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4 入大乘論卷上(本無闕第一品名目) 堅意菩薩造 北涼三藏法師道泰等譯 輸入者 周海燕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楊 芳 改稿者 張曉云 今欲解入大乘義。問曰。何故說入大乘義。答曰。我為眾生欲遮苦因故。汝今當知。或復有人近惡知識。為惡所誤偏執己法。專著邪見。顛倒思惟。不解實義。不順佛智。誹謗聖說。誹謗聖說者。則壞正法。壞正法者。得大罪報如世尊說。謗法之罪。重於五逆。惡道長遠。久受苦報。如偈說曰。 誹謗大乘法 決定趣惡道 此人受業報 實智之所說 生墮地獄中 大火熾然身 焚燒甚苦痛 業報罪信爾 熾然大鐵犁 具滿五百數 而耕其舌上 遍碎身苦惱 若從地獄出 復受餘惡報 諸根常缺漏 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 復生於謗法 以謗法因緣 還墮於地獄 謗法眾生聞如是說。於大乘中。便生疑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薄福之人 不生於疑 能生疑者 必破諸有 若有疑者。皆應聽法。聞已意解。便得開悟。得開悟已。生信心。即生信心已。便生喜樂。生喜樂已。如是次第。生聞思修。乃至具足得一切種智。因謗大乘。而墮惡道。亦由大乘。起諸善業。如人因地故倒。還依地而起。又因於智。趣菩提道。亦與眾生。共和合有。若離眾生。則無有得菩提道者。從眾生界。出生一切諸佛菩提。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不從虛空有 亦非地種生 但從煩惱中 而證成菩提 問曰。汝說善入摩訶衍論。如是功德云何名為摩訶衍耶。答曰。菩薩藏處名摩訶衍。問曰。佛不說三乘亦摩訶衍乎。答曰。如是。此大乘中。亦說三乘。即名三藏。如菩薩藏經中說。佛告阿闍世王。族姓子。藏有三種。何等為三。謂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族姓子。非以聲聞乘故名為三藏。亦非以辟支佛乘故名為三藏。唯諸菩薩所學大乘。得名三藏。何以故。夫說法者。具足三乘。乃名三藏。以菩薩說法能具三乘故。是故我說名三藏耶。族姓子。有三種學人。聲聞學。辟支佛學。菩薩學。聲聞乘者。不學辟支佛乘。何以故。非所解故。辟支佛乘者。不學菩薩乘。何以故。亦非所解故。族姓子。唯諸菩薩雖學聲聞辟支佛乘。而不證於聲聞辟支佛道。學菩薩乘。深知菩薩所行之法。常樂隨順。以是義故。菩薩乘者名為三藏。非謂聲聞辟支佛乘。於餘經中。以具分別。是故我今但略說耳。如汝意謂非三藏者。汝今但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舍百千等偈。以為一藏。毘尼阿毘曇二百千偈。名為二藏。盡具修習。名為三藏。若如是說。不名三藏。所以者何。諸餘經等。則非佛說。有如是過。阿含。毘尼。阿毘曇等。亦是三藏。雜藏。舍頭羅經。胎經。諫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若無過者。當知一切盡是佛說。如是所說。若皆藏。此則便有百千等藏。汝言三藏。是語自壞。復有阿難所不受者。佛成道二十年後。方於僧中自言。我年老大。須供給人。若能為我作給侍者。當自言能。爾時大眾和合。即差阿難為佛侍者。阿難便語同梵行人。如來有八萬四千法聚。我今悉能受持。唯先二十年中。有二比丘。所受持者。皆悉不了。以是義故。當知阿難所受持者。不名多聞。佛所說法中。阿難實有任器者。如中阿含說。釋提桓因語鬱多羅言。尊者。我得他心智。觀閻浮提一切眾生。