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校對者 袁雪梅 改稿者 江 進 大門總攝頌曰。 初明受近圓 次分亡人物 圓壇并戶鉤 菩薩像五門 別門初總攝頌曰。 近圓知日數 界別不入地 界邊五眾居 不截皮生肉 第一子攝頌曰。 近圓男女狀 非近圓為師 難等十無師 莫授我七歲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具壽鄔波離來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苾芻與他受近圓時。彼若根轉。得名善受不。佛言。是受近圓。應可移向苾芻尼處。 復次世尊。若苾芻與他男子受近圓時。而此男子作女人音聲女人意樂及形狀法式。此人得名為受近圓不。佛言。鄔波離。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苾芻尼與他女人受近圓時。而此女人作男子音聲男子意樂及形狀法式。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尼得越法罪。 若以不受近圓人為親教師。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身有難事。自言我有。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不名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身無難。事自言我。有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實有難事。自言我無諸難。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不名受近圓。諸苾芻無犯。 若人實無難事復自言無。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此名善受。 若苾芻與出家者。未受十戒面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受近圓時。親教師不現前。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受近圓時。作如是語。莫授我近圓。諸苾芻受。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非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如世尊說。若人年滿七歲能驅烏鳥。應與出家者。大德。若有童子年始六歲。於僧食廚能驅烏鳥。此人應與出家不佛言。許滿七歲。此不應與若滿七歲不能驅烏與出家不。佛言。不應許能驅烏故。 第二子攝頌曰。 日數每應知 告白夜須減 六日十八日 說戒不應頻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婆羅門居士等。至苾芻所問言。阿離耶。今是何日。答言。不知。諸人告曰。聖者。外道之類於諸日數及以星曆悉皆善識。仁等亦應知日數星曆。云何不解而為出家。遂默不答。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知日數星曆。時諸苾芻悉皆學數星曆及以算法。便生擾亂廢修善業佛言。應令一人學數。雖聞佛教。不知誰當合數。佛言。應令眾首上座數之。是時上座忘失其數。使知事人亦不能憶。佛言。可作泥珠。或作竹籌。滿十五枚。每日移一。如此作時被風吹亂。佛言。應取十五枚竹片。可長四五指。一頭穿孔以繩貫之。挂壁要處。每日移一。時彼舉眾皆共移籌。佛言。上座及知事者應移。時有婆羅門居士至苾芻所問言。聖者。今是何日。彼便報曰。仁今可問上座及知事人。諸人告曰。仁等亦有計番。當直知日人耶。時諸苾芻默然無答。以緣白佛。佛言。應可作白普告眾人。時諸苾芻隨處告白。佛言。不應隨處作白。然於眾集。在上座前而為秉白。大眾應知。今是月一日。諸俗聞說復云。仁等。豈可不說半月黑白分耶。答言不作。苾芻白佛佛言。當稱黑白月分。應如是說若於晡後大眾集時。令一苾芻於上座前合掌而立一心恭敬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今是黑月一日。仁等應為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并舊在天神各誦經中清淨妙頌。時諸苾芻雖復日日告曰。不稱造寺施主名字。佛言。當稱造寺施主名字。亦應稱說明日設食施主名字。令彼施主所願隨意福善彌增。若更有餘施主皆同此說。及餘天眾八部之類。師僧父母皆悉稱名。普及一切眾生。皆令福利增長。時諸苾芻聞是語已。即皆各說清淨伽他曰。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菩薩之福報 無盡若虛空 施獲如是果 增長無休息 時有施主。請諸苾芻當設供養。苾芻知已不為宣告施主名及以住處。佛言。應預宣告施主名字云。施主某甲。明日當為大眾設食。住在某處。復有婆羅門居士。至苾芻處問言。聖者。今是何日。答言。是十五日。彼復問曰。時人皆云十四日。如何仁等言十五耶。豈可苾芻不為減夜。答言。不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為減夜。時諸苾芻頻於半月而為減夜俗人問言。聖者。今是何日。答是十四。彼言。聖者。時人皆云十五日。如何仁等頻於半月而為減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不應頻於半月而減其夜。然須計時過月半已。應為減夜(謂從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為一月。從二月十六日至月盡。即是月半。