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七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毛小燕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錢友楠 辯智品第八之三 已說如來不共功德。共功德今當辯。頌曰。 復有餘佛法 共餘聖異生 謂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德 論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德。與餘聖者及異生共。謂無諍願智無礙解通靜慮無色等至等持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隨其所應。謂前三門唯共餘聖。通靜慮等亦共異生。雖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淨殊勝自在與聲聞等功德有殊。然依類同。說名為共。且共餘聖三功德中。無諍云何。頌曰。 無諍世俗智 後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 欲界有事惑 論曰。有阿羅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由斯相續受非愛果。但作是念。有煩惱身緣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德身。思已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智但以俗智為性。緣他未來修斷惑故。非無漏智此行相轉。若無諍體是智所攝。如何說習無諍等持。此不相違。一相應品。有多功德。隨說一故。如一山中有種種物。隨舉一種以標山名。理應無諍。是智所攝。護他相續當來惑生。巧便為先事方成故。然一切諍總有三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蘊諍謂死。言諍謂鬥。煩惱諍謂百八煩惱。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智但依第四靜慮。違苦因故。第四靜慮樂通行中最為勝故。不動應果能起非餘。餘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惱。此唯依止三洲人身。非北及餘。性猛利故。緣欲未起有事惑生。勿令他惑緣我生故。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境故。已辯無諍。願智云何。頌曰。 願智能遍緣 餘如無諍說 論曰。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此智自性地種姓身與無諍同。但所緣別。以一切法為所緣故。如何願智能知未來。審觀過現而比知故。如觀稼穡有盛有微。比知其田有良有薄。若爾何故立願智名。有學異生亦能知故。不爾所知定不定故。而聞傳說諸大聲聞記未來事有不定者。非起願智有此謬知。餘俗智觀所記別故。或彼所記無不定失但觀於始不觀終故。如先降雨未至地間。為羅怙羅之所承棄。先所懷孕其實是男。彼於後時轉形成女。王舍城鬼初戰得勝。後為廣嚴諸鬼摧伏。人欲相伐鬼先戰故。或實願智方見未來。然加行時先起比智。觀過現世准度未來。引願智生方能真見。即由此故能知無色。謂先觀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生從處。引生願智方能實知。或比智知亦無有失。以證比智所緣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證。是則願智應不可言力能遍緣三界三世。不時解脫諸阿羅漢。欲於彼境正了知時。先作要期。願我知彼。後入邊際第四靜慮。以為加行。從此無間如先願力引正智起。於所期境皆如實知。邊際定言。如後當釋。此願智力能知過去。與宿住智差別云何。願智通知自相共相。諸宿住智知共非餘。知共相中亦有差別。願智明了。宿住不然。於現所緣對他心智。辯差別相如理應思。已辯願智。無礙解云何。頌曰。 無礙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為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為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說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總說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說道。不可退轉智為自性。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句文身立為第一。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義辯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辯了法差別義。不待義聲獨能為覺生所依託。說之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覺不應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文。文謂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三能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名為法。即三自性。說之為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鄰雜。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有別體。若無退智緣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為第二義。即諸法自相共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或於後時諸所度量。名為勝義。為欲顯示義無礙解。所緣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緣說為勝義。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汎爾。心之所行說名為義。若無退智緣諸方域。俗聖言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於諸方域種種差別。若無退智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為第四。即於文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辯。及諸所有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名為辯。此能起辯立以辯名。了辯及因智。名辯無礙解。即前所說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違勝義。所有言說名應正理。即前所說無滯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辯析自在名無滯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名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詮相符會智名初二無礙解。謂達此名屬如是義。及達此義有如是名。