無有盡能受持佛法。唯除尊者。餘不能了。以是因緣當知阿難非悉能持一切佛法。聲聞弟子。及以阿難。不任法器。諸大乘經。已具廣說。如首楞嚴經中。佛為淨月藏天子說。阿難所持少不足言。不受持者乃有無量。我所知法。百千億分。不說其一。阿難於我所說法中。百千億分。不持其一。善男子。我於一日一夜。十方世界梵釋。四天王。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菩薩。一切來集。為說智慧修多羅偈頌章句。眾生所行諸波羅蜜。及說聲聞辟支佛乘。厭惡生死。讚歎涅槃。滿足諸波羅蜜。乃至為諸天子廣演說法一日一夜假使滿閻浮提如微塵數。多聞智慧皆如阿難。於一日一夜。百千億分亦不能持具足一分。乃至復滿十方微塵世界皆如阿難。不能盡持亦復如是。處處經中亦說。阿難不任法器。以是義故。當知阿難不能盡持一切佛法。問曰。如來世尊不說阿難於多聞中為第一耶。答曰。佛於聲聞眾中。假說阿難以為第一。非謂菩薩。又復汝等於阿難所持尚不盡聞。況於大乘具足深義。汝意若謂是聲聞乘即大乘者。此事不然。何以故。因果異故。若聲聞乘因與大乘因。而不異者。果亦應不異。現見果異故。當知因亦異。何以故。聲聞學者。但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所斷微細諸習。乃至空竟觀一切法。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以是義故。非以聲聞乘同大乘也。問曰。佛不說解脫無異也。答曰。聲聞解脫時。頗能令使須彌山等。盡向道場。悉皆曲躬。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八十由旬一切魔眾。悉來降不。菩薩解脫。如上所說。悉能為之。以是義故。佛於餘經。雖說解脫相等無異。大小實殊。猶如虫囓芥子中空。雖有空名。當與十方世界中空得為一不。空雖不異。大小有別。又如熒火欲等日月。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如娑留枝比丘。說佛本行偈。 一切諸光明 燈焰與掣電 星月照差別 日光最第一 飛行諸禽獸 蚊蟻及與蜂 眾鳥飛各異 金翅最不同 以是故。雖少相似。大小有殊。當知因既有異。果豈同耶。汝言解脫無異。如是觀察。解脫不同。聲聞解脫。名愛盡解脫。非一切解脫。但為鈍根少智眾生。假分別說。大乘解脫。斷煩惱習。一切都盡。為利根菩薩。廣分別說。如汝今說。聲聞解脫。即大乘解脫者。如來則非一切種智。有如是過。如佛小疾。遣目連詣耆毱所。當須何藥。是時耆毱已亡七日。生忉利天。目連便詣彼天所。爾時耆毱將入後園。即便問言。如來有疾。當須何藥。答曰。用酥。如來身者。猶如金剛。諸惡已滅。豈有疾乎。而問耆毱。如婆拘羅比丘。於九十劫前。以一藥果。施同梵行者。於九十劫中。身常無病。於最後身。年至八十。初無微病。正以此一訶梨勒果微施因緣。尚得無病。況復如來億百千萬阿僧祗劫。具足檀波羅蜜。備諸功德。乃至截身手足髓腦血肉。而施病者。以是因緣。豈得疾耶。如經所說。則現如來非一切智。如來又時入城乞食。空缽還歸。為度於提婆達多令使出家。如枯樹經說見大火聚。爾時諸比丘中便有生退心者。為度馬師滿宿故。數數罵婆羅門奪賴闍。薩遮尼乾。孫陀利等。於九十日中受食馬麥。目連。舍利弗。入於陶室。乃有如是等事。汝意若謂有餘業者。此則不然。何以故。如來已盡一切諸惡。具滿一切無量功德。有餘惡業。則有大過。汝曾不聞諸經中說如來永斷一切煩惱業結習耶。如摩陀遮離所說偈讚。 一切結習盡 唯有救世者 一切智所有 功德悉成滿 有三種習。所謂業習。煩惱習。威儀習。此三種習。如來永盡。以是因緣。若有餘業。此則大過。汝今若謂是方便者。此亦不然。何以故。汝意先謂。佛身是實。不言方便。