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末) 沙門基撰 輸入者 袁雪梅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毛小燕 從地涌出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三。一者七品明學行流通中。前之一品明所學行。下之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四。此之一品正明現在具安樂行流通之人。壽量及分別功德品。因釋此疑展轉生起。隨喜‧及法師功德品。明助。正依安樂行流通之人。所得功德。常不輕品。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樂行。行忍辱等流通此經。今得佛果勸諸眾生應勤脩學。故此品來。二者兩品明一乘行。中前品明所行行。此品明能行人。故此品來。三者論云七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故地中涌出無量菩薩摩訶薩。此中明佛已曾教化無量菩薩行此四行。涌出持經勸諸眾生云何不學。故此品來釋名者。涌謂上昇。出謂顯現。從地上昇而顯現。名從地涌出品。玉篇涌騰也。涌如水上騰故應作涌。踴跣也非騰義。解妨者。何故不言從傍來。乃言從地踴出。答明依四行以持經。踴出生死之地故。又明不離此界佛曾所化。已超生死之地故。不言從傍來。但說從地踴出。 經爾時他方(至)而廣說之。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他土請持。二如來不許。三此方踊出。四菩薩疑生。此初也。 經爾時佛告(至)廣說此經。贊曰。如來不許。有二。初止後顯。且說極多故言六萬。實非唯爾。顯佛化功止他不許。縱令他護亦有何愆。 經佛說是時(至)同時踊出。贊曰。此方涌出有八。一從地踴出。二昇空讚禮。三神力促時四眾人共見。五導師省問。六世尊慰答。七四人隨喜。八如來讚之。初文分五。一地裂。三聖踴。三相好。四住處。五群輩。此初二也。表破生死故。地裂。顯趣菩提故。踊出。 經是諸菩薩(至)虛空中住。贊曰。此相好及住虛。行安樂行所得果故。相好證真性而得一乘。故住空。 經是諸菩薩(至)所不能知。贊曰。此群輩。有三。一來由。二列數。三結之。列數有八輩。一恒河沙。二分恒沙。三那由他。四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單。 經是諸菩薩(至)於二世尊。贊曰。第二昇空讚禮。有三。一詣塔。二禮足。三敬讚。 經是諸菩薩(至)謂如半日。贊曰。第三神力。促時有三。一讚長時。二受亦久。三促時。本論說此經所說劫。書夜月時年。此以書夜合數不廢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或復五十日‧五十月‧及時年。讚德逾深時長可悉。受讚神力亦等讚時神力。變其本心。聖通延促光景。眾生愛法已是忘疲。況聖冥加輒生勞厭。故諸四眾謂如食頃。法食資持神通制御。故經多劫年命不虧。 經爾時四眾(至)國土虛空。贊曰。第四眾人共見。 經是菩薩眾中(至)唱導之師。贊曰。下第五導師省問有四。一列名。二德行。三直省。四偈問。此初二也。行高勝廣離惡進善。故名四種。 經在大眾前(至)生疲勞耶。贊曰。三直省。四偈問。玉篇訊問也。辭也。言也。執問。通問。曰訊。 經爾時世尊(至)入於佛慧。贊曰。第六世尊慰答。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一見佛樹善。二即便受化。三迂會亦從。初雖不從後亦從也。初二讚菩薩。後一說聲聞。或初二說迂會。後一說趣寂。不愚法者入解佛慧非入證也。 經爾時諸大菩薩(至)我等隨喜。贊曰。第七四人隨喜。 經於時世尊(至)發隨喜心。贊曰。第八如來讚之。 經爾時彌勒(至)問訊如來。贊曰。下品第四大段菩薩疑生。分八。一心念。二語演。三他問。四傍答。五讚許。六正答。七眾念。八申請。此初也。 經時彌勒菩薩(至)願兩足尊說。贊曰。下語演。有十九頌半。分三。初一頌總申疑請次。十六頌半請所疑事。後二頌申眾疑意。此初也。 經是從何處來(至)為從何所來。贊曰。下請所疑事。分五。二頌來處。九頌來數。二頌化行。二頌半國名。一頌不識。此初有三。一來由。二讚德。三來處。 經一一諸菩薩(至)猶不能盡知。贊曰。來數有三。一頌總。七頌別。一頌結。 經是諸大威德(至)脩習何佛道。贊曰。此化行。有五問。 經如是諸菩薩(至)未曾見是事。贊曰。此國名。 經我於此眾中(至)願說其因緣。贊曰。此不識也。 經今此之大會(至)唯願決眾疑。贊曰。第三段申眾疑意。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從何所來。贊曰。第三他問。 經爾時諸佛(至)因是得聞。贊曰。第四傍答。 經爾時釋迦(至)如是大事。贊曰。下第五讚許。有二。初讚後許。此初也。阿氏多云無能勝。彌勒名也。阿逸多訛也。 經汝等當共(至)大勢之力。贊曰。下許。有二。此長行。被精進鎧。鎧謂兵甲兜。令心勇銳欣樂聞法。心不退轉名堅固意。以義深遠恐其疑退。此說四力。一者慧力。即壽量品如來祕密法‧報二身。智性‧相故。二神通力。即彼神通佛化身也。三奮迅力。決定所作也。奮音俯問反揚也。迅音息晉反。又松閏反疾也。今從後反。師子將欲決定所作。必先奮迅頓巽身毛。疾揚其身後方定作。明我今決定說自所作三身妙事。四威猛力。正作所作示所有威制伏摧破。摧破自餘不信者故。或由智慧故奮迅。由神通故威猛。或智慧者法報二身。下三化身。神變‧記心‧教誡三輪如次之功用也。 經爾時世尊(至)汝等一心聽。贊曰。初二頌勸勿生疑許可為說。後二頌顯佛實語誡一心聽。 經爾時世尊(至)令發道意。贊曰。下第六正答。有三。初告我化。次明住行。後末後一頌結勸生信。此初也。 經此諸菩薩(至)正憶念。贊曰。下明住行。有六。此有二。一住處二解經。通利聞慧。