名能所詮相符會智達時作等加行言詞。名第三無礙解。達所樂言說及自在道因。名第四無礙解。又色等六所知謂義。即此善等有為無為色非色等差別謂法。即詮此二言說謂詞。三智即前三無礙解。即緣三種無罣礙智。名第四無礙解。又達世俗勝義二諦。名初二無礙解。此即行者自利圓德。能善宣說如是二諦。名第三無礙解。於此善巧問答難通。名第四無礙解。此即行者利他圓德。有說愚癡猶豫散亂。是於宣辯有滯礙因。由解脫此三。得現法樂住。及由此故利他行成。此智名為辯無礙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說。符會正理無滯言詞。及得現前自在功德。又於名等勝義言詞。無滯說中各得善巧。如次建立四無礙解。前三善巧說名為因。由境不同故有差別。第四名果能說無滯。又由四分利他事成。謂巧於文了達於義。妙閑聲韻定慧自在。故無礙解建立有四。此即總說無礙解體。兼顯四種所緣差別。契經略舉此數及名。諸對法中廣顯其相。又經列此先義後法。諸對法中先法後義。此為顯示二智生時。或義因名或名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說。謂聽法者先分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已欲為他說。次必應求無滯說智。依此次第故名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餘是助伴。故義在先。謂於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其名。既已知名欲為他說。次應於說求巧便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辯無礙解若緣說時。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如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說。有說詞詮諸法自性。辯能顯示諸法差別。有說於法直說名詞展轉無滯分折名辯。緣此二種三四有別。四中法詞俗智為性。非無漏智。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等故。彼不別緣下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地必無自語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語智名無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應作如是說。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能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粗動。上無此故寂靜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言詞。亦不寂靜粗動類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尋伺。故於定內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依二地義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為義。則十智性。若唯涅槃名為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為性。謂唯除滅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依欲界乃至有頂。辯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失。然於其中但緣說者。唯依二地與第三同。有說盡無生非無礙解攝。以無礙解是見性故。彼說第二或四或八。第四唯七。准上應知。此四應知。如四聖種。隨得一種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為得。隨欲現起或具不具。有餘師言。有不具得無理得一必令得四。有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串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為前加行。若於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為加行要待前生久。習名等四種善巧。今乃能修。無礙解名釋有多義。謂於彼彼境領悟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正說無礙。名無礙解。有餘師說。於境現前無顛倒智。名無礙解。此四依地自性所緣與無諍別。前來已辯種性依身如無諍說。謂不動種性依三洲人身。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餘加行得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除詞餘五少分。及除此外復更有餘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攝。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故。此一切地遍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由此不應亦通餘地。云何此名遍所隨順。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次第逆入。至初靜慮。從初靜慮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三乘非無差別。而各於自得究竟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餘無越此。故名為邊際言。為顯類義極義。如說四際及實際言。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除佛餘聖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離染得。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於一切法自在轉故。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德於亦共凡德且應辯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為境 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三身一餘三 一法後法四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說亦共異生。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為自性。如沙門果。解脫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如是通慧無間道無。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羅漢捨無間道即名亦捨漏盡通故。除他心漏盡。餘四俗智攝。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心漏盡通如力說。謂或六或十智。由此已顯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緣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靜慮。