及與應化。汝常自言。佛身是一。何得復有方便應化。汝於何經聞說方便。及應化耶汝經中說唯有後邊身。不言別有法身。與應化方便身異。而我十住經中所說。別有法身。不與方便應化身同。是故。大乘經中說。佛是一切智。則無有過。汝小乘中說一切智。則有大失。若謂聲聞乘。即是大乘。此事不然。大乘者。與聲聞乘。則有差別。以廣大故。汝意若謂聲聞乘中顯示大乘。是亦不然。何以故。理相違故。聲聞乘者。從他聞法。大仙之乘。紹三寶種。不斷絕故。如毘琉璃寶終不出於水精之中。體差別故。是故大乘微妙甚深。其心廣大。菩薩摩訶薩次第修學。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具足一切功德智業。是故佛說名為摩訶衍乘。若聲聞乘從摩訶衍出。則有是理是故菩薩修學十地。具滿一切諸波羅蜜故。能出生三乘善法。如十地經說。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譬如字章字本為初。一切文字皆出字本。如是佛子一切佛法亦復如是。以地為初。亦從於地。而得究竟。成自然智。是故大乘名曰甚深。出生一切聲聞功德。非謂小乘能出大也。佛說十地。猶如金聚具足無失。云何不受。如來以慈悲力。為鈍根故。說聲聞乘。而汝信受。便自偏執。受行小法。不信大乘平等正教。是故當知佛說大乘。名最吉勝。問曰。世尊昔說。於我滅後。當來世中。多有眾生。起諸諍論。此是佛說。此非佛說。是故如來以法印印之。若義入修多羅。隨順毘尼。不違法相。是名佛說。答曰。佛亦不言。聲聞乘者。非是我說。乃至菩薩大乘亦復如是。佛說不異。等一相故。以法印印。汝言入者。為是義入修多羅。為文字入耶。若以文字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十二部經。一切文偈章句各異。是故當知非文字入。若以義入理不相違。義者若順修多羅義。與法相相應。其義顯現。是故名為順修多羅耶。若顯示聲聞法。名聲聞乘。隨順入修多羅。若顯示辟支佛法。名辟支佛乘。隨順入修多羅。若顯示菩薩法。名菩薩乘。隨順入修多羅。若我顯示十地功德。明菩薩行。是名真說。隨順入於大乘。但汝意偏黨獨謂入小乘三藏。大乘三藏中。我已說入。是故三藏即是大乘。何以故。十二部中。說毘佛略。即是大乘。如中阿含說。云何名丘丘。所謂知法以能善解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憂婆提舍。毘佛略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毘佛略經。為諸眾生說修對治法故。名毘佛略。亦有眾多乘故。名毘佛略。亦以多莊嚴具故。名毘佛略。亦能出生無量大果報故。名毘佛略。非是稱量所能知故。名毘佛略。除斷一切諸邪見故。名毘佛略。若汝意謂。我聲聞法中。廣說修多羅偈頌章句。亦名毘佛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汝依阿含說為毘佛略。但有言語。若但言語。此非可信。若阿含經中。必有斯義。何處章句。為聲聞說。是毘佛略。若無定文。是故當知毘佛略者。顯發大乘。非謂聲聞小乘說也。汝聲聞經一部所說。終無百千偈讚文句。況復當有億萬廣說。如來世尊。教諸聲聞。唯示無常。今厭生死。使知苦本。速求涅槃。從初如是。乃至奉行句味尟少。則無甚深廣大之義。大乘經說菩薩所為。其事深廣。如大喻經。賢劫三昧經。解脫經。華首經。如是等。悉是摩訶衍。皆名毘佛略。如結解脫經中。善財童子。詣善知識海幢比丘所。十二年中。入大海三昧。白海幢言。此三昧中。深廣無邊。更有法門大此三昧不。說是語已。於大海三昧中。見大蓮華。佛從中出。即以右手摩海幢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更有普眼法門。