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益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等見品第三十四

(二九八)2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在舍衛城3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眾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五盛陰無常、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爾時,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陰,便成須陀洹道。」
比丘白舍利弗言:「須陀洹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須陀洹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諸賢當知:若須陀洹4比丘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斯陀含果。」
諸比丘問曰:「斯陀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斯陀5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爾時,斯陀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阿那含果。」 諸比丘問曰:「阿那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阿那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此6五盛陰苦、空、無我。爾時,阿那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7時。便成阿羅漢。」
諸比丘問曰:「阿羅漢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汝等所問何其8過乎?羅9漢比丘所作以10過,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是故,諸賢!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當思惟此五盛陰。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1213仙人鹿野苑中。
爾時,如來成道未久,世人稱之為大沙門。爾時,波斯匿王新紹王位。是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新紹王位,先應取釋14家女。設與我者,乃適我心;若不見與,我今15當以力往逼之。爾時,波斯匿王即告一臣曰:「往至迦毗羅衛至釋種家,持我名字。告彼釋種云:『波斯匿王問訊起16居輕利,致問無量。』又語彼釋:『吾欲取釋種女,設與我者,抱德永已;若見違者,當以力相逼。』」
爾時,大臣受王教敕,往至17迦毗羅18國。爾時,迦毗羅衛釋種五百人。集在一處。是時,大臣即往至五百釋種所,持波斯匿王名字,語彼釋種言:「波斯匿王問訊殷勤,起居輕利,致意無量。吾欲取釋種之女,設與吾者,是其大幸;若不與者,當以力相逼。」
時,諸釋種聞此語已,極懷瞋恚:「吾等大姓,何緣當與婢子結親?」
其眾中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
爾時,有一19釋集彼眾中,名摩呵男,語眾人言:「諸賢勿共瞋恚。所以然者,波斯匿王為人暴惡,設當波斯匿王來者,壞我國界。我今躬自當往與波斯匿王相見,說此事情。」
時。摩呵男家中婢生一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時,摩呵男沐浴此女,與著好衣,載寶羽20車,送與波斯匿王,又白王言:「此是我女,可共成親。」
時,波斯匿王得此女極懷歡喜,即立此女為第一夫人21。未經數日,而身懷妊22。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端正無雙,世所殊特。時,彼斯匿王集諸相師與此太子立字。
時,諸相師聞王語23已,即白王言:「大王當知:求夫人時,諸釋共諍,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使彼此流離。今當立名,名曰毗流勒24。」相師立號已,各從座25起而去。
時,波斯匿王愛此流離26太子,未曾離27目前。然流離太子年向八歲,王告之曰:「汝今已大,可詣迦毗羅衛學諸射術。」
是時,波斯匿王給諸使人,使乘大象往詣釋種家,至摩呵男舍,語摩呵男言:「波斯匿王使我至此學諸射術,唯願祖父母事事教授!」
時,摩呵男報曰28:「欲學術者善可習之。」是時,摩呵男釋種集五百童子。使共學術。時,流離太子與五百童子共學射術。
爾時,迦毗羅衛城中新起一講堂,天及人民、魔、若魔天不29在此講堂中住。時,諸釋種各各自相謂言:「今此講堂成來未久,畫彩30已竟,猶如天宮而無有異,我等先應請如來於中供養及比丘僧,令我等受福無窮31。」是時,釋種即於堂上敷種種坐具,懸繒幡32蓋,香汁灑地。燒眾名香,復儲好水,燃諸明燈。 是時,流離太子將五百童子往至講堂所,即昇師子之座33。時,諸釋種見之,極懷瞋恚。即前捉臂逐出門外,各共罵之:「此是婢子!諸天、世人未有居中者,此婢生物敢入中坐!」復捉流離太子撲之著地。
是時,流離太子即從地起。長歎息而視後。是時,有梵志子名34好苦。是時,流離太子語好苦梵志子曰:「此諸35釋種取我毀辱乃至於斯。設我後紹王位時,汝當告我此事。」
是時,好苦梵志子報曰:「如太子教!」時,彼梵志子日三時36白太子曰:「憶釋所辱。」便說此偈:
「一切歸於盡,果熟亦當墮;合集37必當散,有生必有死。」
是時,波斯匿王隨壽在世,後取命終,便立流離太子為王。是時,好苦梵志至38王所,而作是說:「王當憶本釋所毀辱。」
是時,流離王報曰:「善哉!善哉!善憶本事。」是時,流離王便39起瞋恚,告群臣曰:「今人民主者為是何人?」
群臣報曰:「大王!今日之所統領流離王。」
40曰:「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釋種。」
諸臣對曰:「如是,大王!」是時,群臣受王教令,即雲41集四種之兵。是時,流離王將四部之兵,往至迦毗羅越42
爾時,眾多比丘聞流離王往征釋種,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是時,世尊聞此語已,即往逆流離王,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枝葉,於中結跏43趺坐。是時,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枝葉44繁茂,尼拘留45之等,何故此46枯樹下坐?」
世尊告曰:「親族之廕47,故勝外人。」
是時,流離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為親族,然我今日應還本國,不應往征迦毗羅越。是時,流離王即辭還退。
是時,好苦梵志復白王言:「當48憶本為釋所辱。」
是時,流離王聞此語已,復興瞋恚:「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毗羅越。」
是時,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衛城,往詣迦毗羅越征伐釋種。
是時,眾多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今流離王興兵眾,往攻49釋種。」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即以神足,往在道側,在一枯50樹下坐。時,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樹下坐?」
世尊告曰:「親族之廕,勝外人也。」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親族之蔭涼,釋種出於佛;
盡是我枝葉,故坐斯樹下。」
是時,流離王復作是念:世尊今日出於釋種,吾不應往征。宜可齊此還歸本土。是時。流離王即還舍衛城。
是時,好苦梵志復語王曰:「王當憶本釋種所辱。」
是時,流離王聞此語已,復集四種兵出舍衛城,詣迦毗羅越。
是時,大目乾51連聞流離王往征釋種。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目連白世尊言:「今日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52,著他方世界乎?」
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命53緣。著他方世界。」
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
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羅越,著虛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
目連報曰54:「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毗羅越城上。」
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55緣乎?」
目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釋種今日宿緣已56熟,今當受報。」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
本緣之所繫,此緣不腐敗。」

