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須陀品第三十 (二六二)2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波沙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清旦從靜室起,在外經行。是時,須陀沙彌在世尊後而經行。爾時,世尊還顧,謂沙彌曰:「我今欲問卿義,諦聽3!善思念之。」 須陀沙彌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曰:「有常色及無常色,為是一義?為有苦干之貌?」 須陀沙彌白佛言:「有常色及與無常色者,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內,無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快說此義!有常色、無常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有漏義、無漏義,為是一義?為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對曰:「有漏義、無漏義是4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漏義,是生死結使;無漏義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世尊告曰:「聚法、散法,為是一義?為是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5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義有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受義、陰義,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受與陰義6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受者,無形不可見;陰者,有色可見。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受義、陰義7,事有若干,非一義也。」世尊告曰:「有字、無字,義有若干?為是一義?」 沙彌白佛言:「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爾時,世尊告沙彌曰:「快說此言!今即聽汝為大比丘!」 爾時,世尊還詣普集講堂,告諸比丘:「摩竭國界快得善利,使須陀沙彌遊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飲食、床8臥具、病瘦醫藥持供養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須陀比丘。若須陀比丘所至9之家,彼家便為獲其大幸。我今告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所以者何10?此須陀比丘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是故,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如11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13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彼眾中,向世尊舒腳而睡;爾時,修摩那14沙彌年向15八歲,去世尊不遠結跏16趺坐,繫17念在前。 爾時,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腳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世尊見已,便說此偈: 「所謂長老者,未必剃髮鬚18; 雖復年齒長,不免於愚行。 若有見諦法,無害於群萌; 捨諸穢惡行,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腳而睡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見 。」 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五百世中恆為龍身,今設當命終者,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19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沙彌卻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於四禪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斷。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彌,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以是之故,諸比丘!恆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四)2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21,不可稱計22。爾時,滿 富城23中有長者名滿財,亦饒財多寶:車、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量。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共相愛敬,未曾忘捨。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恆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彼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是時,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24,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爾時,滿財長者有少事緣到舍衛城,往至阿那邠邸長者家,到已,就座而坐。是時,修摩提女從靜室出,先拜跪父母,後25拜跪滿財長者,還入靜室。 爾時,滿財長者見修摩提女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見已,問阿那邠邸長者曰:「此是誰家女?」 阿那邠邸報曰:「向見26女者,是我所生。」 滿財長者曰:「我有小息,未有婚對,可得適27貧28家不?」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報曰:「事不宜爾。」 滿財長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爾?為以姓望?為以財貨耶?」 