思惟思慧。憶念脩慧。 經阿逸多(至)求無上慧。贊曰。此有四。一樂靜。二精進。三樂深智。四求無上慧。 經爾時世尊(至)令發大道心。贊曰。七頌半頌前。中分五。此一半頌標佛化。 經此等是我子(至)為求佛道故。贊曰。初一半頌樂靜。後一頌精進。憒音古對反。心亂也。鬧音奴效友。不靜為鬧亦為鬧字。 經在娑婆世界(至)悉當得成佛。贊曰。初一頌半住處‧深智。後二頌結成我化。於此伽耶處所。昔來所化。非今現在伽耶。如言常在靈山。非山常在在山處故。此城亦爾。 經我今說實語(至)教化是等眾。贊曰。結勸生信。 經爾時彌勒(至)三菩提。贊曰。第七眾念。 經即白佛言(至)四十餘年。贊曰。第八申請。有二。初長行有三。初舉事難。次舉喻難。後正申難。初文有二。初舉成道處所‧年歲。後正申難。此初也。伽耶城者。極險固少居人。唯婆羅門減有千家。此並仙人之族胤也。不事公王貴庶宗仰城居勝強舉國咸悉。即在摩竭提國之內境。佛菩提樹次南極近。故言不遠。又言伽耶。是佛生處。是迦維羅國之都城。佛於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道。俱中天竺。相去極近。故言不遠。得大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者。於此義中略有二說。一者有諸部說。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經說十九出家。思惟無相三昧經說三十成道。智度論說佛臨涅槃告須跋陀羅。我年十九出家已求佛道。出家已來過五十歲。不說成道之時。佛實年八十矣。此有解云。十九出家後五年事仙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故告須跋陀羅過五十歲。智度論中用於此義即依此說。今言成道四十年者。纔年七十矣。二者亦有諸部及大乘中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出曜經‧和須密論。並說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善見論。並說三十五成道。本起經云。佛欲出家指耶輸腹云。卻後六年汝當生男。遂懷羅睺。佛六年苦行。成道之夜羅睺始生。但言羅睺六歲在胎。不說十一年在母腹。故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六年之內兼脩樂行。阿藍迦藍處坐得無所有處定。鬱頭藍子處學得非想處定。菩提留支法師引經偈云。八年作嬰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學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中。教化諸眾生。真諦三藏‧及和上西域記等。並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金光明經說佛壽八十。今言成道過四十餘年即年七十有五。並初成道年合四十一年名過四十。 經世尊云何(至)三菩提。贊曰。下正申難。有二。初申三事。後結難信。申三事者。一時小事大。二時促眾多。三時短德勝。此初也。已至上位當成菩提。名事大也。 經世尊(至)不得其邊。贊曰。時促眾多也。前言於此少時。貫下兩文。 經斯等久遠(至)常脩梵行。贊曰。時短德勝。觀其久來逢緣樹善。非少時脩。 經世尊(至)世所難信。贊曰。結成難信由此三事難信佛化。 經譬如有人(至)是事難信。贊曰。下第二舉喻難。色美喻佛相好莊嚴。髮黑表佛設年八十而無老相。於一切時好巡舊處故。大般若說八十種好中云。常小不老好巡舊處。年二十五表佛雖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以上表佛成道極近。設年八十但如二十五指百歲人表所化菩薩德高位遠百福莊嚴云我生育令其道長是事難信。 經佛亦如是(至)其為希有。贊曰。下第三正申疑有三。初牒所疑事。次今日下正申疑意。後我等雖復下申疑所由。此初。有二。初牒佛成道時促。後牒菩薩七德甚大。菩薩七德者。一脩時長。二勤精進。三定自在。四得神通。五久脩梵行。六能習法。七巧問答。故為人寶。 經今日世尊(至)大功德事。贊曰。正申疑意。 經我等雖復(至)亦不生疑。贊曰。申疑所由。有三。初明自能通。次申他惑起。後正請除決。雖自無疑示相不了。請決我疑。信隨宜說信成就故。達佛所知證成就故。佛言不虛四無謬故。 經爾時彌勒(至)如實分別說。贊曰。下十四頌分三。初五頌頌舉事難。次二頌頌喻為難。後七頌頌申疑請。此初。有三。一頌出家時近。三頌菩薩德高難信。一頌眾大請決。 經譬如少壯人(至)舉世所不信。贊曰。此頌喻也。髮白面皺者此與長行互相影顯。父言色美髮黑具相巡舊之徵。子稱髮白面皺。久脩。猶缺之狀。髮白有聖道久脩之徵。面皺帶相好未圓之兆故也。皺音側救反。 經世尊亦如是(至)於下空中住。贊曰。下七頌頌申疑請。分二。初四頌牒所疑事。後三頌正申疑請。此初。有三。初半頌佛成道近。次三頌讚菩薩有十德後。半頌明住處。 經我等從佛聞(至)而住不退地。贊曰。正申疑請。為四。初半頌自無疑。次半頌他有惑。 次一頌疑者失。後一頌正申請。 壽量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五。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踴出下六品能學行人。中分四。第二段壽量‧及分別功德。因釋前疑展轉生起。前明踴出皆言佛化。位高眾大時會生疑。今辨法身本無起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眾何所疑哉。故從踴出後明壽量品。二者十九品為正宗中。下之五品明一乘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已滿果。後三品明未滿果。初中又二。初正明已滿果。