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八(末)

   沙門基撰
   輸入者 袁雪梅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毛小燕

法師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三。一者上來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此品又云開方便門顯真實相。即以一乘正為經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記訖。後十九品名為流通。流通此經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無開權顯實正說一乘之處。雖此品‧及持品。漸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記。因言總記。非更說一乘進令修學而與記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為三。初之四品讚重流通。讚法讚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學行流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後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稟命行故。亦即三周說流通也。問餘經流通文少義略。今此經內因何廣哉。答此品下云我所說經無量千億。其中此經最難信解。諸佛祕要常自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義旨深遠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於餘經。又化大機易可成熟。化迴心類稍難信解。故多流通種種勸勵。初之四品讚重流通中初三品讚重。後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師一品顯於此經。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軌可模。寶塔一品顯法可重。說此經處塔涌聞法。天授一品雖亦明法意明能弘經人。其人可重為重法故。於其人所不吝軀命以身為床。其持一品既矚此三。讚重義廣。遂願弘通。故此四品名讚重流通。餘二流通至文當釋。此乃最初品之來意。二者說十九品名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來八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次下四品歎人美法勸募持行。科判四品不異流通。故此品來。三者論中有七喻‧三平等‧十無上。第十示現勝妙力無上故。餘殘脩多羅說。即是論云已下示二種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初四俱彌勒品。即分別功德品及隨喜功德品是。俱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即法師功德品是。告常精進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說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五護眾生諸難力‧六功德勝力‧七護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師安樂行持品。初法師品總明能持‧所持人。之與法。次安樂行明持經者所修行法。後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權實正逗二乘之機。未說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義故此品來。釋名者‧可軌可持名之為法‧可習可範目之為師。此教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為法。此法可習名為法師。故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遺教經言。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品之中讚經可重。法即是師故名法師。此法為法師。能學法者可為摸範訓匠群物。有法之師名為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名法師品。品下雙說法‧及學者並名法師。義通為勝。釋妨難者。問為佛前佛後弘持此者並名法師為但滅後。答俱名法師。此中多以滅後名為法師。其現在得弟子之稱。然現得記此中亦說名法師故。又以現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說。滅後持者甚為難故。所以獨得法師之名。又現習學者名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師。問持品亦持此經又亦可軌。何故此品獨名法師。答雖標總稱即是別名。無別能故。餘品更有別義可名。況於此中雙歎人‧法。俱可師故又持品現在說法名持。此說滅後勸歎勝能名法師品。問此品亦有授記。何故不名授記品。答以少略故從多為品。
經爾時世尊(至)三菩提。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長行及頌明人法師。後一段長行及頌明法法師。初文有二。初明對佛現前法師。後明不對佛前法師。此初也。以藥王久持此經。燃身供養故呼藥王。名因藥王告八萬者。意正告彼授彼記故。所記眾中有八部四眾三乘類別。辨中邊論有十法行。於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勸他‧三讚歎‧四慶慰。今隨喜者即是讚歎。舉一例餘。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明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創暉遂有斷癡之勢。亦如雲霞始布有資萬卉之能。慈悲肇興帶蔭群生之氣故也。隨喜一句當得菩提。信學此經定證何惑。
