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沙門基撰 信解末偈記
輸入者 袁雪梅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毛小燕

經爾時摩訶迦葉(至)不求自得。贊曰。長行四人同領。頌領獨迦葉者最年大故。敘眾意故影彰餘人亦頌說故。下有八十六頌半分二。初七十三行半頌頌前三文。世尊大恩下十三行頌。屬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初文有三。初二頌頌法說。次四十一頌頌喻說。後三十頌半頌合說。此初也。不頌昔日不悕。唯頌今時獲得。初一頌半頌聞法聞記二事。後半頌獲得。
經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贊曰。下第二段。四十一頌頌頌喻說。中分二。初三十四頌頌昔不悕。後有七頌頌今獲得。初中有六。初半頌最初發心喻。次一頌退流生死喻。次七頌中還見佛喻。次十四頌不肯修大喻。次九頌半化以二乘喻後二頌示大不悕喻。此初也。
經捨父逃逝(至)五十餘年。贊曰。第二退流生死喻。周流者經歷義。諸國者五趣也。總名他國。
經其父憂念(至)頓止一城。贊曰。下第三段。有七頌中還見佛喻。長行有三。子長還國。父先求覓子遇到城。今此唯頌父先覓子。不頌餘二。二文入後第四段中。文穩便故此中有四。一頌求子止城。二頌半資財甚眾。一頌定利豐廣。二頌半往來者多。此初也。四方求者。隨入四生求之。疲者劬勞。示相以求於子。頓停也停住大城。
經造立舍宅(至)人民眾多。贊曰。二資財甚眾。造宅者起慈悲心。立舍者顯空勝義。或造者起也。宅即舍謂慈悲心。五欲者五種樂。或淨法界等五法。娛者樂也。輦者真諦。法王獨乘。輿者俗諦。諸人共乘。勝劣異故車乘者五乘。田業者智斷餘文可知。
經出入息利(至)無處不有。贊曰。三客利豐廣商賈也。通四方之珍異曰商坐賣曰賈。估巿稅也。行曰商。坐曰賈客名通上。往來六趣以利群生曰商。住淨土‧人‧天以化物曰賈。遍三界厘巿行其稅利曰估利豐客廣。故遍三界皆有佛法。
  經千萬億眾(至)有大力勢。贊曰。四往來者多王者愛念仁王敬故。豪族宗重臣庶崇故。由此因緣。四眾八部往來者多。
經而年朽邁(至)當如之何。贊曰。下第四段有十四頌。不肯修大。有四。初二頌父恒念子。次九頌子見驚走。次一頌半父令急捉。後一頌半子遂憂惶。此初也。年邁益念道久悲深。夙夜惟念六返觀故。
經爾時窮子(至)或無所得。贊曰。第二有九頌。子見驚走。中有三。初三頌遇到父舍。次二頌半所見父相。後三頌半見已驚走初中有二。初一頌半遊求。後一頌半困到。此初也。索音所戟蘇各二反。乞也。亦求也。國邑之義。長行已解。有所得者。遇佛法中真實善友。無所得者虛假知友。
經飢餓羸瘦(至)遂至父舍。贊曰。困到也。法食不足故飢。妙行不圓故疲。或起惡見損壞深故。生瘡。不堅持戒。損壞淺故生癬。妄生見解不專持戒。到父城者。遇入大乘。傭賃。展轉者勤力求法也。至父舍者入中道大乘也。
經爾時長者(至)注記券疏。贊曰。二所見父相也。門內者理居教內果在因內。昔望生死名居門外。今望涅槃故住門內。計算金等者諸聖作論分別計度法聖財故。出內財產者行二利用也。注記券疏者諸師作疏修撰文記等。注者丁住反注記也。切韻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記。廣雅注亦之喻反注疏也。識也角也。通俗文記物曰注。今亦作注。
經窮子見父(至)何故至此。贊曰。三見已卻走。分二。初一頌半悔來。二頌卻走。此初也。
經覆自念言(至)欲往傭作。贊曰。卻走也。逼切迫慼也。
經長者是時(至)追捉將來。贊曰。第三父令急捉。默而識之者。未曾對眾陳說聲聞過去逢我是我之子。名默而識之。
經窮子驚喚(至)使我至此。贊曰。第四子遂憂惶。退大不修卻住生死。名悶躄地。若行大行乖本求意。與死不殊名必當見殺。何用大乘無漏衣食一旦至此。
經長者知子(至)無威德者。贊曰。下第五有九頌半化以二乘喻。長行有六。此中有四。不頌初二。初三頌令修脫分。次一頌子遂依行。次四頌半勸入善根。後一頌便成聖位。初中復二。初二頌遣使。後一頌傳語。此初也。愚癡者無明。狹劣者意少。眇目者視不正。說文一目少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為二乘說安立諦教能詮顯義。不圓名為眇目。所詮生空理短故名矬。無法身功德醜故名陋。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
經汝可語之(至)倍與汝價。贊曰。此傳語也。
經窮子聞之(至)淨諸房舍。贊曰。二子遂依行。除煩惱糞淨五蘊舍。
經長者於牖(至)樂為鄙事。贊曰。三有四頌半勸入善根。長行有三。此亦有三。初一頌心傷。次一頌身近。後二頌半共語。此初也。
經於是長者(至)往到子所。贊曰。此身近也。
經方便附近(至)若如我子。贊曰。下共語。長行有二。此亦有二。初半頌總與語勸勉。後二頌別與語教示。後文有二。初一頌半隨須即與後半頌修稱父子。塗足油者西方人庶例多塗跣。時既溫熱塵坌頻沾。至必洗足以油塗之。今言足者。即四神足。欲‧勤‧心觀。油謂八斷行。即欲‧精進‧信‧輕安‧正念‧正知‧思‧捨。初三為加行。輕安攝受身心。正念‧正知為繼屬。不忘所緣安心一境故。有放逸生如實了知。故思‧捨為對治。策心持心二種力故。已生沈掉能遠離之名塗足油。如去風痺斷障染故。或足謂戒。油謂六支。受學學處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皆具圓滿。見微細罪生大怖畏。滋潤戒故法食既充。無貪瞋癡薦席亦厚。無垢稱云。四靜慮為床淨命為茵蓐。淨命即是無貪所起身語二業故。以無貪為薦席也。在茵蓐下床之上故。薦音作見反亦蓆也。玉篇獸之所食草也。又床薦。所以同薦藉也。廗音詳石反。玉篇蓆廧亦反廣多也。切韻為廗。假稱父子。又以軟語。若如我子。若者如也。如我入聖之真子也。此乃見道已前。
