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七明十地分十。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菩提佛覺也。前則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為煖。今如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故云善得通達。故此初地名通達位。盡佛境界理顯也。以得無分別智善達法界一真平等離能所相。故唯識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又云。善達法界得一真平等。乃至得遍行真如。離異生性障。修檀波羅蜜增上。言遍行者。以此真如遍在一切諸行法中。而今證得。自利利他得自在故。名歡喜地。華嚴仁王廣明其相。今不具錄。下皆倣此。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前地於大菩提善得通達。離世間相。得正性離生。破異生性障。證一真法界。故云異性入同。此地對異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滅。以若見於同即名為垢。既離對待。故名離垢。又此地證得最勝真如離邪行障。持戒波羅蜜增勝。性戒所顯名為最勝。以四無量心。行廣大十善。得性戒成就。於性重譏嫌平等無異。亦名異性入同。斷性亦無。方離微細破戒之垢。名同性亦滅。稱離垢地。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破戒煩惱畢竟不生。故名淨極。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故云明生。此地證得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中最為勝故。斷暗鈍障。行忍辱波羅蜜增勝。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由定發慧。慧光明泰。故云明極。能破微細煩惱障盡。故名覺滿。覺焰既增。故名焰慧。此地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由第六識二身見等於此永斷。不為我執所攝取故。能斷微細煩惱現行障。修習精進波羅蜜增勝。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真智唯一。故曰同。俗智差別。故曰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非同非異。故云所不能至。極為殊勝。更無勝者。故云難勝。此地證得類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非如眼等是有別類故。斷下乘涅槃障。修習禪波羅蜜增勝。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謂住因緣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得現前。智現理現。故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此地證得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斷粗相現行障。修習般若波羅蜜增勝。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以第八地得一真如心。名無相無功用。故此第七地。從初發心。二無數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至此真如無相邊際。故云盡真如際。多劫修行。故云遠行。證得法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斷細相現行障。修習方便善巧行增勝。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非染非淨。故名為一。離諸虛妄。故名為真常住不變。故名為如。約此義邊名為不動。又此地中。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此地證得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染淨有增減故。斷無相中作加行障。修願波羅蜜增勝。九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依真如理體。超無礙智用。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證得智自在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四無礙解得自在故。謂法義詞樂說也。謂此四種以智為體。名智自在。斷利他門中不欲行障。修習力波羅蜜增上。十法雲地二。一標指。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此指二地已來至第十地。云諸菩薩。以是五位之中第四位故。或可總指從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即是修習最後邊際。亦名此地名修習位。二正顯。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菩提心體不離二種。謂悲智也。從初修習。至此畢功。融為果海。名為法身。慈即悲也。能陰眾生。故曰慈陰。妙雲智也。涅槃理也。法身無相。唯此三種亦云大定智悲。即涅槃三德。名祕密藏。今此位中。猶處修習之極。猶有佛地障在。未能始覺合本。二相尚存。故云覆涅槃海。此地證得業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得四自在。一三業。二五通。三總持。四禪定。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修智波羅蜜增勝。
  八等覺位二。一正明。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從真起應。返入生死。從果入因之始。故云如來逆流。果法聖智即法流也。從因入果。從生死入涅槃。故名順行而至。至極也。起應之始。行因之極。順逆交際只一剎那。故云覺際入交。此即解脫道前無間道也。只於此處立為等覺。華嚴不說。含在第十地中。故彼地中便明受職。是等覺也。唯識但破十一種障。亦此意也。今此別出。意在圓融之中備顯行布耳。二結顯。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雖從初心至此等覺皆用金剛三昧觀察諸法皆如幻等。然至此位。能破最後微細無明。是此三昧最極邊際。力用滿足。別得名為金剛心也。此即妙覺入心之初。屬無間道。便名等覺。故云始獲金剛心也。即唯識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即入妙覺也。九妙覺位。
