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三破潛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汎立一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雙敘別立。文顯易知。二問今所立答在諸根。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知外而不知內。非根而何。此即妄計識心潛五根裏三舉喻所成復伸潛理二。一舉喻合法。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瑠璃喻根。眼喻於識。眼根色淨不能礙心。同瑠璃碗不礙於眼。隨照一境。心隨根知。若此成立。乍觀可爾。洎乎推破。同喻不成。二據理成立。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但知妄計。不覺隨語過生。下文即破。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躡喻定其俱見。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略牒語簡可以意知。 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遠觀物像。近見琉璃。問答極成。故云如是。二據法責其獨觀。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喻則近遠俱見。法則唯見山河。既失近觀。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潛根理虧。下更縱破令無所據。三縱見不見咸失。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設使見眼。即成敵對。云何前言隨即分別。此有自語相違過也。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以潛在根內如琉璃合。結成法喻不齊過也。二過既彰。潛根理喪。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四破見內二。一約見暗以成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闇。名為見內。是義云何。此中立意。復宗歸內。最先所計心在身中。佛即推徵不合在內。以不能見身中物故。由此轉計身外潛根。及至窮研。二俱不當。再思理道。在內義長。遂立藏暗竅明。責無不見內過。七竅明露五藏黯然。開竅緣明。合眼對暗。明暗若見。內外俱緣。由是在內決無所惑。二約對眼以推破二。一難破二。一破前計二。一雙徵。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徵訖。二雙破二。一破對二。一對眼不屬內。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對眼在前前豈成內。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內者。居暗至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謂不論前後但是見暗便即內者。汝處幽室。無三光時。比室黯然。應是汝內。以同暗故。焦腑即內也。應立量云。汝處幽室。應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見暗。二破不對。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未曾見有境不對眼而稱見物。二破轉計二。一牒計奪破。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牒轉計也。此計。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內。恐彼計云。我所見暗與暗室暗二體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為外見。以是開眼之所緣故。我所見暗是身內境。名為內對。以是合眼之所緣故。今取合眼所對之暗名為見內。非同所見室中暗爾。如何不得見暗名內。故此牒也。然諸師敘計殊不分明。蓋譯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請詳。無執麻矣。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奪破也。設許合眼對暗名見身中。亦應開眼對明而見自面。內屬於暗。尚許返見。面屬於明。豈無返見。一成則俱成。一破則俱破。故云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二展轉縱破四。一在空非內同他破。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設汝執言能見面者。汝心及眼應處虛空。以根境相對方成見故。若許處空。顯是在外。如何復執心居身內。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體。此之二過。應立量云。汝之心靈。定不在內。見汝面故。猶如他人。破次過者。但改宗云定非汝體。因喻如前。二他見還同己體破。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或執言。雖見我面。定是我體。即復破云。佛亦見汝。應是汝身。應立量云。如來之身定是汝體。見汝面故。如汝心眼。設或不許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體也。三根身互闕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又若汝心能見面者。本分身處應無知覺。以在眼根處虛空故。身若有覺。眼必無知。在一不在一。經文巧。略故不言也。四二覺應成兩佛破。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必。汝現今眼根自知身處自覺非互闕者。須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當作佛。豈汝一身成兩佛耶。此之四段。展轉破逐。皆由前文內對所成見面之執妄情紛擾執計多端。故盡破之令無所救。二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五破隨合二。一引經成立。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引教也。第八本識變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能起識浪。故云法生心生。今雖通舉。要取後句法生心生以為據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現今思惟。誠有緣慮。及推所止。三處元非。應知。隨境而生。心與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隨多。頗合佛言。必無虛論。二牒計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無體。