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輸入者 錢冬霞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 玲
      改稿者 錢友楠

第二別釋經文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釋經題據經下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初云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加一經字共二十字。此就心境為名也。又云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更加經字共有九字。此從破障感報為名也。就初名中觀之一字能觀智也。下十八字所觀境也。極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無量壽下即是正報攝後十觀。觀佛總前三觀。下二菩薩總攝七觀。故此一題十六皆足。次名中淨除業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觀成破障即見因也。生諸前即來果也。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即下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等。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但據諸佛深合經旨。天台疏云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此約舉要包攝前後釋也。遠師疏云此經以觀佛為主故偏舉之。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今詳兩釋後義最長。以正為觀佛須先國土以為由漸後因觀佛旁及徒眾以顯周遍。是以佛觀文中獨名念佛三昧也。題中上七字為別題別在今文。下一字為通題通及眾典。上二字標能說教主。下五字示所說行法。初能說中佛是十號之一。說謂悅可眾心。此方化主定是釋迦故但舉通號。下所觀境恐濫餘尊則通別齊舉。準智度論云經通五人說。一佛二聖弟子三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欲顯此經是佛自說簡非餘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時教律唯佛說特彰祕勝。經通餘人但須印可。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說明非小聖餘凡所知。是以他經或容不著。諸淨土經並須標簡。二所說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下四字即所觀境。初中大小觀法並指第六意識為能觀體。五陰之中善行陰攝。行前三心體唯無記。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準下經文或名想念或號思惟。名異體同莫不皆指意思為能觀耳。次所觀中梵云阿彌陀。此翻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即四十八願中二願光明壽命有能限量不取正覺。壽即表福是解脫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脫共嚴法身。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觀音補處實有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覺有二義。一覺察義。四住如賊唯聖覺知不能為害。二覺悟義。無明如睡聖慧一起如眠得悟。對彼二乘故名大覺。超彼等覺故名妙覺。且據一相餘如別說。身相光明具如佛觀。經者梵云修多羅此翻為線。貫穿理義攝持眾生。能貫能攝有如線焉。即能詮教聲名句文。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理行果三出生於教。故知像末唯教有功。得道因緣出道基本。古人訶呰為遺滯情。末學妄癡妄生輕蔑斷佛種子壞佛法身永墜邪坑長遭難地。縱使執指為使認筏為堤亦為解脫遠緣不失人天福報。況超拔為利叵窮。疏又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云經也二釋經文經文為三。即序正流通三分。從初至清淨業處為序分。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宗分。爾時阿難白佛當何名此經下盡末文為流通分。三分制經彌天為始。或多或缺隨經不同不必一概初序分二。從初至而為上首名證信序。六事同證使無疑故。爾時王舍下名發起序。法不孤起假緣發故。亦名通別二序。證信通於眾典發起別在今經。又證信文通而義別。如是等法局指當經。發起文別而義能。眾經之首皆有因緣。又證信結集方安名經後序。
初證信序六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說之法。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說。三一時者始從眾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餘時也。四佛者說教之主顯非餘人。五王舍城下說經之處。六大比丘等同聞之眾。初指正宗所說法。
如是稱理云如離非曰是。決定可信故云如是二明非自說。
我聞 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隨俗假名故說為我。三簡非餘時。
一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時。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流布他方人難曉故。又復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至後結集方綴成文。前後不一。難為標指即如今經闍王造逆如來說經阿難重述豈是同時。故以一言包羅斯盡四說教主。
佛佛翻為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師也五說經處二。初遊化境二依止處。初遊化境。