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始從乾慧。終至妙覺。單複相兼。總有十二。單則有七。謂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複即有五。謂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於十。故名為複。第十二位即是妙覺。名無上士。無上士者無所斷故。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無缺。故云方盡妙覺成無上道。體即大般涅槃。三德具足名祕密藏。三結依行成位三。一結用行。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指前五十七位。故云種種。於一一地。皆用金剛如幻三昧。觀察諸法若行若智一切斷證。皆如幻炎水月虛空響城夢影像化等事。故云十種深喻。斯則始從漸次終至佛果。皆由首楞嚴王即觀之止即止之觀。破無明惑。起行修證。故云金剛觀察也毘婆舍那止觀雙運也。故荊溪云。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清涼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得夢中佛果。皆此意也。二結位次。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增進即漸次也。故前文云。從此漸次安立聖位。五十五位者。信住行向地為五十。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為五。菩提是果。即等妙二覺也。五十五心名之曰路。由此能到菩提果故。即菩提之路也。三結邪正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行人若能依此修證。不斷而斷。無到而到。此則名為真修行者。故云正觀。若言都無地位。但尚理是。斯同邪見撥無因果。故名邪觀。仁王經中亦此料揀。說地位竟即云。若言越此而成佛者。是魔所說。大文第五。出聖教名殊者。上來諸文。依解起行修行漸次。由因克果。一期周畢。此之法門。當流後代。須建經名。若無其名。何以召體而流布耶。故此文來。文一。一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文殊智德。此會率先。阿難遭難登伽。佛令持呪往救。大眾茫然失守。亦為旁問見元。諸聖各說圓通。如來勅其慎選。洎今解行圓畢因果克周。故問經名以流後代。一會能事。歸此人也。二如來答。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此下五。名今是一也。以佛於無見頂放光化佛說神呪故。此表一心具體相用。大體也。佛相也。頂光化佛即是用也。細釋配法。即開題中。悉怛多等云白傘蓋。藏心無染曰白。遍覆一切曰傘蓋。實相智慧是尊重法。楷定正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名無上寶印。三世諸佛。以此明照諸法實相。豎窮橫遍具無漏德。名清淨海眼。此上總約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二也。救護親因總標也。度脫下別顯也。得菩提心發大乘意也。入遍知海證圓常理也。此上約功用以立名也。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三也。三世果人入祕密藏以此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為密。密即因也。三世如來以此法門為究竟說。故名了義。此即約人法以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四也。曠兼無際故大。正法自持故方。稱體而周故廣。即三大義也。妙名不可思議。蓮華喻開佛知見。出煩惱礙智礙。見佛性故。如出水開敷也。又能於法自在。諸三昧首。故名為王。生諸佛故名母。持善遮惡總攝功德。名陀羅尼。呪即詛也。此約顯益以立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五也。法王委政之明教。故名灌頂章句。諸菩薩等已如上釋。此約教行以立名也。已上五名答初問也。汝當奉持者答次問也。但依前五名。如說而行。流至後代令眾開悟。即奉持也。上來明解辨行。由因致果。顯位差別。問名請奉。一期周畢。斯則一會以終。合云大眾聞佛所說作禮而去已。慶喜再有請益。時雖隔越。問且連環。故集經者。約問從義。合成一部。由是未結作禮而去。大文第六。辨趣生因異者。從此已下。即第二會再說經也。以阿難問所見現事時別異故。已如教迹前後中說文分為二。初阿難問二。一敘得果二。一聞法增道。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獲真三昧。故云頓悟禪那。得斯陀含。故云修進聖位。深證滅諦。故云增上妙理。漸明智照。故云心慮虛凝。俱生難除。故云微細。言六品者。依大乘說。俱生煩惱三界九地雖各分九品。若智增者。入地永伏。至佛方斷。若悲增者。故意令生。若依小乘。亦於九地各分九品。然約四果。地地別斷。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斷下三品證第三果。三果身中。斷上二果。七十二品即得羅漢。今證二果。故斷六品也。二歎佛述益。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修道所斷行相難了。故曰微細。無始俱生。故日沈惑。疑網消除。故云快然。增進聖位。故云饒益。二述所疑二。一正陳疑問二。一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此疑。由前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汝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為無上知覺。斯則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如來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云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此道若是本來自有。云何前言清淨本然。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亦不可言一人成佛依正融覺。若言眾生妄習生起。妄習如何得生起耶。生起之相其義云何。若據如來答意。即是眾生虛妄造業虛妄受生。菩提心中。猶如空華妄見生滅。故下文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問此與滿慈所疑何別。答前疑理本清淨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則約依報為首。以難清淨本然。故佛釋疑。蓋由強覺妄分能所。遂成三種相續。從妄見生。因此虛妄終而復始。此疑佛今成果一切合融歸覺云何更有七趣差別。則約正報為首。以難果佛唯真真合無此七種差異。又徵。此道為本有耶。為妄起耶。意欲如來廣明因果。雖皆虛妄。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終不差忒。令諸眾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見。前文但云從妄見生一體虛妄。諸鈍根者便謂都亡因果。今此辨析。因果昭然。則知前難意顯真諦。今疑意明俗諦。前後相濟。方成圓了。即前圓解之義殘也。二別問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寶蓮香事未檢所出。意謂殺盜有對。邪行無對。故云無報。善星事出涅槃。璃琉緣如本經。為有定處下問意有六。文見於三。六者。謂有定處。無定處。自然。因緣。私受。同受。下文結云。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二請說申益。
