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并釋真言義卷下

上都大聖千福法華寺內供奉翻經
證義講論大德沙門法崇述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歸依毘盧遮那佛 大乘法藏陀羅尼
文殊普賢諸聖僧 我今頂禮故稽首
凡愚識淺不能了 隨文讚歎實慚懼
願與加護借威光 今得總持皆解脫

夫群迷不一。識性萬差。各隨封滯之門。不遇正真之路。故使沈淪苦海勝福無以得主。履霜堅冰積禍因茲不滅。遂乃文殊感激波利。卻取於此經。震境願成。海內咸聞。而翳賴先王至聖翻譯暉於丹墀。記勝幢福乃資於皇都。其佛頂尊勝者。蓋是祕密陀羅尼藏之流出也。五天盛學。此地近傳。百千瑜伽。三密觀智。內證外護。神力加持。一一修行。從師指授。契印儀軌。灌頂法門。祈願各殊。內外護摩。亦依五輪。所謂地水火風空也。求四種事速疾成就。所謂北白息災。東黃增益。南黑降伏。西赤敬愛。滅生死苦。證大菩提。不歷僧祇。獲成就法十種。佛頂中此之一也。故佛頂經云十種者。所謂金輪‧辨事‧遍照‧白傘‧光聚‧摧碎‧高‧佛頂‧尊勝等矣。惟巨唐大曆十載寶應元聖文武皇帝。宣慈育物。氣穆時和。諷誦真言。須流國界。故使昏昏迷類皆蒙金偈之因。蠢蠢凡愚竝獲總持之句。崇才寡識淺。以管窺天。輒翻梵偈之文。以著唐言之釋。其間微言密意功用不測。自古不翻。則非愚之所能述敢不闕疑爾。釋此真言十門科判。第一歸敬尊德門。第二章表法身門。第三淨除惡趣門。第四善明灌頂門。第五神力加持門。第六壽命增長門。第七定慧相應門。第八金剛供養門。第九普證清淨門。第十成就涅槃門。

第一歸敬尊德門

爾時世尊知帝釋意之所念樂聞佛說是陀羅尼法即說咒曰者。述曰。此大節第四。佛答深詞也。於中有二。初佛知心念。二正答咒詞。此之初也。於中言陀羅尼。
曩謨。唐云歸命也。解曰。歸命者稽首之稱。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世尊敬禮也。以頭至地故云稽首。通三業敬。意顯福田摧我慢故。敬跪之極令物生善故。又曩謨者敬禮之名。歸命者依投義。歸還本源。依令證實。
婆誐縛帝。唐言世尊也。世尊者十號之中一稱名也。菩薩圍繞。天人敬仰。世間無比。故號尊也。能對治世故云世尊矣。次出體者。此三業禮。身語二業色聲二處二界所攝。意業禮者行蘊法處法界小分為性。亦通後得智五蘊為性。定道無表亦此攝。故虔恭曰敬。軌儀稱禮。總以二十二法。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并意為性。言遍行五者。即作意‧觸‧受‧想‧思為五也。言別境五者。即欲‧勝解‧念‧定‧慧為五也。善有十一者。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捨‧不害為十一也。又三業禮者。意顯大師有天眼故身業禮。以可見故。若在暗處以語業禮。以可聞故。若眼耳俱失以意業禮。不能聞見故。又三輪為因故。身業禮者。神境輪為因。語業禮者。教誡輪為因。意業禮者。記心輪為因。故涅槃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常者法則真如涅槃體矣。菩薩能歸修證斷惑。佛亦所歸依。即是持業釋也。且如凡夫地前菩薩。三業皆是有漏。若登地上菩薩七地已前本質身語唯是有漏。若後得智變起色聲即無漏性。若八地以上菩薩本質亦唯有漏。以第八識由有漏。故所變相分非無漏攝。若影像色聲第六識聚唯無漏故變身語亦唯無漏。若真言行人修持三密。覺悟一心。歸赴本源。依命修證。速疾承事一切如來。捨身奉獻。初禮東方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禮。金剛合掌舒頂上。由此真言身印故即得圓滿菩提心。次應敬禮南方寶生佛。為奉灌頂供養故。金剛合掌下當心。以額著地。為獻此身妙請故不久當為三界主。為求供養轉法輪。次應敬禮西方無量壽佛。金剛合掌置頂上。以口著地奉其身。由獻此身誠請故。當同救世轉法輪。後當敬禮北方不空成就。為求供養羯磨故。則金剛合掌當心上。用頂著地。而奉獻。由是獻身方便故便能示現種種身。又此四方禮。當方皆有真言契印。於瑜伽阿闍梨處學習應悉周備也。
路枳也。唐云三世。亦云三界也。解曰。三世者。三時分位假立其名。念念遷流對冶為世。三界者。界別不同即有三界。欲色無色九有情居。欲禪四空趣生有異。受報差別粗細不同。唯佛特尊故超三界。世相輪轉生滅不停。體若虛空寧居幻境。
鉢囉底尾始瑟吒野。唐言最殊勝也。解曰。三賢十聖分位修因。德行未圓不名最勝。唯佛上上無比特尊。因果具圓故名最殊勝。沒馱野。唐云大覺也。解曰。佛者覺也。我法既空名曰大也。聲聞自覺菩薩覺他諸佛覺圓名曰大覺。又此真言體成法界無所不遍故名大覺。問大覺廣遍唯佛窮源。凡何得知與佛齊證。答凡聖名別。心色不殊。以妄隔情即生二見。今從意密諦觀瑜伽。本尊真如無生無滅。從覺向覺不間修持。一念相應凡聖同也。
婆誐縛帝。唐云世尊也。解曰。世尊者。具足稱言六種義自在熾盛與端嚴等。又薄伽云破。嚩帝云人。如人接戰善解軍謀對敵無遺。故云能破。是故降伏四魔。具大勢力。坐菩提樹。名婆誐縛帝也。

