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一

     輸入者 錢冬霞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 玲
     改稿者 錢友楠

廣釋集諦以愛為體
釋二種愛一愛己身一愛所須
又釋二種愛一者善愛一者不善愛
舉九種事譬愛
釋菩薩無苦有諦聲聞有苦有諦
廣釋見滅諦義 廣釋道諦義
廣釋道義是一隨法有異

聖行品之第五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分別挍計無量無邊。案。僧亮曰。還愛於有者。謂三有也。僧宗曰。前已略說。今是廣說。次會通。後明觀行也。是陰因緣者。由業煩惱。得未來陰果也。還愛於有者。昔由業煩惱故得身。今復愛三有。復應牽生也。業因緣愛者。宿業故起愛。隨所習也。煩惱因緣愛者。如人多瞋。常愛兵器。苦因緣愛者。如人遇病。愛針艾也。寶亮曰。次解集諦明業。及煩惱能搆未來生死果報續起。稱之為集也。就此辨集諦中。亦有三意。然文中小自左右。不如苦諦中之次。第一解集諦相。第二會通。第三觀過。今此中辨集諦。悉據愛使為原。何以然。後能潤生。得生由已。故非愛不成業。是以就愛而收集。錄感陰之緣盡。然愛性染累。事無不由。故文中廣彰述愛。為眾緣之首也。愛己身謂正報愛。所須名依報也。如工巧業等。事成保著。玩適在心。稱業因緣愛也。若違境起心。復稱昔含怒。還脩此心。為好為煩惱。因緣愛也。患苦而欲背。若離我而稱情。無此苦。而心悅謂苦因緣愛也。
善男子愛有二種(至)求大乘者是名為善。案。僧亮曰。結集八苦者。重倒也。愛佛功德輕。故除之也。
善男子凡夫愛者名之為集(至)不以愛故而受生也。案。僧亮曰。此經以智知集。名為諦。凡夫以不識集故。集而非諦。菩薩諦而非集。何以故者。釋所以。諦而非集也。寶亮曰。夫立愛之名。名生二處。如向所辨。盡是內夫不善之愛。若興心樂法。崇善為理。悅情願求。稱之善愛。名雖同。義自兩殊。各同心別。各自有歸然。善愛雖同。復有二別。若菩薩位懷發軫。不存於緣中離染。稱大乘愛。聲聞小道。雖欲樂善。但解不稱境。每心有存於求於求善之略乖。遂落不善愛門也。故知二乘行道。不稱道。不改心。不得出。何以知之。下句即會凡夫愛者。名之為集。得知二乘執相在懷。未免生死。無有諦用。菩薩造行發家。不以生死為患。既識生死過。於保著之情悚。是以雖愛不名集。若須現生而應物。則不名為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獨以愛性為五陰因。案。僧宗曰。此會通之文也。昔說不同。請釋其由也。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至)能生一切業煩惱牙。案。智秀曰。雖復業及煩惱。為辨果之因。然愛為愛生之生也。寶亮曰。第二會通難也。明雖復說有招陰之因不同。然非愛不辨。以三譬顯之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大乘(至)是名如責有餘。案。僧亮曰。此下觀門也。此但說愛過。不明是集。不集故不除。菩薩不愛而是集。故除也。僧亮曰。觀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云何如羅剎(至)觀察愛結如是九種。案。僧亮曰。拔舍利弗無上根本者。則有緣起。載彼釋論也。又相承釋云。于時已至第六住。未得第七住心。有言在住三十心之二十心中。
善男子以是義故(至)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案。僧亮曰。為觀不同。而說昔之苦集。唯有三人。因論四人觀有差別。語次及之也。菩薩能觀苦觀。愛無上八患。因論觀人差別。以顛倒為苦。三人皆倒。有苦也。以見苦名諦。三人皆見苦。故有諦也。下須跋之。觀欲界無常。如病得出色界。是凡夫見苦也。以三人於佛有苦倒故。於諦不得稱真也。解苦者。生死也。無苦者。涅槃也。於二不倒。是謂無苦。而有真諦。苦粗集細。凡夫不見集。故無諦也。有集諦者。於佛有倒。受變易之苦。故是集也。識分段因。故有諦也。上但言凡夫是集。不說變易之苦也。寶亮曰。上既說苦集諦竟。今且結成諦用。不成諦用者。課凡夫識非而離過。云凡夫人有苦無諦者。凡愚但粗知逼惱事苦。不諦解苦之所以。故無諦用也。二乘有苦諦者。有逼惱事苦。非不粗解除於苦因。所以得言有諦用也。無真實者。不知佛無苦。由合佛作苦觀。故無真實也。諸菩薩解苦無苦者。昔日解苦無苦性空。今曰解金剛以還有苦。佛果是無苦。互明辨兩廂。所以有真諦也。下餘三諦。義例可知。大士雙明兩輪安法得所。故有真也。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大般涅槃觀滅聖諦。案。僧亮曰。次觀滅諦 。大般涅槃是滅諦也。備二義。第一但滅煩經二滅一切相也。法瑤曰。三諦皆不言有二見。