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三十七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45

「當云何與車那6比丘從事?」
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7之。」
阿難白佛8:「云何梵法罰之?」
世尊告曰:「不應與車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
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
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與彼怨家,而報其怨者;
恆念莫與語,此惡無過者。」
是時,拘尸那竭人民聞如來當取滅度,剋在夜半。是時,國土人民往至雙樹間。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人民白世尊言:「今聞如來當取滅度,我等當云何興敬?」
是時,世尊顧視阿難。是時,阿難即作是念:如來今日身體疲倦,欲使我旨9授彼義10。是時,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有二種之姓,一名婆阿陀,二名須拔陀,今來自歸如來聖眾:『唯願世尊聽為優11婆塞,自今已12後不復殺生!』復有名帝奢,二名優13波帝奢;復有名佛14舍,二名雞頭,如是之比皆來歸如來:『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奉持五戒!』」
是時,世尊廣為15說法,發遣使歸。是時,五百摩羅16眾即從座17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吾最後受證弟子,所謂拘尸那竭五百摩羅是也。」
爾時,須拔18梵志從彼19國來至拘尸那竭國,遙見五百人來,即問之曰:「汝等為從何來?」
五百人報曰:「須拔當知:如來今日當取滅度在雙樹間。」
是時,須拔便作是念: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遇,如來出世時時乃有,如優曇缽華億劫乃出。我今少多有疑不解諸法,唯彼瞿曇沙門能解我狐疑。我今可往至彼瞿曇所,而問此義。
是時,須拔梵志至雙樹間,到阿難所,白阿難曰:「吾聞世尊今日當取滅度,為審爾不?」
阿難報曰:「審有其事。」
須拔白言:「然我今日猶有狐疑,唯願聽許白世尊此言:『餘人不解六師所說,為得見沙門瞿曇所說乎?』」
阿難白言:「止!止!須拔!勿嬈如來!」
如是再三,復白阿難曰:「如來出世甚不可遇,如優曇缽華時時乃有;如來亦復如是,時時乃出。然我今觀如來足能解我狐疑,我今所問義者蓋不足言。又今,阿難!不與我往白世尊。又聞如來卻觀20無窮,前睹無極,然今日獨21不見接納。」
是時,世尊以天耳遙22聞須拔向阿難作如是論。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阿難!勿遮須拔梵志。所以然者,此來問義多所饒益,若我說法者即得度脫。」
是時,阿難語須拔言:「善哉!善哉!如來今聽在內問23法。」是時,須拔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又復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須拔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告須拔曰:「今正是時,宜可時問。」
是時,須拔白佛言:「諸異沙門,瞿曇!知諸算術,多所過度,所謂不蘭迦葉、阿夷耑24、瞿耶樓、波25休迦旃、先毗盧持、尼揵子等,如此之比26知三27世事乎?為不解28耶?其六師之中復有勝如來乎?」
爾時,世尊告曰:「止!止!須拔!勿問此義,何煩問此勝如來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當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須拔白佛言:「今當為問深義,唯願世尊以時說之!」
爾時,世尊告曰:「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29十五年在外道中學,自是已來更不見沙門、婆羅門30。其大眾中無八賢聖道31者,則無沙門四果32。是謂,須拔!世間空虛,更無真人得道者也。以其賢聖法中有賢聖法者,則有沙門四果之報。所以然者,因有沙門四果之報,皆由賢聖八品道也。若須拔!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聖八品道,以其得賢聖八品道,故成佛道。是故,須拔!當求方便,成賢聖道。」
然須拔復白佛言:「我亦樂聞賢聖八品道,唯願演說!」
世尊告曰:「所謂八道者,等見、等治、等語、等命、等業、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須拔!賢聖八品道。」
是時,須拔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爾時,須拔語阿難言:「爾33我今快得善利,唯願世尊聽為沙門!」
阿難報言:「汝今自往至世尊所,求作沙門!」
是時,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爾時,須拔即成沙門身,著三法衣。時須拔仰觀世尊顏,即於座上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最後弟子之中,所謂須拔是也。」
爾時,須拔白佛言:「我今聞世尊夜半當取般34涅槃,唯願世尊先聽我取涅槃,我不堪見如來先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所以然者,過去恆35沙諸佛世尊,最後取證弟子先取般涅槃36,如來後37取滅度。此是諸佛世尊常法,非適今日也38!是時,須拔見世尊已可之,即在如來前,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此地六變振動39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40
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自今已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41相向,大稱尊,小稱42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43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
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44,大比丘向45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46。」
是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三)4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鹿野苑中,與大48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波呵羅阿須倫49及牟提輪天子,非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如來問阿須倫曰:「汝等甚樂大海中乎?」
阿須倫白佛言:「實樂,非為不樂。」
世尊告曰:「大海之中有何奇特之法,汝等見已,於中娛樂?」
阿須倫白佛言:「大海之中有八未曾有之50法,諸阿須倫娛樂其中。云何為八?於是,大海之中極深且廣,是謂初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有此神德,四大江河,一一河者將從五百以投大海,便失本51名字,是謂第二未曾有法52
「復次,大海皆同一味,是謂第三未曾有法53
「復次,大海以時潮54賀,不失時節,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鬼神55所居,有形之類無不在大海中者,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皆容極大之形,百由旬形、千由旬形56……乃至七千由旬形,亦不逼迮,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出若干種珍寶:硨、瑪瑙57、真珠、琥58珀、水精、琉璃,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須彌山,四寶所成,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其中。」
是時,阿須倫白59世尊60:「如來法中有何奇特,使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佛告阿須倫曰:「有八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娛樂其中。云何為八?又我法中戒律具足,無放逸行,是謂初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極深且廣。
「復次,我法中有四種姓,於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餘字,猶如彼海61,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餘名,是謂62第二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施設禁戒,相隨63亦不越敘64,是謂第三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聖八品道味65,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復次,我法中種種法充滿其中,所謂四意止、四意66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67,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諸神居其中,是謂第68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種種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出種種珍寶。