第二章表法身門

怛儞也他。唐云所謂之義。亦云即說之義也。
  唵唐云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也。解曰。唵字者祕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阿聲一切法不生二鄔聲流注分別。三麽聲慈化等義。又云。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謂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謂分別者報身也。慈者化身義也。故云無見頂相義也。又三身義者如金光明說。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也。佛地論說。法性之身體常不變。非假所立非如餘身合集所成。大功德法之處依止故。十力四無畏等名為法性。身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法性即身持業釋也。報身者。明受用身能令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成唯識說。自受用身將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為十地眾現通說法。決眾疑網令他受用。其化身者利。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轉換舊形變無現有。化化多異神境勝化。名為變化事也。又解。修行願滿不待時處。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又永斷惑障能現應身。業障淨故能現法身。依空出電依電出光。依法身故出應身。依應身故出化身。問。三身既然。土義如何。答。法性土者。非色所攝。不可說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無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其報土之中又分二土。自受用土者。十地菩薩生大自在天宮。有十種果相。現大寶蓮華座。周圍如千阿僧祇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塵數量出。第十地菩薩坐登正覺既成佛土。眾生莊嚴隨法性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安而現大小。初地菩薩坐百葉蓮華。悟百法明門。百佛剎土王一佛國土三千世界。二地菩薩坐千葉蓮華。乃至十地見佛極大數微塵數蓮華登坐。其他受用土處所不定。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無邊等處。又法性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 不相障礙。餘二佛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同時同處。各變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轉為增長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為現神通。說法饒益。如此土眾生。宜聞釋迦彌陀之化。即共變之。為諸有情無始時來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是故真言行者。唵字加持深入瑜伽。齊修三密。即等多身。名毘盧遮那三身義也。又解。唵字者是灌頂義。如剎利澆頭王。欲登王位。取四大海水。香華七寶嚴飾灌頂。方號澆頭王。今此佛頂是一切如來灌頂之法。含無量義。一切鬼神龍天梵王帝釋聞者咸悉歸依。離諸災難。皆發善心。樂聞正法。問曰。陀羅尼密句自古不翻。何得今云有此解釋。答曰。梵音微妙。通語極寬。欲界色天。龍神八部。閻浮北欝眷屬等洲異類。天仙聞皆領會遞互相資。有漏諸天倍生歡喜。如翻此句雜語誦持。局在一方諸天領悟。以茲佛敕密化群迷。攝受加持專心梵誦。今但翻義句令物生解。誦持梵語不可輒移。謂此真言法爾成就第一義諦。仰生深信勿譯異。音猶如日輪唯假光明。而取照用。不可駐暗。專心領視也。
  第三淨除惡趣門。
  尾戍馱野。唐云清淨也。解曰。淨除者。迷因二障苦果無窮。持此真言者深依必遣。娑麽三滿多縛婆娑。唐言普遍照曜也。娑頗羅拏。唐言舒遍也。解曰。唵字加持已淨除二障煩惱所知。神力光明照曜舒遍。根本後得緣俗緣真。六趣稠林一切皆照。只為有情業重不遇真言。流浪三途不聞斯句。因粗果重出路無由。若得真言阿闍梨教照曜舒遍。必淨苦源。又解。舒遍者。以此陀羅尼光無有障礙。觸斯光者皆得淨除。若有先亡所在之處淨土一把。誦此真言二十一遍。散其亡者人身骨之體。即得離苦。具如下疏文解。平等照曜染淨不差。名言性空空何可得。照曜光發愚冥皆除。剎土現身所作無滯。
誐底誐賀曩。唐言其義甚深。亦云六趣稠林也。解曰。甚深有二也。一者理甚深。所謂佛頂真言。二者事甚深。所謂六趣稠林。染淨因果。漏無漏殊。真俗二深。唯佛窮備。言六趣稠林者。一是人趣。居四天下。南瞻部洲三邊各二千踰繕那。南邊三百踰繕那。半北俱盧洲四面各二千。東弗毘提洲三邊各二千。東邊三百五十。西拘耶尼洲經二千五百由旬。周圍此三倍。天趣所居。欲界地居共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四天。身異想異。翻此身想差別不同。如起世俱舍。修羅趣者有其三別。一天趣形。二鬼形。三畜趣形。雖是一異熟報差。貧富傲慢猛利劣弱一一不同。如起世。畜趣差別。多分身橫住無上方。水陸空等。餓鬼趣者。宿因慳貪憙盜他物。心多怯弱。形瘦貌醜。身心輕躁故名餓鬼。地獄者。此下過二萬踰繕那有阿鼻旨。深廣同前。餘七地獄在無間上。一一各有四增。煻煨‧糞屎‧刀刃‧烈河等。八寒地獄。如其次第繞四洲輪圍山外。極冥黑暗。若謗賢聖招如是苦。諸餘孤露地獄別業招者。或近江河山間曠野。或在地下。十六別處各有異名。迷因起業感此稠林。事理未明。不能離縛。諸佛觀智速疾真言。六趣稠林淨除皆盡也。
娑嚩婆嚩尾秫弟。盲云自然清淨也。解曰。瑜伽普照。事理分明。習氣永除。自然清淨也。

第四善明灌頂門

阿鼻詵左。唐云引灌頂我也。解曰。所謂灌頂者有其五種。一光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二者甘露灌頂。謂以部主真言加持香水。三者種子灌頂。謂部主真言想布字門遍身分。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契印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運用加持。若初修道入真言門。先訪師主大阿闍梨。建立道場求灌頂法。入修三密願證瑜伽。猶如世間輪王太子欲紹王位以承國祚。用七寶瓶盛四大海水。澆頭灌頂方承王位。如是真教入祕密門。同彼軌儀故號佛子。十方佛會五智成身從灌頂為初聞瑜伽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功德。名灌頂位。西方成就蓮華智。轉妙法輪恒住觀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
素誐多。唐云善逝。解曰。善逝者。十號之中一名稱也。能引眾生皆歸淨土故名善逝也。
嚩囉嚩左曩。唐云殊勝教也。解曰。三乘之外別顯總持。顯密不同故曰殊勝也。
  阿蜜多鼻曬罽唐云甘露灌頂。亦稱云不死句。不死句者。解脫法身也。解曰。藥中最上者無過甘露。著毒之者服乃必除。闡提不信謗法尤深。灌頂加持定當不死。以真言甘露塵累清淨。執遣界空名為解脫。離縛得脫即顯法身。悲智雙修名不死句也。又解。天降甘雨草木生芽。灌頂潤身亦成證也。
阿賀羅阿賀羅。唐云唯願攝授唯願攝授 又云遍攘災難脫諸苦惱也。解曰。重言攝受者。至誠發願懇切之辭。為是真言行者持誦策懃。祈願加持速云攝受。諸佛慈念救護攘災得脫苦因名攘災也。又解。凡夫二念真妄參差。念誦持心功微力淺。若本尊攝受得入瑜伽。二心恬然。名曰攘災攝授也。
阿慾散馱囉抳。唐云堅住持壽命。解曰。諸佛既以攝受壽命即是住持。又解。報力住持唯是第八諸佛攝受乃得延齡。又解。持此真言延命增壽。不被諸魔奪其命根。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其命轉增遠記菩提成無上果。

