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三十二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力品第三十八之二4

(三三九)5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靈鷲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卿6等當知:過去久遠世時,此山更有異名。汝等復見此廣普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當知: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見白善7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頗見此負重8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頗見此仙人掘9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此山過去久遠,亦同此名,更無異名。所以然者,此仙人山,恆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諸仙人所居之處;又辟支佛亦在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有辟支佛名阿利吒10、婆利吒11,審諦重12辟支佛、善觀13辟支佛、究竟辟支佛、聰明辟支佛、無垢辟支佛、帝奢念觀辟支佛,無滅14、無形、勝15、最勝、極16大、極17雷電光明辟支佛。此,比丘!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18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敕世間,當淨佛土,卻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
「是時19,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而20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恆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終無空缺時。』

「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21客中終無二導22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所以然者,過去久遠,此羅閱城中有王名喜益,彼恆念地獄苦痛,亦念餓鬼、畜生之痛。爾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恆憶地獄、畜生、餓鬼23之苦痛,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惡道中;今宜盡捨國王、正位、妻子、僕從,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爾時,大王喜益,厭此酸苦,即捨王位,剃除鬚鬚,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在空閑之處,而自剋已,觀五盛陰,觀了無常。所謂此色,此色集24,此色盡,痛、想、行、識,亦復如是,皆悉無常。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集法,盡是滅法;觀此法已,然後成辟支佛道。
「是時,喜益辟支佛已25成道果,便說此偈:
『我憶地獄苦,畜生五道中;
捨之今學道,獨逝而無憂。』
「是時,此辟支佛在彼仙人山中。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此山中恆有神通菩薩、得道真人、學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更無異名。若如來不出現於世時,此仙人山中諸天恆來恭敬。所以然者,斯山中純是真人,無有雜錯者。若彌勒26佛降神世時,此諸山名各各別異,此仙人山更無異名。此賢劫27之中,此山名亦不異。汝等,比丘!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便當增益諸功28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29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3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專念而自修己。云何當專念?於是,比丘!可行知行,舉動、進止、屈伸31、俯32仰、著衣法則、睡眠、覺寤、或語、或默,皆悉知時。若復比丘心意專正,彼比丘欲漏未生便不生,已生便滅之;未生有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未生無明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若專念分別六入,終不墮惡道。
「云何六入為惡道?眼觀此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不喜;若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猶如有33六種之蟲,性行各異,所行不同。若有人取繩纏34縛之,取狗、野狐、獼猴、鱣魚、??蛇35、飛鳥,皆悉36縛之,共繫一處而放之。爾時,六種之蟲各有性行。
「爾時,狗意中欲赴37趣村中;野狐意中欲趣赴38冢間;鱣魚意中欲趣水中;獼猴意中欲向山林之間;毒蛇意中欲入穴中;飛鳥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之蟲各各有性行而不共同。
「設復有人取此六種之蟲,繫著一處,而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之蟲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此內六情亦復如是,各各有所主39,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
