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1

聽法品第三十六

(三一八)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未曾聞者,便得聞之;以得聞者3,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義4。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九)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6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病7得差,三者除去塵垢,四者身體輕便,五者得肥白。是謂,比丘!造作浴室有此五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施人楊枝9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除涎10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淨。是謂,比丘!施人楊枝有五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當念以楊枝用惠施。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屠牛之人,以此財業後得乘車馬、大象乎?」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屠牛之人殺害牛已,得乘車馬、大象。所以然者,我亦不見屠牛之人得乘車馬、大象,終無此理。云何,比丘!汝等頗見屠羊、殺豬12,或獵捕鹿,如此之人作此惡已,得此財業後得乘車馬、大象乎?」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屠牛13之人殺害生類已,得乘車馬、大象,終無此理。汝等比丘!若見殺牛之人乘車馬者,此是前世之德,非今世福也;皆是前世宿行所致也。汝等若見殺羊之人得乘車馬者,當知此人前世宿福之所種也。所以然者,皆由殺心不除故也。何以故?若有人親近惡人,好喜殺生,種地獄之罪,若來人中,壽命極短。若復有人好喜偷盜,種地獄罪,如彼屠牛之人,賤取貴賣,誑惑世人,不按14正法。屠牛之人亦復如是,由殺心故,致此罪咎,不得乘車馬、大象。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於一切眾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如屈伸16臂頃,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亦說,夫如來出世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當轉法輪;當度父母;無信之人立於信地;未發菩薩心令發菩薩意;於其中間當授17佛決。此五因緣如來出現必當為之。今如來母在三十三天,欲得聞法,今如來在閻浮里內,四部圍遶,國王人民皆來雲18集。善哉!世尊!可至三十三天與母說法。」是時,世尊默然受之。
爾時,難陀、優槃難陀19龍王便作是念:此諸禿頭20沙門在我上飛,當作方便,使不凌虛21。是時,龍王便興瞋恚,放大火風,使閻浮里內,洞然火燃22
是時,阿難白佛言:「此閻浮里內,何故有此煙火?」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便生此念:此23禿頭沙門恆在我上飛,我等當共制之,令不凌24虛。便興瞋恚,放此煙火,由此因緣,故致此變。」
是時,大迦葉即從座25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與彼共戰。」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受化,卿還就座。」
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從座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彼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惡龍極為兇暴,難可受化,卿還就座。」
是時,尊者26離越、尊者迦旃延、尊者須菩提、尊者優陀夷、尊者婆27竭,各從座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伏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受化,卿還就座。」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28佛言:「欲往詣彼降伏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降伏,卿今云何化彼龍王?」
