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毛小燕 譬喻品第三 三門分別。一敘來意。二解品名。三釋妨難。 來意有二。一鶖子上根聞法說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況而方知。上已化於上根。下將曉於中性故此品來。二論云自此已下為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說七譬喻。對治七種增上慢。及為三種染慢無煩惱人三昧解脫見等染慢。即為治此說三平等。又云餘殘修多羅明十無上義。此意總顯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義。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喻此譬喻品。二窮子喻信解品。三雲雨喻藥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繫寶珠喻五百弟子授記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樂行品。七醫師喻壽量品。隨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記‧三五百弟子授記‧四授學無學人記‧五法師品‧六持品‧七提婆達多品‧八常不輕‧九見寶塔。初之八品皆有授記說初乘平等。後見寶塔中合說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種平等。其十無上有二十一品。初九無上有七品。一藥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兩無上‧三五百弟子授記‧四見寶塔‧五安樂行‧六涌出‧七壽量。此有第八第九兩無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餘五品各一無上。餘殘修多羅是第十無上。謂餘十四品並是第十無上。於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別功德。二隨喜功德。三法師功德。修行力中復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勸持‧二說力有一品謂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謂藥王品。四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謂妙音。五護眾生諸難力有二品。一觀音普門二陀羅尼。六功德勝力有一品謂妙莊嚴王本事。七護法力有二品一普賢二囑累。後十無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殘名為上殘。故本論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餘殘修多羅明無上義。第十無上是前九種無上之殘名為下殘。故本論中解第十無上云。十者勝妙力無上餘殘修多羅說 殘有二義。一者文殘曾未說故。二者義殘前雖已說義猶未盡。所望別故今復說之名為義殘。恐文繁長故略不說。至下品中一一疏釋。其藥草‧化城‧五百弟子‧寶塔‧持品‧安樂行‧壽量七品。或文或義重說之故。其七喻者謂凡夫有學名有煩惱。有七種增上染慢。為對治此說七譬喻。如執化城以為真城。即是所求世間三摩跋提將為真滅。執無學滿故更無所求。二乘無學名無煩惱人。有三種法執染慢。彼三昧解脫見等法執望二乘雖不名染。此迴心已即名菩薩。法執染此菩薩名染無煩惱慢。論翻顛倒義意如此。無上義者於大乘中可說有之。餘乘即無。由此三乘說有差別。教‧理‧行‧果等有異故。論引佛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故二乘中不說此義不能解故。由此無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隨其所應配諸品取。七種具足煩惱眾生者。第一求勢力人起第一顛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然而求天人妙境果報。為此說火宅喻。富貴自在名為勢力。謂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內果報。不知煩惱熾然燒煮。為此說火宅喻。天人勢力煩惱燒煮如火宅故。世尊今者說有二車。即是世間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後令漸入佛大涅槃。故論云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說解脫道中正證生空擇滅真智名為世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車體。從彼觀後入世間定觀前所證以心粗故不見正智及生空如。乃見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城。不說假觀所變為城。不息苦故。今說後時後得智位能變想解。名為世間善根三昧。輕安喜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種智。與之遊戲後化一乘方令入於佛大涅槃。至佛位中能入牛車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即是寶所。後化城喻二乘執彼惑苦不生故為涅槃。理實涅槃解脫道中是正智證。故說入化城眾商皆倦息。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說羊鹿車有名不見登。說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乘執此以為二車。實非車體。如二乘者所起四顛倒。正觀不然。後方想解緣此起執。化城亦爾。今為對治求勢力人顛倒求功德增上慢。說此車喻。故此品來。此餘諸義各至品釋。解品名者。譬者況也類也。玉篇云。比類以相曉。喻者開也曉也。玉篇云曉也諫也。今舉世間之近跡況類出世之深致。以開未語用曉前迷。曉喻之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釋妨者。一問。此以喻曉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彰應名法品。