「復次,我法中諸有眾生之69類,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然我法中無有增減,如彼大海,諸河投之無有增減,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復次,我法中有金剛三昧70,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三昧不可稱計,諸比丘見已娛樂,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於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於其中7172自娛樂。」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曰:「如來法中使有一未曾有法者,勝彼海中八未曾有之法,百倍、千倍不可為比,所謂賢聖八道是也。善哉73!世尊!快說斯言。」
爾時,世尊漸74與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7576見彼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77、盡、道,盡與說之。
爾時,阿須倫便作是念:應有五諦,今世尊但說四諦,與諸天說五諦。是時,天子即於座上得法眼淨。時78阿須倫白世尊言:「善哉!世尊!快說斯言,今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復道而去。
時,天子語阿須倫曰:「汝今所念極為不善,云:『如來與諸天說五諦,與我說四諦。』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終無二言,諸佛終不捨眾生,說法亦無懈倦,說法亦復無盡,亦復不選擇人與說法,平等心而說法79,有四諦:苦、集、盡、道,汝今莫作是念,而呰80 如來言有五諦。」
是時,阿須倫報曰:「我今所造不善,自當懺悔!要當至如來所便81問此義。」
爾時,阿須倫及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四)8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云何為八?比丘當知: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大風正動,火亦83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是謂第一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從兜術天降神來下,在母胎中,是時地亦大動,是謂第二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降神出母胎時,天84地大動。是謂第三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四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若如來入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五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隨85意欲行無數變化,或分身為百千之數,復還為一,飛行虛空,石壁皆過,踊86沒自由,觀地無地想87,了悉空無,是時地為大動,是謂第六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諸天大88神足,神德無量,從彼命終89還生彼間,由宿福行,具足諸德,捨本天形,得作帝釋、若梵天王,時地為大動,是謂第七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若眾生命終福盡,是時諸國王不樂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飢儉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八因緣使地大動。如是,比丘!有八因緣使天地大動。」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五)90
聞如是:
一時,尊者阿那律遊在四佛所居之處91
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於此正法而得長養,諸聲聞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92?阿那律復作是念:此法,知足者93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鬧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是時,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94,今我95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將五百比丘遊化,轉至舍衛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96在閑靜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
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汝今起狐疑;
戒勝於97聞者,於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於無餘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
「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於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98,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99,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於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100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101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六?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部之眾,汝等當知。云何為八?所謂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王103眾、梵天王眾。比丘當知:我曩昔已來至剎利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亦復無人與我等者,獨步無侶,亦無儔104匹;少欲知足,念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復自憶念,至婆羅門眾中、長者眾中、沙門眾中、四天王眾中、三十三天眾中、魔王眾中、梵天王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獨步無侶,亦無儔匹,於中最尊,亦無等倫;少欲知足,意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我當105爾時,在八部眾中獨步無侶,與爾許眾生作大覆蓋。是時,八部之眾無能見頂,亦不敢瞻顏,何當共論議106乎?所以然者,我亦不見天上、人中、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眾中,有能成就此八法者,除如來存不論之。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八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七?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長者曰:「長者家中廣施不乎?」
長者白佛:「貧家惠施,晝夜不斷,四城門中,及大巿中,家中行路,及佛、比丘僧,是為八處惠施。如是,世尊!其有所須,須衣惠108衣,須食與食,國中珍寶終不違逆,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給施之。亦有諸天來至我所,在虛空中而告我曰:『分別尊卑,此者持戒,此者犯戒,與此獲福,與彼無報。』然我心正無有彼此,不起增減之心,普等慈心於一切眾生。有其109眾生依命根存形,有食則存,非食命不濟。施惠一切眾生,其報無量,受其果報110,無有111增減。」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112!長者!平等施者福第一尊。然眾生之心,復有勝如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是時,虛空神、天,稱慶無量,即時而113說此偈:
「佛說擇施尊,愚眾有增減114
求其良福田,何過如來眾?