汝當受持。海幢即受普眼法門章句。次第為他廣說。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一剎那頃。所可受持普眼法門。用大海水盡以磨墨。積大紙聚猶如須彌山。天下草木持以為筆。三千世界水陸眾生。悉為書師。於一剎那頃。所受法門。百千分中。猶不能書盡其一分。況復一日一夜。乃至十二年中。所受甚深無量無邊大分要義。善財童子於一善知識所從聞法已能如是無量無邊過億千數。況復諮問微塵世界諸佛等邊。及善知識所受教法。以是因緣。具足大乘。名毘佛略。無量無邊非聲聞耶。此義甚深。是故一切聲聞所修行法。悉入摩訶衍道。最為大吉。是名隨順修多羅義。今當復說隨順比尼。三乘聖道皆同斷貪欲瞋恚愚癡。名為比尼。修多羅者。分別因果。阿毘曇者。分別法相。亦斷煩惱。摩訶衍者。亦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煩惱一切惡法。佛教聲聞淨己三業名為比尼。為菩薩說淨己三業。乃至成佛兼及眾生滿足一切尸波羅蜜。菩薩所持是自性戒。發菩提心。得真實果。是故當知摩訶衍者。隨順比尼不違法相者。三乘經說不違十二因緣。大乘亦不違十二因緣。善觀察者。能知大乘即三法印。若不善觀察。則無大乘。亦不具三乘。若誹謗摩訶衍者。是大過罪。汝今若言。此是魔說。佛所不說。然諸經中。實無此語。若但口言為大乘者是魔所說。終不可信。汝意若謂是佛說者。猶如師子身中生虫。則還食師子。三乘皆爾。不獨大乘。是故當如摩訶衍者。非魔所及。唯佛能說。問曰。汝非魔說。我是摩乎。答曰。我與汝等俱非魔耶。問曰。若謂我與汝。等俱非魔。說言魔說者。此則應遮。答曰。我大乘法利及與眾生順於法相故多魔事。是故如來於大乘中。說言遮乎。汝小乘法。唯能自度。魔不擾惱。何須遮乎。是以如來昔於法華及般若經中說。於當來世。多有眾生。喜起嫉妒故遮誹謗。墮於惡趣汝所誦習。於何部經中。言摩訶衍是魔所說。若汝經中。不言摩訶衍魔所說者。自言魔說。此亦叵信。汝意若謂聲聞法中。亦有遮斷。但事已久滅。難可證據。此亦不然。何以故。非處所故。若假令遮佛以神力則能守護此法。此劫亦不墜沒。是故當知汝言久者。但有言語。假令魔說。能除惑障。不違正法。雖曰魔說。即是正法。與佛語不異。何以故。如佛所說。依法不依於人。是以我今但從正理。不取名字。又我等所求。能滅智障。煩惱障者。即是世尊若實魔者。終不能說菩薩之法。何以故。魔不能知菩薩從禪定生聞思修慧。厭離欲惡不善之法。是大乘義。唯佛能說。從於初地。乃至十地。如是次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受想定。菩提心。諸波羅蜜。隨宜方便成熟攝眾生法。十善道戒聞智慧不放逸。離世八法。八聖道。轉法輪。堅持頭陀具足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寂滅。十二因緣。出入諸禪。三解脫門。諸陀羅尼。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諸神通門。實諦四辯。禪智二輪。以自莊嚴。皆悉和合。遊戲諸法。而於生死涅槃等中。不背生死。亦不向涅槃。心常厭惡。正觀諸地。出離諸地。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淨佛國土。隨順法忍。無生法忍。不退轉地。受正位地。力無畏不共法。相好法身。為眾生故住於生死順轉決定轉。隨順不轉。決定不轉。如是等因果次第法。不共法。非覺法。魔不能說。非魔境界故。魔有四種。若言陰魔作是說者。我終不說佛有陰身。又復若言實是魔說。如斯語者。彌勒菩薩亦應遮止。又尊者賓頭廬。