答前後相例理實應然。立者不同何詳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別義。譬喻者況中之通名。通別既殊得名遂別。未可相例。二問。何故七喻唯此獨名餘兼別稱。答喻雖有七此最初故。雖標總稱即自別名。餘品不單名譬喻故。三問中根領。記別標信解。上根領記理應別開。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鶖子領記等事。答中根領記文廣義長。所以別開。鶖子不然故寄此說。又因鶖子領記啟請方陳喻況。故在此初寄明領記。 經爾時舍利弗(至)得未曾有贊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 初鶖子聞法領喜述成得記。後佛廣以譬喻化彼中根。初文屬前第一周法說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說訖。自下第二鶖子聞法領解。自責而生喜於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標聞法以喜生。後釋歡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間釋。踊蹺也。躍跳也。蹺足跳者喜之極也。聞真道以起權故踴躍。稱悅所希之意故歡喜。表發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說故合掌一心請益。瞻仰尊顏啟本所懷故言白佛。法音者大乘言教也。曾所未聞得未曾有。又由三義所以歡喜。一聞佛說法心安如海。知佛非魔所以歡喜。二聞今一實解昔三權。三為一因所以歡喜。三聞佛說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所以歡喜。 經所以者何(至)無量知見贊曰。下釋歡喜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興嗟。二處小階而起歡。三喜今聞而惱盡。四知佛子而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關也。玉篇預先辦也備預也早也。切韻若逸作豫正應為預。爾雅為預。逮及與也。古文為與。左傳云公必與焉。感者激也。傷者歎也。昔聞菩薩如是受記之事我等不入。昔聞授記之流不及授記之事。所以感激恨切傷歎失於如來五種知見。或失如來智性智相之知見也。 經世尊我常獨處(至)而見濟度贊曰。下處小階而起歎。有二。初歎住小。後自責躬。此初也。常恒也。每者數也。屢也。非一定辭。入者證也。法性者謂人無我真如。彼同證故。我與菩薩俱能證入無我真如。云何如來獨以小乘而見度脫。或性謂體。同入佛法體類之中。有本作嘗謂曾經也。 經是我等咎非世尊也贊曰。下自責躬。有三。初標。次釋後成。此標也。咎謂罪失我之愆過。咎音巨久反。字從人各。人各相違即成過咎。 經所以者何(至)而得度脫贊曰。此釋所由。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謂於七地四菩薩行。一菩提分‧二波羅蜜‧三諸神通‧四成就有情‧故迦葉言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好樂。故正覺因即此四行。待者承望‧渴仰‧希須之義。鶖子自言。若我等輩承望希須渴仰無上正覺之因。佛必以大乘而見度脫。但由我輩於大因中不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見濟度。或因謂菩提心。略為三種。一厭離有為。二求菩提。三深念眾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經然我等(至)思惟取證贊曰。此成自責。然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隨宜所說諸法。初聞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證。故佛不以大乘度脫。由此是我輩之咎也。 經世尊(至)快得安隱贊曰。喜今聞而惱盡。剋者專也。昔來修小專自悔責不求於大。又疑菩提於己無分不生欣趣。或復自身已得解脫與彿無差。聞佛今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二乘不了疑佛為魔。今既聞說一實三權知昔脩小為大之因。所以悔斷知已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脫是佛方便故疑亦斷。心開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怡然之貌。既無疑悔故快安隱。疑悔若生恒不安隱。何得泰然。斷者徒管反截也絕也。又都亂反。今從初。問疑生分別。入見即除。悔多憂俱。離欲便捨。如何鶖子今二方除。答煩惱之疑預流即盡。煩惱伴悔離欲已除。今法執之類異熟生疑。如阿羅漢疑黑鹽之輩。於事之疑。惡作名悔未爽於理。此惡作體即是善愧。輕拒暴惡故。或即是厭。慧俱無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但是悔相性必粗動故。離欲捨。離欲有悔必是惡作。以悔名說從果為名。豈離欲已而不厭惡。 經今日乃知(至)得佛法分贊曰。知佛子而道成也。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謂是大師子。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得法等分。勝鬘云得佛餘財。此有四句。瑜伽解云。初是總句。後五別句。腹所生者簡去異生卑劣子故。得聖智慧佛腹親生。非如異生是佛養子。一切眾生皆佛子故。佛不親生非腹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真生。又二乘等非從婦生子如婢生子。故下經云。若如我子。初地菩薩生如來家證法界故。是婦生子。已前非是婦所生子名非腹生。今發大心當為菩薩法界中生。總言腹生佛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體即聞慧。緣教生故 佛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所生故。體即思‧脩二慧所攝緣理緣教隨應生故。佛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身路者謂諸菩薩福‧慧二因。我亦如是。彼從二因中而成立故。