不依無色近分中間。彼無五通所依定故。要攝支定是五通依。非漏盡通亦不依彼。諸地皆能緣漏盡故。不待觀色為加行故。前三通境無色不能緣。由此三通但別緣色故。修他心通色為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分位差別方得成滿。於加行中必觀色故。依無色地無如是能。若爾中間及五近分。亦容緣色應有五通。不爾由前所說因故。謂攝支定是五通依。若不攝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觀隨一減故。若爾何緣有漏盡通。樂苦遲速地。皆能盡漏故。五是別修殊勝功德。要殊勝地方能發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時。思輕光聲以為加行。成已自在隨所欲為。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心二相。前後變異展轉相隨。後復審觀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色於他心等能如實知。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為憶念他加行亦爾。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慣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從無色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依何地。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故無能取無色界。他心宿住為二通境。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陜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猛利從無始來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習無勝勢用及彼種類。由離染得。若起現前皆由加行。佛於一切皆離染得。隨欲現前不由加行。三乘聖者後有異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餘異生唯得曾得。約四念住辯六通者。約境約體二義有殊。有說二通即天眼耳。所餘四種以慧為性。彼說眼耳通是身念住境。餘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實六種皆慧為性。經說皆能了達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約體辯。則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緣色故。謂神境通緣外四處。天眼緣色。天耳緣聲。若爾何緣說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攝。謂受心法緣心等故。宿住智通法念住攝。雖契經說念曾領受苦樂等事。是憶前生苦樂等受。所領眾具即是雜緣。法念住攝漏盡如力或法或四。若約善等分別六通。有餘師言。六皆是善。而實眼耳唯無記性。餘之四通一向是善。經主於此作是釋言。天眼耳通無記性攝。是眼耳識相應慧故。此釋不然。六通皆是解脫道攝。眼耳二識是解脫道。理不成故。應作是說。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慧。能引自地勝大種果。此慧現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現在前。為所依根發眼耳識。故眼耳二識相應慧非通。但可說言是通所引。如契經說無學三明。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際愚故 後真二假說 學有闇非明 論曰。有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五二六通為其自性。六中三種獨名明者。如次對治三際愚故。謂宿住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是故此三獨摽明號。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背生死眾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三種偏立為明。又此三通如次能捨常斷有見。故立為明。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種愚故。偏立為明。有餘師言。宿住能見過去諸蘊。展轉相因次第傳來都無作者。由此能引空解脫門。死生能觀有情生死。下上旋轉猶如灌輪。故不希求三有果報。由此能引無願解脫門。厭離為門諦無相法。故起漏盡無相解脫門。是故三通獨摽明號。此三皆名無學明者。俱在無學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真通無漏故。餘二假說體唯非學非無學故。由此最後得無學名。自性相續皆無學故。前之二種得無學名。但由相續不由自性。如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等持相應。無覆無記慧。不由善故。及無漏故。得立聖名。由聖身中此可得故。說名為聖。此亦應爾。故名無學。有學身中有愚闇故。雖有前二不立為明。雖有暫時伏滅愚闇後還被蔽。不可立明。要闇永無。方名明故。契經中說。示導有三。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 第一四六導 教誡導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論曰。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為其自性。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為勝故。能示能導立示導名。三示導中教誡最勝。定由通所成故。定引利樂果故。謂前二導咒等亦能。不但由通故非決定。如有咒術名健馱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或有藥草具勝功能。若服若持飛行自在。復有咒術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或由觀相聽彼言音。亦能了知他心所念。教誡示導除漏盡通。餘不能為。故是決定。或前二導外道亦能。第三不然。故名決定又前二導。有但令他暫時迴心。不能引得畢竟利益及安樂果。教誡示導。亦定令他引當利益及安樂果。以能如實方便說故。由此教誡最勝非餘。神境二言為目何義。頌曰。 神體謂等持 境二謂行化 行三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論曰。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為神變事故。而契經說。神果名神。意為舉粗以顯細故。又顯勝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變事體實非神。諸神變事說名為境此有二種。謂行及化行復三種。一者運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若於極遠色究竟天作近思惟。即便能至。本無來去。何謂速行。此實亦行。但由近解行極速故。得勝解名。或世尊言。靜慮境界不思議故。唯佛能了。三者意勢。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如心取境頓至色究竟故。