第五神力加持門

戍馱野戍馱野誐誐曩尾秫第。唐云如虛空清淨也。解曰。詳觀此意。法諭雙彰二因滌除淨若空界。賢聖分位修證不同。唯有佛身如虛空淨。又解。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所有建立及不建立。空與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然此虛空體虛非實。唯有妙智功用不窮。故假諭云虛空清淨也。
烏瑟抳灑。唐云佛頂。解曰。如敘釋也。
尾惹野尾秫弟。唐云。最勝清淨也。解曰。虛空寬廣體喻法身。佛頂最高名為報應。
娑賀娑羅囉濕茗。唐云千光明。解曰。千光明者諭化身。准此顯句釋三身密字之中。先以廣辨。若以虛空清淨持業釋云佛即虛空謬之甚也。
散祖儞帝。唐云驚覺。解曰。既蒙光觸驚覺身心。懇切歸依有此來意。又解。光從頂發遍照剎塵。其光卻收還入佛頂。發起行者。持誦心開光觸有緣。故云驚覺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奼曩地瑟恥多。唐云一切如來神力加持。解曰。一切諸佛神力難思。潛護加持必獲成就。覺性菩提四智心品。覺相如幻恒觀月輪。以菩提心大悲方便示教利喜。驚覺有情。名神力加持也。
  母捺。唐云契印。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真言心印。塵沙觀智一一指歸全剛祕決。於阿闍梨伏膺受訓。當自明了之。
嚩曰囉迦野僧賀多曩尾秫弟。唐云金剛鉤鎖身清淨也。解曰。凡夫不防多有漏失。縱有少慎不出二乘。豈同殊勝祕密真言。若受得金剛鉤鎖契印而有妄失。豈不堅固耶。故身清淨猶若金剛。鉤銷永牢而無有失。又解。欲令有情具無礙智。於空不滯。於有體虛。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能鉤眾生出牢有海。能鉤聖智入眾生心。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布身鉤鎖。及持此鉤印。鉤於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加持此身即成鉤鎖也。
薩嚩嚩囉拏尾秫弟。唐云一切障清淨。解曰。一切障清淨者。二障因緣輪迴不息。受諸逼迫。累業難除。今遇加持真言清淨神力。能護苦報自消。又解。佛頂真言能除三惡。自性無染。如摩尼珠雖處污泥而不受染。所求皆遂成就無疑。又解。內外觀察。心色一如。障體幻空。緣生非有。亦謂聲聞欣寂。外道惡求執有執無各生異見。唯有真言菩薩。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用入佛境界。得佛加持。於百千三昧出入無礙。不動不沒入眾生界教化無盡。而其身心不著不礙無有間斷。即於此生滿足佛地。一切障礙皆得清淨也。

第六壽命增長門

鉢囉底韈多野阿欲秫弟。唐云壽命皆得清淨也。解曰。真言力大持即報深。壽命延長故得清淨。又解。命欲將終還得增壽。縱生惡處惡滅善增。如大悲經云。說所生惡處有十五種。一者不被飢餓困苦死。二者不被囚禁楚杖死。三者不被怨家酬對死。四者不被軍陳相殺死。五者不為虎狼殘害死。六者不為毒蛇蝎所中死。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九者不為毒害迷心死。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者不為山岸墜落死。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復得十五種善報。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清淨。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衣食具足。十者恒得他人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人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得稱遂。十三者善神衛護。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命欲將終生惡處等。以慈持念。其壽轉增惡境消滅。又妄念欲生。善念欲滅。是人臨終識性昏昧。被魔所惑也。而以陀羅尼力忽得迴識也。
三摩耶地瑟恥帝。唐云誓願加持也。解曰。誓願加持者。勸發進修普願成佛。轉凡成聖故名誓願加持。又解。真言行者修瑜伽時。無散動時。密念誦時。寂靜證得時。布金剛壇上正諦觀時。如來誓願潛護加持也。
麽抳麽抳。唐云世寶。亦云法寶也。解曰。世寶者福德之因。法寶者智慧之果。由福因故進修萬行。由智慧故得大涅槃。又解。重言麽抳麽抳者唐云心意。第八識能含藏故名曰心也。第七識染污故名曰意也。今遇諸佛灌頂加持。妙觀平等現前鏡智棄染有漏無漏。劣心不生等遍虛空。故重呼之也。故云世寶法寶也。

第七定慧相應門

怛闥多部多句致跛哩秫弟。唐云遍淨也。又云真實。即遍滿清淨也。解曰。人天福行皆有限量。雜業為因。皆招虛幻。豈同密教神力加持真實普緣皆遍清淨也。又解。怛闥者如如也。二心不生分別情息。真言智證名相皆如。心如色如。故重呼之也。又解。真實遍滿清淨者。此明心之實性非內非外隨薰習力似內外現。即迷心外執緣生法。妄成遍計空華夢等。如觀銅體不遍鏡外之像。以鏡外無像不可執其實有。以心之實性不礙緣生智鑒照然。故云遍滿清淨也。問曰。體自如如。云何妄想。答曰。匠成於器而非匠名。而器不能自成必有為器主。匠雖非器豈無為匠之功。成於器功歸於匠。妄心既謝還歸清淨也。
尾娑普吒沒地秫弟。唐云顯現智慧也。解曰。無明殼破。業累消亡。真實普緣。智慧顯現。又解。如蓮華開。如萌芽發。既除我法。覺夢知虛。實相朗然。即智慧顯現也。
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唐云最勝最勝。即是殊勝即是真俗二諦法門也。解曰。重言最勝最勝者。前云顯現即是真如也。此明二門。根本智後得智。為後得達俗根本證真自利利他。故言最勝。又解真言行者修此觀門事理加持故言最勝。緣此佛頂能摧四魔得免諸災。故言最勝。如經所說。卻後七日必當命終。應生不生應死不死。即蘊死二魔現成超也。修持不間。魔境不侵煩惱頓除。復超後二也。
沙麽囉娑麽囉。唐云念持定慧相應也。解曰。念者明記為性。持者不失為義。念持定慧與理相應。專注瑜伽心一境性。定以動搖。慧以拔離。浮沈平等不著有無。本尊常照持念增修。定慧相應故呼之也。又解。二乘樂寂壓離五塵。真言瑜伽智用無礙。於色常為佛色不礙有為。於心常為佛心不住無念。故定慧相應也。

第八金剛供養門

薩嚩沒馱地瑟恥多秫弟。唐云一切諸佛加持清淨也。解曰。一切諸佛者是十方諸佛也。為修瑜伽觀行三密齊修念誦功成身心清淨。諸佛歡喜雲集道場。摩頂此人。故曰加持也。
嚩日。唐云金剛也。解曰。三乘行位。顯教具明五種菩提。彼以聊簡。今此明者。最上菩提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性相清淨。圓滿月輪。堅若金剛。永無退轉。謂此真言加持有情。無礙神用起大悲心入一切智。名金剛菩提也。
嚩曰囉蘖陛。唐云金剛藏也。解曰。金剛藏者。此是金剛頂瑜伽教也。謂從初發心精懃不退。積集萬行所證菩提。諸佛加持慈悲護念。事理堅密成金剛藏也。所謂金剛戒‧金剛定‧金剛慧‧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鏁‧金剛鈴‧金剛杵。一一金剛塵沙供具。金剛香雲‧華鬘歌舞等。金剛無間金剛解脫。登金剛座。成金剛菩提。總成金剛藏。以此真言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名不壞堅固密藏也。
嚩曰囕婆嚩都。唐云願成如金剛也。解曰。真言念誦發起悉地。志誠希願菩提。如金剛藏。前念後念一一金剛。我及有情皆願成就也。
麽麽。唐云是我之義也。解曰。若自誦持。自稱名字。若為他人誦稱彼人名字。為一切諸法皆從想生。念想連持稱名不間。一一獲福自利利他。故稱名字也。

