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卷第九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增上慧學分第九之餘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釋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三種差別。謂或由種姓力。或由前生引發力。或由現在數習力而得生故。或由種姓力者。種姓為因而得生故。前生引發力者。由前生中數習為因而得生故。現在數習力者。由現在生士用力為因而得生故。
論曰。根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釋曰。此中喜足無分別者。應知已到聞思究竟。由喜足故不復分別故。名喜足無分別智。謂諸菩薩住異生地。若得聞思覺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聞思極至於此。以是義故說名喜足無分別智。復有餘義。應知世間亦有喜足無分別智。謂諸有情至第一有見為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過此更無所應至處故。名喜足無分別智。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聲聞等。應知彼等通達真如。得無常等四無倒智。無常等四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應知菩薩於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戲論。應知此智所證真如。過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說。諸世間智不能了知。
論曰。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釋曰。此後得智五種差別。一通達思擇。二隨念思擇。三安立思擇。四和合思擇。五如意思擇。此中通達思擇者。謂通達時如是思擇。我已通達。此中思擇意取覺察。隨念思擇者。謂從此出隨憶念言。我已通達無分別性。安立思擇者。謂為他說此通達事。和合思擇者。謂總緣智觀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智。如意思擇者。謂隨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擇能變地等令成金等。為得如意起此思擇。是故說名如意思擇。如有說言。由思擇故便得如意。雖已成立無分別智。猶未宣說成立因緣。是故復說多頌顯示。
論曰。復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釋曰。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者。謂於傍生見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於人所見有糞穢處。豬等傍生見為淨妙可居室宅。於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如是眾生於等事中心見異故。應知境義非真實有。若義實無識應無境。有無境識如緣去來。如緣夢像。如緣鏡等及三摩地所行影像。為顯此義說一伽他。謂於過去等。此中前半由後半釋。如其次第應知其相。由無別實境。是故說言有無境識。由自變為境。是故說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緣心影像義。謂緣去來夢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義實有義之自性。是則應無無分別智。若謂雖無無分別智。當有何失。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若汝撥無無分別智。是則不應證得佛果故。應決定許有如是無分別智。得自在菩薩者。謂已證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者。由願樂力。如欲地等成者。謂令地等成金等相。隨欲皆成。得定者亦爾者。謂餘聲聞等。成就簡擇者者。謂已成滿毘缽舍那。言有智者。謂諸菩薩。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者。謂菩薩等定慧成滿攝心於內。如如思惟經等法義。如是如是皆得顯現。若念佛時隨所思念彼彼法中佛義顯現。思色受等應知亦爾。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者。謂無分別智正現行時。一切境義皆不顯現。當知無有義者。謂由前說種種道理。當知境義實無所有。欲顯其識如境亦無故。言由此亦無識。所識境義既無所有。由此應知能識亦無。此義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顯。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云何名為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故。
釋曰。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由彼經中說。諸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為欲令知如是義故顯示彼文。遠離外道我執處者。謂如外道住般若中執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菩薩不爾。遠離如是諸外道輩我執處故。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者。謂如未見真如菩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多中。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分別。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安住生死。諸聲聞等安住涅槃。菩薩不爾。遠離二邊。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者。如聲聞等唯斷煩惱障便生喜足菩薩不爾。由此意趣。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者。謂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菩薩不爾。不住聲聞所住之處。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論曰。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於蘊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於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為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為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餘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於此上無有餘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為體 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緣於蘊等分別識生。非菩薩智分別蘊等。非少分差別者。謂顯三種非少分性。一所達真如非少分性。二所知境界非少分性。三所度有情非少分性。所達真如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具足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智入真如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生。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諦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勤趣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無住差別者。謂菩薩智正為安住無住涅槃。非聲聞等。是故差別。畢竟差別者。謂聲聞等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滅盡。菩薩於此涅槃界中功德無盡。是故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等上有大乘。其菩薩乘無復有上。是故差別。為顯此義說一伽他。世出世滿中者。謂於色無色界世間滿中。及於聲聞乘等出世滿中。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此中顯示。由是因緣。菩薩雖得財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與有情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有情有障菩薩神力惡業。由彼惡業障礙菩薩無障礙智。由見此故。雖有堪能雖彼匱乏而便棄捨。此中應引餓鬼江喻。如江有水。無障飲者。然諸餓鬼由自業過不能得飲。此亦如是。江喻菩薩。財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餓鬼不合飲用江中淨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薩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復有餘補特伽羅雖無業障。菩薩見彼於相續中當生善法。若施財位。受富樂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寧彼貪賤順生善法。勿彼富貴障善法生。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復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由貧賤故厭離現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現前隨順善法。勿彼富貴不生厭離。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復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乃至貧窮常不積集諸不善法。作是思惟。寧彼貧窮不造諸惡。勿彼富貴集諸不善。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復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得大財位即便苦惱無量有情。作是思惟。寧彼一身獨受貧賤。勿彼富貴損惱其餘無量有情。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為顯此義復說伽他。謂見有情有業障故。障生善故。厭現前故。積集惡故。損惱他故。不感菩薩施彼財位。是故現有匱乏有情。此略顯義。餘廣易了。