「爾時,比丘繫此六情而著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諸40善功德皆悉成就。如是,諸比丘!當念具足眼根,便得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果,若得阿羅漢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一)41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42鹿野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已43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憍慢、無明。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顏貌端正44,面如桃華色,視贍審諦,口作優45缽華香,身46作栴47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著衣持缽,入波羅城乞食。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立,端正48無雙,顏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優缽華49香,體50作栴檀香。便起51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正,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復端正,可共合會。然我家中饒多珍52寶,資財無量;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著眼色,又復口中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著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53不淨。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耳54、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55滅之法,恆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大妹!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56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便無欲想。』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更不興欲想。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當熟觀眼:此眼非我,我57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耳、鼻、口、身、意亦復58如是,皆悉空寂。是故,大妹!莫著眼色!以不著色,便至安隱之處,無復情欲。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之法已,昇在虛空,現十八變,還歸所止59
「爾時,彼女人觀眼、耳、鼻、舌60、身、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之61處,思惟此法。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二)6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告御車人曰:「汝今辦羽寶63之車,吾欲出外遊觀。」
是時,彼人受王教敕,即辦羽寶之車,前白王曰:「已嚴駕羽寶之車,王宜知是時。」
波斯匿王將此人便出舍衛城,至彼園觀,觀諸樹木,皆無聲響64,亦無人民,寂然空虛。見已,便憶如來說諸法之本。是時,彼人在王後,執扇而扇65王:「此園果66樹木皆無聲響,亦無人民,寂然空虛,我今欲請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此遊化,然不知如來今為所在?我欲往覲67。」
侍人報曰:「釋種有村名曰鹿堂68,如來在彼遊化。」
波斯匿王告曰:「此鹿堂去此近遠69 ?」
侍人白王:「如來住處去此不遠,計其道里有三由旬。」
是時,波斯匿王告曰:「速辦羽寶之車,我今欲見如來。」
是時,彼人受王教已,即辦駕車,前白王曰:「車今已駕,王知是時。」王即乘車往詣彼村。
爾時,眾多70比丘輩於露地而經行,是時王下車至眾多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王白比丘曰:「如來為71所在?吾欲見之。」
眾多比丘報曰:「世尊在此講堂中住,可往見之,勿以為難,王欲去時,徐舉其足,無令有聲。」是時,波斯匿王還顧視彼侍人,是時侍人便作是念:王今獨與世尊相見,我應住此。
是時,王獨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波斯匿王在門外立。是時,世尊即從座72起與王開門。王見世尊,頭面禮足,自稱姓名:「我是波斯匿王。」三自稱號。
世尊告曰:「汝今是王,我今釋種出家學道。」
時王白佛:「唯願世尊延壽無窮,使天、人得安!」
世尊告曰:「使大王當延壽無窮,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諸有以法治73化者,皆生天上善處,正使命終之後,名稱不朽。世人所傳云:『昔有國王以法治化,未曾有枉74。』設有人民住此王境界,歎王功德,思憶不忘者,王身在天上,增六事功德。云何為六?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樂,四者天神足,五者天豪,六者天光。是故,大王!當以法治,莫以非法。我今日75身中有此功德,應受人76恭敬禮拜。」
王白佛言:「如來功德應受人禮77拜。」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
王白佛言:「如來有六功德,應得受人禮拜。云何為六?如來正法甚為和雅,智者所修行,是謂如來初功德,可事、可敬。
「復次,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78、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世間之大福田,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復次,如來有四部之眾,所施行法皆習行之,更不重受觸擾如來,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復次,世尊!我見剎利之姓、婆羅門、居士、沙門,高才蓋世,皆來集論議:『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設彼沙門瞿曇,不報此論者,則有缺也;設當能報者,我等當稱其善。』是時,四姓來至世尊所,而問此論,或79有默然者。爾時,世尊與彼說法,彼聞法已,更不復問事,復欲論!皆師事如來,是謂如來80第四功德。
「復次,諸六十二見,欺誑世人,不解正法,由此致愚,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修其正見,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復次,眾生身、口、意行81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其有眾生見如來者,皆起恭敬之心,而供養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乃能如來前作師子吼,演如來功德。是故,大王!常當興心向於如來。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與王波斯匿說微妙之法,使令歡喜。是時,大王聞佛82說法已,即從座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未83久,佛告比丘:「汝等當持84此法供養,善諷誦念。所以然者,此波斯匿王之所說也。汝等亦當與四部眾廣演其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三)85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86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告臣曰:「汝等速駕羽寶之車,吾欲往見世尊。」