第九普證清淨門

薩嚩薩怛嚩難左迦野尾秫弟。唐云一切有情身得清淨也。解曰。前稱名字念誦加持自利利他。悲智成就相承便有此文來。一切有情願皆清淨也。
薩嚩誐底跛哩秫弟。唐云一切趣皆清淨也。解曰。一切有情身既清淨。即正報圓滿自利也。
薩嚩怛他誐多三麽濕嚩娑地瑟恥帝。唐云一切如來安慰令得加持也。解曰。持誦稱名意願極廣。非但要身清淨。亦願六趣悉皆清淨。若無外護而相攝授。云何自身能得成就。是以。諸佛一切如來同共加持。方有覆護。如人怖畏假勢乃安。亦如善住空中聞聲驚怖當來具申帝釋。帝釋速往轉問世尊。佛以慈悲冥加法力真言持誦諸苦悉除也。
沒地野沒地野。唐云所覺所覺也。解曰。重云所覺所覺者。覺我覺法。我法二執也。凡夫淪溺不覺不知。於法有迷於我不了。惛惛造業受苦無窮。菩薩修行方悟所覺。有不著於有。無不著於無。所覺之法得其本源。所覺之心不執我法。重言所覺意在如斯。又解。所覺者有其二種。一者明燈。二者眾色。所覺明燈既能破暗。所覺眾色因此得彰。亦知我法如幻如空。所覺真如能遍能廣矣。
冒馱野冒馱野。唐云能令覺悟。能令有情速得覺悟也。解曰。重呼能令覺悟者。此有二種。一者能覺事陀羅尼。二者能覺理陀羅尼。所言事者俗諦軌儀。所言理者實相真諦。事則百千儀軌。理則一道真如。以此二法事理圓融覺悟悉通。名重呼也。事之與理依主持業釋也(云云)。
三滿多跛理秫弟。唐云普遍清淨也。解曰。普遍清淨者。根本後得智。事理互緣自利利他。普皆清淨。又解。真言三昧令心等持。心境兩亡能所俱息。聲聞執境。緣覺捨心。不了所緣即生二妄。若悟總持修瑜伽觀。俱遣其執妄緣永斷。所執不生了本還源。是法平等。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無始已來體本清淨。無縛無解由若虛空。持誦真言普皆清淨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曩地瑟恥多。唐云一切如來神力所持也。解曰。演釋同前不異。所以不再釋也。
摩訶母捺。唐云即大印也。解曰。所謂大印。由入毘盧遮那曼荼羅受灌頂已。從師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相應身心。則同即大毘盧舍那佛身及大菩薩身。能現八相成道。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門