是時,流離王57往詣迦毗羅越。時,諸釋種聞流離王將四部之兵58,來攻我等,復集四部之眾,一由旬中往59逆流離王。是時,諸釋一由旬內遙射流離王;或射耳孔,不傷其耳;或射頭髻,不傷其頭;或射弓壞;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鎧器,不傷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車輪壞60,不傷其人;或壞幢麾,不害其人。是時,流離王見此事已,便懷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觀此箭為從何來?」
群臣報曰:「此諸釋種,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來。」
流離王報言:「彼設發心欲害我者,普當死盡,宜可於中還歸舍衛!」
是時,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懼!此諸釋種皆61持戒,蟲尚不害, 害人乎!今宜前進,必壞釋種。」
是時,流離王漸漸前進向彼釋種。是時,諸釋退入城中。時,流離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開城門,若不爾者,盡當62取汝殺之!」
爾時,迦毗羅越城有釋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63摩。聞流離王今在門外,即著鎧持仗至城上,獨與流離王兵64共鬥。是時,奢65摩童子多殺害兵眾,各各馳散,並作是說:「此是何人?為是天也66?為是67鬼神也?遙見如似小兒!」
是時,流離王便懷恐怖,即入地孔中而避之。
時,釋種聞壞流離王眾。是時,諸釋即乎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門戶?豈不知諸釋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蟲,況復人命乎!我等能68壞此軍眾,一人敵萬人。然我等復作是念:然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世尊亦作是說:『夫人殺69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汝速去,不復住此!」
是時,奢摩童子即出國去,更不入迦毗羅越70
是時,流離王復至門中語彼人曰:「速開城門,不須稽留!」
是時,諸釋自相謂言:「可與開門,為不可乎?」
爾時,弊魔波旬在釋眾中作一釋形,告諸釋言:「汝等速開城門,勿共受困於今日71。」
是時,諸釋即與開城門。是時,流離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釋眾人民極多,非刀劍所能害盡,盡取埋72腳地中,然後使暴象蹈殺。」
爾時,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殺之。
時,流離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選好73面手釋女五百人。」
時,諸臣受王教令,即選五百端正女人,將詣王所。
是時,摩呵男釋至流離王所,而作是說:「當從我願!」
流離王言:「欲何等願?」
摩呵男曰:「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
流離王曰:「此事大佳!」
是時,摩呵男釋即入水底,以頭髮繫樹根而取命終。
是時,迦毗羅越城74中諸釋,從東門出,復從南門入;或從南門出,還從北門入;或從西門出,而從北門入。是時,流離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隱在水中,如今不出?」
爾時,諸臣聞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取命終。爾時,流離王以見摩呵男命終,時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終,皆由愛親族故,我先不知當取命終,設當知者,終不來攻伐此釋!」
是時,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75迦毗羅越城,往詣尼拘留園76中。是時,流離王語五百釋女言:「汝等慎莫愁憂,我是汝夫,汝是我婦,要當相接。」
是時,流離王便舒手捉一釋女而欲弄之。
時女問曰:「大王欲何所為?」
時王報言:「欲與汝情通。」
女報王曰:「我今何故與婢生種情通!」
是時,流離王甚懷瞋恚,敕群臣曰:「速取此女!兀77其手足,著深坑中。」
諸臣受王教令,兀其手足,擲著深78坑中。及五百女人皆罵王言:「誰持此身與婢生種共交通?」
時,王瞋恚盡取五百釋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是時,流離王悉壞迦毗羅越79已,還詣80舍衛城。
爾時,祇陀太子在深宮中與諸妓女共相娛樂。是時81,流離王聞作倡伎82聲,即便問之:「此是何音聲乃至於斯?」
群臣報王83言:「此是祇陀王子84在深宮中,作倡伎85樂而自娛樂。」
時,流離王即敕御者:「汝迴86此象詣祇陀王子所。」
是時,守門人遙見王來而白87言:「王小徐行,祇陀王子今在宮中五樂自娛,勿相觸嬈。」是時,流離王即時拔劍,取守門人殺之。
是時,祇陀王子聞流離王在門外住,竟不辭諸妓女,便出在外與王相見:「善來,大王!可入小停駕。」
時,流離王報言:「豈不知吾與諸釋共鬥乎?」
祇陀對曰:「聞之。」
流離王報言:「汝今何故與妓女遊戲而不佐我也?」
祇陀王子報言:「我不88堪任殺害眾生之命。」
是時,流離王極懷瞋恚,即復拔劍斫殺祇陀王子。是時,祇陀王子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中,與五百天女共相娛樂。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祇陀王子以取命終,生三十三天,即便說此偈:

「人天中受福,祇陀王子德;
為善後受報,皆由現報故。
此憂彼亦憂,流離二處憂;
為惡後受惡,皆由現報故。
當依福祐功,前作後亦然;
或獨而為者,或復人不知。
作惡有知惡,前作後亦然;
或獨而為者,或復人不知。
人天中受福,二處俱受福;
為善後受報,皆由現報故。
此憂彼亦憂,為惡二處憂;
為惡後89受報,皆由現報故。」

是時,五百釋女自歸,稱喚如來名號:「如來於此生90,亦從此間出家學道,而後成佛。然佛今日永不見憶,遭此苦惱,受此毒痛。世尊何故而不見憶?」
爾時,世尊以天耳清徹,聞諸釋女稱怨向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盡來,共觀迦毗羅越,及看諸親命終。」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出舍衛城,往至迦毗羅越。時,五百釋女遙見世尊將諸比丘來,見已,皆懷慚愧。
爾時,釋提桓因及毗沙門王91在世尊後而扇。爾時,世尊還顧語釋提桓因言:「此諸釋女皆懷慚愧。」
釋提桓因報言:「如是,世尊!」是時,釋提桓因即以天衣覆此五百女身體上。
爾時,世尊告毗沙門王曰:「此諸女人飢渴日久,當作何方宜92?」
毗沙門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93,毗沙門天王即辦自然天食,與諸釋女皆悉充足。
是時,世尊漸與諸女說微妙法:「所謂諸法皆當離散,會有別離。諸94女當知:此五盛陰皆當受此苦痛諸惱,墮五趣中。夫受五盛95陰之身,必當受此行報;以有行報,便當受胎;已受胎分,復當受苦樂之報。設當無五盛陰者,便不復受形;若不受形96,則無有生;以無有生,則無有老;以無有老,則無有病;以無有病,則無有死;以無有死,則無合97會別離之惱。是故,諸女!當念此五陰成敗之變。所以然者,以知五陰,則知五欲;以知五欲,則知愛法;以知愛法,則知染98著之法。知此眾事已,則不復受胎;以不受胎,則無生、老、病、死。」
爾時,世尊與眾釋女漸說此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觀此諸女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99所說法:苦、集100盡、道,爾時世尊盡與彼說之。爾時,諸女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各於其所而取命終,皆生天上。
爾時,世尊詣城東門,見城中煙火洞然,即時而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盡來往詣尼拘留園中,就座而101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尼拘留園,我昔在中與諸比丘廣說其說。如今空虛102無有人民。昔日之時,數千萬眾於中得道,獲103法眼淨。自今以104後,如來更不復至此間。」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法已,各從座起而去,往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流離王及此兵眾不久在105世,卻後七日盡當磨106滅。」
是時,流離王聞世尊所記:『流離王及諸兵眾,卻後七日盡當消107滅。』聞已108恐怖,告群臣曰:「如來今以記之云:『流離王不久在世,卻後七日及兵眾盡當沒滅。』汝等觀外境,無有盜賊、水火災109變來侵國者。何以故?諸佛如來語無有二,所言終不異。」
爾時,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懼,今外境無有盜賊畏難,亦無水火災變;今日大王快自娛樂。」
流離王言:「梵志當知:諸佛世尊,言無有異!」
時,流離王使人數日,至七日頭,大王110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諸兵眾及諸婇女,往阿脂羅河側而自娛樂,即於彼宿。是時,夜半有非時雲起,暴風疾雨。是111時,流離王及兵眾盡為水所漂112,皆悉消滅,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復有天火燒城113內宮殿。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流離王及四種兵為水所漂,皆悉命終,入地獄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作惡極為114甚,皆由身口行;
