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崔靜靜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二

諸法集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滅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道智空無相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諸法集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集智相應非無願。謂集智相應無願。即集智俱生無願三摩地。此與集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願相應非集智。謂集智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此中集智者。謂無願俱生集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是他聚故。有法集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集智俱生聚中除集智及無願。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集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集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此中集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集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集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諸法滅智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道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空無願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諸法滅智相應。彼法無相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滅智相應非無相。謂滅智相應無相。即滅智俱生無相三摩地。此與滅智相應非無相。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相相應非滅智。謂滅智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此中滅智者。謂無相俱生滅智。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者。謂滅忍俱生無相相應法。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是他聚故。有法滅智相應亦無相。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滅智俱生聚中。除滅智及無相。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滅智相應。亦非無相。謂滅智不相應無相。乃至廣說。此中滅智不相應無相者。謂滅忍俱生無相。此非滅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相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願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滅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道智相應非無願。謂道智相應無願。即道智俱生無願。此與道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願相應非道智。謂道智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此中道智者。謂無願俱生道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是他聚故。有法道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道智俱生聚中除道智及無願。放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道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道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此中道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道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道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無願三摩地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空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空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空。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此聚中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空。此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及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已知根具知根所攝。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未知當知根有四句。此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念。謂空相應念。即空三摩地俱生念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念。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念相應非空。謂空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此中空者。謂念覺支俱生空三摩地。此與念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念。謂二相應法。即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念。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念。謂空不相應念。乃至廣說。此中空不相應念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擇法精進輕安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亦爾者。謂如空三摩地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等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喜。謂空相應喜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此中空相應喜者。謂空俱生聚中喜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喜。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喜是他地故。有法喜相應非空。謂喜相應空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此中喜相應空者。謂喜覺支俱生聚中空三摩地。此與喜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即初二靜慮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喜。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喜。謂空不相應喜。乃至廣說。此中空不相應喜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喜不相應空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此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相應是他地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正思惟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喜覺支作四句。此對正思惟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諸法空相應彼法亦定相應。一切空三摩地皆是定覺支攝故。有法定相應非空。謂空所不攝定相應法。此法是何。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定覺支相應法。此與定覺支相應非空是他聚故。對正定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定覺支作順前句。此對正定亦爾。如空對後無願無相。對後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後無願無相。對後廣說亦爾。有差別者。如空對喜覺支正思惟無願無相。對喜覺支正見正思惟亦爾。
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不爾。設法已知根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不爾。對具知根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位各別故。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即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念。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擇法精進定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者。謂如未知當知根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覺支等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及喜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喜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喜。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第四靜慮地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是他地故。有法喜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相應法此與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即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輕安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捨覺支亦爾者。