攝大乘論釋果斷分第十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云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釋曰。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者。謂住此轉依時。不容煩惱不捨生死。是此轉依相。何者生死。謂依他起雜染性分。何者涅槃。謂依他起清淨性分。何者依止。謂通二分所依自性。何者轉依。謂即此性對治生時。捨雜染分得清淨分。
論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二通達轉。謂諸菩薩已入大地。於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捨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於生死見為寂靜。雖斷雜染而不捨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為過失。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為所依止。得自在故。於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於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為功德。
釋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損力益能轉者。謂損減阿賴耶識中煩惱熏習力故。增益彼對治功能故得此轉依。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者。謂住勝解行地安立聞熏習力故得此轉依。及由有慚羞等者。於此位中。若煩惱現行即深羞恥。或少分現行。或全不現行。通達轉者。謂入地時所得轉依。於真實非真實等者。謂此轉依乃至六地。或時為真實顯現因。或時出觀為非真實顯現因。修習轉謂猶有障者。由所知障說名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等者。謂此轉依乃至十地。一切有相不復顯現。唯有無相真實顯現。果圓滿轉謂永無障者。由無一切障說名無障。一切相不顯現者。無一切障故。最清淨真實顯現者。即由此故。於一切相得自在者。由此為依得相自在。隨其所欲利樂有情。下劣轉謂聲聞等。等者。等取獨覺。唯能通達一空無我。不能利他故。是下劣。廣大轉謂諸菩薩等者。由並通達二空無我。安住此中捨諸雜染。不捨生死兼利自他故。是廣大。住下劣轉有何過失等者。不顧有情越菩薩法。下劣乘同。是為過失。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等者。以自轉依為所依止。於一切法得自在故。於一切趣示現一切同分之身。於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巧智。安立所化難調有情。是為功德。此中意取世間富貴為最勝生。
論曰。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真 一向顯虛妄
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真實
應知顯不顯 真義非真義
轉依即解脫 隨欲自在行
於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爾時由此證 生死即涅槃
由是於生死 非捨非不捨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不得

釋曰。為顯轉依故說多頌。如諸凡夫。由無明故覆障真實。顯一切種所有虛妄。如是聖者。無明斷故捨離虛妄。顯一切種所有真實。由此道理。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者。遍計所執非真不轉。圓成實相真義轉故。言轉依者。此即轉依於此位中真義現行。非真實義不現行故。即解脫者。即此轉依解脫相應。隨欲自在行者。謂此解脫隨其所欲自在而行非如聲聞所得解脫。猶如斬首。畢竟安住般涅槃故。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謂於生死及於涅槃起平等智。由此二種無別性故。即於此時是爾時義。又此二種云何平等。以諸雜染名為生死。即雜染法無我之性名為涅槃。菩薩通達諸法無我平等智生。見彼諸法皆無自性。諸有生死即是涅槃。以於其中見極寂靜即涅槃故。若如是知復何所得。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等者。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是故不捨。即是無別有可捨義。即於其中見無性故離諸雜染。名非不捨。既得如是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離生死外無別涅槃而可證得。故名非得。復於其中見寂靜故。雖無性別而證涅槃。名非不得。

攝大乘論釋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釋曰。今當解說果智殊勝。此由諸佛三身所顯。自性身者。謂諸法界所流法樂。大自在轉之所依止受用身者。謂即依前所說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於諸清淨佛國土中。受用一切法界所流大乘經等種種法樂之所依止。復有餘義。謂是受用清淨佛土之所依止。又是受用大乘法樂之所依止。變化身者。謂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乃至入大涅槃故者。謂現人天同分之身之所依止。
論曰。此中說一嗢拖南頌。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明諸佛

釋曰。為明諸佛所得之身故。說相等嗢柁南頌。
論曰。諸佛法身以何為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
釋曰。應知法身有無量相。今於此中略說五種。
論曰。一轉依為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釋曰。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者。謂轉滅依他起性雜染分。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者。謂於一切法自在轉住故。轉得依他起性清淨分。
論曰。二白法所成為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釋曰。白法所成為相等者。謂由六波羅蜜多圓滿故。證得法身十種自在。是彼自性故名所成。壽自在者。應知隨欲齊幾時住。便能如意現示己身。心自在者。謂生死中能無染污。眾具自在者。謂於食等十種眾具。隨其所欲如意能得。如有頌意。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成美妙 皆由意自在