115身亦受惱,壽命亦短促116
設在家中時,為火之所燒;
若其命終時,必生地獄中。」

爾時,眾中117多比丘白世尊:「流離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絕118,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流離王者,今入阿鼻地119獄中。」
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諸釋昔日作何因緣,今為流離王所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日之時,此羅閱120城中有捕魚村,時世極飢儉,人食草根,一升121金貿122一升米。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往至池中而捕魚食之。當於爾時,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是時,二魚各相謂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是水性之蟲,不處平123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124,設前世時,少多125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
「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復彼126魚在岸上者,皆悉命終;小兒見已,極懷歡喜。
「比丘當知:汝等莫作是觀。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爾時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爾時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也。爾時小兒見魚在岸127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取魚食,由此因緣,無數劫中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以舍眾行,度諸厄難。是謂128,比丘!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130天子欲命終時,有五未曾有瑞應而現在前。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131萎;二者衣裳垢坌132;三者身體汗133臭;四者不樂本座134;五者天女星散。是謂天子當命終時有此五瑞應。」
爾時,天子極懷愁憂,椎135胸喚叫。爾時,諸天子來至此天子所,語此天子言:「汝今爾136來可生善處,快得137善處,快得善利;以得善利,當念安處善業。」爾時,諸天而教授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
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138、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139食知足,恆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
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140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141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142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143。」
爾時,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當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當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沙門出家有五毀辱之法。云何為五?一者頭髮長;二者爪145長;三者衣裳垢坌;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所以然者,多有論說比丘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人不信者;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見;四者妄者;五者鬥亂彼此。是謂多論說之人有此五事。比丘!當除此五,而無邪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頻毗147娑羅王敕諸群臣:「速嚴駕寶羽148之車,?9150至舍衛城親覲世尊。」
是時,群臣聞王教敕,即駕寶羽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訖,王知是時。」
爾時,頻毗娑羅王乘寶羽之車出羅閱城,往詣舍衛城。漸至祇洹151精舍,欲152入祇洹精舍。夫水灌頭王153法有五威容,悉舍之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白世尊言:「唯願如來當在羅閱城夏154坐!亦當供給衣被、飯食、床敷155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世尊默然受頻毗156娑羅王請。是時157,王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羅閱城入於158宮中。
爾時,頻毗娑羅王在閑靜處,便生此念:我亦堪任供養如來及比丘僧,盡其形壽,衣被、飲159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但當愍其下劣160。是時,頻毗娑羅王尋其日161告群臣曰:「我昨日而生此念:我能盡形壽供養如來及比丘僧,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162醫藥,亦163復當愍諸下劣。汝等各各相率,次第飯如來諸賢,長夜受福無窮。」
爾時,摩竭國王即於宮門前起大講堂,復辦種種食具。
爾時,世尊出舍衛國,及將五百比丘,漸漸人間遊化,至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是時,頻毗娑羅王聞世尊來至迦蘭164陀竹園中,尋時乘羽寶165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頻毗娑羅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便生此念:如我今日能供辦衣被、飯食、床敷臥166具、病瘦醫藥,但167念下劣之家,即告群臣:『汝等各各供辦飲168食之具,次第飯佛。』云何,世尊!比是其宜?為非其宜?」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為天、世人而作福田。」
爾時,頻毗娑羅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明日就宮中食!」
爾時,頻毗娑羅王以見世尊默然受請,時王尋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明日清旦,著衣持缽,入城至王宮中各次第坐。爾時,王給以百味食,手自斟酌,歡喜不亂。爾時,頻毗娑羅王見世尊食訖,除去缽器,便取一169卑座,在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漸與王說微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爾時,世尊與諸大王及群臣之類,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淫為穢惡,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以知彼眾生心開意170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171、盡、道,爾時,世尊盡與說之。當於座172上六十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即與頻毗娑羅王及諸人民說此頌偈:

「祠祀火為上,書中頌為最;
王為人173中尊,眾流海為源174
星中月照明,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諸所有萬物;
天及世人民,佛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當供養於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175起而去。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隨其貴賤,從家多少,飯佛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在迦蘭陀竹園中住,國界人民靡不供養者。爾時,羅閱城中諸梵志等次應作食。是時,彼梵志集在一處,各作是176論:「吾等各各出三177兩金錢,以供食具。」
爾時,羅閱城中有梵志,名曰雞頭,極為貧匱,趣自存活,無金錢可輸,便為諸梵志所驅逐,使出眾中。
是時,雞頭梵志還至家中,而告其婦:「卿今當知:諸梵志等所見驅逐,不聽在眾。所以然者,由無金錢故。」