經長者有智(至)執作家事。贊曰。四便成聖位文中。唯有無學漸令入出并彰修道。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名執家事。過是以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影顯見道。名之為兒。文中略故。
經示其金銀(至)我無此物。贊曰。示大不悕喻也。大乘二利雖使令知名為出入。猶於門外者大乘教行之因門外。止宿草庵者猶住二乘。庵音烏含反小草舍也。有作菴菴閭草非舍也。自念以貧為事業。都無大乘事業之分。無一悕意不求大乘。
經父知子心(至)剎利居士。贊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頌。顯今獲得前喻中有二。初五頌父付子。後二頌子獲得。初復有二。初一頌半知機集族。後三頌半正付家事。此初也。
經於此大眾(至)恣其所用。贊曰。下三頌半正付家事。有五。初半頌初教發心。半頌退流生死。半頌化以二乘。或在人天彼方根熟。或在加行。無間兩道。或斷五下。五上分結二位之時。故言見子已二十年。或說得有學‧無學果。一頌昔退大乘今得相遇根機熟故。一頌正付。
經子念昔貧(至)得未曾有。贊曰。子獲得也。有為功德名為珍寶。無為真如慈悲心等名為舍宅。又識達本識當成鏡智。亦知一切三界眾生皆已舍宅。及獲珍財故生歡喜。
經佛亦如是(至)聲聞弟子。贊曰。下第三大段有三十頌半。頌合說。中分二。初二十頌半頌昔不悕合。後有十頌頌今獲得合。初合中長行有五。不合中還見佛。今此頌中唯頌示大不悕合餘略不頌。前長行中示大不悕有三。今此亦爾。初二頌頌初知我樂小佛不說我得故不悕。次有八頌頌第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後十頌半頌第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此初也。未曾說言汝等作佛。於佛妙智我亦有分。但說我等得諸無漏是聲聞弟子故我不悕。
經佛敕我等(至)當得成佛。贊曰。下有八頌頌第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中分六。初一頌佛敕。次一頌半我依佛教次一頌他依我言。次一頌佛授他記。次一頌半正為菩薩不為我說。後二頌法喻雙結。此初也。佛三業加。密敕令說般若等經。
經我承佛教(至)說無上道。贊曰。二我依佛教。
經諸佛子等(至)精勤修習。贊曰。三他依我言。
經是時諸佛(至)當得作佛。贊曰。四佛授他記。言諸佛者顯一切佛法皆同故非唯一佛。亦是過去曾於餘佛所受化故不爾一佛云何言諸。故前說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經一切諸佛(至)說斯真要。贊曰。五正為菩薩不為我說。故我不悕。
經如彼窮子(至)亦復如是。贊曰。法喻雙結。文意可知。
經我等內滅(至)都不欣樂。贊曰。下第三有十頌半。頌第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中分二。初二頌標自滿不悕。後八頌半釋。此初也。內滅者謂內自身滅諸煩惱證得涅槃。唯能了此以為究竟。更無自餘外利他事故不欣大。
經所以者何(至)謂是究竟。贊曰。下八頌半釋。中分三。初三頌半於佛境智起三解脫門觀。自謂滿足故不悕。次四頌自謂得道已報佛恩。雖為他說而自不悕後一頌結佛不為說故不悕。此初也。初三頌空無相觀。後一頌半是無願觀。諸法皆空空觀也。二我既無何有生等故。次下說無生滅等六種所無。並無相觀捨離貪著不貪一切。遂於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由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三觀自得涅槃。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大。
經我等長夜(至)報佛之恩。贊曰。二有四頌。自謂得道已報佛恩。雖為他說而自不悕。中分二。初二頌半謂報佛恩。次一頌半雖為他說而自不悕。此初也。驗此文意住有餘依涅槃迴心向大。非住無餘依涅槃界。
經我等雖為(至)永無願樂。贊曰。雖為他說而自不悕也。
經導師見捨(至)說有實利。贊曰。三佛不為說故我不悕。簡擇於我觀根未熟故見捨我。未曾勸進令修大乘說有實利。故我不悕。初不勸者據今生來。非曾不勸久已勸故。
經如富長者(至)乃教大智。贊曰。上二十頌半頌合昔不悕。下有十頌。合今獲得有二。初三頌法喻對明。初教方便後說真實。後七頌明我今獲得。此初也。一頌半喻一頌半法。
經我等今日(至)得無量寶。贊曰。下七頌明今獲得。中分三。初一頌半總辨今得非先所望。次三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後二頌半方名得果用。此初也。
經世尊我今(至)無上大果。贊曰。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初一頌總辨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實。道謂證智。果謂無為。後二頌今得果。是實由前因。證於中初頌持戒得報。後頌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
經我等今者(至)應受供養。贊曰。三方名得果用。初一頌得真實聲聞之名利他用故。後一頌半得真阿羅漢稱實福田故。即顯住小非真聲聞亦非真是阿羅漢也。
經世尊大恩(至)誰能報者。贊曰已上七十三頌半頌前長行。自下品之第三段有十三頌。荷佛恩深。分二。初六頌半總明恩深難報。後六頌半別明所難報事。初中復二。初一頌半明佛慈悲深故難報。後五頌明行供養事而不能報。此初也。時長處廣行滿心勤。苦己利人情深叵答。昊天之恩蓋在於此。
經手足供給(至)盡心恭敬。贊曰。下五頌明供養事。中分二。初二頌六種內財不能報。後三頌四事外財并以起塔。亦不能報此初也。
經又以美膳(至)亦不能報。贊曰。四事外物不能報也。二頌四事。一頌結之。