娑嚩賀。又密句不譯。唐亦說云吉祥句也。
佛頂尊勝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鉢羅陛微布擇蘖陛鉢羅菩提摩訶蘖陛都魯都魯娑嚩賀。
尊勝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里多諦惹縛底娑嚩賀。
尊勝心中心真言曰。
唵薩婆悉底雞輸陀尼娑嚩賀。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尚以義解曰。娑嚩賀者是涅槃義。所謂四種涅槃。敵對顯句。言四種涅槃。一者有餘依涅槃。二者無餘依涅槃。三者無住處涅槃。四者自性清淨涅槃。是為四種涅槃也。標釋令知少分。若字一字密句解釋。皆實相勝義。般若波羅蜜義。無量三摩地門相應。仍總釋一切世間一切佛法。具三身功德四智菩提故。所謂大圓鏡智平等妙觀成所作智等綣誦憶持。及塵影霑身皆得滅罪。延壽增福不墮惡趣。獲得人天淨妙佛剎。若依法則受持念誦。一切災禍皆得消除。所求世間果報亦成就。證無上菩提。又解我。誦此一切如來心心所持大印。印我身心。所有罪障皆得消滅。如是智印。由如智火一發之後草木俱焚。觸斯光者。罪無不滅。如經所說。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火從木生。還從木滅。持誦功力福智無邊悉地皆成。名為娑嚩賀矣。地持論云。有四種陀羅尼者。一法二義三忍四咒也。言法者。文句中攝無量法。言義者教所詮義。於一義中攝無量義也。言忍者證忍真俗智也。以能證忍一切真俗也。言咒者述也。密語之言。大智度論云。如來有三種密。一身密。二口密。三意密。言身密者。或見如金。或見如銀。或見如雜寶色。或見長三尺。或見長丈六。或見長一里。或見長十里。或見百里。或見千里。或見萬億。或見無邊虛空身。或見百千契印。名為身密。言口密者。所出音聲。或大或小。或一念廣開。或多聞遍滿虛空。盡法界四生六趣一時普聞。是名曰口密百千陀羅尼也。言意密者。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百千三摩地。今此陀羅尼者。即是如來密意中說。為攝多功德故。所以除災卻障也。又解。陀羅尼略有三門分別。一名義。二體性。三問答。陀羅尼翻為總持。總持有其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忍。忍亦名聞。法者為名。義者為理。咒者為詞。忍者為智。初三當體得名。由持法持義持咒故也。後一若當體得名。忍即是慧。為無生忍。般若為體。若云聞者方便得名。因聞故得。第二體性者。上古諸師三皆不同。一以定為體故。智度論云。由禪定力故得大智慧。二云以念為體故。智度論云。由念力故得命不失。三以慧為體故。智度論云。在菩薩心中名為般若。在妄人心中名陀羅尼。真諦三藏云。以慧為體。其聞取捨如理應思。第三問答者。問。此陀羅尼品類有幾。答。依莊嚴論。有其三意。一報得。由先世業力得故。二習得。由現在聞持力故。三修得。由依定力故。問。此陀羅尼有何業因。答。持法為立聞。持義為釋相。持咒為除障。持忍為入理。持法成法無礙。持義成義無礙。持咒成詞無礙。持忍成樂說無礙。問。此陀羅尼具幾因緣。答。地持論云。具四功德乃能得之。一不習愛欲。多欲心惛故不習愛欲。二不嫉彼勝。嫉有其二種。嫉貴則賤。嫉富則貧。嫉智則愚。愚則無智。三等施無悔。施食得辨。施法得智云云。四樂法深厚。地持論云。持法義之陀羅尼菩薩度初僧祇入淨心地。得因此法義修習三昧。因發善願得後辭忍二陀羅尼。諸餘問答如玄樞述。
爾時佛告帝釋此咒名淨除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能除一切罪業等障能破一切穢惡道苦者。述曰。第五重顯神功也。此大節中有八段經文。第一顯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來智印。第四能破三途。第五救生死難。第六轉報受樂。第七滅惡業。苦。第入標功總結。是即第一顯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標名。二除障。三壞苦。此即總顯陀羅尼威也。
天帝此陀羅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者。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說。略而論之。從贍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高二十五由旬。積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復有香醉山。山高五十由旬。眾生聞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立世阿毘曇論云。有七種畜生王。於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達池。縱廣正等五十踰繕那。八功德水遍滿其中。云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輕。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飲時不損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云最勝也。自非得道之人餘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龍王。名曰阿那婆達多龍王。止住其中。此云無熱惱池也。大智度論云。是七地菩薩也。俱舍論云。此池四面流出四種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者。從池東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者。從池南面有銀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從池西面有吠瑠璃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從池北面有頗胝迦師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繞其池一匝。當面入海。真諦三藏云。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滿中細沙與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數慧知其量。諸佛菩薩乃知其數。大唐三藏云。多舉殑河諭者。有其五義。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為福水入中洗浴滅罪生天。三者雖經劫不壞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側宣說妙法。五者眾人共委知。是故經中多引為諭。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者。是西方之數也。俱舍論云有六十大數是也。今略述之。論云始無初故名為一。從一至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一俱低。此是西方大數名。無量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
如來大智印印之為破一切眾生穢惡道義故者。述曰。第三如來智印。此彰決定之德。
為破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眾生得解脫故者。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獄。二破閻羅王界。三破畜生。閻摩路伽者。準樓炭經述。此閻浮提下有閻羅王大城。縱廣正等二十四萬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樹。門戶堂殿皆以七寶莊嚴。其閻羅王每日三度受苦。時於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悶絕躃地。獄卒羅剎以鉗開口。灌以洋銅。五臟燋爛。如是日夜三時受罪。餘時依法治罰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問。問已訖方始受苦。言此陀羅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脫。
臨急苦難墮生死海中眾生得解脫故者。述曰。第五救生死難。俱舍論云。生死者譬之於海。由彼眾生沈溺於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無救護眾生者。述曰。第六轉報受樂。言此陀羅尼能轉現世之苦。 
  樂造雜染惡業眾生故說者。述曰。第七滅惡業苦也。
又此陀羅尼於贍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獄惡道眾生種種流轉生死薄福眾生不信善惡業失正道眾生等得解脫義故。述曰。第八標功總結。上來雖有八段不同。總是第五重顯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說此陀羅尼付囑於汝汝當授與善住天子者。述曰。第六專念授與。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第一付囑傳授。第二重誡令持。第三廣傳瞻部。第四宣示諸天。第五慇懃付囑。此第一付囑傳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囑天帝。後付囑善住。
復當受持讀誦思惟愛樂憶念供養者。述曰。此第二重誡令持。敕令修學。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讀誦。三思惟。四愛樂。五憶念。六供養。受是從他聞。持是自力讀誦書寫。齊一繫心名為思惟。不捨戀著名之為愛樂。在心不忘名之為憶念。此五種能具五相應消息之。言供養者。依地持論說。有其三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恭敬供養。三者行供養也。
於瞻部洲一切眾生廣為宣說此陀羅尼者述曰。第三廣傳瞻部。
亦為一切諸天子故說此陀羅尼印付囑於汝者。述曰。第四宣示諸天。
