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四十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4 (三九○)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6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或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7;或有眾生無量空,所謂8空處天也;或有眾生無量識9,識處天也;或有眾生不用處,所謂10不用處天也;或有眾生有想無想11,有想無想處天也;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是謂,比丘!九眾生居處,群萌之類,曾居、已居、當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嚫願13有九種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當敷演其義。」是時,諸比丘受佛教誡14。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為嚫願九種之德?比丘當知:檀越15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於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願成就,亦不殺生,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所施之物云何成就16三法?於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謂施物三事成就。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於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謂受施之人成就三法。如是,達嚫成就此九法,獲大果報,至甘露滅盡之處。夫為施主欲求其福者,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成就九法。云何為九?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心念不捨離、健忘、少睡、隱匿淫泆18、亦無19返復為九。是謂,比丘!為成就此九法。惡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惡比丘強顏、耐辱、貪心20、慳著、健忘、少睡、淫泆隱21匿、亦無返復、念不捨離為九。 「云何惡比丘強顏?於是,惡比丘不應求者而求之,違沙門之行,如是比丘名為強顏。 「云何惡比丘耐辱?於是,惡比丘在諸賢善比丘所,自稱歎說,毀呰他人,如是比丘名為耐辱。 「云何比丘生貪心?於是,比丘見他財物皆生貪心,此名為貪也。 「云何比丘慳著?於是,比丘所得衣缽不與人共,恆自藏舉,如是名為慳著。 「云何比丘健忘?於是,惡比丘恆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論說國事兵戰之法,如是惡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惡比丘少於睡眠?於是,惡比丘所應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惡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惡比丘匿處淫泆?於是,惡比丘所為隱匿,不向人說,我今行淫22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23隱匿淫泆。 「云何惡比丘無24返復?於是,惡比丘無恭敬之心,不奉事師長、尊敬25貴重之人,如是惡比丘無有返復。 「若惡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捨離者,終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諸惡之法念當26捨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三)2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孔雀鳥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孔雀鳥顏貌端正28,音響29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知於返復。是謂,比丘!孔雀之鳥成就30此九法。賢哲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正,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31知於返復。 「云何賢善比丘顏貌端正?所謂彼比丘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終不失敘32,如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正。 「云何比丘音響清徹?於是,比丘善別義理,終不錯亂,如是比丘音響清徹。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於是,比丘知時而行,不失次敘。又知可誦知誦,可習知習,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於時節。 「云何比丘知時而行?於是,比丘應往即往,應住即住,隨順33聽法,如是比丘知時而行。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所得遺餘,與人共分,不惜34所有,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少於35睡眠?於是,比丘初夜時,習於警36寤,習三十七品無有漏脫,恆以經行37、臥覺而淨其意38;復於中夜思惟深奧;至後夜時,右脅著地,腳腳相累,思惟計明之想,復起經行而淨其意。如是,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比丘少欲知於返復?於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師長,如是比丘少欲知於返復。如是,賢善比丘成就九法。今此九法當念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四)3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繫縛男子40。云何為九?所謂歌、舞、伎、樂、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術顏色形體,計爾許41事中,唯有更樂,縛人最急,百倍、千倍,終不相比。如我今日觀察諸義,更樂縛人最急,無出是者,隨彼男子繫之牢固也。是故,諸比丘!當念捨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五)42 聞如是: 一時,佛在優迦羅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當說妙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清淨修行梵行,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為一切諸法之本?於是,比丘!凡夫之人不睹賢聖之教,亦不掌43護如來言教,不親近善知識,不受善知識言教。彼觀此地如實知之,此是地如審是地;如44實是地,亦復是水,亦復是火,亦復是風,四事合以為人,愚者之所娛樂。天自知為天,樂於天中45;梵天自知為梵天;大梵自知為大梵,無能出者;光音天還自相知由光音天來;遍淨天自知為遍淨天46;果實天47自知為果實天而不錯亂;阿毗耶陀天48自知為阿毗耶陀天;空處天自知為空處天;識處天自知為識處天;不用處天自知為不用處天;有想無想處天自知為有想無想處天;見者自知為見;聞者自知為聞;欲者自知為欲;智者自知為智;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自49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說也。 