經諸佛希有(至)隨宜為說。贊曰。下六頌半明所難報事。於中有三。初二頌半總明佛能為下劣事於取相凡夫能隨宜為說。次二頌能知欲樂及勝解而為說法。後二頌能知根熟未熟為說三乘。此初也。藏報身之實德顯化相之權形。隱妙理之玄宗揚粗義之疏教。不居淨土處此穢方隨逐凡夫。豈非難報。
經諸佛於法(至)而為說法。贊曰。二能知欲樂勝解而為說法也。志力者勝解故。不隨自意廣演玄微。乃遂他情唱斯方便。豈非難報。
經隨諸眾生(至)隨宜說三。贊曰。三能知根熟未熟。為說三乘。或粗。或細。或實。或權。觀根初後以施為。豈非恩深而難報者也。

藥草喻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四。一者前為上根初周法說。鶖子法領。佛法述成。後方授記。今第二周既為中根喻說。四人喻領。今佛還為以喻述成。後方授記。故此品來。二者論說對治七慢中。第三有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言無別聲聞辟支佛乘。為對治此故說兩喻。前譬喻品為對治凡夫求人天妙果。次信解品為治二乘有學執我乘與如來乘等不求佛乘。今此品為對治大乘人一向。慢言無別二乘。唯有一乘。故彼論言。第三人者令知種種乘異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眾生善根種子而生牙故。意顯一雨雖同三草二木生長各異。佛教雖同三乘‧二聖發脩亦別。有為機器各各別故。亦有決定二乘者故。由機性殊稟潤別故。故勝鬘云。攝受正法善男子堪荷四擔。涅槃亦言。我於一時說一乘一道。乃至弟子不解我意。說須陀洹等皆得佛道。廣說如餘。依人運載。教等名乘。佛法雖同機脩有異故說此品。三者方便品初。標智‧及門二皆甚深名為一乘。前譬喻品。說乘有三體唯有一。四人領解實一假三。會智慧深今此會門。門即阿含。教同機異名會其門。如說四諦。三根俱聞。依蘊‧處‧界‧緣起‧三性。賴脩有異名曰三乘。故知教同而機異也。故此品來。四者十無上中云。第一為顯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十無上者並是七喻‧三平等殘。然於其中有是文殘有是義殘者。此是義殘非是文殘也。七喻之中已有雨喻。十無上內又更重說仍名為殘前說雨喻。普潤二草。三草既別令知乘異。今說雨喻。所潤三草之中形於三草。佛種名大草。自位相形加名二木。所望義別名為義殘。或是文殘。謂小中大草文是雨喻破乘同病。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此雨喻是種子無上。前後文別。故是文殘。此大種子得雨滋潤體用弘廣。後得果殊故名無上。論引經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唯大乘有名不離故。若種若現若因若果雖皆不離大乘。今顯大乘無漏種子。以為因本成佛身故。為顯此種子無上。故此品來釋名者。去疾神功名藥。稟潤之形名草。有藥非草。有草非藥。有草有藥。非草非藥。所喻亦爾。教‧理‧行‧果俱名為藥。今取行藥稟教脩生不取餘石藥。不能生長故。世出世種能生長者俱名為草。今取人天善種三乘智因。是藥之草違害惡故。不取生死惡道種草。不稟正法而滋長故。意辨三乘種別稟教成其異乘。不欲普明諸種。故以藥草為目。是藥即草持業釋名。以別簡通是藥之草依主釋也。以此為喻名藥草喻。若云此品下明藥及草喻故名藥草喻。非藥即草者。豈一切草皆取喻耶。由此故知今說為善。此以二義為喻。一如草性異稟雨滋其類別。三根本異稟教成其三乘二如草稟性各不相知。三根亦爾。不能知他五乘種異。謂乘無別故。以藥草為喻。解妨難者問論解七喻及十無上。皆云雨喻。何故題品云蘊草喻。不言雨喻品。答論說能滋之法以顯所喻故。以雨喻為名。經取能喻之體以破彼疑。故標蘊草。倒者以乘無別為病。破者以機有別為破。故假所潤藥草。以況所滋根性。由此不標雨為譬喻。亦不雙舉雨草二性為品。問此品亦言二木。何故不標草木品。答據實而言理應雙舉。但以正法之設本破生病。生有乘同之疾。故以草異破之。無上顯體尊高。未是破於生病故以藥草為品。不以木等標名。草寬木狹草小木大。顯通三乘不唯於大。顯潤生長不唯成熟故有解云。藥者是雨。法藥能滋。草者是機。所滋生性。以藥喻法以草喻機。二既雙彰便無難矣。文雖不然理亦何爽。又前譬喻品有所厭火宅‧所欣三車。二合譬喻但可總言。此以所潤機殊破彼執一之病。故唯以藥草為喻。
  經爾時世尊(至)說不能盡。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三。初讚印。次迦葉當知下陳述。後品末二頌結成說實為授記之漸。此初也。先讚印。後更歎訝。言合理故善哉義契真故印。顯彼所言尚未窮德故。更自歎佛同長者。以小可喻於大。汝同窮子聖德微亦許同故。讚且印。誠信也敬也。信如所言敬如說故。佛德難思說之叵盡。
經迦葉當知(至)不虛也。贊曰。下陳述。分二。初長行。後偈頌。初文有二。一陳說二結成。將臨偈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下是。初中有三。一法述。二喻述。三合述。法中有四。初佛興於世。二法利群生。三受道有殊。四不能自達此初也。於法自在所說不虛故。興於世導利含蠢。
經於一切法(至)一切智地。贊曰。二法利群生。以大悲智方便善巧離名相法。能善說之以利群生。所說之理亦契至於佛智境地說合證故。到者至合之義或教順於理理順於行。行順於果。故言到於佛果地也。以此普滋所應化故。
經如來觀知(至)通達無礙。贊曰。三受道有殊。由識空有法之所歸究竟真性。及知眾生心行所趣。故能令彼各得生長。無垢稱經云有。無所趣意樂所歸。故所歸趣即是三性。究竟歸趣故即真如。心所趣者即是所欣遍趣之行。於理智中達之無礙。或由佛達法‧及眾生心‧行。故能受道令三乘別。