在王舍城梵云羅閱祇伽羅此云王舍。智論所解。古王刱置從本為名。即王所居之處二依止處。
耆闍崛山中。耆闍崛此翻靈鷲。諸靈依此而住。又峰形似鷲或眾鷲所棲因以為名六同聞眾二。初聲聞眾二菩薩眾。初聲聞眾。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聲聞又二。大比丘即上首弟子迦葉阿難目連身子等。大之一字即是歎德。梵云摩訶此翻為大多勝。人天所尊故言大。遍解經書故云多。超出異道故言勝。因名比丘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也。果號阿羅漢亦三義。應供殺賊無生也。梵語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和合無諍。羯磨說戒能辨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眾。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其先並是事火外道。久受勒苦都無所證。一見如來便登聖果。感佛恩深故常隨侍。二菩薩眾三。初示位二列數三略標上首初示位。
菩薩梵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云大道心成眾生。雖名含大小行有淺深今此同聞莫非補處二列數。
三萬二千總舉上首眷屬之眾三略標上首。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文殊師利此翻妙德。從法化生紹隆佛種名法王子。大本小本彌陀經列眾甚廣。今經最略。翻傳適時各其志也。計應更列人天雜眾。下流通云無量諸天龍夜叉等。即知序中亦徊之耳。二發起序諸經緣起隨事不同。今經乃以殺逆為發起者略有二意。一欲彰此界眾生極可厭惡。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於餘人。意令末世忻樂淨土故。二為表此方機緣非遭極苦。不念脫離求往生故。故下韋提希云為我希說無憂惱廣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等。就中分二。初至和悅正明囚父時阿闍世問守門者下次明欲害母初正明囚父四。一頻婆為子幽禁二國大夫人密奉槳三祈請戒法以濟心神四法食兼資日久不殞。初頻婆為子幽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阿闍世此云未生怨。涅槃云由未生時相師皆言此兒生已定當害父。又云阿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等。調達具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彼出世必破三寶故。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十二韋陀。因見如來王臣歸仰利養充溢心生嫉忌。即往白佛求欲攝眾。為佛所訶遂謀害佛。阿難不知授與通法。入山修習獲得五通。乃自思惟誰作檀越。闍世太子有大五相。種種變現惑令信受。語太子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豈不快哉。於是推山壓佛。密跡金剛以杵擬之。碎石迸來傷佛足指出佛是血。自號為佛五法化人。三聞達等五百新學受彼邪化別眾乞食。別自布薩即破法輪僧。蓮花色尼路逢訶之。拳打眼出即殺阿羅漢。犯三逆罪生人地獄。闍王殺父害母共造五逆。此皆大權化事或逆或順無非益物。為絕後世起逆業故。經云示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又涅槃云提婆達不會墮獄造逆等。實非聲聞緣覺境界。唯是諸佛之所知見是也。頻婆娑羅此云模實亦名影堅。皆為形體充實從身立名。亦有翻為顏貌端正。七重之室不處往來。復加制約欲令餓死。二夫人奉食。
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浦桃漿密以上王韋提希此翻思惟。先受此名即為今日請觀之讖。浴身令淨密塗身瓔珞中空可盛果槳潛入深室故云密也三王請戒法又三初王陳目連二目連應機三佛遣富那說法初王請目連。
爾時大王食飲槳求水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目犍連此翻採菽氏。上古仙人。採菽豆而食。因以命族是王門師故稱親友。二目連應機。
時目犍連如應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目連知已應機往赴如鷹隼飛喻神足之疾。隼音荀。字書云鷙鳥謂猛鳥也。八關齊戒唯局一日一夜故逐日別受。即多宗所計。若準成論延促不拘三佛遺富那說法。
世尊亦遺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富樓那此翻滿慈子。從父母得名。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善巧開誘故特遺之四法食兼資。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密得聞法故顏色和悅食以資身法以沃心。本圖餓死反更充盛因慈忿怒推究元由。若準涅槃與此少異。故須委引方盡始終。經云羅閱闍王頻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即修五痛不久獲得。遂與太子共為親友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太子見已生敬信心嚴設供養。太子告言我今欲見曼陀羅花。提婆即往生三十三天求之。其福盡故都無與者。既不得華即欲自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太子。遂至佛所求索大眾白言唯願如來以此大眾付囑於我。佛言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我猶不以大眾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謂現通時現作嬰兒食闍世唾)於是提婆倍生惡心乃言瞿曇汝雖調伏大眾勢亦不久當見磨滅。即時大地六反震動。提婆尋即躄地。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污坌之。提婆復言若我此身必入阿鼻我要當報如是大怨。