後辨時眾因此證獲不同。故此品來。三者論說對治七慢之中第七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而不取為第一增上慢。為對治此說醫師喻。論又云第七人者根未熟。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現在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令集諸善根希取第一乘。示現佛入涅槃分限名量。令集善根後方調化。醫師既在此品。故此品來。四者論云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現三種佛菩提。三身在此。故此品來。此為文殘。七喻之中唯說後文醫師。不說初文三佛故。五者第九示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喻。除七慢中說醫師者。化根未熟示現入滅令其根熟。今說醫師現佛入涅槃。化滅實不滅。非如二乘滅而為滅。故名無上。此乃七喻之中義殘也。釋名者。如來者法‧報化身之通名。壽者所受之命。量謂齊限。此品明三種佛身命體齊限。任法性隨願緣。應群機受自體。今明此三佛命之齊限故名如來壽量品。壽音植酉反。量音呂張反。謂貶量校量佛壽量。褒貶計校籌度三佛之壽命。或力讓反。義如前釋故。名壽量品。解妨者。何故不以醫師為品名。以壽量為品號。答因三身之壽命。方假喻於醫師。故從本壽量為名。不以醫師為品號。又難初科品云。先陳壽量除根未熟不集功德之人增上慢。何故非是法華正宗乃是流通分攝。答當機應時即熟一乘。正逗聲聞故為正宗。示滅後化初根未熟。故非正說。故雖說於壽量不授記於聲聞。故雖說於醫師亦無聲聞授記。以此智積前者請歸。不爾中途請還何速。由斯此品但是流通。說為正宗。便無是妨。 經爾時佛告(至)誠諦之語。贊曰。此品有三。初釋迦三敕。次彌勒四請。後如來正告。此初也。三身妙體。位在果窮。上智猶不能測。下愚何因可解。恐彼心疑口謗因法而有毀傷。故敕丁寧方申正說。亦恐耳不專於法教。意不矚於玄宗。又眾生性鈍聞不能解。令法入心故再三告示。說三身故為三告。 經是時菩薩(至)信受佛語。贊曰。此彌勒四請。佛既慈悲三告。大眾何得虛然。故加四請。表悕法心重。三告示說三身。四請三身各四。祈四德‧悕四智‧濟四生。是此意也。 經爾時世尊(至)神通之力。贊曰。下如來正告初長行中分二。初敕聽標示。後正說壽量。此初也。三請者從初也。祕密者法‧報二身深妙體故。神通者化身應物現故。佛所藏護名祕。義深難解名密。妙用無方曰神。體無障擁名通。此之二體威勢難屈故名為力。又對法等說有四祕密。於方廣中佛之祕密皆應決了。一令入祕密。謂為聲聞說色等有。為令無怖漸入聖教。非一切有。二相祕密。謂依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破所執有相說之為無。非一切無。三對除祕密。佛為對除諸過失故說種種教。且除八障說最上乘。一除輕佛。二除輕法。故說我曾名勝觀如來法身無別故。三除懈怠。如說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等。四除小善生喜足。於一善根或讚或毀。五除貪行稱讚佛土富樂莊嚴。六除慢行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七除惡作悔脩善障。說於佛等雖行輕毀然彼有情亦生天趣。八除不定性障。令捨聲聞下劣意樂。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四轉變祕密。如說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如是等隱密名言解之令異。此中祕密即是第三對除祕密。由輕佛德及貪慢行者。說他佛身以為自體。稱讚佛故。如下經言。於此中間說燃燈佛等。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言神通者所化多眾神力化之令生發意。 經一切世間(至)三菩提。贊曰。下正說壽量。准論為二段。初明菩提無上。後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下。重顯報‧化二身差別之相涅槃無上。初文之中論分三段。示現三佛菩提故。一應化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即此文是。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次下文是。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淨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所以者何下文是。此依初無上具有三身以為三義。佛身增減諸教不同。或總名一佛寶。或分別為二。佛地論說。一生身二法身。法身‧實報皆名法身。實功德故。他報‧化身俱名生身。又般若論說二。一真佛。二非真佛。初是法身。後餘二身。或分為三。即此所說三佛菩提。或說四種。楞伽經說。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後一是法身。金光明經又說四種。一化非應。佛為物所現龍鬼等形。不為佛身名化非應。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依定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所見一大千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謂諸聲聞所見佛身。現見脩成故名為應。見人同類故名為化。四非應非化。謂佛真身。前三是化後是法報。