「然今世尊所說極為快哉!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爾時,世尊告阿那邠邸長者115:「今當與汝說賢聖之眾,善思念之,抱在心懷。或施少獲福多,或施多獲福多。」
阿那邠邸長者白佛言:「唯願世尊敷演其義!云何施少獲福多?云何施多獲福多?」
佛告長者:「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身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116。是謂,長者!賢聖之眾,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
117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實;
此名賢聖眾,惠施獲福廣。
「過去久遠諸佛世尊,亦復有此賢聖118之眾,如我今日無異。正使當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者,亦得如此賢聖之眾。是故,長者!歡喜悅心,供養119聖眾。」
是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法,立不退轉之地。長者聞法120已,喜慶無量,即從座121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八?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一者123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願惠施,無憍恣心;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124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125眾生,不自為己126。如是,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
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歎;
現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報者,當行此八事。其報127無量,不可勝128計,獲甘露之寶,漸至滅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九?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趣泥犁130之路,向涅槃之道,善思念之,無令漏失。」
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比丘:「彼云何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邪見趣泥犁之131路,正見向涅槃之道;邪治趣泥犁之路,正治向涅槃之道;邪語趣泥犁之路,正語向涅槃之道;邪業趣泥犁之路,正業向涅槃之道;邪命趣泥犁之路,正命向涅槃之道;邪方便趣泥犁之路,正方便向涅槃之道;邪念趣泥犁之路,正念向涅槃之道;邪定趣泥犁之路,正定向涅槃之道。是謂,比丘!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諸佛世尊常所應說法,今已果132矣!汝等樂在閑居133處,樹下露坐,念行善法,無起懈慢。今不動行,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非時‧泥犁‧道,須倫天‧地動,
大人八念‧眾,善男子施‧道。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七134



1「含」,聖本作「鋡」。
2「七」,聖本作「六」。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之」,宋、元二本均作「二餘」二字。
5「第四十二之二」六字,聖本作「分之餘」三字。
6車那:又作車匿(Channa)(巴),譯為欲作、覆藏,生於淨飯王之僕婢家,佛陀出家踰城時之馭者,佛陀成道首次歸城時,從佛出家,但與六群比丘為伍,習於惡見,不改惡口,佛陀涅槃後,被治以梵檀法,終悔過而得證阿羅漢果。「那」,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匿」。
7梵法罰:即梵罰(brahma-danda)(巴),又作梵檀,譯為默擯,即不與共語之治罪法。又名梵天治罪法,即於天宮之前別立一壇,令犯罪者進入,諸梵不得與之往來言語。佛陀制定此法,以對治車那等惡性比丘。
8「佛」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言」字。
9「旨」,元、明二本均作「指」。
10「義」,聖本作「儀」。
11「優」,聖本作「憂」。
12「已」,聖本作「以」。
13「優」,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憂」。
14「佛」,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弗」。
15宋、元、明三本均無「為」字。
16摩羅(Malla)(巴),譯為力士,種族名。
17「座」,聖本作「坐」。
18須拔(Subhadda)(巴),又作須跋陀、須跋陀羅,譯為善賢,本為外道,博學多智,於百二十歲時,在拘尸城雙樹間,歸佛出家,為最後受佛陀教誡而證得羅漢果之弟子。往昔賢劫迦葉佛時,為一樹神,迦葉佛將涅槃,以神通力佐助無憂比丘,疾至佛所,無憂聞法而證阿羅漢果,無憂即先佛入涅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大二四‧三九八中):「時,彼樹神既見世尊及苾芻涅槃已,情懷戀慕,作如是念:今此具壽所獲勝利,皆由我得,以此功德,願我來世……彼(釋迦牟尼佛)涅槃時,我得聲聞無學果已,在先滅度。」
19「彼」,宋、元、明三本均作「波波」二字。
20「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睹」。
21「獨」,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猶」。
22「遙」,麗本作「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遙」。
23「問」,宋、元、明三本均作「聞」。
24「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湍」。
25「波」,麗本作「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波」。宋本作「般」。
26「比」,宋、元、明三本均作「輩」。
27聖本無「三」字。
28「解」,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詳」。
29「三」,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二」。