尋起至太子所。太子即問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耶。提婆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我豈不憂。太子言云何罵我。提婆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太子問何故。提婆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言此兒生已當殺其父。一切內人獲汝心故謂為善見。毘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復號汝為婆羅留枝。我聞是已心生憂憒而復不能向汝說之。提婆以如是等惡事教令殺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於是太子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衛之。毘提夫人即至王所。時守王人遮不聽入。夫人訶罵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番聽否。太子嗔嫌。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研。耆婆白言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太子聞已即便放捨。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過七日已王便命線。引彼校此或異或同。方便隨機不足怪矣。二明欲害母四。初至不令復出幽閉深宮。二韋提下翹誠請佛。三未舉下佛知往赴。四時韋提下見佛求法。初幽閉深宮三。初執釰欲害。二二臣諫止。三敕令幽閉。初執釰欲害四。初王問門者。二守門實答。三王聞瞋罵。四執釰欲害。初王問門者審其在否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二守門實答。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王制群臣不言國后。沙門空入非門能禁故設此詞。意圖免過三王聞瞋屬。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名父為賊母即賊伴。沙門幻術明非賢哲四執釰欲害。
即執利釰欲害其母即如上引涅槃經所說二二臣諫止三。初修諫禮二設諫詞三諫已欲去初修諫禮。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月光華言耆婆梵語此翻固活。生時一手持藥囊一手反針筒。昔誓為醫治疾存活。從德立號。菴羅女之子。二皆多智顯是賢臣二設諫詞。
白言大王臣聞毘陀羅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會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不宜住此毘陀經即俗典或作韋陀梵言少異。如此間史書紀其國事。貪位殺父此猶有理。非辜害母誠為無道。西竺四姓攝一切姓。剎帝利婆羅門二為尊貴毘舍毘首陀二為下賤。剎帝即王者姓。栴陀羅此云殺者。即此間魁劊之類。君既無道賢臣不輔故不宜住。三諫已欲去。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釰卻行而退按釰行示威令懼三敕令幽閉。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釰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闍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不為我者求救之詞。為猶佐也。耆婆重諫王悔乃從。敕閉深官發起之本二翹誠請佛三。初遭苦思法二陳詞致請三悲哀禮請。初遭苦思法遙禮伸敬。
時韋提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二陳詞致請。
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遺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遺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阿難是佛侍者常往慰問。傳法利人必假王力。雖佛上聖曲順常情以為後範。韋提敬佛不敢輒請。願見二師欲聞法要。阿難此云慶喜亦云無染或云忻樂三悲哀禮請。
作是語已悲泣雨遙向佛禮三佛知往赴二。初感佛垂應二禮起見佛。初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知其心念即他心智。乘空出沒即如意通二禮起見佛。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見佛有四殊勝。一身色二蓮座三左右侍從四諸天供養。釋迦番能仁即應身。牟尼翻寂點即法身。上冥下應報在其中。釋即帝釋具云釋提桓因。此翻能天。即三十三天主也。梵即大梵天王色界天主。護世即四王等。古疏問曰頻婆韋提俱請弟子。何故前遺弟子後乃自往。其意何耶。解有二義。一闍王殺父。佛若親往則起怨嫌護彼心故。二欲行佛法須委國王。頻婆定死闍王登位。佛若自往則障礙不行。為護法故韋提無此自往無妨四見佛求法二。初作禮申敬有二請法初作禮申敬。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被囚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懷無暇容緩。挽斷項纓持用獻佛。投身于地以竭其誠二請法有二。初通問往生處二正請往生因初通問往生處二。初汎問宿因二正問生處初汎問宿因。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比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我之母子愛出天性。佛之兄弟情同天倫。反生逆害必有往因。本唯自責兼問如來。但是傷歎往業以為陳請之由。經律多說。佛與提婆從因至果常相惱害。蓋是大權影響而非實事。即法華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等。