佛地論亦說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謂法身。華嚴經說有十佛。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佛地論名現等覺佛。二願佛願出生故。彼名弘誓願佛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且說一信。彼名業異熟佛。四持佛隨順世間不斷絕故。彼名住持佛。五涅槃佛示滅度故。彼名變化佛。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現故。七心佛善安住故。此上二名同彼。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德無所著故。彼名定佛九性佛善決定故。彼名本性佛。十如意佛以普覆故。彼名隨樂佛。前五世俗佛後。五勝義佛。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前五是化身攝以名世俗故。法界一種是法身攝本性一種通法及受用。餘三一向是受用故。論云此五是勝義故。雖法及受用不同形前變化皆勝義也。勘無垢稱觀如來品經及疏。楞伽經言。大慧。法佛說法離攀緣離能觀。所觀。離所作相量故。等。大慧。報佛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因自心現熏習相故。亦說譬如幻師幻作種種形像。諸愚癡人取以為實。而彼諸像實不可得。是名分別虛妄法體大慧化佛說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蔭界人等法般若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等。推功歸本唯法身故。彼經宗說真法身故。乘文便故略明佛義。三身成佛如彌勒疏。別義如佛地及唯識並法苑說。雖說佛身增減不同。今以類論莫過二種。一真二化。地前菩薩及二乘見名為化身。報‧法二身名為真身。由此理故。明三佛菩提中分二。初明三乘所見其所疑身。後明三乘所不知真身。此初也。 經然善男子(至)那由他劫。贊曰。下明三乘所不知真身。分三。初標成道來久。次解成道已來時節。後結成前說。如是我成道已來甚大久遠下是。此初也。論釋唯說報身成道。據實報身脩生覺滿名成。法身脩顯證圓名成。亦有何失。此中雖標報身成久。後釋亦顯法身體義。 經譬如五百(至)知其數不。贊曰。下解成道已來時節。有二。初分明說報佛菩提。成道來久為物說近。後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下密說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權現。初是能證智。後是所證理。智‧斷二德智。及智處如次明故。初文有三。初舉喻問。次彌勒等答。後佛廣釋。此初也。 經彌勒菩薩(至)無量無邊。贊曰。此彌勒等答。有三。一總陳無量。二明二乘不知三結無邊。有云阿惟越致應從阿鞞跋致。不退轉地。 經爾時佛告(至)阿僧祇劫。贊曰。下佛廣釋。分二。初告報身成道實久。後諸善男子於是中間下。告化身釋彼疑難。初文有二。初明成道來劫後。明恒所住處。此初。有二。初標明告後。釋劫多。 經自從是來(至)導利眾生。贊曰明恒所住處也。自受用身實遍法界。相狀難見。仍隨小情以釋自體。舉用顯之云別所在。有起用處身即在故。亦如虛空廣遍無礙之處相彰。實報‧法體俱圓證之處便顯。故自報身舉用別顯。又說導利十地菩薩他受用身。舉他所知以明成久非自報也。 經諸善男子(至)方便分別。贊曰。下告化身釋彼疑難。有三。初標釋。次別釋。後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下結釋。此初也。他眾有疑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中間所有燃燈‧毘婆尸等。成道入滅說法度生。復是誰耶。今標釋云。於是中間說燃燈佛等成道入滅。如是皆以智慧方便。善巧分別說於他佛。非離我身別有彼佛。 經諸善男子(至)諸根利鈍。贊曰。下別釋疑。有二。初明所由。後隨所應度下顯差別。此初也。由諸眾生發心脩行願見佛者。名為來至我所。觀五根利鈍差別。為利根者說成道久。為鈍根者。現成道近。為利說成正覺。為鈍現入涅槃。為利現大身。為鈍現小身。為利說深法。為鈍說淺法。各隨所應感現差別。 經隨所應度(至)發歡喜心。贊曰。此顯差別。由諸來者根性異故。世尊自說名字不同。成道已來久近年歲大小身量不同。此為成道‧並現入滅示相不同。說一二乘‧三四乘法方便不同。應可彼心皆令歡喜。只如澄空璧彩洞皎無涯。任水旋光暉華有極。水清而月影便現水。濁乃月影便沈全‧破器現不同暗‧明猶來有別。此乃報化之差別也。此文二釋。一者不廢釋迦實成道久。化現新成。二者何廢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四祕密中對治祕密。除輕佛法障。并破慢行說他為自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不爾燃燈佛前誰受記別。此亦化現何所相違。 經諸善男子(至)作如是說。贊曰。此結釋也。善少故。德薄。罪多故垢重。應小器而近登正覺。對大根實成道已久。方便化生令入道故。時時現出令渴抑故。 經諸善男子(至)皆實不虛。贊曰。下第二密說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現權。有三。初標。應物說示不同皆不虛唱。次釋。由證法身故能現此據實真理本無此事。後以諸眾生下釋應物現權所由。此初。有三。一標。二顯。三結不虛。說謂言說。示謂示現。身即內體。事謂事業。說己身者。謂說我身曾為薩埵王‧尸毘王等。說他身者。如說彌勒往為一切智光仙人。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等。