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牒前計也。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既言因法有心。應知心本無體。無體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謂矣。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汝堅執無體能合。十九界第七塵。體畢竟無。亦應有合。世間學者誰信有之。故云不然。二破有體二。一內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奪破。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挃(陟栗切)猶觸也。以手觸身。必先知覺。既言有體。不無所止。內外二處必從一緣。故今雙詰。難同前破。二破轉救二。初救。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轉救也。若如前難。令見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鑒覺。但名為知。眼有照明。方稱曰見。若將心知。為眼見者。必無此理。故云非義。二破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引喻難也。如世間人稱見外者。必待出門方名人見。若人居室。門豈自見。門眼也。人心也。汝稱眼見。理恐不然。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舉事破也。若眼名見。死者眼存。心識離體。豈說有見。有見非死。死必無見。稱見在眼。不其謬哉。二一多遍局非理破二。一總徵。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一多心體也。遍局身體也。餘文可知。二別破二。一一體多體義失。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破一也。心體若一。四處咸同。一支受觸。四應俱覺。設許俱覺。失本觸處。故云無在。若覺元所觸處。一體之義豈存。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破多也。汝心惟一。豈合言多。若許多心。汝亦多體。多體之內誰為阿難。故云何體為汝。二遍與不遍理非。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破遍也。挃一支時四支應覺。故云同前。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破不遍也。若汝執心不遍身者。頭足之觸同時而下。一合有覺。一當不知。今汝咸知。孰成不遍。故云今汝不然二結破。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六破中間二。一引經成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引教文也)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合教理。也不相知者。合云外又相知。恐文誤耳。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正立中也二據理推破二。一推破二。一就身處以隨破二。一定其中位。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心在中。中應無惑。必有所在。何者為中。故舉身處以定中位。二隨計斥破二。一在身無中破。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汝於身立中位者。身有中邊。若居身中。與內何別。應合見內。若就身邊。邊則非中。便有自語相違過也。二在處不定破。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若身外處立中位者。必須約表。何處是中。若不可表。即畢竟無。猶如兔角。若可表示。即成不定。東西南北皆可道故。能表既亂。心應混雜。理應不然。二托根境以立中二。一立。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身處二種。非我立意。眼色為緣生眼識者。豈非尊言。今約根境兩楹之間。以立中位。心在此也。根能照境。故云分別二破二。一總徵。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以此為中。為復兼帶根塵二法。為不爾耶。二別破二。一破兼二。一若兼成雜破。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因心所兼。根塵相雜。塵亦分別。根亦無知。物即塵也。體即根也。二不雜非中破。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今若不雜。物自無知。體自照境。宛成相敵。但有二相。中云何存。二破不兼。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不兼根故。名為非知。不兼境故。名非不知。二義既非。將何以表心之體性。體性不有。中位自無。二結破。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七破無著二。一引經成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既非內外中間。即知心無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無體令識本真。如云。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無。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謬指其文。妄立無著。便謂合教。舉世修行多作此計。但一切時都無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執此無著亦是妄想。楞伽云。無心為心量。我說為心量。故下破之。二據理推破二。一破二。一牒計雙徵。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汝言一切無著。一切不出水陸空行。即汝無著之心。決定於彼一切法上。為在不在。在即著也。或在不在。二俱有過。如下破之。二展轉推破三。一不在同無破。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無者不在也。若此決定不著諸法。何處是心名為不著。便同世間龜毛兔角畢竟無體。體既全無。而欲名誰為不著耶。二有體成著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若此不著之心是有體者。則不可言不在一切。無猶不在也。三雙指二過結責前非。 無相則無。指初過也。無即不在也。相即一切也。不在諸相。則是無體。如兔角等。 非無即相。指次過也。非無有體也。體若必有。即在一切。故云即相。 相有則在。云何無著。結前非也。相若有心。則名為著。云何妄立不著義耶。二結。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此上七段。