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六 輸入者 錢冬霞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 玲 改稿者 錢友楠 琉璃光與佛論生不生義 辨四相常無常義出往生不動國義 辯涅槃本有舉闍中井及七寶等譬 顯五種因義謂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長因遠 四辨六度有得名波羅蜜有不得義 德王品之第二 爾時琉璃光菩薩(至)修敬已畢卻坐一面。案。僧亮曰。前說此土穢惡者。蓋戒行人之常辭。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至來為不至來。案。僧亮曰。上說彼土清淨眾。欣其來致問。以遺著也。僧宗曰。不異淨名昔與文殊。因去來以辨無常也。寶亮曰。假名道中案。有彼此去來也。 琉璃光菩薩言世尊(至)若是無常亦無有來。案。僧亮曰。諸法生滅。不相知也。至則此生。不至則彼滅。生滅理隔。並無來也。寶亮曰。假名相續道中有來有至。實法則無。 若人見有眾生性者(至)常樂我淨則無去來。案。僧亮曰。已說諸法。無去無來。今明見去來者。是顛倒也。寶亮曰。寄斥此中時眾勿取相憍慢。見有去來。而聽法也。 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愍少見聽許。案。僧亮曰。自彼之此。正欲問所不知。非欲陳已所知略酬既竟。故云且置也。 佛言善男子隨意所問(至)是故應當專心聽受。案。僧亮曰。有三意。一往許問。第二歎法難值。第三誡其聽法之難也。 時琉璃光菩薩摩訶薩(至)大涅槃經聞所不聞。案。道生曰。雖復無據會亦同塗。是以遠來致斯請也。僧亮曰。即蒙許旨。即諮所問也。僧宗曰。問與德王同也。但舉其初問。餘後不復列也。 爾時如來讚言善哉善哉(至)是則名為聞所不聞。案。僧亮曰。彼來諸人。或有不及。是以致誡也。恐時來會者。生高下之心。是以寄言大土。乃密誡餘人也。寶亮曰。能如是解。亦即是聞不聞也。 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案。道生曰。佛說而彼聽。即顯聞矣。更與四句。以盡其美也。僧亮曰。答前有應定有之難也。謂有為之法。雖有而修道。則無不修。則有何得難言有必定有也。答初難已。五難自釋也。僧宗曰。此四句。二句渾法。二句法定理。有渾有定。豈可一句執定耶。有不聞聞者。若聲未生之時案。為不聞。眾緣在於現。是則名為向不聞法今得聞也。理亦如是。雖不可聞。非不假詮以入理。豈可定說耶。有不聞不聞者。此一句還定理也。有聞不聞者。復是渾句也。前難意欲使定是聞者。不可為不聞故。此云聞不聞也。謂已聞之聲。謝在過去者。不可重聞矣。有聞聞者。還定聲教是可聞也。謂前聲亦生耳褒。後聲亦生耳聞也。寶亮曰。正答問也。此四句並置涅槃之上。初不聞聞者。不聞謂涅槃也。未有機感。所以名為不聞。今日緣發則聞。故云本所不聞今得聞也。有不聞不聞者。此不聞與前不聞。言同而旨異。前舉涅槃體不可聞。此舉眾生無感機故。不聞斯理也。又一解。前不聞法身滅。聞與不聞但聞。眾生惑故見耳。是則雖聞即不聞也。有聞不聞者。眾生有緣惑故一往得聞案。若更不進德。後不復重聞。故言聞不聞也。有聞聞者。初有惑故得聞。後更進德。則有重聞之義也。智秀曰。此通遺諸難也。體絕名相案。非是可聞之法案。藉緣具故案。得聞其名案。謂不聞者聞也。不聞者。涅槃之理。於無德者。無能聞之緣也。聞不聞者。聲是聞法。一謝之後。不可重聞也。聞聞者。可聞之法從緣。而前念後念皆可聞。 善男子如不生生(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案。僧亮曰。生義易了。故舉以譬聞也。至不至亦如是也。 世尊云何不生生善男子(至)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案。僧亮曰。有為是世諦也僧宗曰。五陰為因。行人為果。因果相成。為安住也。寶亮曰。未出胎為不生。出胎為生故言不生者生。 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至)是名不生不生。案。僧亮曰。內法有為中。無不生者。言涅槃也。僧宗曰。始終求其生相。永不可得。 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案。僧亮曰。死時者最後念也。後念是生。生是生過。是則非生也。寶亮曰。本有今無。故言生者不生也。 