時婦報言:「還入城中,隨人舉債178,必當得之。」又語其主179:「七日之後,當相報償。設不償者,我身及婦沒為奴婢。」
是時,梵志隨其婦言,即入城中,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還至婦所,而告之曰:「吾所在求索了不能得,當如之何?」
時婦報曰:「羅閱城東有大長者,名不奢蜜多羅,饒財多寶,可往至彼而求債180之:『見與三兩金錢,七日之後自當相還;設不還181者,我身及婦沒為奴婢。』」
是時,梵志從婦受語,往詣182不奢蜜多羅,從求金錢:「不過七日自當相還,若不相還者,我與婦沒身為奴婢。」是時,不奢蜜多羅即與金錢。
是時,雞頭梵志持此金錢還至183婦所,而告之曰:「以得金錢,當何方宜?」
時婦報言:「可持此錢,眾中輸之。」
時,彼梵志即持金錢,往眾中輸之,諸梵志等184語此梵志曰:「我等辦具已訖,可持此金錢還歸所在,不須住此眾中。」
時,彼梵志即還到舍,以此因緣,向婦說之,其婦報言:「我等二人共至世尊所,自宣微意。」
爾時,梵志即將其婦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又復,其婦禮如來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如185今可為如來及比丘僧辦具186飲食。」
爾時,梵志還187熟視其婦,時婦報曰:「但隨佛教,不足疑難。」
爾時,梵志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眾當受我請!」
是時,世尊默然受梵志請。
爾時,釋提桓因在世尊後,叉手侍焉。爾時,世尊?8顧謂釋提桓因:「汝可佐此梵志共辦食具。」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
爾時,毗沙門天王去如來不遠,將諸鬼神眾不可稱計,遙扇世尊。是時,釋提桓因語毗沙門天王曰:「汝亦可佐此梵志辦此食具。」
毗沙門報曰:「甚善!天王!」
是時,毗沙門天王前至佛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自隱其形。化作人像。領五百鬼神共189190食具。是時,毗沙門天王敕諸鬼神:「汝等速往至栴191檀林中而取栴檀,著192鐵廚中。」爾時,廚中193有五百鬼神於中作食。
是時,釋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毗沙門今日已194造鐵廚,與佛、比丘僧作飯食。汝今可化作講堂,使佛195、比丘僧於中得飯食。」
自在天子報曰:「此事甚佳!」是時,自在天子聞釋提桓因語,去羅閱城不遠,化作七寶講堂。所謂七寶者:金、銀、水精、琉璃、馬瑙、赤珠、車。復化作四梯陛196:金、銀、水精、琉璃。金梯陛上化作銀樹,銀梯陛上化作金樹,金根197、銀198莖、銀枝、銀葉。若復金梯陛上199化作銀200葉、銀枝,水精梯陛201上化作琉璃樹。亦各雜種不可稱計。復以雜寶而廁其間,復以七寶而覆其上,周匝四面懸好金鈴,然彼鈴聲皆出八種之音。復化作好床座202,敷以好褥203。懸繒幡204蓋,世所希有。爾時,以牛頭栴檀205206火作食,羅閱城側十二由旬,香熏207遍滿其中。
是時,摩謁國王告諸群臣:「我生長深宮,初不聞此香,羅閱城側何緣聞此好香?」
群臣白王:「此是雞頭梵志在食廚中,然天栴檀香,是其瑞應。」
是時,頻毗娑羅王敕諸群臣:「速嚴駕羽寶之車,吾欲往至世尊所問訊此緣。」
是時,諸臣報王:「如是,大王!」
頻毗娑羅王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國王見此鐵廚中有五百人作食,見已,便作是語:「此是何人所作飲食?」
時,諸鬼神以人形報曰:「雞頭梵志請佛及比丘僧而供養之。」
是時,國208王復遙見高廣講堂,問侍人曰:「此是何人所造講堂?昔所未有,為誰所造?」
群臣報曰:「不知此緣。」
是時,頻毗娑羅王作是念:我今至209世尊所而210問此義,然佛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見。
是時,摩竭國頻毗娑羅王往至211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頻毗娑羅王白世尊言:「昔日不見此高廣講堂,今日見之。昔日不見此鐵廚,今日見之。將是何物?為是誰變?」
世尊告曰:「大王當知:此212毗沙門天王所造鐵樹213,及自在天子造此214講堂。」
是時,摩竭國王即於座215上悲泣交集,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大王!何故悲泣乃至於斯?」
時,頻毗娑羅王白佛言:「不敢悲泣,但念後生人民216不睹聖興,當來之人慳著財物,無有威德,尚217不聞此奇寶之名,何況見乎!今蒙如來有奇特之變,出現於世,是故悲泣!」
世尊告曰:「當來之世,國王、人民實不睹此變。」
爾時,世尊即與國王說法,使發歡喜之心。王聞法已,即從座而去。
是時,毗沙門天王即其218日語雞頭梵志曰:「汝舒右手。」是時,雞頭即舒右手。毗沙門天王即授與金鋌,又告之曰:「自219以此金鋌投220221地上。」
是時,梵志即投于地上,乃成百千兩222金。毗沙門天王報曰:「汝持此金鋌入城中買種種飲食,持來此間。」
是時,梵志受天王教,即持此金入城買種種飲食,持來廚所。是時,毗沙門天王沐浴梵志,與著種種衣裳,手執香火,教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是時,梵志即受其教,手執香爐而白223:「時到224,唯願屈顧!」
爾時,世尊以知時至,著衣持缽,將諸比丘眾往至講堂所,各次第坐,及比丘尼225眾亦次第坐。是時,雞頭梵志見飲食極多,然眾僧復少,前白世尊言:「今日飲食226極為豐多,然比丘僧少,不審云何?」
世尊告曰:「汝今,梵志!手執香爐,上高臺上,向東、南、西、北,並作是說:『諸釋迦文佛弟子得六神通,漏盡阿羅漢者,盡集此講堂。』」。
梵志白言:「如是,世尊!」是時,梵志從佛受教,即上樓上請諸漏盡阿羅漢。是時,東方有二萬227一千阿羅漢,從東方來詣此講堂;南方二萬一千,西方二萬一千,北方二萬一千阿羅漢集此講堂。爾時,講堂上有八萬四千阿羅漢集在228一處。
是時,頻毗娑羅王將諸群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及禮比丘僧。是時,雞頭梵志見比丘僧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飯食之具,飯佛及比丘僧,手自斟酌,歡喜不辭229。然故有遺餘之食,是時雞頭梵志前白佛言:「今飯佛及比丘僧,故有遺餘飯食在。」
世尊告曰:「汝今可請佛及比丘僧七日230供養。」
梵志對曰:「如是,瞿曇!」是時,雞頭梵志即前長跪,白世尊言:「今請佛及比丘僧七日供養,自當供給衣被、飯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231時,世尊默然受請。
爾時,大眾之中有比丘尼名舍鳩利。是時,比丘尼白世尊言:「我今心中生念:頗有釋迦文佛弟子漏盡阿羅漢不集此乎?又以天眼觀東方界,南方、西方、北方皆悉觀之,靡不來者,皆悉雲232集。今此大會純是羅漢真人雲集。」
世尊告曰:「如是,舍鳩利!如汝所言,此之大會純是真人,東、西、南、北無不集者。」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比丘尼中天眼徹睹,如此比丘尼等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天眼第一者,所謂舍鳩利比丘尼是。」
時,雞頭梵志七日之中供養聖眾衣被、飯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復以華香233散如來上。是時,此華在虛234空中化作七寶交露235台。是時。梵志見交露台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
爾時,雞頭梵志即得為道236,諸根寂靜,自修其志。除去睡眠,設眼見色亦不起想念;其眼根亦無惡想流馳諸念而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不起細滑之想,意知法亦然。是時,便滅五結蓋––覆蔽237人心者,令人無智慧。亦無殺害之意,而淨其心,不殺,不念殺,不教人殺238,手不執刀杖;起仁慈之心向一切眾生。除去不與取,不起盜心,而淨其意;恆有施心於一切眾生,亦使不盜。已239不淫泱240,亦復教人使不淫泱241;恆修梵行,清淨無瑕穢,於梵行中而淨其心。亦不妄語,亦不教人使242行妄語;恆念至誠,無有虛詐誑惑世人,於中而淨其心。復不243兩舌,亦不教人使兩舌,若244此間245語不傳至彼,設彼間246語不傳至此,於中而淨其意。於食知足,不著氣味,不著榮247色,不著肥白,但欲支其形體,使全其命。欲除故痛,使新者不生,得修行道,長處無為之地248。猶如有男女,以脂膏塗瘡者。但欲除愈故也。此亦如是,所以於食知足者,欲使故痛除愈,新者不生。
或復是時,達曉行道,不失時節,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蓋;或初夜時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蓋;或中夜時右脅著地,腳腳相累,繫意在明。彼復以後夜時,或坐、或經行而淨其意。是時,飲食知足,經行不失時節,除去欲不淨想,無諸惡行,而遊初禪;有覺、有觀、息念、猗249歡樂,而遊二禪;無有樂250護念清淨,自知身有樂,諸賢所求護念清淨者,而遊三禪;彼苦樂已滅,無有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得無所畏。復得三昧251,自憶無數世事。彼便憶過去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千萬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我曾生彼處,姓252某、字某,食如此之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彼死此生253,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知之。彼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得無所畏,觀眾生類生者、死者。