令減一夜為其小月。餘皆倣此。為東西不同故)如是一歲總有六日。是十四日有六日。是十五日為長淨事。時有婆羅門居士。來問苾芻曰。聖者。今是何月。答言。今是室羅末拏月(當五月十六日已去至六月十五日)。彼復問言。聖者。諸人咸云阿沙荼月(從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仁等乃云室羅末拏月。豈可仁等不為閏月耶答言。不為。人皆共笑。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為閏月。時諸苾芻於每年中恒為閏月。俗人來問聖者。今是何月。答言。是阿沙荼月。彼復問曰。聖者。諸人咸云今是生室羅末拏月。仁等乃云是阿沙荼月。豈可仁等於每年中為閏月耶。答言。如是。同前譏笑。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年年中而作閏月。應至六歲方為閏月(即是五六當三十月。此謂古法與今不同)時有國王。至二年半便為一閏。苾芻不隨。人共嫌恥。佛言。苾芻應隨王法為其閏月。若星道行參差者。亦應隨其星道而數用之。是故汝等應可識知日月星分與俗同行。令諸外道來求過者不得其便。大德。頗有苾芻住處令授學人得說戒不。佛言。不得。 第三子攝頌曰。 界別不告淨 亦不為羯磨 乘空不持欲 解前方結後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住界內人得向界外者告清淨不。佛言。不得。住界外人。得向界內者告清淨不。佛言。不得。住界內人。得為界外者作羯磨不。佛言。不得。住界外人。得為界內者作羯磨不。佛言。不得。若有乘空持欲去時。成持欲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若不解前界。得結後界不。佛言不得。應以白四解前然後方結。 第四子攝頌曰。 不入界捨界 樹界有世尊 不越及可越 羯磨者身死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頗得以界入餘界不佛言。不得。有幾種界不相涉入。佛言。謂小壇場及現停水處。并苾芻苾芻尼界。此皆不入若先結界有幾種捨法。佛言。有五。一謂大眾悉皆歸俗。二謂大眾同時轉根。三謂大眾決心捨去。四謂大眾俱時命過。五謂秉白四羯磨解。得以一樹為二界標不。佛言。各取一邊得為三界標。或為四界標。量知分齊皆得成就。 爾時世尊。在迦尸國人間遊行。遇到一處遂便微笑世尊常法。若微笑時。即於口中。出五種色青黃赤白及以紅光。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然地獄。大燒然地獄。無間地獄。疱形地獄。連疱地獄。阿吒吒地獄。阿呵呵地獄。阿呼呼地獄。青蓮花地獄。紅蓮花地獄。大紅蓮花地獄。如是等處。若受炎熱皆得清涼。居處寒水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語。我與汝等。為從此死生餘處耶。 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故。復現餘相。彼見相已咸作是語。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必由希有大人威神力故。令我身心現處安樂。既生敬信。能滅地獄所有諸苦。於人天處受勝妙身。當為法器得見真理。其光上昇者。從四大王眾天。至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乃至色究竟天。於此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并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已。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傍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遶佛三匝從頂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發大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阿難陀。此地方所。乃是過去迦攝波佛。為聲聞眾說法之處。時阿難陀聞是語已。疾疾取七條衣疊為四重。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座。願佛知時可於斯坐。冀令此地有二正覺受用之處。謂迦攝波佛及今世尊。佛告阿難陀曰。善哉善哉。我雖不說汝自知時。爾時世尊即便說座。復告阿難陀曰。此地方所。是迦攝波佛所住之寺。此是經行處。此是廊宇門屋洗足之處。此是淨廚地。此是浴室處。汝等應知。是時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淨不淨地者。不知齊何名淨不淨。佛言。乃至正法住世。有淨不淨。正法若滅。悉皆不淨。世尊。齊何名正法住世。云何名滅。佛告鄔波離。乃至有秉羯磨。有如說行者。是則名為正法住世。若不秉羯磨。無如說行。是則名為正法滅壞。 復白佛言。若無上大師在於界外。苾芻得秉羯磨不。佛言。不得。若大師在於界內。餘人得秉羯磨不。佛言。得又得以世尊足僧數不。佛言不得。佛寶僧寶體差別故。於不可越界得越過不。佛言。不得。大德。不知有幾不可越界。佛言。有其五種。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壇場現停水處二界中間。大德。若有深塹及以河澗。不可越界。頗得越不。佛言。若常有橋梁。越之非咎。如其橋梁破壞。得齊幾時名不失界。佛言。得齊七夜。此據有心修理。無心修理隨破即失。若有苾芻。正結界時。秉羯磨者忽然命過。得成結不。佛言。若知標相。所作羯磨已秉多分。此雖命過得成結界。若未知標相。