經佛告藥王(至)三菩提記。贊曰。下明不對佛前法師。有二。初明聞已傍隨喜者。後明正行六種法師。此初也。正樂聽聞功德無量。今但舉一聞隨喜者。例餘自作‧勸他‧慶慰功德何窮。又上解初學法師。下解久學法師。大菩薩故。
經若復有人(至)合掌恭敬。贊曰。下明正行六種法師。有二。初明正行六種法師悲願來此後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下。明六種法師可尊可種。初中復二。初明於一句偈法行。後何況盡能受持下。明於多法行。初中復二。初標行六行者於諸佛所。成就悲願生此人間。後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初中復二。初明六種法師。後明悲願來生。此初也。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脫‧五書寫‧六供養。此明初五法師於經一偈行後一法師行供養行於經一偈及於一卷皆行供養。種種下財供養也。始從敬視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視如佛意業。合掌恭敬身業。二種內財。前隨喜語業。餘是外財。十法行者。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此舉易行。且說六種。其餘四種施他‧聽聞‧思惟‧修習。應皆行之難故不說。於經卷云供養。餘五於一偈者互影彰故。輕重異故易難別故。
經藥王當知(至)生此人間。贊曰。此明悲願來生。此間計位觀因不應來故。
  經藥王若有人問(至)必得作佛。贊曰。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何以故(至)而供養之。贊曰。下釋。有二。初顯人尊可為供養。後顯位高悲願生此。此初也。瞻視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達理故。由是勝因當得成佛利益大故。
經當知此人(至)妙法華經。贊曰。此顯位高悲願生此。能說此經是聖者故。不爾云何名大菩薩。或即凡夫久修學者簡異二乘及初學者名大菩薩。菩薩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學故。或成就發心菩提當得勝果。已成因故能說是經。
經何況盡能(至)廣演此經。贊曰。此明於多法行。捨淨業果淨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處故。智度論云。不退菩薩深愛法故聞則深心身毛皆豎。念佛慈悲則惻愴泣淚若聞深法則大歡喜。譬如軍敗怖懼倒地。悶絕死者。親族見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則趣隱軫。不起隱軫即知不活。菩薩亦爾。若聞說佛功德妙理。歡喜毛豎色異悲泣。當知此輩必得菩提。異此聞經都無異相。當知此輩無菩提分。般若論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況於此盡能受持。非大菩薩無是哀愍。
經若是善男子(至)廣為人說。贊曰。下明六種法師可尊。可重。文分為二。初明五可尊。後釋所以。五可尊者。一說者為佛使。二毀者罪過佛。三讀誦佛莊嚴。四在處應讚禮。五應四事供養。此初也。三業順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業。遣者語業。事者身業。又傳佛教名使。用佛語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業所為所作。皆以此法利眾生故。竊說一句當同佛業。公然多說理愜佛行。
經藥王若有惡人(至)其罪甚重。贊曰。二毀者罪過佛。惡世損多故。大集經云。毀罵犯戒比丘。過出萬億佛身血。大般若勝天王會云。若殺大千界微塵數佛得罪尚輕。毀謗此經罪過於彼。永入地獄無有出期。今毀讀誦者亦復如是。若損害佛不損二利行。佛不生惱故。損讀誦者損二利之行生煩惱故。又雖毀佛佛無愛憎。不廢說經利益彌廣。若毀讀誦者為有怨親廢其修習。又罵佛甚為難。罵讀誦者甚為易。誡其勿爾故作是說。又佛在時眾生根勝。雖有罵佛不退善心。雖自損深損他淺故。佛無已後眾生垢重。毀持經者。一切聞已多退道心。自他損重。故作是說。華手經云。若人壞亂菩提心者。乃為毀滅一切眾生大法光明。罪過五無間。五無間逆不毀壞一切佛法故。毀菩提心者則為毀壞一切佛法。又佛滅後依法讀誦甚為難有。能為惡世眾生善友。故毀罵者罪過罵佛。呰音茲此反。毀作訛。玉篇口毀曰呰呵也。
經藥王(至)肩所荷擔。贊曰。三讀誦佛莊嚴。具佛眾德。故讀誦此經當具相好等一切莊嚴。故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莊嚴。一大慈莊嚴救護一切眾生故。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故。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四迴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德妙莊嚴故。五功德莊嚴饒益一切眾生故。六波羅蜜莊嚴度脫一切眾生故。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眾生煩惱愚癡闇故。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乘故。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勝鬘經說。攝受正法善男子。荷負重任。不但持經者能擔四生。亦為佛肩之所荷擔。佛所重故稱佛心故。為有二義。一作二被。上來被義。言作義者。即是自肩。亦擔如來肩所荷擔大菩提也。即為荷擔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擔也揭也。負也。
