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三十六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45

(三七○)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7時節。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節8,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9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睹,是謂初一難1011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睹,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睹,是謂此12第三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睹,是謂第四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13完具14,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也。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第八之難,非梵行15所修行。是謂,比丘!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
「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物皆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八難非一類,令人不得道;
如今現在前,世間不可遇。
亦當學正法,亦莫失是處;
追憶過去等,便生地獄中。
於是斷、無欲,思惟於正法;
久存於世間,而無斷滅時。
於是斷、無欲,思惟於正法;
永斷生死原,久存於世間。
16得於人身,分別正真法;
諸不得果者,必遊八難處。
今說有八難,佛法之要行;
一難猶尚劇,如板浮大海17
雖當離一難,然可有此理;
設離一四諦,永離於正道18
是故當專心,思惟於妙理;
至誠聽正法,便得無為處。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大地獄。云何為八?一者還活地獄,二者黑繩地獄,三者等害地獄,四者涕20哭地獄,五者大涕哭地獄,六者阿鼻地獄,七者炎地獄,八者大炎地獄。是謂21,比丘!八大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還活及黑繩,等害、二涕哭,
五逆阿鼻獄,炎、大炎地獄,
此名八地獄,其中不可處。
皆由惡行本,十六隔子圍;
然彼鐵獄上,為火之所燒;
遍一由旬內,熾火極熱22盛;
四城四門戶,其間甚平整;
又以鐵作城,鐵板覆其上。

「斯由眾生罪報之緣,令彼眾生受苦無量,肉血消23盡,唯有骨存。以何等故,名為還活地獄?復有24彼眾生形體挺直,亦不動搖,為苦所逼,不能25移轉,形體以26無肉血。是時,眾生自相謂言:『眾生還活,還活27。』是時,彼眾生便自還活。以此因緣,故名為28還活地獄。
「復以何因緣29,名為黑繩地獄?然彼眾生形體筋脈皆化為繩30,以鋸鋸身,故名為黑繩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31等害地獄?是時,彼眾生集在一處,而梟其首,尋復還生。由此因緣,名為等害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善本斷滅,無32毛髮遺餘在;在彼地33獄中,受惱無量,於中稱怨喚呼,聲不斷絕。由此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在地獄中,受無量苦痛,不可稱計;於中喚呼、椎34胸、自摑,同聲唱??。由此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阿鼻地獄35?然眾生之36類殺害父母,壞佛偷婆,鬥亂眾僧,習邪倒見,與邪見共相應,一切37不可療治。以是之故,名為阿鼻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炎地獄?然眾生之類在彼獄中,形體煙出,皆悉38融爛,故名為炎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炎地獄?然彼眾生在此獄中,都不見罪人之遺餘,故名大燄地獄39。是謂,比丘!由此因緣,名為八大地獄。
「然八地獄40,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41,其名優缽地獄42、缽頭地獄43、拘牟頭地獄44、分陀利地獄45、未曾有地獄、永無地獄、愚惑地獄、縮聚地獄、刀山地獄、湯火46地獄、火山地獄、灰河地獄47、荊棘地獄、沸屎地獄48、劍樹地獄49、熱鐵丸地獄50,如是比51十六隔子不可稱量,使彼眾生身壞命終52,生地獄中。
「彼或有眾生毀正見者,誹謗正法而遠離之,命終之後皆生還活地獄中。諸有眾生好喜殺生,便生黑繩地獄中。其有眾生屠殺牛、羊及種種類,命終之後生等害地獄中。其有眾生不與取,竊他物者,便生涕哭地獄中。其有眾生常喜淫泆53,有54復妄語,命終之後生大涕哭地獄中。其有眾生殺害父母,破壞神寺,鬥亂聖眾,誹謗聖人,習倒邪見,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中。其有眾生,此間聞語,復傳來55至彼,設彼間聞,復傳來至此,求人方便,彼人命終之後生炎地獄中。其有眾生鬥亂彼此,貪著他物,興起慳嫉56,意懷猶豫,命終之後生大炎地獄中。其有眾生造諸雜業,命終之後生十六隔子57中。
「是時,獄卒役彼眾生,苦痛難量;或斷58手,或為腳,或斷手腳,或截鼻,或斷耳59,或斷60耳鼻;或取材木押61之,或以草著其腹,或取髮懸之,或剝其皮,或62割其肉,或分為二分,或還縫合之63,或取五刖之,或取火側炙之,或融鐵灑之,或五磔64之,或長65其身,或以利斧而梟其首,尋復還生。要當人中罪66畢,然後乃生67。是時,獄卒取彼眾生,大椎68碎其形體,或取脊脈剝之。復69驅逐使上劍樹70,復驅使使71下;是時,有鐵嘴7273尋復食之。復取五繫之,不得動轉。尋復舉著大鑊74湯中,加以鐵叉而害其身,風吹其身,復還生如故。是時,獄卒復使眾生上刀山、火75山不令停住,其76中受苦不可稱計77,要當人中所作罪畢,然後乃出。