示己身者。現為釋迦身自出世。勝鬘遙請佛現空等。示他身者。現為毘缽尸佛出現世間開塔現多寶佛等。示已事者。現為釋迦降魔成道說法現通等事業。示他事者。示作大通智勝現通動地放光成道等事業。為度眾生能現此事皆實不虛。 經所以者何(至)無有錯謬。贊曰。由證法身故。然真理本無此事也。有何所以能為說示。皆不虛也。由如實見此真理故。此有五句。如實見言貫通五處。初句依妄處以顯法身。論云三界相者說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相之性故。方便品云世間相常住。即此是也。第二句依常淨以顯法身論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謂常恒清淨不變故退謂沈淪。出論離繫。或即生滅。謂生死法有退有出。真無此事。故是常清淨。第三句依不即不離以顯法身。論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謂如來藏真如之體。不即眾生界不離眾生界。無在世故。不即眾生界。無滅度故不離眾生界。第四句依離四相以顯法身。論云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謂離四種相。四種相者是無常故。生相實有。滅相是虛。住相為如。變相為異。法身無彼故四皆非。第五句依佛內證非凡所得以顯法身。論云不如三界見三界者。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論解此唯屬第五句。乍似總結以上諸句。此句說言如來正智能分明見。不如三界之妄相而能證見三界之體性真如法身。故言如來明見無錯。 經以諸眾生(至)未曾暫廢。贊曰。下釋應物現權所由。種種性者界也。欲者勝解。行謂心行。憶想謂遍趣行。由此等故佛事無廢種種說示。前說報身實成道久。佛眼觀其諸根利鈍故說示不同。此說法身實無諸相。由隨眾生性欲等異故說示不同。 經如是我成(至)常住不滅。贊曰。明三乘所不知真身中。第三結成前說。 經諸善男子(至)復倍上數。贊曰。上明菩提無上。下第二大段重顯報‧化二身差別之相涅槃無上中分二。初法說二身常住起滅後喻說二身常住起滅。初文復二。初明二身常住起滅。後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下。釋成前說法爾不虛。初文復二。初明報身隨眾生界。及本願力皆無盡故。壽命常住。後明化身隨眾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滅。此初也。本行菩薩道時。願度眾生盡方入無餘。以眾生界無盡期故。今得果圓願行無萎。故壽不盡復倍上數。 經然今非實(至)教化眾生。贊曰。下明化身隨眾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滅。有三。一標。二釋。三成。是故如來以方便說下是。此初也。然今報身非實滅度。便虛唱言當取滅度。此乃化相方便示現化眾生爾。 經所以者何(至)妄見網中。贊曰。下釋有二。初明本性惡。後明更生惡。此初也。本惡有六。一薄德不能感得勝人勝法。二不種善根無因可果生。三貧窮無財無法意小志劣。四下賤自輕蔑身。五著欲煩惱惛醉。六入於憶想妄見網中。邪詐聰明錯行亂學。 經若見如來(至)恭敬之心。贊曰。此明更生惡。有五。一憍恣放逸。二懷厭不樂親近攝受。三懷怠。懈怠所纏不能自察。四不生難遭之想。見佛不生希遇之心。五不生恭敬心。不起渴慕脩隨順業。此說由彼本性惡故。見佛更生初三種惡。故不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經是故如來(至)而言滅度。贊曰。下成有三。初標。次釋。後結。 經又善男子(至)皆實不虛。贊曰。釋成前說法爾不虛。此意說言。報身法爾願度一切眾生皆盡。常住不滅。法爾化身隨順眾生愛憎欣厭示有生死。涅槃經說。如來不入涅槃。偈言。假使烏‧角鴟。同共一樹栖。猶如親兄弟。爾乃永涅槃。假使蛇‧鼠‧狼。同處一穴遊。相愛如兄弟。爾乃永涅槃。假使一闡提。現身成佛道。永受第一樂。爾乃永涅槃。如來視一切。猶如羅睺羅。云何捨慈悲。永入於涅槃。對前三喻一一應說此後一頌。恐厭文繁故總說一。然則入大涅槃三事圓滿。二乘之所未得。化相入滅從此滅已。他方復化。於此復生。身智既不永無豈同二乘入滅。由此故名涅槃無上。 經譬如良醫(至)善治眾病。贊曰。下第二段喻說二身常住‧起滅。有二。初喻說常住‧起滅。後喻問答辨此不虛。喻有十二。一善達機宜喻。二慈矜起化喻。三觀機道隱喻。四逢緣惑起喻。五濟生成道喻。六見佛咸欣喻。七應機說法喻。八根熟道成喻。九未熟厭法喻。十令悕示滅喻。十一戀佛愛法喻。十二得聖見佛喻。此初也。只如二乘。練根相對。生少得者為鈍。生多得者為利。勤墮相對。生少得者為利。生多得者為鈍。今說後對。此初二喻。合是初生見佛俱教發心。第三第四喻。合是第二生根熟勤脩者。不失本心而漸脩未熟。懶墮者失本心而復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喻。合是第三生根熟勤修者。見釋迦佛而無學滿。即發大心受變易生。未熟懶墮者。雖見今佛而猶未證住凡夫位。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合是第四生昔根未熟懶墮者。值彌勒佛並皆得道。亦發大心先受變易生。根熟勤得道者。亦得見彼佛。故言並令得見。彌勒即我。異名說故。或總說三生。初四喻是。初生佛初現涅槃。彼不見佛便起煩惱。次五喻是第二生。是釋迦佛中現涅槃。根熟勤修道者住有學位。漸斷煩惱名為除愈。非皆斷盡成無學道。其根未熟墮者。猶住凡位而猶未證。後三喻是第三生根熟勤者並得無學。未熟墮者亦得有學。此二末後俱見釋迦並發大心。故授記中無學‧有無並皆雙有。為此等類示有涅槃。是此中喻之大意也。良醫具四德。一識病體二識病因。三識病滅已不生。四識病滅已更生。涅槃經云。大慈愍眾生。故今我歸依。善拔眾毒箭。故稱大醫王。