「若聖弟子往覲聖人,承受其法,與善知識從事,恆親近善知識,觀此地種皆悉分明,知50所來處,亦不著於地,無有汙染之心。水、火、風亦復如是。人、天、梵王、光音、遍淨、果實、阿毗耶陀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見、聞、念、知,一種、若干種,乃至於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別、善觀察。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都51不起想著52。地種、人、天、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淫、怒、癡之所致也。比丘當知:如來、至真、等正覺善能分別於地,亦不著於地種,不起地種之想。所以然者,皆由破53愛網之所54致55。因有有生,因生有老56死,皆悉除盡,是故如來成最正覺。」佛說此語時57,是時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閉塞心意故。 「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我今具足說之,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誡58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六)59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臥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號:「云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投歸60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與61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座62起而不能自轉搖。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動轉。吾自有坐具63,足得坐耳!」 是時,毗沙門天王知如來心中64所念,從野馬65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梵天王亦復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人66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人67。」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68人。」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 是時,毗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復執勞。」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今日已69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終無此處!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 是時,釋提桓因及毗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篲70除去汙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視之71,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有72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沐73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 爾74時,世尊見比丘食訖,除去75缽器,告彼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胎之厄,因生有老。夫為老者,形羸氣竭;因老有病。夫為病者,坐臥呻吟,四百四病76一時俱臻;因病有死。夫為死者,形神分離,往趣善惡。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無量;復於不可稱計無數劫中,作餓鬼形,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針77,復以融銅而灌其口,經歷無數劫中得作人身,搒78笞79拷掠,不可稱計。復於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亦經恩愛合會,又遇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得賢聖道,爾乃離苦。 「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80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81,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殷勤,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顏,即於座上得三明,漏盡意解。 佛告比丘:「汝已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已解病之原本,去離此生、老、病、死。皆是如來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護一切,無量無限不可稱計,身、口、意淨。」 是時,世尊具足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今速打揵椎82,諸有比丘在羅閱城者,盡集普會講堂。」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前白佛言:「比丘已83集,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往至講堂所,就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學道為畏國王、盜賊而出家乎?比丘!信堅固修無上梵行,欲得捨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欲離十二牽連84。」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師、同一水乳;然各85各不相瞻視。自今已往86,當展轉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為87之處,福勝視病之88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 爾時,世尊說此教已,告阿難曰:「自今已後諸比丘各各當89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諸90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七)9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種之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92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九種之人供之得福,終無耗減。」