經又於諸法(至)一切智慧。贊曰。四不能自達。佛於諸法能究竟盡。故能識根性。初與三乘。後示眾生佛之智慧。眾生不爾何理能知自性他性。下喻及合皆有此勢。故作四科。又有釋言。法述有二。初總明於法自在所說不虛後於一切法以智方便下別顯不虛別顯不虛中有四。一能開菩提‧涅槃二體。開曉眾生之心。以智方便而演說等是。二能顯真如以示眾生。法之所歸是。三能悟菩提智故。以悟眾生通達無礙是。四自曾能入亦令他入。示一切智慧是。雖作此解順上一乘觀此下文乃成別意。又別顯不虛。四者。一窮法實性。二能知空有三知生心樂四能示權實。以智方便等者法實亡言。以言顯說名智方便。此智方便所說之法雖非即真。然與佛智所證之法亦復無別。地者依止。佛智所觀依止之處。真境名地。意言佛說真‧俗諦理。合契到於佛智境地。體無異故合實法故。或教能順理理能順行。行能順果故到佛地。一切智者是佛智故。如來觀知等者。此能知空‧有諸法所歸。謂遍計所執‧依他‧圓成三性法也。或所歸趣者。即真如理諸法究竟所歸處故。亦知眾生深心所行者。謂知心行及彼深心之所樂行。即是眾生心‧及所遍趣行達之無礙。又於諸法等者。既達諸法究竟明了。故能顯示眾生智慧。三權一實。令生欣證。此上意言。所說契智境識法空‧有性解生心行所應學道。故能示眾生佛之智慧令其歸入。由此四義所說不虛。所說不虛故佛智無邊。汝何能說。佛知諸法識眾生心故。能初權後說實法。眾生稟之成五乘別。眾生無是功德智慧。不識法體及眾生心。云何能知法之權實而執三乘無有差別。
經迦葉譬如(至)名色各異。贊曰。下喻說。中分二。初總喻。後別喻。此初也。土地已前喻能有所生。已下喻所有。三千大千彰所依器。一佛化境。於中有四。一山。玉篇艮為山山產也。宣氣散生萬物。二川。貫穿通流水也。三谿。爾雅水注川曰谿。四谷古鹿反。玉篇亦餘玉反。水注谿曰谷。說文泉之通川曰谷。喻大千中有四生類。此等土地所有之中。卉即三草。木即二木。卉音許貴反。百草總名亦眾也。卉及木皆有藂‧林。意顯草木各有眾多。此雖眾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種子喻於藥草。五乘種子體類各別如種類若干。相用有殊如名‧色各異。色者形貌亦色類義。
經密雲彌布(至)大千世界。贊曰。下別喻。有四。一法王出世喻。二說教普滋喻三。稟潤各異喻。四不自覺知喻。密雲彌布是初喻也。遍覆以下是第二喻。化身隱實八相漸現。潛為廣利如雲密而彌布。非卒暴雲不為災故。雲有十德。頌中自釋。一化佛化三千大千同時出現。聲亦遍彼。故言遍滿大千世界。
經一時等澍(至)及諸藥草。贊曰。下第三段稟潤各異喻有二。初一雨所滋。後稟潤各異。初文有三。一總標。二橫滋。三豎長。此初也。一時者應機熟故。等澍者一音演說各隨解故。澍音之戍時遇二反。時雨也。今從初反。其澤普洽利滋同故。洽音候交反霑也。遍徹也。調和遍灑之義卉木林藂喻如前釋。藥草喻善根。
經小根小莖(至)大枝大葉。贊曰。此橫滋也。三乘性異破乘同病。根性有三。故分三種。涅槃經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種。一若遇良醫及以不遇。決定可差。即此大草。二若遇即差。不遇不差。即此中草。三若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此三乘中各有稟教‧理‧行‧果四而生長者。故皆說有根莖枝葉。依教證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如根莖等生次第故又依勝劣果‧行‧理‧教如次配之又解此三之中皆有四法。一種性。二發心。三修行。四得果。此四通三。如次配之。橫名三乘。豎名四類。類依性有故說為橫。亦有說四。即是勝解‧見‧脩‧無學。此義不遍小草中有。故不取之。
經諸樹大小(至)各有所受。贊曰。此豎長也。論唯說大木不離我身。是種子無上義。大草中分大小樹。不退位前名為小樹。不退位後名為大樹。此有二義。一云七地以前名為小樹。八地已上名為大樹具四不退故。准下頌文。但於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以分三品。謂五地已前名下。創得三摩跋提樂意生身故。六七八地為中。得覺法自性意生身故。九十二地名上。得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故。有義不然。初地已前是何品攝豈非小木。若依此義初地已前名下純有漏修故。初七地名中有漏‧無漏二雜修故。八地已後名上鈍無漏修故。二云初地已前名小樹。初地已上名大樹證不退故。大小二樹各有下中上者。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小樹三。十信即是初發心住攝。四決擇分善根即第十迴向攝。由此華嚴但說三十位不說十信。發心住中成八相故。亦不說四善根。法界無量迴向中住四觀故。但說舍利弗修道經六十劫退。即是至第六住滿。未入第七不退住中。故知十信更無別位。由此但說三十三阿僧祇。地前為三不說四故。對法等說初劫滿已修四善根。不說時長別劫修故。故四善根十迴向攝。大樹三者。初二三地名下相同世間故四五六地名中方同出世故。七八九十地名上超過世間二乘道故。若說三草皆有下中上者。小草之中。說人為下。欲天為中色天為上。中草三者。七方便為下。聖有學為中。無學名上。前是橫貫三乘。今乃豎通三位。
經一雲所雨(至)華果敷實。贊曰。稟潤各異也。能滋教一。所滋卉木各有差別。生喻初心長喻後習。華敷喻聞教修行。果實喻證理得果。敷音撫夫反開也陳也。由各受潤隨其種性生長華果各各不同。以教對理而忘其機。或以教對後不空性等成熟之根名為一雨。亦名一音所說理法唯一相故。退性究竟並作佛故。以教對機忘其理法。或對初機未成熟位。而有所運名為三乘。亦名三車。隨彼機宜初傍引法說而有三。故以教含行名為三藏。詮戒‧定‧慧行差別故。若以教含理。對機而說名為二藏。謂菩薩聲聞藏。阿闍世王經亦名三藏。謂菩薩‧獨覺‧聲聞藏也。今以教對理及後機一名一雲雨。滋彼三機稱其種性名為三乘。現理有所對之機明乘有異。教對機‧理以明攝義立其藏名。將顯理之教。以運載機。立其乘稱。是二差別。
經雖一地所生(至)各有差別。贊曰。下第四不自覺知喻。三乘種性依一真理一地所生。依一佛教一雨所潤。如諸草木稟潤雖別。不自覺知。亦不知他稟潤生長。此解似疏。尋合當悉。
經迦葉當知(至)如大雲起。贊曰。下第三合述。亦四。一一有二。初皆舉法後皆喻合。此合法王出世也。
經以大音聲(至)大千國土。贊曰。此第二合說教普滋。不但身遍聲亦遍故。