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幼小曰童。情昧曰蒙。阿難自鄙無有大智。願垂開發也。諸持戒者。若聞因果虛妄猶如空華。則持戒何益。茍示決定義門。必令謹潔無犯。二如來答二。一讚請許宣。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即俗而真唯一妙覺。即真而俗因果不亡。此義雙融。方為圓了。阿難所問頗稱佛心。故歎快哉。自除邪見。二正為分別三。一約情想以總明三。一總開二分文二。一標列。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諸法本真未嘗生起。由念分別見諸法生。茍能離念。即見眾生山河國土本來成佛。故云實本真淨。返本者雖爾。其未返者各依見妄造業受報。故下文云。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返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故云因彼妄見有妄習生等。二正明二。初內分約情二。一釋相。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愛染之情。正是眾生生死根本。名為內分。分亦因義。情愛沈下。能潤業受生。故如水也。外由內感。故有水輪遍十方界。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此引事驗也。憶即是念。明記為性。念有憎愛。故分憐恨。由愛起憎。不離情染。內有情染外現其事。故皆流水也。二結成。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所愛之境雖別。能愛之心是一。故云流結是同。流謂沈下。結謂縛著。因既不昇。果亦淪墜。二外分約想二。初釋相。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眾生生死本分由情。情著染境因是從墜。今以淨境為所欲處。但由其想。不屬於情。乃是眾生分外之事。故云外分。氣謂氣色也。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引事驗也。身輕清。顧雄毅。夢飛舉。聖境現。輕身命。此五皆是殊勝氣色。由想故有也。毅果敢也。二結成。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忻外勝境。不由情染。想既輕清自然飛動。報當超越也。已上總而略明。未細分別善惡。二別辨趣生二。一總明業緣逆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順逆有二。一約情。一切眾生好生惡死。生即順情。死即逆情。故云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變猶逆也。又受胎時。三處皆順。故得生也。死則無此。二約業。業能感果。生即順感。由因致果也。故云順習。死即反此。無生長義。故云變流。生死交際風火未散。平生行業善惡因緣此時俱現。強者先牽。即隨生處。二別明情想昇沈五。一明純想。
  鈍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此有二類。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厭此身。必生天上。若於持戒兼修福慧。發見佛願。深厭三界。必生淨土。見十方佛即獲法忍。故云心開。如觀經說。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想多故飛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類。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定。不持戒故墮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差別之因。一如上說。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鬼等四。可以九八七六想配之。若情多者。必無戒定。墮三塗耳。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此想多中仍兼善願也。雖不持戒。且有定願。護持戒呪及禪定者。斯則由宿習故毀禁。知過故發願。亦是乘急戒緩者。故能於八部身而見佛耳。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不昇為天仙。不墜落三塗。仍於均等之中。想或稍強。根必聰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鈍。雖同人類。亦由情想有此差異。即別報也。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若望下文。此當六情四想也。橫生旁生也。然有輕重。若情稍重。報為走獸。故曰毛群。若想稍強。身為飛禽。故云羽族。細論差別。如類生中及下文說。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火際者餓鬼所居處也。水輪向下至火輪際。近地獄也。受氣猛火者。由業力故。受猛火氣以為身也。故常被燒節節火起。水能害己者。苦於無水也。茍遇成火而燒其身。故云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二交過地者。風火二輪交際之處。即正是七熱地獄處也。於九情中。稍減者名輕。即八情者墮有間。稍增者名重。入無間正九情也。此言無間。約受苦說。然此無間。對前有間得名。以是第七熱地獄故。下即第八五無間獄。別名阿鼻最極重也。五純情。
純情即沈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阿鼻此云無間。即第八獄也。此具五種。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也。若依俱舍。業報無間。以造此罪必墮地獄更無餘業餘生能間隔故。謗大乘下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華云。若謗此經。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俱舍論說。阿鼻地獄壽命中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既言無數。此世界壞。即往十方阿鼻也。以謗法罪斷佛種故。令無量人墮邪見故。三結由自業。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隨順造惡。故受苦報。惡業不同受報亦別。故云自招。眾同分中有元地者。眾名不一。同是一義。眾有相似。同立分名。造業同者共中共變。俱舍論說。有差別同分無差別同分。同業共感眾多苦具同受此苦。名無差別同分。若隨輕重受報不同。名差別同分。今云元地即差別也。二就業報以別辨七。初地獄三。一結前生後。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由乎情想妄集諸業。隨業善惡或升惑墜。故云自業所感。十習因者別指惡業。即由十使煩惱。於六根門發識造業。洎受其報。從六根出。報與業交。故云交報。同受地獄即引業招。六根別受即滿業致俱是眾生妄情習造耳。二徵起別辨二。一十習因十。一婬習。