阿那邠邸長者報曰:「種姓、財貨足相詶29匹,但所事神祠與我不同,此女事佛釋迦弟子,汝等事外道異學,以是之30故不赴來意。」 時,滿財長者曰:「我等所事自當別祀,此女所事別自供養。」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女設當適汝家者,所出財寶不可稱計,長者亦當出財寶不可稱計。」 滿財長者曰:「汝今責31幾許財寶?」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今須六萬兩金。」是時,滿財32長者即與六萬兩金。 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卻,猶不能使止。語彼長者曰:「設我嫁女當往問佛,若世尊有所教敕,當奉行33。」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假設事務,如似小行,即出門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那邠邸長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為可與?為不可與乎?」 世尊告曰:「若當修摩提女適34彼國者,多所饒益,度脫人民不可稱量。」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應適彼土。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與滿財長者。滿財長者曰:「我用此食為?但嫁女與我不也35?」 阿那邠邸曰:「意欲爾者便可相從,卻後十五日,使兒至此。」作此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辦具所須,乘寶羽36之車,從八十由延內來。阿那邠邸長者復莊嚴已女,沐浴香熏,乘寶羽之車,將此女往迎滿財長者男,中道相遇。時,滿財長者得女便將至滿富城中。 爾時,滿富城中人民之類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適他國者,當重刑罰;若復他國取37婦將入國者,亦重刑罰。 爾時,彼國有六千梵志,國人所奉制限,有言:「設犯制者,當飯六千梵志。」爾時,長者自知犯制,即飯六千梵志。然梵志所食,均食豬肉,及豬肉羹,重釀之酒。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或披毳衣。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見38。 爾時,長者即白:「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見,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膝行前迎,恭敬作禮,最大梵志舉手稱善,前抱長者項39,往詣座40所,餘梵志者各隨次而坐。 爾時,六千梵志坐已定訖。時,長者語修摩提女曰:「汝自莊嚴,向我等師作禮。」 修摩提女報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41人禮42」 長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慚;但所著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無慚愧之人,皆共露形體在外,有何法服之用?長者願聽!世尊亦說有二事因緣,世人所貴,所謂有慚、有愧。若當無此二事者,則父母、兄弟、宗族五親,尊卑高下則不可分別。如今有雞、犬、豬、羊、驢、騾之屬,皆共同類無有尊卑。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則知有尊卑之序43;然此等之人離此二法,似雞、犬、豬、羊、驢、騾同群44,實不堪任向作禮拜。」 時,修摩提夫語其婦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師作禮,此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報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無慚愧人作禮;我今是人向驢犬作禮。」 夫復語曰:「止!止!貴女!勿作是言,自護汝口,勿有所犯。此亦非驢,復非誑45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時,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顏色變異,並作是說46:「我父母五親寧形毀,五刻47斷其命根,終不墮此邪見之中。」 時,六千梵志各共高聲而作是說:「止!止!長者!何故使此婢罵詈乃爾?若見請者,時供辦飲食。」是時,長者及修摩提夫即辦豬肉、豬肉羹、重釀之酒,食48六千梵志,皆使充足。諸梵志食已,少多論議,便起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在高樓上,煩冤愁惋,獨坐思惟:我今取此女49來,便為破家,無異辱我門戶50。 是時,有梵志名修跋51,得五通52,亦得諸禪。然滿財長者所見貴重。時,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與長者別來日久,今可往相見。是時,梵志入滿富城,往詣長者家,問守門者曰:「長者今為所在?」 守門人報曰:「長者在樓上,極為愁憂,大不可信。」 時,梵志徑上樓上,與長者相見。梵志問長者曰:「何故愁憂乃至於斯,無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侵拄乎?又非家中不和順耶?」 長者報曰:「無有縣官、盜賊之變,但小家中事緣不遂。」 梵志問曰:「願53聞其狀,有何事緣?」 長者報曰:「昨日為兒娶婦,又犯國限,五親被辱;請諸師在舍,將兒婦往禮拜而不從命。」 梵志修跋報曰:「此女家者,為在何國近遠娉娶?」 長者曰:「此女舍衛城中阿那邠邸女。」 時,彼梵志修跋聞此語已,愕然驚怪,兩手掩54耳,而作是說:「咄!咄!長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殺,不投樓下,甚是大幸。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師,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現在,甚奇!甚特!」 長者曰:「我聞汝語,復欲嗤笑。所以然者,汝為外道異學,何故歎譽沙門釋種子行?此女所事之師,有何威德?有何神變?」 梵志報言55:「長者!欲聞此女師神德乎?我今粗說其原。」 長者曰:「願聞其說!」 梵志報曰:「我昔日詣雪山北人間乞食,得食已,飛來詣阿耨達泉。時,彼天、龍、鬼神遙見我來,皆護56持刀劍而來向我,並語我言:『修跋仙士!莫來止57此泉邊,莫汙辱此泉;設不隨我語者,正爾命根斷壞!』我聞此語,即離彼泉不遠而食。 「長者當知: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名均頭沙彌,然此沙彌亦至雪山北乞食,飛來詣阿耨達泉58,叉59手執冢間死人之衣,血垢汙染。是時,阿耨達大神天、龍、鬼神皆起前迎,恭敬問訊:『善來,人師!可就此坐。』時,均頭沙彌往至泉水之處,又復長者!當泉水中央有純金之案。 