往拜跪問訊。即敕一臣:『汝往至彼問訊如來,持我名字,頭面禮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云王地主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
「爾時,彼人受王教敕便往至彼國界。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說:『大王地主禮如來足,問訊禮竟,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彼國!』爾時,世尊默然受彼43請。
「時,燈光如來將諸大眾,以漸人間遊行,與大比丘四十億眾俱。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貢獻。漸至地主國界時,地主大王聞燈光如來至此國界,在北婆羅園中,將大比丘眾四十億人:『我今可躬自往迎。』
「時,地主大王復將四十億眾往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四十億眾禮足已44,在一面坐。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汙,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盡與彼四十憶眾廣說其義,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道。時,地主國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燈45光如來將八十億眾,皆是阿羅漢,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事事供給,無所乏短。是時,地主國王復於46餘時,將諸群臣至彼如來所,頭面禮足47,在一面坐。是時,燈光如來與彼國王說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來曰:『唯願世尊盡我形壽受我供養,及比丘僧,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當供給。』爾時,燈光如來默然受彼王請。
「時,王見佛默然受請,重白世尊:『我今從世尊求願,唯見聽許!』世尊告白:『如來法者,以過此願。』王白世尊:『我今求願者48,極為淨妙。』世尊告曰:『所求之願,云何淨妙?』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眾僧在一器食,明日復用餘器食;今日眾僧著一種服,明日復更易服;今日眾僧坐一種座,明日復更坐餘座;今日使人與眾僧使,明日復更易使人。我所求願者,正謂此耳!』燈光如來告曰:『隨汝所願,今正是時。』
「時49,地主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宮中。到已,告諸群臣:『我今意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眾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勸發佐吾供辦。』諸臣對曰:『如大王教!』去城不遠一由旬內,造立堂舍,彫文刻鏤,五色玄黃,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香汁灑地,修治浴池,辦具燈明及甘饌、飲食、施設坐具。便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時,燈光如來已知時至,著衣持缽,將比丘眾,前後圍遶,便往至講堂所,各各就座而坐。時,地主大王見佛、比丘僧坐訖,將宮人婇女及諸大臣,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味各百種。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國王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眾諸阿羅漢,未曾懈廢。時,彼如來教化周訖,便於無餘涅槃50界而般涅槃。
「時,地主大王以51若干52百種香花供養,於四衢道路,起四廟寺,各用七寶金、銀、琉璃、水精,懸繒繙蓋,及八十億眾各各以漸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爾時,大王取八十億眾,收其舍利,各各興起神寺,皆懸繒幡蓋,香華供養。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大王復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復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然燈、散華,懸繒幡蓋。大王當知:燈光如來遺法滅盡,然後彼王方53取滅度。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54,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福祐55,無有毫釐如毛髮許56。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食其57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衣毛皆豎,悲泣交集;以手抆淚,頭面禮世尊足,自陳過狀:「如愚、如騃,無所覺知,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我今受58汝悔過,更莫復造。」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59延,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60作是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61於長夜獲安隱無量。』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有62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缽,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63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缽入城乞食。見已,便作是念: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使6465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66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若67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68,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此諸賢士,用意不愛敬供奉如來。設69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缽耶?尼師檀70耶?針筒71耶?澡罐72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我已許之,便在73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鬱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來74與。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六)75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見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恆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76,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
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智者所歎說,何故不說法?