破妄所依竟。然凡情所計雖復萬差。因依之處不過此七。欲推妄體。先破所依。其猶城陷則賊亡巢傾則卵覆。徵雖有七。處則唯五。第四第七無別處故。隨合無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詳之可見。次破妄顯真二。一破妄心顯真心三。一阿難伸請二。一責躬遭難。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此下皆諮求法要恭敬之儀也。梵漢兩儀。聽眾咸坐。欲有請問。從座而作。如禮請益則起。更端則起。將有承聽。必須復坐。經有退坐一面。儒有儒有居與汝言。皆令攝儀受法無謬也。言座起者。從法空體起悲濟用也。 偏袒右肩。袒肉袒也。致敬之極。西方俗儀。見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隨此用。然此以表將荷大法之重擔耳。 右膝著地。胡跪也。屈智就理。期證入故。皆言右者。順而無逆合掌。信解冥符。俾悟入也。已上皆身業。 恭敬。意業也。謹肅曰恭。仰重曰敬。 而白佛言。此上皆是經家綴緝敘敬儀也。下即口業。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解飯之子。得道夜生。於諸弟中。是最小故。 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見惑雖除。俱生全在。至下方得第二果故。 不能折伏娑毘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真實邊際。即至極義。此即大教所指示處。悔過責躬。遭難未證。蓋由不知此所詣處。即如來藏體也。二請示修行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墮彌戾車。涅槃經云。一闡云信。提云不俱。信不具足名曰闡提。或云焚燒善根。此即斷善根眾生也。彌戾車。此云樂垢穢人。此等全不識佛法。即邊邪不正之見。由不正見。即謗正法。死墮邊地。永不識佛。墮毀也。阿難請意。自得正修。識知真際。即離邪見。庶幾成佛。亦冀。展轉令無信根斷善眾生。毀滅邪見。識佛正法。自利利他始為正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請罷展禮。深樂聞也。傾心渴仰。翹誠佇望。敬聞開示誨令得入。二如來現瑞。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將陳法利。宜先表報警動令信也。前放頂光。表體無說。此從口放。欲顯言詮。聲色用中無非智體。種種百千。具足眾德破無明暗如日之照。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三種世間不離本覺。名佛世界。四大分湛。諸根妄生。故云六種。無明堅厚。土石成形。震動既屬佛光。妄本必為智拔。六震動相。如華嚴說。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六情妄隔。國土殊形。妄執既融。十方開現。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妄執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發法界洞然。誰為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說如來藏心之先瑞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因果不二。不二之體本周法界。名大菩薩。無明即明無所移動。名住本國。冥合此理隨順不逆。名合掌承聽。大眾將悟斯理。故今預此表示。法華說一乘竟。十方世界通為一佛國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第三末經。大眾領悟。是此所表也。三正為開示三。一雙示真妄二源二。一總斥不了。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凡夫外道常等四倒。聲聞緣覺無常等四。故云種種。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如線貫珠次第相連。名惡叉聚。惡叉梵語。此云線貫珠。經云。諸法於識藏。藏於法亦然。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應法師云。惡叉樹名。其子形如沒食子。彼國多聚以賣之。如此間杏仁。故以為喻。喻惑業苦也。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失正墮邪也。不敘五道。故云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見。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云魔羅。此云殺者。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明失所以也。迷真習妄。種苦求甘。沙飯異因。寧論劫數。心期正覺。果入迷倫。自謂真修。焉知妄習。不循至教。但縱臆談。一失通途。莫返幽徑。悲夫二別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標指也。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正顯也。眾生受身。輪迴五道。莫窮初際。故云無始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故曰攀緣。造善惡因。受苦樂報。死此生彼。皆因此心。故云根本。不了是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故云為自性者。吁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緣妄心以為真性。執妄心為佛心。恃此修行。轉增我慢。涅槃經云。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計為常者悉是顛倒。二示真源二。一正示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標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斷果。二果本具。故云無始。所依之性。本來不與妄染相應。故云元清淨體。何者是耶下云。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正顯也。第八梨耶。於諸識中。最極微細。名為識精。此微細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義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覺也。不覺即是無明生滅。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合非一非異。名為識精。從此變起根身種子器世間等。名生諸緣。識相既現。元性即隱。名緣所遺者。遺失也。故下文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已為物失於本心。對法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斯之謂矣。