二正問生處為三。初標忻厭二敘可厭三立誓遠離此之三節即示末世修行要術。若不爾者則徒修淨業定不往生初標忻厭。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無憂惱處者韋提所問。言相通含據下佛答即指淨土。娑婆五濁人間天上皆有憂惱。唯佛淨土依正俱勝但受諸樂寧有憂乎。閻浮提或云剡浮贍部此翻勝金。從樹為名。以樹半臨海水水底有金光色映樹故以為名。提或云檀此翻為洲。即別指南洲也。據令通指娑婆大千。且從近論令易解耳。或可閻浮於四洲中濁惡最甚故特標之。二敘可厭。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濁謂五濁。即見煩惱等五皆不淨故總名濁亦名五滓。惡即十惡。即殺盜等。五濁則具該依正。十惡則別指行業。若據濁惡實該六道。特舉三途苦果以彰可厭。遍於大千故云盈滿。多不善聚者即上惡趣共聚此處。或可別指人中。少有良善如下所願不見惡人怨親逆順無非不善。闍王調達豈善聚乎。上隨文解次約義論。此濁惡處即指世間郡邑民居親族會處。其間心行萬差三惡盈滿皆不善聚。又濁惡處即指我等眾生現前識心。無始至今三業所造無邊業種日用所起三惡道行不可窮數故云盈滿多不善也 三立誓遠離。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五濁三界五逆十惡皆是惡聲。其中眾生造如是業盡號惡人。極樂世界尚無惡道名即無惡聲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無惡人也。二正請往生因。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頭及四肢為五體五處皆圓亦名五輪。著地禮之重也。由有宿罪故受此苦。今欲厭離故須求悔。梵云懺摩此翻悔往。今言懺悔華梵並舉。有云懺即斷後悔是恥前。如來說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云佛日。極樂依正莫非主伴淨業共成故名清淨業處。據此韋提正求觀法故云教我觀也第二正宗分三。初至那含放光現土審定機宜。爾時世尊下二明觀法正淨業正因。說是語時下三顯示利益結勸修習初放光現土審定機宜三。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二韋提白佛選定一方。三頻婆蒙光護證道果。佛恐末世以為十方淨土隨願可生何獨定指彌陀國特此現瑞以決後疑。今多此見正達佛意。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爾時世尊旋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復有國土七寶合成國土純是連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 韋提希見如來眉間有白毫相。長一(丈寸)五周圓五寸外有八稜中空如筒白如珂雪右旋宛轉。表從中道流出諸法。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即此經圓純究竟一佛乘法。故現此相異於常時。光臺高聳喻若須彌。現土無量不可具舉。略示四種以示可觀。七寶成者言其尊貴。純蓮華者言其淨潔。如天宮者言其快樂。頗梨鏡者言其明瑩。若論諸土莊嚴極眾。經文從簡各舉一相。欲彰極樂具兼諸美令韋提見。即示放光現土之意二選定一方三。初通敘諸土非是所類。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緣。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初通敘諸土非是所願。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二別指極樂正合機緣。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良以此界下凡心多馳散。若不的指一方專觀一佛則觀行難成往生多障。況彌陀光明常照誓願弘深。是以生一土則諸土皆通。想一佛則諸佛齊見。十疑論佛答普廣其理照然。善導專修義亦同此。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如地觀云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善導玄義據華嚴經思惟正受並是三昧。與此地觀文證大同。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聞是法者思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常於夢中見佛。又云聞是語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又復前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知韋提唯諸觀耳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初如來現土正意在茲。機感相投潛通密應。故佛微笑。觀佛相海經云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光照王頂。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見佛深悟無常。發智斷惑遂證三果。阿那含此云不還。結惑將盡不還下界。據此頻婆見佛得果。應與夫人同聞觀法。後結益中但敘韋提五百侍女。乃知頻婆證果即歸滅矣第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二。初如來許可二正示所說。初如來許可。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知汝今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先審知否者欲明淨土非佛自說他無知者。彌陀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而云不遠者此有三釋一佛眼觀故如楞嚴說。天眼觀大千界如觀掌果。況佛眼乎。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里。所謂登大山而小天下也。二心念速故。心神無礙遐方異域舉念即至。所謂心念疾於風也.三佛力攝故。雖未得通乘佛神力。如十疑論說。劣夫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所謂青蠅附於騏尾也。淨業成者總目彼土依正二報。極樂境界眾生未識以物比擬故云從譬。如下云如億千日其光如華等。或可所有言諭通名為譬。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所謂千鉤之弩豈特為鼷耍發機乎二正示所說復二。初先示福業二明正觀初先示福業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行事業。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其觀。有觀無福則闕於莊嚴。有福無觀則牽異趣。闕莊嚴則護報非勝。牽異趣則往生莫由。二法相資無往不利。寄言學者剋意研求。無惑兩岐自迷發足今釋三幅三。初通標二別釋三結告。初通標。