目連白佛言:「我先至彼化形極大恐怯彼龍,後復化形極為微小,然後以常法則而降伏之。」
世尊告曰:「善哉!目連!汝能堪任降伏惡龍。然今,目連!堅持心意,勿興亂想。所以然者,彼龍兇惡備觸嬈汝。」
是時,目連即禮佛足,屈伸臂頃,於彼沒不現,往至須彌山上。爾時,難陀、優槃難陀龍王遶須彌山七匝,極興瞋恚,放大煙火。
是時,目連自隱本形,化作大龍王,有十四頭,遶須彌山十四匝,放大火煙,當在二龍王上住。
是時,難陀、優槃難陀龍王見大龍王有十四頭,便懷恐怖,自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試此龍王威力,為審勝吾不乎?」
爾時,難陀、優槃難陀龍王以尾擲大海中,以水灑三十三天,亦不著目連身。是時,尊者大目連復以尾著大海中,水乃至29到梵迦夷天,并復灑二龍王身上。
是時,二龍王自相謂言:「我等盡其力勢,以水灑三十三天,然此大龍王復過我上去。我等正有七頭,今此龍王十四頭。我等遶須彌山七匝,今此龍王遶須彌山十四匝。我今二龍王當共并力與共戰鬥!」
是時,二龍王極懷瞋恚,雷電霹靂30放大火炎31。是時,尊者大目連便作是念:凡龍戰鬥以火霹靂,設我以火霹靂共戰鬥者,閻浮里內人民之類,及三十三天皆當被害。我今化形極小,當與戰鬥。是時,目連即化形使小,便入龍口中,從鼻中出;或從鼻入,從耳中出;或入耳中,從眼中出;以出眼中,在眉上行。
爾時,二龍王極懷恐懼,即作是念:此大龍王極有威力,乃能從口中入,鼻中出;從鼻入,眼中出。我等今日實為不如。我等龍種今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然無有出我等者,今此龍王威力乃爾,不堪共鬥。我等性命死在斯須,皆懷恐懼,衣毛皆32豎。
是時,目連以見龍王心33懷恐懼34,還隱其形,作常形容,在眼??上行。是時,二龍王見大目連,自相謂言:「此是目連沙門,亦非龍王,甚奇!甚特!有大威力,乃能與我等共鬥。」是時,二龍王白目連言:「尊者何為觸嬈我乃爾?欲35何所誡36敕?」
目連報曰:「汝等昨日而作是念:云何37禿頭沙門恆在我上飛,今當制御之。」
龍王報曰:「如是,目連!」
目連告曰:「龍王當知:此須彌山者是諸天道路,非汝所居之處。」
龍王報曰:「唯願怒之,不見重責,自今以38後更不敢觸嬈,興惡亂想,唯願聽為弟子!」
目連報曰39:「汝等莫自歸我身,我所自歸者,汝等便自歸之。」
龍王白目連:「我等今日自歸如來。」
目連告曰:「汝等不可依此須彌山,自歸世尊;今可共我至舍衛城,乃得自歸。」
是時,目連將二龍王,如屈伸臂頃,從須彌山上至舍衛城。爾時,世尊與無央40數之眾而為說法。是時,目連告二龍王曰:「汝等當知:今日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不可作汝形至世尊所。」
龍王報曰:「如是,目連!」
是時,龍王還隱龍形,化作人形,不長不短,容貌端正,如桃華色。
是時,目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41,目連語龍王曰:「今正是時,宜可前進!」
是時,龍王聞目連語,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我等二族姓子,一名難陀,二名優槃難陀,自歸如來,受持五戒,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爾時,世尊彈指可之。時,二龍王還復故坐,欲得聞法。
爾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緣,使此閻浮利42內煙火乃爾?是時,王波斯匿乘寶羽43之車出舍衛城,至世尊所。爾時,人民之類遙見王來,咸44共起迎:「善來,大王!可就此坐。」
時,二龍王默然不起。是時,波斯匿王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是時,大王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唯願世尊事事敷演!」
世尊告曰:「欲有所問,今正是時。」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緣,令45此閻浮里內煙火乃爾?」
世尊告曰:「難陀、優槃難陀龍王之所造。然今,大王!勿懷恐懼,今日更無煙火之變。」
是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是國之大王,人民宗敬,名聞四遠。今此二人為從何來?見吾至此,亦不起迎。設住吾境界者當取閉之;設他界46來者當取殺之。
是時,龍王知波斯匿心中所念,便興瞋恚。爾時,龍王便作是念:我等無過於此王所,更欲反害吾身;要當取此國王及迦夷47國人,盡取殺之。是時,龍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便退48而去,離祇洹不遠,便不復現。
是時,波斯匿王見此人去,未久,白世尊言:「國事猥多,欲還宮中。」
世尊告曰:「宜49知是時。」