經其所至方(至)應以奉獻贊曰。四在處應讚禮人尊。處勝故。五應四事供養。真實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饌飲食也。具食也。或為撰字。
經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贊曰。此釋所以。由此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王等極祕密故。譬如用毒為藥大醫所堪。小師不能。故付菩薩不付聲聞化聲聞故故說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經爾時世尊(至)并供養持者。贊曰。下十六頌分三。初二頌總敘法師可尊應可供養之所由。次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德。後一頌結成法勝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頌得任運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後一頌得真智相。一切種即後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為二故。勸自受持。并供持者。於自然智但勸供養。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經若有能受持(至)廣說無上法。贊曰。下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德。中分二。初三頌歎法師勝。後十頌頌可尊可重。此初為三。初頌佛使次頌捨淨土。後頌隨願自在。
經應以天華香(至)供養說法者。贊曰。下十頌頌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頌正歎法師可尊可重。後六頌校量罪福勸生尊重。初四頌為二。一頌重說法。三頌重受持。此初也。以說法者自然必得勝妙果報。故略讚之。如契經說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說利多人。如佛大師應供養。愛彼善說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非得聖者施果亦無量。
經吾滅後惡世(至)行於如來事。贊曰。此三頌重受持。一頌勸敬。一頌供養。一頌佛使。演說讀誦等皆是受持。
經經若於一劫中(至)其罪復過彼。贊曰。下六頌挍量罪福勸生尊重。為二。初二頌挍量罪。後四頌挍量福。此初也。
經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復過彼。贊曰。下四頌分二。初二頌對佛挍量。後二頌聞法挍量供養。此初也。讚佛易故心輕利少。讚持者難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經於八十億劫(至)我今獲大利。贊曰。此以聞法挍量供養財供‧法供有優劣故。法供養者謂聞法故。
經藥王今告汝(至)法華最第一。贊曰。第三大段顯法勝故。人成可尊。
經爾時佛復告(至)難信難解。贊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師。中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三。初明法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者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下。明說法儀則。初中復二。初明法法師深妙。後明由此人法師復成勝德。初中復二。初法難信解。後勿妄宣傳。此初也。三世經中此難信解。令捨權以就實。無生而有生。故知難信。道理幽玄迂迴而方證。故知難解。
經藥王此經(至)況滅度後。贊曰。下勿忘宣傳妄授與人已上。誡之勿傳。諸佛已下釋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顯說。今方說之。佛在自說。聲聞之中猶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況佛滅後誹謗不信。
經藥王當知(至)手摩其頭。贊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師復成勝德。有七勝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慚愧故。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護念。由此根熟佛善護念諸菩薩故。三有大信。四有志願。以欲勝解而為自體。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勝義舍故。七佛手摩頭。佛教被心。佛所記別佛攝受故。
經藥王在在處處(至)尊重讚歎。贊曰。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後明用此人成法師亦為勝德。初中有二。初標後釋。標中有五處。一說處‧二讀處‧三誦處‧四書處‧五經卷住處。十法行中供養施他聽聞受持思量修習。不離此四處故。所以者何。下釋中有二。初顯是全身舍利。後應為供養。明理‧智二皆圓滿。故。即是具足法身‧報身。由此返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通取菩提‧涅槃理‧事雙盡矣。是以佛教造像書法身舍利安於像中云。諸法從因生。如來說是因。彼法從緣滅。大沙門所說。是為法身舍利。故無量義經云。亦名堅固舍利。准金光明經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經有處即有全身。
經若有人(至)三菩提。贊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為勝德。有四。一禮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三見聞此經得近正覺。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發心菩提。