云何生生善男子(至)念念生故是名生生。案。僧亮曰。前念後念案。相續不斷也。寶亮曰生生不斷凡夫相也。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內法。案。僧亮曰。三住見諦結盡。四住欲界思惟結盡。於欲界生。雖生不生。以生自在故也。僧宗曰。願力故生。非向生生者。寶亮曰。四住斷見諦煩惱盡。故生是現生。非實業生也。 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案。僧亮曰。所以前言不。而此言未者。以內有涅槃可得言不。外無涅槃。故云未也。寶亮曰義類前也。唯未生未生。應云不生生生為便也。 善男子譬如種子未生芽時(至)是名外法生生。案。僧亮曰。已增長最後身。是名牙生過是則非也牙是未生。如牙增長者。牙生未增。是名生生者也。 琉琉光菩薩摩訶薩(至)為是常耶是無常乎。案。僧亮曰。已說世諦。生是假生。但外計四相。謂生是實法。今破其橫計。使假生之義立。是故問也。有六句問也。僧宗曰。更設六難。猶成前六難也。如來向以四句解釋。初句問不聞難。借生以況聞。今移聞難生者。若於生義有滯案。則聞義亦壅也。若於生義通釋。今聞旨亦釋。此有三聞相對為六。前難生相。不能生法。既不生法。則法不可生。猶執定成前意也。中二難為自他難也。後二有無難也案。尋此難相承躡之。意由佛向解未生法。是無而見在假因緣故生。當知理不聞。假言故聞。琉離光承前言致難。今先難生體也。生若是常者。先張二聞也。言生相若常有漏。不應有生也。何以然耶。生既是常。法體無常。二理天乖。既云天乖。何體以常乃至無常之法耶。欲使有漏不從相生也。寶亮曰。上來既明生生等四句。於執相者。謂言有漏法外。別有一生相。來生有漏法起故。琉璃光今者作難。今佛會通。若論理而言正是法起時名生法。無時名滅。無別有生相。來生法。其難意既爾。下據事來作三關難。一難開兩關。便成六重案。就一關中。先定後結難。定初關。言有漏法若有生者。為是常故。能生是無常。故能生下。即結難言。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若別有一生相。是常而生法者。則所生之法。則無有生。若生若別有一生相。是常而生法者。則所生之法。亦應從生相皆常也。而今現見有漏法。念念無常。得如此法。不為無常生相之所生。則有漏之法無生相。是以言有漏之法。則無有生也。智秀曰。初二句作常無常難。欲使常則寂然不動。無功用力故。豈能生法耶。無常則體不自立。力不及。法亦不能生也案。次二句作自生生他雜。初明生之為法理不自生也。若生他為生。無漏涅槃。不即是生相。便是於生為他。何故不能生此他耶。而必不能。故知生相生他為生。義則不然。次復二句就本有本無為難。若生已有之法。則不假更生。若生無法使有則應能使虛空成有也。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案。道生曰。橫起故有生。生若常者。則不得生於有漏。有漏無生。何由起耶。僧亮曰。第一句以本無今有為生也。若有漏無生。則非有漏。有漏橫起是名為生。無漏不橫。故非生也。無常之性。生時即滅即滅之生。不能生物。則有漏無生。無生即常。亦非有漏也。寶亮曰。若法不為生相所生。則有漏之法。無生相。若無生相。則非有漏。 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案。道生曰。雖得生有漏。而無常在。生不在有漏。故有漏常也。僧亮曰。第二句也。寶亮曰。若不為三相所相。則有漏之法。理應是常也。 世尊若生能自生生無自性。案。這生曰。若變成所生。則無復自性也。僧亮曰第三句生無自性者。自生則一體有二也。一謂能生。二謂受生。受則非能。能則非受。失其性也。寶亮曰。亦應先定難也。應云為是自性。能生於法。為是因緣。故能生耶。今闕此定也。 若能生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案。道生曰。第四句也。無漏於有漏為他。若有生他之能。亦應有能。生無漏之能也。僧宗曰。十地無漏。非不發始從緣。當不據此為言也。乃是神明妙體者耳。此妙體絕於有無。不從因生。豈非知善耶。 世尊若未生時有生者云何於今乃名為生。案。道生曰。早應名生。今何脫耶。僧亮曰。第五句也若未生時有法。有法則名為生。云何於今乃名為生耶。僧宗曰。此難使法不從生相生也。寶亮曰。亦應先定也。此初關謂。若先已得生名者。何故後時方名生耶。 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虛空為生。案。道生曰。虛空亦本無也。僧亮曰。