二斥迷。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拄入諸趣。本明周偏含裹無餘。妙覺湛然斯須匪離。步步是道。故云雖終日行。日用罔知。故云迷不自覺。真所謂持珠乞匃。懷寶迷邦。拄受淪躓。誠可憐愍。二正推真妄二體四。一推徵妄體四。一屈指推徵四。一舉拳以問。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槃之道路也。 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地水火風空輪各對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輪相。故云輪指。屈指問見。意欲推心。二約見以詶。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見。三再審誰緣。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舉拳初問便言耀我心目。再審誰見。又卻獨不言心。意引推徵明露妄想。師資善巧。共破執情善哉大權。懸知今日。四別推心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當猶對也。汝目顯然。故云可見。又汝眼實可見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許其眼。眼即可見。何者是心。研覈至窮。妄想須顯。二正陳妄體。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能推之心。攀緣妄想。生死輪轉是此為根。固執既深。河沙叵算。故今呈露必待破除。三頓呵令問。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世尊現相以呵叱。過之深也。阿難驚起以避座。執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謂我心。今被頓呵。孰不驚愕咄呵聲。矍(居縛反)逸起貌。四克示非真。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前塵之相本自虛妄。從識變生。猶如影像。而復引起念想。緣慮名之為心。心之與境二俱虛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漚耳。故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現物。浮塵既現。實體即隱。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之妄想。能損法身。能傷慧命。功德法財由之喪失。名之為賊。迷而不識。認為真常。將謂嫡生。欲期嗣世。反遭破喪。歷劫貧窮。故失元常。受輪轉也。故下文云。睧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棄之大海。唯認浮漚。迷中倍人。真可怜愍。二顯示真心者。真心之體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絕言離相。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然具三大。通二門。若約真如門顯此心者。則亡因果。絕染淨。口談辭喪。心緣慮亡。無法可破。無法可會。此則唯顯體大義也。若就生滅門顯此心者。則彰染淨。明體用。顯真妄。論因果。有修有證。或破或會。如斯顯示。皆為隨順入於真如。真如之體即一心也。一心真如及生滅相無二無別。即三明一。即一論三。故得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已界佛界眾生亦然。今之所顯真心相者。依生滅門破妄顯也。然破會之相。諸經論中具有此二。蓋隨執心輕重。根有利鈍。乘有頓漸。教分權實。若執重根鈍。理須破斥。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調柔妄情輕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猶良馬見鞭影動即正。今經先破。後會。俾輕重二執皆盡。利鈍兩根俱入。如此段經。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塵分別影事。但隨境轉體是無常。下經又明。見與見緣。本無所有。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此則先令明識真妄。後令了妄即真。洎乎開悟無妄可了。即云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維摩法華皆有此意。如調馬善醫適時御物。在座根性既殊。說者理須兼二。如來善巧。妙達時機。文二。一阿難伸疑二。一別敘疑三。一發心修行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起意修行。親近善友。即是發菩提心。如來常教令發此心。今復何故說為非心。故敘為難。淮涅槃經。發菩提心不是佛性。師子吼云。若一切眾生先有佛性。何故復有初發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實非佛性。是無常故。乃至雖念念滅。相續不斷。名為修道。猶如燈焰。雖念念滅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今經欲明如來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槃正因佛性。發菩提心乃是緣了。體是無常。是故阿難同師子吼。以緣了性。難正因性。此則不辨三因常無常義。妄以為難也。二謗法退善疑。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謗法。永作闡提。佛說非心。誠為難信。三無心土木疑。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謗。為無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異。二總結請。 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不了正因體遍通情無情。但執修謗之心。便見土木無性。洎被呵責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驚怖。然阿難豈謂不知。直為末世多作此計。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難領悟。故再三疑難。請為開示也。二如來正顯二。一約現法隨緣以顯心。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摩頂安慰也。阿難疑問。將謂無心。今若開示。必知體遍。冥合此理。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得此忍時。通達一切法門。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緣。故佛安慰。警動其意。是故摩頂也。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總標色心。