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八)93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滿94呼王子至95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聞:『朱利槃特比丘與盧迦延梵志共論,然此比丘不能答對。』我又曾聞:『如來弟子眾中,諸根闇鈍無有慧明,無96出此比丘上者。如來優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毗羅衛城中瞿曇97釋種,諸根闇鈍,情意閉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習世間談論98之宜。又王子當知:此比丘者極有妙義。」 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說雖爾,然我意中猶生此念:云何有大神力99,而不能與彼外道異學而共論議100?我今請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王子已見世尊受請已101,即從座起,頭面禮世尊足,右遶102三匝,便退而去。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 爾時,世尊以缽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後住,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爾時,王子白世尊言:「唯願如來手授我缽!我今躬欲自飯如來。」 佛告王子曰:「今缽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來。」 王子白佛言:「願103世尊遣一比丘往取缽來!」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來缽來?」 爾時,朱利槃特比丘化作104五百華樹,其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 爾時,王子聞佛教已,往取缽。遙見五百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於樹下坐禪,繫念在前,無有分散。見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是時105,滿呼王子即還來106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園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還至園中,最在中央,住而彈指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願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受教已,復至園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從座起!」 王子正107作是語已,其餘五百化比丘自然消滅,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是時,滿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滿呼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今自悔責!不信如來言教:『此比丘有108神足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聽汝懺悔!如來所說終無有二。又此世間有九種人周旋往來。云何為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聞已便知,三者觀相然後乃知,四者觀察義理然後乃知,五者知味然後乃知,六者知義、知味然後乃知,七者不知義、不知味,八者學於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義尟。是謂109,王子!九種之人出現世間。如是,王子!彼觀相之人於八人中最為第一,無過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習於神足,不學餘法,此比丘恆以神足與人說法。我今阿難比丘觀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來須是,不用是,亦知如來應當說是,離是,皆令110分明。如今無有出阿難比丘上者111,博覽112諸經義,靡不周遍。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113形作若干形,復還合為一。此比丘後日當於虛空中取滅度。吾更不見餘人取滅度,如阿難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時,佛復告諸比丘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114。」 是時,滿呼王子手自斟酌,供養眾僧。除去缽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叉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朱利槃特比丘恆至我家,隨其所須衣被、雜物、沙門之法,盡在我家取之,當盡形壽供給所須。」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還向朱利槃特比丘懺悔,躬自請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別智115者,此事難遇;欲言智者能別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時,滿呼王子即時116向朱利槃特比丘禮,自稱姓名,求其懺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輕慢,自今之117後更不敢犯。唯願受118懺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報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亦莫復誹謗賢聖。王子當知:其有眾生誹謗聖人者,必當墮三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王子!當作是學!」 爾時,佛與滿呼王子,說極妙之法,勸發令喜,即於座上,得119演此咒願: 「祠祀120火為上,經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眾流海為首; 星中月為先,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諸所有形物; 天及世間人,佛者最為尊; 欲求其福者,供養三佛陀121。」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九?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123梵行之人也。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124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125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當,阿難126!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善知識非惡,親法非為食; 將導127於善路,此親最尊說。 「是故,阿難!勿復更說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爾時,阿難從佛受教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8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之眾五百人俱。 