壞結成聖行,何為寂然77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78
「有佛、舍利弗,阿難、均頭槃79
亦及諸尊長,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
釋提桓因曰:「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
尊者婆拘盧曰:「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復,拘翼!世尊亦說:『比丘當知:當自熾然80,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
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歸命十力尊,圓光無塵翳。
普為一切人,此者甚奇特81!」
尊者婆拘盧報曰:「何故帝釋而作是說:此者甚奇特?」
釋提桓因報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天、人之類有何想念?』爾時,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我聞此語已,尋對曰:『如是,世尊所82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說:『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
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七)83
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84國雷聲池85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86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87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恆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腳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88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89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90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91極急,響92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弦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93,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94說微妙法已,還95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敕,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勤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八)9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婆提97長者遇病命終,然彼長者無有子息,所有財寶盡沒入官。爾時,王波斯匿塵土坌身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何故塵土98坌身來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息99,躬往收攝財寶,理使入官。純金八萬斤,況復餘雜物乎!然彼長者存在之日,所100食如此之食,極為弊101惡,不食精細,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來言:夫慳貪之人得此財貨,不能食102噉。不與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亦復不與朋友、知識,亦復不與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財寶,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無所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諸高德者。」
時,王波斯匿說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生涕哭大地獄103中。所以然者,此斷善根之人,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曰:「婆提長者斷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彼長者斷於善根,然彼長者故福已盡,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長者頗有遺餘福乎?」
世尊告曰:「無也,大王!乃無毫釐之餘有104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種,後便105窮困,漸以命終。所以然者,但食故業,更不造新。此長者亦復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長者今夜當在涕哭地獄中。」
爾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抆106淚而曰:「此長者昔日作何功德福業生在富家?復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極富之貨,不樂五樂之中?」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迦葉佛時,此長者在此舍衛城中為田家子。爾時,佛去世後,有辟支佛出世,往詣此長者家。爾時,此長者見辟支佛在門外107,見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難,我今可以飲食往施此人。爾時,長者便施彼辟支佛食108,辟支佛得食已,便飛在虛空而去。時,彼長者見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願:『持此善本之願,使109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常多財110寶。』後有悔心:我向所有食,應與奴僕,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爾時,田家111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田家長者,今此112婆提長者是。
「是時施已,發此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不墮惡趣,恆多財饒寶,生富貴之家,無所渴乏。既復施已,後生悔心:我寧與奴僕使食,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以此因緣本末,不得食此極有之貨。亦復不樂五樂之中,不自供養;復不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知識,不施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但食故業,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113無極之財。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已後,當廣布施114沙門、婆羅門四部之眾,諸外道、異學來乞求者,我不堪與。」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便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念當廣惠施,終莫斷施心;
必當值賢聖115,度此生死源116。」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復117歡慶於118向如來119,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不存。』」爾時,波斯匿王120曰:「自今已後,當廣惠施,無所吝惜。」
是時,世尊與王說微妙之法。
時,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王波斯匿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九?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122順風香乎?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座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是123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言:「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香,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124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木蜜125及栴檀,優缽及諸香;
126諸種種香,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無欲無所染;
等智而解脫,逝127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及諸檀蜜香;
戒香之為妙,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施香最第一。

「是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是故,阿難!當求方便,成此三香。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8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129,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130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131

「我終無此心,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132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133,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134常律,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5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恆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