故云諸法。無別生處。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謂由真如不守自性為因。無始妄想熏習為緣。因緣和合。成梨耶識。從此變生根身種子器世間等。如水起波。如鏡現像。故云唯心所現。一切因果者。別舉正報。聖凡總該。故云一切世界微塵。別指依報。一切之言亦通此轉。既由真心隨緣所現。亦依真心以為自體。如像不離鏡波不離水。如下文云。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因心成體。二約自性不變以顯心二。一舉況。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世間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葉縷結。草葉有根種。縷結因絲麻。太清為名。顯色是貌。妄相尚爾。況真心耶。二正顯。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清淨揀異妄染。妙淨明心。即三德具足。靈鑒無昧也。雖能隨緣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變動。若變動者即無諸法。以不變故為諸法性。如鏡現像不為像變。若為像變。則不能現一切諸像。以不變故為像所依。此亦如是。故云性一切也。豈得妄想不實真亦無體。故此責云而自無體也。三重破執情二。一就執定其有性。 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牒其所執也。堅守不捨。故云執悋。思惟尋伺藉緣托塵。如劃水印空隨手即滅。汝必以此為真性者。下即語云。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牽心用。故名為業。既因境有。自性元無。若保為真。離塵應在。二就因顯其唯塵二。一正示唯塵二。一例對五塵顯。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因聲分別。全性元無。色香味觸例此可見二單就法塵顯。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五境不對。明了不行。既絕外緣。故云內守幽閑也。當爾之時。不無分別。若便將此內分別心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塵影像事境所發。亦非全性。乃是意識有獨散位。比量別緣。取獨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縱滅見聞覺知也。二遣其自揣二。一塵亡體在容是真常。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我今非是不徇理道強制敕汝執為非心。意顯如來言無拄逼也但汝於心微細揣摩。但猶獨也。此觀不由他人獨於自心諦審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長即就。何必求人矣。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汝研窮此分別體。離六塵外實有性者。我即容許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細度量。此心剎那變異。猶如猿猴害馬。紛然亂想無暫停時。故楞伽云。當於靜處。觀此妄想流注生滅。凡夫不覺。妄謂不動。故下經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起信亦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故佛再令微細揣摩。揩定真偽。二境去心空足彰虛妄二。一正示。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若離前塵。無此分別。足顯分別宛是妄想。自性本無。屬於前塵。故可名為分別影事。如下文云。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二釋成。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心因塵有。塵屬無常。塵既無常。必歸變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若汝堅執無常之心是真性者。應合法身同於斷滅。以法身體即真性故。法身若斷。依何修行。證無生忍。若了如來藏心。本周法界本無生滅。含裹十方。寧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執此影像。為佛性者。一何鄙哉。四彰其自失。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初聞佛斥此非汝心。則驚疑設難。將謂無心。洎乎顯示清淨妙明性一切心本來遍圓。而為世界因果微塵平等體性。佛雖開示。又恐久執尚堅。再約緣塵。重研妄想。離塵無體。豈是元真。苦堅執不融。法身應斷。修證法忍必無所依。阿難雖未悟真。且知執妄是失。故云默然自失。 三結示執妄過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四禪四空。及滅受想。名為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入一禪。心心相續。更無異念可間雜故。然修此定。能成無漏。今言不得漏盡者。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別指於滅盡等九。亦可別斥前之九定。雖通無漏。俱是不了。問既修此定。能得無漏。何故經云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羅漢也。纓絡經中。初歎喜地名鳩摩羅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羅漢。秦言過三有。故知。今言不得漏盡。乃指不斷二障之漏不證大乘羅漢也。況究竟無學。佛地始稱。故佛三號有阿羅訶也。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若了真妄。達法界性。見與見緣。以現前境。元我覺明。終不誤執生死根本以為真實。由是不辨認妄為真。久處輪迴。不成聖果。然阿難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云未得。若約大乘。故無所惑。二破妄見明真見者。由前佛問入道發心。遂答。因覩如來勝相。由眼觀見。心生愛樂。洎乎舉拳再問。復云耀我心目。七處徵詰。三疑拒抗。但且論心。未言其見。蓋心為萬法之源。見為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見具正邪。故前破妄心顯如來藏。即一真法界離緣絕相是所觀境。境既已說。次明能觀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別說名為見。見有正邪故須料揀。故下文云。唯願如來開我道眼得清淨眼等。此蓋先體後用。法如是也。然體用二法不相捨離。體是即用之體。用是即體之用。故前後經文。明心則約見而辨。顯見則就心而論。故知一法義分二也。文三。一承前開示責己求哀二。一責己無修二。一正敘。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責己內重。