是時,波斯匿王即從座起,便退而去,告群臣曰:「向者二人為從何道去?速捕取50之。」是時,諸臣聞王教令,即馳走求之而不知處,便還51宮中。
是時,難陀、優槃52難陀龍王各生此念:我等無過於彼王所,方欲取我等害之;我等當共害彼人民,使無遺餘。是時,龍王復作是念:國中人民有何過失?當取舍衛城人民害之。復重作是念:舍衛國人有何過失於我等?當取王宮官屬盡取殺之。
爾時,世尊以知龍王心中所念,告目連曰:「汝今當救波斯匿王,無令為難陀、優槃難陀龍王所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受佛教誡53,禮世尊足,便退而去;在王宮上,結跏54趺坐,令身55不現。是時,二龍王雷吼霹靂,暴風疾雨,在王宮上,或雨瓦石,或雨刀劍,未墮地之頃,便為優缽蓮華在虛空中。是時,龍王倍復瞋恚,雨大高山於宮殿上。是時,目連復化使作種種飲食。是時,龍王倍復瞋恚熾盛,雨諸刀劍。是時,目連復化使作極好衣裳。是時,龍王倍復瞋恚,復雨大56沙礫石,在波斯匿5758上,未墮地之頃,便化作七寶。
是時,波斯匿王見宮殿中雨種種七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作是念:閻浮里內有德之人,無復過我,唯59除如來。所以然者,我家中種粳米一根上生,收拾得一斛米,飯以甘蔗60之漿61,極為香美。今復於宮殿上雨七寶,我便能作62轉輪聖王乎!是時,波斯匿王領諸婇女收攝七寶。
是時,二龍王自相謂言:「今將有何意?我等來時欲害波斯匿王;今日變化乃至於斯所有力勢,今日盡現猶不能動波斯匿王毫氂63之分。」
是時,龍王見大目揵64連在宮殿上結跏65趺坐,正身正意,形不傾斜66。見已,便作是念:此必是大目連67之所為也。是時,二龍王以見目連便退而去。是時,目連見龍王68去,還捨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69,波斯匿王便作是念:今此種種飲食不應先食,當先奉上如來,然後自食。是時,波斯匿王即車載珍寶,及種種飲食,往至世尊所:「昨日天雨七寶及此飲食,唯願納受!」
爾時,大目揵連去如來不遠,佛告王曰:「汝今可持七寶飲食之具,與大目連。所以然者,蒙目連恩,得70更生聖賢之地。」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緣,言我更生?」
世尊告曰:「汝朝不至我所,欲得聽法乎71?爾時,有二人亦來聽法。王生此念:我於此72國界,最為豪尊,眾人所敬,然此二人為從何來?見我不起承迎。」
時王白佛:「實然,世尊!」
世尊告曰:「此亦非人,乃是難陀、優槃難陀龍王,彼知王意,自相謂言:『我等無過於此人王,何故反73來害我?要當方宜滅此國界。』我等74尋知龍王心中所念,即敕目連,今可救波斯匿王,無令為龍所害也75。即受我教,在宮76殿上,隱形不現,作此變化。是時,龍王極懷瞋恚,雨沙礫石於宮殿上,未墮地之頃,化77作七寶、衣裳、飲78食之具。由此因緣,大王!今日便為更生。」
是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衣毛皆豎,前跪膝行至如來前,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恩垂過厚,得濟生命!」復禮目連足,頭面禮敬:「蒙尊之恩,得濟生命!」
爾時,國王便說此偈:

「唯尊壽無窮,長夜護其命;
度脫苦窮厄,蒙尊得脫難。」

是時,波斯匿王以天香華散如來身,便作是說:「我今持此七寶奉上三尊,唯願納受!」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四部之眾多有懈怠,皆79不聽法;亦不求方便,使身作證;亦不復80求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我今宜可使四部之眾渴仰於法。爾時,世尊不告四部之眾,復不將侍者,如屈伸81臂頃,從祇桓82不現,往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世尊來,將諸天眾,前迎世尊,頭面禮足,請令就座,並作是說:「善來,世尊!久違覲省。」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神足之力自隱形體,使眾人不見我為所在。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於83三十三天,化身極使廣大。
爾時,天上善法講堂有金石縱廣一由旬。爾時,世尊石上結跏趺坐,遍滿石上。爾時,如來母摩耶將諸天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並作是說:「違奉甚久,今來至此,實蒙大幸,渴仰思見,佛今日方來。」是時,母摩耶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釋提桓因亦禮如來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禮如來足,在一面坐。是時,諸天之眾見如來在彼增益天84眾,減損阿須倫85
