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1經卷第五十2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3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4 (四六四)5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大愛道6遊於毗舍離城高台寺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爾時,大愛道聞諸比丘說:「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不過三月,當在拘夷那竭娑7羅雙樹間。」爾時,大愛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見如來取滅度,亦復不堪任見阿難取滅度,我今宜可先取滅度。 爾時,大愛道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卻後不過三月,在拘夷那竭娑8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爾時,大愛道重白佛言:「自今已9扣,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尼說戒!」 佛告之曰:「我今聽比丘尼,還與比丘尼說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戒,無令差錯。」 爾時,大愛道前禮佛足,在佛前立。爾時,大愛道復白佛方:「我今更不見如來顏色,亦10不見將來諸佛,不受胞胎,永處無為,今日違離聖顏,永更不睹。」 時大愛道繞佛七匝,亦復繞阿難七匝,盡繞諸比丘眾,卻11退而去。還諸12比丘尼眾中,告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無為涅槃界。所以然者,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汝等各宜隨13所行。」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缽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缽陀蘭14遮15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爾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時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見世尊默然可之,前禮佛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本房。 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揵16椎17,於露地敷坐具,騰在虛粉,於虛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燄,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不出煙;舉身放燄,舉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水,左脅出火18;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舉身出水。 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跏19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而入二20禪;從第二禪起而入第三21禪;從三22禪起而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想知滅;從想知滅起還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23起入24不用處;從不用入起還入識處;從識起還入空處;從空處起還入第四禪,從第25四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入26二禪中27;從二禪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還入四禪;已入四禪便取滅度。 爾時,天地大動,東踊28西沒,本踊東沒,四邊者踊中央沒,又四面涼風起,諸天在空作倡伎29樂,欲界諸天涕零悲泣,猶如春月天降甘雨,神妙之天雜碎優缽華香,又阿碎栴檀而散其上。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缽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曇彌比丘尼、舍瞿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缽30陀蘭遮31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32、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33於露地34敷坐,飛在虛空,於虛空之35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乃至入想知滅,各取滅度。 爾時,毗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所講說。時,耶輸提及五百童子遙36見五百比丘尼作十八變,見已,歡喜踊躍無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爾時,世尊而告阿難曰:「汝往至耶輸提大將所,而告之曰:『速辦五百床具,五百坐具,五百瓶酥37,五百瓶油,五晨輿花,五晨裹香,五百車新。』」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不審世尊欲何施為?」 佛告之曰:「大愛道已取滅度,及五百比丘尼泥洹,我等欲供養舍利。」 爾時,阿難悲泣交集,不能自勝:「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 爾時,阿難以手揮淚,便往至耶輪提大將所。 爾時,耶輸提遙見阿難來,皆起前迎,并作是說:「善來,阿難!欲何38告敕?又行非常。」 爾時,阿難報曰:「我是佛使,欲有所告敕。」 時,大將咸共問曰:「欲何所告敕?」 阿難報曰:「世尊告大將曰:『當辦五百床具39,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皆取滅度,我等往40養舍利。』」 爾時,大將悲泣交集,而作是說:「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及五百比丘尼取滅度甚為速哉!誰當教授41我等,教化分檀布施?」 爾時,耶輸提大將即辦五百床具,五百瓶油、酥、薪,及諸耶維之具,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耶輸提大將白世尊言:「如為所約敕,供養之具今日已辦。 佛告42曰:「汝今各取大愛道身及五百比丘尼身,出毗舍以曠野之處,吾欲於彼供養舍利。」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 是時,長者即往至大愛道等43所,告一人曰:「汝今施梯,登44牆入內,徐45開門,無令有聲。」 是時,彼人如彼教敕,即入開門。復敕五百人各舉46舍利著于床上。爾時,有二47沙彌尼在,一名難陀,二名優般難陀。是時,二沙彌尼語大將曰:「止!止!大將!勿觸擾諸師。」 耶輸提大將報曰:「汝師不為睡眠,皆取滅度。」 爾時,二沙彌尼48聞諸師皆取滅度,心懷恐怖,即自思惟,觀有集49之法皆是盡法,即於坐處得三明六通。