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國中人民,歎說提婆提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恆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136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137盡此諸善功德,如138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139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為三?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墮141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惡趣。
「比丘當知:有此三善根。云何為三?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比丘有此三善根。若有此三善根142者,便有二善143處,涅槃為三144。云何145二趣?所謂人、天是也。是146謂比丘有此三善者,則生此善處。是故,諸比丘!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聚,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彼云何為148等聚?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邪聚?所謂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謂邪聚。彼云何名為不定聚?所謂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盡、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謂名為不定聚。
「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149善聚?所謂三善根。何等三150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集、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151、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離152之,此正聚者當153奉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觀想155,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相。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156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157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158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159、不害想160、不恚想161。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生162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163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是謂164,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婆提‧逆順香,
愚‧世‧三不善,三聚‧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一)波斯匿王供養佛及僧三月,自謂功德無量。(二)佛誡王作福當無厭,因說本生為地主王時,曾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比丘,又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廣修功德,然當時只求於生死中獲福祐,不知求解脫,故教波斯匿王修福宜求解脫,王遂悔過。(三)迦旃延尼自述本生為使人純黑時,供養式詰如來,發願求解脫之事以佐證。(四)佛讚迦旃延尼為信解脫第一。
3「寶」,元、明二本均作「葆」。
4「正」,元本作「王」。
5「寶羽」,宋本作「羽寶」,元、明二本均作「羽葆」。
6「繞」,大正本作「遶」。
7「洹」,明本作「桓」。
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座」。
9「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10「短乏」,宋、元、明三本均作「乏短」。
11「更」,元本作「臾」。
12「座」,宋、元、明三本均作「床」。
13宋、元、明三本均無「末」字。
14向須陀洹:又作須陀洹向、預流向(sotapatti-magga)(巴),向預流果作證者,彼隨信行者,隨法行者,而尚未斷三結得初果者。參閱雜阿含卷二十九第八三一、八三二、八三三經(大正‧卷二九‧八一九、八二○、八二一經)。
15成須陀洹:又作預流果(sotapatti-phala)(巴),譯為入流,預入聖者之流,入流者斷身見、戒取、疑三結,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間往返生死,後究竟苦邊。
16向斯陀含: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巴),向一來果作證,彼受生處不一,或於天中三二家受生,或於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17得斯陀含道: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巴)、一來果,譯為一來,謂當於欲界之天上人間,各受生一次。一來者,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參閱巴利本(A﹒vol﹒1,p﹒231 )。
18向阿那含: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巴),不還道,向不還果作證,彼一種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19得阿那含道: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巴)、不還果,譯為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不來者,斷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
20向阿羅漢:又作阿羅漢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巴),向阿羅漢果作證,尚未證得阿羅漢果者。參閱中阿含第一二七經福田經(佛光二‧一○二○)。
21得阿羅漢道:又作阿羅漢果(arahatta-phala)(巴),譯為殺賊、應供,彼學戒、定、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參閱中阿含第一二七經福田經(佛光二‧一○二○)。
22「記」,明本作「計」。
23地主(disam-pati)(巴),譯為方主、城主、地自在,為印度太古時代之王名。「主」,宋本作「種」。
24「主」,宋本作「王」。
25「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26宋、元、明三本均無「出」字。
27「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體」字。
28栴檀:又作栴檀那(candana)(巴),譯為與樂,印度之香樹名,高達數丈,木質芳香。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為除疾之藥,能給予人身安樂。
29「娠」,宋、元二本均作「身」。
30「坐」,麗本作「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31「夫」,元本作「天」。
32「遂」,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33「里」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地」字。
34「內」,大正本作「見」。
35「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36「強」,宋、元、明三本均作「健」。
37「仗」,麗本作「杖」,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仗」。
38「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道等」二字。
39「嘗」,麗本作「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嘗」。
40「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時王太子於此遊戲」八字。
41「嚮」,宋、元、明三本均作「響」。
42「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43宋、元、明三本均無「彼」字。
44宋、元、明三本均無「已」字。
45「燈」,宋本作「登」。
46「於」,大正本作「與」。
47「足」,元、明二本均作「已」。
48大正本無「者」字。
49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0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陰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涅槃以解脫為習,中阿含第五十五經涅槃經(佛光一‧三七九):「是為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習正念正智,便有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51宋、元、明三本均無「以」字。
52「干」,明本作「千」。
53「方」字之下,元本有一「王」字。
54「燒香然燈」,宋、元、明三本均作「然燈燒香」。
55「福祐」,麗本作「富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福祐」。
56「許」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在」字。
57麗本無「食其」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8「受」字之上,麗本有一「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9「旃」,宋、元、明三本均作「栴」。