爾時,世尊漸與彼諸天之眾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淫為穢惡,出要為樂。爾時,世尊以見諸來大眾及諸天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86、盡、道,普與諸天說之,各87於座88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復有十八億天女之眾而見道跡,三萬六千天眾得法眼淨。是時,如來母即從座89起,禮如來足,還入宮中。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我今當以何食飯如來乎?為用人間之食?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食90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是時,釋提桓因復白佛言:「為用天上時節?為用人間時節?」
世尊告曰:「用人間時節。」
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釋提桓因即以人間之食,復以人間時節飯食如來。
爾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我等今見如來竟日飯食。」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入如是三昧,欲使諸天進便進,欲使諸天退便退。是時,世尊以入此三昧,進卻諸天,隨其時宜。
是時,人間四部之眾不見如來久,往至阿難所,白阿難言:「如來今為所在?渴仰欲見。」
阿難報曰:「我等亦復不知如來所在!」
是時,波斯匿王 、優填王至阿難所,問阿難曰:「如來今日竟為所在?」
阿難報曰:「大王!我亦不知如來所91在!」
是時,二王思親如來,遂得苦患。爾時,群臣至優填王所,白優填王曰:「今為所患?」
時王報曰:「我今以愁憂成患。」
群臣白王:「云何以愁憂成患?」
其王報曰:「由不見如來故也。設我不見如來者,便當命終。」
是時,群92臣便作是念:當以何方便,使優填王不令命終?我等宜作如來形像。是時,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禮。」
時,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說至妙。」
群臣白王:「當以93何寶作如來形像?」
是時,王即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
巧匠對曰:「如是,大94王!」
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栴95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
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而供養。是時,波斯匿王復召國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來形像,汝等當時辦之。」時,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如來形像耶?斯須復作是念:如來形體,黃96如天金,今當以金作如來形像。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97作如來像高五尺。爾時,閻浮里內始有此二如來形像。
是時,四部之眾往至阿難所,白阿難曰:「我等渴仰於如來,所思欲覲尊,如來今日竟為所在?」
阿難報曰:「我等亦復不知如來所在。但今共至阿那律所而問此義,所以然者,尊者阿那律天眼第一,清淨無瑕穢。彼以天眼見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彼能知見。」
是時,四部之眾共阿難往至阿那律所,白阿那律曰:「今此四部之眾來至我所,而問我曰:『今日如來竟為所在?』唯願尊者以天眼觀如來今為所在!
是時,尊者阿那律報曰:「汝等且止!吾今欲觀如來竟為所在。」
是時,阿那律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以天眼觀閻浮里內而不見之。復以天眼觀拘98耶尼、弗于逮、鬱單曰99而不見之。復觀四天王100、三十三天、豔101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觀梵天而不見之。復觀千閻浮地、千瞿耶尼、千鬱單曰、千弗于逮、千四天王、千豔102天、千兜術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而不見如來。復觀三千大千剎土而復不見。即從座起語阿難曰:「我今已觀三千大千剎土而不見之。」
是時,阿難及四部之眾默然而止。阿難作是念:如來將不103般涅槃乎?