所秉羯磨未過多分。此時命終。不成結界。若苾芻尼結界成不。准此應知。 第五子攝頌曰。 地牆等秉事 結界無與欲 但於一處坐 得為四羯磨 緣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在地居人。共地居者遙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與欲得成。大德。在地之人與牆頭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大德。在地之人。與樹上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大德。在地之人。與居空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應知以樹牆空為頭。各有四句亦如是。如世尊說。有百一羯磨。幾合與欲。幾不合與欲。佛言。唯除結界。餘並與欲。大德。若以神變幻術而作標相。得為標不。佛言。不得。神力幻術非實有故。或以日月星宿為標相者。得成標不。佛言。不得。日月星宿非定住故。若以水波浪得成標不。佛言。不得。由其波浪疾移轉故。若苾芻為他持欲淨乘空而去。此得名為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若有苾芻。秉一羯磨於四住處。並得成不。佛言。得如其四界。各有四人事現前者。各於其處別置三人。時秉法者。或席或床或板或薦。壓四界上而秉羯磨。以秉法者添彼四數。咸成作法。如是若於四界。有別事起。作七羯磨等。謂驅擯羯磨。今怖羯磨。折伏羯磨。求謝羯磨。不見罪羯磨。不如法悔羯磨。不捨惡見羯磨若作此等羯磨之時。其秉法人。在彼四界角相近處。若以席板床薦總壓而坐。秉法皆成。 第六子攝頌曰。 大界兩驛半 下水上山巔 異見明相過 五眾受七日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應結大界者。齊幾許來是大界量。佛言。大界者。齊兩踰膳那半。應可結之(言踰膳那者當三十里。是此一騾。由旬者訛也。欲令易了故有言驛之處)若過兩踰膳那半亦是界不。佛言。若過非界。向下齊何名大界。佛言。齊至水來名為大界。兩踰膳那半外方至水者。此之剩處得名界不。佛言。不是。向上齊何名為大界。佛言。上至樹抄或齊牆頭。名為界分。大德。兩踰膳那半外方至抄頭斯之剩處得名界不。佛言。不是。若上山巔齊何名界。佛言。齊其水處。兩驛半外方至其水。亦名界不。佛言。不是。世尊。若於夏中僧伽破壞。時有苾芻。故從法黨向非法黨。為是破夏為非破耶。佛言。此之苾芻。樂其異見至惡黨處。經明相時。便即破夏。若不樂異見至惡黨處。雖過明相不名破夏。如世尊說。若在夏中有緣須出。應受七日去者。不知何人應受。佛言。所謂五眾。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求寂女。此於何處應受。佛言。可於界內隨意。可向一苾芻前合掌而住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我苾芻某甲。為僧伽事故。守持日出界外。若無難緣還來此處。我於今夏在此安居。如是三說。或有六日事來乃至一日。准七日應受。具如餘處。 第七子攝頌曰。 五眾坐安居 親等請日去 於經有疑問 求解者應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應夏安居者。未知誰合安居。佛言。五眾合作。所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求寂女。在於屏處對一苾芻。當前蹲踞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亦於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為施主。某甲為營事人。某甲為瞻病人。於此住處。乃至若有圯裂穿壞。當修補之。我於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或前或後隨意應作。應知尼亦對尼。准苾芻作。其求寂應對苾芻。正學女求寂女對尼應作。如世尊說。苾芻坐夏之時。若有鄔波索迦等請喚之事。守持七日去者。若有外道及親族等請喚。亦得去不。佛言。此亦應去。若於三藏有疑須欲諮問。亦得去不。佛言。得去。若苾芻未得求得未解求解。未證求證及有疑心。須往開決。為斯等事。亦得守持七日去不。佛言。皆得。若受一日二日等。准此應作。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一 大唐景龍四年 歲次庚戌四月壬午朔十五日景申三藏法師。 大德沙門義淨宣釋梵本并綴文正字。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磨秣磨證梵義。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拔努證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磨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慧沼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崇光寺大德律師道琳證義。 翻經沙門福壽寺主大德利明證義。 翻經沙門渭洲太平寺大德律師道恪證義。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勝莊證義。 翻經沙門相州禪河寺大德玄傘證義筆受。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智積證義正字。 翻經沙門德州大雲寺主慧傘證義。 