俗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欲生者言其志願。當修者教令必為。二別釋。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既是三世佛因。明知菩薩大行。第一共凡夫業第二共二乘業第三大乘大共業。就中四句。上二句報恩行。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恩。下二句離惡行。不殺為十善之首故特標之。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中三句。上句即翻邪三歸。凡夫無始繫屬於。魔作法歸投希求救護。若但受歸有善無戒。若受眾戒必兼三歸。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眾戒。受持無缺故云具足。威儀亦戒輕細難持人多陵犯。故特標簡。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中四句。初即發大心。菩提翻道即無上道心。二即起大心。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云深信。三即生大解。教詮本智因誦發生。四即修大行。勸誘修行不令退墮。上三自行後一化他三結告。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果德籍此而成故曰正因。二明正觀四。初敕聽示說二讚請三勸囑四示法初敕聽示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聽善思即聞思兩慧。為未來者正指像末也。煩惱賊害即具縛凡夫也。清淨業即十六觀也二讚請。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悅可聖心故云快問。三勸囑三。初明是佛所教二依教修成三因修獲證初明是佛所教。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阿難多聞勸令持說。由在幽宮同聞尚少。後還耆山意令重述故預囑之。如來今者等並是付囑阿難所說之詞二依教修成。
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報明鏡自見面像。
教由佛說即是佛力。所謂如來異方便也三因修獲證。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得無生忍。位當初住。若據觀法功德力強見生可證。準下佛觀即指生彼獲證之相。下云捨身他世生諸佛佛前得無生忍是也。四示法有三。初敘韋提見土由二為未來請其方便三如來答其所請。初敘韋提見土由。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示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大權引寶故示同凡。天眼六通之一。障內障外無不徹見。凡仙小聖雖得天眼遐方淨剎亦不能觀。異方便者若對當機即前光臺現土令韋提見。據論垂教即下十六觀法專被未來。欲彰權智道同故言諸佛二為未來請其方法三。初敘己得見二傷他不見三正為陳請。
  初敘己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二傷他不見。
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此即大悲權巧利物方見。韋提位非凡小。濁惡不善義同前釋。五苦者疏云五道皆非樂故。修羅一道開則為六合但有五。或取大本五惡五痛五燒以為五苦。即五戒所禁五種之過為五惡。犯此五事遭難犯法為五痛。後墮三途名為五燒三正為陳請。
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未來眾生一生不值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業障如此。疑無見土之理。有何方便令得見乎 三如來答其所請又二。初標示繫想處二別列十六觀法。初標示繫想處。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須 指定一方以為投心之處。故放光現土厥意在茲。故十疑論來名為一相三昧。文殊般若亦名。一行三昧。比諸觀法有三不同。餘觀不定方隅。今此定須西向。餘觀收神歸念今此送想彼方。餘觀遍歷自他今此定緣聖境。義門備揀心境歷然。乖此別修終名觀。二別列十六觀法。自古章疏多廣懸談。及至觀文例多簡略。令謂觀文正當心要義須委細科釋文言。聽習之徒切宜留心。今先總分後方別解。就十六觀大分為二。初一種先觀此方落日指定向方。後十正種正觀彼土依正二報。初觀是總該下十五。下皆為別各不相收。就後十五復分為二。前五先觀彼土依報莊嚴。後十觀彼正報殊勝。就前五中又分為二。前二觀彼所依境界。觀水成冰見冰為地。後三觀彼莊嚴之相。國土莊嚴不出三種。樹即觀彼林蔭池即觀彼流泉樓即觀臺閣。地觀為總攝餘三故。樹等為別皆依地故。就後十中復分為四。前三觀佛。第七觀佛坐處。第八觀像表真。第九正觀佛相。十與十一觀佛侍者左右分殊。十二十三總觀三聖普雜不同。十四五六觀佛徒眾三輩差降。若此分對一經大要皎如指掌。逐觀別分廣 更如後第一日觀三。初所觀境二能觀想三結示初所觀境。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方隅渺渀無物表彰。此間落日有目皆見顯了易觀。是可標準。疏云落日懸豉。用標送相之方。即此意也。言作想者想即是觀。胎中失目謂之生盲。二能觀想四。初示修儀二示觀相三顯成相四勸常觀。初示修儀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起想即發觀也。正坐則身儀也。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禪法。故僧傳中古晉高僧坐不背西蓋遵此耳。二示觀相。