「爾時,沙彌以此死人之衣,漬著水中;卻後坐食,食竟,盪缽。在金案上結跏60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便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滅盡三昧61;從滅盡三昧起,入炎62光三昧;從炎光三昧起,入水氣三昧;從水氣三昧起63,入炎光三昧,次復入滅盡三昧,次復入有想64無想三昧,次復入不用處三昧,次復入識處三昧,次復入空處三昧,次復入四禪,次復入三禪,次復入二禪,次復入初禪,從初禪起而浣死人之衣。是時,天、龍、鬼神或與蹋衣者,或以洗65者,或取水而飲者。爾時,浣衣已,舉著空中而曝66之。爾時,彼沙彌收攝衣已,便飛在空中,還歸所在。 「長者當知:我爾時,遙見而不得近,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有此神力,況復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況彼師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可及乎?觀此義已,而作是說:『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殺,不斷命根。』」 是時,長者語梵志曰:「我等可得見此女所事師乎?」 梵志報曰:「可還問此女。」 是時,長者問須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見汝所事師,能使來67不乎68?」 時,女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而作是說:「願時辦具飲食,明日如來當來至此,及比丘僧。」 長者報曰:「汝今自請,吾不解法。」 是時,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爐69,上高樓上,叉手向如來,而作是說:「唯願世尊當善觀察無能見頂者!然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70,唯願世尊當善觀察!」 又以此偈而歎71曰: 「觀世靡不周,佛眼之所察; 降72鬼諸神王,及降鬼子母73。 如彼噉人鬼,取人指作鬘74; 後復欲害母,然佛取降之。 又在羅閱城,暴象欲來害; 且75如自歸命,諸天歎善哉! 復至馬提76國,復值惡龍王; 見密跡力士77,而龍自歸命。 諸變不可計,皆使立正道; 我今復值厄78,唯願尊屈神!」 爾時香如雲,玄79在虛空中; 遍滿祇洹80舍,住在如來前。 諸釋虛空中,歡喜而作禮81; 又見香在前,須摩提所請。 雨諸種種花,而不可計量; 悉滿祇洹林,如來笑放光。 爾時,阿難見祇洹82中有此妙香。見已,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滿祇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汝今呼諸比丘,盡集一處而行籌,作是告敕:『諸比丘有83漏盡阿羅漢,得神足者,便取舍羅84,明日當詣滿富城中,受須摩提請。』」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而作是念:諸有得道羅85漢者,便取舍羅。當86於爾時,眾僧上座87,名88君頭波漢89,得須陀洹,結使未盡,不得神足。是時,上座而作是念:我今大眾之中最是上座,又結使未盡,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滿富城中食;然如來眾中最下座者,名均頭90沙彌,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請,我今亦當往受彼請。爾時,上座以心清淨,居在學地而受舍羅。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見君頭波漢居91學地92而受舍羅,即93得無學9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95弟子中第一受舍羅者,君頭波漢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96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97、須菩提、優毗迦葉98、摩訶迦匹那99、尊者羅云100、均利般特101、均頭沙彌:「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眾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日清旦,躬負大釜,飛在空中,往至彼城。 是時,彼長者及諸人民,上高樓上欲覲102世尊,遙見使103人負釜而來。時,長者與女便說此偈: 「白衣而長髮104,露身如疾105風; 又復負大釜,此是汝師耶?」 是時,女人106復以偈報曰: 「此非尊弟子,如來之使人; 三道具五通,此人名乾荼107。」 爾時,乾荼108使人,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均頭沙彌化作五百華樹,色若干種,皆悉敷茂109,其色甚好優缽蓮華;如是之華不可計限,往詣110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沙彌來,復以此偈問女111曰: 「此華若干種,盡在虛空中; 又有神足人,為是汝師乎?」 是時,女復以偈報曰: 「須跋前所說,泉112上沙彌者; 師名舍利弗,是彼之弟子。」 是時,均頭沙彌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般特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113;在牛上結跏114趺坐,往115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諸大群牛,衣毛皆青色; 在上而獨坐,此是汝師耶?」 女復以偈報曰: 「能化千比丘,在耆域116園中; 心神極為朗117,此名為般特。」 爾時,尊者周利般特遶彼城三匝已,往詣長者家。 爾時,羅云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結跏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五百孔雀,其色甚為妙; 如彼軍大將,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如來說禁戒,一切無所犯; 於戒能護戒,佛子羅云者。」 是時,羅云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鳥,極為勇猛;在上結跏趺坐,往詣彼城。 時,長者遙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五百金翅鳥,極為盛勇猛; 在上無所畏,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能行出入息,迴轉心善行; 慧力極勇118盛,此名迦匹那。」 