是時,釋提桓因從三十三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129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間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異,想念非一。天帝當知:昔我無數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眾生之類,意何所趣向?為求何願?從彼劫至今日,不見一人心共同者。釋提桓因當知:世間眾生起顛倒之想,無常計常之想,無樂計樂之想,無我有我之想,不淨有淨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惡有福想,福有惡想。以此方便,知眾生之類,其根難量,性行各異。 「若當眾生盡同一想,無若干想者,九130眾生居處,則不131可知,亦難分別九眾生居,神識所止亦復難明,亦復不知有八大地獄,畜生所趣亦復難知。不別有地獄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貴,不知有阿須倫所趣之道,亦復不知三十三天。設當盡共同一心者,當如光音天。以眾生若干種,想念亦若干種。是故,知有九眾生居處、九神所止處,知有八大地獄、三惡道,至三十三天,亦復如是。以此方便,知眾生132類,其性不同,所行各異。」 是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奇雅:『眾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黃、白、黑、長、短不均。』又且,世尊!諸天事猥133,欲還天上。」 佛告釋提桓因曰:「宜知是時。」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繫縛‧法之本, 病‧供養‧槃特,梵行‧若干想。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134 1「含」,聖本作「鋡」。 2「四十」二字,聖本作「三十九」三字。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四」,聖本作「二」。「四」字之下,明本有「九法初」三字。 5本經敘說有九眾生居處,為眾生所曾居、已居、當居;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增支部(A﹒9﹒24﹒Sattavasa 有情居)。 6「時世」,大正本作「世時」。 7「也」字之下,擬補上「或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所謂無想天也。」巴利本(A﹒vol﹒4,p﹒401)作 Santi bhikkhave satta asannino appatisamvedino,seyyatha pi deva Asannasatta:ayam pancamo sattavaso﹒(諸比丘!或有眾生,無想無覺,譬如無想有情,此為第五眾生居。)參閱長阿含第十經十上經(佛光一‧三四六)。 8宋、元、明三本均無「所謂」二字,聖本作「處」字。 9「識」字之下,聖本有一「處」字。 10宋、元、明三本均無「所謂」二字。 11「想」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處」字。 12本經敘說嚫願有三類九種之德:(一)施主成就信、誓願、不殺生;(二)所施物成就色、香、味;(三)受施者成就戒、慧、定。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13嚫願:即達嚫(dakkhina)(巴)及咒願(manta)(巴)。達嚫,即僧眾於受齋食之供養後,對施主報之以說法。四分律卷第四十九(大二二‧九三五下):「時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為足不足,諸居士皆譏嫌:『諸外道人皆稱歎布施,讚美檀越,而沙門釋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食已默然而去,應為檀越說達嚫,乃至為說一偈。』」咒願,又作祝願,意即唱法語,願求施主之福利。 14「誡」,宋本與聖本均作「戒」。 15檀越(dana-pati)(巴),又作陀那缽底、陀那婆,譯為施主、檀越施主、檀主,即施與僧眾衣食等之信男、信女。長阿含第十六經善生經(佛光一‧四三五):「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16「就」字之下,麗本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7本經敘說惡比丘成就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健忘、少睡、淫泆隱匿、無返復、念不捨離等九法;當捨此諸惡法。 18「泆」,宋本作「姪」。 19「亦無」,宋、元、明三本均作「無有」。 20「心」,聖本作「食」。 21「隱」,麗本作「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隱」字。 22「行淫」,宋、元、明三本均作「所行」,聖本無「淫」字。 23「所」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為」字。 24「無」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25麗本無「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6「念當」,明本作「當念」。 27本經敘說佛以孔雀鳥成就九法,喻賢善比丘成就顏貌端正、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少欲知返復等九法;當念奉行此九法。 28「正」,麗本作「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29「響」,聖本作「嚮」。 30宋、元、明三本均無「就」字。 31「欲」字之下,聖本有「知足」二字。 32「敘」,聖本作「緒」。 33「順」,麗本作「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順」。 34「惜」,聖本作「昔」。 35麗本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36「警」,聖本作「景」。 37經行(cankamana)(巴),謂在一定之處,往復步行。四分律卷第五十九(大二二‧一○○五下):「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 38「恆以經行、臥覺而淨其意」,雜阿含卷十一第二七四經(大正‧卷一一‧二七五經)作:「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 39本經敘說女人有九法繫縛男子,更樂(觸)縛人最急,能牢繫男子;當念捨此九法。參閱增支部(A﹒8﹒17﹒Bandhanti (1) ◎諸繫縛之)。 40「女人成就九法繫縛男子」,巴利本(A﹒vol﹒4,p﹒196)作 Atthahi……akarehi itthi purisam bandhati (女人以八相繫縛男子)。所指八相為:(一)色相,(二)戲笑,(三)言說,(四)歌吟,(五)啼泣,(六)威儀,(七)華果,(八)觸(更樂)。 41「許」,宋本作「諸」。 42本經敘說佛為諸比丘說一切諸法之本;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 43「掌」,宋、元、明三本均作「寶」。 44聖本無「審是地如」四字。 45「中」字之下,麗本有一「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6聖本無「天」字。 47果實天(Vehapphala deva)(巴),又作廣果天、廣天、極妙天,異生果報中,此為最勝;為色界第四禪天,十八天之一。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忉利天品(佛光二‧七七○):「遍淨天光明不如果實天光明,果實天光明不如無想天光明,……果實天壽命四劫,或有減者。」 48阿毗耶陀天,(Aviha deva)(巴),又作阿鞞麗舍天,譯為無煩天、無造天,無見、思二種煩惱,為色界第四禪天,五淨居天之一。