天帝汝當善持守護勿令妄失者。述曰。第五慇懃付囑。誡令不忘也。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六專令授與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須臾得聞此陀羅尼千劫已來積造惡業重障者。述曰。第七廣陳多福。此大節文中有其十七段經文。第一聞咒滅罪。第二不墮三途。第三捨鬼神身。第四轉畜生身。第五得生勝處。第六倍勝前生。第七舉後證果。第八重顯勝名。第九摩尼讚德。第十淨金為諭。第十一廣顯流通。第十二能破惡趣。第十三安置處所。第十四顯能敬人。第十五塵影沾身。第十六廣除多苦。第十七總結授記。此即第一聞咒滅罪。
應受種種流轉生死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者。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獄。三破餓鬼。四破畜生。顯陀羅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羅身夜叉羅剎鬼神布單那羯吒布單那阿婆娑摩羅者。述曰。第三捨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二夜叉。三羅剎。四布單那。五羯吒布單那。六阿跋娑摩羅。言阿素洛者。經文所說多有不同。瑜伽論及佛地論說。天趣所攝。正法念經有二種。一鬼二畜生。如羅睺師子種也。依婆娑論言。修羅者(此云不端正也)為男則醜。為女則端正。以就男為名也。故名阿修羅也。今依伽陀樓炭經述之。伽陀經云。有天有鬼有畜三種不同。其修羅有五處。一在其地上諸山於中勢力最下。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華鬘。華鬘向下過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曰毘摩質多羅。各各統領無量阿修羅也。言毘摩質多羅王者。母是二禪中光音天種。為劫初之時。與諸天女於大海中洗浴。水觸其身遂失精氣。入於海中成一肉卵。經八千歲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頭。頭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猶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腳。號為劣天。此遊於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經八千歲生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有九頭。頭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腳。其形四倍大須彌山。純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諸天鬪諍。華嚴經云。如其不如。即入藕絲孔中以避其難。若據此說。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樓炭經云。在須彌山北海深四萬里。有阿修羅王。名沙多尸利。其城縱廣三百三十萬里。城有四門。一一門邊有三百阿修羅國。一一國亦有四門。一一門邊復有三十阿修羅小國。一切城壁七寶所成。有四種風持之。一者不可壞風。二者堅風。三者樹風。四者上風。此四種風持於城壁寄於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釋之。言夜叉者。此云輕捷。亦名勇健。言羅剎者。此云可畏。亦云暴惡。若是男名羅剎婆。若是女名羅剎儞。布單那者。此云臭惡。亦云熱病鬼。羯吒布單那者。此云奇臭。言阿跋娑摩羅者。此云顛病鬼。亦名形影。亦云轉筋。鬼神等身者總結其類也。言此陀羅尼者。有如是業皆悉消滅。
蚊虻龜狗蟒蛇一切諸鳥及諸猛獸一切蠢動含靈乃至蟻子之身更不重受者。述曰。第四轉畜生報也。
即得轉生諸佛如來一生補處菩薩同會處生或得大姓婆羅門家生或得大姓剎利種家生或得豪貴 最勝家生者。述曰。第五得生勝處。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勝族生。三顯生因力。日照三藏翻云。恒與諸佛俱。或生菩薩勝族。或生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剎利婆羅門稱為上族。剎利貴姓。婆羅門淨行姓也。不食辛穢。旃陀羅不得親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貴處生者皆由聞此陀羅尼故轉所生處皆得清淨者。述曰。第六倍勝前生。十方淨妙佛國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場之處皆由讚美此陀羅尼功德如是者。述曰。第七舉後證果。言菩提道場者。即摩竭提國寂滅道場。俱舍論云。於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皆於此座起金剛定。
天帝此陀羅尼名為吉祥能淨一切惡道者。述曰。第八重顯勝名。美其德也。
此佛頂尊勝陀羅尼猶如日藏摩尼之寶淨無瑕穢淨等虛空光焰照徹無不周遍若諸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復如是者。述曰。第九摩尼讚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寶者。亦云摩尼珠。亦云無價神珠。真諦三藏云。寶珠有其三種。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諭於佛寶。二水精珠者。諭於法寶。三吐金珠者。諭於僧寶。就此吐金諭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兩得千倍。中者投一兩得萬倍。上者投一兩金得無量倍。諭聲聞緣覺菩薩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復下中上。下者能雨寶滿半閻浮提。中者能雨寶滿一閻浮提。上者能雨寶滿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寶以為諭。為更無過上也。言寶者有六義。一難得。二清淨。三威德。四莊嚴。五最勝。六不變。又大智度論云。寶又有三種。一者人寶。二者天寶。三者菩薩寶。言人寶者。得清淨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飢除寒除熱除種種之苦。言天寶者。常逐天身輕而不重。與身不捨離。常與法語。言菩薩寶者。勝於天寶。今所說是菩薩之寶也。能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鏡見其面像。故以此寶為喻焉。
亦如閻浮檀金明淨柔軟令人憙見不為穢惡之所染著天帝若有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復如是乘斯善淨得生善道者。述曰。第十淨金為諭。言閻浮檀金者。大智度論云。金有多種。一切現在金不如佛在世金。一切佛在世金不如閻浮檀金。故以此金讚其德也。又說。其金在於水底光徹於外。輪王出世此金方現。
天帝此陀羅尼所在之處若能書寫流通受持讀誦聽聞供養能如是者一切惡覺皆得清淨者。述曰。第十一廣顯流通。文中有六意。一書寫。二流通。三受持。四讀誦。五聽聞。六供養。又依無上依經云。有十種受持。一書寫。二供養。三流轉。四諦聽。五自讀。六憶持。七自誦。八廣說。九思惟。十修行。前七得文。後兩得義。第八廣說通得文義。此有三人。前七是能持人。第八是能說人。後二能行人。能行但自利。能說但利他。能持通二種。前八是福德道。第九加行道。第十治障道也。
一切地獄諸苦悉皆消滅者。述曰。第十二能破惡趣也。言能如是書寫流通者。一切惡趣悉皆消滅。
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者。述曰。第十三安置處所有其四處。一幢上。二山上。三樓上。四窣堵波中。安置此四處。有其二意。一高顯。二清淨。
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者。述曰。第十四顯能敬人。有其六種。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五族姓男。六族姓女。有此六種。修行陀羅尼。
於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者。述曰。第十五塵影沾身。言如是等人乃至影沾身。所有諸罪皆悉消滅也。
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消滅不為罪垢之所染污者。述曰。第十六廣除多苦。所有如此惡業。若彼塵影沾身者。一切罪垢皆悉消滅。不能染污。
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述曰。第十七總明授記。言不退轉者。成就深心故名不退。依深心起勝進故名不轉。問曰。不退便足。何故更云不轉。答曰。不退者永斷勝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於修道中滅根本無明。不退者成就方便。不轉者成就般若。不退者成就十力。不轉者成就四無畏。不退者得初地菩提心不失因故。不轉者二地已上修行增長。是名不退轉差別。言阿耨多羅者無上。三者正藐者遍。三菩提者名覺。長耳三藏云。菩提有五種。一者發心菩提。二者伏心菩提。三者明心菩提。四者出到菩提。五者無上菩提。言發心菩提者。初發心於無量生死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從十信初心乃至十住。名發心菩提。言伏心菩提者。為斷分別煩惱降伏其心。行般若波羅蜜。從十住十行十迴向。此三賢位名伏心菩提。言明心菩提者。為觀三界平等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從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為明心菩提。言出到菩提者。為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滅一切煩惱。見十方諸佛。得無量忍出過到薩般若海。從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名出到菩提。言無上菩提者。為坐道場成等正覺。從十地乃至等覺妙覺。名為無上菩提。長耳三藏云。習種性已前名發心位。次三十心名伏心位。入初地至七地明心位。入後三地名出到位。無明種除名無上位。諸門分別如玄樞述。上來雖有十七段文不同。總是第七廣陳多福竟。