此獨云。見滅見諦者。何耶。以滅有二種。一佛地滅。二菩薩地滅也。佛滅而非諦。菩薩滅而是諦。諦者。用照審境之謂也。佛息照廢審。是則佛無諦而滅也。菩薩有諦有滅者。佛上無道。亦無諦苦。習亦然。又經自明文如此。故唯滅諦。獨云見滅見諦。餘諦不也。僧宗曰。滅諦文中。闕無會通。可得廣義。有觀門義也。斷除一切煩惱者。昔滅為分滅耳。今滅者。斷無明住地以還斯盡也。斷則名常者。以有惑未斷。則流動遷謝。今惑盡照周。所以常也。寶亮曰。次第三解滅諦上苦集二理。是有漏法。為患處多故。開別觀之。今滅道兩諦。既是無漏無性。非染累。唯解相會通。有二門之說。滅諦中乃無別。今會通文。然義推有二。道諦文中。其事自別。今初見滅見滅諦。此兩句作章門下相對旨。八句來釋。見滅者。見昔滅。見昔滅者。見今日常住真如理。此即會通。亦可得言。上句為滅諦相也。謂斷除一切煩惱者。釋上見滅句也。煩惱滅故則名常者。釋見滅諦句也。滅煩惱火則名寂滅者。釋上見滅句也。煩惱滅故得受樂者。釋見滅諦句也。菩薩求因緣故名為淨者。先釋見滅諦句也。永斷一切煩惱故名出世者。釋見滅句。以出世故名之為我者。釋見滅諦句也下去釋見滅句。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大般涅槃觀道聖諦。案。僧亮曰。此下明道諦。先觀道。即是出相。不因苦集。因八聖也。見一切法者。八道亦諦。道諦觀道也。滅是果。但觀無學。道是因。通觀學地也。從常無常。至淨觀。因果也。無常是因。常是果。下就因果別觀。陀羅驃真實主義。求耶是衣。亦莊嚴義。僧宗曰。先明廣義。兼明觀行。後明會通耳。所謂常無常者。舉道所照之境。以明觀體也。常者佛果。無常者金剛以還。是眾生數也。金剛為累中物。佛果非累物也。陀羅驃者。借依諦主諦。以釋正義也。佛居宗體極。為陀羅驃以。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諸佛如來久離錯謬。案。僧亮曰。不相應者。今說八是道。昔不說八應非道也。欲聞說道。或略或廣。皆是道也。僧宗曰。此下會通今昔也。寶亮曰。佛答諸經悉入道諦。就三因緣辯入也。一者因門。二者緣門。三者道體。不出此三也。
爾時世尊讚迦葉菩薩(至)能作如是種種說法。案。僧亮曰。廣說道相也。能佐助菩提者。釋本義。菩提是智道之政體。以信為本。說信一事。後類可知也。僧宗曰。如是諸經。悉入道諦者。昔說雖可不具。然而莫非道也。然而莫非道也。隨化之所宣。致名不同耳。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眾生(至)隨良醫教所患得除。案。僧亮曰。并藥所禁水不在例者。草石有用。捨藏不俱。而水無礙也。施有行止之異。道同唯通。何者。如經說。世有五人。不讚五事。謂不為慳者。讚歎施等也。僧宗曰。此下有六譬。前三譬明道。是一以應後三譬。後三譬前說廣顯道。是一也。此譬意明道雖可是一。以眾生之病不同。致為藥亦異也。寶亮曰。諸藥者。譬種種說法不同也。水一種者。譬道也。藥性不均。譬一時之宜進道之良荃。取無為之要資。
復次善男子如有一人(至)從信根等至八聖道。案。僧亮曰。小異上譬也。從信根等至八聖道者。說一法為信。乃至八道互作其名耳。僧宗曰。第二譬意。明道雖是一隨方施名不同耳。
復次善男子譬如金師(至)為眾生故種種分別。案。僧亮曰。此以隨用作異。為譬也。如來一道。隨大小乘根。廣略為別耳。從一至九。是三乘雜說。下言大乘一道無二者。三世諸佛。有同見有。無同見無。大乘道也。定慧者。以戒遠不說也。見智慧者。推求名見也。了真名慧也。審定名智也。見道者。如得果以初見。為名重。更修習進求上果。名修也。結盡不修。名無學也。五種因利鈍。得滅盡定。為名六種。因人因道也。念佛三昧者。唯佛念佛。真得佛相。可名為定。僧宗曰。第三譬明道雖是一。以善巧故。種種說異也。一道者。此明如來隨根緣故。致教不同。應前譬也。信行法行道者。此經意與數論為異。論釋信行法行。是五方便以還。尋此文意。乃至見諦道中也。信解脫見得。猶是前二。以入思惟。通三果制也。身證者。此二人俱能作身證也。說十力無畏為道者。無進求之義。以其有解脫道義。亦可是緣中說道也。後三譬義可知。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火(至)為眾生故種種分別。案。僧亮曰。能除是道。此譬同所除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識(至)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案。僧亮曰。色隨所依。名有差別。道隨小大乘。根珠異者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色(至)無量眾生得度生死。案。僧亮曰。依見者。為名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