云何十因。總徵也。發業有二。一正發。即無明。二助發。即餘惑俱分別也。今此十因。除除婬習是所發之業。餘九皆是能發之惑。惑有根隨。下文自指。此下十段文皆有三。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發業也。具足貪癡。生死輪迴斯為其本。內根外境互相偶構。故云交接。內外相發遂成欲火。喻顯可知。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二正感果相。根境兩具。故云二習。能觸所觸。皆是我心互相熏習結成婬業。以於欲境起顛倒心生自他樂想。因此業種。後感其報。從其能觸現地獄身。從其所觸現諸苦具。皆是自業所熏。分其二習自相刑害耳。他皆倣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三結示過名。火能變壞一切世間。欲能破滅出世善法。是故行者應當遠離。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覽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由因致果也。貪即是愛根本之數。正能潤生。於有有具染著為性。由愛著故種種計校。求取前境。故云交計相吸也。貪取不止。如水結冰堅住不散遂成凍例。此釋貪久成業以致果也。喻文可見。
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正顯果相也。由因感果。由內感外。吒波羅等忍寒聲也。即八寒地獄。俱舍云。頞部陀者此云疱。尼剌部陀此云疱裂。此二從相。阿哳吒唬唬婆謔謔婆。此三從聲。欝鉢羅等三如青白紅蓮。此三從色。以寒之彌甚身色如之。相凌侵凌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結示過名。貪能滋潤。滋長惡法。如今之有泉飲之則貪也。復能損害法身慧命。如有瘴之海。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三段如前。恃己凌他高舉為性。故名為慢。今云交凌相恃馳騁流逸。慢之相也。血河等事皆所感報。由內致外因果相稱耳。飲之迷倒。故名癡水。西國有之。巨溺可知。四瞋習。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剌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於諸苦具。增恚身心。熱惱居懷。性不安隱。已上皆根本惑攝。互相衝忤結成熱惱。熱惱不息。氣忿成堅。故感金石等事。橛繫罪人杙也。宮割秦五刑之二也。斬斫剉皆新之死刑。剌即古刑之墨也。今流罪有之搥擊皆新刑之笞杖類也。如劫末時。人起猛利嗔心。所執草木皆成刀劍。非內心之所感乎。五詐習。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詐謂諂曲。罔冒於他。矯設異儀。險曲為性。或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隨數也。今云發於相調引起不住。正是此也。姦詐多端。或亂良善。矯設方便遞相誘引。故云交誘。繩木絞校。所感苦具也。長惡滋蔓。如水浸田豺狗足群行。舌有逆刺。狠銳首白頰。大尾長胡。似犬也。姦偽敗正猶如讒賊。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此亦隨數。誑謂矯誑。心懷異謀。多現不實。矯現有德。詭詐為性。邪命為業。今云交欺。欺即誑也。誣罔即是現邪命事以誘利譽也。塵土屎尿皆苦具也。刀兵劫時人互殺害。故云劫殺。虺蝮虺也。博三寸。首如擘。七怨習。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襆。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挽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菩薩見冤如飲鴆酒。怨即恨也。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冤為性。不能含忍。常熱惱故。囊襆等。已上皆拘繫罪人之具。有作撲字之誤也。挽撮皆牽繫罪人也。有作拋亦字誤也。如違害鬼常伺取人。鴆酒鴆鳥名也。翼毛劃酒。酒則殺人。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見謂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此見行相差別有五。一身見。執我我所。二邊見。執斷執常。三邪見。謗無因果。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無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鬪諍所依為業。五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此之見習。各執己解互相是非。故感王使主吏等事。權詐者設方便以取情也。照明引他事以照證也。九拄習。
九者拄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遇拄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摝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拄如遭霹靂。拄則逼壓良善損惱於他。心無悲愍。害所攝也。既以拄押良善抑捺無辜令稱有罪。故感合山等事。蹙謂逼迫。摝謂振動。衡權衡也。度丈尺也。讒能害善。虎能食人。十訟習。
十者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此是覆習。而言訟者。由覆發訟故。所言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悔惱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己既有罪。不能自發。遂招他訟。此訟即是惱之一法。忿恨為先。追觸暴熱恨戾為性。蛆螫為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恨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乃名為訟。此覆彼訟。二習相發。故感惡友業鏡等事。覆藏過惡。自知而已。如於陰賊不懼當苦。必墮惡道。如戴山履海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