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254、死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有眾生類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255行善,不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清淨天眼觀眾生類若好、若醜,善趣、惡趣,善色、惡色,皆悉知之,得無所畏,復施心盡漏,後觀此苦,如256實知之。此是苦,此是苦集、苦盡、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257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雞頭梵志便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雞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25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五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五?應喪之物欲使不喪者,此不可得;滅盡之法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夫259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謂,比丘!有此五事最不可得。若如來出世,若如來不出世260,此法界恆住如故,而不朽敗。有喪滅之聲,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歸於本,是謂,比丘!此五難得之物。
「當求方便,修行五根。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行此五根已,便成須陀洹;家家、一種,轉進成斯陀含;轉進滅五結使,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轉進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化,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當求方便,除前五事,修後五根。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26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云何為五?一者諛262諂之人不可療治;姦邪之人不可療治;惡口之人不可療治;嫉妒之人不可療治;無所復之人不可療治263。是謂,比丘!有此五人不可療治。」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姦邪惡口人,嫉妒無反覆,
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

「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儀,所說如法;當知反復,識264其恩養,小恩尚265不忘,何況大者!勿懷慳貪,又不自譽,復不毀他人。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26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釋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若諸賢與阿須倫共鬥時,設阿須倫不如267,諸天得勝者268,汝等捉毗摩質多羅269阿須倫,將來至此,身為五繫。』是時,毗摩質多羅阿須倫,復告諸阿須倫曰:『卿等!今日與諸天共鬥,設得勝者,便捉釋提桓因,縛送此間。』比丘當知:爾時,二家共鬥,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是時,三十三天躬捉毗摩質多羅阿須倫王,束縛其身,將詣釋提桓因所,著中門外,自觀彼270五繫。
「是時,毗摩質多羅阿須倫王便作是念:此諸天法正271,阿須倫所行非法。我今不樂阿須倫,便當即住此諸天宮。是時,以生此念言:『諸天法正,阿須倫非法,我欲住此間。』作此念已,是時,毗摩質多羅阿須倫王便自覺知身無縛繫,五欲而自娛樂。設毗摩質多羅阿須倫王生此念已,言:『諸天非法,阿須倫法正,我不用此三十三天,還欲272詣阿須倫宮。』是時,阿須倫王身被五繫,五欲娛樂自然消滅。
「比丘當知:纏縛之急,莫過此事,魔之所縛,復甚於斯。設興273結使魔以被縛274,動魔被縛,不動魔不被縛。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使心不被縛275,樂閑靜之處。所以然者,此諸結使是魔境界。若有比丘在魔境界者,終不脫生、老、病、死,不脫愁、憂、苦、惱。我今說此苦際,若復比丘心不移動,不著結使,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我今說此苦際。是故,諸276比丘!當作是277學,無有結使,越出魔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27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夫言盡者,名何等法言盡乎?」
世尊告曰:「阿難!色者,無為因緣而有此名;無欲、無為,名滅盡279法。彼盡者,名曰滅盡。痛、想、行、識,無為、無作,皆是磨280滅之法,無欲、無汙,彼滅盡者,故名滅盡。阿難當知:五281盛陰無欲、無作,為磨282滅法;彼滅盡者,名為滅盡。此五盛陰永以283滅盡,更不復生,故名滅盡。」
是時,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28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因緣,有何宿行,使此人民之類有盡、有滅、有減少者?本為城廓,今日已壞;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世尊告曰:「梵志!欲知由此人民所行非法故,使本有城廓,今日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皆由生民慳貪,結285縛習行,愛欲之所致故,使風以286不時,雨以不時,所種根栽,不得長大,其中人民死者盈路。梵志當知:由此因緣,使國毀壞,民不熾盛。
「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便有雷電霹靂287自然之應,天降雹雨,壞敗生苗,爾時人民死者難計。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共相諍288競,或以手拳289相加,瓦石相擲,各各自喪其命。復次,梵志!彼人民之類已共諍競,不安其所,國主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290。至大眾291死者難計。或有被刀死292者,或有槊箭死者。如是,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故,使神祇不祐293而得其便,或遭困厄,疾病著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是謂,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所說甚為快哉!說此人本減少之義。實如來教,本有城廓,今日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所以然者,以有非法,便生慳嫉294;以生295慳嫉,便生邪業;以生296邪業,故使297天雨不時,五穀不熟,人民不熾,故使非法流行,天降298災變,壞敗生苗。彼以行非法,著貪299慳嫉,是時國主300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死者叵301計,故使國土流荒,人民迸散。今日世尊所說甚善!快哉!由非法故致此災患。正使為他所捉,便斷其命,由非法故便生盜心;以生盜心,後為王殺;以生邪業,非人得其便,由此因緣,便取302命終,人民減少,故使無有城廓之所居處。
「瞿曇!今日所話已303自過多,猶如僂者得伸304,盲者得眼目,冥中得明,無目者為作眼目。今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305說法,我今重自歸佛、法、眾,願聽為306優婆塞,盡形壽307,不敢復殺。若沙門瞿曇見我若乘象騎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為王波斯匿、頻毗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受梵之福308,我恐失此之德。設我偏露右肩時,唯願世尊受我禮拜!設我步行時,見瞿曇來,我當去履,唯願世尊受我等禮!309
爾時,世尊儼310頭可之。是時,生漏梵志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我今重自歸沙門瞿曇,唯願世尊聽為311優婆塞!」
爾時,世尊漸與說法,使發歡喜之心,梵志聞法已,即從座起,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312經卷第二十六313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均當思惟五盛陰為無常、苦、惱、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參閱相應部(S﹒22122﹒Sila戒)、雜阿含卷二第三十六經(大正‧卷一○‧二五九經)。