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生。眾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故以良醫喻之於佛智慧者識觀生死。聰達者應機垂濟。明練方藥能諳教及理。善治眾病謂更無發者。同醫四德。 經其人多諸(至)乃至百數。贊曰。二慈矜起化喻。有二乘種方稱為子故言十二十。兼菩薩性。為不定故。言至百數脩百行故。初教發心位也。 經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贊曰。三觀機道隱喻。眾生根機時猶未熟他方機會。化身遂隱往他方化。或往淨土‧穢土行化名為餘國。 經諸子於後(至)宛轉于地。贊曰。四逢緣惑起喻。無佛已後。因惡知識煩惱遂起迷醉其心。名飲他毒藥宛轉生死之地。涅槃經言貧窮無救護。猶如困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不應食。眾生煩惱病。常為諸見害。遠離法醫師。服食邪毒藥。根熟未熟雖俱起惑。根不熟者惑重退流。根已熟者惑輕脩行。 經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贊曰。五濟生成道喻。昔日所化示居生死之家。此緣方熟故為現身。或昔化境本住名家。 經諸子飲毒(至)更賜壽命。贊曰。六見佛咸欣喻。初喜後請。失本心者。謂根未熟失淨起染。不失心者得本淨心諸根熟類。歡喜意業。禮拜身業。問訊語業。三業歸依請說法要。更賜壽命今乞慧壽。 經父見子等(至)無復眾患。贊曰。七應機說法喻。有二。初求妙巧之方。後施善權之教。依三世佛教法經方。內求好理藥並求好行草。其戒定慧學名色香美味。或息惡務善利生三法。無所闕少名皆具足。如次配之。智慧簡擇義同於擣。播揚粗妙義同於篩。令前三學‧三行相隨順行名為和合。學者惑滅勸之服行。 經其諸子中(至)病盡除愈。贊曰。八根熟道成喻。謂諸根熟得道之輩。色香二種喻福及慧。得道兩釋如前已解。愈音以主反。差也應作癒。玉篇作愈益也。勝也。心憂為病差為癒。 經餘失心者(至)而謂不美。贊曰。九未熟厭法喻。有二。初不肯服後釋所由。即根未熟雖初少求法。後不肯脩行。煩惱深故而厭於法。 經父作是念(至)令服此藥。贊曰。十令悕示滅喻。有三。初念設權方。次教留遺法後示言入滅。此初也。煩惱深故妙教不遵。應設權方令其脩服。 經即作是言(至)勿憂不差。贊曰。教留遺法也。道成既久寄言衰老。入滅時近今留教在。汝可依行煩惱必滅。故勿憂患。 經作是教已(至)汝父已死。贊曰。示言入滅還隱前化名至他國遣言教使唱言入滅云汝父死。父實不滅暫息化故。 經是時諸子(至)無復恃怙。贊曰。十一戀佛愛法喻。有二。初念佛慈哀。思已孤子。後悲感依教惑苦皆除。此初也。初是念佛後是戀法。佛在慈悲救濟救護使無惑苦。今既佛滅無依無怙孤子何。 經常懷悲感(至)毒病皆愈。贊曰。此悲感依教惑苦皆除。加行諦觀名為醒悟。入聖依服惑苦皆除。毒喻煩惱病喻眾苦。 經其父聞子(至)咸使見之。贊曰。十二得聖見佛喻。若令得聖。二乘無學而見佛者。入變易生死見佛化身淨土久住。義同來歸而令彼見。或為地前得入十地報土見佛。此雖化佛上位階降。理准亦爾。 經諸善男子(至)虛妄過者。贊曰。此喻問答辨此不虛。一問。二答。三成。此說化身如醫示死。報身如父實體常存。涅槃之義如別章說。 經爾時世尊(至)常住此說法。贊曰。二十五頌半分二。初二十頌半菩提無上。後五頌涅槃無上。初文有三。初十頌半明報化二身。次八頌明報化二土。後之二頌結勸無疑。初復有三。初三頌報化二身。次六頌報身佛無緣不見。有緣得見。後一頌半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此初也。初二頌報後。一頌化。 經我常住於此(至)雖近而不見。贊曰。下六頌明報身佛無緣不見有緣得見。中有二。初一頌無緣不見。後五頌有緣得見。此初也。眾生顛倒自不見佛。況加神通隱令不見。恐見生過神通蔽之。亦如日月自明。盲者不睹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經眾見我滅度(至)不自惜身命。贊曰。下五頌有緣得見。為二。初二頌待生根熟有緣。後三頌現身說法。此初也。有七緣根熟。一修供養行。二生渴仰心。三信伏不謗修行。四質直離憍渴等。五柔軟慈悲堪耐。六一心欲見專念希逢。七不惜身命輕身重道。 經時我及眾僧(至)但謂我滅度。贊曰。現身說法。有二。初半頌現身。後二頌半說法。說法有二。初一頌說身在此現有涅槃。後一頌半化入涅槃他方利益。於靈山處現。或現有靈山。 經我見諸眾生(至)乃出為說法。贊曰。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 經神通力如是(至)天人常充滿。贊曰。下八頌明報化二土。有二。初五頌報化土相。後三頌無緣不見。有緣得見淨土所由。初文有五。此初二也。初頌住處。次頌眷屬。劫盡者化土。安隱者淨土。菩薩天人常在會中。 經園林諸常閣(至)如是悉充滿。贊曰。此中有三。一土相。一供養。一離怖。化土憂怖苦惱充滿。淨土離之。土相之中有事有功德。如無垢稱總持園苑‧大法林樹等。皆當准說。其淨土義如別章說。論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攝故。非如化土世俗諦收。樂音有二。一盧各反縱賞也。二五教反遊縱勝處可生欣樂。 經是諸罪眾生(至)不聞三寶名。贊曰。下三頌無緣不見有緣得見。分二。初一無緣不見。後二有緣得見。此初也。有惑‧業‧報‧法四障故。不聞三寶名。有三障名罪眾生。業障名惡業。 經諸有修功德(至)為說佛難值。贊曰。有緣得見。為二。初頌修三因見佛居淨土。後頌見佛壽有短長。修三因者。一功德。二柔和。三質直。身語意三業修善利生滅惡三種。或戒定慧學。或施戒修如次應知。為應恒見說壽無量。為不應恒說佛難值。 經我智力如是(至)佛語實不虛。贊曰。結勸無疑。慧光照疑度一切故久修業得。以此悲願故壽命長。 經如醫善方便(至)無能說虛妄。