時,尊者迦匹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爾時,優毗迦葉化作五百龍,皆有七頭;在上結跏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已,復以偈119問女曰: 「今此七頭龍,威顏甚可畏; 來者不可計,此是汝師耶?」 時女報曰: 「恆有千弟子,神足化毗沙; 優毗迦葉者,可謂此人是。」 時,優毗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須菩提化作琉璃120山;入中結跏趺坐,往詣彼城。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山為極121妙,盡作琉璃色; 今在窟中坐,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122偈報曰: 「由本布施報,今獲此功德; 已123成良福田,解空須菩提。」 爾時,須菩提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時,尊者大迦旃延124復化作五鵠,色皆純白,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鵠,諸色皆純白; 盡滿虛空中,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佛經之所說,分別其義句; 又演結使聚,此名迦旃延。」 是時,尊者大迦旃延遶彼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離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虎,衣毛甚悅澤; 又在上坐者,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昔125在祇洹寺,六年不移動; 坐禪最第一,此名離越者。」 是時,尊者離越遶城三匝,往126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師子,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五百師子,勇猛甚可畏; 在上而坐者,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生時天地127動,珍寶出於地; 清淨眼無垢,佛弟阿那律。」 是時,阿那律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迦葉化作五百匹馬,皆朱毛尾,金銀挍128飾;在上而坐,並雨天華,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已129,以偈問女曰: 「金馬朱毛尾,其數有五百; 為是轉輪王,為是汝師耶?」 女130復以偈報曰: 「頭陀行第一,恆愍貧窮者; 如來與半坐,最大迦葉是。」 是時,大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目犍131連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挍飾;在上坐而來,放大光明悉滿世界;詣城,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不可稱計,雨種種雜華。又虛空之中,懸繒、幡蓋,極為奇妙。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白象有六牙,在上如天王; 今聞132伎樂音,是釋迦文耶?」 時,女以偈報曰: 「在彼大山上133,降伏難陀龍; 神足第一者,名曰大目連。 我師故未來,此是弟子眾; 聖師今當來,光明靡不照!」 是時,尊者大目乾134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被僧伽135梨,在虛空中,去地七仞136。是時,尊者阿若拘鄰在如來右,舍利弗在如來左。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在如來後,而手執拂,千二百弟子前後圍遶,如來最在中央,及諸神足弟子,阿若拘鄰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諸餘神足比丘,或化作釋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137化作提頭賴吒138,毗留勒139形者,毗留博叉140,或作毗沙門141形者,領諸鬼神,或有作轉輪聖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142,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煙者,作種種神足。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143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跡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毗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坌如來身。是時,般遮旬手執琉璃?4,歎如來功德,及諸天神悉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數千萬種,雨天雜華散如來上。 是時145,波斯匿王、阿那邠長者,及舍衛城內人民之類,皆見如來在虛空中,去地七仞,見已,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便說此偈: 「如來實神妙,愛民如赤子; 快哉須摩提!當受如來法。」 爾時,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長者散種種名香雜華。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及諸神天不可稱計,如似鳳凰146王147在虛空中,往詣148彼城。 是時,般遮旬以偈歎佛: 「諸生結永盡,意念不錯亂; 以無塵垢礙,入彼舊邦土。 心性極清淨,斷魔邪惡念; 功德如大海,今入彼邦土。 顏貌甚殊特,諸使永不起; 為彼不自處,今入彼邦土。 以渡149四流淵,脫於生老死; 以斷有根原150,今入彼邦土。」 是時,滿財長者遙見世尊從遠來,諸根惔怕151,世152之希有,淨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猶須彌山出眾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是時,長者以偈問須摩提曰: 「此是日光耶?未曾見此容; 數千萬億光,未敢能熟視。」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向如來,以此偈報長者曰: 「非日非不日,而放千種光; 為一切眾生,亦復是我師。 皆共歎如來,如前之所說; 今當獲大果,勤加供養之。」 是時,滿財長者右膝著地,復以偈歎如來曰: 「自歸十力尊,圓光金色體; 天人所歎敬,今日自歸命。 尊今是153日王,如月星中明; 以度不度者,今日自歸命。 尊如天帝像,如梵行慈心; 自脫脫眾生,今日自歸命。 