是時,臣受王教敕,即駕羽寶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宜知時。」
時,王乘寶羽87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88。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世尊默然受王請。是時,王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毗舍離城鬼神興盛,人民死亡不可稱計。一日之中死者百數,鬼神羅剎充滿其中;面目黃色。或經三、四日而死者。是時,毗舍離人民恐懼,皆集一處,而共論議89:「此大城中極為熾盛,土90人豐熟。富樂無限,如彼天宮釋所住處。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盡當死亡,丘91荒猶如山野,誰能有此神德,卻此災患?」
是時,人民各92自相謂曰:「我等聞:有沙門瞿曇,所至到處,眾邪惡鬼不得嬈近。若當如來來至此者,此諸鬼神各自馳散。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住93,為阿闍世所供養,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或復有作是說:「如來有大慈悲,愍念眾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捨一切眾生,如母愛子。設當有人請者,如來便來,阿闍世王終不留住。誰能堪往94至阿闍世王界,而白世尊云:『我等城中今遭此困95厄,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爾時,有大長者,名曰最大96,集在彼眾。是時,諸人語長者曰:「我等聞:沙門瞿曇所至到處,諸邪惡鬼無能害者97。若當如來至此間者,便能除此災患。汝可往世尊所,具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座起,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98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毗舍離城中人民遇此災患99,人民之類死亡者多
100,計彼城中一日之內,連車載尸101,動有百數。唯願世尊垂愍接度,使餘人102拔擇安處,令得無為!又聞:世尊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敢嬈103近。願垂屈顧,至彼城中,度彼人民,安處無為!」
世尊告曰:「我今已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請。諸佛世尊言無有二,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如來當往。」
最大長者白佛言:「此事甚難,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所以然者,阿闍世王於我國土104,無有毫105釐之善,長夜求方便,欲害彼民。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即取我殺,況復得陳此事!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歡喜無量。」
世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往106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莂107王身,終無虛妄,所言無二。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改其過罪,於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於今身命終當生拍毬108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於彼命終生豔天上;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大王當知:二十劫中不墮惡趣,恆在天109、人中生。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剃除鬚鬚,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彼王聞此語,便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亦當告汝作是語:『隨汝所求要願,吾不違之。』」
是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往彼王所。
爾時,阿闍世王與諸臣在高殿上,有所講論。是時,大長者往至王前。王遙見來,語臣曰:「若當此人今至此所,汝等欲取何為?」或有作是說:「我等當取五兀110之。」
或言:「當梟其首。」
阿闍世王言:「汝等催取殺之,不須見吾。」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恐懼,尋時高聲而作是語:「我是佛之所使。」
王聞佛音已,即下座111,右膝著地,向如來所,問彼長者曰:「如來何所教敕?」
長者報曰:「世尊記莂聖王而無虛妄,所吐言教,終無有二。如來言:『王取父王害之,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復112尋時改過於如來所,今當生113拍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還復次來生四天王114中,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流轉天、人之中。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出現於世。』」
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告大長者曰:「汝今欲求何願?吾當與之。」
長者白王:「所求願者,王勿見違!」
阿闍世王告曰:「汝今但說欲求何願?吾不違之。」
長者白115王:「毗舍離城人民遇災,為鬼神所害,不可稱計。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唯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國116界,令彼鬼神各各馳散!所以然者,我等曾聞:若如來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得其便。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王聞此語已,便長歎息,告長者曰:「此願極大,非常人之117所及;汝若當隨吾求城廓118、村落、國財、妻子,吾不吝之。我不慮汝,當屈顧119世尊,然我先已許所求之願,今隨汝意。」