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義異故。得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法謂法寶。或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愧等者相似。分者餘分‧分類。諸佛菩薩能用法財我今亦然。與彼相似亦得受用無漏法寶之餘分故。隨其所應在二乘位望異生中已教一重。真是佛子。今作菩薩望二乘位又教一重。真佛子等可如理釋。彼又解云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圓滿。後五句中前三句顯增上生圓滿。後二句顯父相似法生圓滿。增上生者自體勝生。父相似法生者襲父遺體用父家財。並相似故。增上生中初句遮器過失。佛正智腹所生。遮世間中依於胞胎惡器生故。第二句遮精血不淨所生。佛口所生非以精血為自體故。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凡夫由欲貪資潤而有。非正法生。今從正法所生。非由欲貪非正法之所生故。第四句顯自體相似之法。從法身路而得成立。襲繼法身自體殊勝。如襲婆羅門種性成立尊貴。第五句受用相似之法。受用無漏佛之法財如世受用父母資什。此中有四闕第二句。合化及生總為一句。昔住權中非真佛子。今求實位方是腹生。是此經文之大意也。故攝論云非如二乘無智婢子。又有義云以上四段別配領前開‧示‧悟入四義。如次細尋法體理未必然。 經爾時舍利弗(至)疑網皆已除贊曰。二十五頌半分二。初二頌半頌標。二十三頌頌釋。初文有二。初一頌頌標中得未曾有心喜疑除。後一頌半釋得未曾有彰憂悔盡。此初也。昔疑自身於佛無分。今聞得作所以疑除疑損眾生難可出離故喻於網。 經昔來蒙佛教(至)聞亦除憂惱贊曰。釋得未曾有彰憂悔盡。謂我昔來所蒙佛教。謂住於小更不得大。所以憂悔。聞說此經今日乃知不失大乘。彼昔所脩大乘因故。由此悔盡。佛音希有妙用能除眾生煩惱障之憂惱。我雖漏盡今者聞之亦能伏除法執憂惱。此中憂者憂不作佛。一云即是法執之憂。離欲不捨。如畢藺陀筏蹉粗惡語習法執不捨故。同前疑悔隨應亦爾。二云實是憂者。即惡作俱厭賤捨受。以憂名說。或法執類無記善憂。離欲不捨。憂相應惱。惱即憂悔非煩惱也。 經我處於山谷(至)云何而自欺贊曰。下頌前釋。分四。初二頌半處小階而起歎。次五頌半失大法以興嗟。次十四頌喜今聞而惱盡後一頌知佛子而道成。與前長行前後不同。故初中有二。初一頌半歎居小位。後之一頌頌所歎事。此初也。嗚呼者嗟歎詞。云何自欺者欺者輕也。歎自小智住證於小不求大位。謂己無分名自欺輕。 經我等亦佛子(至)演說無上道贊曰。此一頌頌所歎事。無漏法者法性真如。入者證也。理雖同證俱稱佛子。無智可能當來作佛為眾演說一乘正道。 經金色三十二(至)而不得此事贊曰。下五頌半失大法以興嗟。中分二。初三頌半所失大法。後之二頌明自興嗟。初中復二。初之二頌內外莊嚴德。後一頌半名利高廣德。初中復二。初一頌具相降魔德。後一頌好滿不共德。此初也。金色三十二者。佛身紫磨金色故 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三十二相。善現。一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二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三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都羅綿勝過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中間。猶如雁王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五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六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七世尊足趺脩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八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腨。九世尊雙臂脩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十二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十三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十五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十六世尊肩項圓滿殊妙。十七世尊髆腋悉皆充實。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十九世尊身相脩廣端嚴。二十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二十一世尊頷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鮮白鋒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損擁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通流身心適悅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二十七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二十九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咬潔分明。三十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三十一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睹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三十二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依此經文總說頌言。等輻柔網纖。跟趺腨臂密。毛生靡潤滑。皮金七肩滿髆儀脩廣齊。師子光具齒。