經藥王多有人(至)菩薩之道。贊曰。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數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見‧二聞‧三讀‧四誦‧五書‧六持‧七供養。故知說思修等真為善行。
經其有眾生(至)三菩提。贊曰。三見聞此經得近初地正覺。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聞是聞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經藥王譬如(至)知水必近。贊曰。此喻也。有人喻學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無正法水。須水者。論云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詮之理性。初地菩提。須規求也。於高原者廣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羅萬像。出過眾道之先。難可登陟說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鑿求之者。鑿者鏨也穿也。以妙慧為先。三業為作具。簡擇推尋求菩提故。猶見乾土者。即昔日權二乘教跡。全無大乘之相名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轉見濕土者謂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勢與濕土名。遂漸至泥者喻聞此經教。知水必近者。論云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近於所詮佛智慧也。即顯二乘教為遠。大乘教為近。空教為疏中道教為親。
經菩薩亦復(至)三菩提。贊曰。下合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聞‧解‧習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聞慧。次一思慧。後一修慧。
經所以者何(至)而為開示。贊曰。此釋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遠‧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種智慧。並屬此經。由經得故此經攝故‧開方便門者即攝遠‧傍。昔說二乘教理行果顯真實相者攝近‧正因。今說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盡故並屬此經。又深固者深謂妙而難測。固謂不可破壞。佛所攝受佛所祕藏。如王齒印非餘人物故。幽遠者大劫修因。妙智證故。非佛不克。無人能到窮真本源。今化菩薩故謂開示。
經藥王若有(至)增上慢者。贊曰。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初學菩薩‧凡夫聲聞故。初聞便驚‧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為新學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經藥王若有(至)云何應說。贊曰。下第三大段明說法儀側。有二。初教示儀軌。後若依我軌儀佛便隨順。初文有三。一問‧三示‧三結。此問也。
經是善男子(至)廣說斯經。贊曰。下示。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如來室者(至)一切法空是。贊曰。此釋也。恒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為室。維摩以空為舍。理究竟處自利舍故。此明於事。說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到父舍。以中道大乘為舍。以中‧外相形名之為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違。心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賢‧善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為上服。今說惡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說和忍為衣。亦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即慚‧愧故。安身心於空境。睹三事以漭然名空為座。維摩以四靜慮為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定為床。今據智所緣依以法空為床。亦不相違。大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說法處師子座有四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升座。二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相。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法。一不輕自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對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問難說法等相。應廣如彼。
經安住是中(至)是法華經。贊曰。三結也。
經藥王我於(至)聽其說法。贊曰。下若依我軌儀佛便隨順。有三。一令聽‧二得見‧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眾。二化四眾令聽。三令八部往聽。