天世人中尊,諸鬼神王上; 降伏諸外道,今日自歸命。」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歎世尊曰: 「自降能降地,自正能154正人; 以度度人民,已解復脫155人。 度垢156使度垢,自照照群萌; 靡不有度者,除鬥無鬥訟。 極自淨潔住,心意不傾157動;」 十力哀愍世,重自頂禮敬。 「有慈、悲、喜、護之心,具空,無相158、願,於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財159具足,諸160天人自然梵生161,亦無與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歸命!」 是時,六千梵志見世尊作如此神變,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可離此國,更適他土,此沙門瞿曇以降此國中人民。」是時162,六千梵志尋出國去,更不復入國。猶如師子獸163王,出於山谷,而觀四方,復三鳴吼,方行所求諸有獸164蟲之類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飛逝沈伏。若復有力神象聞師子聲,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師子獸王極有威神故,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聞世尊音響165之聲,各各馳走,不得自寧166。所以然者,由沙門瞿曇有大威力故。 是時,世尊還捨神足,如常法則,入滿富城中。是時,世尊足蹈門閾上。是時,天地大動,諸尊神天散華供養。是時,人民見世尊容貌,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 人民之類便說此偈: 「二足尊極妙,梵志不敢當; 無故事梵志,失此人中尊。」 是時,世尊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彼國人民極為熾盛。時,長者家有八萬四千人民之類,皆悉雲167集,欲壞長者房舍,見世尊及比丘僧。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類必有所損,可作神力,使舉國人民盡見我身及比丘僧。爾時,世尊化長者屋舍作琉璃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 爾時,須摩提女前至世尊168所,頭面禮足,悲喜交集,便說此偈: 「一切智慧具,盡度一切法; 復斷欲受結169,我今而自歸170。 寧使我父母,而毀我雙目; 不來適此間,邪見五逆中。 宿作何惡緣?得來至此處; 如鳥入羅網,願斷此疑結。」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女曰: 「汝今快勿慮,惔怕自開意; 亦莫起想著,如來今當演。 汝本無罪緣,得來至此間; 願誓之果報,欲度此眾生。 今當拔根原171,不墮三惡趣; 數千眾生類,汝前當得度。 今日當淨除,使得智慧明172; 使天人民類,見汝如觀珠。」 是時,須摩提女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長者將己僕從,供給飲食,種種甘饌,見世尊食已訖,行清淨水,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及諸營從及八萬四千眾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稱姓173名而坐。 爾時,世尊漸與彼長者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戒論、施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須摩提女,八萬四千人民之類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174、盡、道,普與此眾生說之,彼各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極淨白175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滿財176長者、須摩提女,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狐疑,得無所畏,皆自歸三尊,受持五戒。 是時,須摩提女即於佛前,而說此偈: 「如來耳清徹,聞我遇此苦; 降神至此已177,諸人得法眼。」 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座178起,還詣所在。 是時,諸比丘白佛言:「須摩提女本作何因緣,生富貴家?復作何因緣,墮此邪見之家?復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淨?復作何功德,使八萬四千人皆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此賢劫中,有迦葉佛、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在波179羅180國界於中遊化,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爾時,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須摩那。是時,此女極有敬心,向迦葉如來奉持禁戒,恆好布施,又四事供養181。 「云何為四?一者布182施,二者愛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於迦葉如來所而誦法句,在高樓上高聲誦習,普183作此願:『恆有此四受184之法,又於如來前而誦法句,其中設有毫185釐186之福者,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亦莫墮貧家,當來之世亦當復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轉女人身187,得法眼淨。』 「是時,城中人民之類,聞王女作如此誓願,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說:『王女今日極為篤信,作諸功德,四事不乏188,布施、兼愛、利人、等利。復作誓願:使當來之世值如此之尊,若為我說法,尋得法眼淨。今日王女以作願誓189,并及我等國土人民同時得度。』爾時,王女報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設值如來說法者,同時得度。』 「汝等比丘豈有疑乎?莫作是觀。爾時哀愍王,今須達長者是;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也;爾時國土人民之類,今八萬四千眾是。由彼誓願,今值我身,聞法得道,及彼人民之類盡得法眼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親近四事者,便獲四諦,當求方便,成四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190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佛問須陀沙彌:有常色、無常色,有漏義、無漏義,聚法色、散法色,受義、陰義,有字、無字,各為一義或若干義?