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0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商羯羅主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江進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為性。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是無常等因。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於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已說宗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離言。唯此三分說名能立。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為常。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淨。眾生分故。猶如螺貝。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為和合因緣。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已說似宗。當說似因。不成不定及與相違。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如成立聲為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於霧等性起疑惑時。為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五俱品一分轉。六相違決定。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餘非有。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電空等為其同品。此無常性於電等有。於空等為其同品。此無常性於電等有。於空等無。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異品。於彼遍有。此因以電瓶等為同法故。亦是不定。為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間所發。為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同品。其無常性於此遍有。以電空等為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是故如前亦為不定。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等為同品。無質礙性於虛空等有。於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為異品。於樂等有。於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違有四。謂法自性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等。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已說似因。當說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似異法喻亦有五種。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離。五倒離。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俱不成者。復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論。無俱不成。無合者。謂於是處無有配合。但於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於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異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能立不遣者。謂說如業。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俱不遣者。對彼有論。說如虛空。由彼虛空不遣常性無質礙性。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復次為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於義。相有三種。如前已說。由彼為因。於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於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為量。 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若似因智為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為因。於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復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於不相違因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認餘處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因明入正理論後序 因明入正理論者蓋乃抗辯標宗摧邪顯正之悶閾也因談照實。明彰顯理入言趣本。正以離邪。論之者。較言旨歸。審明要會也。昔應符道樹茲義備焉。登庸鹿林斯風扇矣。六師稽顙而卷舌。十仙請命以知歸。非天靈曜寢光邪津鼓浪。同惡孔熾。寔繁有徒。所以世親弘盛烈於前。陳那纂遺芳於後。揚真殄謬夷難解紛。至矣。神功備詳餘論。粵有天主菩薩亞聖挺生。博綜研詳。聿修前緒。撰略精祕。逗適時機。啟以八門通其二益。芟夷五分取定三支。其義簡而彰。其文約而顯。西方時彥鑽仰彌深。自非履此通規。未足預其高論。大唐皇帝乘時啟聖。闡金鏡而運金輪。納錄嗣明。振玉鼓而調玉燭。洞敷玄化。載緝彝章。爇慧炬而鑒昏城。艤智舟而濟苦海。我三藏法師玄奘。神悟爽抆峻節冠群。行四勤如不及。瞻三宗而好問。漢地先達各擅專門。寓目必察其微。納心並殫其妙。嗟乎聖跡緜遠。像教陵夷。未嘗不臨訛文以喟然。撫疑義而太息。望蔥山而高視。期鷲峰而遠遊。既而冒險乘危。詢師訪道。行達北印度迦濕彌羅國。屬大論師僧伽耶舍。稽疑八藏考決五乘。論師以大義磐根嘉其素蓄。唯因明妙術誨其未喻。梵音覯止水釋于懷。後於中印度摩竭陀國。遇尸羅跋陀羅菩薩。更廣其例。觸類而長。優而柔之。於是遍謁遺靈備訊餘烈。雖遇鍱腹縱辯無前。風偃邪徒抑兼茲論。旋弘周化景福會昌。粵以貞觀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於弘福寺。承詔譯訖。弘福寺沙門明濬筆受證文。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羅漢寺沙門慧貴。寶昌寺沙門法祥。弘福寺沙門文備。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詳證大義。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詔監譯。三藏法師以虛已應物闢此幽關。義海淼其無源。詞峰峻而難仰。異方秀傑同稟親承筆記玄章並行於世。余以不敏妄忝吹噓。受旨證文偶茲嘉會。敢錄時事貽諸後毘。勝範鴻因無泯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