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心境想應凝然不動即定體也三顯成相。
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懸住空中。四勸常觀。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想成相起念念相續任運不忘三結示。
是為日想名為初觀。結示可解。就後十五觀前五依報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冰。第五想水正觀彼方池沼。名同體別學者宜。知第二水觀二。初所觀境二結示。冰想正為觀地。琉璃寶地舉世所無。水面經冰是人皆識。因此見彼用似比真。故先舉水冰後成寶地。疏云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是也初所觀境二。初觀水二觀地初觀水三。初正想水二變水成冰三變冰為琉璃。初正想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顯上澄清湛然不動故云無分散意。二變水成冰。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三變冰為琉璃。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齊此已來當觀文畢。此想已下屬後地觀。二觀地三。初地體明徹二地下幢擎三地上莊嚴。初地體明徹。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二地上幢擎二。初示幢體二珠光上映。初示幢體。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八面八楞其狀如塔。二殊光上映。
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三地上莊嚴四。初地面華級二眾寶色光三合此寶光以成臺閣四華幢樂器。初地面華級。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花博。二眾寶色光。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眾寶。色光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從上照下故如星月。三合此寶光以成臺閣。
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四華幢樂器。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華幢樂器四面圍繞。風動出聲說法警眾。風生八方故云八種。彼無時節。且對此方故云八耳。苦空等法即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此四法對破四倒。文中空字且對觀身。知倒計亡非空何謂。二結示。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結文可知。第三地觀。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第三但有躡前結勸而已。文有四節。初思惟二正受三彰益四辨邪正。初思惟。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一一觀者指前總別相也。除食時者開暫間也。有依別本改為睡時。尋諸古本並作食時。且凡人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耶。或云大小兩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此局道眾亦非通論。今謂餘諸觀法地不擇時處。此觀聖境理合虔恭。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觀佛三昧經觀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斯為明據不須改作。初心漸想未成定想故云粗見言其未明也。二正受。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想成見地不待作意任運契合見境分明。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言思叵及唯證方知故云不可具說。三彰益二。初重囑轉教二正彰利益。初重囑轉教。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若者說是觀地法。敕阿難者以前二觀止是此方之物以為發觀之端。及觀寶地心達彼方定能脫苦破障除疑。重囑轉教意見于此。
  二正彰利益二初破障二除疑 初破障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八十億劫或云無量劫或云五萬或云五十億劫隨宜不定非凡所測。二除疑。
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此觀若成往生已決。如唐高僧大行於泰山結菴修淨業。未三七日見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後得疾其地復現。乃曰吾無觀想寶地復現。豈於安養無緣哉。即日終于所居。四辨邪正二。初顯正二簡邪。初顯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言作是者指前觀相。心境相稱教行無違故。二簡邪。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乖前境量名為他觀。不正曰邪。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觀。並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餘皆例此。第四樹觀三。初結前生後二。正明觀行三結示。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告敕之語或標不標譯人之變。二正明中二初舉所觀。二示能觀初所觀二。初示體量二明莊嚴。初示體量三初教遍二示行數三明高量初教遍觀。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