爾時,二沙彌尼即飛在虛空中,先至曠野之中作十八變,坐臥經行,身出水火,變化無量,即於無余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50。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云:「汝等舉51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是時,釋提桓52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53屈伸臂頃來至毗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54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毗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諸55閱叉、鬼神,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56賴吒天王將諸乾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毗婁勒叉57天王將諸無數拘槃荼58,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毗婁波59叉天60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毗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61告諸天:「止!止!天五!如來自當知62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63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64世尊皆自供養2旬65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66。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 爾時,毗沙門天王告五百鬼曰:「汝等往至栴檀林中,取香67薪來,當供養2旬。」時,五百鬼聞天王語已,即往至栴檀林中,取栴檀薪來至壙野之間。 是時,世尊躬自舉床一腳,難陀舉一腳,羅云舉一腳,阿難舉一腳,飛在虛空,往至彼塚間;其中匹68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舉五百比丘尼舍利至於69塚間。爾時,世尊告耶輸提大將曰:「汝今更辦二床具70,二坐具,二車薪、香花供養二沙彌尼身。」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尋時,即辦供養之具。 爾時,世尊以栴檀木各傳與諸天。是時,世尊復告大將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71分別而供養之。二沙彌尼72亦復使然。」 時,大將受佛教已,各各分別而取供養,即取273旬。爾時,世尊復以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 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爾時,諸天、人民皆悉云集在於塚間;天、人大眾十億垓那術74。時大將火滅已,復取舍利而起偷婆75。 佛告大將曰:「汝今取五百比丘尼舍利與起偷婆,長夜之中受福無量!所以然者,世間有四人起於偷婆。云何為四?若有人與如來、至真、等正覺起於偷婆,與76轉輪聖王,與闢77支佛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與78起偷婆者,受福無量!」爾時,世尊與諸天、人民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爾時,天與人有一億,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天、人民、乾沓和、阿須輪79、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五)8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舍衛城內有比丘尼名曰婆陀81,將五百比丘尼於彼遊化。時,婆陀比丘尼在閑靜之處,而自思惟,結跏趺坐,系念在前,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自笑。有比丘尼遙婆陀比丘尼笑,見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獨在樹下而笑,將有何緣?」 時,五百比丘尼即相將至婆陀比丘尼所,頭面禮足。爾時,五百比丘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緣獨坐樹下而笑耶?」 爾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在此樹下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見昔所經曆身,死此生彼,皆悉觀見。」 時,五百比丘尼復白言:「唯願當說曩昔之緣!」 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曰毗婆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出現於世。爾時,世界名槃頭摩,人民熾盛不可稱計。爾時,如來遊彼國界,將十六萬八千比丘從,前後圍遶82而為說法。時佛名號流布四遠:『毗婆屍佛者眾相具足,是一切人良佑福田。』爾時,彼國界中有童子名曰梵天,顏貌端正83,世之希有。 「時,彼童子執寶蓋而行諸街巷中。時有居士婦亦端正,亦從此道行,眾人皆共觀看。時童子便作是念:我今亦復端正,手執寶蓋,眾人皆不觀視我身,此諸人民皆共觀此女人。我今要當作方便,使人觀視我。時彼童子即出彼城,往至毗婆84屍佛所,手執寶華,供養七日七夜,亦作誓願:『設當毗婆屍佛有此神足,有此神力,是世間、天85上福田,持此功德,使我將來之世作女人身,人民見之莫不喜踊。』 「爾時,彼童子七日七夜供養彼佛已,隨命長短,後便生三十三天,於彼86作女人87身,極為端正,玉女中第一;以五事功德勝彼天女。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樂、天威福、天自在。時三十三天見已,各自說曰:『此天女者,極為殊妙,無與等者。』其中或有天子作是說:『此天女我應得以為天後88。』各相競爭89。時大天王說曰:『汝等勿共斗90訟,其中能說極妙法91者,便以此天女與之作婦。』 「爾時,有一天子便說斯偈: 『若起若復坐,寤寐無有歡; 設我眠睡時,然後乃無欲。』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汝今故為樂,於眠無念想; 我今興欲念,如似打戰鼓。』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設復92打戰鼓,猶有休息時; 我欲馳速疾,如水流不停。』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如水漂93大木,猶有休息時; 我恆思想欲,如殺象94不蟓。』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汝等猶閑暇,各能說斯偈; 我今不自知,為存為亡乎?』 「爾時,諸天人白彼天子曰:『善哉!天子!所說偈者極為清妙。今以95此天女奉貢天王。』爾時,天女即入天王宮。汝等諸妹96勿有猶豫。所以然者,爾時童子供養佛上寶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童子身者,即我身是也。 「過去三十一劫97有式詰如來,出現於世,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眾十六萬人俱。爾時,彼天女後便命終而生人中,受女人身,極為端正,世之希有。