須陀能演法不滯礙、無怯弱,佛讚許之,聽其為大比丘。 3「聽」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諦聽」二字。 4「是」,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5「苦」字之下,宋本有一「習」字,元、明二本均有一「集」字。 6「義」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義」字。 7麗本無「陰義」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床」字之下,明本有一「敷」字。 9「至」,麗本作「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10「者何」,宋、元、明三本均作「然者」。 11麗本無「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本經敘說長老比丘向佛舒腳而眠,修摩那小沙彌結跏趺坐,佛以偈言長老之義,並記長老比丘對三寶無恭敬心,死後當生龍中;修摩那以恭敬心向三寶,七日後當得四神足、四諦。當勤加恭敬三寶。 13「閱」,明本作「越」。 14修摩那(Sumana)(巴),又作須摩那,譯為善意。 15「向」,宋、元、明三本均作「始」。 16「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17「繫」,麗本作「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繫」。 18「髮鬚」,宋、元、明三本均作「鬚髮」。 19宋、元、明三本均無「當」字。 20本經敘說:(一)須摩提嫁予滿財長者子,寧死不肯禮敬外道。(二)修跋梵志向滿財稱讚釋子,及昔日見均頭沙彌現神變之事。(三)滿財令須摩提請佛。(四)佛敕阿羅漢取舍羅應供,諸大弟子先往滿富城,顯諸神變。(五)佛率諸比丘於舍衛城空中現神通,六千外道遙見,如獸蟲馳走,滿財、須摩提、八萬四千人民,皆得法眼淨。(六)佛為諸比丘說須摩提之本生因緣––曾於迦葉佛時行布施、愛敬、利人、等利四事不乏,並發心度八萬四千眾。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3,p﹒465)、宋‧施護譯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大二‧八四五下)、吳‧支謙譯須摩提女經(大二‧八三五下)、吳‧竺律炎譯佛說三摩竭經(大二‧八四三上)。 21「使」,宋、元、明三本均作「從」。 22「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大二‧八四五下):「彼給孤獨長者具大福德,妻子、奴婢眷屬熾盛,富饒自在,廣積財寶其數無量,與毗沙門天王等無有異。」 23滿富城(Purnadhana)(巴),又作福增城,音譯富樓那跋陀那城。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大二‧八四五下):「去此舍衛國一百六十由旬,有一大城,名曰福增。」 24修摩提(Cula-subhadda)(巴),又作修摩迦提,譯為善無毒,給孤獨長者女。增一阿含清信女品第四十二經(佛光一‧一○六):「能造頌偈,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是。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 25「後」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 26「見」,麗本作「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見」。 27「適」,元、明二本均作「嫡」。 28「貧」,大正本作「貪」。 29「詶」,元、明二本均作「儔」。 30「之」,宋、元、明三本均作「事」。 31「責」,宋、元、明三本均作「索我」二字。 32麗本無「滿財」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3「行」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34「適」,明本作「嫡」。 35「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36「寶羽」,宋、元、明三本均作「羽寶」。 37「取」,宋、元、明三本均作「娶」。 38「見」,元、明二本均作「現」。 39「項」,元、明二本均作「頸」。 4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41「裸」,大正本作「裸」。 42「禮」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作」字。 43「序」,麗本作「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序」。 44「群」,宋、元、明三本均作「類」。 45「誑」,宋、元、明三本均作「狂」。 46「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語」。 47「刻」,宋、元、明三本均作「刓」。 48「食」,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49麗本無「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0「戶」,大正本作「尸」。 51修跋(Subhadda)(巴),又作須跋。 52五通(panca abhinna)(巴),又作五神通,乃五種不可思議之能力:(一)天眼通,眼根清淨,可見色界、欲界諸物。(二)天耳通,耳根清淨,能聞一切音聲。(三)他心通,能知眾生心之所念。(四)宿命通,能知宿世事。(五)如意通,又作神足通,飛行自在,無所障礙。 53「願」,麗本作「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願」。 54「掩」,宋、元、明三本均作「揜」。 55「言」,宋、元、明三本均作「曰」。 56「護」,元本作「牙」,明本作「手」。 57「止」,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58「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水」字。 59「叉」,聖本作「又」。 60「跏」,麗本作「加」,今依據磧砂藏改作「跏」。 61滅盡三昧:又作滅定、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巴),即離無所有處之染者所入之地。中阿含第二一一經大拘絺羅經(佛光四‧一九七四):「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從滅盡定起時,不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62「炎」,宋、元、明三本均作「燄」。 