贊曰。下五頌涅槃無上。有二。初一喻。後四合。此初也。狂子謂根未熟者。 經我亦為世父(至)速成就佛身。贊曰。此四頌合為四。一現身異。一為惡生。一說法異。一願作佛。 分別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三。一者二品傍釋涌出疑中。前說權實兩佛‧理智二身。總萬德之鴻基綰三明之極體。窮神盡妙。聞之者悟心契智。符真。融之者道證。今明階位故此品來。二者果五品。分二中。初二品明已滿果。因前品正明已滿果。此品辨時眾因此證獲不同。故此品來。三者論解十無上中。第十勝妙力無上。餘殘脩多羅說。論復自云。自此以下示現法力及修行力。法力即經之威神。修行力即能所行之勝德。法力者有五門。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證謂諸菩薩中聞壽量者。有十一位證聖信。謂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心信解。供養。謂天雨華等。此上三門皆在此品初。聞法謂此品中後二長行偈。並隨喜品中聞法隨喜者。讀誦持說。謂法師功德品明讀誦持說等人所獲功德。至文當解。論自解云。初四門彌勒品示現。皆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示現。唯告常精進故。由此法力唯攝三品。其修行力攝十一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持。四神力。五藥王。六妙音。七觀音。八陀羅尼。九妙莊嚴。十普賢。十一囑累。合十四品皆是第十勝妙力無上。由明證信供養三種。故壽量後有此品來。釋名者。功謂功勞聞法力用。德謂道德體即福慧。由聞妙法功力所得之德。故名功德。分音府文反。別音方列反。或作莂。或作。此辨釋義。或分音扶問反。別音憑列反。分別諸功德事。此品辨釋分別彼功德事故名分別功德品。 解妨者。何因聲聞聞實‧權。而悟領乃為授記。菩薩聞真‧化。而解知。不為記別。答菩薩之記佛已數彰。但說證因不說當果。聲聞初悟作佛事難。因證未成且記當果。問何因說乘權實菩薩記‧證雙無。說身真化聲聞記‧證俱闕。答菩薩先知權實但聞身而道證。聲聞未證化‧真唯聞乘以得記。菩薩無取捨聲聞未證故。問初科云。何故說權實以記聲聞。乃為宗旨。說真化以證菩薩乃屬流通。答法華開誘正對權實以陳宗。不說真應。豈說身以為宗旨。但是因前涌出釋彼眾疑。而非開誘之標。故非宗也。 經爾時大會(至)得大饒益。贊曰。品分為二。初一長行‧頌明時會獲益現前階降。後諸長行與頌。明校量勝劣後時利益。初文有四。一標時益。二佛告益。三供養益。四頌受益。此初也。 經於時世尊(至)清淨法輪。贊曰。下佛告益。有二。初明證得。後明信發。初文有二。初之六門依位證得。後之五門依生證得。此初也。依論法力五中此中有三。一證。初十一位是。二信。八世界發心是。三供養。雨華等是。依義殊勝論作此解。無領受故。無生法忍本論說初地。據初得位。長時在七地相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無生是境無所執。生法者是教。詮無生教。地前昔聞未能智證。今智證印名無生法忍。忍印證義。即三無生。遍計所執名相無生。依他起性自然無生。圓成實性惑苦無生。聞持在三地佛地等說故。十地論說在五地。三地離定障。五地定自在故。樂說辨才在五地。解五明論辨才具故。唯識等說在第九地。據成滿故。旋陀羅尼在七地。旋音似泉反還也。若如水迴作漩辭選反又似泉反。今從還旋。還旋巡空及有情中行覆蔭故。七地長時無相。及觀有情故。彌勒上生說。彌勒得在第十地據成滿故。不退法輪在八地。具四不退故。清淨法輪在十地無相離障為清淨體。又此是功德法但隨義說證。不須次第配地。 經復有小千(至)三菩提。贊曰。此之五位依生證得。論云此得初地菩提離分段死。隨分得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得果滿佛位菩提。亦有釋言。依涅槃經。八生是四恒人。解十六分中之一分義。四生是五恒人解八分義。三生是六恒人解十二分義。二生是七恒人解十四分義。一生是八恒人解十六分義。雖有此釋言八恒是第十地。今依本論得初地菩提。不說得佛位故不作是釋。 經復有八世界(至)三菩提心。贊曰。此明信發。 經佛說是諸(至)讚歎諸佛。贊曰。第三供養。有七。一雨華。二雨香。三作樂。四雨嚴具。五燒香。六菩薩上天。七歌讚佛德。末尼珠雖適心而未勝。如意珠最勝。香來非下故說九方。 經爾時彌勒(至)歡喜充遍身。贊曰。第四領受益。十九頌分三。初二頌聞法歡喜。次十五頌頌益瑞。後二頌結成歡喜。此初也。 經或住不退地(至)清淨之果報。贊曰。下十五頌益瑞。中分三。七頌證。一頌信。七頌供養。此初。有三。初三頌位證。三頌生證。一頌結。 經復有八世界(至)皆發無上心贊曰。頌信也。 經世尊說無量(至)歌詠諸如來。贊曰。頌供養有二。初一標頌歎後六供養。供養有七。初半雨華。一半雨香。繽音敷賓反。紛音撫云反。玉篇繽紛亂也。半頌作樂。半頌雨衣。一頌燒香。一頌半上天。半頌歌讚。 經如是種種事(至)以助無上心。贊曰。結成歡喜。諸具善根者聞佛名故。助佛無上心修行順佛心。或令彼具善根助彼眾生。生無上心名為助也。 經爾時佛告(至)無有限量。贊曰。下第二段校量勝劣明後時益。中分二。初長行及頌聞壽量生隨喜信解益。生下於一部中隨喜功德。後一長行頌聞壽量解持讀誦益。生下於一部中法師功德。初解隨喜者後正修行者。初長行有三。初總明信解。次校量勝劣。後顯無退此初也。隨喜功德後。得菩提何量之有。 經若有善男子(至)所不能知。贊曰。此校量勝劣。其一乘體即有為慧及無為智。所以除般若以最勝故。此經雖說出生一乘。體性寬備。勝鬘一乘雖通攝入。唯無為慧以為一乘故。彼恒河沙劫行六波羅蜜。不如有人手執經卷。不說除般若。故知此經通取理‧智以為一乘。二乘理‧智會歸一故。若唯取真理同勝鬘經以為一乘。亦應總以六度校量。通出生義。何故除慧。天親金剛般若論說。