「是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復求入熱灰地獄中受苦78無量。復79從中出,入逆刺80地獄,其中風吹痛不可計。復從中出,入熱屎地獄中。是時,熱屎地獄中有濡81細蟲,噉彼骨肉。是時,眾生不堪受苦痛,復移至劍樹地獄,傷壞形體,痛不可忍。
「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汝等為從何來?』是時罪人報曰:『我曹亦復不知為從何來?』又問:『為從何去?』報曰:『亦復不知當何所至?』又問:『今欲求何等?』報曰:『吾等極患飢渴。』是時,獄卒以熱鐵丸著彼罪人口中,燒爛身體,痛不可堪。要當畢其罪本,然後乃命終。是時,罪人復還歷經82爾許地獄,於中受苦數千萬歲,然後乃出。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念:諸有眾生身、口、意行惡,盡當受如此83之罪;諸有眾生身、口、意行善者,如是之比皆當生光音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歡喜,如彼光音天;
智者常84懷懼,猶如處地獄。

「是時,罪人85聞閻羅王作是教令:『我今何日當滅昔所作罪,於此命終得受人形,生中國之中86,與善知識共會,父母篤信佛法,於如來眾中得出家學道,於現法中得盡有漏成無漏。我今重告87汝,勤加用意,去離八難處,得生中國,與善知識相遇,得修梵行,所願成果不失本誓。』是故,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離八大地獄及十六隔子者,當求方便,修八正道。如是,比88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二)89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祇園90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
是時,世尊還顧觀毗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
「今觀毗舍離,更後不復睹;
亦復更不入,於是當別去。」
是時,毗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從世尊後,各各墮淚,自相謂曰:「如來滅度將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
世尊告曰:「止!止!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91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復與92四部之93眾,說此四事之教。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一切行苦,是謂二法;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涅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如是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義。」
爾時,世尊欲使毗舍離城人民還歸,即化作大坑,如來將諸94比丘眾在彼95岸,國土人民而在彼岸。是時,世尊即擲己缽在虛空中與彼人民,又告之曰:「汝等!好供養此缽,亦當供養高才法師,長夜之中獲福無量!」是時,世尊與彼缽已,即時詣拘尸那竭96國。
是時,拘尸那竭國人民五百餘力士97集在一處,各作此論:「我同共造奇特之事,使後命終之時,名稱遠布,子孫共傳:『昔日拘尸那竭力士98勢叵及。』」
斯須,復作是念:當造立何功德?爾時,去拘尸那竭國不遠有大方石,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我等當共豎之。盡其筋力,欲得豎立,而不剋獲,亦不動搖,何況能舉乎99?是時,世尊便往至彼所,而告之曰:「諸童子!欲何所施為?」
時,諸童子白100佛言:「我等101向者各作此論:『欲移此石,使世世稱傳其名。』施功已102來,乃經七日,然不能令103此石移轉。」
佛告諸童子:「卿等欲使如來豎此石乎?」
童子報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安此石!」
是時,世尊以右104手摩抆105此石,舉著左106手中,擲著虛空中。是時,彼石乃至梵天上。
是時,拘尸那竭力士不見此石,而白世尊曰:「此石今何所至?我等今日咸共不見。」
世尊告曰:「此石今乃至梵天上。」
童子白佛言:「此石何時當來閻浮利107地上?」
世尊告曰:『我今當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設復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彼石尋時還來,虛空之中雨諸天華若干108百種。
是時,彼童子五百餘人遙見石來,各各馳散,不安本處。佛告童子:「勿懷恐懼,如來自當知時。」
爾時,世尊舒左手遙109接彼石,著右手中而豎110之。是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111震動,虛空之中諸112神妙之113天,散種種憂114缽蓮華。是時,五百童子皆嘆未曾有:「甚奇!甚特!如來威神實不可及!此石今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然以一手而安處之。」
是時,五百童子白佛言:「如來以何力移動此石?為神足之115力,為用智慧之力安處此石乎?」
佛告童子曰:「吾亦不用神足之力,亦復不用智慧之力,吾今用父母之力116安處此石。」
