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91 [Nos. cf.1588-1590]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有情恒為眾苦逼 熾燃猛火燒內心 善士意樂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禮善慧諸佛種 於眾煩惱皆除滅 與無依者作歸依 能令極怖心安隱 微笑降伏大魔軍 明智覺了除眾欲 於此大乘能善住 深識愛源唯自心 論曰。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識。 釋曰。此復何意。輒名大乘。本契弘心。堅持禁戒。遍諸生品。拔濟有情。普令出離。獲得難勝。無罪之行。極妙吉祥。是諸善逝。去而隨去。無邊大路。并所獲果。圓滿尊極。餘不能知。由此義故。名為大乘。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路。及佛勝果。為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為此類故。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而廣宣說。如地水火風并所持物 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諠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為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縱如所許有其外事。然由內心意樂慇重弘誓力故。能到無邊六度之岸。若異此者。所捨之物盡持行施。及所遺生。何能總遍令其歡喜。愜順求心。此即便成無邊際境。所為施事。無有竟期。又復所有廣為利益有情戒等。於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復何須外境。若許外事。復與正理義有相違。故知境無斯成勝妙。如仗自心妄生分別。作色等解。起身見等。無實不待外諸有情。而作所緣因生離染然於施等。各隨其事。而能獲果。實不假藉識外境事。 若其識外有別境者。遂便依彼起諸煩惱。既被執取隨轉而住。見此過已心捨離生。深懷厭棄不悕大覺。既捨有情界如何欲弘益。由非攝取諸有生類。小心自度大行難成。然諸覺情依斯而轉。方能長養菩提資糧。謂於客塵有為之事厭背心故證無為法。由無為法體不生長故。希餘小寂偏證一邊。無上覺山遂便淪退。若無外境愛厭俱亡。正覺之處斯成易得。豈非大悲常存於念。菩提薩埵極果方成。唯識之言便為違害。然而大悲要託他身為緣性故。既除外境。但緣自識。此則便成怜自身故。利他為意大行方豎。唯顧己身寔乖弘度。雖陳雅責因斯無過。藉外相續為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為境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此無相違。決定如是。應起信心。假令於彼色聲等處一一推求彼無其我。設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捨故。既同所許無我為宗。當於何處欲興悲念。於世共許當情妄執為所緣相以為有情。亦不應言。情所執事即是外境。由此應知。假令不樂理必許然。但於自識現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是故定知無其外境。若離於識必不可得。是顛倒故。何謂顛倒本無外境見為實物。非妄執故。終能獲得無上之處。可為應理唯識之見。是真實故。為彼方便深成稱理。 如何得知斯為實見。三界唯心是詮說故。凡有諍事欲求決定。須藉二門。一順阿笈摩。二符正理。謂欲為彼信證聖人無倒宣說。所有傅教引阿笈摩。若為此餘不信之者。應申正理。或可為彼二人俱陳兩事。如所信事令安住故。陳其正理。又為顯其所論正理。有依仗處說阿笈摩。由其正理不依傅教。未見真者所有言說。無非謬故名強思構。是故應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託之處。或於自部有力用故。為此先陳阿笈摩教。爾來據義依大乘說。即第七聲目其所為。謂欲證得彼大乘理說唯識觀。是真實故。此不虛性。以阿笈摩善成立故。又若唯據言說大乘。