涕淚外形。拜而復跪。冀聞正說。 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賴親因。將惠正受。豈知身戒雖從佛得。心定宜當自證。木不相代斯之謂歟。涅槃云。汝諸比丘。身雖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雖復乞食經歷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嚴法體。食資慧命。不識本常衣食俱失。二喻顯。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窮子捨父喻也。絕無功德法財以養法身慧命。故云窮子。不識本真。背清淨覺。故云捨父。輪轉五道。往而不返。故云逃逝。因佛指示。方知過誤。故云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說食不飽喻也。前法後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須內修理觀外助多聞。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偏文字不習觀門。說食何異。故大論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覩。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譬如人身牛。二述迷求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煩惱所知。名為二障。由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造業受報。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迷法空理。不知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諸法元空。自然擾惱不生。業性不結。誰曰生死。誰為涅槃。涅槃生死猶如昨夢。今為所縛。實為不知。二障名體。如常所。辨也。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無財之極曰窮。無上可覆曰露。既無功德法財。非窮如何。既無權實父母。非露如何。發妙明心。破煩惱障也。開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開道眼。見性明心。二障若亡。二執隨遣。者成住地。遠至妙覺。善哉妙請。不亦至哉。二放光灌頂許為宣說二。一放光灌頂。 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涌出寶光。前光從口。此光從胸者。前文從說顯心。此文從心發見。萬字者。表無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樂。即是吉祥勝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樂。則天長壽二年。權制此字。安於天樞。其形如此。卍音為萬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種相中。此當第一。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體既具德。用不離體。用亦具德。故云有百千色。一時周遍者。無漏淨眼。普見十方。智照無遺。微塵皆遍。遍灌佛頂智果必同。及諸大眾乘因不二。二許為開顯。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根本智性因茲顯發能建大義。名大法幢。三德祕藏不縱橫竝別。故云妙。十地見之如隔羅縠。故曰微。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曰密。心即體也。眼即用也。三約破執廣辨見性二。一且示見性惟心二。一舉前問答引出常情二。一舉前所答問其因由二。一問因。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此問有三正。在誰見。餘即兼耳。二答由。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先光。次見。後拳也。不從問次者。文便故也。閻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樹。其金出彼河。此則河因樹名。金因河稱也。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為金也。其色赤黃。兼帶紫焰故也。觀經疏說。閻浮檀金。超過紫磨金色百千萬倍。唯聖所知。佛身光明猶如聚目。紫磨必不如此。赩許力反。大赤色也。 二且約無拳。例其無見二。一約無拳以例問二。一舌語。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無智之人。縱喻難明。故舉智者因喻開悟。二正例。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以其情見必然故。順清而問。待其伸答。後乃奪之。二據常情以類答。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例如來拳。事義相類。果然情見不出於斯。故答相類。二約盲緣境以奪破六。一奪。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意明盲雖無眼心中有見。後自釋之。二驗。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盲雖不見明。還能見暗。即此見暗亦名為見。故云見何虧損。三難。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常情見暗。不名為見。故以此難。四徵。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徵訖五通。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音。二黑校量。曾無有異。無眼見黑與有眼見黑。二見無別。故知。見即是心。不唯在眼。六釋三。一牒向執情。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無眼見黑。有眼見塵。汝必許此是眼所見。二引燈例破。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此正例。無燈見黑。有燈見塵亦應許此是燈所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此縱破。設或汝許名為燈見。燈若有見應名為人。不合名燈。又若燈見。彼暗中人得燈光時。不合名見。燈自見故。應知。因燈見色。燈不名見。因眼見色。眼不是見。燈之與眼但是見緣。體非是見也。三結歸心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舉前有眼。在暗室時。因燈顯照前塵境界眼方得見。此名眼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此舉盲者得眼光時。因眼顯照前塵境界心方得見。以前例此。應知見性是心非眼也。窮其根本見性元心。