是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快得善利,唯願七佛常現於世,天及世人多所潤益!」或有天子104而作是語:「且置七佛,但使有六佛者,此亦甚善。」或105有天子言:「但使106有五佛。」或言:「四佛。」或言:「三佛。」或言:「二佛出現世者,多所潤益。」
時,釋提桓因告諸天曰:「且置七佛,乃至二佛,但使今日釋迦文佛久住世者,則多所饒益。」
爾時,如來意欲使諸天來,諸天便來,意欲使諸天去,諸天便去。是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如來何故竟日而食?」
是時,釋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如來今日食以人間時節,不用天上時節。」 是時,世尊以107經三月,便作是念:閻浮里人四部之眾不見吾久,甚有虛渴之想,我今當捨神足,使諸聲聞知如來在三十三天。是時,世尊即捨神足。
時,阿難往阿那律所,白阿那律言:「今四部之眾甚有虛渴,欲見如來。然今如來不取滅度乎?」
是時,阿那律語阿難曰:「昨夜有天來至我所,云:『如來在三十三天善法講堂。」汝今且止!吾今欲觀如來所在。」是時,尊者阿那律即結跏趺坐,正身正意,心不移動,以天眼觀三十三天,見世尊在壁108方一由旬石上坐。是時,阿那律即從三昧起,語阿難曰:「如來今在三十三天與母說法。」
是時,阿難及四部之眾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阿難問四部109眾曰:「誰能堪任至三十三天問訊如來?」
阿那律曰:「今尊者目連神足第一,願屈神力往問訊佛。」
是時,四部之眾白目連曰:「今日如來在三十三天,唯願尊者持四部姓名,問訊如來!又持此義往白如來:『世尊在閻浮里內世間得道,唯屈威神還至世間!』」
目連報曰:「甚善!諸賢!」
是時,目連受四部之教,屈伸臂頃,往至三十三天,到如來所。是110時,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遙見目連來,諸天各生此念:正是111僧使,若當是諸王之使。是時,諸天皆起往迎:「善來,尊者!」
是時,目連遙見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見已,生112此念:世尊在此天中,亦復煩鬧。目連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佛言:「世尊!四部之眾問訊如來:起113居輕利,遊步康強。」又白此事:「如來生長閻浮里內,於世間得道,唯願世尊還來至世間,四部虛渴,欲見世尊!」
世尊告曰:「使四部之眾進業無倦114。云何,目連!四部之眾遊化勞115乎?無鬥訟耶?外116道異學無觸嬈117乎?」
目連報曰:「四部之眾行道無倦。」
「但,目連!汝向者作是念言:如來在此亦煩鬧。此事不然,所以然者,我說法時亦不經久,設我作是念:欲使諸天來。諸天118便來;欲使諸天不來,諸天則不來。目連!汝還世間,卻後七日如來當往僧迦尸國119大池水側。」
是時,目連屈伸臂頃,還詣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往詣四部眾,而告之曰:「諸賢當知:卻後七日如來當來下至閻浮里地僧迦尸大池水側。
爾時,四部眾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波斯匿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頻毗120娑羅王,聞如來卻後七日,當121至僧迦尸國大池水側,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是時,毗舍離人民之眾,迦毗羅越釋種,拘夷羅越人民之眾,聞如來當來至閻浮里地,聞已122,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爾時,波斯匿123集四種之兵,詣池水側,欲見世尊。是時,五王皆集兵眾往世尊所,欲得覲省如來及人民之眾。迦毗羅越釋皆悉往世尊所,及四部之眾皆悉往124世尊所,欲得見如來。
爾時,臨七日頭,釋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125:「汝今從須彌山頂至僧迦尸池水作三道126路,觀如來127不用神足至閻浮地。」
自在天子報曰:「此事甚佳,正爾時128辦。」爾時,自在天子即化作三道金、銀、水精。是時,金道當在中央,夾129水精道側、銀道側,化作金樹。當於爾時,諸神妙尊天,七日之中皆來聽法。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后圍遶,而為說法,說:「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也。
「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130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
「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
「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
「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識131,此名識陰。
「彼云何名為色?所謂色者,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飢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為痛?所謂痛者,痛者名覺。為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132不樂,故名為覺也。
「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133、白、黑、知苦樂134,故名為知。
「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者135,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
「諸天子當知:此136五盛陰137,知三惡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陰滅,便知有涅槃之道。」爾時,說此法時,有六萬天人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與諸天人說法已,即從座起,詣須彌山頂,說138此偈139
汝等當勤學,於佛法聖眾;
當滅死逕140路,如人鉤調象。
若能於此法,而無懈怠者;
便當盡生死,無有苦原本。」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詣中道。是時,梵天在如來右處銀道側,釋提桓因在水精道側,及諸天人在虛空中散華燒香,作倡伎141樂,娛樂如來。
是時142,優缽華色比丘尼聞如來今日當至閻浮提僧迦尸池水側,聞已,便生此念:四部之眾、國王、大臣、國中人民,靡不往者。設我當以常法往者,此非其宜。我今當作轉輪聖王形容,往見世尊。是時,優缽華色比丘尼還隱其形,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143寶、典藏寶,是謂七寶。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144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145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146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147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148