謂如未知當知根對輕安覺支有四句。此對捨覺支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地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是他聚故。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相應法。此法與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思惟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如未知當知根對後已知具知根對後亦爾。有差別者。具知根對正見應作四句。與前有異。有法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此中具知根所攝正見。謂具知根俱生正見。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者。謂盡智無生智俱生聚中具知根相應法。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相應非具知根。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相應法。此與正見相應非具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具知根相應亦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具知根相應亦非正見。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乃至廣說。此中具知根所不攝正見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此非具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念覺支乃至正念對後廣說。如覺支納息者。如此蘊初納息已廣說。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今復說此示諸弟子。汝等若能不捨如是加行門路。不久當得諸漏永盡。譬如長者由是方便。集得珍財而受富樂。復亦以此方便教諸子孫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如是方便。必獲珍財亦受富樂。世尊亦爾。云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智等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復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說之。依無明但起三智。不起緣有支集智故此不說。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智乃至廣說。此中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者知欲界老死。類智者知色無色界老死。世俗智苦智者。俱知三界老死。如知苦有四智知集滅道應知亦爾。如依老死起十六智事。乃至依行應知亦爾。如是合有一百七十六智事。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四諦差別各起四智故。但說有四十四智事。
此四十四智事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皆通有漏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是有為。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三十三緣有為。十一緣無為。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一切皆通三世。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三十三緣三世。十一緣非世。若如雜蘊分位三世。應言三緣過去。謂知行智。知行集智。知識集智三緣未來。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生智。十六緣現在。謂知生集智。知有智。知有集智。知取智知取集智。知愛智。知愛集智知受智。知受集智。知觸智。知觸集智。知六處智。知六處集智。知名色智。知名色集智。知識智。十一緣三世。十一緣非世。問如是智事既不能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諸漏。何緣聖者修令現前。答由四緣故。一為住現法樂故。二為遊戲功德故。三為觀本所作故。四為受聖財故。如說。苾芻吾當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廣說如前。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廣說如前。云何七十七智事。謂知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如依生緣老死起七智。乃至依無明緣行亦爾。故有七十七智事。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所從緣智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復次若依此法起緣有支七智者。此中說之。依無明所從緣不起緣有支七智。故此不說。
此中知生緣老死智等。七十七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生緣老死等。前六智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緣老死七智。乃至知無明緣行七智亦爾。此中法智者。知欲界生緣老死等。類智者。知色無色界生緣老死等。世俗智集智者。俱知三界生緣老死等。問已說生緣老死等。何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耶。答論有二種。一立自宗。二遮他宗。立自宗者。如善說法者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立惡說法宗。應理論者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立分別論宗。遮他宗者。如善說法者遮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善說法宗。應理論者遮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應理論宗。若但說生緣老死等者。或有生疑為興言論。作如是說。理未必爾。為決彼疑顯此理定。是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此中知生緣老死。是法類世俗集四智。知非不生緣老死亦是四智。各有八智。知過去未來生緣老死亦各有八智。合有二十四智。第七法住智唯是一世俗智故。足前有二十五智。如知生緣老死。乃至知無明緣行亦爾。如是合有二百七十五智。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三世差別各起七智。故但說有七十七智事。問何故不說知現在耶。有作是說。七中前二即知現在。復有說者。七中前二通知三世。過去未來難了知故。復別說知。現在不爾。故不別說。此七十七智事。幾有漏。幾無漏。答十一法住智唯有漏。唯是世俗智性攝故。餘六十六智通有漏無漏。四智攝故。有作是說。一切皆通有漏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一切皆緣有漏。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皆有為。必無智體。是無為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一切皆緣有為。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一切皆通三世。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諸有欲令七中前二唯緣現在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諸有欲令七中前二通緣三世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此智不能入正性離生等。由四緣故。修令現前義如前說。
問何故第七名法住智。答法者是果。住者是因。知果法所住因故。名法住智。謂知三界下中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別相。非聖行相。故唯世俗智攝。有作是說此通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問若爾。何故說是一世俗智。答實通無漏。此中且說是有漏者。此多分知因別相故。復有說者。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為法住。緣彼起智名法住智。此智知道非知集因亦四智攝。謂法類世俗道智。問若爾。何故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無漏豈得名離法耶。答此中但應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乃至滅法。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欲顯聖者亦厭無漏不生欣樂故說離法。有餘復說。前知因智是四智性。今知彼智名法住智。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離法。評曰。應知此中初說為善。
如世尊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有作是說。知集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有餘復說。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或有說者。知苦集道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問若爾。何故說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耶。答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故作是說。復有說者。知流轉智是法住智。知還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緣起智是法住智。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生死智是法住智。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有餘師說。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有諸外道共集議言。佛未出時我等多獲名譽利養由佛出世名利頓絕。如日既出爝火潛輝。設何方便名利如本。然憍答摩有二事勝。謂善經論。形貌端嚴。雖形貌難移而經論易竊。我等眾內有蘇尸摩。念慧堅強堪竊彼法。若得彼法名利如本。既共議已告蘇尸摩。彼由二緣遂受眾請。一愛親友二善根熟。便出王舍城詣竹林精舍。謂苾芻曰。我欲出家。時諸苾芻將往白佛。佛知根性。遣諸苾芻。度令出家與受具戒彼後未久誦三藏文。亦少解義。竊作是念。欲利親友今正是時。遂從竹林出欲還王舍城。然佛有遍照護法天眼。恒觀世間誰能竊者。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時蘇尸摩摩聞已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