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缽,入野馬城乞食。時彼天女人復為長者婦,以好飲食,奉上式詰如來,亦98作誓願:『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顏貌端正,與人殊異。』 「爾時,彼女人後便命終生三十三天,於彼復作女人,極為端正。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在。爾時天女,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彼99女人者,則我身是。 「即於彼劫毗舍羅婆如來出現於世,爾時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受女人身,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復與長者居士作婦。爾時,長者婦復以妙衣好服奉上如來,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100身。』時彼婦女101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彼天女。爾時彼女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然者,爾時女人者,則我身是。 時彼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在波羅大城,與月光長者作婦102婢,顏貌粗丑,人所惡見。自毗舍羅婆去世,更無佛出103。爾時,闢支104佛遊化。時月光長者婦告其婢告其婢曰:『汝在外遊行,求覓沙門,顏貌端正,入吾意者,將來在家,吾欲供養。』爾時,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覓沙門,遇見闢支佛城內遊乞,然105顏貌粗惡,恣色丑弊。時彼婢使語闢支佛曰:『大家欲見,願屈至家。』即入白主106:『沙門已至,可往相見。』 「時長者婦見沙門已,心不歡樂,即語其婢:『此還發遣,吾不布施。所以然者,由其顏貌粗弊故。』爾時,其婢語夫人曰:『設夫人107不惠施沙門者,我今日所應食分,盡用惠施。』時彼夫人即出食分,細 一升108。時彼婢便109授與沙門110,闢支佛受此食已,飛在虛空作十八變。時長者婢復作誓111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人112,極為端正。』 「時彼闢支佛手擎缽飯,繞113城三匝。時114月光長者將五百商人集115普會講堂。時彼城中男女大小,見闢支佛擎缽飯,飛在虛空,見116已,相117謂言:『斯是何人功德乃爾乎118?誰119遇此闢支佛飯120食惠施?』 「時長者婢語121夫人曰:『願122出觀向123沙門神德,飛在虛空作十八變,神德無量。』時長者婦告其婢曰:『今124所惠施沙門之食,設獲福者,盡持與我,我當與汝二日食直。』其婢報曰:『不125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與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報曰:『我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我今與汝百枚金錢。』其婢報曰:『我126不須。』夫人復告:『與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亦不須。』夫人告曰:『我免127汝身,使不作婢。』婢128報曰:『我亦不須求為良人。』夫人復告:『汝作129夫人,我為婢使。』其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夫130人。』夫人告曰:『我今當取汝撾打,毀兀131耳鼻,截汝手足,當斷汝頭。』其婢報曰:『如斯之痛,盡堪任受,終不以132福而相惠施;身屬大家,心善各異。』爾時,長者即撾133其婢。 「時五百商人各作斯論:『此神人者今來乞食,必當是我家施與。』時月光長者發遣諸人,還來入家,見夫人取婢鞭打,即問之曰:『以何因緣而鞭此婢? 「時婢便以斯因緣具白。時月光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攝夫人以134為婢使,使其婢135代夫人處。 「爾時,波羅136城有王治化,名梵摩達137。時彼大王聞月光長者飯闢支佛,甚懷喜悅,乃遇真人,隨時惠施。梵摩達王即遣人召月光長者,而告之曰:『汝實飯神仙真人乎?』長者白王:『實遇真人,以食惠施。』時梵摩王尋時賞賜,更增職位。時長者婢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殊妙,世之希有,五138事功德勝彼諸天。諸妹莫作是觀,爾時長者婢139,即我身是也。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140孫如來,時彼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於人中。爾時,與141耶若達梵志作女,時此女人復飯如來,發142誓願:求作女人身。後命終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諸天女,復從彼命終,生於人中。 「爾時,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時彼天女為長者女,復以金華供養拘那含牟尼佛:『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後身得作女人身。』時此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於彼端正,出眾天女上,有五事功德而不可及。爾時長者女供養拘那含牟尼佛,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143女人,則我身是。 「時彼天婦隨壽長短,來生人中,復與長者作婦,顏貌殊特,世間144希有。 「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時長145者婦七日七夜,供養迦葉佛,發誓願言:『使我將來世得作女人身。』 「時長者婦隨壽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功德勝彼天女。爾時長者婦供養迦葉佛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婦,則我身是。 「於此賢劫釋迦文佛146出現於世,時彼天女命終之後生羅閱城中,與劫毗羅147婆羅門作女,顏貌端正,出諸女人表。劫毗羅148婆羅門女正以149紫磨150金像,至彼女人所,黮151如似墨,意不貪五欲。諸妹莫作斯觀,此女人身豈異人乎?爾時婆羅門女者,則我身是也152。諸妹當知:皆昔日功報,與比缽羅摩納作婦,所謂摩訶迦葉是。尊大迦葉先自出家,後日我方出家,自憶昔日所經曆女人之身,是以今故自笑耳!我以無智自蔽,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緣,故笑昔日所經曆。」 爾時,眾多比丘聞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無數世時153事,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聲聞之中比丘尼,自憶無數世事如斯人乎?」 諸154比丘白佛:「不見155,世尊!」 佛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自憶宿命無數世事,劫毗羅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六?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須臾退坐,前白佛言:「劫為長短、為有限乎?」 佛告比丘:「劫極長遠,我今與汝引譬,專意聽之,吾今當說!」