是時,長者極懷歡喜,即從座起,辭退而120去,往至世尊所言121:「阿闍世王已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世尊告曰:「汝並在前,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122出迦蘭123陀竹園所,往詣毗舍離城。爾時,阿闍世王124在高樓上,及將持蓋一人。爾時,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便自歎息告左右曰:「我等為此長者所欺,我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塵125坌身。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桓126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恐有塵土坌如來身;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是時,毗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復持五百寶蓋,前迎世尊。爾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爾時,世尊見此蓋已,即時便笑。此是諸佛世尊常法:設如來笑時,口中便有五色光出、青、黃、白、黑、赤。
侍者阿難見此光明,作此思惟:此是何緣?設世尊笑必有因緣,事不唐127128。是時,阿難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如來終不妄笑,笑必當有緣。」
世尊告曰:「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治化人民;以如來出家學道,更不受此寶蓋。
「阿難當知:過去久遠,有王名善化治,在蜜絺羅國,以法治化,接129納有方,統此閻浮130里地,靡不從令者。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夫131人婇女。皆是剎利種姓。第一夫人名曰日光,亦無兒息繼132嗣者。
「是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統此閻浮里地。然今無有兒息,便向諸山神、樹神、天地神明求有兒息。又未經數日之中,夫人懷妊133。是時,日光夫人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覺知有娠134,宜自將護。』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正,面如桃華色。夫人見已。極懷歡喜,往視135136王。王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及八萬四千夫人,見生太子,亦各歡喜。
「是時,國王召諸臣國師、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爾時,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正,與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名愛念。』自137已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138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我今復用此為?可捨而學道。是時,愛念139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鬚鬚,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集之法,皆是磨滅,成辟支佛。成佛140已,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獨遊不與俱。』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即飛在虛空,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是時,國王在高殿上,及諸宮人共相娛樂,見辟支佛遶城三匝,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我今太子,騰在虛空,如彼飛鳥。』又不知成辟支佛,而告之曰:『兒!今來下至此殿上,與吾共相娛樂。』是時,阿難!彼辟支佛尋下殿上,欲度父母故。時王語曰:『太子!今日何為著此婇女141衣?又剃鬚髮,與人有異?』辟支佛報曰:『子今所著甚為奇雅,非常人之142所習。』時王報曰:『何緣更不至宮中?』辟支佛言:『自今已後,不復習欲,亦不樂此五欲之中。』時五語言:『設不樂此五欲中者,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國王即自至園中,造立屋舍。是時,辟支佛欲度父母故,便住彼園館中受王供養,經歷數時,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王取舍利而耶維143之,於144彼處145立大神寺146。是147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見彼神寺,彫落壞敗。便作是念:此是我兒神寺,今已彫壞。是時,國王即以己蓋,覆彼神寺上,皆由愛心未盡。
「是148故,阿難!莫作是觀,爾時善化王者,即我身是。時,以兒故,以一蓋覆寺上,緣此德本,流轉天、人之間,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或為帝釋、梵天。我爾時不知是辟支佛,設我知是辟支佛者,其德不可稱量。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更二千五百變149作轉輪聖王,治化天下。以成道故,今有此二千五百蓋,自然應現。是謂,阿難!緣此因緣,如來笑耳!承事諸佛,功德乃爾不可稱計。是故,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毗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毗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毗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毗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
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