牙味舌音睫。睛輪豪相蓋。若依瑜伽與此不同。瑜伽之中仍說因業。恐繁且止。如彼應言。等輻纖跟細。網摩膊不傴。勢身光上靡。生金滑七處。師子肩充直。具齒無隙鮮頷廣味聲青牛王頂豪相此總以彼眼耳身男四根依處并舌根為體。十力解脫如前已解。鶖子自歎同共一佛法而不得此事。 經八十種妙好(至)而我皆已失贊曰。好滿不共德也。八十種妙好者。般若經言。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一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華赤銅。二世尊手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骨不現。三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四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華。五世尊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六世尊兩踝俱隱不現。七世尊行步直進庠序如龍象王。八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九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十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十一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十二世尊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布。十三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十四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十五世尊隱處共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十六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十七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十八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十九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二十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二十一世尊身有周匝圓光明於行等時恒自照曜。二十二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二十三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二十四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二十五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過。二十六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二十七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二十八世尊脣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上下相稱。二十九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三十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三十一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三十二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三十三世尊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三十四世尊諸齒方整鮮白。三十五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三十六世尊眼淨青白分明。三十七世尊眼相脩廣譬如青蓮華葉甚可愛樂。三十八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三十九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四十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琉璃色。四十一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四十二世尊耳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四十三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四十四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四十五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四十七世尊首髮脩長紺青稠密不白。四十八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四十九世尊首髮齊整無亂亦不交雜。五十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落。五十一世尊首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五十二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五十三世尊身體長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諸竅清淨圓好。