諸童子白佛117:「不審如來用父母之力,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吾今當與汝引譬118,智者以譬喻自解。童子當知:十駱駝之力,不如一凡象力;又119復十駱駝及一凡象之力,不如一迦120羅勒象力;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力并迦羅勒象力,不如一鳩陀延象力也121;正使十駱駝、一凡象力122,……乃至鳩陀延象力,不如一婆摩那象力也;復計此象之力,不如一迦泥留象力也;復計諸象之力,復不如一優123缽象力也;復計爾許象之力,復不如一缽頭摩象力也;復計挍124爾許象力,復不如一拘牟陀象力也;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分陀利象力也;復取計挍之125,復不如一香126象之力;復取計挍之127,復不如一摩呵那極之力;復取128計挍之,復不如一那羅延129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轉輪聖王之力;復取計挍之,不130如一阿維越致131之力;復取計挍之,不如一補處菩薩132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道樹下坐菩薩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如來父母遺體之力133。吾今以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爾時,五百童子復白世尊言:「如來神足力者,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吾昔134有弟子名135目犍136連,神足之中137最為第一。爾時,共遊在毗羅若竹園村中。爾時,國土至儉,人民相食,白骨盈路。然出家學道138乞求難得,聖眾羸瘦,氣力虛竭;又復村中生民之類,皆懷飢色,無復聊賴。是時,大目犍連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今此毗羅若極為飢儉,乞求無處,生民困悴,無復生路。我亦躬從如來受此言教:今此地下有自然地肥,極為香美。唯願世尊聽許弟子,反此地肥令在上!使此人民得食噉之,又使139聖眾得充氣力。』
「我爾時告目連曰:『諸地中蠕動之蟲,欲安處何所?』目連白言:『當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動之蟲各安其所。』我爾時復告目連曰:『汝當有何心識140欲反此地?』目連白言:『我今反此地形,猶如力人反一樹葉而無疑難也。』我爾時復141語目連曰:『止!止!目連!不須反此地肥。所以然者,眾生睹此當懷恐怖,衣毛皆豎,諸佛神寺亦當毀壞。』是時,目連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許聖眾詣鬱單曰142乞食!』
「佛告目連:『此大眾中無神足者,當云何詣彼乞食?』目連白佛言:『其無神足者,我當接詣彼土。』佛告目連:『止!止!目連!何須聖眾詣彼
乞食。所以然者,將來之世亦當如是飢儉,乞求難得,人無顏色。爾時,諸長者婆羅門當語比丘言:汝等何不詣鬱單越乞食?昔日釋種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饑143儉,皆共詣鬱單曰144乞食,而自存濟;今日釋迦弟子無有神足,亦無威神沙門之行。便輕易比丘,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目連當知:以此因緣,諸比丘眾不宜盡往詣彼乞食。』
「諸童子當知:目連神足其德如是。計目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諸童子白佛言:「如來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我昔145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為第一,如大海水縱橫146八萬四千由旬,水滿其中;又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今取較之,以四大海水為墨,以須彌山為樹皮,現閻浮147地草木作筆,復148使三千大千剎土人民盡能書,欲寫舍利弗比丘智慧之業。然童子當知:四大海水墨、筆、人之漸漸命終,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盡。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計此舍利弗比丘,遍滿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智慧,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149譬喻為比。如來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時,童子復白佛言:「頗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
爾時,諸童子咸共墮淚:「如來取滅度何其速哉!世喪眼目!」
爾時,君荼羅繫頭150比丘尼是婆羅151陀長者女,此比丘尼便作是念:吾聞世尊取滅度不久,然日數已152盡,今宜可往至世尊所153親覲問訊。是時,彼比丘尼即出毗舍離城,往至世尊所,遙見如來徑154將諸比丘眾及五百童子,欲詣雙樹間。
爾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聞世尊取滅度將在不久。」
世尊告曰:「如來取滅度正在今日夜半耳!」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我今所以出家學道,又不果所願。然世尊捨我滅度,唯願說微妙之法,使果其願!」
世尊告曰:「汝今當思惟苦之原本。」
比丘尼復白佛言:「實苦,世尊!實苦,如來!」
世尊告曰:「汝觀何等義而言苦乎?」
比丘尼白佛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155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如是,世尊!我觀此義已,故言謂苦。」
是時,比丘尼思惟義已,即於座156上得三達智。是時,比丘尼白佛言:「我不堪見世尊取滅度,唯願聽許先取滅度!」
是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比丘尼即從座起,禮世尊足,尋於佛前,身飛157虛空,作十八變;或行、或坐、或復經行,身放煙火,踊158沒自由無所觸礙,或出水火,遍滿空中。是時,比159丘尼作無央160數之變已,即於無余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當取滅度之161日,八萬天子得法眼清162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謂君荼羅比丘尼是也。」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使頭北首163。」
對曰:「如是,世尊!」即受佛教,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164「敷座已訖,使頭北首165,宜知是時。」