尊者羅睺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於餘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於佛前取籌護法住壽於世界。東方弗婆提渚。麥渚。粟渚。師子渚。閻浮渚。大閻浮渚跋提梨伽處。罽賓。乃至阿耨大池。諸賢聖等皆住。守護佛法。若言摩訶衍是魔所說者。則為佛法之大患也。諸賢聖等悉應遮斷。是故當知言魔說者。皆是妄語。空作斯說。又大菩薩諸賢聖等。皆護大乘。是摩訶衍紹三寶種。不令斷絕。問曰。如汝所說。若摩訶衍是三寶種。皆悉擁護菩薩聲聞。如今云何於誹謗大乘者。何不遮止。使斯人輩。不墮地獄。不趣惡道。不壞佛法。答曰。業報決定不可除斷。業有二種。一者決定增長。二者決定受報。非諸菩薩聲聞賢聖所能除滅。造作惡業決定受報。不可救止。如瞿迦離比丘。誹謗摩訶衍經是魔所說。當知是人必墮地獄。無能拔者。問曰。汝言謗摩訶衍。能入惡道。亦是粗語。我未信耶。答曰。汝言佛說摩訶衍是魔語者。即是誹謗三世諸佛。亦是一切眾生大怨。所言甚粗獷。當受惡口不善重報。如佛偈說。 人生於世間 如斧在口中 自斬害其身 斯皆由惡業 汝謗摩訶衍。如是粗語。非我所說。我今但欲令汝不起誹謗。為利益故。便作是說。猶如病人食不應食。良醫瞻病。禁斷不聽。為憐愍汝。妄作綺語。言摩訶衍是魔所說。過去諸佛已說摩訶衍。未來諸佛當說摩訶衍。現在諸佛今說摩訶衍。是名遮斷誹謗摩訶衍論。菩薩為斷誹謗大乘。是故演說初入摩訶衍論品。問曰。汝已遮他不令誹謗。今當云何入摩訶衍行。答曰。菩薩當先具種性。隨順善行。所解廣大。內心廣大。界分廣大。種性廣大。性既具足。其心調柔。漸損煩惱。少貪瞋癡。好修諸善。精勤誦習。如是眾生。六根廣大。能發大願。欲求佛道。種性相貌。如佛所說。下根下性。下發道意。所願亦下。中根中性。中發道意。所願亦中。上根上性。上發道意。所願亦上。是故諸佛。隨其根性。則以慈心。分別教授。問曰。若諸眾生。各有根性。云何應為隨根說法。答曰。上根眾生為說菩薩深妙法藏。以知根性堪菩薩行故。說菩薩藏。問曰。為菩薩藏者。當住何地。答曰。有十種行。到解脫地。能聽菩薩藏時。得十種法行。離解脫行。便得入於菩薩之行。何等為十。一者修菩薩解脫行。若多若少。皆悉修習。二者菩薩所有之法。若多若少。皆悉書寫。三者菩薩藏法。若多若少。皆悉供養。四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轉讀。五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聽受。六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受持。七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習誦。漸漸通利。八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為他分別演說。九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皆悉思惟。善解義趣。十者菩薩之法。若多若少。獨處思惟。修集增明。是名菩薩十行。第八者是菩薩聞慧。第九者是菩薩思慧。第十者是菩薩修慧。問曰。菩薩得是聞思修已。當入何行。答曰。為得己地入解脫門。如是次第。聞思修生。為見法界。得於己地修三解脫門。問曰。何等名為三解脫門。答曰。行空無相無願。問曰。云何為空。答曰。觀我人眾生。無有自體。性相常寂。問曰。云何解了。答曰。當入十二因緣。問曰。是空解脫異十二因緣法耶。答曰。空與十二因緣。等無異相。空即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即是空。