經我雖在異國(至)令得具足。贊曰。此令得見及不忘念。逗音徒鬥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竇字。教能竇繹義故。逗音說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從徒鬥反。有作不知所從。
經爾時世尊(至)信受者亦難。贊曰。下十八頌半分二。初十六頌半頌前所說。後二頌明能說‧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頌頌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四頌頌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後十一頌半頌說法儀軌。此初也。
經如人渴須水(至)決定知近水。贊曰。下四頌頌法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頌半喻。二頌半合。此初也。燥音蘇浩反。亦乾也經藥王汝當知(至)近於佛智慧。贊曰。此二頌半合也。
經若人說此經(至)處此為說法。贊曰。下十一頌半說法儀軌。中有二。初二頌半頌儀軌後九頌頌佛隨順此初。有二。一頌半標教。一頌釋之。
經若說此經時(至)集之令聽法。贊曰。下九頌頌佛隨順。分六。初一頌明行忍行。次三頌明我在餘國。令化四眾供養聽法。一頌為作衛護。二頌現身令憶念。一頌具德方見佛。一頌令八部聽法。此初二也。
經若人欲加害(至)為作聽法眾。贊曰。一衛護。二令憶念。寂寞者空無貌。一見佛具是德者具是忍辱。寂處讀誦一令八部聽。
經是人樂說法(至)得見恒沙佛。贊曰。此第二大段明能說‧能受二俱益相。初頌能說者益。後頌能聽者益。罣障也。礙止也。

見寶塔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四。一者論云。為除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種種乘異二信生‧死涅槃異。三信彼‧此身異。三平等者。一乘平等如前已說。二為除信生死‧涅槃異。故現多寶如來塔。入涅槃已後現身故。三為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佛身。論云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由身平等但說一身攝諸佛身。又顯自他身無差別故。十方分身佛集身無異故。彼身即我身。由後二義故此品來。二者論云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示現多寶如來塔。多寶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頗梨為地。又佛變八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為淨。示佛國淨。顯今法勝不唯穢土以化生。亦於淨佛國土以施化。佛國由來清淨。故此品來。此為義殘。三者初四品明讚重流通。上法師品顯於此經若人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顯法可尊。但說經處。多寶必聽。以為靈證。勸發信心。故此品來。四者智度論云。有佛出世無人請說。便入涅槃者。如法華經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佛化身及七寶塔。證法華故一時出現。阿難傳經以同聞為證。佛說此經以佛為證。故此品來。雖傳此解意旨難知。多寶既滅作塔無請。如何有眾。釋品名。佛體所居名塔。眾珍所成名寶塔。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俱舉。故名寶塔。見音戶練反顯現也。所現即寶塔名現寶塔。見音又古電反見睹也。由塔上升眾人皆睹。所見即寶塔。寶塔之見故名見寶塔品。解妨難者。依論此品既明淨土十方佛集。何故不以為品名。答因塔上昇希開。必召佛集將安諸佛。所以變為淨土塔現為因方有佛集變為淨土。證經為驗。唯在見塔。故以為名。問何故不於淨土為二乘說。說已證法方有淨土。答欲顯二乘後迴趣大。初在穢方後居淨土。
經爾時佛前(至)住虛空中。贊曰。下文初長行。中有二。初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將至頌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下。募眾說經方陳付囑。初文復二。初塔湧印說證經之可信。故塔未開。多寶便歎如前所說者皆真實故。後塔開聽說證經之可重。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下是。初塔為證後身為證。證教證理次第證故。初文有三。一支提應現。二靈祇敬奉。三歎佛神功印經妙德。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下是。初文有五。一標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四嚴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論解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多寶如來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淨。二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現無量佛。七遠離穢不淨。八多寶。九同坐。此說多寶品中九種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淨者。解下光照見於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佛國。頗梨為地等清淨土。二塔者解此塔現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縱廣量。或所見淨土量。及十方各變量。四略者此釋何故略唯一多寶佛證。更無餘佛證耶。五住持者。