陰持入149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150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151,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152。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優缽華色比丘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導從至世尊所。是時,五國王遙見轉輪聖王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自相謂言:「甚奇!甚特!世間出二珍寶:如來、轉輪聖王。」
153時,世尊將數萬天人從須彌山頂來,至池水側。是時,世尊舉足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變154155動。是時,化轉輪聖王漸漸至世尊所,諸小國王及人民之類各各避之。是時,化聖王覺知以近世尊,還復156本形,作比丘尼禮世尊足。五王見已,各自稱怨,自相謂言:「我等今日極有所失,我等先應見如來,然今此比丘尼先見之。」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157,今日先得覲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158

「善業159以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是時,五王及人民之眾不可稱計,往至世尊所,各自稱名。「我是迦尸國王波斯匿160。」「我是拔嗟161國王,名曰優填。」「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惡生。」「我是南海之主,名162優陀延。」「我是摩竭國頻毗娑羅王。」爾時,十一那術163人民雲集,及四部之眾最尊長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優填王手執牛頭栴檀像,并以偈向如來說:

「我今欲所問,慈悲護一切;
作佛形像者,為得何等164福?」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曰:

「大王今聽之,少多演其義;
作佛形像者,今165當粗說之。
眼根初不壞,後得天眼視;
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
形體當166完具,意正不迷惑;
勢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
終不墮惡趣,終輒生天上;
於彼作天王,造佛形像福。
餘福167不可計,其福不思議;
名聞遍四遠,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蒙祐。」
爾時,優填王極懷歡悅,不能自勝。
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及與五王演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知四部之眾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盡168與彼說之。爾時,座上天及人民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五王白世尊言:「此處福妙最是神地,如來始169從忉利170天來下至此說法。今欲建立此處。使永存不朽。」
世尊告曰:「汝等五王!於此處造立神寺,長夜受福,終不朽敗。」
諸王報曰171:「當云何造立神寺?」
爾時,世尊伸右手,從地中出迦葉如來寺,視172五王而告之曰:「欲作神寺者,當以此為法。」
爾時,五王即於彼處起大神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過去恆沙如來翼從多少,亦如今日而無有異。正使當來諸佛世尊翼從多少,亦如今日而無有異,今此經名遊天法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四部之眾及五國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173經卷第二十八174


1「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2本經敘說隨時聽法有未聞得聞、已聞重諷、見不邪傾、無有狐疑、解甚深義等五種功德;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增支部(A﹒5202﹒Dhammasavana ◎聽法)。
3「以得聞者」四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已聞」二字。
4「即解甚深之義」,巴利本(A﹒vol﹒3,p﹒248)作cittam assa pasidati (彼心起淨信)。
5本經敘說造作浴室有除風、病差、去垢、體輕、肥白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
6浴室(nahana-ghara)(巴),洗浴之室,印度暑熱,人多入河川或池塘洗浴,而寺院多穿鑿露地建浴池,以??為梯蹬,周圍繞以欄楯,此合宜於風紀與衛生,故佛陀聽許造設浴室,並讚揚其功德。
7「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者」字。
8本經敘說施人楊枝有除風、除涎唾、生藏得消 、口不臭、眼得清淨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念以楊枝惠施。增支部(A﹒5208﹒Kattha ◎楊枝)。
9楊枝(danta-kattha)(巴),又作齒木,為磨齒刮舌之木片,用來洗刷牙齒,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印度風尚,凡請客人,先贈齒木及香水等,以祝禱其健康,並示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亦用楊枝與淨水。
10「涎」,宋、元、明三本均作「唌」
11本經敘說屠殺牛羊等生靈者,無善根,殺心招諸惡報,不得搭乘車馬、大象等;當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持不殺戒。
12「豬」,聖本作「??」。
13「牛」,宋、元、明三本均作「羊」。
14「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案」。
15本經敘說:(一)釋提桓因勸請佛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時二龍王阻撓,目連前往降伏,使歸敬三寶。(二)二龍王因不起迎波斯匿王,時王念當取殺之,二龍王遂興瞋恚害王,佛令目連往救之。(三)佛為使四部眾渴仰佛法,故不告而往三十三天為母及諸天說法,並以神力隱形,使眾人不見。(四)閻浮提人渴仰如來,優填王造立栴檀像,波斯匿王造立金像,以解思佛之念,是為有佛像之始。(五)佛從天降,須菩提以觀空見佛,優缽華色比丘尼化輪王迎佛,佛稱讚須菩提為最先禮見如來者。(六)佛教五王於池水側造大神寺,並為記福。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3﹒pp﹒224 ff﹒)、小部‧經集注釋(SnA﹒p﹒570),參閱相應部(S﹒4010﹒Sakko 帝釋)、雜阿含卷十九第五○五經(大正‧卷一九‧五○六經)。