經於大眾中(至)佛世尊。贊曰。下第三合稟潤各異。有二。初法說。後喻合。初中有四。一自標召集。二他聞普至。三佛應導利。四生聞獲益。初中有二。初自標唱。後召他集。標唱有三。一唱德號。二唱利用。三唱知見。此初也。
經未度者(至)令得涅槃。贊曰。此唱利用能滿四願。度者離越義。解者斷修義。一未離苦者願令離苦。二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善。三未得安樂者願得安樂。四未成佛得涅槃者願成佛得涅槃。瓔珞經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為四弘願。亦即是此。此中四種苦‧集‧道‧滅如次配之。
經今世後世(至)說道者。贊曰。此唱知見。有三。一唱三明。二唱二智。三唱三法。知今後世唱三明也。已見名今。現去皆今故。一切知是真智。一切見是俗智。或初是二智。後是五眼知開說者知諸境開諸行說諸果。知正邪開善惡說斷修。又知大乘開獨覺說聲聞。又異生有學無學。又邪正不定三聚三根三科三世三寶三毒三德三界三漏等。又識生死示邪正說通塞。又悟知諸道。能略開能廣說。如次配之道有一種。謂一乘一道有二道善惡趣世間出世間。乃至十業道等皆如理知。
經汝等天人(至)為聽法故。贊曰。上標唱。此召集。
經爾時無數(至)而聽法。贊曰。第二他聞普至。
經如來于時(至)快得善利。贊曰。第三佛應導利。為利說大乘為鈍說二乘。為利說二草為鈍說小草。為精進說修行為懈怠說十念生西方等。
經是諸眾生(至)漸得入道。贊曰。第四生聞獲益有二果。一世間果現世安穩後生善處。如法以理受於果報。不行非法。名以道受樂。二出世果離障入道。或無種性令得前果。有種性者令得後果。又菩薩道有二。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隨次應知。斷二障故任力得道。
經如彼大雲(至)各得生長。贊曰。此合前法稟潤各異。
經如來說法(至)不自覺知。贊曰。下第四合有二。初法後喻。法中初標後釋。此標也。初佛說後生聞。一相者無異相故無相相故。大般若七十三說。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無量義經云。常說諸法不生不滅無此無彼一相無相。一味者一無漏味。勝資益味。無別體故。勝鬘經云。一相一味。謂明‧解脫味。雖說種種諸法不同究竟皆歸一真如相一無漏味。歸實性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體。謂解脫惑‧業‧苦相。離所知障分別之相。不同無漏有為起盡體寂滅相。所說諸法究竟不離涅槃智性。能達此者。竟究至於一切種智得菩提故。又佛所說理唯一相。究竟順契中道智故。眾生聞之隨順受持。讀誦脩行得成三草二木差別。不自覺知。
經所以者何(至)種相體性。贊曰。下釋前標。有三。初明總知。次明別知。後結佛知眾生不知。此初也。種相有為類別。體性無為理本。又心行作用為種相。心法體性名體性經念何事(至)得何法。贊曰。此明別知。有四。一三慧所緣。二三慧行相。三三慧體。四以何行得何果。以何教得何理。此四類法皆佛所知。但說藥草故唯說此不說知餘。
經眾生住於(至)明了無礙。贊曰。此結佛知眾生不知。地謂種子。或是心等行相體性總名為地。不同前地。彼謂一真。彼說佛教名為一雨。一真法界名為一地。其中四生名卉木等。三乘五乘有性無性。佛悉知之眾生不知。
經如彼卉木(至)上中下性。贊曰。舉第四喻。合成前法。
經如來知是(至)一切種智。贊曰。陳述有二。上陳說訖下結成前。有二。初明佛知深為生淺說。後讚成迦葉能解深義。此初也。終歸於空已前。明佛知深空之性故。體即真如非空不空。觀眾生心已後。為生淺說能契深理。二障雙圓便成種智。將護彼意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且說二乘。故佛與聲聞由此成異。
經汝等迦葉(至)難解難知。贊曰。此讚成迦葉能解深義。初標。後釋。
經爾時世尊(至)說種種法。贊曰。下頌合有五十四頌半。其五十二頌半重頌前義。後之二頌入品第三段結成說實為授記之漸。初中分二。初五十一頌頌前陳述。後一頌半頌前結成陳述之中。復分為三。初四頌頌前法述。次十頌半頌前喻述。後三十六頌半頌前合述。初中有二。初三頌頌前第一佛興於世。是諸法之王所說不虛。後之一頌頌第四不能自達。初中有三。一標法王所說不虛。二明如來說法希有。三重成前說。此初也。破有者能破一有謂三界。為一業有之所有故。或破二有本有‧中有。或破三有即是三界。或破四有謂生有‧死有‧中有‧本有。新翻經論名前時有。或破五有。即是五趣。或破七有。謂五趣‧業有‧中有。或破九有謂即九地九有情居。或破二十五有。頌曰。

四域四惡趣 梵王六欲天
無想天淨居 四空及四禪

或破有者執有三乘無別體心。或此頌中初句法身。次句報身。下半化身。
經如來尊重(至)不務速說。贊曰。此明如來說法希有。默者緘默。務者趣疾。匆遽‧專好。緘默一三實權之妙。不樂趣疾‧匆遽‧專好急即陳述。必待生機方可說故。
經有智若聞(至)則為永失。贊曰。此成前說。恐有疑悔。為永失故。不好速說。
經是故迦葉(至)令得正見。贊曰。此頌第四不能自達。由佛明了究盡諸法。知眾生根隨他欲樂勝解等故。為他說法令得正見。而諸眾生不能自知上中下性。文因前起稱是故言。
經迦葉當知(至)如可承攬。贊曰。下第二段有十頌半。頌前喻述。分三。初三頌合說初二喻。法王出世喻。說教普滋喻。次六頌半頌第三稟潤各異喻。後之一頌頌不自覺知喻初中有二。初一頌總頌前二喻。後二頌別釋雲德。猶如大雲起於世間。初喻也。遍覆一切第二喻也。頌雲有七德。一慧雲含潤。如慈心龍起雲含雨七日住。待農夫作了方始下雨。喻佛慈雲內含萬德。待生機而降跡應器熟而宣揚二電光晃耀。喻化導明。身光智光遍照一切。晃音胡廣反光也。曜音弋笑反照也。三雷聲遠振遠驚群生。喻佛出生諸魔恐怖。四令眾悅豫。豫喜逸也。眾喜雲興悅當蔭覆。喻見佛出欣將說法舟航五趣。五日光掩蔽。喻除煩惱。華嚴經說掩邪見日故。六地上清涼。喻令有情居生死地得涅槃故。七靉靆垂布。如可承攬。有解靉者昧義。靆者黑色。愛逮音同。昧闇黑色。故名靉靆。又廣雅靉靆猶翳薈。翳薈雲興盛貌。通俗文雲覆日為糠靆靉。喻佛降靈慈悲興盛。作大模軌。令生欣樂。當得作佛。故如承攬。承攬乃是可得之狀。攬音盧敢反。若手取作掔。說文作攬撮持得也。菩提雖復不可以身心得。如可似得非正得也。以智證故。今更加三。一次前文說起於世間。悲四生故。二龍能起之。法報二身現此化故。三身澍甘雨滋潤萌牙。喻能說法益一切故。并經有十。