解下佛答大樂說。此塔有多寶全身舍利住持所由。六無量佛者。解下釋迦十方各無量分身佛集所由。七遠離穢不淨者解下釋迦變此娑婆世界為清淨。復更兩重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為清淨。亦無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寶者。解佛名寶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釋迦多寶二佛同坐所以。顯各有表。論陳不依經之次第。隨義總釋。論云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謂佛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經。故須塔涌。不爾但佛現何須塔涌耶。高五百由旬者。論云量者示現一切佛土清淨。勝出世間善根所生。故大而且淨。世間善根生非淨而小。故佛地經云。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五者五根。百者百行。百行業道各資五根。方始得故。高五趣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十五有故。從地涌出住虛空中者。塔在東方。言涌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還處世以濟眾生。生死‧涅槃二無異故。又涌出者表說一乘超二乘故。住虛空者。表教詮於真理空故。
經種種寶物(至)充遍世界。贊曰。下明嚴相有二。初明八嚴。後重明幡蓋嚴相。此初也。外嚴寶塔表內佛身‧及法華經。皆有功德以為嚴飾。一種種嚴喻萬德具。二五千爛楯喻信‧進‧念‧定‧慧力。各以百行業道資長方成五百。各除十惡故成五千。三龕室千萬表禪定甚多。龕音口含反。龕塔也。一曰龍貌。非此義今從初。玉篇作龕枯耽反受也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德高顯。五幡表諸總持轉滅諸惡。六瓔珞表三念住。七寶鈴表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證真滅惑即是無垢賢栴檀香。遍四生中滅諸煩惱能證真如。
經其諸幡蓋(至)七寶合成。贊曰。此重明嚴飾幡蓋之相。表具七聖財故。
經高(至)四天王宮。贊曰。此所至也。表高出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經三十三天(至)尊重讚歎。贊曰。此靈祇敬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華。後八部供讚。
經爾時寶塔中(至)皆是真實。贊曰。此歎佛神功。印經妙德。有二。初歎後印。如文可知。
經爾時四眾(至)卻住一面。贊曰。下第二段塔開聽說。證經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明開塔。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下是。後明見讚。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初請。後答請中有二。初眾人心請。後樂說言請。此初也。
經爾時有菩薩(至)發是音聲。贊曰。樂說言請。
經爾時佛告(至)有如來全身。贊曰。下答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論云住持者。示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故。在此經教全身住持。
經乃往過去(至)號曰多寶。贊曰。下釋有四。一佛身。二本願。三誡敕。四願遂。此初也。何故一多寶為證非多佛耶。論云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攝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顯一乘攝諸義盡。何故多寶為證非餘佛耶。論云多寶者示現一切佛土同寶性故。欲明事中報化佛等土同為寶性。亦表所詮理妙清淨無差別故。
經其佛本行菩薩(至)讚言善哉。贊曰。二陳本願。
經彼佛成道已(至)起大塔。贊曰。三彰誡敕。
經其佛以神通願力(至)善哉善哉。贊曰。四願遂也。
經大樂說(至)善哉善哉。贊曰。三結告也。
經是時大樂說(至)見此佛身。贊曰。上辨因由。下明開塔有四。一請。二答。三重請。四許開。此初也。
經佛告大樂說(至)乃出現耳。贊曰。下答有二。初陳多寶本願。後召化佛。此初也。彼佛說經塔涌為證。塔開佛現化佛為證。又我塔開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證說。明此經而可信故。願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開。
經大樂說(至)今應當集。贊曰。此召化佛。問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答隨順初見且說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得分身不廣。又身無異他即我身。
經大樂說(至)禮拜供養。贊曰。此重請也。
經爾時佛放(至)國土諸佛。贊曰。下許開。有二。初集分身。後正開塔。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下是。初文有四。一此光照去。二彼佛言來。三變土延賓。四持華慰主。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是。問佛之分身聖心極鑒。何必要須光照方始言來。答佛之分身不假光而應集。但以欲令此生遠見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來。眾生不知佛之神力。為令知佛神力及所說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說一乘無餘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東方。二例餘方。初文有六。此初見佛。問何故須現無量佛耶。論云示現彼此所作業無差別故。彼此佛業教化眾生。初權後實。所作同故。