30「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更不見沙門、婆羅門。」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二‧一六○)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佛壽八十,說法四十五年,二十九歲出家,出家經六年修道成無上正等正覺,出家後,初五年參訪外道。本經文「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學」,擬作「五年在外道中學。」
31八賢聖道:又作賢聖八品道,即八正道。
32沙門四果:指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33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爾」字。
34宋、元、明三本均無「般」字。
35「恆」,麗本作「洹」,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改作「恆」。大正本亦作「恆」。
36「槃」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然後」二字。
37「後」,宋、元、明三本均作「而」。
38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39六變振動:又作六反震動、六變震動。「變振」,宋、元、明三本均作「反震」。
40「死」,宋本作「盡」。
41「卿僕」,宋、元、明三本均作「經心」。
42「稱」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者」字。
43宋、元、明三本均無「已」字,聖本作「以」。
44長老(ayasma)(巴),又作具壽,譯為慧命、淨命。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大二四‧三九九上):「小下苾芻於長宿處,不應喚其氏族姓字,應喚大德,或云具壽。」
45「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稱」。
46「誡」,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戒」。
47本經敘說:(一)阿須倫告訴佛,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使諸阿須倫樂在其中。(二)佛開示阿須倫,如來法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使諸比丘樂在其中;阿須倫聽佛開演教法後,向佛懺悔所造之不善業。增支部(A﹒819﹒Paharada 波呵羅)、中阿含第三十五經阿修羅經(佛光一‧二九六)。
48宋、元、明三本均無「大」字。
49波呵羅阿須倫(Paharada asurinda)(巴),又作波羅陀阿須倫、婆羅邏阿須倫。「波」,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婆」。
50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51「本」,聖本作「大」。
52「未曾有法」,麗本作「之法也」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未曾有法」四字。
53「未曾有法」,麗本作「之法也」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未曾有法」四字。
54「潮」,麗本作「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潮」。
55「大海鬼神」,中阿含第三十五經阿修羅經(佛光一‧二九九):「我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龜、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
56麗本無「千由旬形」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7「硨瑪瑙」,聖本作「車馬??」。
58「琥」,聖本作「虎」。
59「白」,元本作「曰」。
60「尊」字之下,聖本有一「曰」字。
61「海」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大」字。
62「謂」,宋、元、明三本均作「名」。
63「相隨」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隨其教戒」四字。「隨」字之下,聖本有「其教式」三字。
64「敘」,聖本作「緒」。
65「味」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是也」二字。
66麗本無「止四意」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7八真直行:即八正道。
68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第」字。
69麗本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0金剛三昧:又作金剛喻定,指如金剛般,能一切無礙,能斷破一切煩惱之三昧,為三乘行者最後斷除一切煩惱,各得究竟果之三昧。增一阿含不善品第四三三經(佛光四‧一六七八):「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
71麗本無「於其中」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2「甚」,宋、元、明三本均作「於其中」三字。
73「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善哉」二字。
74「漸」,麗本作「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漸」。
75麗本無「世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76「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77「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與聖本改作「集」。
78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79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80「而呰」,宋、元、明三本均作「勿咎」。
81「便」,宋、元、明三本均作「更」。
82本經敘說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一)大風、火、水、地起變動。(二)菩薩從兜率天降入母胎。(三)菩薩出母胎。(四)菩薩出家學道成正覺。(五)如來取滅度。(六)神足比丘變現神通。(七)諸天由宿福得作帝釋、梵天王。(八)眾生福盡,國王不樂本邦,各相攻伐。增支部(A﹒870﹒Bhumicala ◎ 地動)、長部(D﹒16﹒Mahaparinibbana-suttanta 大般涅槃經)、小部‧自說經(Ud﹒61)、中