五十五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五十六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嘗無厭足。五十七世尊面輪脩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五十八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背。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頻蹙青赤等過。六十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六十一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六十二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六十三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如天蓋。六十四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六十五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六十六世尊頂相無能見者。六十七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六十八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六十九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七十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七十一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七十二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各令得解。七十四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七十五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愛增。七十六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七十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八十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起德相。文相綺畫色類朱丹。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月時歲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辦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歎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為甚奇希有之法。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慇重五無餘之所感得。如瑜伽論三十七說 十八不共法以五門分別。一名二體三行相四差別五諸門。名者一身無誤失。二無率暴音。三無種種想四無不定心。五無忘失念。六無不擇捨。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精進無減。十定無減。十一慧無減。十二解脫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語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體者合以八法為體謂思‧想‧欲‧勝解‧念‧定‧慧‧懃。廣如無垢稱疏第二卷解。二乘所無名不共法。論云上二偈示現何義。舍行佛自訶責身我不見諸佛。不往佛所聞法。不供養恭敬諸佛。無利益眾生事。未得法退。是故舍利弗訶責自身。上釋自訶責之意。下論自牒解呵責意及經頌文。兩參雜釋合有八句。其間五句解自責詞。自餘三句解經頌義。不見者不見諸佛如來大人相生恭敬供養心故。自呵無修大因遂不能見諸佛之相恭敬供養故。不往者示現教化眾生力故。顯佛能化眾生而我不往佛所。上二句解自責言。金色光明者見佛自身異身得無量功德故。此解經中金色之言。由見佛故我之自身於異身得無量功德果故。聞者能利益一切眾生故。此解責中不聞言。若聞能作利生事故。力者眾生有疑依十力斷疑故。此釋經中十力之言。供養者示現能教化眾生力故。此解自責中不供養佛言。佛能化眾我應供養。昔者何故不供養也。十八不共法者。遠離諸障礙故。此解頌中十八不共法義。恭敬者生無量福德。依如來教得解脫故。證人法無我諸法平等故。此解自責中不恭敬言。若恭敬生無量福證平等故。是故自訶我從昔來未得此法於此法中遂生退心。是名失大法而興嗟也。不作此解論極難知。 經我獨經行時(至)我為自欺誑贊曰。名利高廣德也。自欺賤故常自思惟失佛此德不敢求大。自誑負故得小為足。 經我常於日夜(至)籌量如此事贊曰。明自興嗟也。初頌欲問於佛為失大乘為當不失。後頌釋疑。此以常見佛唯讚菩薩不讚我故。所以疑生籌量此事。 經今聞佛音聲(至)令眾至道埸贊曰。下十四頌頌喜今聞而惱盡。中分二。初十二頌半頌斷疑悔。後一頌半頌快得安隱。初中復二。初五頌頌昔悔除。後七頌半頌今疑滅。初中又二。初一頌標悔除所由。後四頌正明悔除。此初也。由聞佛聲隨宜說法。意趣難知無漏難思所得難解。令二乘眾捨隨宜教至佛所得道場深法。既令悔除故名無漏。 經我本著邪見(至)於空法得證贊曰。下四頌除悔。中分二。初一頌半敘昔捨邪以歸正。後二頌半敘今識小以向大。此初也。本事珊闍耶外道領一百門徒。後歸佛出家證人空理。得阿羅漢稱梵志師。名為拔邪得證空法。 經爾時心自謂(至)非是實滅度贊曰。下二頌半敘今識小以向大。於中分二。初一頌識知小。後一半知真大。此初也。昔時不識謂真滅故。 經若得作佛時(至)永盡滅無餘贊曰。知大為真滅得作佛時。內具諸相好外為眾生歸敬。方成永盡二種生死更無有漏。故知大乘是為真滅。 經佛於大眾中(至)疑悔悉已除贊曰。下七頌半頌今疑滅。分二。初一頌結前悔盡。生後疑除所由。後六頌半正釋疑除。此初也。 經初聞佛所說(至)惱亂我心耶贊曰。下六頌半正釋疑除。復二。初一頌敘疑生所由。