猶如於義。假名乘者。依第七聲所說聲也。謂即依託大乘言教聚集之處。真實句義而成立之。但唯是識為欲明其所立宗義。於大乘教而引一隅。顯所立宗。不於自教有相違背。 此復何故名阿笈摩。輒自引證說斯言耶。謂從能說如理教者。假彼相續為增上緣。此教方生。於其聽者識之差別。體有功能現前而住。或是親聞或復傳說。於所詮事當情相狀。次第而生猶如筆畫。章句形段昺然明現。從他來故名阿笈摩。若復有時自生憶念隨順本相識方生者。從彼生故得阿笈摩名。猶如自說名為佛語。德者義相。為智因故名智資糧豈非一切但唯有識。此違所許故。及自語相違。理固不然。非由於色有別異故。依識差別而為建立。如無色界所有差別。如無色界實無其色。但依於識分為四種立空處等。餘界亦然。設復說三。於識何妨。猶若有情雖無差異然而安立欲色界殊。據其所繫色差別故。色雖無異別立無過。 豈不詮教言唯有心。今此立宗言唯有識。說違本教諒在憑虛義有所歸。誠無斯過由其先許心意識了。是名差別。由同體事名不俱陳。故以異名而宣其義。即此唯了之言非眾共許。欲令解義取共知聲。更陳餘號。復更顯與經不相違。重說意識二聲。況彼二義知體不別。即是其果。若欲要明不違經者。心了二聲同其一義。明不違教。釋妨已周。何須更說意與識耶。若說了聲心異名者。心望心所是別有體猶如於境同生之類。念昔睡等便成是無。此則前後理相違背。實無此過。有所由故。此中心言許有相應。即是了言兼攝於彼。若如是者。識外之境心意詮故。於其心處更置唯聲。意有取遮以為其果。境若無者遂成無用。唯聲不遮。可如來責。現遮所緣境。如何言無用。若如斯解。由同生法及所緣境俱是離心別有其體。一便遮止。一乃見留。豈得事無由緒而空談。自愛若無別意。誠如所詰。然由於境心聚共緣決斷等事同類性故。於心所處假說心聲。復為遮其非所許事。故於心處更置唯聲。縱有所談此還非理便成。亦是不取心言非一處顯真假二事俱能彰顯有力用故。如牛等聲於心所處置此心言說心聲時真事便捨。如於邊鄙假說為牛。垂胡等事理定應棄。有言本意二事俱說。亦應更作一種異聲。用表斯義或可攝聲。撮略而顯依俗論法。‧猶如欲聲而為辯釋。非唯自意能為巧釋。元其緒系生決定耶。亦復不由有染等言。蘇呾囉中有染等說。於其遮遣無有力用。於彼亦有有境言故。境亦不遮所說唯聲。便成無用。若言外境非理須遮。無阿笈摩摩呾囉聲。二處同故。隨遮一事無決定因。是故須依異宗之見。心心所法體不相離。但位有別。即此唯聲能遮外事。同生之法。無不遮故。凡總相聲所有詮名。於其自事必不差別。非為決定而並現前。由其不遮理便總攝。為欲述曉如斯道理。故說心言許有相應。若離心所獨心非有。故不應難。亦遣同遮。作是釋時。唯遮外境。實有功能。述已義成。故說唯言以理准餘但遮境事豈非所引有此中言。明知於餘有除心所。復是容有如六識身。名為識聚若言此中說識蘊時兼攝心所。理定不然。想受及思。諸心所法。餘蘊無故。若言猶如於色蘊者。由如取其仳喏那分立為色蘊。想等同然非相似故。若言許取由色差別。便以識聲說其識蘊。非色等法是心位差。猶如於想。若以位差簡有差時。隨其色類為簡別已。以色等聲於識而立。此亦非理。斯乃便成。撥其識聚。由彼被斯色受等聲割其分故。非位差外別可得故離仳喏那位差之外。別有色位。猶如樂等所現相狀。憂愁苦惱。於斯相處安置識聲。隨牛犢理。若如是者。識六識身為其識蘊。義乃相違眼等諸識色等相現。故由其並是色聚所收。復更有餘雜亂之過。若其青等相現之時。或違或順。色行二蘊便成雜亂。如是復成於樂等位。受等相雜准斯道理。亦是破其總別之義。有說識能遍故是總相。聲猶如初相。此之別相。謂是色等彼乃是其現相位差之因性故。此亦如前受等。便有雜亂之過。是故除其心所性言。猶如成立所有色聚。唯心之聲表唯識耳。此亦不能於其心所及以所緣令疑斷絕。言唯字者。有何所遮。雖言心所不離於心。此成虛言。由其相狀體各別故所言識者。唯觀現境雜染等性。但是愛著體非照察。如何能見。此即於彼體成殊別。及以更互。上來所述道理既多。然於本宗未為的要。且息傍論應辯正宗。心及心所設令體別。以其心字亦得相收。應知此義共成已久。若於其處諸心所法。不以自名而顯說者。應知此中即是總目。所有心聚如調心等。但道其心。此謂共成。故知唯聲但遮其境。若無境者。如何於青及甜味等。而了別之。由理不能撥現見故。誰言撥其現見之境。但於自識境相生焉。由自識相領受之時。遂即計執所有青等。如外而住。但為是其邪妄之解。猶如眩目見髮蠅等。斯乃但是識之相別。現其蠅相即便妄執為有蠅耶。然而在外曾無蠅等自性可得。如何作境令識別生。此若無境。如何得之識似於彼相狀生耶。要有本相似彼相生。可於此時得言似彼。如斯之事世皆共許。如於陽炎謂言似水。非無其境。亦能見故。