3「城」,宋、元、明三本均作「國」。
4「洹」,大正本作「恒」。
5「陀」,明本作「沱」。
6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7麗本無「苦空無我爾時阿那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十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其」,宋、元、明三本均作「甚」。
9「羅」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阿」字。
10「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1本經敘說流離王滅釋種之本末因緣。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1﹒PP﹒337 ff﹒)。
12「波」,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1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柰」。
14「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種」字。
15「今」,宋、元、明三本均作「者」。
16「起」,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興」。
17宋、元、明三本均無「至」字。
18迦毗羅:為迦毗羅衛之略稱。「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衛」字。
19麗本無「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寶羽」,元,明二本均作「羽葆」。
21「人」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時此夫人」四字。
22「妊」,聖本作「任」。
23「聞王語」,宋、元、明三本均作「問訊王」。
24毗流勒:又作毗流離、毗琉璃(Vidudabha)(巴),譯為增長、惡生,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之子。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七(大二四‧二三六中)作:「大臣白言……此子未生,國大夫人(王母后)先已為作不祥之記,應與此兒名為惡生。」「勒」,宋、元、明三本均作「離」。
2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26「流離」,聖本作「琉璃」。
27「離」,宋、元、明三本均作「去」。
28「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29麗本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聖本作「未有」二字。
30「彩」,聖本作「綵」。
31「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然後我等當入此堂長夜之中受福無窮」十六字。
32「幡」,聖本作「??」。
33「座」,聖本作「坐」。
34「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35麗本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6日三時:指白天之晨朝、日中、日沒,即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為印度時間之計算法,晝夜合計六時。「日」,麗本作「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日」。
37「集」,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會」。
38「至」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往」字。
39「便」,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興」。
40「時」,宋、元、明三本均作「報」。
41「雲」,麗本作「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42迦毗羅越:即迦毗羅衛。
43「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44「枝葉」,宋、元、明三本均作「樹枝」。
45尼拘留:又作尼拘律陀(Nigrodha)(巴),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學名Ficus indica (榕樹),屬桑科植物,樹幹端直,樹枝上有許多氣根垂下,葉有尖頭呈橢圓形,果似無花果而大如拇指頭,內有無數之種子。或言: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樹蔭廣大,子微細如柳花子。
46「此」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在」字。
47「廕」,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蔭」。
48「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王」字。
49「攻」,宋本作「征」。
50麗本無「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1「乾」,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揵」。
52宿緣(Pubba-yoga)(巴),又作宿行,即過去生中所結之善或惡緣。
53宿命(Pubbe-nivasa)(巴),又作宿住,即宿世之命數。「命」,宋、元、明三本均作「因」。
54「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55「宿」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釋」字。
56「已」,聖本作「以」。
57聖本無「王」字。
58「兵」,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59「往」,聖本作「任」。
60「輪壞」,明本作「壞輪」。
61「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共」字。
62「盡當」,宋、元、明三本均作「當盡」。
63「奢」,宋、元、明三本均作「舍」。
64麗本無「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5「奢」,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舍」。
66「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67「為是」,聖本作「是為」。
68「能」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亦」字。
69「殺」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害」字。
70「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城」字。
71「日」,麗本作「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日」。
72「埋」,聖本作「理」。
73麗本無「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4聖本無「城」字。
75「燒」,宋、元、明三本均作「繞」。
76尼拘留園:又作尼拘律園(Nigrodharama)(巴),譯為縱橫園。
77「兀」,元、明二本均作「刓」。
78麗本無「深」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79「越」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城」字。
80宋、元、明三本均無「詣」字。
81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82「倡伎」,宋、元、明三本均作「妓」,聖本作「倡妓」。
83宋、元、明三本均無「王」字。
84「子」字之下,聖本有一「王」字。
85「伎」,聖本作「妓」。
86「迴」,大正本作「回」。
87「白」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王」字。
88「不」,聖本作「今」。
89「後」,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90麗本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1「王」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天」字。
92「宜」,大正本作「宣」。
93「時」,麗本作「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
94「諸」,元本作「說」。
95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盛」字。
96「若不受形」,宋、元、明三本均作「以無形像」,聖本作「若不受形像」。