即時,世尊往彼樹間,就所敷座。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有何因緣,如來敷座言頭北向?」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佛法當在北天竺,以此因緣故,使敷座北向。」
是時,世尊分別三衣,爾時阿難白佛:「以何等故,如來今日分別三衣?」
佛告阿難:「我以當來之世檀越施主故,分別此衣耳!欲使彼人受其福故166,分別衣爾167!」
是時,世尊須臾之頃,口出五色光,遍照方域。爾時,阿難復白佛言:「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
世尊告曰:「我向作是念: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168、駱駝、象、馬、豬、羊;或作餓鬼,長此四大;或作人169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已170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妙171光勝於前者?」
世尊告曰:「我向者作是念: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時172,遺法不久存於世。我復重思惟: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173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174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175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由此因緣故176,出斯光明爾!」
是時,世尊躬自襞177僧伽梨四壘,右脅著地,腳腳相累。是時,尊者阿難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今178世尊捨我滅度,當何恃怙?」
是時,世尊知而告諸比丘曰:「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諸比丘對曰:「阿難比丘今在如來床後,悲號墮淚,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不成道,又不斷結使,然今世尊捨我涅槃。』」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阿難!無為愁憂。夫物處世,應當壞敗,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勤加精進,念修正法,如是不久亦當盡苦際,成無漏行。過去世179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亦有如此侍者。正使將來恆沙諸佛,亦當有此侍者如阿難比。轉輪聖王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於是,轉輪聖王欲出國界時,人民見者,莫不喜悅。爾時,轉輪聖王有所言教,其有聞者,靡不喜悅。聞其言教,乃無厭足。爾時,轉輪聖王默然,正使人民180見王默然,亦復歡喜。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未曾有之181法。
「比丘當知:阿難今日亦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正使阿難比丘默然至大眾中,其有見者,莫不喜182悅。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語者,皆共歡喜,假使默然亦復如是。正使阿難比丘至四部眾中,剎利、婆羅門眾中,入國王、居士眾中,皆悉歡悅,興恭敬心,視無厭足。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法教,受無厭足。是謂,比丘!有此四未曾有之183法。」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184:「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185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爾時,世尊便186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187



1「含」,聖本作「鋡」。
2「六」,聖本作「五」。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聖本無「二之」二字。
5宋、元二本均無「之一」二字。「一」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八法初」三字。
6本經敘說佛告訴諸比丘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等八難,使人不聞佛法,不得修行;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增支部(A﹒829 Akkhana ◎ 非時節)、中阿含第一二四經八難經(佛光二‧一○○三)。
7「說法」,元本作「而說」。
8八不聞時節:又作八難處、八難解法、八無暇、八不閑、八非時、八惡等。為修習梵行,不能趣向菩提道的八種難處、難時。中阿含第一二四經八難經(佛光二‧一○○三)作:「八難、八非時。」「時」,宋本作「之」。
9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0「難」,巴利本作 akkhano asamayo (非時節、不相集會),即不適時、不逢時。
11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12宋、元、明三本均無「此」字。
13「不」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而」字。
14「六情不完具」,巴利本(A﹒vol﹒4,p﹒226作duppanno jalo elamugo(無慧、癡呆、羊啞),六情即指六根,以根為有情識之所依,故名六情。
15「行」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人」字。