如於薩埵有覺相生。而非離於色等體外有別薩埵實事可得。亦非色等或總或別。有其自性變壞等性而簡別故。於心實事亦復不能捨其本性。或可薩埵是覆俗有。如斯道理。我亦同然。於色等處謂從於識。生差別性是覆俗故。如依色處執為車等。然而但由情所計執。於其色等覆障實性。於眾緣處作自相狀。而安置之。如在於外。即於是處見車等故。未審覆俗是何義耶。是覆障義。順俗情故。由彼於其車乘等處計執自性。是覆俗有。覆其實體。生餘執故。故彼妄情施設其相。先於斯事而執取之。雖無實相妄生境想。又如常等情所現相。何有本相而隨順之。是故雖無識外實境。識所現相。其理善成。或可此中言似相者。乃是隨順顛倒事義。如陽炎處翻作水解。便作水想。識亦於其色等相處生起倒情。故言現相。此不相違。有說其顛倒境亦依實事方始生心。此亦同前。悉皆徵責。 復有外律。作斯異執。離色等外別有我體。此復依何而生於倒。經云。依內。此亦無違。謂於俱生所起身見密而說故。故云於我正可用心。當見現見。如其親近惡友等人。即云於我故作是說。然彼凡小妄生其識。遂起顛倒為外境相。或可隨順他共成事。而為言說。即如世間所共許事將為境者。即於其事唯識生起。是故由斯似境相故。緣色等識不取外境。如眩翳人見髮蠅等。此外境空但唯有識。是其宗義。即由此義而為難曰。此喻不成。於光明分妄生髮想。斯由其眼根虧力故。有說有別大種生而可見。遂令情執為其髮等。若如是立似境相現。但唯識者處時等定便成非理。如其所有色等諸境離識別有。即於色等定其方所所現形量分局之處。其識於彼形量決斷。方隅決定似彼相生。斯成應理。若如所許不由外境。但唯內識起妄所執色相生者。於餘無處。如何不隨形量決定處時現識相耶。隨於方處見其處定。如隨處有非一切處。境既無定。即於餘處亦應可見。或不可見。然彼所立定不取其外境生識。於非有境所生之覺。曾無決定處時可得。有其實事。說境空故。決定時處所現之相。便成非有。然不如是。此既無定見色等心與彼乃是不相離性。是故不應執境空無。既無重執有有分者。此顯立宗有相違過。若言其喻有成理者。身不定屬理有相違。相應時處。和會共觀。不偏屬一。由覿斯境。此不應理。許境無故。此既境無。或復異類。言異類者。見異相時。此是根壞為其緣故。如眩翳人。亦不應有諸能觀者咸皆患翳。然於時處現相應者。於諸身處不定而生。并於色等能見識生。准此應知。外境無故。於所量事在不定身不見生故。此則同前難斥宗過。又諸事用亦不應理。諸實髮等現見。能為磨鏡等用。何不用此識之髮相。雖無真實事。而作用轉生。此亦非理。無功能故。若其識分有功能者。眩目所覿何無髮用。此之同有似髮相故。斯亦同前。所量之境作用功能。不可見故。出其宗過。三喻為依。三事不同。於不實境而作三喻。由依根境功能差別。應知根有二種。一是色根。二非色根。即此初根由闇損故妄見其事。故為初喻。次第二根。於彼夢中見有差別。述第二喻。由其彼境有功力故。能生倒見引第三喻。此則是其一家異釋。有餘復言。處時決定。故緣色等心心是依託。非內現事而為其境。猶如緣彼章句之心。然於心內據最初起。隨現有事而執取故。又且諸覺容有定時。然而於心如何定處。非無方處物有方處定及不定。故此據境上所有之法。於其心處而假說之。斯亦無過。此處能作現相事故。說為定處。凡由彼事心得生者。即名為境。此謂成立別有外境。取共許者將以為喻。於其相應時處住者。咸共生其無異相故。緣色等心以外一事而為其因。如同學類依教者。心依增上識。此得生起隨其自相作用生故。故知離識別有色等。此不應有更應成立無髮等用彼相之覺。猶如夢覺是覺性故。上來所述眾多成立相違道理。意欲障他不定之過。有餘復言。謂即於斯時處二種有其實義。即於此處時處決定應成非有。仁既不許有其境事。依彼差別亦不許故。何勞為他作便成過。此若非有便即相符。如賊被捉唱瘡痛言。強作前宗誠為粗淺。不應理故。若言於識所現相狀為所許者不應道理。雖呈雅思不異前釋。或復隨於時處差別所有之事。即於此處見其時處許為決定。縱於所許有實外境。然而色等永為定者。此亦非理異時異處有時見故。設令於此常時見有。然他不許如何於他不共許境。此之能別決定道理可遣許耶。故但於識而現其相。復有別作相違因難而為詰責。猶如成立境是空無我。還成立時處決定令非有故。若其時處是共許者。便成共許而遮遣之。由其無違方可得作相違之言。若言不是眾所共許。斯乃全無我所不愛。由斯理故成無力難。 復有自許。但用遮遣。於無境處。緣空之識無定時處故。彼之決定於色等處共見有故。成立外境是其實有。此亦應知離彼隨成。但有遮遣不應理故。但用此一不能令他生其正解。斯非真實。且如前宗所立之義。由底蜜攞之所損故。於眼睛上有其疏膜。如羅網目外觀白色。於彼隙中明相斯顯。便生妄解將為髮等。