97「合」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98「染」,聖本作「深」。
99聖本無「常」字。
100「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101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座而」二字。
102「虛」,宋、元、明三本均作「墟」。
103「獲」,麗本作「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獲」。
104「以」,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已」。
105「在」,宋本與聖本均作「存」。
106「磨」,聖本作「摩」。
107「消」,宋、元、明三本均作「銷」。
108「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109「火災」,聖本作「災火」。
110「大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王大」。
111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112「漂」聖本作「??」。
113麗本無「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4「極為」,宋、元、明三本均作「為極」。
115「今」,宋、元、明三本均作「爾」。
116「短促」,宋、元、明三本均作「促短」。
117宋、元、明三本均無「中」字。
118「絕」,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終」。
119宋、元、明三本均無「地」字。
120「閱」,明本作「越」。
121「升」,宋、元、明三本均作「斗」。
122「貿」,明本作「買」。
123「平」,宋、元、明三本均作「乾」,聖本作「乎」。
124「等」字之下,聖本有「我等」二字。
125宋、元、明三本均無「多」字。
126「復彼」,宋、元、明三本均作「後收」。
127「岸」,麗本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岸」。
128「謂」,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129本經敘說諸天臨命終時,有五衰相現,諸天以人間為善處,於如來法中出家學道,得三達明。參閱小部‧如是語經(It﹒83﹒Cavamana天)。
130「當」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知」字。
131麗本無「冠自」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2「坌」,元、明二本均作「??」。
133「汗」,麗本作「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汗」。
134「座」,聖本作「生」。
135「椎」,明本作「槌」,聖本作「推」。
136「爾」,宋、元、明三本均作「將」。
137「快得」,宋、元、明三本均作「已生」。
138宋、元、明三本均無「得善處」三字。
139「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140 麗本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1麗本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2聖本無「天」字。
143「於此命終當生天上」,按此句意,佛出人間,人間為天之善處,如巴利文「如是語經」(It﹒vol﹒1,p﹒77作 Manussattam kho bhikkhave devanam sugatigamanasankhatam (比丘們!人的狀態才可稱為諸天之善趣。)故佛陀應當誡比丘「於此(人間)命終勿生天上。」才順乎義理。
144本經敘說沙門出家有髮長、爪長、衣垢、不知時宜,多有所論等五毀辱法;多論說者有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見、妄言、鬥亂彼此等五事;當除此五事,並無邪想。
145「爪」,聖本作「抓」。
146本經敘說:(一)頻毗娑羅王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佛為王和群臣演說微妙法,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得法眼淨。(二)貧匱之雞頭梵志心以所貸得的三兩金錢,備辦食具供養如來、漏盡阿羅漢及比丘僧,諸天奉佛旨意,特為襄助。雞頭梵志以此功德,求作沙門,終於成阿羅漢。西晉‧法炬譯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大二‧八五五)。
147「毗」,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148「寶羽」,宋本作「羽寶」,元、明二本均作「羽葆」。
149「吾」,聖本作「欲」。
150麗本無「欲」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1「洹」,聖本作「桓」。
152「欲」,宋、元、明三本均作「步」,聖本作「出」。。
153「水灌頭王」,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作「剎利王」。
154「夏」,聖本作「憂」。
155聖本無「敷」字。
156「毗」,元、明二本均作「婆」。
157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8聖本無「於」字。
159「飲」,聖本作「飯」。
160「下劣」,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大二‧八五六)作「群臣人民」。
161宋、元、明三本均無「其日」二字。
162「瘦」,大正本作「瘐」。
163「亦」,宋、元、明三本均作「然」。
164「蘭」,聖本作「闌」。
165「寶」,元、明二本均作「葆」。
166「敷臥」,麗本作「臥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敷臥」。
167「但」,麗本作「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但」。
168「飲」,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169「便取一」三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更取」二字。
170「開意」,宋、元、明三本均作「意開」。
171「集」,麗本作「習」,今依據磧砂藏改作「集」。
17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座」。
173「人」,宋本作「天」。
174「源」,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原」。
17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76「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
177「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二」。
178「債」,聖本作「請」。
179「主」,元本作「王」。
180「債」,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請」。
181「還」,宋、元、明三本均作「償」。
182「詣」,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語」。
183「至」,宋、元、明三本均作「詣」。
184宋、元、明三本均無「等」字。
185「如」,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汝」
186「具」,麗本作「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具」。
187「還」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顧」。
188「回」,聖本作「迴」。
189「共」,宋、元、明三本均作「供」。
190「辦」,聖本作「辨」。
191「栴」,聖本作「旃」。
192麗本無「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3麗本無「爾時廚中」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4「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已」。
195「使佛」,聖本作「佛使」。
196「陛」,聖本作「階」。
197聖本無「根」字。
198「銀」,宋、元、明三本均作「金」。
199聖本無「上」字。
200「銀」,元、明二本均作「金」。
201麗本無「陛」字。今依據宋、元 明三本補上。
202「座」,聖本作「坐」。
203「褥」,聖本作「蓐」。
204「幡」,聖本作「??」。
205牛頭栴檀(gosisa-candana)(巴),赤銅色,栴檀中最香,香氣持久,古來多以此樹造佛像、殿堂、器具等,其粉末可做醫藥,油可做香水原料。此樹或謂產於南印度摩羅耶山,或謂產於高聚山之第二銀峰,此山峰狀似牛頭,故名之。
206「然」,聖本作「燃」。
207「熏」,聖本作「勳」。
208「國」字之上,麗本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9「至」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可」字。
210大正本無「而」字。