1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7「如板浮大海」,中阿含第一九九經癡慧地經(佛光四‧一八一四):「若愚癡人從畜生出,還生為人,極大甚難。……猶如此地,滿其中水,有一瞎龜,壽命無量百千之歲。彼水上有小輕木板,唯有一孔,為風所吹。……彼瞎龜頭寧得入此小輕木板一孔中耶?」「浮大」,宋、元、明三本均作「孔浮」。
18「道」宋本作「導」。
19本經敘說八大地獄及所附小地獄之因果,墮入其中者,受苦無量,不可稱計,罪畢乃得出離;應修八正道以遠離之。參閱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三)。
20「涕」,宋、元、明三本均作「啼」。
21「是謂」,麗本作「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是謂」。
22「熱」,宋、元、明三本均作「赫」。
23「消」,宋、元、明三本均作「銷」。
24「復有」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又」字。
25「能」,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2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27宋、元、明三本無「還活」二字。
28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29麗本無「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0「繩」,宋本作「綎」。
31「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32「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33宋、元、明三本均無「地」字。
34「椎」,聖本作「推」。
35阿鼻地獄(Avici)(巴),譯為無間地獄,八熱地獄之一。無間,有五義:(一)趣果無間。(二)受苦無間。(三)時無間。(四)命無間。(五)形無間。參閱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二八)。
36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37「切」,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劫」。
38麗本無「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9麗本無「故名大燄地獄」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麗本無「然八地獄」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1「十六隔子」,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三)作「十六小地獄」。
42「優缽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三):「其地獄中舉獄皆青,如優缽羅華。」優缽,又作優缽羅(uppala)(巴)。「優」,聖本作「憂」。
43「缽頭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三):「其地獄中舉獄皆赤,如缽頭摩華色。」缽頭,又作缽頭摩(paduma)(巴)。
44「拘牟頭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三):「其地獄中舉獄皆紅,如拘物頭華色。」拘牟頭,又作拘勿頭、拘物頭(kumuda)(巴)。
45「分陀利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三三):「其地獄中舉獄皆白,如分陀利華色。」分陀利,又作分陀利迦(pundarika)(巴)。
46「火」,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灰」。
47灰河地獄(kharodaka-nadi)(巴),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八):「灰河地獄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湯涌沸,……從底至上,鐵刺縱廣鋒長八寸。其河岸邊生長刀劍,其邊皆有獄卒豺狼;又其岸上有劍樹林,枝葉花實皆是刀劍,鋒刃八寸。罪人入河。隨波上下,迴覆沈沒,鐵刺刺身,內外通徹。」
48「沸屎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五):「其地獄中有沸屎鐵丸自然滿前,驅迫罪人使抱鐵丸,燒其身手,至其頭面,無不周遍;復使探撮,舉著口中,燒其脣舌,……有鐵嘴蟲,唼食皮肉。」
49「劍樹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二○):「上劍樹時,劍刃下向;下劍樹時,劍刃上向;手攀手絕,足蹬足絕。劍刃刺身,……劍樹上有鐵嘴鳥,啄頭骨壞,唼食其腦。」
50「熱鐵丸地獄」,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二○):「鐵丸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熱鐵丸自然在前,獄鬼驅捉,手足爛壞,舉身火然。」
51「比」,明本作「此」。
52麗本作「身壞命終」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3「泆」,宋本作「逸」。
54「有」,宋、元、明三本均作「又」。
55「復傳來」三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傳使」二字。
56「嫉」,麗本作「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嫉」。
57「子」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58「斷」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其」字。
59 宋、元、明三本均無「或截鼻或斷耳」六字。
60「斷」,宋、元、明三本均作「截」。
61「押」,宋、元、明三本均作「壓」。