經其雨普等(至)率土充洽。贊曰。下第二段有六頌半。稟潤各異。有三。一頌雨功能。次二頌半所滋長體後三頌所滋長用此初也。涅槃經說。佛於眾生不觀種性乃至下賤僮僕。唯觀眾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如師子兒殺於香象殺兔亦爾。不生輕心故名普等。四方俱下遍四生故。充滿洽霑灑也。
經山川險谷(至)藥木並茂。贊曰。此明所滋之體。初一頌總。次一頌半別。滋種性。百穀者穀續也。楊泉物理論云。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薺者眾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合為六十。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凡為百穀故。詩曰播厥百穀。周易百穀麗于地是也。百穀‧甘蔗‧萄葡‧三事。以喻中大二草三乘有種性故。蔗音之夜反。萄音徒刀反。或作桃。張騫西域使還得安石榴‧葡桃‧胡桃。廣志云葡桃有白黑黃。此是小草無種姓人得生人天。如乾地普洽。無出世種故。總結上云。三乘藥草‧大小二木有種姓者。因此雨故普得滋茂。此依別義以配其喻。亦有本言山川險谷。其苗稼者即是百穀。說文草生於田曰苗。蒼頡玉篇禾之未秀曰苗。苗而不秀是也。禾之秀實曰稼。莖即為禾。又云在野曰稼。前解苗‧稼為異。喻因‧果別。後解苗即是稼。但喻總穀。
經其雲所出(至)皆得鮮澤。贊曰。此明所滋長用。有二。初二頌稟閏生長。後一頌稟閏鮮澤。上中下等三品不同唯在樹中。稱其大小者。大小二木並有三故。根莖枝葉四義如前。此等各有華之與果皆有光色。外作用故。華總喻因。果總喻果。餘文可知。
經如其體相(至)而各滋茂。贊曰。此頌第四不自覺知。所閏是一稟教同故而各滋茂有差別故。三乘眾生竟不自覺所得功德。故知三乘實有差也。智有異故。如三草故。如二木故。
經佛亦如是(至)諸法之實。贊曰。下第三段有三十六頌半。頌前合說。文分為二。初二頌頌初二合。餘三十四頌半頌前第三稟閏各異合。不頌第四不自覺知合。此初也。
經大聖世尊(至)及涅槃樂。贊曰。下第二段三十四頌半頌稟閏各異合中。長行有四。今此唯三。初四頌半自標召集。次九頌佛應導利。後二十一頌生聞獲益。唯無第二他聞普至。初中有二。初三頌并標。後一頌召。此初也。雖有種性未曾聞法乏法名為枯槁。槁亦枯也。
經諸天人眾(至)覲無上尊。贊曰。此召也。
經我為世尊(至)解脫涅槃。贊曰。下第二段有九頌。佛應導利。中有五。初二頌佛說勝法。次一頌為大乘因。次二頌半平等說法。次一頌半專為利益。後二頌不簡好醜。此初也。正法味甘。能療煩惱之疾。故喻甘露。
經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緣。贊曰。二為大乘因。設說二權。皆為大乘一切種智故。
經我觀一切(至)眾多亦然。贊曰。三平等說法。物我斷故無有彼此。愛憎斷故無怨親心。不慳法故我無貪著。不嫉妒故亦無限礙。故為一多平等說法。即亦前云若人信歸佛。偈意同也。
經常演說法(至)如雨普閏。贊曰。四專為利益。去來坐立。佛三威儀。略無臥也。利樂時故。或去謂示入涅槃。來謂示成正覺。坐謂說法利生。立謂待生機熟。終不疲勞生於厭怠。慈悲深故。
經貴賤上下(至)而無懈倦。贊曰。五不簡好醜不擇種姓貧富貴賤。但觀善根即為說法。如殺兔等。
經一切眾生(至)住於諸地。贊曰。下第三段有二十一頌。生聞獲益。分三。初九頌半法喻合說。稟閏有殊。性異。次三頌半法喻合說稟閏滋茂因異。後八頌法喻合說稟閏成實。果異。初文有二。初八頌法。後一頌半喻。初文復二。初一頌總標。後七頌別顯。此初也。住諸地者。謂三乘十地。謂乾慧地‧種性地‧八人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既下別說三草故。此前說三乘共行十地。或凡夫地‧有學地‧無學地‧菩薩地。如來地。或此所說三乘之地。即是無性。二乘種性‧及大乘性‧隨彼分位即名為地。
經或處人天(至)是上藥草。贊曰。下七頌別顯。中分二。初四頌三草。後三頌二木此初有三。一頌小草。二頌中草一。頌大草。無種姓人與人天樂名為小草。善戒經云無種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或七方便亦名小草。二乘名中草。菩薩名上草。亦即勝鬘所荷。四生。無聞非法眾生即小藥草。中間二乘即中藥草。菩薩即是大藥草即是涅槃三病人也。
經又諸佛子(至)名為大樹。贊曰。此明二木。初一半小。後一半大。即於大草分為此二。地前為小木。伏疑決定知作佛故。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證不退故非行不退。義准二乘未成無學亦名中草。三意生身據決定者唯說無學迴心已後受變易生。位決定故。不同有學。故此不論。未入聖位。及無種姓可名小草。准此地前不名小木。若爾何攝。故前解善。或七地前名為小木。八地已後名為大木。此言不退行不退故。一切菩薩名大草者。智度論云。譬如雷震小鳥聞之悉皆驚怖。孔劣聞之即為舞踏。故名大草。因釋二木分位不同。諸經論中說得菩提理不一准。大般若第七十四說五種菩提。金剛般若云。實無小法得佛菩提。若有小法得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復有教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經下言八生乃至一生當得菩提。亦有說言。三大劫脩方登正覺。諸師於此眾義不同。瑜伽論說。劫有二種。一日月歲數。即此論說晝夜月時年。二阿僧祇劫。諸能超者唯超前劫。無超後者。故依此義若據無為‧真如‧無相。實無小法可得菩提。般若經宗說無為故。初地菩提發心便證。此證發心非如種性發心。與此經同。八生乃至一生當得。或此經中據證發心。論解證得初地菩提。故其初發心即登正覺者。種性發心菩提因故。三大劫脩得菩提者。無上菩提。果滿菩提大劫脩故。亦不相違。佛果廣大非小因成。若更異思深乖正道。故涅槃言說佛難成與速授記。說佛易成與遲授記。