第六句也未生是無法。虛空亦是無。若生於無者。何故不說虛空為生耶。寶亮曰。若有為法。本傍無相及力者。彼起此亦起。彼滅此亦滅正得俱時而已。云何能生於法。若俱無相及力者而得生有為法。何故不說虛空為生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說。案。道生曰。答第六句也。僧亮曰。先答第六句也。生是假名。不可定說也。不生是無而生能生無。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先答第六難也。不生即虛空。欲令虛空生者。不可說也。寶亮曰。後關七種章門。下自次第釋也。初六句。悉作不定答。後一句明因緣故得生也。不生生不可說者。第一句明無定不生性。亦無定生性。云何可定說耶。 生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答第五句也。僧亮曰。第五句也。生是已有。已有更生。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次答第五難。不可說生已生之法。則有重生之過也。寶亮曰。亦無一定生之性。故不可說也。 生不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對明第六門也。僧亮曰。上二句說生法有無也。此說生相能生有無也。不生是無而生能生無。故不可定也。僧宗曰。人情展轉生疑。若無已生故來生者。便是生於不可生者耶。今言亦不可如此說也。寶亮曰。亦無定生定不生之性。故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對明第五問。僧亮曰。若不生死者。亦不可定也。僧宗曰。逆取其意也。惑者復謂若如上答。便是可生者自生。不可生者自不生。今言亦不可作此說也。寶亮曰。亦無定不生。定不生故。言以修道故不可定。 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復有生不生。今離之。亦不可也。僧亮曰。離法之外。別有生相者。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不復遺惑。此別遺生體耳。借生遺不生。豈有生之可得耶。寶亮曰。前四句。遺一執。不可謂有定性。今第五第六兩句。直遣生相。不可謂離法之外。別有一生相者也。 不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前已離生。今離不生也。僧亮曰。若法無生相。亦不可定說也。此六句。通答後二句也。僧宗曰。生本對不生。生既不可得。豈有不生而可得耶。寶亮曰。亦不可定說法外。若無別生之相。便使法體。不復得生也。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案。僧宗曰。因緣謂與他為他。因雖不自生。而有生他之義。答第四第三問也。生是生他。不生無漏。後更別答也。僧宗曰。遺之稍精。轉入第一義諦時。情迷悶故。說有因緣也。寶亮曰。上六句明不定。此第七句。明緣合故生。不合則不生也。 云何不生生不可說(至)何以故以其生故。案。道生曰。釋答二問七句也。既云不生。而言其生。是則不生為生也。僧亮曰。生名起。不生則無起。若名為生者。是則起。無起為起。何可說耶。僧宗曰。重釋所以也。云何一向都無。而忽然得生。故知有可生之理也。寶亮曰。不生者。今生云何定說。生者。生耶。不生者定不生耶。 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案。道生曰。生若先生。今則不應復生也。僧亮曰。生生故生者。先定生生之名。謂以生生故。生生也。生故不生者。故前生也。不生後生也。以前生生故。後生不生也。僧宗曰。難者。欲使已有法。在未來及在時生也。今言生故不生者。未來不生也。生生故生者。現在有生也寶亮曰。生生故生者。此一句先立位也。凡夫生生相續。故名作生。亦無一定性也。下云生故不生者。形得故得名。何處有一定生之性也。 云何生不生不可說(至)生不自生故不可說。案。僧亮曰。生即名為生者。先定生名也。生生不自生者。必生可生法。不生不生法也。僧宗曰。未生之無。不同菟角。故云生即名為生也。寶亮曰。正以因緣和合。便名為生。因緣不會。便名不生。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至)何以故以修道得故。案。僧亮曰。涅槃不生。故不可說者。以可學得。故名生也。僧宗曰。不生之法不過涅槃。尚以修道故得。豈謂不生都不生耶。