62麗本無「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3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64「磔」,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揭」。
65「長」,宋、元、明三本均作「張」。
66「罪」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所作」二字。
67「生」,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出」。
68「椎」,宋、元二本均作「槌」,明本作「??」,聖本作「推」。
69「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又」字。
70聖本無「驅逐使上劍樹」六字。
71「使使」二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使」字。
72「嘴」,宋、元、明三本均作「觜」。
73「烏」,明本作「鳥」。
74「鑊」,聖本作「濩」﹒
75「刀山火」三字,聖本作「大刀」二字。
76「其」,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77「計」,宋、元、明三本均作「量」。
78「苦」,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痛」。
79「復」,元本作「從」。
80 「刺」,宋、元、明三本均作「刺」。
81「濡」,宋、元、明三本均作「軟」。
82「歷經」,聖本作「經諸」,宋、元、明三本均無「歷」字。
83「此」,大正本作「是」。
84「常」,聖本作「先」。
85「罪人」,麗本作「比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罪人」。
86「中國之中」四字,宋、元、明三本均作「在中國」三字。
87「告」,麗本作「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告」。
88「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諸」字。
89本經敘說:(一)佛告別毗舍離,以四法印作最後之遺教,勸諸人民勿懷憂愁,並留下缽,令毗舍離人供養之。(二)佛往拘尸那竭,以父母力起大石,降伏五百力士,並為說如來之神力、智慧遠勝目犍連、舍利弗百千萬倍。(三)荼羅繫頭比丘尼依佛言教證三達智,佛聽許其先取滅度,並記為智慧捷疾第一比丘尼。(四)佛在雙樹間,將入涅槃,阿難悲泣,佛開示轉輪聖王與阿難所各具有之四未曾有法。(五)佛說待女人之法。(六)佛聞示罰車那比丘之法。(七)度拘尸那竭五百摩羅為最後之在家弟子,須拔為出家弟子。(八)佛說最末之教誡,並囑付弟子,大稱尊,小稱賢,相視如兄弟等。長部(D﹒16﹒Mahaparinibbana-suttanta 大般涅槃經)、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2﹒p﹒153 f﹒)、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力士移山經(大二‧八五七)、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四未曾有法經(大二‧八五九),參閱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一‧六七)。
90祇園:又作菴沒羅園(amba-vana),譯為奈氏園、園、甘梨園,位於中印度毗舍離城之附近。參閱佛說柰女耆婆經(大一四‧九○二)。「祇」,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柰氏」。
91「四」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92「與」,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與」。
93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94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95「彼」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於」字。
96拘尸那竭(Kusinara)(巴),又作拘尸那羅、拘尸那竭羅、 拘夷那竭,譯為上茅城、角城,位於中印度,以佛陀於此入涅槃而聞名。
97力士(Malla)(巴),種族名,即拘尸那竭城之末羅人。聖本無「力」字。
98宋、元、明三本均無「士」字。
99「乎」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100「白」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即」字。
101麗本無「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2「已」,聖本作「以」。
103「令」,宋、元、明三本均作「使」。
104「右」,明本作「左」。
105「抆」,宋本作「提」,元、明二本均作「捫」。
106「左」,宋、元、明三本均作「右」。
107「利」,宋、元、明三本均作「里」。
108「干」,宋、元、明三本均作「千」。
109「遙」,大正本作「搖」。
110「豎」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立」字。
111「變」,宋、元、明三本均作「反」。
112麗本無「諸」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13「神妙之」,宋、元、明三本均作「諸神妙」。
114「憂」,宋、元、明三本均作「優」。
115宋、元、明三本均無「之」。
116「父母之力」,佛說力士移山經(大二‧八五八上)作:「乳哺之勢非餘力也。」
117「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言」字。
118「譬」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喻」字。
119「又」,聖本作「有」。
120「迦」,聖本作「加」。
121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力」字。
123「優」,聖本作「憂」。
124宋、元、明三本均無「挍」字。