爾時,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猶如鐵城縱廣一由旬,高一由旬157,芥子滿其中,無空缺處,設有人來百歲取一芥子,其鐵城芥子猶有減盡,然後乃至158為一劫,不可稱計159。所以然者,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眾生恩愛縛著,流轉生死,死此生彼,無有窮已,我於其中厭患生死。如是,比丘!當求巧便,免此愛著之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卷第五十160 1「含」,聖本作「鋡」。 2「五十」,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四十九」。 3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宋、元二本均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十二字,明本作「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九字。 4「五十二」,麗本作「五十」,今依順序改作「五十二」。聖本作「五十一」,明本作「五十二之一」。 5本經敘說:傉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親自供養2旬舍利,以報養育之恩。佛為耶輸提大將說與如來、轉輪聖王、阿羅漢、闢支佛起偷婆,將受福無量。西晉‧白法祖譯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大二‧八六七上)、劉宋‧慧簡譯佛母般泥洹經(大二‧八六九中)。 6大愛道(Mahapajapati)(巴),又作大愛道瞿曇彌、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增一阿含比丘尼品第三十一經(佛光一‧八八):「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是。」巴利本(A﹒vol﹒1,p﹒25 )作 aggam……mama savikanam bhikkhuninam rattannunam (我之女弟子比丘尼中,久出家﹝者﹞中之第一。) 7「娑」,宋本作「摩」。 8「娑」,宋本與聖本均作「摩」。 9「已」,聖本作「以」。 10「亦」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復」字。 11「卻」,宋、元、明三本均作「便」,聖本作「各」。 12「諸」,宋、元、明三本均作「詣」。 13「隨」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時」字。 14「蘭」,麗本作「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蘭」。 15「遮」,麗本作「柘」,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遮」。 16「揵」,麗本作「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改作「揵」。 17「椎」,聖本作「稚」。 18「火」,麗本作「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19「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跏」。 20「二」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第」字。 21「三」,元本作「二」。 22「三」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第」字。 23麗本無「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還」字。 25宋、元二本均無「第」字。 26「入」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還」字。 27宋、元、明三本均無「中」字。 28「踊」,明本作「湧」。 29「伎」,宋、元、明三本均作「妓」。 30「缽」,麗本作「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缽」。 31「遮」字之下,麗本有一「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2麗本無「婆羅遮羅比丘尼」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3宋、元、明三本均無「各」字。 34聖本無「地」字。 35宋、元、明三本均無「之」字。 36「遙」,宋、元、明三本均作「逢」。 37「酥」,聖本作「5」。 38「何」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所」字。 39麗本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0「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欲」字。 41「授」,聖本作「將」。 42「告」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之」字。 43「等」,宋、元、明三本均作「寺」。 44「登」,聖本作「 」。 45「徐」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徐」字。 46「舉」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輿」字。 47聖本無「二」字。 48麗本無「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49「集」,麗本作「習」,今依據聖本改作「集」。 50宋、元、明三本均無「中」字。 51「舉」,宋、元、明三本均作「輿」。 52「桓」,聖本作「洹」。 53「士」,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人」。 54「及」字之下,麗本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5麗本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6「地」,聖本作「頭」。 57聖本無「叉」字。 58「荼」,宋、元、明三本均作「茶」。 59「波」,聖本作「 」。 60「天」字之上,聖本有一「大」字。 61「佛」,明本作「弗」。 62「當知」,宋本作「知斯」。 63「哺」,聖本作「 」。 64「佛」字之下,宋本有「又諸佛」三字。 65「2旬」,宋、元、明三本均作「耶維」。 66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無「皆自供養」四字。 67「香」,宋、元、明三本均作「栴檀」。 68大正本無「四」字。 69「於」,宋、元、明三本均作「大」。 70麗本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1聖本無「各」字。 72麗本無「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補上。 73「2」,大正本作「蛇」。 74「術」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一「他」字。 75「火滅已復取舍利而起偷婆」十一字,宋本作「復取火滅」四字。 76麗本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7「闢」字之上,麗本有「聲聞」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8麗本無「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與」十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9「輸」,宋、元、明三本均作「倫」。 