經彼諸國土(至)寶網羅上。贊曰。此文有三。一土相。二眷屬。三覆蓋。何故須照一切佛土清淨耶。論云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種寶間錯莊嚴故。表一乘中具萬德故。幔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武安反。幔上安網以寶為之。如幔之飾故言網幔。
經彼國諸佛(至)為眾說法。贊曰。此文有二。一說法。二助化。
經南西北方(至)亦復如是。贊曰。例餘方也。
經爾時十方(至)如來寶塔。贊曰。第二彼佛言來。
經時娑婆世界(至)懸諸寶鈴。贊曰。第三變土延賓。有四。一變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廣變。四佛方安。初中復二。初變土後移人。此初有三。初現淨。次滅穢。後香華林。藪者散木為林。澤無水曰藪。何故變穢為淨耶。論云示現一切佛國土平等清淨故。釋迦為惡眾生現故。有此不淨如無垢稱說。問何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身佛集始變淨土。答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之相。分身為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寶順二乘之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成故居淨剎。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問何故主人須三變土。答欲顯分身佛數多故。又顯次第至三極者。顯此一乘三乘極故。又顯本穢凡夫位也。初變大千表至聲聞。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至獨覺。後更變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極滿足故。問客佛世尊何須再坐。答欲令三變至於道故。若爾何故不三坐耶。答再證法華文義深故。又并多寶即是三坐。三證三變。
經唯留此會眾(至)置於他土。贊曰。此移人。根熟堪聞故留。無緣不堪故去。
  經是時諸佛(至)而挍飾之。贊曰。第二化佛便坐。有三。初佛‧侍俱來。次樹‧座之相。後佛座不足。此初二也。問何故諸佛各唯一侍。答證經開塔不假侍人之能。傳訊‧軌儀一人足辦。問侍者何處坐。答何須坐。問何故淨名待客座假燈王。釋迦延賓侍者無坐。答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經爾時諸佛(至)猶故不盡。贊曰。此佛坐不足。
經時釋迦牟尼佛(至)皆令清淨。贊曰。下第三又廣變。有二。初一變二百。後一變二百。已到‧未到佛有異故。初文有五。初變土量。二變惡生。三變淨相。四變惡土。五變土嚴。此初也。放光警覺有緣召佛。十方皆照。坐‧佛必須齊等設座唯在八方。
經無有地獄(至)置於他土。贊曰。變惡生。
經所化之國(至)以為莊挍。贊曰。變淨相也。
經亦無大海(至)諸山王。贊曰。變惡土也。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薩於鷲峰山散花者。不變會處故。所以上言唯留此會。此理不然。上言唯留此會眾堪聞法故。五趣皆移。豈復待客變土為淨。獨留山處雜穢。以示於客。必無此事。據實山處亦變令無。下言令於山中散花者。說舊山處故。又以淨覆穢名之為移。未發心見穢已發心見淨。隱穢彰淨名之為移。移相移心故。但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不言移惡處置他土故。設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殊龍宮將出花現山中。何處有山已移之。故大般若經第三卷云三千大千世界。蘇迷盧山‧大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大蘇迷盧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經通為一佛國土(至)遍布其地。贊曰。變土嚴也。寶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寶交雜飾於露幔。又以寶交飾或顯露。或以幔覆之。又以寶交雜覆露於幔皆名露幔。
經釋迦牟尼佛(至)遍布其地。贊曰。此第二變二百。文亦如前。
經爾時東方(至)來集於此。贊曰。下第四佛方安處。有三。初一方安。次例餘方安。後遍滿安。此初也。
經如是次第(至)遍滿其中。贊曰。例餘方安及遍滿安。
經是時諸佛(至)亦復如是。贊曰。集分身中有四。此為第四持華慰主。有二。初明遣使。後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舉一方諸佛。後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處。次令傳語。後教散花。齎音節稽反持遣也。切韻作齎。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應作匊。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住虛空中。贊曰。下正開塔。有三。初事訖住空。次時眾起睹。後釋迦正開。此初也。塔湧在空故隨塔住。
經一切四眾(至)一心觀佛。贊曰。時眾起睹。
經於是釋迦牟尼佛(至)開大城門。贊曰。佛正開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鑰音以灼反。玉篇門鍵也。說文關下杜也。方言關東謂之鍵。關西謂之。鑰是古字耳。有作籥。字林書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關西以書篇為書籥。非此義。
經即時一切眾會(至)而來至此。贊曰。第二大段開塔聽說。證經之可重中。下第三段明見讚。有二。初見身聞言。後讚歎散華。此初也。
