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94 [Nos.1592,1593;cf.1595-1598]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復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異
三學彼果斷及智 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餘見不見 由此最勝菩提因
故許大乘真佛語 由說十處故殊勝

復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攝大乘論本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即於此中。復說頌曰。

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與四煩惱恒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
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謂此若無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污。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我慢。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 及與五同法
訓詞二定別 無皆成過失
無想生應無 我執轉成過
我執恒隨逐 一切種無有
離染意無有 二三成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 常能為障礙
俱行一切分 謂不共無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歖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阿賴耶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復有一類。謂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復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藏識故。作此執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為最勝。云何最勝。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眾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阿賴耶識內我性攝。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未嘗求離。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恒有厭逆。然於藏識我愛隨縛。雖於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薰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薰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復次何等名為薰習。薰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如苣中有花薰習。苣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薰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或多聞者多聞薰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薰習能攝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薰習道理。當知亦爾。
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云何薰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薰之所薰習。於薰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為因。或有計執宿作為因。或有計執自在為因。或有計執實我為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 於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 恒隨轉應知
決定待眾緣 唯能引自果
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為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此外內種子 能生引應知
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為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 非內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為緣 由依彼熏習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若於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為因緣。於第二緣起中。復是何緣是增上緣。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如是三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復云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於轉識。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云何煩惱雜染不成。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彼種子體於六識身不應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餘。即此眼識若已謝滅。餘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得。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如從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然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亦不得住所餘識中。以彼諸識所依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亦復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是故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又復此識非識所熏。如說眼識所餘轉識亦復如是。如應當知。
復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復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餘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餘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復於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云何為業雜染不成。行為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為緣有亦不相應。
云何為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污意識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依染污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為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為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為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復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餘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污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得。
復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污善心應無種子。染污善心應無依持。
又即於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為所依趣。亦非涅槃為所依趣。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云何世間清淨不成。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為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又色纏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為今定心種子。唯無有故。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熟果識。展轉傅來為今因緣。加行善心為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淨不成。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為因正見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為熏耳識。為熏意識。為兩俱熏。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為種種散動餘識所間。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為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是故出世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此中間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
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世出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乳。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為治此滅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識復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有想受現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若復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說。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又阿羅漢後心不成。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此中三頌。

菩薩於淨心 遠離於五識
無餘心轉依 云何汝當作
若對治轉依 非斷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永斷成過
無種或無體 若許為轉依
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

復次此阿賴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應知。或三種或四種。此中三種者。謂三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支熏習差別。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此若無者。行為緣識。取為緣有。應不得成。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為緣。於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污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為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如瑜伽師。於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此中二頌。

難斷難遍知 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 由外相大故
淨者雖不滅 而於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 由佛見清淨

復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諸瑜伽師於一物 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識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復有粗重相及輕安相。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復有譬喻相。謂此阿賴耶識。幻炎夢翳為譬喻故。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復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攝大乘論本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