後五頌半正釋疑滅。此初也。佛昔說三乘我已得訖。今說為一與本說乖。說我所得非真果滅。故心中驚謂佛是魔惱亂我心。此疑於事名異熟生不疑於理故非煩惱。或前憂疑皆示相起。非在鶖子猶有憂疑。 經佛以種種緣(至)我聞疑網斷贊曰。下五頌半釋疑滅中有四。一頌顯佛言巧心安。所以疑斷。二頌明三世佛同說方便。所以疑斷。一頌解佛說同。所以疑斷。一頌半知佛與魔道跡不同。所以疑斷。此初也。佛說有二一法說二喻說。種種緣者法說道理。種種喻者比況說也。外現此二巧言說法。內心安固如海不動。所以疑斷。言詞不巧理喻乖宗。心有動搖智迷真境。內‧外可阻疑便難滅。今則不然所以疑斷。 經佛說過去世(至)演說如是法贊曰。此明三世諸佛同說方便所以疑斷。初頌過去後頌未來現在二世。初皆方便後方真實。即領前品三世佛同。眾說道乖可令疑起。群聖同範今疑故滅。 經如今者世尊(至)亦以方便說贊曰。此解佛說同。所以疑斷。從生及出家身方便也。得道者意方便也。轉法輪者語方便也。初說三乘同三世佛教故言亦以方便說法。三業乖張可令疑起。色心相順所以疑除。又始末說乖可令疑起。初後語順故令疑滅。 經世尊說實道(至)謂是魔所為贊曰。知佛與魔道跡不同。所以疑斷。魔說乖真所以疑起。佛語符妙由此疑滅。 經聞佛柔軟音(至)安住實智中贊曰。下合十四頌。喜今聞而惱盡中分二。上十二頌半斷疑悔訖。此一頌半快得安隱。慈悲接引故出柔軟音。如雷隱震以說玄理故名深遠。清徹如迦陵聲極可愛樂故甚微妙。離名利等諸瑕穢事。說一乘義故名演暢清淨法。暢謂遠也明也。心既大喜疑悔永除。捨昔處權之心取今住實之智。實謂一乘今所求證。權謂二乘昔方便也。 經我定當作佛(至)教化諸菩薩贊曰。此頌第四知佛子而道成。今我為佛子當作菩薩。從佛大乘言教所生。既修大因定當作佛。外為天人所敬能轉無上法輪。究竟唯說一乘。故能教化菩薩 經爾時佛告舍行弗(至)隨我受學贊曰。第一周中自下第三如來述成。同藥草喻重述成故。於中分三。初陳往遇。次述今逢。後顯還令依前取實。此初也。曾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常教化汝等者。優婆塞戒經言。舍利弗曾六十劫行菩薩道。有婆羅門從其乞眼。鶖子與之。彼得眼已投之於地。雙足踐踏罵詈而去。鶖子悔恨遂退大心。此說彼時故昔教汝。二萬佛所以為善友常化大乘。鶖子彼時亦隨受教。 經我以方便(至)生我法中贊曰。此述今逢。退大心已後。佛知怖大情局小果。化以聲聞令證無學。漸導誘之名為方便。證生空理無漏智起。住佛法內名我法中。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真生故。且如鶖子退姓。大姓近生而遠熟。所以初發大心而中退。小姓近熟而遠生。所以中發小心而證果。初教發於大意為令證實之因。中求小而果成為令捨權之漸也。 經舍利弗(至)已得滅度贊曰。下顯還令依前取實。分二。初談創興實意。為修權而忘實。後顯令憶本心。說法華而復本。此初也。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者創興實意也。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者。為修權而忘實也。未證聲聞果前未得無漏宿命之智。雖六十劫練根得聲聞無漏宿命智所知猶近故。昔修大乘汝今悉忘。便謂所得是實滅度。不肯進修。前卷請中。世世已曾從佛受化。今言忘者此中有四解。一自憶從佛修小佛說教大悉忘。二佛說初教大乘今忘。自憶中途學小從化。三鶖子自憶他人不憶。今寄之說他人故言悉忘。四前說佛加故憶。今談自心故忘。亦不相違。 經我今還欲(至)佛所護念贊曰。令憶本心說法華而復本也。初化小機而向大名為聲聞。而說大乘妙法蓮華。迴心已後名教菩薩之法佛所護念。故知妙法蓮華亦榜名無量義等也。體性功能有別。對機顯理有殊。分為二經故耳。如初卷說。 經舍利弗(至)所行之道贊曰。第一周中下第四段佛為授記。有二。初為授記。後人天供養讚歎迴向。初復分二。初明授記。後有一頌結會令欣。初文有二。初援因記。後授果記。此初文有四。一時節過無邊劫。二外遇良緣值若干佛。三奉持正法。四具行利生。要因行滿果方成故。未入十信尚二萬劫。況起心後時節應遠。故此第一先說劫多。方遇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等。 經當得作佛(至)佛世尊贊曰。下明果記。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六。一內德成滿。二外土莊嚴。三說法同今。四劫名異即。五輔翼勝劣。六法住短長。此初也。目睹雨華放光耳聞法華智光。又外飡祕法內發智光。因斯二義故名華光。夫記佛名理非一准。且如釋迦彌勒因睹彼佛以為名。鶖子最初假見聞而立稱。智度論云三百比丘脫衣上佛舉手為相。記名大相如來。又千天子見佛土莊嚴而發淨意記名莊嚴王佛。又彼舌相品十萬億人見十方菩薩來以華供養。發心得記佛名覺華。劫名華積。如是等類不可一准。或此皆是初所逢佛。後遇此緣因符往願。 授記略以六門分別。一授記所由。二誰能授記。三誰所授記。四授記差別。五釋妨難。六聲聞類異。授記所由略由五義。一論云為生聲聞決定心故非成就法性故。非已證得二空法性而為授記。令生決定趣向大乘故為與記。二論云顯佛法身性平等故。有為有異故。說三乘。真理既同法身無異。三為除菩薩久疑心故。久疑聲聞不得作佛。今聞授記故久疑滅。四為欣佛者見此授記。欣自當得行佛因故。五說一乘十義所以。即是此中授記所由 能授記中有三。一所依二記體三記用。所依即能授記者。六處示現五是如來記‧一是菩薩記。如來記者一別記二同記三後記四無怨記五通行記。菩薩記者名具因記如常不輕品示現。禮拜讚歎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記其當來佛之名字唯佛與記。餘聖不能不能別知當佛名字國土等故。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諳含與記菩薩亦得。具佛性因故。此經既爾。一切經中能授記者不過此二。記體謂後得世俗智。記用謂言教。唯他受用變化身等。五蘊之中隨應為體。十地菩薩‧三乘異故。 所授記有二。一所依二體性‧所依即是所授記者。論云有六處示現。一別記合利弗大迦葉等四大聲聞。眾所知識名號不同故與記別。二同記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時與記。三後記。學無學等共同一號。雖亦下根非眾所知。故後與記。四無怨記與提婆達多記者。示現如來無怨惡故。五通行記與比丘尼及天女記者。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者。皆證佛果故。六具因記。示諸眾生有佛性故。