應知如是三種自在。皆由布施波羅蜜多圓滿為因。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能攝彼能生因及所生果故。應知此中業自在者。由身語業自在而轉。隨所欲生業現前故。生自在者。應知於生自在而轉。於諸趣等隨其所欲攝受生故。由此道理顯修尸羅。於其業因及於生果皆得自在。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令諸法皆隨心轉。隨逐勝解如所勝解一切事成。如隨所欲。轉變地等令成金等。轉變水等令成火等。以修忍時隨諸有情意所樂轉故。令獲得於一切法皆隨心轉。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修精進一切所作皆能究竟。故所思事一切皆成。應知在昔修精進時。隨所作事皆能究竟。中無懈廢。由此為因。今隨所願如意皆成。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由靜慮心有堪能。引發種種神通所作。非但由此陵空往來。亦能了知他心等事。由是說言五通所攝。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遍了如一切爾炎。名智自在。如其所欲能正安立契經等法。名法自在。又由慧力安立蘊等一切法體。名智自在。此後所得一切種智。名法自在。
論曰。三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由業煩惱非所為故。自在示現有為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為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我執不有故 於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 故施設有異
種姓異非虛 圓滿無初故
無垢依無別 故非一非多

釋曰。有無無二為相者。謂一切法遍計所執性相非有故非有相。空所顯示圓成實性其體實有故非無相。有為無為無二為相者。是非有為自性。非無為自性義。非業煩惱之所生故。非有為相。於有為中得大自在。數數示現名有為相。由此意趣非無為相。異性一性無二為相者。所依法身無差別故。非是異相。無量依止所證得故。非是一相。俱一無故名無二相。復以伽他顯如是義。我執不有故於中無別依者。謂於世間我執力故有別依身。此中我執都無有故無別依身。若所依身無有差別。云何而得許有多佛。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者。由多依身各所證得故有差別。為顯此義復說伽他。種姓異故者。謂諸菩薩種姓差別有多種故。非虛故者。種姓異故加行亦異。加行異故資糧圓滿亦有多種。由是因緣。若唯一佛餘者資糧。應虛無果。圓滿故者。諸佛具作一切有情利益等事。謂正安立於三乘等。若執如來不安有情置於佛乘。所作佛事應不圓滿。由此道理應許多佛。無初故者。如彼生死流轉無初。諸佛亦爾。若唯有一即應有初。是故不一。無垢依無別者。由佛無垢法界為依無差別故。無有多種。故非一非多者。由此道理。顯示諸佛非一多相。
論曰。四常住為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釋曰。由三因緣顯常住相。真如清淨相故者。清淨真如體是常住。顯成佛故。應知如來常住為相。本願所引故者。謂昔發願常作一切有情利樂。所證佛身此願所引。由此本願非空無果。應知如來常住為相。若謂如來所作一切有情利樂已究竟者。此義不然。所應作事無竟期故。以於今時猶有無邊所應作事。一切有情未涅槃故。由是因緣應知如來常住為相。如是說已。應知諸佛不可思議。由是因緣不可思議。今當顯示。
論曰。五不可思議為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釋曰。自內證故者。謂諸如來自內所證。由此真如自內證故。非諸尋思所思議處。於諸世間。亦無與此相似譬喻可喻令知。
論曰。復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釋曰。今次應說法身證得。最初證得者。顯此法身非所生起。體無為故。若所生起應是無常。金剛喻定者。此三摩地譬如金剛能破微細難破障故。故得轉依者。由金剛喻三摩地故。能證轉依逮得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釋曰。今次應顯法身自在。由轉色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此中由轉色蘊依故證得示現佛土自在。由此示現金銀等寶淨妙佛國。亦得示現隨其所欲自身自在。由此示現大集會中隨諸有情勝解所樂種種色身。又隨所樂能現種種相好自在。又現無邊音聲自在。又現無見頂相自在。由轉受蘊依故。得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謂得自在能住無罪無量廣大樂住。應知此中由眾多故說名無量。普超一切三界樂故。說名廣大樂住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得於名身句身文身辯說自在。以能取相故名為想。由名身等能取其相。轉染想蘊。還得如是清淨想蘊。由轉行蘊依故。得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應知此中隨其所欲示現所作故名現化。改轉地等令成金等故名變易。如意所樂能引天龍藥叉等眾。應知說名引攝大眾。隨意所樂引諸白法令現在前。應知說名引攝白法。由轉識蘊依故。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此中大圓鏡智者。謂無忘失法所知境界雖不現前亦能記了。如善習誦書論光明。平等性智者。謂先通達真法界時。得諸有情平等心等。應知此中究竟清淨。妙觀察智者。謂如藏主如其所欲。隨於何等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作意思惟。即得自在無礙智轉。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睹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三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 皆由等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 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 法味義德俱圓滿
得喜最勝無過失 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為成熟諸菩薩故。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聲聞等故。