持此至誠語,使毗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毗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爾時,世尊遊在獼猴150池側,國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飯151食、床臥具、病瘦醫藥,隨其貴賤,各來飯佛及比丘僧,亦受八關齋,不失時節。是時,毗舍離城內,有六師152在彼遊化。所謂六師者:不蘭迦葉153、阿夷耑154、瞿耶樓155、波休迦栴156、先比盧持157、尼揵子158等。是時,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毗舍離城,為人民所供養,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我等可往與彼論議159,何者得勝?何者不如?」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160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阿夷耑言:「無施、無受,亦無與者,亦無今世、後世眾生之類,亦無善惡之報。」
瞿耶樓說曰:「在恆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積肉成山;在恆水左,作諸功德,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161休迦栴162言:「正使在恆水左,布施、持戒,隨時供給不令有乏,亦復無此福報。」
先比盧持言:「無有言語,亦無言語之報,唯默然快樂。」
尼揵子曰:「有言語,亦有言語之報。沙門瞿曇亦是人,我163亦是人;瞿曇有所知,我等亦有所知;沙門瞿曇有神足,我亦有神足。若彼沙門現一神足,我等當現二神足;彼現二神足,我現四神足;彼現四,我現八;彼現八,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恆使增多,終不為彼屈,足得與角164力。設彼不受我等論者,即是彼之咎,人民聞已,不復供養,我等便得供養。」
如是,時有比丘尼聞此語云165:「六師集在一處,生此論本:『沙門瞿曇不受人論,我等足得勝。』」是時,輸盧尼166比丘尼飛在虛空,向彼六師,而說此偈:

「我師無等倫,最尊無過者;
是彼尊弟子,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便與我論議;
我當事事報,如167師子掩鹿。
且捨我尊師,本無如來者;
我今比丘尼,足能降外道。」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六師尚不能仰視顏色,與論議。
是時,毗舍離城人民之類,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共六師而論議,然六師不能報之;各各稱慶,歡喜無量:「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是時,六師極懷愁憂,出毗舍離城而去,更不入城。
是時,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有大威神,智慧多聞。我長夜恆生此念: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乎168?」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169:「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四?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細滑更樂入。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171、身、意入,是謂六入。凡夫之人,若眼見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捨離;彼已見色,極起愛著,流轉生死,無有解時。六情亦復如是,起染著想172,意不能捨離,由是流轉,無有解時。
「若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汙心,即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復如是,不起染汙心,分別此六情無常、苦、空、非身之法。當思惟此時,便獲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若阿羅漢。猶如有人極飢,欲修治穀麥,揚173治令淨而取食之,除去飢渴。賢聖弟子亦復如是,於此六情,思惟汙174露不淨,即成道跡,入無餘涅槃界。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此六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175



1「含」,聖本作「鋡」。
2「第三十二」四字,聖本作「三十一」三字。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字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第三十八之二」六字,聖本作「分之餘」三字。「二」,宋、元二本均作「餘」。
5本經敘說諸山古今各有異名,唯仙人掘山古今同名,因恆有菩薩、羅漢、辟 支佛、諸仙人、佛居止故;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能增益諸功德。中部(M﹒116﹒Isigili-sutta 仙吞經)。
6「卿」,聖本作「汝」。
7白善(Pandava)(巴),又作白,音譯般荼婆、槃荼婆,王舍城五山之一。「善」,元、明二本均作「墡」。
8負重(Vebhara)(巴),又作方,音譯毗婆羅、毗富羅,王舍城五山之一。
9仙人掘(Isigili)(巴),又作仙吞,音譯伊師耆利,王舍城五山之一。「掘」,宋、元、明三本均作「窟」。
10阿利吒(Arittha)(巴),辟支佛名。
11婆利吒(Uparittha)(巴),辟支佛名。
12「重」,宋、元、明三本均作「童」。
13善觀(Sudassana)(巴),辟支佛名。
14「滅」,宋、元、明三本均作「減」。
15勝:又作祇陀(Jeta)(巴),辟支佛名。
16「極」,元、明二本均作「漿」,聖本作「將」。
17「極」,元、明二本均作「漿」。
18淨居:又作五淨居處、五那含天,為色界第四禪天,證不還果之聖者所居之處,遠離災患,住於清淨法樂,故名淨居。
19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宋、元、明三本均無「而」字。
21「商」,麗本作「??」,今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商」。大正本亦作「商」。
22「導」,聖本作「道」。
23「畜生餓鬼」,聖本作「餓鬼畜生」。
24「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與聖本改作「集」。
25「已」,聖本作「以」。
26彌勒(Metteyya)(巴)、(Maitreya)(梵),又作梅呾麗耶,譯為慈氏,當來下生於閻浮提,次釋尊成佛之菩薩,為一生補處菩薩,釋尊曾予以授記:當於未來,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普度眾生。參閱中阿含第六十六經說本經(佛光一‧四七七)。
27賢劫(bhadda-kappa)(巴),又作跋陀劫,為現在之住劫,於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賢聖出世,故稱為賢劫,亦名善劫。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六):「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拘樓孫、那含、迦葉、釋迦文。」