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數勝。二力勝勝時故。三無似勝勝喻故。四因勝勝因果故。此文有二。算數‧譬喻。乃至餘二亦不及之。故言乃至。 經若善男子(至)無有是處。贊曰。此顯無退。信‧位‧證‧行隨應無退。 經爾時世尊(至)行五波羅蜜。贊曰。十九頌半分二。初十四頌校量。後五頌半明能信者。不頌初一。初復有二。初十二頌行五度。後二頌校量一信。初中復三一。頌標。十頌五度。一頌結成。此初也。 經於是諸劫中(至)以迴向佛道。贊曰。下十頌五度中分五。此三頌貧施弟子者聲聞也。田有三種。一尊勝。二貧苦。三中容。父母恩田初尊勝攝。今供初田。田‧恩兩勝。如是等中攝醫藥故四事便具。 經若復持禁戒(至)一心不懈怠。贊曰。一頌戒。二頌忍。一頌勤。 經又於無數劫(至)盡諸禪定際。贊曰。此三頌定。 經是人於百千(至)如上之所說。贊曰。此一頌結成也。 經有善男子等(至)其福為如此。贊曰。此二頌校量一信。 經其有諸菩薩(至)說壽亦如是。贊曰。下五頌半明能信者。分三。一頌信者。三頌發願。一半結成。發願有二。一總。二別此。初二也。 經若有深心者(至)於此無有疑。贊曰。結成也。具有六德。一深心竭情愛法。二清淨不求名利。三質直。四多聞。五總持。六解佛語。方信無疑。 經又阿逸多(至)一切種智。贊曰。下第二段解持讀誦益。長行中有七。一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三行者即為頂戴於佛。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七行者所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即初文。有二。初聞壽量起無上慧。後於一部起聞持等能生種智當必得故。 經阿逸多(至)深信解相。贊曰。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有四。一見報佛。二見淨土。三見菩薩眾。四結成前。當必見故。見解佛智如報佛故。此以智見非以眼見。 經又復如來(至)頂戴如來。贊曰。三行者即為頂戴於佛。聞經隨喜已深信解。況讀誦受持。敬重佛故名為頂戴。 經阿逸多(至)供養眾僧。贊曰。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至)供養眾僧。贊曰。下釋。有二。一略。二廣。此略也。全身在此即為起塔。眾學所歸即為僧坊。受持讀誦真行供養。故說即為此二供養。 經則為以佛(至)作是供養已。贊曰。下廣釋。有二。初釋則為起塔供養。後釋則為造僧坊供養。此初也。有三。一量。二具。三時。是人定超於欲界故。且舉極小至於梵天。微能行者善根小故。舉小為喻。內法供養勝外財故。 經阿逸多(至)及比丘僧。贊曰。此釋。則為造僧坊供養。有二。初少指後多指。少指有四。一數。二量。三僧住。四資具。三十二者安四方僧生八道故。八多羅者修八解脫故。一多羅樹高七仞。相傳解一仞七尺。八多羅樹計可知矣。餘各有表隨義應悉。如是僧坊堂閣下是多指。即是造如前僧坊顯數多也。 經是故我說(至)供養眾僧。贊曰。第三結也。 經況復有人(至)一切種智。贊曰。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有三。初法。次喻。後合。疾成種智。 經若人讀誦(至)善答問難。贊曰。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道場謂正等覺性。前是菩提此是涅槃。有二。初明六度利他。後結已趣道場。此初也。造塔僧坊供養者財施。讚三乘者無畏施。說此法華者法施。餘戒‧忍‧安‧勤‧慧如次利他。忍中同止耐怨害忍。忍辱無瞋安受苦忍。志念堅固諦察法忍。得深定勤。攝善皆為利他故。 經阿逸多(至)坐道樹下。贊曰。結已趣道場。趣真及化二道場故。覺樹自榮如生樹故。 經阿逸多(至)如佛之塔。贊曰。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經爾時世尊(至)如上之所說。贊曰。十九頌半分五。初一頌標指前三。次七頌半頌前第四即已起塔僧坊供養。次三頌頌第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次三頌頌第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後五頌第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初也。 經是則為具足(至)具足諸供養。贊曰。下七頌半頌第四中分二。初四頌半即為起塔供養。後三頌即為起僧坊供養。此初。有三。二頌造塔。一半供養。一頌結。 經若能持此經(至)種種皆嚴好。贊曰。即為起僧坊供養。 經若有信解心(至)其福亦如是。贊曰。頌前第五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但論一施不說五度。 經況復持此經(至)功德不可量。贊曰。頌第六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等皆精進度。 經若見此法師(至)經行及坐臥。贊曰。頌第七在處應起塔供養。分四一半敬如佛。一頌知道成。一半應起塔。一頌佛遊處。 法華玄讚卷第九(末) 保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書了 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之。 朱本者皆點本也 左借名□有□他本也點本高名書也(云)。 天承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奉傳受藥師寺善明房得業已了攝釋并抄出傳受已了僧覺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