遽遽相推。心為其主。餘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見。不識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二廣約諸相辨釋三。一對境動搖粗論真見二。一阿難佇佛慈音。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雖知見性唯心。未識真妄。若言是妄。如來又許獲妙明心。得清淨眼。若謂是真。前文廣破非。真乃云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進之又不可。退之又難明。羝羊觸蕃斯之謂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來慈音開示二如來廣為開示三。一問悟客塵引其開解二。一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處也。佛成道後先入此園。度五人耳。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五比丘者。謂阿若憍陳如。摩訶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憶戀。遂召彼往親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捨去。同在鹿園習外道法。佛成道後。思欲先度彼勞苦者。天眼觀見在仙人苑。故往開示。三轉法輪。說生滅四諦苦集滅道。今言客塵者。即別指集諦。分別煩惱粗動如客。俱生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也。若下圓通陳如述證。即通大乘。客如煩惱。塵如所知。二義無在。二陳如述已領解二。一標所悟。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德長臘高最初度故。名為長老。佛轉法輪。五人之中陳如先悟。佛問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見修如客如塵。證得無為生空涅槃。湛然不動如主及空。因即獲果。二述所解二。一述客義。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進。遑暇也。此明客義怱怱不暇停住。喻分別煩惱數數造業流轉五道未曾暫息。三界旅泊受果始畢又造新業。故云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二述塵義。 又如新霽清陽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此舉新晴太陽高照。光入牖隙。現空中塵。搖動不息。此喻俱生煩惱微細難見。自非觀智照現。終不覺知。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故此煩惱體全是生滅虛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動之義。始佛問悟客塵。此欲陳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難聞而開解。了真見常寂身境動搖。陳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二放光屈指辨其靜搖二。一約境開合以辨見三。一引手問答。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問答可知。二就見推窮。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此明境有開合。見無開合。三再審動靜。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阿難已聞客塵搖動虛空與主常自寂焉。今遇此問。例知見性無動無靜。若以動靜相形。則佛手是動。見性是靜。若只就見體所明。本不曾動。今亦無靜。此答稍符於真。故佛印言如是。二約身搖動以辨見。上來明境有開合見無動靜。此則約對外境以辨。義則易顯。向下。只於內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意明境之與身俱是生滅。而凡夫人執身執境。不了空無常。故於此造業流轉無窮。本真自性迷而不識。故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下經亦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等皆明身境無常見性常住也。不見性常二乘所執。不知無常。凡夫迷倒。下自雙破。至文當知。然此所明。對境對身以辨見性。一往粗淺。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性常真體只就此顯。以見與見緣無體可得本同空華元是妙明無生滅故。下經觀河之見亦復如是。良以。諸疑未斷執情深重。是故。且就淺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為問。方顯其意。學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頭。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稍知見體無動。審問不移。故言頭自搖動。二約頭搖動以明見。 阿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阿離認見不移。若無相形亦無動止。故佛印可。三雙結會通責其迷失二。一雙結會通。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此結陳如悟客塵。客塵動搖。俱喻煩惱。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此結阿難答身境。手有開合。頭自動搖。身境客塵同一生滅。更無二別。應知。客必有主。塵處有空。對佛手之見。形頭動之性。未甞動靜。豈成去來。前後會通。其揆一也。二總責迷失。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總責也。總責凡夫二乘無常計常常計無常。凡夫不了身境無常。妄執實有。計我我所。起惑造業流轉三界。受於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滅。豈知本如來藏。故云以動為身念念生滅等。此即責無常計常也。二乘雖知一切無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動。故云遺失真性。既不識真。亦不辨妄。故云顛倒行事。其猶棄海認浮漚者耳。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結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認物為己。此指凡夫以動為身等也。下文身之與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執為自己。顛倒斯甚。自體不識。妄取他緣。如懷至寶於外求匃。誰之過歟。故云自取流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