28「功」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善」字。
29聖本無「諸」字。
30本經敘說六情如狗、狐、獼猴、鱣魚、蚖蛇、飛鳥等六種動物,各有性行,若繫著於一處,則不得四散奔馳;專精,則意不錯亂,魔不能侵,諸善功德得以成就。相應部(S﹒35206﹒Chapana 六生物)、雜阿含卷十第二六五經(大正‧卷四三‧一一七一經)。
31「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32「俯」,聖本作「低」。
33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34聖本無「纏」字。
35「蚖蛇」,宋、元、明三本均作「蛇蚖」。
36「悉」,聖本作「來」。
37「赴」,宋、元、明三本均作「起」。
38「趣赴」,宋、元、明三本均作「起趣」。
39「主」,宋、元二本均作「生」。
40「諸」,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41本經敘說往昔有長者女,見辟支佛起欲心,大事挑逗;辟支佛不為所動,並掏捨眼目以說明六根不牢固,幻偽非真,漏而不淨,悉皆無常,並昇虛空現十八神變。長者女依辟支佛所教,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命終生梵天。當修無常想。
42」,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奈」。
43「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44「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正」。
45「優」,聖本作「憂」。
46「身」,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體」。
47「栴」,聖本作「旃」。
48「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49「華」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蓮」字。
50「體」,宋、元、明三本均作「身」。
51「起」,宋、元、明三本均作「興」。
52「多珍」,聖本作「財多」。
53「漏」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有「淨亦漏」三字。
54「耳」字之上,麗本有一「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5「磨」,宋、元二本均作「摩」。
56「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便」字。
57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58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59「止」,麗本作「正」,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止」。大正本亦作「止」。
60「舌」,宋、元、明三本均作「口」。
61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62本經敘說:(一)佛為波斯匿開示以法治化,能生天上,死後名稱不朽;身在天上,能增天壽、天色、天樂、天豪、天光等六事功德。(二)波斯匿王讚歎佛有六種功德,應受人禮拜。(三)佛教波斯匿王常當發心向於如來,並敕諸比丘當供養、諷誦、演義波斯匿王之所說。參閱中部(M﹒89﹒Dhammacetiya-sutta 法莊嚴經)、中阿含第二一三經法莊嚴經(佛光四‧一九九七)。
63「寶」,元、明二本均作「葆」。
64「響」,聖本作「嚮」。
65「扇」字之下,聖本有一「於」字。
66「果」,聖本作「果」。
67「覲」,聖本作「觀」。
68鹿堂(Metalupa)(巴),又作彌婁離,譯為吉祥,位於釋迦族國,城邑名。
69「近遠」,宋、元、明三本均作「遠近」。
70麗本無「多」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1「為」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今」字。
72「座」,聖本作「坐」。
73麗本無「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4「枉」,宋、元二本均作「拄」。
75聖本無「日」字。
76「人」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天」字。
77麗本無「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8麗本無「三昧成就」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9「或」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
80麗本無「謂如來」三字,今依據宋、本、明三本補上。
81「行」,宋、元、明三本均作「修」。
82宋、元、明三本均無「佛」字。
83「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王去」二字,聖本有一「去」字。
84「持」,聖本作「於」。
85本經敘說:(一)毗舍離城鬼神充斥,害人致死,人民渴望請佛除其苦患,然佛已受阿闍世王之請,於羅閱城夏坐。(二)毗舍離城代表最大長者依佛的授意和方法,取得阿闍世王同意佛往救毗舍離城民。(三)佛因二千五百寶蓋來遮之事,及應阿難之問,說自己昔日為善化王,嘗以一蓋覆辟支佛神寺之本生事;並勸當求方便,供養諸佛。(四)佛將諸比丘往毗舍離城,鬼神馳走,人民病除,得安隱。(五)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外道,佛讚許其為能降伏外道第一比丘尼。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3﹒pp﹒436 ff﹒)。
86「迦」,麗本作「加」,今依據明本改作「迦」。
87「寶羽」,宋本作「羽寶」,元、明二本均作「羽葆」。
88「坐」,宋、元、明三本均作「住」。
89「論議」,明本作「議論」,聖本作「論義」。
90「土」,明本作「士」。
91「丘」,聖本作「??」。
92「各」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各」字。
93「住」,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中」。
94「往」,宋、元、明三本均作「任」。
95宋、元、明三本均無「困」字。
96最大(Mahali)(巴),又作摩訶利,優婆塞名。
97「能害者」,宋、元、明三本均作「有能害」。
98「人使」,宋、元、明三本均作「使人」。
99「災患」,宋、元、明三本均作「鬼災」。
100「多」,宋、元、明三本均作「眾」。
101「尸」,宋、元、明三本均作「屍」。
102「餘人」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彼遺餘」三字。
103「嬈」,聖本作「繞」。
104「土」,宋、元、明三本均作「王」。
105「毫」,聖本作「豪」。