何以故。因緣假起。無有自體。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十二因緣空 我今欲解脫 假名因緣法 此即是中道 一切諸法悉皆空寂。何以故。皆屬因緣無自性故。問曰。若一切法因緣生者。何故說言無體性耶。答曰。所言因緣世諦故說。第一義諦則無體性。亦無有生。既無有生。亦無有滅。無生無滅。即真寂滅。真寂滅者。即是一切諸法寂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無有體性。如老母經中世尊所說。姊譬如因人因桴因鼓。眾緣和合便有聲出。如此之聲。不在三世。亦非內外及在中間。其性空寂。無生無滅。姊今當知一切諸法體性亦然。老母經中佛自說空。是故菩薩於無量劫。修集福德禪定智慧。悉入三解脫法門。善觀生滅皆悉空寂。猶如幻炎。乾闥婆城。皆同夢化。如佛說言。 初覺十二緣 眾生皆悉空 剎那頃所得 幻炎乾闥城 如是次第。入空解脫門。其心快樂。逮得義利。問曰。外道各著我見。云何遮斷。答曰。如是外道。於內外色。皆生染著。取我我所。順生死流。彼著我者。我能施與飲食財利。如是種種依止我見。眾生等見。彼我我所者。我之造作。是我瓶物。如是等名依止我所。彼所作業。若一若異。若一異。若不一不異。取著偏執。但以言語。誑惑於世。及以己身。以是義故。流轉生死。不解因緣諸法性空。問曰。是諸外道。不解因緣。而起四執。何者為過。答曰。僧佉所說。有計一過。作與作者一。相與相者一。分與有分一。如是等皆名為一。優樓佉計異。尼健陀計一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及摩他羅等異計。皆悉不離如是四種。問曰。僧佉人言作與作者一有何過。答曰。語有二故不名為一。作是因作者名果。是事不同。云何說一。若實異言一。此則顛倒。何以故。以作者即是作故。作與作者。前後時異。云何為一。問曰。前後一用。如種生芽。時雖前後。但相似相續。故名為一。答曰。此亦有過。若作在先。作者在後。生未生異。云何為一。譬如有瓶終不得並。如牛角不相因生。作以作者亦復如是。復次所以作與作者不得為一。聲別義別。因緣別時別。字別體別。若如是者。則有多過。若但一者。不應二名。聲義體相先後異故。不得為一。若作與作者一。如取泥團陶師。輪繩酥酪等物皆悉應得。以不得故。當知非一。如我心不得為一。若是一者。心無常故。我亦應無常。以是故作與作者。相與相者。量與量者。分與分者。悉同是破。有一瓶等亦應破遮。如色與瓶一。及白青葉。長短方圓。如是等物作悉應遮。問曰。比舍師計異。有何過耶。答曰。若作與作者異亦有大過。問曰。云何為過。唯願說之。答曰。若瓶與泥異。作瓶時應取縷。作時應取泥。以作瓶不取縷故。當知不異。復次泥團。因微塵成。瓶因泥團成。若瓶異泥團者。瓶則無體。泥團成瓶故。不得為異。泥團於微塵為作者。於瓶為作。若作與作者異。泥於微塵瓶但名異。不應有二。以是故作與作者。不得為異。因縷成。因蒲成席。皆亦同是說。復次若有一瓶異則一切法壞。何以故。若有一非瓶。離應有瓶。若有一是瓶。則為多瓶。有一非故。異亦應非。是則無瓶。以是義故。汝計異者。即壞一切法。問曰。如此說者。非壞一切法。何以故。有一依瓶立。是故有一瓶等皆成。答曰。若有一與瓶合。有一應是瓶。若瓶與有一合。瓶亦應名有一。以有一合故。不得為異。復次有一異者。猶如白。此亦有過。何以故。白則非。亦非白。白與異。餘物亦然。如燒時。白不應燒。若燒時。白亦燒者不得為異。汝今以言物異相異。此事不然。汝先言。六事各異。此則應遮。問曰。尼健陀先言一異。有何過耶。答曰。汝所謂一異者。或說作以作者一。或說作以作者異。此亦多過。問曰。有何過耶。答曰。若作即是作者。事則不成。若作與作者異。