211宋、元、明三本均無「至」字。
212「此」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213麗本無「鐵廚」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14「造此」,宋、元、明三本均作「作是」。
21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座」。
216「人民」,宋、元、明三本均作「民人」。
217「尚」,聖本作「常」。
218「其」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21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自」字。
220「投」,元本作「沒」。
221「于」,聖本作「乎」。
222「兩」,麗本作「雨」,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兩」。大正本亦作「兩」。
223「白」,聖本作「曰」。
224「到」,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至」。
225麗本無「尼」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226「飲食」,麗本作「食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飲食」。聖本作「食飯」。
227「萬」,麗本作「十」。今依據元、明二本及後文改作「萬」。
228「在」,明本作「此」。
229「辭」,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亂」。
230「日」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中」字。
231「爾」,聖本作「今」。
232「雲」,麗本作「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233「華香」,宋、元、明三本均作「香華」。
234宋、元、明三本均無「虛」字。
235交露:以珠寶交錯造幔,其形如垂露。
236「道」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已得為道」四字。
237「蔽」,宋、元、明三本均作「弊」。
238「殺」,元本作「教」。
239「己」,大正本作「已」。
240「泱」,麗本作「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泱」。
241麗本無「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2「使」,元本作「梵」。
243「不」,麗本作「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244「若」字之下,聖本有一「聞」字。
245「間」,宋本作「問」,明本作「聞」。
246「間」,明本與聖本均作「聞」。
247「著榮」,聖本作「知禁」。
248無為之地:即涅槃界。涅槃為不生不滅,絕一切有為,故稱無為。
249「猗」,宋、元、明三本均作「待」,聖本作「行」。
250「無有樂」,長部沙門果經(D﹒vol﹒1,p﹒75)作pitiya ca viraga(由喜離欲),即離喜之欲。又增一阿含安般品第一三○經(佛光一‧二六八)作「無復喜念」。又增一阿含增上品第二六五經(佛光二‧八二八)作「內無念欲」。
251「昧」,宋、元、明三本均作「明」。
252「姓」,宋、元二本均作「性」。
253「死此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生此死」。
254「者」,元本作「有」。
255麗本無「意」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56「如」,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257聖本無「已」字。
258本經敘說世間有應喪之物欲使不喪,應盡之物欲使不盡,應老之法欲使不老,應病之法欲使不病,應死之法欲使不死等五事最不可得;當求方便,修行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轉有漏成無漏。參閱增支部(A﹒548﹒Thana ◎處)。
259「夫」,元本作「天」。
260麗本無「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61本經敘說有諛諂、姦邪、惡口、嫉妒、無反復等五種人不可療治;當學正意,所行如法。
262「諛」,聖本作「論」。
263聖本無「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九字。
264「識」字之上,聖本有一「議」字。
265「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常」。
266本經敘說釋提桓因與阿須倫共鬥,諸天得勝,阿須倫被縛,若阿須倫王心念諸天法正,則身無繫縛,若念諸天法非,則身被五繫;比丘若興結使,則在魔境界,為魔所縛,不得脫諸苦惱;當求方便,無有結使,越出魔界。相應部(S﹒1114﹒Vepacitti 吠波質底)、雜阿含卷四十第一○九八經(大正‧卷四○‧一一一○經)、卷十第二六二經(大正‧卷四三‧一一六八經)、別譯雜阿含卷二第三十九經(大二‧三八六上),參閱相應部(S﹒35207﹒Yavakalapi 麥把)。
267「如」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者」字。
26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者」字。
269毗摩質多羅(Vepacitti)(巴),又作毗摩質多,譯為絲種種、紋身,善於幻術,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巴利本(S﹒vol﹒1,p﹒221)作Vepacitti asurindo (吠波質底阿修羅王)
270「彼」,宋、元、明三本均作「被」。
271諸天法正:雜阿含卷十第二六二經(大正‧卷四三‧一一六八經)作:「諸天賢善,智慧明徹。」「正」,麗本作「整」,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正」。
272聖本無「欲」字。
273「興」,麗本作「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興」。
274「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若不興結使魔已得脫毀人魔被縛不毀人魔不被縛。」二十一字。
275「被縛」二字,聖本作「移」字。
276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27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作是」二字。
278本經敘說五盛陰以無欲、無作為磨滅法,以滅盡者,名為滅盡;當知五盛陰滅盡,更不復生。
279「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之」。
280「磨」,宋、元二本與聖本均作「摩」
281「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282「磨」,宋、元二本均作「摩」。
283「以」,聖本作「已」。
284本經敘說佛為生漏梵志說由於人民慳貪,結縛習行,愛欲之所致,使風雨不時,所種不長,國土毀壞,民不熾盛。
285聖本無「結」字。
286「以」,麗本作「雨」,今依據明本改作「以」。
287「靂」,聖本作「??」。
288「諍」,明本作「爭」。
289「拳」,聖本作「??」。
290「伐」,宋、元二本均作「罰」。
291「眾」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中」字。
292麗本無「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93「祐」,聖本作「神」。
294「嫉」,麗本作「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嫉」。
295「生」,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296宋、元、明三本均無「生」字。
297「使」,麗本作「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298「降」,宋、元、明三本均作「雨」。
299「著貪」,宋、元、明三本均作「貪著」。
300「主」,宋本作「王」,元本作「生」。
301「叵」,元本作「巨」,明本作「難」。
302「取」,聖本作「邪」。
303「話已」,麗本作「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話已」。
304「伸」,麗本作「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305「而」,元本作「時」。
306聖本無「為」字。
30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壽」字。
308梵之福:即梵分(brahma-deyya)(巴),譯為淨施地,指婆羅門受王之封地。參閱長阿含第二十經阿摩晝經(佛光二‧四九○)。
309「等禮」,宋、元、明三本均作「禮拜」。
310「儼」,宋、元、明三本均作「顉」。
311「為」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我」字。
312「含」,聖本作「鋡」。
313「六」,聖本作「五」。「六」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