此之六記。別記在譬喻品及授記品中。同記在五百弟子受記品中。後記在授學無學人記品中。無怨記在提婆達多品中。通行記在法師品及持品中。具因記在常不輕品中。以理而推異生未發心及發心已後二乘不定性及諸菩薩此之四人名所授記。法華一會為化捨權而就實故。無為十地菩薩授記。談昔古事故。有未發心前具因記。別唯有異生發心已後但聞法華無一不成佛。是及不定姓二乘之記更無餘也。因體即是無漏善根通現及種。因所得果體通五蘊。多是化身及他受用者。顯慈悲故顯德高故。有差別故有化眾故。下諸記別當具顯示 授記差別者。首楞嚴經中佛告堅意菩薩授記。凡有四種。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名四種。唯有如來能知此事。寶雲經中亦同此說。瑜伽四十六說略由六相。蒙諸如來於無上正等菩提授與記別。何等為六一安住種姓未發心位。二已發心位。三現在前位。四不現前位。此上四種同首楞嚴。彼密授記即不現前在密處故。或得無生忍名現前。未得者名不現前。或身在座名為現前。身不在座名不現前。下第四卷與同記中有不在會。佛令傳記是五。有定時限。謂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無定時限。謂不宣說決定時限而與授記。今舍利弗即當第二第三第六。已發大心現佛前住無定時限故。涅槃經言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阿羅漢二萬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所言到者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知經爾所劫方到十信初心。始入初劫。菩薩地言迂迴修行不如初心始業菩薩。耽寂滅味極深重故。由此今言過無量劫方始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行菩薩道等。有三決定。一種姓定遇緣便能證於正覺。二發心定發大心已更不退轉。三不虛行定得自在巳於利有情終不空過。初在地前五種菩提中發心菩提故。次在初地證發心故。後在八地。今依初定故與授記 釋妨難者論云彼聲聞等為實成佛故與記別。為不成佛與授記也。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虛妄授記。此意難言。若聲聞等但住百劫等練根修聲聞行。即實得成佛而與記者。若薩合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德方得成佛菩提。少因已能實成佛故。若聲聞等雖修少因不得成者。何須今者虛妄記耶。論自答言。彼聲聞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說言。令聲聞等得決定成佛心進修妙行。非已證會成就二空法性真理而與授記。論又解云如來依三乘平等說一乘法。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與授記。十地菩薩成就法故功德具足。諸聲聞人功德未具足故。是以菩薩修無量行方得菩提。聲聞未修無量功德。但令得定成佛之心故與授記。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為記經三大劫當得菩提。答顯揚論說依變化身非業果身。故不違理。成唯識說。即是變易生死別名。此意說言未發心前現身有限。由受記後發大誓願求大菩提度有情類。便入邊際無漏勝定資昔所作感今身業。令其長時與果不絕。此所資業。由無漏資。展轉微妙舊粗異熟。已後。微細廣大殊妙異於本故。猶如變化。由此變易異於舊時名變易生死。數數資長乃至成佛。由彼分段生死雖皆永盡說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變易未盡說更二百由旬方至寶所故。分段生死雖皆永盡。受變易生乃至作佛。趣寂聲聞便無此事。故勝鬘云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有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生。廣如瑜伽佛地唯識別章等說。聲聞類異者。論云聲聞有四。一決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應化。如來與二授記。謂應化‧退菩提心者。除決定‧增上慢者根未熟故。如來不與記。菩薩與記。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心故。常不輕記是。此言未熟者增上慢者可爾。趣寂畢竟不熟云何言未熟。未者不也。准理應云趣寂之人不愚於法信根未熟佛不與記。不分明記當來之世得作佛故。菩薩與記奄含記別有理佛性故。方便令發信大乘心。增上慢者信向根未熟。佛亦不分明記別當來成佛之事。菩薩亦為奄含記別。方便令發信向之心。今合為文言根未熟。非趣寂者當亦可成佛。莊嚴論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不爾。涅槃經中說。須陀洹等皆得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應化聲聞者有人言即舍利弗。四大聲聞上根‧五百中根。學無學下根。今解不爾。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後入法界品舍利弗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為說十法乃發菩提心。即此中授記者。故非應化也。舍利弗獨是上根聲聞。四大為中。五百等為下。准下經言富樓那等是法華一會應化者也。如攝論十義一乘中解化。與楞伽等經同。聲聞多劫入涅槃飲三味酒醉逸而臥。後從定起發心向大等。是諸佛菩薩之所化作誘餘類故。 經國名離垢(至)人天熾盛贊曰。下第二外土莊嚴。化淨土也。文有其十。此中有五。一國號名離垢純善所招無六垢故。二土相其土平正心離高慢。於勝劣二中無怖無蔑。離諂慢故。三淨穢。清淨嚴飾眾生心淨故佛土淨。四安免安隱豐樂無殺盜打罵病刀飢饉三惡因故。五善惡天人熾盛由無外他惡知友故。分別煩惱一切不行便無惡道人天乃盛。 經琉璃為地(至)常有華果贊曰。此文有五。六嚴飾琉璃為地心無瑕故。七路住有八交道。修八齊戒八聖道故。東西有四南北有四名八交道。或東西有八南北亦八。從一方為名。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如道方九軌曰逵。八道嚴金繩界道行四總持之所感故。