16「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17「授」,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授」。
18「雲」,麗本作「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19難陀(Nanda)(巴),又作難頭,譯為歡喜,八大龍王之一。優槃難陀(Upananda)(巴),又作優波難陀,譯為賢喜,八大龍王之一。「槃」,宋、元、明三本均作「般」。
20麗本無「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1「凌虛」,麗本作「陵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凌虛」。
22「燃」,宋、元、明三本均作「然」。
23麗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凌」,麗本作「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凌」。
2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26麗本無「尊者」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7「婆」,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娑」。
28「白」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前」字。
29宋、元、明三本均無「至」字。
30「霹靂」,聖本作「礔靂」。
31「炎」,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燄」。
32「皆」,宋、元、明三本均作「悉」。
33宋、元、明三本均無「心」字。
34「懼」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故」字。
35「欲」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今」字。
36「誡」, 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戒」。
37「何」,宋、元、明三本均作「此」,聖本作「何此」。
38「以」,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已」。
39「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40「央」,宋本與聖本均作「鞅」。
41「時」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十六字。
42「利」,宋、元、明三本均作「里」。
43「寶羽」,宋本作「羽寶」,元、明二本均作「羽葆」。
44「咸」,宋、元、明三本均作「皆」。
45「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46「界」,明本作「境」。
47迦夷(Kasi)(巴),又作迦尸,譯為光、蘆葦,位於中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為波斯匿王妹之陪嫁村,後王妹憂死,王沒收之。參閱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vol﹒3,p﹒259)。
48「便退」,麗本作「即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退」。
49「宜」,宋、元、明三本均作「王」。
50「捕取」,宋、元、明三本均作「取捕」。
51「還」,明本作「住」。
52「優槃」,聖本作「般」。
53「誡」,宋本與聖本均作「戒」。
5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55「身」,聖本作「宮」。
56「大」,聖本作「火」。
57「匿」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王」字。
58「宮」,元本作「見」。
59宋、元、明三本均無「唯」字。
60「甘蔗」,宋、元二本均作「甘柘」,聖本作「干柘」。
61「漿」,聖本作「??」。
62「作」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得」字。
63「氂」,聖本作「釐」。
64聖本無「揵」字。
65「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明二本與聖本改作「跏」。
66「斜」,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邪」。
67「連」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揵」字。
68麗本無「王」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69「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70「得」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蒙」字。
71「乎」,宋、元、明三本均作「座中」二字。
72「此」,聖本作「世」。
73「反」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欲」字。
74宋、元、明三本均無「等」字。
75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76「宮」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王」字。
77「化」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使」字。
78「飲」,聖本作「飯」。
79「皆」,麗本作「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皆」。
80「不復」,宋、元、明三本均作「復不」。
81「伸」,麗本作「申」,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伸」。
82「桓」,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洹」。
83「於」,宋、元、明三本均作「可於此」三字,聖本作「於此」二字。
84「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諸」字。
85「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眾」字。
86「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87「各」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各」字。