翻經沙門西涼州白塔寺大德慧積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右驍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宿衛臣李釋迦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屯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臣翟金剛證義。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大首領臣伊金羅證梵本。 翻經婆羅門左領軍衛中郎將迦濕彌羅國王子臣何順證義。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領軍右執戟直中書省臣頗具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龍播國大達官准五品臣李輸羅證譯。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史舒國公臣韋臣源監譯。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許國公臣蘇環監譯。 特進行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宋國公臣唐休璟監譯。 特進太子少保兼揚州大都督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上柱國彭國公臣韋溫監譯。 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李嶠筆受兼潤色。 特進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公臣韋安石監譯。 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越國公臣妃處訥監譯光祿大夫行中書令修文館大學士監國史上醉國郢國公臣宗楚客監譯。 中書令監修國史上柱國酇國公臣蕭至忠監譯。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門下三品修文館大學士上柱國逍遙公臣韋嗣立。 翻經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著紫佩金魚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趙彥昭。 翻經學士太中大夫守祕書監員外置同正員修國史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劉憲。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修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朝陽懸開國子臣岑義。 翻經學士通議大夫守吏部侍郎修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臣崔湜。 翻經學士朝議大夫守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修國史上柱國臣張說。 翻經學士太中大夫儉校兵部侍郎騎尉修文館學士安平懸開國子臣崔日用。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守中書舍人兼檢校吏部。侍郎修文館學士經車都尉臣盧藏用。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行禮部侍郎修文館學士修國史上柱國慈源懸開國子臣徐堅貞。 翻經學士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郭山惲。 翻經學士禮部郎中修文館直學士輕車都尉河東縣開國男臣薜稷。 翻經學士正議大夫前蒲州刺史修文館學士上柱國高平縣開國子臣徐彥伯。 翻經學士中大夫行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又。 翻經學士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金鄉縣開國男韋元亙。 翻經學士中大夫行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馬懷素。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守給事中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適。 翻經學士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蘇頲。 翻經學士朝散大夫守著作郎修文館學士普修國史臣鄭愔。 翻經學士朝散大夫行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上護軍臣沈佺期。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行考功員外郎修文館直學士上經車都尉臣武平。 翻經學士著作佐郎修文館直學士臣閻朝隱。 翻經學士修文館直學士臣符鳳 書手祕書省楷書令史臣趙希令寫。 孔目官文林郎少府監掌治署丞臣殷誕龜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劉令值。 使金紫光祿大夫行祕書監檢校殿中監兼知。 內外閑廊隴右三使上柱國嗣號臣王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