樹相多種故云一一二示行數。
作七重行樹想。周迴七重匝繞彼國。或云處處皆有七重。三明高量。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善那。西竺驛亭之量。經律所出遠近不定。諸家多取四十里為準。二明莊嚴二。初光明莊嚴二花果莊嚴。初光明莊嚴又三。初示葉具二明色光三明珠綱。初葉具。
其諸寶樹主華棄無不具足棄具足者無凋落故二光明莊嚴。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碼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
寶色與光五色相間。琉璃碧色出黃光。頗梨青色出紅光。碼瑙赤色出白色。車渠白色出綠光。若準大本。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車渠等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廣如彼說。即是眾寶為映飾。三珠綱四。初示重二綱間宮殿三殿中童子四珠纓光明。初示重數。
妙真珠網彌覆數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每樹七層每層一重其形如塔。二綱間宮殿。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網間宮殿如色界天梵五居處。三殿中童子。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昆楞伽摩尼以為瓔珞。一一下天童嚴飾。釋迦毘楞伽此云能聖。摩尼亦云離垢亦云如意四珠纓光明。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明明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眾寶間者不獨珠也。色中上者異於常也。二華果莊嚴又二。初總舉二別示。初總舉。
此諸寶樹行行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行相當者當也。葉次者如鱗接也。花果如下釋。二別示三。初明樹葉二明樹花。三明樹果。初明樹葉。
一一樹華縱廣正當二十五由旬。三句示量。二十五由旬計一千里。
其葉千色有百種盡如天瓔珞。三句明色。百種畫即葉上痕脈。如天瓔者。狀其文也。二明樹花。
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輸婉轉葉間。閻浮檀如上已釋。洲邊有樹海底出金光色無比。置於暗中其暗即滅。華色同焉。其花旋轉猶世風車。三明樹果又二。初體相二光變幢蓋。初體相。
涌生諸果如帝釋瓶帝釋瓶謂帝釋殿前有瓶莫測其量。以葉果其大可知。二光變幢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映現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國二也。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皆名佛事。第二示能觀。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莖華果皆令分明。恐其參亂故令次觀。莖等五種即是次第。莖謂根幹必兼枝條。三結示。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結文可解。第五池觀四。初示體相二明池蓮三明池光四結示。
初示體相四。初舉數二明水色三明流渠四明渠底。初舉數。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國八池渠道相通。二明水色。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玉生。上二句明色相。池塘階岸眾寶合成。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寶成也。下二句示出處。每一池心各有珠玉。泉從玉出流落池中常時盈滿。三明流渠。
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十四支即是渠道。四明渠底。
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雜色金剛金有五色又精剛者。二池蓮三。初示數二明量三明水流花間。初示數。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水中即上入池各六十億。小本經中四色四光。今言七寶故知多別。二明量。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十二由旬計四百八十里。小本經但云大如車輪。舉其極小者耳。三明水流花間。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華梵互舉也。尋樹上下尋猶循也。樹即莖也。言水循華莖上入花中旋轉發聲卻從莖下。演說有三。四念處一也六度二也讚佛相好三也三池光二。初從珠涌光二光化靈禽初從珠涌光。
如意珠玉涌出金色微妙光明二光化靈禽。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即小本中白鵠孔雀。今經下文鳧雁鴛鴦等。即知珍禽非止一類。今此但舉毛色以通收耳。讚歎三寶令歸向故四結示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八功德一輕二清三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不出色香味觸四麈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義之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