88「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座」。
89「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90「食」,宋、元、明三本均作「飯」。
91元本無「所」字。
92「群」,宋、元、明三本均作「諸」。
93「以」,宋、元、明三本均作「用」。
94「大」,聖本作「天」。
95「栴」,聖本作「旃」。
96「黃」,宋、元、明三本均作「煌」。
97紫磨金:又作紫磨黃金,即紫色無垢濁之上品金。
98「拘」,宋、元、明三本均作「瞿」。
99「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越」。
100四天王:擬作四尺王天。
101「豔」,宋本作「炎」,元、明二本均作「燄」。
102「豔」,宋本作「炎」。
103「不」,宋、元、明三本均作「無」。
104麗本無「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5「或」,聖本作「哉」。
106宋、元、明三本均無「使」字。
107「以」,聖本作「已」。
108「壁」,宋、元、明三本均作「辟」。
109「部」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110「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111「正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此必」。
112「生」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便」字。
113「起」,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興」。
114「倦」,麗本作「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115「勞」,聖本作「比勞功」三字。
116「外」,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117「嬈」,聖本作「遶」。
118麗本無「諸天」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9僧迦尸國(Samkassa)(巴),又作僧伽施國、僧迦舍國,譯為光明,中印度恆河流域之古國名。雜阿含卷十九第五○五經(大正‧卷一九‧五○六經)作:「僧迦舍城」。「迦」,宋、元、明三本均作「伽」。
120「毗」,宋、元、明三本均作「婆」。
121「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來」字。
122「已」,宋本作「以」。
123「匿」字之下,聖本有一「王」字。
124「往」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至」字。
125宋、元、明三本均無「曰」字。
126「道」,宋、元、明三本均作「徑」。
127「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意」字。
128「時」,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當」。
129「夾」,麗本作「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夾」。
130「苦痛樂」,宋本作「樂痛苦」。
131麗本無「識」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2「苦」字之下,聖本有一「覺」字。
133「黃」字之下,聖本有一「赤」字。
134「樂」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知」字。
135麗本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6「此」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由」字。
137「陰」字之下,聖本有一「亦」字。
138「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便」字。
139「偈」字之下,聖本有一「言」字。
140「逕」,聖本作「徑」。
141「伎」,宋、元、明三本均作「妓」。
142聖本無「時」字。
143「典兵」,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居士」
144「閱」,明本作「越」。
145「縫」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而」字。
146「里」,元本作「至」,明本作「提」。
147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者」字。
148「者」,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尊」。
149陰持入:指五陰、十八持、十二入,合稱三科。五陰,又作五蘊(panca khandha)(巴),即色、受、想、行、識。十八持,又作十八界(attharasa dhatuyo)(巴),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亦即六根緣慮六境而生六識,總為十八界。十二入,又作十二處(dvadasa-ayatanani)(巴),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參閱陰持入經(大一五‧一七三中)。
150「說」,宋、元、明三本均作「設」。
151「作」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無」字。
152真法之聚:指佛之法身。
153「爾」,元、明二本均作「於」。
154「變」,宋、元、明三本均作「反」。
155「震」,聖本作「振」。
156「復」,聖本作「服」。
157「尊」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最」字。
158「偈言」,宋、元、明三本均作「此偈」,聖本作「此偈言」三字。
159善業:即須菩提。
160「匿」字之下,聖本有一「王」字。
161「嗟」,宋、元、明三本均作「耆」。
162「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163那術:即那由他(nayuta)(梵),譯為兆或溝,印度數量之名。
164「等」,元、明二本均作「報」。
165「今」,大正本作「令」。
166「當」,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常」。
167「福」,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德」。
168聖本無「盡」字。
169「始」,宋本作「如」。
170「忉利」,麗本作「兜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忉利」。
171「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172「視」,聖本作「示」。
173「含」,聖本作「鋡」
174「八」,聖本作「七」。「八」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