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忉利天品(佛光二‧七六八):「果實天光明不如無想天光明,無想天光明不如無造天光明,無造天光明不如無熱天光明,……無造天壽命千劫,或有減者。」 49聖本無「自」字。 50聖本無「知」字。 51「都」,聖本作「睹」。 52「著」,聖本作「於」。 53「破」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壞」字。 54「所」,聖本作「不」。 55「致」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也」字。 56「老」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生」字。 57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58「誡」,聖本作「戒」。 59本經敘說:(一)佛親自瞻視病患比丘,並為說法,比丘遂得三明,漏盡意解。(二)佛集諸比丘,敕當展轉相瞻視病苦,瞻病者無異於瞻視如來。參閱小部‧法句經注釋(DhpA﹒1﹒p﹒319)。 60「投歸」,聖本作「歸投」。 61聖本無「與」字。 62「座」,聖本作「坐」。 63坐具:又作尼師檀(nisidana)(巴),譯為敷具、隨坐衣,坐臥時,展敷於地上或臥具上之布,比丘六物之一。十誦律卷第十八(大二三‧一三○上):「佛在維耶離國,爾時諸比丘精汙臥具,早起浣精舍門間曬,中前佛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見是不淨汙臥具浣曬門間,佛食後以是事集比丘僧,……種種因緣呵已廣一揭手半。」「坐」,宋、元、明三本均作「座」。 64麗本無「心中」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5野馬:即是陽燄(marici)(巴)、幻影、蜃氣樓,於沙漠、曠野中出現之一種非實在之自然現象。 66「人」,聖本作「比丘」二字。 67「人」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也」字。 68「疾」,宋、元、明三本均作「病」。 69「已」,麗本作「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70「篲」,宋、元、明三本均作「帚」。 71「視之」,宋、元、明三本均作「之床」。 72「有」,宋、元、明三本均作「又」。 73「沐」字之上,麗本有一「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4「爾」,明本作「是」。 75「去」,宋、元、明三本均作「其」。 76四百四病:即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生起一一大種之百病。佛醫經(大一七‧七三七上):「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 77「針」,宋、元、明三本均作「鍼」。 78「搒」,大正本作「榜」。 79「笞」,聖本作「??」。 80種性(gotrabhu)(巴),又作種姓地、向種姓者,具有顯現佛性種子之人,為證得三乘菩提之本性。四果聖者前修暖、頂、忍、世界第一法,四善根之加行道之行者,名種姓人,或種姓地,再上即得初果見道位。 81「生」字之下,聖本有一「相」字。 82「椎」,宋、元、明三本均作「搥」,聖本作「推」。 83「已」,聖本作「以」。 84十二牽連:即十二支緣生法。 85麗本無「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6「往」,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後」。 87「為」,宋、元、明三本均作「施」。 88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89麗本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0宋、元、明三本均無「諸」字。 91本經敘說四果、四向、向種性人等九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增支部(A﹒9﹒10﹒Ahuneyya 應請)。 92宋、元、明三本均無「向」字。 93本經敘說:(一)滿呼王子請供佛及比丘僧,但因輕視朱利槃特而不予延供。(二)佛留缽於朱利槃特所,令滿呼親往取缽。(三)朱利槃特分形坐於五百樹下,滿呼無策而歸,佛授教往請朱利槃特。(四)滿呼於佛前懺悔,佛為說有九種之人出世,並讚歎朱利槃特能以神足度人、阿難能觀相知意,唯二人能於空中取滅度。(五)滿呼白佛願恆供養朱利槃特,佛令其先向朱利槃特懺悔。(六)佛為滿呼說妙法及咒願。 94「滿」,聖本作「蒲」。 95「至」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往」字。 9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無」字。 97「曇」,宋、元、明三本均作「蜜」。 98「論」,宋、元、明三本均作「議」。 99「力」,宋、元、明三本均作「足」。 100「議」,聖本作「義」。 101宋、元、明三本均無「已」字。 102「右遶」,宋、元、明三本均作「遶佛」。 103「願」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唯」字。 104宋、元、明三本均無「作」字。 105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6「來」,宋、元、明三本均作「至」字。 107大正本無「正」字。 108「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極」字。 109「謂」,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110「令」,宋、元、明三本均作「悉」。 111「上者」,宋、元、明三本均作「者上」。 112「覽」,宋本與聖本均作「攬」。 113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字。 114「比」字之下,聖本有一「也」字。 115「智」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知」字。 116「時」,宋、元、明三本均作「前」。 117「之」,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118「受」,明本作「求」。 119宋、元、明三本均無「得」字。 120「祠祀」,宋、元、明三本均作「祀祠」。 121「陀」,麗本作「業」,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陀」。 122本經敘說佛為阿難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人,能引人向善道以至無為處。參閱相應部(S﹒45﹒2﹒Upaddha ◎半分)、雜阿含卷二十七第七三八經(大正‧卷二七‧七二六經)、雜阿含卷二十八第七八○經(大正‧卷二八‧七六八經)。 123「全」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是」字。 124「燈」,宋、元、明三本均作「錠」,聖本作「鐙」。 125提和竭羅佛(Dipamkara buddha)(巴),譯為燈光佛、燃燈佛、錠光佛,過去久遠出現之佛,授記釋尊成佛。參閱增一阿含地主品第一九五經(佛光一‧四四九)。 126「若當阿難」,宋、元、明三本均作「阿難若當」。 127「導」,聖本作「道」。 128本經敘說佛為釋提桓因說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增支部(A﹒9﹒24﹒Sattavasa 有情居)。 129「想」,聖本作「相」。 130「九」,聖本作「七」。 131聖本無「不」字。 132「生」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 133「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煩」字。 134「十」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