寶亮曰。萬差具則得涅槃。豈可定說耶。 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案。僧亮曰。果法雖有。而生無也。僧宗曰。上四句答難。遣執已畢。今直遺生體也。寶亮曰。偏遺生相也。 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案。僧亮曰。有得即有作。有作即是生也。僧宗曰。若必有不生可說。則永無生也。寶亮曰。有為則生。云何定說耶。 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至)以是義故亦可得說。案。僧亮曰。為生作因者。無明至有。是十法為生作因。是生他不自生之義也。僧宗曰。世諦道中。為生作因也。寶亮曰。若前十因謝。次生法起。即名作生。故得說為生。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鈍故。案。僧亮曰。甚深空定者。求法定相。則空是深也。僧宗曰。遮其前意。故言莫入空定也。寶亮曰。上來所說。寄有以談理。更試之言莫謂據此而說。 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無常生亦無常。案。道生曰。答常無常問也。有為相續而常。故云生亦常也。僧亮曰。答初二句也。有為之稱也。論其生滅有為之法。從而起生也。相續故住也。變故異也。減故壞也。四相一時現在法起是有應常以起時。有住以生續減為住無常故生無常也。僧宗曰。非一向常。亦一向無常。以常無常故。得生法耳。生生相續。故言常也。寶亮曰。法外無別生相。但當生分其位不改。亦得言常。以住來隔故。便名無常也。四相當分位。義皆然也。 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案。僧亮曰。住亦是有。有亦應常。以先後二生故。住亦無常也。僧宗曰。此住為生來。生其體故。不得恒住。所以無常也。 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案。僧亮曰。以變法名異。法無常故。異亦應爾也。僧宗曰。亦應類前句云。異亦是常。以壞無常。異亦無常也。此互其文耳。今舉法者。爾所生能生。同是有為也。又其前云。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就言中相關。故此一句。明法亦是無常也。 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至)能斷滅故故名無常。案。僧亮曰。法在終滅。始終體滿。得受有名。此之有者。本無今有。故無常也。僧宗曰。本無今有之性。其義不常。以是壞故。壞亦無常也。 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至)父母和合則便有生。案。僧亮曰。未生時。已有生性者。作惡是橫。必招橫果。未生之已有生理。善性不橫。不招橫果。無漏無生理也。答上無漏不生句也。僧宗曰。上言何以不生滅諦無漏。今明滅諦不可為相所生。乃可了因所感耳。寶亮曰。通釋第三句以下四句難也。 爾時琉離光菩薩(至)復欲諮稟唯垂聽許。案。僧亮曰。領解并為無畏菩薩問也。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至)利智捷疾聞則能解。案。寶亮曰。問有二意。一問何業生淨國。二問彼諸菩薩何業。而得是大威德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諸佛祕密藏則生不動案。僧亮曰。滿月世尊。所以不於彼答者。事現於此八萬四千。一聞而悟。云問不持釋。而自解也。彼土菩薩。愧其愚鈍。必願生淨國琉璃光所以問也。寶亮曰。凡二十一行偈。明修十善離十惡。故生彼國。先答第一問。 爾時無畏菩薩摩訶薩(至)所造業緣得生彼國。案。僧亮曰。領解。 是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案。僧亮曰。自既未悟。因請法之次。為眾重請也。僧宗曰。無畏更申德。王之問。以請答也。寶亮曰。所以請佛答德王前至不至等問者。即是遣無畏後問也。義現於下也。爾時世尊即告光明遍照(至)何因緣故未至不至。案。寶亮曰。下文次第釋也。 善男子夫不至者是大涅槃(至)煩惱因緣故名至至。案。僧亮曰。鈍根之流。才非一往。重須解釋也。上以到不到。譬聞不聞。今先釋譬也。 善男子聞所不聞亦復如是(至)以是義故名不聞聞。案。僧亮曰。既以釋譬。