釋曰。應知法身幾法依止。略有三種。廣說無量。由種種佛住依止者。謂佛安住聖住天住及與梵住故。言種種法身為此諸住所依。是故說名佛住依止。或謂何用諸佛涅槃。以聲聞等與諸如來解脫等故。為顯諸佛解脫殊勝說二伽他。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者。謂諸如來所得五喜由證法界。離喜都由不證此者。謂聲聞等離五種喜。都由不證此真法界。故求喜者應等證者。是故欲求如此喜者。應須於此勤求正證。第二伽他顯此五喜。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者。應知此中能無量者依止法身有眾多佛成等正覺。一切功能悉皆平等故能無量。由見如是能無量故深生歡喜。及事成者。謂一如來所作利樂諸有情事。即等一切如來所作。由佛多故事亦無量。是故言及。由見此故深生歡喜。由法味者。由見契經應頌等法有勝滋味。深生歡喜。義德俱圓滿者。謂義圓滿及德圓滿。應知此中隨所思念所有諸事無不具足。名義圓滿。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無不具足。名德圓滿。得喜最勝無過失者。此喜超過三界喜故。名為最勝。永斷煩惱并習氣故。名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者。謂諸如來見次前說四種最勝無過失喜。窮生死際常無有盡。至無餘依大涅槃界亦無盡故生殊勝喜。是故世尊證得五喜。非聲聞等。由種種受用身依止等者。謂佛法身與受用身為所依止。何故復須如是依止。但為成熟諸菩薩故。由若離此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應不成熟。由種種變化身依止等者。謂佛法身與變化身為所依止。何故復須如是依止。多為成熟聲聞等故。由若離此下劣信解諸聲聞等應不成熟。言多為者。應知攝取勝解行地諸菩薩眾。
論曰。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釋曰。由是佛法攝持法身。今當顯示。由清淨者。謂由清淨佛法攝持法身。如是法身證得清淨由轉何法。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者。謂轉滅彼阿賴耶識得法身清淨。即法身清淨說名清淨。由異熟者。謂由異熟佛法攝持法身。轉色根者。謂轉眼等色根。得異熟智故者。謂轉彼故得異熟智。由安住者。謂由安住佛法攝持法身。轉欲行等住者。謂轉世間欲行等住。得佛法住。得無量智住故者。謂由此故住種種住。由自在者。謂由自在佛法攝持法身。轉種種攝受業自在等者。謂轉世間殉利務農種種事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由言說者。謂由言說佛法攝持法身。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等者。謂轉世間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於見聞覺知自在。由此證得能令一切有情心喜智自在故。由拔濟者。謂由拔濟佛法攝持法身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等者。謂如世間有王家等逼惱事起。由親友力財寶力等而能拔濟。由轉此故。證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由此智力能除一切災橫過失。
論曰。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釋曰。無量依止差別轉故者。謂受用身無量依止差別而轉。是故但由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依身事別當言有異。此中意樂無差別者。應知皆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業無別者。應知皆同現等正覺般涅槃等種種作業。
論曰。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此中有多頌。

憐愍諸有情 起和合遠離
常不捨利樂 四意樂歸禮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餘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於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於所依能依 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 常善說歸禮
為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諸眾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 開導者歸禮
攝受住持捨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於此諸眾生 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禮
處眾能伏說 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御眾歸禮
遍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遍知 實義者歸禮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虛 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勝者歸禮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皆能斷歸禮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眾生上 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 相應現世間
及眾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釋曰。諸佛法身與此所說四無量等功德相應。復與其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尊成實勝義者。此顯諸佛法身自性。諸佛皆以成實勝義清淨真如為自性故。一切地皆出者。此顯其因。修一切地得成佛故。至諸眾生上者。此顯其果。諸有情中此最上故。解脫諸有情者。此顯其業。以能無倒令諸有情得解脫故。無盡無等德相應者。此顯相應。與其無盡無等功德共相應故。現世間可見者。此說變化身。及眾會可見者。此說受用身。非見人天等者。此說自性身。諸人天等皆不能見。此顯佛身三種差別。說名為轉。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