事亦不成。何以故。因果各異。云何為一。以眾緣成果故。不得為異。作相作者相。亦皆如是。問曰。如瓶相破。而體不破。以體不破故。亦得為異。以見體在。而相破故。若破瓶時。本成體無。不得為異。答曰。若言一。同僧佉破。若言異。同比舍師破。如葉青白。亦皆俱破。問曰。若提子計不一不異。有何過耶。答曰。前三計者。各有所執。汝說不一。應當是異。若說不異。即應是一。何所執故。而言不一不異。若無所執。妄有所說。則壞法相。問曰。汝說大乘。亦無所執。汝亦應壞一切法相。答曰。我之所執。世間現見。是因緣法。汝之所說。但是顛倒不順法相故。問曰。何者是法相。而說我壞法相耶。答曰。無體相者。即是體相。問曰。云何無體相。為體相耶。答曰。空名無體相。問曰。云何名空。以有為空。以無為空耶。答曰。我不以有義故名空。亦不以無義故名空。以離於有無故名為空。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執有名為常 計無則為斷 若離於有無 是名真實空 復次如龍樹中論中說偈。 執有取體相 執無著無體 不存於有無 是名真實觀 以是故。以離有無名空。離斷常故。名為中道。若能覺悟如是法相故名為佛。是故十二因緣義名之為空。問曰。十二因緣以何為證。而知為空。答曰。譬如瓶泥團輪繩。及以陶師。眾緣和合。然後成瓶。非即泥團有瓶。亦非離泥團有瓶。但假名說瓶。屬眾因緣。無有體相。無體相故無生。無生故體相寂滅。因緣所成。是故無體。若諸法定有自體。不假因緣。則無是處。以無自相故無瓶。瓶無故一切法亦無。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一法若有體 諸法亦復然 一切法本無 因緣皆悉空 真實觀一法 諸法不二相 諦了是空已 則見一切空 問曰。因緣生法。即是體相。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體相。若無體相。非汝所及。如汝所說。以因緣為體相者。因緣從他生故。云何有體。言體相者。自性而起。不屬因緣。若屬因緣。則無自性。譬如假借非自有也。是故因緣假他而成。無有自體。如尊者龍樹所說偈。 因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體相 問曰。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無耶。答曰。是事不然。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流速。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為實。猶如燈炎。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炎。亦如駃流。影響幻炎。如佛所說。幻及幻者。都無所有。而妄見者。謂之為實。若是實者。餓鬼不應見水為火。沙石膿血。而諸眾生。以善惡故。隨業所見。若有淨心。利根眾生。則能見空。夜叉餓鬼。遠見其水。近則見火。便生疑惑。若物有實。不應二見以二見故。則知非實。但妄見故。當知一切諸法皆無體相。以無體相故。都無生滅。問曰。若一切法無生無滅。云何得有來去計斷常過。答曰。以見種子故。便計來去。若得法空。則離斷常。如因種子有芽莖枝葉花果次第而見芽生故種子滅。是以不斷。乃至果生故花滅。亦無常過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諸法相續有 則非是斷滅 因滅故果生 不得名為常 以是故。見因緣空。即離斷常。問曰。癡因緣行。云何而得離於斷常。答曰。因無明故。有善惡行。乃至因生故有老死。凡夫不解因緣相續。妄計為實。