63「起」字之下,聖本有一「還」字。 64「想」,宋本作「相」。 65「洗」,宋、元、明三本均作「水澆」二字。 66「曝」,聖本作「暴」。 67「來」,宋、元、明三本均作「我見」二字。 68「乎」,聖本作「干」。 69「爐」,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火」。 70「厄」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處」字。 71「歎」,宋、元、明三本均作「頌」。 72「降」,聖本作「除」。 73鬼子母(Hariti)(巴),又作功德天、歡喜母,嗜殺人子噉食,後受佛感化,歸依三寶。參閱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大二四‧三六一)。 74「鬘」,麗本作「鬚」,今依據卍正藏改作「鬘」。大正本亦作「鬘」。 75「且」,宋、明二本均作「見」。 76「馬提」,元、明二本均作「烏仗」,聖本作「馬持」。 77密跡力士(vajira-pani)(巴),又作執金剛神、金剛手,即手持金剛杵,立佛陀左右之守護神。又作金剛密跡。金剛者,手持金剛武器護衛;密跡者,以彼本誓常親近佛,聞佛祕密事跡。巴利本作 vajirapani yakkha(金剛手夜叉)。 78「厄」,聖本作「危」。 79「玄」,宋、元、明三本均作「懸」。 80「洹」,明本作「桓」。 81「作禮」,宋、元、明三本均作「禮佛」。 82「洹」,明本作「桓」。 83「比丘有」,宋、元、明三本均作「有比丘」。 84舍羅(salaka)(巴),譯為籌,又名食券。舍羅本為草名,以之為籌,今多以竹木作之;用以計算僧眾之數。 85「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阿」字。 86「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明當往受須摩提請」八字。 87「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改作「座」。 88「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89君頭波漢(Kundadhana)(巴),又作軍頭波漠、軍頭波漢,舍衛城人,婆羅門種,佛弟子中取籌第一。「漢」,聖本作「歎」。 90均頭(Mahacunda)(巴),又作大均頭,譯為大瘦短,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種,年始七歲,證羅漢果。 91「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在」字。 92學地(saiksa-bhumi)(梵),居於有學之階段。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稱為「學人」或「有學」,謂其尚有可學之處。雜阿含卷二十八第七七三經(大正、‧卷二八‧七六一經):「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 93宋、元、明三本均無「即」字。 94無學(asekha)(巴),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道,阿羅漢果則稱「無學」,謂其已具足八正道跡,成就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並已達無須再學習之階段。雜阿含卷二十八第七七三經(大正‧卷二八‧七六一經):「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95「我」,宋、元二本均作「或」。 96「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揵」字。 97離越(Revata)(巴),又作離曰、離婆多,譯為室星、星宿,樂閑靜之處,不處人間,常念坐禪,無有諍訟,與止觀相應,為佛弟子中禪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二十二經(佛光一‧七二):「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98優毗迦葉(Uruvela-kassapa)(巴),又作優樓頻螺迦葉,譯為木瓜林迦葉。其歸佛因緣,參閱中阿含第六十二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佛光一‧四一四)、增一阿含高幢品第二○九經(佛光二‧五○七)。 99摩訶迦匹那(Mahakappina)(巴),又作大劫賓那、大罽賓那、摩訶劫賓那,棄捨家族出家修道而獲果證,常出軟語,眾所愛樂,為佛弟子中軟語第一。「匹」,宋本作「述」。 100羅云(Rahula)(巴),又作羅睺羅,譯為覆障。佛陀之子,出家學戒而獲果證,為佛弟子中學戒第一。參閱中部(M﹒61﹒Ambalatthika-Rahulovadasuttam教誡羅睺羅菴婆蘗林經)、中阿含第十四經羅云經(佛光一‧八八)。 101均利般特(Culapanthaka)(巴),又作周利槃陀伽、般特,譯為路邊生、髻道,舍衛城之婆羅門子,證果後,習神足,不學餘法,恆以神足與人說法,極有妙義。「均」,元、明二本均作「周」。「般」,聖本作「半」。 102「覲」,明本作「觀」。 103「使」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彼」字。 104「髮」,聖本作「跪」。 105「疾」,明本作「而」。 106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字。 107「荼」,麗本作「茶」,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荼」。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 108「荼」,麗本作「茶」,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荼」。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 109「茂」,宋、元、明三本均作「折」。 110「詣」,麗本作「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111麗本無「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2「泉」,麗本作「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泉」。 113「青」,聖本作「清」。 11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115「往」,元本作「彼」。 116「域」,聖本作「城」。 117「朗」,宋、元、明三本均作「明」。 118「極勇」,宋、元、明三本均作「勇極」。 119「偈」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20「琉璃」,聖本作「流離」。 121「為極」,宋、元、明三本均作「極為」。