九林藪七寶行樹修七聖財持七支戒故。十果實常有華果恒修七覺八解脫因所增長故。 經華光如來(至)教化眾生贊曰。下第三說法同。今有二。初明同今。後釋所以。此初也。以同今故名為亦以。雖非惡世非穢土也。既言清淨明化淨土。 經舍利弗(至)說三乘法贊曰。此釋所以。據實釋迦亦由本願。今隱願力但出惡世。欲明諸佛行利不同。我出惡世教化眾生。初以方便後以真實。故以三乘。華光如來願意普資。所以唯稱本願如此。欲令眾生知彼佛時無惡眾生發願生彼。順本所習調伏二乘說三乘法。非化惡生初權後實。 經其劫名(至)為大實故贊曰。下第四劫名異。即初標後釋。 經彼諸菩薩(至)無能知者贊曰。下第五輔翼勝劣。有二。初別解德。後總結之。初文有十。此有一德眾聖難量。如栴檀林栴檀圍遶也。 經若欲行時(至)皆久殖德本贊曰。此有二德。二瑞華應足。其心常履九淨華故。顯揚論第三云。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八無緣寂滅淨‧九國土淨‧前七即七淨華如彼廣說。三妙因久植非初發心善根熟故。 經於無量百千(至)之所稱歎贊曰。此有二德。四善緣昔遇發大願故。五名稱高遠眾所識故。 經常脩佛慧(至)諸法之門贊曰。此有三德。六佛智恒求欣大覺故。七外化久成具慈悲故。八內鑒斯備無迷謬故。法義之門教也。法教之門義也。二釋皆得 經質直無偽志念堅固贊曰。此有二德。九姓純無憍不誑諂故。十心勤不退行位高故。直心是道場故。質直煩惱所不動故志念堅固。 經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贊曰。此總結釋也。 經舍利弗(至)壽八小劫贊曰。下第六法住短長。有四。一佛壽‧二生壽‧三授當佛記。四記正像法。此初二也釋迦眾生薄福少慧。佛壽故短‧生壽故長。留殘第五分壽施未來弟子。華光如來所化眾生。福慧自脩不假佛與。故佛壽長眾生壽短。又釋迦眾生薄福無感。故佛壽短不感佛故。華光眾生多福有感。故佛壽長感佛化故。 經華光如來(至)三菩提記贊曰。自下第三授當佛記。有三。初記時。二正記。三國土。此初也。過十二劫者佛壽劫滿方授記故。精進成就名為堅滿。 經告諸比丘(至)三藐三佛陀贊曰。此正明記。華足者寶華承足。由聞法華為因成佛果圓滿故名為華足。由開法華行安樂行故名安行。有云安徐而行名為安行。此非善釋。何佛慞惶猖獗行也。多陀阿伽度如來也。阿羅訶應也。三藐三佛陀正等覺也。新經云如來應正等覺。古云如來應供正遍知。 經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贊曰。此明國土。亦如華光佛之國土行法華因所招致故。 經舍利弗(至)三十二小劫贊曰。自下第四記正像法。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稟教行證果不同。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不度女人。正法像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今華光正像年等。雖有三乘菩薩類多故名大寶。雖有四眾女人持戒不減正法。 經爾時世尊(至)當度無量眾贊曰。下十一頌半。分二。初十頌半頌前授記。後之一頌授記中第二段結會令欣。前因記有四果記有六。今總分三。初一頌頌果記中內德莊嚴。次一頌頌因記。後八頌半頌果記四義。此初也。普智者一切智。一切種智。具二普故。 經供養無數佛(至)證於無上道贊曰。此頌因記。有二。一遇良緣二具菩薩道。計亦有時。過無量劫。入後頌中故此唯二。 經過無量劫已(至)常有華果實贊曰。下頌果記。四義分四。初半頌頌劫名異即。次一頌半外土莊嚴。次兩頌輔翼勝劣。後四頌半佛壽短長。不頌說法同今。此初二文也。外土莊嚴有六。一名二淨三地四界五樹六華果。不頌餘四 經彼國諸菩薩(至)華光佛所化贊曰。此輔翼勝劣。有四。一不退二外化三值善友四植妙因。不頌餘六。 經佛為王子時(至)壽命八小劫贊曰。下四頌半佛壽短長有四。一頌半佛壽。半頌人壽。一頌半正像法時節一。頌舍利流行。不頌授記。加供養舍利。此即初二。此中應言於最後身為王子時。棄國捨榮出家成道。文言倒故。先說王子棄國捨榮。方言後身成於佛道。或此文意於無量生身為王子棄國捨榮。末後身中方成佛道。 經佛滅度之後(至)像法三十二贊曰。此頌正像法時節。晝夜月時年為劫故 經舍利廣流布(至)其事皆如是贊曰。此頌舍利流行并結。 經其兩足世尊(至)宜應自欣慶。贊曰。此第二段結會令欣。化其心定令求佛果。倫類也亦疋也疋配也。言兩足尊無類無配。 經爾時四部眾(至)以供養佛。贊曰。為授記中。下第二段諸天供養讚歎迴向。於中有二。初四眾八部供養。後諸天供讚。此初文也。表蒙佛恩如佛衣覆。亦上表當成佛果之時為他說此覆蔭眾生。故以衣供。故下文云有持此經即為佛衣之所覆也。 經釋提桓因(至)供養於佛贊曰。下諸天讚供。有二。初供後讚。供中復二。初衣華供。後伎樂供。初衣華供有二。初供養後靈相。此初也。以華供者表聞法華當得佛果故。 經所散天衣(至)而自迴轉贊曰。此靈相也。住虛空者顯聞法華超出四生心凝妙理。迴轉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經諸天伎樂(至)雨眾天華贊曰。伎樂供養也。因聞法聲而悟道故作音樂表脩因而方果滿故雨天華。 經而作是言(至)最大法輪贊曰。下讚歎有二。初長行後偈頌。此中唯牒二時法輪。以比大小。對不定姓權實相形故。據實亦比般若空教此為中道名最大輪。 經爾時諸天子(至)少有能信者贊曰。下六頌半分四。初二頌顯昔說小今大。一頌半歎法勝妙。隨喜。二頌舉他明自作佛生喜。一頌迴向。此初也。五眾者梵云般遮塞建陀此云五蘊。具十一種積聚義故名之為蘊。今名為眾眾是聚義。或言五陰。皆乖正名。依三科中五蘊之法以辨四諦。故知初權。今此會說捨權就實難解之法言少能信。權實相違法深奧故。依大般若初轉法輪三乘入道。今據顯相但度聲聞。故言五眾以明權法。深奧者祕藏也大乘妙故。 經我等從昔來(至)我等皆隨喜贊曰歎法勝妙。深生隨喜。隨者順也順佛教行故。 經大智舍利弗(至)方便隨宜說贊曰舉他明自作佛生喜。佛記他作佛彰我亦得作。故知佛道實叵思議方便隨宜令我解了。叵者不可也。反正為乏反可為叵皆字意故。 經我所有福德(至)盡迴向佛道贊曰。迴向佛果。成波羅蜜。法供養故。即是方便善巧智也。 法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出寫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之本者皆點本也又朱或本者點本付或本也又中○滅也左右正或本又字也皆可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