無明體空故。行亦體空。乃至生體空故。老死體空。以世間假名有相續故。無斷滅過。念念不住。無有常過。以凡夫眾生死此生彼。相似相續故。如佛所說。第一義中。無有眾生死此生彼。但以世諦假名說故。識為種子。行業為田。以慢土覆。無明為糞。愛水為潤。父母精氣。眾緣和合。生名色芽。是故名色無有自體。猶如床腳。相假而用。初名歌羅羅。二名安浮陀。三名肉段。四名堅實。五名諸炮開張。六名為觸。生法次第。相假而有。不名為斷。菩薩善解因緣法故。即知其空。以因緣空故。一切法空。解法空故。無斷常過如出胎經中佛所說偈。 隨假名字 而得諸法 名中無法 是則真實 以是故。非言說故。有法。若隨名字。有諸法者。法則多體。猶如空法。無一無多。問曰。若一切法無體。汝言有過現見有故。答曰。若法是有。言無則過。法既非有。云何言過。以是故。諸法如初。後亦復然。若諸法定有體相。後涅槃時。應是斷滅。若先非是空。後言空者。則是邪見。壞於正法。亦無解脫。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不空而見空 我應得涅槃 邪見非涅槃 如來之所說 諸法本空故。恒見是空。如過去佛所見空相。今亦復然。是故我說因緣法空。是則無過。如是先立第一義諦。後分別世諦我及眾生。作與作者。乃至一異。則無過失。如尊者龍樹作說偈。 不說分別諦 不得於實諦 若不得實諦 則無得涅槃 復次說偈。 諸佛演說法 常依於二諦 分別於世諦 及與第一義 若不能分別 真俗二聖諦 如是則不知 佛法甚深義 是故因緣法空。名為真如。法性實際。是名修習第一義禪。見因緣空。即是空解脫門。若見空者。則不見諸法相。是名無相解脫門。見無相故。無所願求。是名無願解脫門。安住如是三解脫門。識種子於三界內。則更不生名色等芽。識無取著。滅三有苦。三有滅故。得寂滅涅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識是種子義 遊行於六處 若見諸塵空 有芽則斷滅 問曰。菩薩度空。出於生死。云何能得勝於聲聞。答曰。菩薩得世間利。出世間利。度爾炎地故。雖出世間。能住世間。教化眾生。聲聞不然。怖畏生死。求速滅度。以出世間道。見於法界。見法界已。至涅槃岸。菩薩不爾。何以法故。菩薩見眾生苦。起大悲心。為欲度彼堅住莊嚴。於阿僧祗劫。修行出世間道。於一念頃。觀一切法界。觀法界已。眾生緣故。不取果證。乃能度脫。如佛阿耨大池經中說。譬如二人欲墮山頂。一人有力。善巧方便。以巧便故。雖墮還起。得昇山頂。一人力少。復無方便。即住退墮。不能復起。菩薩於無為法中。不證不著。如善巧人得昇山頂。聲聞之人。以證著無為故。如少方便者。墮而不起。譬如長者唯有一子。以飢儉故。遠至他國。經數十年。長者後時。住一大城。其家巨富。多積珠珍。漸得傭力故。還來本國。菩薩有無量無邊阿僧祗功德到爾炎地。向於涅槃。以愍眾生故。還入生死。於阿僧祗劫。久受勤苦。菩薩摩訶薩乘大苦乘。求無上果不可思議。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是故超度爾炎之地云何菩薩乘大苦乘。譬如有人乘船入海。遇大惡風濤波如山。有如是等無量眾難。諸伴心急。生大恐怖。是時船師巧持帆故。能度眾難有福德人。得度難已。獲大珍寶。菩薩摩訶薩處生死海。亦復如是。為惡知識不信所難。趣向惡道。第一阿僧祗劫。修治淨地行。求淨解脫。第二阿僧祗劫。修淨禪定行。第三阿僧祗劫。修淨智慧行。除爾炎地障。是故菩薩名乘苦乘。滿足十地。得無疑無障。一切行具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以爾炎智。得成大果。 入大乘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