經佛平等說(至)所稟各異。贊曰。此喻說稟閏有殊性異。
經佛以此喻(至)漸增茂好。贊曰。下三頌半法喻合說稟潤滋茂因異。初一頌半喻所說少如海一滴。後二頌法喻合說滋茂因異。滴下歷反。通俗文靈滴謂之凝。切韻作滴。有作渧。丁計反。水下也。非此義。
經諸佛之法(至)普得具足。贊曰。下有八頌。法喻合說稟閏成實果異。有二。初六頌半法說。後一頌半喻說。初文有三。初一頌總頌能令得果滿足。亦是別頌令小草果滿。次二頌中草。後三頌半大草。此初也。世間充足謂人天滿。
經漸次脩行(至)各得增長。贊曰。明中草也。因人天生漸得道果。二乘滿也。
經若諸菩薩(至)而得增長。贊曰。明大草也。大草即二木。初一頌半小木。後二頌大木。
經如是迦葉(至)各得成實。贊曰。此喻合前稟閏成實果滿。
經迦葉當知(至)諸佛亦然。贊曰。此第二段頌前結成。我同諸佛初權後實。汝等信受故極希有。
經今為汝等(至)悉當成佛。贊曰。品第三段結成。說實為授記之漸。聲聞所行成佛遠因。故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論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二乘脩是大乘之遠方便因。名菩薩道。

授記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差別。三釋名。來意有二。一鶖子上根聞法說而悟解。佛即為記。四人中性聞喻說而方解。故佛與記。二論云為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初說乘平等故與授記。上來佛說乘體有異。便有無學執乘定異。為此記別。顯乘平等。故此品來。如譬喻品已釋。差別者。可記法有三。一體性是有。二勝有當果。三勝人勝理。大因大果。體性有者可記。無者不可記如十四不可記。理事本無故不可記。問有體者可為之記。華嚴經說。有始無始是無記佛不為答。有一比丘問十二因緣自作他作。無明自起是無始義名為自作。更從他起是有始義名為他作。佛種種訶。如人為毒箭所中。但應請醫拔之。不須問其箭之所以。故有體者可記。無者不可記。勝有當果者可記。無者不可記。如善不善法。成唯識云。記謂善惡。有殊勝自體及當果可記故名為記。無記不然故不可記。勝人勝理大因大果者可記。非者不可別記。即記別經記弟子生死者勝人故。記深密義者勝理故。記當成佛者大因大果故。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記。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大因大果。故為之記非前全後一少分。又此授記差別有多。或記一種謂十二分教中授記經。或說二種涅槃經說。若有聞說隨順樂入速得成佛。心生輕賤。授以遲記。若言佛道難得久受勤苦然後乃成。為此人故授以速記。又善根熟者授以速記。善根未熟授以遲記厭惡生死。欲早證菩提。智增上者授以速記。樂處生死化度眾生。悲增上者。授以遲記。又有二種。一總記二別記。智度論有三。一自知他不知。為利自故不為利他。二他知自不知為利他故。三自他俱知行二利故。又有四種如前已說。或說五種即此經中如來自記。或說六種並如前譬喻品初說。釋名者。授音承秀反為也。與也付也。記者決也。別也。驗也。識也。為決了當果為分別其當來果相。與驗其因記識當果故名授記。此品明彼事故名授記品。
經爾時世尊(至)無量大法。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為四人現前記別。後品末有二頌半標當授記。為第三周說法之由。初復有二。初為大迦葉記。後為三大聲聞授記。初文又二。初長行後偈頌前長行有二。初因記後果記。此初也。外遇良緣內修妙行覲見也。如文可知然觀上下授記之人應為四句。一在小無勝劣在大即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無學故小無勝劣。前後成佛轉次授記故大有勝劣二在小有勝劣在大無勝劣。如學無學人。在小學與無學勝劣有殊。同時成佛故在大無勝劣。三小劣而大勝。如阿難在學地得預流果。在羅睺前成佛。四小勝而大劣。如羅睺。是無學在阿難後成佛。今此四人不依根性。論位次者在小無勝劣。同無學故在大有勝劣。迦葉覲三百萬億佛。須菩提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迦旃延初覲八千億佛。後二萬億佛。大目揵連初覲八千諸佛。後值二百萬億佛。供養諸佛多小不同。故知作佛亦有前後。涅槃經說。第四依菩薩供養八恒河沙佛。今說小者退心之人非樂廣行。且就一地位。遇佛多少而與授記。非但爾所。亦不相違。今以此准涅槃經說。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阿羅漢二萬劫到者。以根性齊修行遲速相似者說。不約根異行殊者說。今以根行利鈍遲速故成四句。不爾義旨極為相違。
經於最後身(至)佛世尊。贊曰。果記有七。此記自體。睹豪光而生明慧。聽法義而瑩金光。況久修因金光自飾。故名光明。
經國名光德(至)二十小劫。贊曰。此有三。一國名。以光為德故。二劫名。眾行莊嚴故。三壽量。
經國界嚴飾(至)周遍清淨。贊曰。此中有六一土相有七。一雜嚴。二無惡。三平正。四寶地。五樹。六繩。七華。准前鶖子知因識果。礫沙也。小石也。坑虛也。塹也。或作硎。坎陷也。小壘也。堆聚土也。阜陵也。玉篇高平曰陵。大陵曰阜。土也。肥也。厚也。長也。
經其國菩薩(至)皆護佛法。贊曰。此中有二。一眷屬。二無魔。迦葉性‧行調順。頭陀學戒不慢於人。不壞善事。故雖有魔皆護佛法。
經爾時世尊(至)當得作佛。贊曰。下十二頌半分三。一頌半標告。十頌半頌記。半頌結之。此初也。
經而於來世(至)無上之慧。贊曰。下頌記十頌半中分二。初二頌半頌因記。後八頌頌果記。此初也。