天帝何況更以多諸供具華鬘塗香末香寶幢幡蓋衣服瓔珞作諸莊嚴於四衢道造窣都波者。述曰。第八建塔尊人。此大節中有六段經文。第一持供造塔。第二安置神咒。第三呈恭修供。第四標人顯德。第五佛子住持。第六全身寶塔。此即第一持供造塔。文有三種意。一持供。二示處。三造塔。持供者。即華鬘瓔珞塗香末香寶幢幡蓋也。言示處者。即是四衢道中也。爾雅曰。一路謂之道。二路謂之旁。三路謂之逵。四路謂之衢。此即四達之道也。言造塔者。即於此處可建塔也。
安置陀羅尼者。述曰。第二安置神咒也。合掌恭敬旋遶行道歸依禮拜者。述曰。第三呈恭修供。文中有六意。一合掌。二恭敬。三旋遶。四行道。五歸依。六禮拜。言禮拜者。大智度論云。有其三種。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言下品禮者但合掌。中品禮者跪。上品禮者五體著地。此修敬之至也。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養者名摩訶薩埵者。述曰。第四標人顯德。若人能如是名摩訶薩埵也。此云大有情也。
真是佛子持法棟梁者。述曰。第五佛子住持。言真是佛子者。為能紹隆聖種故名佛子也。梁朝攝論云。佛子有其五義。一以大乘為種。二以般若為母。三以定為胎。四以大悲為乳。五以諸佛為父。所以名為佛子。真諦三藏云。成眾生身必須五事。一父二母三種子四胎五乳。若有父無母亦不得。若有父母無種子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無胎藏亦不得。若有父母種子胎藏無乳母亦不得生。要須具此五緣方始成子。今者佛子亦復如是。
又是如來全身舍利窣堵波塔者。述曰。第六全身寶塔。言舍利者。此云身也。窣堵波者是真塔。依涅槃經云。造塔有其四種。一輪王。二聲聞。三辟支佛。四如來。如此四種人應為起塔。又真諦三藏云。因緣說。明八種人應為起塔。一佛。二菩薩。三辟支佛。四阿羅漢。五須陀洹。六斯陀含。七阿那含。八輪王。言輪王塔者。一露盤見之不得禮拜。何以故。非聖塔故。須陀洹二露盤。斯陀含三露盤。阿那含四露盤。阿羅漢五露盤。辟支佛六露盤。菩薩七露盤。如來八露盤。問曰。何為造塔有此差別。答曰。有三意故。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佛者無上慈父。能生一切眾生二種身故。一者肉身。二者法身。肉身形像。法身智慧。言塔者墳墓也。安之在處。言父母者。但是寄生也。梵云設利羅。此云體也。即是舍利之體。今此塔中不須更安舍利。即是其舍利之塔也。與法華經供養塔無異也。上來雖有六段不同。總是第八建塔尊人竟。
爾時閻羅法王於時夜分來詣佛所到已以種種天衣妙華塗香末香莊嚴供養佛已者。述曰。第九靜息護持。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第一靜息嚴供。第二修敬歸依。第三述詞稱讚。第四隨逐守護。第五歎人護念。此即第一靜息嚴供。以種種天衣妙華種種供養也。問曰。既是鬼主。云何得衣以為供養。答曰。大智度論云。由方便見敬物皆言天衣。為此妙衣故名天衣。又云。為佛說法。諸天雨衣散華供養如來。所以一切眾及諸鬼神皆悉得之。既得衣已還用獻佛。故言種種天衣而以供養。遶佛七匝頂禮佛足者。述曰。第二修敬歸依。文中有二意。一行道。二禮拜。言行道者。即遶佛七匝也。提謂經曰。行道七匝者。以應七覺分度七世父母也。禮拜者。有其三品。如上所述。
而作是言我聞如來演說讚持大力陀羅尼者。述曰。第三述詞稱讚也。
我常隨逐守護不令持者墮於地獄者。述曰。第四隨逐守護也。
以彼隨順如來言教而護念之者。述曰。第五歎人護念。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九靜息護持竟。
爾時護世四天王遶佛三匝者。述曰。第十天王更請。此大節中有其兩段經文。第一天王修敬。初標天。後修敬。言標天者。即是四天王也。俱舍云。在須彌山第四層級。亦云住持雙山須上。其四天王在須彌山四面而住。樓炭經曰。須彌山東面有提頭賴吒天王城。以七寶莊嚴。七重城壁。七重行樹。其城四面有七寶池。此天身量長五百尺。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當彼天一日一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如是壽命五百歲。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其中。其提頭賴吒天王管二部鬼神。東弗婆提不令鬼神損害。言二部者。一乾闥婆。二毘舍闍。須彌山南面有毘樓勒叉天王城。亦以七寶。亦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樹。其城四面亦有七寶池。此天身量長五百尺。壽命同前。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彼天。其二部眾者。一鳩槃荼。二薛荔多。其毘樓勒叉管此二眾。於南贍部洲不令鬼神侵損。須彌山西面有毘樓博叉天王宮。亦以七寶所成。池樹城壁亦復如是。修中下品十善得生此中。亦管二部鬼神眾。擁護西衢那尼不令鬼神侵害。二部者。一龍。二富單那。北方毘沙門者。城壁身量壽命日月歲數並同。亦管領二部鬼神。擁護北欝單不令鬼神侵害眾生。言二部者。一夜叉。二羅剎。言修敬者。即是遶佛三匝也。提謂經云。三匝者。應三界滅三世罪。除三毒應三業也。
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廣說持陀羅尼法者。述曰。第二請宣持法。上來雖有兩段不同。總是天王更請文竟。
爾時佛告四天王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受持此陀羅尼法者。述曰。第十一如來正答。即此大節中文有六段經文。第一如來許說。第二顯短命位。第三潔淨剋時。第四明誦神咒。第五增壽除病。第六滅障壞苦。此即是第一如來許說。
亦為短命諸眾生說者。述曰。第二顯短命位者。有其三種。一慧命。二戒命。三壽命。言慧命者。般若經云。有為無漏聖慧修空不絕。以慧為命由不放逸生。十地論云。修空聖智生。戒命者。亦名淨命。勝天王般若經云。離四邪命故名淨戒。淨戒者由不破戒故。言壽命者。為識所持故名壽命。
當先洗浴著新淨衣白月圓滿十五日時者。述曰。第三潔淨剋時。
持齊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者。述曰。第四明誦神咒。
令短命眾生還得增壽永離病苦者。述曰。第五增壽除病。
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者。述曰。第六滅障除苦。上來雖有六段經文不同。總是第十一如來答說竟。
一切地獄諸苦亦得解脫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者。述曰。第十二略顯威嚴。此大節中有十七段經文不同。第一捨畜生身。第二現病得除。第三當病消滅。第四不墮惡道。第五得生淨土。第六不受胞胎。第七蓮華化生。第八常識宿命。第九咒土遺骸。第十誦持消供。第十一得生極樂。第十二證大涅槃。第十三延命受樂。第十四生十方國。第十五奉覲如來。第十六得飡妙義。第十七蒙尊受記。此則第一聞咒。捨畜生身也。即顯陀羅尼大神力也。
佛言告天帝若遇大惡病聞此陀羅尼即得永離者。述曰。第二現病得除。
一切諸病亦得消滅者。述曰。第三當病消滅。
應墮惡道亦得除斷者。述曰。第四不墮惡道。
即得往生寂靜世界者。述曰。第五得生淨土。
從此身已後更不受胞胎之身者。述曰。第六不受胞胎之身。
所生之處蓮華化生者。述曰。第七蓮華化生也。以陀羅尼力故得清淨化生之身。問曰。若化生者。何故後身菩薩而受胎生。答曰。為大利益而受胎生命。一切寂滅智菩薩是輪王種故。又為導引釋種令住正法故。又令一切眾生心起敬慕。捨邪歸正來趣佛道。亦令眾生起增上身。彼既是人我亦應爾。云何而不能得如是佛身修正法邪。若無姓族。眾生咸疑將為幻術為鬼為天不可知也。如外道矯言。過百劫後有大幻出食噉世間。是故菩薩息諸邪謗而受胎生也。又餘師說。為留身分故而受胎生。若受化生。纔生即滅。即無如燈焰滅無所見。是故受胎遺形令其供養。若作此釋恐將不當。何故契經說有化生金翅鳥取化生龍食之而充飢也。又云。此鳥取已唯有心存。大如人體云有遺形。應更詳之。食化生龍時由不死暫充飢也。
一切生處憶持不忘常識宿命者。述曰。第八常識宿命。此陀羅尼一聞已後。生生之中常識宿命也。
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極重罪業遂即命終乘斯惡業應墮地獄或墮畜生閻羅王界或墮餓鬼乃至墮大阿鼻地獄或生水中或生禽獸異類之身取其亡者隨身分骨以土一把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者。
述曰。第九咒土遺骸。初標惡因。後顯惡果。惡因極重。準薩遮尼乾子經云。為破塔壞寺。焚燒經像。費用三寶財物。謗三乘法言非聖法。障礙留難隱蔽覆藏。臨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訶責。說其過惡禁閉牢獄。或脫袈裟逼令還俗。策役驅使斷其命根。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起大邪見謗無因果。長時當行十不善業云云。至貪瞋等污父母比丘尼。污僧迦藍。破齊戒。飲酒食肉。惱亂眾生。輕毀三寶。此等諸罪後輕初重。從初為因總說重名。講者詳之。惡果之中不越三趣。地獄餓鬼及與傍生。輕重雖殊同名惡果。翻此生天。持咒修善也。
佛言若人能日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應消一切世間廣大供養者。述曰。第十誦持消供。真諦三藏解云。若無戒定慧而受他供養者名劫奪食。若有戒而無定慧名舉債食。由須還他。若有戒定無慧者名聽許食。具三學者名家法食。又解脫論云。四種受用。一盜受用。謂犯戒人。二負債受用。謂邪命人。三家財受用。謂精進人。四主受用。謂聖人受用。今持神咒人。每日讀陀羅尼二十一遍。應消一切世間廣大供養。如聖人受用堪為勝因也。