106「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徑」。
107「莂」,麗本作「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莂」。
108「毬」,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毱」。
109麗本作「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0「兀」,元、明二本均作「杌」。
11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12「復」,聖本作「後」。
113聖本無「生」字。
114「天王」,麗本作「王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王」。聖本作「天」字。
115「白」,元本作「曰」。
116「國」,麗本作「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國」。
117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18「廓」,聖本作「墎」。
119「顧」,麗本作「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顧」。
120「退而」,宋、元、明三本均作「王退」。
121「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白世尊」三字。
122「遶」,大正本作「繞」。
123「蘭」,聖本作「羅」。
124「阿闍世王」,宋、元、明三本均作「王阿闍世」。
125「塵」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土」字。
126「桓」,聖本作「洹」。
127「唐」,宋、元、明三本均作「虛」。
128「爾」,聖本作「捐」。
129「接」,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綏」。
130「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提」字。
131聖本無「夫」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宮」。
132「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用」字,聖本作「係」。
133「妊」,聖本作「任」。
134「娠」,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身」。
135「視」,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示」。
136「大」,大正本作「天」。
137「名愛念自」四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字名曰愛念」五字,聖本作「字名愛目」四字。
138三時:印度氣候,一年分夏、冬、雨三季。
139「念」聖本作「目」。
140宋、元、明三本均無「成佛」二字。
141「婇女」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綵」字,「婇」,聖本作「綵」。
142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43「耶維」,宋本作「維耶」。
144「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即」字。
145聖本無「處」字。
146「寺」,麗本作「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寺」。
147「是」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時」字。
148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149「變」,宋、元、明三本均作「反」。
150「獼猴」,聖本作「彌獲」。
151「飯」,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飲」。
152六師:佛世時,於中印度具有勢力之外道論師,著名者有六人,稱為六師外道。
153不蘭迦葉(Purana-Kassapa)(巴),又作富蘭那迦葉,為六師外道中之倫理偶然論者。巴利本(D﹒vol﹒1,p﹒53)作 akiriyam vyakasi(說非業),主張一切行業無意義、無功用,否認果報影響。
154阿夷耑:又作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sa-Kambala)(巴),為六師外道中之唯物斷滅論者。巴利本(D﹒vol﹒1,p﹒55)作 uccedha-vadam vyakasi (說斷滅論),主張愚者或賢者,命終之後,皆斷滅、消失,不存任何一物。「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湍」。
155瞿耶樓:又作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巴),為六師外道中之宿命論者。巴利本(D﹒vol﹒1,p﹒54)作 samsara-suddhim vyakasi(說輪迴淨化),主張一定期間的輪迴完了,才能達到苦的終滅。
156波休迦栴:又作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ayana)(巴),為六師外道中之機械論者。巴利本(D﹒vol﹒1,p﹒57)作annena annam vyakasi(以他的見地來說其他的事)。
157先比盧持:又作散若夷毗羅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巴),為六師外道中之詭辯論者。巴利本(D﹒vol﹒1,p﹒59)作 vikkhepam vyakasi(說矯亂)。
158尼揵子:又作尼乾子(Nigantha Nata-putta)(巴),為六師外道中之苦行(裸形)主義者。
159「議」,聖本作「義」。
160「便」,宋、元、明三本均作「更」。
161「波」,麗本作「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162「栴」,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旃」。
163「我」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等」字。
164「角」,宋、元、明三本均作「捔」。
165「云」字之下,聖本有一「何」字。
166宋、元、明三本均無「尼」字。
167「如」,明本作「汝」。
168「乎」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比」字。
169宋、元、明三本均無「曰」字。
170本經敘說染著六情,則流轉生死;思惟不淨,即見道跡。當求方便,滅此六情。
171「舌」,宋、元、明三本均作「口」。
172宋、元、明三本均無「想」字。
173「揚」,宋、元、明三本均作「颺」。
174「汙」,元、明二本均作「惡」。
175「二」,聖本作「一」。「二」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