經於最後身(至)無有丘坑。贊曰。下果記中有四。初半頌自體。三頌土相。三頌眷屬。一頌半壽量。此初二也。土相有八。一無惡二地。三樹。四繩。五香。六華。七莊嚴。八平正。其香一種長行所無。戒香因具。故果多香。萬行滿脩莊嚴亦足然與長行前後不同。
經諸菩薩眾(至)不能數知。贊曰。此眷屬也。一頌半菩薩。一頌半聲聞。
  經其佛當壽(至)其事如是。贊曰。初一頌半壽量。後半頌結之。
經爾時(至)目不暫捨。贊曰。下第二段三人授記。中初請後授。請中初長行請儀軌。後頌正請。此初也。悚者怖也懼也。慄者戰也謹也。敬也。戚也。心求記果不敢專輒。既怯威嚴所以戰懼。
經即共同聲(至)除熱得清涼。贊曰。下七頌分三。初二頌讚請。次四頌喻請。後一頌結請。此初也。初一頌讚後一頌請。
經如從飢國來(至)然後乃敢食。贊曰。下喻請。分二。初一頌半喻。後二頌半請。此初也。小乘匱乏大乘之法名為飢國。佛之一乘名為王膳。今者得聞。名為忽遇。疑已無分不敢脩行名未敢食。佛與授記名得王教因授記後領納大乘。修行大行欣當作佛名方敢食。
經我等亦如是(至)爾乃快安樂。贊曰。此請也。聞佛音聲說一乘理總言我作佛。如見王食。未蒙別記。受領脩行欣當佛果。名未敢食。蒙別授記如蒙王教。即望脩行欣當作佛名之為食。
經大雄猛世尊(至)如飢須教食。贊曰。此結請也。
經爾時世尊(至)具菩薩道。贊曰。下別記三人。初文有二。長行及偈。長行有二。初因後果。此因記也。
經於最後身(至)世尊。贊曰。下果記有九。此自體記。解法體相空。但有假名故名名相。或名與相二義俱空故名名相。名即名假。相即受‧法二種相假。
經劫名有寶(至)周遍清淨。贊曰。此中有三。一劫。空理為寶故。二國。三土相。土相有五。一土平‧二地‧三樹‧四無惡‧五華淨。丘坑者玉篇地高曰丘大塚曰丘。
經其土人民(至)那由他。贊曰。此中有二。一人居其處。由內達理外感珍寶。二眷屬。經佛壽(至)及聲聞眾。贊曰。此有三。一壽量。二佛住空以解空故。三利益。
經爾時世尊(至)聽我所說。贊曰。下十二頌。分二。初一頌標告。後十一頌正告。此初也。
經我大弟子(至)猶如寶山。贊曰。下正告。分六。初三頌果‧因合記。一頌半土相。三頌眷屬。一頌佛化。一頌聽眾。一頌半壽量。此初也。有三一頌名。一頌因。一頌形。
經其佛國土(至)度無量眾。贊曰。此土相也。
經其佛法中(至)有大威德。贊曰。下三頌眷屬。分二。一頌半菩薩。一頌半聲聞。
經其佛說法(至)聽受佛語。贊曰。初一頌佛化。後一頌聽眾。
經其佛當壽(至)二十小劫。贊曰。壽量也。
經爾時世尊(至)恭敬尊重。贊曰。下迦旃延記。長行分二。准前初因記中有二。初明初時。後明後時。初時有二。初佛在。後滅後。此初也。
經諸佛滅後(至)供養塔廟。贊曰。滅後有二。合成。已前造塔眾華。已後供養。玫瑰者火齊珠也。抹香者若手摩作抹。細壞土作抹。塗飾作瀎。今既別有塗香故應作玉篇粖者亡達‧亡結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細壞土應作
經過是已後(至)具菩薩道。贊曰。此明後時供養於佛。值良緣已方具菩薩所行之道。內自修行。
經當得作佛(至)佛世尊。贊曰。果記。有六此自體也迦延過去曾掃僧地。身常金色容儀閑雅。今復目睹毫光耳。聽法光。故名閻浮金光。廣如樞要度缽代多王事。瞻部那提是樹名。在此洲無熱池岸測。有經在此洲北岸。近樹下有紫金光映弊日月。
經其土平正(至)見者歡喜。贊曰。此唯一土相。有五。一平正‧二地。三樹‧四繩‧五華‧迦延端正見者歡喜。由掃地因故。外土相見者歡喜。
  經無四惡道(至)二十小劫。贊曰。此中有四。一無惡趣。二多人天。三眷屬。四壽量。
經爾時世尊(至)真實無異。贊曰。下七頌為二。一頌標告。六頌正告。此初也。
經是迦旃延(至)供養舍利。贊曰。下記有二。初二頌因記。後四頌果記。此初也。
經其最後身(至)之所供養。贊曰。四頌果記。為四。此中有二初一頌土相。後一頌福田。
  經佛之光明(至)莊嚴其國。贊曰。此中有二。初一頌自體。後一頌眷屬也。
經爾時世尊(至)恭敬尊重。贊曰。第三目連記中文段同前。因記有二。初初時。後後時。初時有二。初現在後滅後。此現在也。
經諸佛滅後(至)以用供養。贊曰。此滅後有二。初造塔後供養。
經過是已後(至)亦復如是。贊曰。此後時因。
  經當得作佛(至)世尊。贊曰。下果記有七。此自體。多摩羅跋旃檀香者。多是性義。阿摩羅者無垢義。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馳羅是賢義。略但云跋旃檀香是唐音。即是性無垢賢旃檀香佛。由大目連煩惱輕微名性無垢仁德如香可熏名賢旃檀香佛。
經劫名喜滿(至)見者歡喜。贊曰。此中有三。一劫名。二國名。三土相。土相有四。一平正。二地。三樹四。珠華。
經多諸天人(至)四十小劫。贊曰。此中有三。一多善趣。二眷屬。三壽量。
經爾時世尊(至)奉持佛法。贊曰。下頌記有十頌。分二。初五頌因記。後五頌果記。因記有二。初三頌佛在。後二頌滅後。此初也初一半遇良緣。後一半修妙行。
經諸佛滅後(至)菩薩道已。贊曰。此滅後行。長表金剎以金為剎。梵云掣多羅。彼土更無別幡竽。即於塔覆缽柱頭懸幡。今云剎者聲訛也。有所表故名為長表。
經於意樂國(至)演說佛道。贊曰。下五頌果記有六。此中有四。一國名。二自體。三佛壽。四善趣。
經聲聞無量(至)像法亦爾。贊曰。此有二。一眷屬。二法住量。
經我諸弟子(至)咸得成佛。贊曰。下品第二段標當授記。為第三周說法之由中有二。初一頌半標當記。後一頌許當說。此初也。
經我及汝等(至)汝等善聽。贊曰。此許說也。警告其心令聽法故。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八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和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
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之。本者皆點本也本入者□付也異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