60宋、元、明三本均無「王」字。
61「更」,宋、元、明三本均作「便」。
62「有」,麗本作「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63「一」,元本作「德」。
64「使」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我」字。
65「將」,宋、元、明三本均作「當」。
66「聖」,宋、元、明三本均作「世」。
67「若」,元、明二本均作「如」。
68「斯」,宋、元、明三本均作「夷」。
69「設」,大正本作「說」。
70「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71「筒」,元、明二本均作「筩」。
72「澡罐」二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法」字。「罐」,宋本作「灌」。
73「已許之便在」五字,宋、元、明三本均作「許已盡便在在」六字。
74「來」,大正本作「求」。
75本經敘說釋提桓因遙見婆拘盧已成阿羅漢,然不為他人說法,乃前往試之,知彼能說法,因眾生種類太多,皆著我所、非我所,故默然不說法;帝釋憶及昔日佛語世界殊異之事,遂讚歎婆拘盧能說法。
76非身:即「非我」之異譯。
77「然」,宋、元、明三本均作「默」。
78「曰」,大正本作「白」。
79「槃」,宋、元、明三本均作「葉」。
80「熾然」,宋、元、明三本均作「然熾」。
81「特」,元本作「持」。
82「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如世尊」三字。
83本敘說二十億耳精進苦行,不得解脫,思捨法服還俗,佛為說琴絃不緩不急之喻,教示修行當循中道,二十億耳依法修行而成阿羅漢,佛讚其為精勤苦行第一。增支部(A﹒655﹒Sona ◎ (尊者)二十億耳)、律藏‧大品(Mv﹒51、中阿含第一二三經沙門二十億經(佛光二‧九九六)、雜阿含卷九第二五六經(大正‧卷九‧二五四經)、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三十九(大二二‧八四三上)、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五分律卷二十一(大二二‧一四五上)。
84占波(Campa)(巴),又作瞻波,譯為無勝,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中印度恆伽池邊,都城亦名占波。
85雷聲池:又作伽伽池(Gaggara Pokkharani)(巴)為一蓮池。
86二十億耳(Sona)(巴),比丘名。佛弟子中精勤苦行第一比丘。
87「二」,宋、元、明三本均作「一」。
88「遊」,宋、元、明三本均作「逝」。
89「文」字之下,麗本有一「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0「廣」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惠」字。
91「絃」,宋、元、明三本均作「弦」。
92「響」,麗本作「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響」。
93「不緩不急」,宋、元、明三本均作「不急不緩」。
94宋、元、明三本均無「比丘」二字。
95「還」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在」字。
96本經敘說婆提病歿,以無子息,波斯匿王親臨收攝財寶入官庫已,即詣佛所,佛言婆提前世福報享盡,今生未造新福,故墮涕哭地獄;佛又述婆提本事,以曾施辟支佛,後有悔心,致現世雖富有,而不能受用;故勸廣行布施。相應部(S﹒3210﹒Aputtaka ◎ 無子者)、雜阿含卷四十一第一一二○經(大正‧卷四六‧一二三三經)、別譯雜阿含卷三第六十經(大二‧三九四上)。
97婆提:又作跋提梨迦(Bhaddiya)(巴),譯為賢善、最勝,舍衛城人。
98「土」,大正本作「士」。
99「息」,麗本作「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息」。
100宋、元、明三本均無「所」字。
101「弊」,宋、元二本均作「??」。
102「食」,大正本作「貪」。
103「涕哭大地獄」,巴利本作 Maharoruva niraya (大叫喚地獄)。「涕」,元、明二本均作「啼」。
104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05「便」,宋、元、明三本均作「更」。
106「抆」,麗本作「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抆」。
107「外」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立」字。
108宋、元、明三本均無「食」字。
109「使」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我」字。
110「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饒」字。
111「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公」字。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113「得」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14「施」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不限」二字。
115「賢聖」,宋、元、明三本均作「聖眾」。
116「源」,宋、元、明三本均作「原」。
117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118宋、元、明三本均無「於」字。
119「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所」字。
120「波斯匿王」,宋、元、明三本均作「王波斯匿」。
121本經敘說戒、聞、施三香,為諸香之冠,逆、順、逆順風皆香,當求方便,成此三妙香。增支部(A﹒379﹒Gandha ◎ 香)、雜阿含卷三十八第一○六一經(大正‧卷三八‧一○七三經)、別譯雜阿含卷一第十二經(大二‧三七六下)、東晉‧竺曇無蘭譯佛說戒德香經(大二‧五○七中)、宋‧法賢譯佛說戒香經(大二‧五○八上)。
122「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風」字。
123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124「香」,大正本作「者」。
125「蜜」,元、明二本均作「櫁」。
126「此」,麗本作「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127「逝」,元、明二本均作「遊」。
128本經敘說佛入城乞食時,遙見提婆達多,即遠避之,佛因誡阿難,不應見愚人,若與惡知識從事,則無信、戒、聞、智,若與善知識從事,能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
129「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130宋、元、明三本均無「佛」字。
131宋、元、明三本均無「言」字。
132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33「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論」。
134「反」,宋、元、明三本均作「返」。
135本經敘說提婆達多恆受阿闍世王五百釜食供養,虛名遠播,起貢高,滅諸善功德,佛因此告誡比丘:當發善心,不著利養,能獲戒、定、慧三法。相應部(S﹒1736﹒Ratha 車)、增支部(A﹒468﹒Devadatta ◎ 提婆達多)、雜阿含卷三十八第一○五二經(大正‧卷三八‧一○六四經)、別譯雜阿含卷一第三經(大二‧三七四中)。
136「施」,宋、元、明三本均作「抱」。
137「復」,宋、元、明三本均作「消」。
138「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猶」字。
139「所」,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140本經敘說有貪、恚、癡三不善根,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有不貪、不恚、不癡三善根,則能生人、天中,乃至漏盡涅槃。
141「墮」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便」字。
142宋、元、明三本均無「若有此三善根」六字。
143「善」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趣」字。
144明本無「處涅槃為三」五字。
145「何」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146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147本經敘說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善聚、定聚,當遠離邪聚、不定聚,奉行正聚。
148「為」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名」字。
149「名」,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150麗本無「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1「趣」,宋、元、明三本均作「聚」。
152麗本無「離」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3「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共」字。
154本經敘說當遠離欲、瞋恚、殺害三觀想,常念修行出要、不害、不恚三觀想。小部‧如是語經(It﹒87﹒Andhakara ◎ 黑暗)。
155三觀想:即三想,此指三不善想(tisso akusala-sanna)(巴):(一)欲想(kama-sanna)(巴),(二)瞋恚想(vyapada-sanna)(巴),(三)殺害想(vihimsa-sanna)(巴)。
156「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人」字。
157「蚖」,宋、元、明三本均作「虺」。
158「亦」,宋、元、明三本均作「而」。
159出要想(nekkhamma sanna)(巴),即離欲想、無欲想。參閱長部(D﹒vol﹒3,p﹒215 )。
160不害想(avihimsa sanna)(巴),不恐怖他、不害他、慈心哀彼。參閱雜阿含卷二十四第六一九經(佛光二‧一○一一)。
161不恚想(avyapada sanna)(巴),不生瞋恚想。
162麗本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3「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下」字。
164「謂」,元、明二本均作「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