125麗本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6「香」,宋、元、明三本均作「雪」。
127「之」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復不如一香象之力復取計校之」十三字。
128麗本無「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9那羅延(Narayana)(巴),譯為人生本,或譯為金剛力士。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大一四‧八五三中):「諸佛如來一一節中,皆具八萬四千六百六十三種那羅延力。」
130「不」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
131阿維越致:又作阿鞞跋致(avinivartaniya)(梵),譯為不退轉,指不退轉於成佛之進路。菩薩階位名。
132補處菩薩:即一生補處(eka-jati-pratibaddha)(梵),指隔一生而成佛,為候補佛位之菩薩。
133「十駱駝之力,不如一凡象力;……復不如一如來父母遺體之力」,佛說力士移山經(大二‧八五八中)作:「凡牛之力百當水牛力一,水牛力百當青牛力一,……竹牛力百當草象力一,草象力百當凡象力一,凡象力百當黑象力,黑象力百當白象力一,白象力百當龍力一,……無央數不如如來至真等正覺乳哺之力。」
134「昔」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日」字。
135「名」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136「犍」,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揵」。
137「中」,宋、元、明三本均作「力」。
138「道」,麗本作「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道」。
139「使」,聖本作「復」。
140「識」,聖本作「議」。
141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142「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越」。
143「饑」,聖本作「飢」。
144「曰」,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越」。
145「昔」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日」字。
146「橫」,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廣」。
147「浮」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里」字。
148宋、元、明三本均無「復」字。
149宋、元、明三本均無「以」字。
150君荼羅繫頭(Bhaddakundalakesa)(巴),又作拔陀軍陀羅拘夷國,王舍城人,原為尼乾子之弟子,僧持閻浮樹枝遊行,言:「想要勝我議論者,可踏壞此樹枝。」後為舍利弗所論破,因是歸佛出家。「荼」,麗本作「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荼」。
151宋、元、明三本均無「羅」字。
152「已」,聖本作「以」。
153聖本無「所」字。
154宋、元、明三本均無「徑」字,聖本作「經」。
155宋、元、明三本均無「離」字。
156「座」,聖本作「坐」。
157「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在」字。
158「踊」,明本作「俑」。
159「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彼」字。
160「央」,宋本作「鞅」,聖本作「殃」。
161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62宋、元、明三本均無「清」字。
163宋、元、明三本均無「使頭北首」四字。
164「曰」,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言」。
165「首」,宋、元、明三本均作「向」。
166「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故」字。
167「爾」,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耳」。
168「騾驢」,明本作「驢騾」。
169「此四大或作人」,麗本作「四大」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四大或作人」六字。
170「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171麗本無「妙」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2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3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74聖本無「緣」字。
175「豔」,宋本作「炎」,元、明二本均作「??」。
176「故」字之下,聖本有一「故」字。
177「襞」,聖本作「擗」。
178「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179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世」字。
180「人民」,宋、元、明三本均作「民人」。
181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182「喜」,宋、元、明三本均作「歡」。
18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之」字。
184「曰」,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185「設」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與」字。
186「便」,元本作「更」。
187「六」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