阿含第三十六經地動經(佛光一‧三○七)、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佛光一‧一○○)。
83「亦」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亦」字之上,聖本有一「已」字。
84「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時」二字。
85「在隨」二字,宋、元、明三本均作「由」字。
86「踊」,元本作「涌」。
87「想」,宋、元、明三本均作「相」。
88「大」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89麗本無「從彼命終」四字,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補上。
90本經敘說:(一)阿那律思惟八大人念義,並往問世尊。(二)佛為阿那律開示戒勝於聞,少欲、知足、閑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中,精進最上、最勝,無有能比者;四部眾當修習此八大人念。增支部(A﹒830﹒Anuruddha 阿那律)、中阿含第七十四經八念經(佛光二‧六二二)、後漢‧支曜譯佛說阿那律八念經(大一‧八三五下)。
91「四佛所居之處」,中阿含第七十四經八念經(佛光二‧六二二)作「枝提瘦水渚林中」。枝提(Ceti)(巴),又作支提,譯為眾、憶。巴利本作Cetisu Pacinavamsadaye (支提國東竹山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之」字。
92「事如何」三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時」字。
93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94八大人念:又作八生法、八大人覺(attha mahapurisa-vitakka)(巴),指菩薩、聲聞、緣覺之大力量人之所覺知思念之八種法意。依本經前文,阿那律所悟之大人念,未明言「精進」,於本經後文,佛陀即為阿那律宣說「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
95「今我」,聖本作「我今」。
96「我」,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又我世尊」四字。
97「於」,元本作「與」。
98「第八大人之念」,巴利本作 nippapancaramassayam dhammo nippapancaratino nayam dhammo papancaramassa papancaratino ti(此法為樂無戲論者所有、喜無戲論者所有,此法非樂戲論者所有、喜戲論者所有。)中阿含第七十四經八念經(佛光二‧六二四):「汝從如來更受第八大人之念,受已,便思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識得。」
99「酥」,聖本作「蘇」。
100「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念」字。
101「令」,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今」。
102本經敘說佛以少欲、知足、閒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之成就,而勝於剎利、婆羅門、長者、沙門、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眾;當修行此八法。增支部(A﹒869﹒Parisa 眾)。
103麗本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4「儔」,宋、元、明三本均作「疇」。
105「我當」,宋、元、明三本均作「當我」。
106「議」,聖本作「義」。
107本經敘說阿那邠邸長者於四城門、大巿、家中及佛、比丘僧八處平等惠施,佛讚歎之,並為說施予賢聖之眾,能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勸當以喜悅心,供養聖眾。參閱增支部(A﹒244﹒Dakkhineyya ◎ 當供養)。
108「惠」,宋、元、明三本均作「與」。
109「有其」,宋、元、明三本均作「又且」,聖本作「又具」。
110「果報」,宋、元、明三本均作「報果」。
111聖本無「有」字。
112宋、元、明三本均無「善哉」二字。
113宋、元、明三本均無「時而」二字。
114「增減」,聖本作「減增」。
115「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曰」字。
116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又作四雙八輩(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 )(巴)、八賢聖,為聲聞進修之果位及向道。
117「爾」,宋、元、明三本與聖作均作「是」。
118「賢聖」,宋、元、明三本均作「聖賢」。
119「養」,宋、元、明三本均作「奉」。
120宋、元、明三本均無「法」字。
121「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22本經敘說以隨時、鮮潔、自手、無憍恣心,不望回報、求解脫、求施良田、為眾生而不為己等八事行財物惠施,所獲福報無量,漸至滅度。增支部(A﹒837﹒Sappurisa(1)善士)。
123宋本無「一者」「二者」等等記數。
124聖本作「六者」「七者」「八者」記數。
125「惠施」,宋、元、明三本均作「施惠」。
126「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眾生,不自為己」。巴利本(A﹒vol ﹒4,p﹒244)作 Sucim deti panitam deti,kalena deti,kappiyam deti,viceyya deti,abhinham deti,dadam cittam pasadeti,datva attamano hoti﹒(惠施鮮潔的、惠施殊妙的、應時而惠施、適當的惠施、辨別而惠施、屢屢惠施、惠施時心明淨、惠施之後意悅。)
127「報」,宋本作「諸」。
128「勝」,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稱」。
129本經敘說八邪道為趣泥犁之路;八正道為向涅槃之道。
130泥犁:又作泥犁耶(niraya)(巴),即地獄,為由罪業而感召之極苦處所。參閱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三)。
131麗本無「之」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32「果」,宋、元、明三本均作「畢」。
133「居」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134「七」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