即此之喻於其所立。隨成理闕。今應問彼。若光明相髮等形狀。此不應理。此光明相有見為黃。或見為赤。然於髮等見為純黑。或見眾彩。如鑠羯羅弓等。然其明目總能見者。於彼光邊不觀異相。如事見之。能作斯語。在隙光處倒為髮解。此即便成。見髮等心境空無性。光明支分非髮相性故。及此似髮等相現故。非但為因能為生者。遂令作其所緣性故。勿令緣其色等諸識便成緣彼眼等諸根因義同故。或可更有如斯別意。託實事因方生顛倒。餘則不爾。斯言是實此亦便依。在內安布種子成就。不待外境。凡論境者。要須自相安布在心。然後方得成所緣性。其光明分起不關心。如何得作所緣之性。此亦未堪發生歡悅。次有計云。其患目人大種失度。睛生翳眩損其眼分。由彼損力便生異相。令於外境別大種生。依損根識便能見彼。是故定知羝蜜梨迦。所有覺慧緣實外境。如斯計者有大過失。凡邪倒事所起覺心。皆來設難。於樂等倒託誰為緣。而生是相作其境耶。雖無外境然有妄見。此則顛倒。便成非有。若言世俗不共許事。我即將此以為邪倒。還有大過。苦空等見緣薩帝時。是彼類故。此則不勞功力能見非倒。諸具縛者咸是悟真。如來出世宣揚正法。此即便成空無果利。何處得有如是定判。偏令翳目獨受邪迷。又復於彼情有相狀。見其有情飛行往還。令諸覺者觀其搖颺。此諸薩埵許大種生。何不計命。設復百千群翳同聚。遂於一處各觀別形。此時如何有對礙物。而不更相共為排擯。若言此亦由其翳力。則底蜜攞多用其功。於所學門善修幻術。能令諸法自性遷移。或應見許彼非質礙。非質礙故。如無貪等。便非色性。斯乃何殊唯識論者。 又復何勞非處呈力。彼許大種。於其一一非青等性。但由種合因緣力故。眼等諸識緣彼相生。此本宗義凡是聚合非實物有。即此之識緣非實物。不勞深搆。無違諍故。詎煩辛苦而為成立。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 大唐景龍四年歲次庚戌四月壬午朔十五日景申三藏法師大德沙門義淨宣釋梵本并綴文正字。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秣磨證梵義。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拔證努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摩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惠沼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崇光寺大德律師道婪證義。 翻經沙門福壽寺寺主大德利明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太平寺大德律師道恪證義。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大勝莊證義。 翻經沙門相州禪河寺大德玄傘證義筆受。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律師智積證義正字。 翻經沙門德州大雲寺寺主惠傘證義。 翻經沙門西涼州伯塔寺大德惠積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右驍衛翊府中將員外置宿衛臣李釋迦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臣瞿金剛證譯。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大首領臣伊舍羅證梵本。 翻經婆羅門左領軍衛中郎將迦濕彌羅國王子臣阿順證譯。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執戟直中書省臣度頗具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龍播國大達官准五品臣李輸羅證譯。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史館國公臣匡臣源等及修文館學士三十三人同監。 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劉令植。 使金紫光祿大夫行祕書監檢校殿中監兼知內外閑廄隴右三使上柱國嗣號王臣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