80本經敘說:傉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之事,并為尼眾說自己昔日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之本生因緣。佛讚許婆陀為尼弟子中,自憶宿命無數世事第一。參閱小部‧長老尼偈經注釋(ThigA﹒p﹒63¯66。 81婆陀(Bhaddakapilani)(巴),又作跋陀迦毗羅、劫毗羅,譯為妙賢。巴利本(A﹒vol﹒1,p﹒25 )作 pubbenivasam anussarantinam (隨念宿住中之﹝第一﹞)。 82「遶」,大正本作「繞」。 83「正」,聖本作「政」。 84「婆」,聖本作「波」。 85「天」,宋、元、明三本均作「無」。 86「彼」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復」字。 87宋、元、明三本均無「人」字。 88「天後」,聖本作「夫婦」。 89「爭」,聖本作「諍」。 90「斗」,元本作「聞」。 91「法」,宋、元、明三本均作「偈」。 92「復」,聖本作「有」。 93「漂」,聖本作「 」。 94「象」,宋本與聖本均作「鳥」。 95「以」,麗本作「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96「妹」,麗本作「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妹」。 97「劫」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中」字。 98「亦」,麗本作「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與聖本改作「亦」。 99「彼」,宋、元、明三本均作「時」。 100「女」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人」字。 101「女」,宋、元、明三本均作「人」。 102宋、元、明三本均無「婦」字。 103麗本無「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4「闢支」,麗本作「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闢支」二字。 105「然」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彼」字。 106「主」,聖本作「王」。 107宋本無「曰設夫人」四字,元、明二本均無「夫人」二字。 108「升」,宋、元、明三本均作「斗」。 109「便」,宋、元、明三本均作「使」。 110「門」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時」字。 111「誓」,明本作「是」。 112「人」,宋、元、明三本均作「身」。 113「繞」,大正本作「遶」。 114麗本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5「集」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會」字。 116「見」字之上,聖本有一「坐」字。 117「相」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自」字。 118「乎」,聖本作「于」。 119麗本無「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0「飯」,宋、元、明三本均作「飲」。 121「語」,宋、元、明三本均作「白」。 122麗本無「願」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3「向」,宋、元、明三本作「看」。「向」字之下,聖本有一「者」字。 124「今」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汝」字。 125「不」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我」字。 126「我」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亦」字。 127「免」,聖本作「勉」。 128「婢」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其」字。 129「作」,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130「夫」,宋、元、明三本均作「良」。 131「兀」,宋、元、明三本均作「杌」。 132「以」,聖本作「已」。 133「撾」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打」字。 134宋、元、明三本均無「以」字。 135「婢」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身」字。 136「」,大正本作「」。 137梵摩達(Brahmadatta)(巴),又作梵摩達多,譯為梵與、梵授。 138「五」字之上,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有」字。 139「婢」字之下,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有一「者」字。 140「樓」,聖本作「屢」。 141麗本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2「發」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此」字。 143宋、元、明三本均無「長者」二字。 144「間」,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145「長」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彼」字。 146麗本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7劫毗羅(Kapila)(巴),又作迦比羅,譯為黃頭、金頭。 148麗本無「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9「以」,元、明二本與聖本均作「似」。 150「磨」,聖本作「摩」。 151「黮」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 」字。 152宋、元、明三本均無「也」字。 153宋、元、明三本均無「時」字。 154麗本無「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5「見」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也」字。 156本經敘說佛以鐵城芥子譬喻生死劫長,無有邊際;勸當厭離生死,免除愛著。相應部(S﹒15﹒6﹒Sasapa ◎ 諸芥子)、雜阿含卷三十四第九四○經(大正‧卷三四‧九四八經)、別譯雜阿含卷十六第三四一經(大二‧四八七下)。 157麗本無「高一由旬」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8宋、元、明三本均無「至」字。 159「猶如鐵城縱廣一由旬……不可稱計。」雜阿含卷三十四第九四二經(大正‧卷三四‧九五○經)作:「譬如,比丘!有士夫壽命百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三百千劫,如是憶念劫數,百年命終,不能憶念劫數邊際。」 160「五十」二字,宋、元、明三本與聖本均作「四十九」三字。「十」字之下,聖本有「光明皇後願文」六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