還合聞等四句也。此四於六難中。答初難。兼答第二第三第四難也。不聞聞者。釋第二難。因涅槃經聞所不聞。釋第三第四難。名字可聞。釋第五第六難。非有為故。至不說故。三法非音聲。不可聞。般若絕眾相。不可有無說也。法身無定形。不可以天人見也。故涅槃不可說也。得聞名故者。雖復身智無定稱。四名不可說異。常樂之名可聞也。寶亮曰。釋義既竟。所以復舉聞聞等句。以結之者。為與後說之本。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云何說言常樂我淨。案。僧亮曰。第一難。若斷煩惱得者。則應無常也。僧宗曰。乘聲有此難也。凡有六難。此第一舉本無今有為徵也。寶亮曰。若是本無而今有者。云得得稱常耶。 復次世尊凡因莊嚴(至)成就涅槃因緣故名無常。案。僧亮曰。第二難。因莊嚴得者。亦是無常也。寶亮曰。凡世間因莊嚴而也。若使涅槃亦因萬行以莊嚴者。云何而得稱常也。 復次世尊有名無常(至)以是義故名為無常。案。僧亮曰。第三難。若是可得者。則是無常也。寶亮曰。凡有法者皆是無常。佛昔云。三乘聖人。若有涅槃。以此義故。應是無常也。 復次世尊可見之法(至)則得斷除一切煩惱。案。僧亮曰。第四難。可見故。則無常也。寶亮曰。若見涅槃。而斷煩惱者。不容是常也。 復次世尊譬如虛空(至)若不如是云何名常。案。僧亮曰。第五難。不共有故。則無常也。僧宗曰。既不平等。云何言常。寶亮曰。若是常者。應如虛空。而有得不得。故不應常也。 譬如有人恭敬供養(至)如其無者云何可說。案。僧亮曰。第六難。有名故無常也。僧宗曰。不免名故。故知無常。寶亮曰。若有常樂我淨之異者。亦不得。稱常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案。僧亮曰。答第一難。涅槃非本有者。涅槃以性滅為因。身智以相續滅為因。因非本無。果非本有也。有為因是無常。果亦無常。無為因常。果亦常也。諸佛所師法也。法常故。諸佛常也。僧宗曰。前有六難。今但答四。餘後二難。粗故不答也。此答初難云。涅槃非本無今有也。寶亮曰。非本無今有者。所謂生死依如來藏也。故一家義云。神明是慮知之性。但於緣中迷。故起生死。若理緣解發。到偽滅真存。有萬德之用者也。 善男子如闍室中井(至)不應說言本無今有。案。寶亮曰。無明覆故不見。非本無今有明矣。 善男子汝言因莊嚴故(至)以自莊嚴然後乃見。案。僧亮曰。答第二難也。無煩惱處。是真涅槃。此處寂滅。不可莊嚴。汝自莊嚴求耳。非莊嚴涅般也。寶亮曰。除障故真顯。判非惑盡之時方有真生也。 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至)則便得之涅槃亦爾。案。僧亮曰。答第三難也。寶亮曰。地下之水。人不知故。謂之為無。穿掘必見。豈謂始有。涅槃真體。修善了出。非生因所造。豈無常耶。 譬如盲人不見日月(至)先自有之非適今也。案。僧亮白。答四難也。寶亮曰。致涅槃之名。理有二途。一就二用立稱。二就體相為字。此乃據體為論也。就真而辯用者。其萬德亦常也。 善男子如人有罪繫之囹圄(至)妻子眷屬涅槃亦爾。案。僧亮曰。答第五難也。寶亮曰。第五一難。雖引三譬。今此一答。亦總釋矣。如彼世人。若恭謹則常安。而行違則觸網也。而父母常自本有。但眾生生死顛倒。豈涅槃始有耶。 善男子汝言因緣故(至)乃得名為大涅槃因。案。僧亮曰。既已別答。更追釋涅槃因。是了因非作因。故常也。寶亮曰。更舉第二問重釋也向云非莊嚴所成。今云從了因而現。不從生因生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案。僧亮曰。修經見空。會通二諦。得成六度。此是檀。此是波羅蜜者。見第一義。則見世諦也。寶亮曰。德王因此解釋。更作兩問。一謂。云何六度。名波羅蜜。而有不得名者。二問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也。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羅蜜(至)如雜華經中廣說。案。僧亮曰。於相中有檀非檀不說空也。乃不見施者受者也。寶亮曰。正答初問也。夫行門之體。必應忘懷。若見有行之可行。便成分別。是以菩薩。用心得所。故不見有能施所施。不見有行之可行。而能大施。修因取果。不乖中道。若如此者。即謂波羅蜜也。所以爾者。正由菩薩忘三達諸法虛假。不見有施者受者。一無性相。若無此空解。則不得稱波羅蜜也。故經言。見有乞者。然後乃施。是而非波羅蜜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