於此三中意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餘乘。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舉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如日舒光。蘊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說為行若謂不然。此沒彼出中間即斷。行義應無。或佛威神不思議故。舉心即至不可測量。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并異生。化復二種。謂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處除聲若色界化唯二謂色觸以色界中無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種。謂屬自身他身別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種。在色亦然。故總成八。雖生在色作欲界化。而無色界成香味失。化作自身唯二處故有說亦化四。如衣等不成。非神境通能起化事。要此通果諸能化心。此能化心有幾何相。頌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餘心語 有死留堅體 餘說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餘得通三性 論曰。能變化心總有十四。謂依根本四靜慮生。初靜慮生唯有二種。一欲界攝。二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如其次第有三四五。無上依下。下地劣故。上下地繫一靜慮果所依行等地有勝劣。一地繫上下靜慮果地。雖等所依行勝劣下繫上果下果上繫如次地劣勝所依行勝劣。如得靜慮化心亦然。果與所依俱時得故。然得靜慮總有三時。離染受生加行異故。謂離下染得上靜慮時。亦得此定所引化心果。從上地歿生色界時及由加行起勝功德。但有新得所依靜慮。亦兼得彼所引化心。依欲界身得阿羅漢。及練根位得應果時。十四化心一時總得。乃至身在第四靜慮。得阿羅漢得五化心。無從化心直出觀義。此從淨定及自類生。能無間生自類淨定。故唯從二生二非餘。唯自地化心。起自地化事。化所發語由自下心。謂欲初定化唯自地心語上化起語自初定心彼地自無起表心故。若生欲界第二定等。化事轉時如何起表。非威儀路工巧處心依異界身而可現起彼必依止自界身故。此無有過。引彼界攝。大種現前為所依故。謂引色界大種現前。與欲界身密合而生。依之起彼能發表心無定地表心依散地身過。或起依定能發表心如依定生天眼耳識。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語時諸化身方語言音詮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說。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所化亦然 此但說餘。佛則不爾。諸佛定力最自在故。與所化語容不俱時。言音所詮亦容有別。若上三地所化語時。初定表心現前發者此心起位已出化心。應無化身化如何語。由先願力留所化身。後起餘心發語表業。故無化語闕所依過。非唯化主命現在時。能留化身令久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後。即如尊者大迦葉波。留骨瑣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留。異此飲光應留肉等。有餘師說。願力留身。必無有能令至死後。聖大迦葉留骨瑣身。由諸天神持令久住。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眾多化事。總有二類能變化心。一修所成。二生得等。所起化果亦如彼說。修所成化攝處如前。不能化為有情身故。生所得等。於欲界化為九處色界化七。依不離根言化九等。理實無有能化作根修果無心餘化容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餘容自心起身語表修果飲食。若為資身必在化主身中消化。若為餘事吞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中。或隨所宜置在別處。餘化飲食。隨住所依。修果化心。唯無記性。餘通三性。謂善惡等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為自他身化。天眼耳言。為目何義。為目慧體。為目色根。若慧不應名天眼耳。若色根者。不應名通。此前已說。前何所說。謂說根本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慧名為天眼。及天耳通。此所引生勝大種果。名天眼耳。其體是何。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恒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論曰。此體即是天眼耳根。謂緣聲光為加行故。依四靜慮於眼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體即是天定地攝故。極清淨故。立以天名。由此經言。天眼耳者。無有皮肉筋纏血塗。唯妙大種所造淨色。然天眼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說。二者生得。謂生天中。三者似天。謂生餘趣。由勝業等之所引生能遠見聞似天眼耳。如藏臣寶。菩薩輪王諸龍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過現當生恒是同分。以至現在必與識俱能見聞故。處所必具無醫無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隨所應取被障隔極細遠等諸方色聲。故於此中有如是頌曰。 肉眼於諸方 被障細遠色 無能見功用 天眼見無遺 前說化心修餘得異神境等五各有異耶。亦有云何。頌曰。 神境五修生 咒藥業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業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無生得 地獄初能知 論曰。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藥成。五業成。曼馱多王及中有等諸神境智。是業成攝。有餘師說。神境有四。即前作三變化為一。言變化者。如契經言。分一為多。乃至廣說。他心智類總有四種。前三如上。加占相成。餘三各三。謂修生業。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無生所得者。餘皆容有隨其所應。本性生念業所成攝。人由先業能憶過去。於地獄趣初受生時。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過去生。苦受逼已更無知義。彼憶過去以何證知如契經言。彼自憶念。我等過去曾聞他說諸欲過失而不厭離。故於今時受斯劇苦。彼唯能憶次前一生。餘趣隨應恒有知義。傍生知過去如螺聲狗等鬼知過去。如有頌言。 我昔集眾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天知過去。如有頌曰。 我施逝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又契經說。諸生天者。初生必起三種念言。我從何歿。今生何處。乘何業故來生此間。故知諸天能憶過去。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