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123「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124大迦旃延(Mahakaccana)(巴),又作摩訶迦多衍那、摩訶迦旃延,善能分別經典句義,為佛弟子中議論第一。「旃」,聖本作「栴」。 125「昔」,麗本作「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昔」。 126麗本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7「天地」,宋、元、明三本均作「地大」。 128「挍」,聖本作「交」,大正本作「校」。 129麗本無「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0「女」,聖本作「時」。 131「犍」,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揵」。 132「今聞」,聖本作「聞今」。 133「上」,宋、元、明三本均作「中」。 134「乾」,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揵」。 135「伽」,聖本作「迦」。 136「仞」,聖本作「刃」。 137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38提頭賴吒(Dhatarattha)(巴),譯為持國天,謂能護持國土,居須彌山黃金埵,住賢上城,四天王之一,位於東方。 139毗留勒(Virulha)(巴),譯為增長天,能令眾生善根增長,居須彌山琉璃埵,住善見城,四天王之一,位於南方。 140毗留博叉(Virupakkha)(巴),譯為廣目天,能以淨天眼常觀護閻浮提,居須彌山白銀埵,住周羅善見城,四天王之一,位於西方。 141毗沙門(Vessavana)(巴),譯為多聞天,能賜福德並知聞四方,居須彌山水晶埵,住可畏、可敬、眾歸三城,四天王之一,位於北方。以上四天王(cattaro Maharaja)(巴)為佛教之四大護法神,係於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又稱四大王眾天,四天王及其部眾各居其一,各鎮護一天下,故又稱護世四王天、四鎮,其居所則稱「四王天」。 142火光三昧(agni-dhatu-samadhi)(巴),又作火界三昧、火焰三昧。中阿含第六十二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佛光一‧四一六):「尊者鬱毗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143「桓」,聖本作「洹」。 144「琴」,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笒」。 145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146「鳳凰」二字,聖本作「風」字。 147宋、元、明三本均無「王」字。 148「詣」,元本作「諸」。 149「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度」。 150「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元」。 151「惔怕」,宋本作「惔薄」,聖本作「澹泊」。 152「世」字之下,大正本有一「尊」字。 153「是」,明本作「自」。 154「能」,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155「脫」,聖本作「解」。 156「垢」,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岸」。 157「傾」,聖本作「須」。 158「相」,聖本作「想」。 159七財(satta dhanani)(巴),又作七聖財、七德財、七法財,即信、戒、慚、愧、聞、施、慧。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一‧七二):「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已闕。三者知愧,羞於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 160「諸」,宋、元、明三本均作「擁護」二字,聖本作「護」字。 161自然梵生:指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自以為自然有,其他眾生為梵所化、所生。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佛光二‧五四○):「彼是大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父,彼獨先有,後有我等,我等眾生,彼所化成。」 162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3「獸」,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狩」。 164「獸」,宋本與聖本均作「狩」。 165「響」,聖本作「嚮」。 166「寧」,聖本作「守」。 167「雲」,麗本作「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168「世尊」,宋、元、明三本均作「佛」字。 169「結」,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網」。 170「而自歸」,宋、元、明三本均作「自歸命」。 171「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元」。 172「明」,宋、元、明三本均作「眼」。 173「姓」,聖本作「性」。 174「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175「」,聖本作「疊」。 176「財」,聖本作「富」。 177「已」,宋、元、明三本均作「化」。 17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改作「座」。 179「波」,聖本作「婆」。 180「」,宋、元、明三本均作「柰」。 181四事供養:供養(pujana)(巴),即供給資養之義。此指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四事。 182麗本無「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3「普」,聖本作「並」。 184「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愛」。 185「毫」,聖本作「豪」。 186「釐」,大正本作「氂」。 187「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即於女身」四字。 188「乏」,聖本作「之」。 189「願誓」,宋、元、明三本均作「誓願」。 190「二」,聖本作「一」。「二」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