經爾時四眾等(至)及釋迦牟尼佛上。贊曰。讚歎散華。
經爾時多寶佛(至)可就此座。贊曰。長行中。下第二大段募眾說經陳方付囑。有三。初塔中同坐。次眾處空中。後勸說付囑。初文有二。初命後坐。此命也。
經即時釋迦牟尼佛(至)結跏趺坐。贊曰。此坐也。問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論云示現化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為成大事故。即為成一大因緣。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床。眾生亦同一乘座故。
經爾時大眾(至)俱處虛空。贊曰。下眾處空中。有二。初請。後引。此初也。
經即時釋迦牟尼佛(至)皆在虛空。贊曰。此引住空。表聞一乘住佛果故。
  經以大音聲(至)付囑有在。贊曰。勸說付囑也。此乃釋迦之所募勸。准偈當知。
經爾時世尊(至)不懃為法。贊曰。下四十八頌。分二。初十二頌。頌前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三十六頌。頌前募眾說經陳方付囑。初中復二。初一頌半塔涌印說。獎勸眾人。後十頌半開塔‧聽說以勸眾人。此初也。
經此佛滅度(至)常為聽法。贊曰。下開塔‧聽說以勸眾人。有二。初二頌因緣。後八頌半頌開塔。不頌前第三見讚。此初也。梵云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央盡也。有作鞅於兩反。說文頸靻也。非此中義。靻音之列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往。復言所住文義便重。故應從此言在在所往。所往至處‧及所在處也。
經又我分身(至)令國清淨。贊曰。下頌開塔。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頌變土。二頌半佛坐。二頌顯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經諸佛各各(至)然大炬火。贊曰。佛坐也。炬音其呂反。玉篇束薪灼之。
  經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贊曰。顯身出香利生說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長讀文似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定客出。如風摧枝化人從已如風靡草易可成故。
經告諸大眾(至)當知此意。贊曰。下三十六頌頌前募眾說經陳方付囑。中分三。初九頌半陳募說經。次十九頌對比勝劣。後七頌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初中有三。初三頌半募持‧讀誦者令其自誓。顯現在佛知彼之心。次四頌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後二頌募說法者即為見我等勸令發願。此初也。
經諸佛子等(至)諸世界者贊曰。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分四。一頌募護法。一頌護法即為供養我及多寶。一頌說多寶護法。一頌護法即供養化佛。
經若說此經(至)宜發大願。贊曰。此二頌。一頌募說法者。即為見我身多寶及化佛。一頌‧勸令發願。
經諸餘經典(至)是則為難。贊曰。下十九頌對比勝劣中分六。初五頌對比說難。次二頌對比書難。次二頌對比讀難。次二頌對比為一人說難。次三頌對比聽難。後五頌對比持難。此初也。初四舉易。後一對比此經難信難解難入。理智深妙故陶練難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擲音直炙反投也。古作擿。
經假使有人(至)是則為難。贊曰。此對比書難。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搔也掊也。今取掊音薄友反。
經若以大地(至)是則為難。贊曰。此對比讀難。
經假使劫燒(至)是則為難。贊曰。此對比為一人說難。
經若持八萬(至)則是為難。贊曰。此對比聽難。
經若人說法(至)是則為難。贊曰。下五頌對比持難。中分二。初三頌對比。後二頌結成持勝。此初也。
經我為佛道(至)則持佛身。贊曰。結成持勝。
經諸善男子(至)自說誓言。贊曰。下七頌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分五。一頌半募持邀誓。一頌半順佛心。一頌半順正行。一頌紹佛位。二頌利世間。此初也。
  經此經難持(至)諸佛所歎。贊曰。歎順佛心。
經是則勇猛(至)無上佛道。贊曰。順正行也。梵云杜多此言除棄。訛云頭陀。此有十二如瑜伽聲聞地說。
經能於來世(至)住淳善地。贊曰。此紹佛位。決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為純字唯是善也。
經佛滅度後(至)皆應供養。贊曰。此利世間。初一是智眼後。一應受供。華嚴經云。若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中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為甚難。大千塵數眾生類一切供養諸樂具。彼之功德未為難。信是法者為殊勝。若以掌持十方剎。於虛空中住一劫。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甚為難 十佛剎塵眾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彼之功德未為難。信是法者為殊勝。

法華經玄贊卷第八(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經院藥師寺善明房得業仁奉讀受了。
僧覺印并攝釋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朱者皆點本也高名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