捨身往生極樂世界者。述曰。第十一得生極樂世界也。其極樂國者。即是阿彌陀佛國也。或云安養。或云安樂。其國乃地瑩七珍。池通八德。風搖樹響與天樂而齊鳴。水激波清將法音而同韻。是以十方調御金口讚揚。三世如來留心護念。總斯多義。因以為名。故名極樂國也。觀經曰。欲生極樂要須十念。求見彌陀修其三行。今者但有眾生。得聞此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然彌陀佛國有其二種。一為地前凡夫二乘人現變化淨土。二為地上菩薩現他受用報身淨土。此二種涅槃之後皆補處也。鼓音王經云。阿彌陀佛國壽命無量八十億劫當入涅槃。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有觀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等正覺。號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十號具足。國土如上。鼓音經云。阿彌陀佛有無量聲聞。國名清泰。縱廣十千由旬。父是輪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嚴。魔王名無勝。提婆達多名寂殆。侍者弟子名無垢稱。即明極樂國也。由斯入滅有觀音補處也。
若常誦念得大涅槃者。述曰。第十二證大涅槃顯功殊勝也。文有六種。一證大涅槃。二增壽快樂。三生諸佛國。四奉會勝人。五得飡妙義。六蒙授尊記。初明證大涅槃者。或云泥洹。翻云寂滅。或云靜息。真諦亦云大成就樂。慈恩三藏云。波利嚩喃。此云圓寂。究竟離生障死囂塵動故云圓寂。問云。涅槃以何為體。答曰。涅槃經說。一者性淨。二者方便。又唯識第十云。有四種涅槃。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三者無餘依。四者無住處。皆依真如離障建立二增壽快樂易見云云。三若常念誦此陀羅尼。命終之後生諸淨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一切佛剎作大光明。四者常與佛俱。五者諸佛讚育。六者而與授記。此文通講上下。罽賓國經文詳之。
復增壽命受勝快樂者。述曰。第十三延命受樂也。
捨此身已即得往生種種微妙諸佛剎土者。述曰。第十四生十方國也。前者直生極樂。今者更顯得生十方淨土。
  常與諸佛俱會一處者。述曰。第十五奉覲如來也。
一切如來恒為演說微妙之義者。述曰。第十六得飡妙義。
一切世尊即授其記身光照曜一切佛剎土者。述曰。第十七蒙尊授記。上來雖有十七段不同。總是第十二略顯威嚴竟。
佛言若誦此陀羅尼法於其佛前先取淨土作壇隨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種種草華散於壇上燒眾名香者。述曰。第十三示軌令持。此大節中有九段經文。第一示軌立壇。第二一心念佛。第三作母陀羅尼。第四明誦神咒。第五壇中雨華。第六能供多佛。第七如來讚歎。第八得證三昧。第九總結其儀。此即初也。文中有三。一標人。二示處。三供養。
右膝著地跪合掌一心念佛者。述曰。第二一心念佛。顯三業齊修。言右膝著地者身業也。一心者意業也。念佛者語業也。解如三密。觀佛三昧經云。若人念佛必得見佛。又涅槃經云。假使有人開王庫藏一月布施須者與之。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如有人一口念佛。增一阿含經曰。假使有以飲食湯藥以衣服臥具供養一切眾生經一百年功德無量無邊。不如一口念佛功德所如此辟之。又觀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法華經云。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能持淨戒故。又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今檀中心常念佛滅罪勝法。略而不述之。
作慕陀羅尼印屈其頭指以大母指壓合掌當其心上者。述曰。第三作母陀羅尼。此云印也。此身密門中百千契印此之一也。以如經文誦此陀羅尼一百八遍訖者。述曰。第四明誦神咒。或七遍。或二七遍。或三七遍。乃至一百八遍。此語密門中陀羅尼也。法如抄說。
於其壇中如雲雨華者。述曰。第五壇中雨華也。崛多三藏云。神咒陀羅尼集云。有散華印香水印。若作散華印而雨華者。此華能隨意所至供養十方世界。
  能遍供養八十八俱胝殑迦沙那庾多百千諸佛者。述曰。第六能供養多佛。此處大數也。諸佛乃知凡夫不可測。言那庾多者是其大數也。俱舍論云。始一無初故名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千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一俱低。十俱低為一末陀。十末陀為一那庾多。誦咒雨華。悉能供養如是諸佛也。
  彼佛世尊咸共讚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者。述曰。第七如來讚歎也。能紹隆大乘種性故名佛子也。
即得無障礙智三昧得大菩提心莊嚴三昧者。述曰。第八得證三昧。言無障礙智者。即無漏正體。親證理時周遍法界。故云無障礙智。其三昧者古譯。新翻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不沈不舉專注一境即是三昧。言菩提者此云覺。四智為性。成唯識論云。菩提即是四智相應心品為體。有集生之德故云大菩提心莊嚴。又華嚴經云。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能生一切諸法故。則為淨眼。悉能睹見邪正道故。則為勝宅一切眾生所歸依故。則為慈母增長一切諸菩薩故。則為大王。勝諸聲聞緣覺心故。則為大海。悉能容受諸功德故。則為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則為善種鉗。拔出一切煩惱刺故。則為利穎。能刺一切煩惱賊故。則為斤斧。能伐無智諸苦樹故。則為善友。能度無量生死難故。則為法鼓。覺悟長夜寢眾生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不橫死。菩薩摩訶薩得菩提心妙智慧藥。生死過患終不能害。善男子。譬如有執翳身藥。一切眾生所不能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翳身藥者。一切諸魔所不能見。善男子。如瑠璃寶。於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為所染。菩提心珠亦復如是。於百千歲住欲界中。不為五欲所染。以其性淨故。善男子。譬如一兩訶羅沙藥。變千兩銅以為真金。於彼藥分無所損減。菩提心藥亦復如是。除滅一切煩惱業障。得一切法同薩般若。煩惱惡業不能損減。譬如有人學大伎術。雖未究竟。諸餘工巧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學菩提心雖未究竟。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太子生已即為大臣之所尊重。菩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已即為一切聲聞緣覺所共尊重。為大悲故。譬如王子年雖幼少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亦復如是。譬如金剛。雖破小令一切眾寶猶不能及。菩提心亦復如是。雖小懈怠聲聞緣覺諸功德寶所不能及。譬如金剛猶能除滅諸貧窮苦。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雖小失威儀。猶能除此貧窮之苦。譬如金剛非常人之可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非小心眾生之所能及故。云得菩提心莊嚴三昧。
持此陀羅尼法應如是者。述曰。第九總結其義。上來雖有九段不同。總是第十三示軌令持竟。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眾生應墮地獄道令得解脫者。述曰。第十四標功授與。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不同。第一總結功能。第二惡趣清淨。第三現增壽命。第四付囑天帝。第五授與善住。此即第一總結功能。文中有三。一除地獄。二除餓鬼。三除畜生罪。
一切惡道亦得清淨者。述曰。第二惡趣清淨也。
復令持者增益壽命者。述曰。第三現增壽命也。
天帝汝去將我陀羅尼者。述曰。第四付囑天帝也。
授與善住天子滿其七日汝與善住俱來見我者。述曰。第五授與善住。上來雖有五段不同。總是第十四標功授與竟。上來雖有一十四段經文不同。總明第二聖教所說正宗分竟。
爾時天帝於世尊所受此陀羅尼法奉持還於本天者。述曰。此是第三依教奉行流通分。此大節中有十一段經。曰第一天帝釋還宮。第二授與善住。第三奉持願滿。第四解脫眾苦。第五住道增壽。第六讚其神力。第七持供報德。第八歡喜聽法。第九如來授記。第十正顯經名。第十一大眾流通。此則第一還宮也。
授與善住天子爾時善住天子授此陀羅尼已者。述曰。第二授與善住也。
滿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願滿者。述曰。第三受持願滿也。
應受一切惡道等苦即得解脫者。述曰。第四解脫眾苦也。
  住菩提道增壽無量者。述曰。第五住菩提道增壽。
甚大歡喜高聲歎言希有如來希有妙法希有明驗甚為難得令我解脫者。述曰。第六歎其神力。
爾時帝釋至第七日與善住天子將諸天眾嚴持華鬘塗香末香寶幢幡蓋天衣瓔珞微妙莊嚴往詣佛所設大供養以妙天衣及諸瓔珞供養世尊遶百千匝者。述曰。第七持供報恩。文中有二意。一持供。二旋遶。提謂經云。行道有其三品。謂上中下。上者百匝。中者三十匝。下者十匝。以應百年。
於佛前立踊躍歡喜坐而聽法者。述曰。第八歡喜聽法也。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而為說法授菩提記者。述曰。第九如來授記也。
佛言此經名淨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汝當受持者。述曰。第十正顯經名也。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者。述曰。第十一大眾流通也。良為調御弘宣人天信受故得深心。歡喜頂禮奉行。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