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疏卷中之本 釋吉藏撰 輸入者 曹亞琴 一校者 曹亞琴 二校者 陳香君 改稿者 毛小燕 觀緣門第三 所以有此門來者凡有八義。一者因緣一門略破生義。第二門廣破生義。今此一門凡有二義。一者結上略廣無生。二者舉非緣決破生義。具此四義破生乃周。是故要須三門。問初上二門云何略廣。答初門長行與偈具略。偈略者但明無自性門以破於生。長行略者以文略故。次門偈與長行二種俱廣。偈備開三門。長行即有三十四門。故名為廣。略廣求既無蹤故。此門初雙結二義。上求已無若必謂有生者故舉非緣決之。所以須備四義。故有三門。二者因緣門總就因緣中求果無蹤。次門別就因中撿果不得。今門別就緣中求果無生。則要須備三門方具總別觀也。三者經有二說。一者但作因名不作緣名。如六因十因。二者但作緣名不作因名。如四緣十緣。三者因緣兩說。如十二因緣。眾生隨名著名隨相著相。故初品具破因緣。次品破其因義。今門次破其緣。要窮此三病義乃圓。是故有三門也。四者因緣義總。預是佛法無非因緣。從第二門至於生門。此是因緣中別義。以因緣義總故貫在論初。但因緣中別出因果義故有第二第三兩門。所以別相明因果義者。因果是眾義綱維立信根本。故諸佛菩薩敷經說論。但為顯於因果。是故就總義中別明因果。所以有後二門。五者上有果無果門通破內外。今破四緣。正為破內。六者上二門撿無所生果。今撿無能生緣。七者為釋疑故來。初門略求生不得。次門廣撿生無蹤。或者云。若二門求生無蹤。何故佛說四緣生法。若四緣生諸法云何言畢竟無生。是故今明。佛所以說四緣生者。為明無生故說四緣生。如為令深識第一義故說世諦耳。汝聞四緣生不知無生。豈識生耶。既不識佛意豈識佛語。又四緣生只是無生。汝計四緣生則無生四緣於汝成生。非是四緣義也。今言破四緣者。無汝所計四緣。何時無佛因緣無生四緣。又此是外道迷權實義。論主為其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說四緣為表不四。不四為實四是方便。汝但知權四為實不知不四。既不知不四亦不識四。故權實俱迷則無二智。今示不四四為方便。四不四為實令外人生二智。即有自然無師智故得入佛知見得成佛。問論中何處有此意。答中論云。如諸佛所說真實微妙法。於此無緣法。云何有緣緣。下釋云。佛隨凡夫分別故說。實法可信隨宜之言不可為實也。又論主今欲攝用歸體即明從體起用。攝用歸體者明四緣畢竟空。即辨四不四義。既知四不四即明不四四。故是從體起用。三世佛唯有體用。故收入出生。故論主申此二條則一切義盡。問何故就四緣明收入出生耶。答四緣攝一切義盡故就此明之。問論文何處有此收入出生意耶。答觀性門中明有二諦。因世諦故有第一義。即收入義。因第一義故有世諦。即出生義也。外人聞四緣但住四不得收入。如窮子住立門外不肯入門。既不知收入豈悟出生。如長者往就窮子辨出生義也。又此論正申一乘。如叡師序令六道迴宗三乘改跡。今明四緣生六道三乘。若有六道果三乘果必從四緣生。四緣是能生。今求四緣生不得則無復六道三乘因。終歸於空常寂滅相。即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八者上二門末結言一切法空。然四緣攝一切法。外人疑云。若一切法空佛何故說一切法為四緣生耶。論破若是。經說應非。經說若是。論破應非。今請。論主會通經論是非。故今明。佛說空者明一切法畢竟空不言一切法自是有。畢竟空自是空。汝起空有二見。故謂經論相違。今論還申佛說一切法即是畢竟空意。故經論相成不相違也。問破四緣與破有果無果何異。答有同有異。所言同者。上破外人橫計有無。今破橫計四緣。此二但破而不取。是故言同。所言異者有無但出謂情。故破而不取。四緣既是佛教。則有收取之義。故與前異也。問此門為從能破立名。為以所破立名。答以所破立名。外人立有四緣。今以略廣二門求緣無蹤。從所破立名。故云觀緣門也。 就文亦三。初長行發起。第二偈正明門體。第三長行末總結齊法。 略廣眾緣法者第二明門體。凡三偈。開為二章。前二偈正就四緣中求果無生。第二偈舉非緣決破也。又初二偈破四緣中求果無蹤。後偈就非緣中撿果不得。故一切法無生。初又二。第一偈正標章門。次長行與偈釋章門。初偈又二。上半正破。下半呵責。釋略廣備如中論。有人言。總為因緣名之為略。離為四緣名之為廣。故中論題觀因緣品而後破於四緣。即是斯意。二者初門名之為略。次門目之為廣。今雙牒上略廣題示外人。上略廣二門就眾緣中求果無蹤。汝云何言果從四緣生。即是用前二門破今因緣生義。三者第二門名之為廣。此品撿之為略。故名略廣。四者開中云。前門會因。推之曰略。此品列緣。推之曰廣。此意明從所破立名。前品真作因名而就因中推之。故名為略。今品離為四緣。推果無從。故名為廣。五者直就此品自有廣略。因緣合推為略。因緣別撿為廣。下半呵責。可解。 瓶等下第二長行與偈解釋。就解釋為二。第一略釋。第二廣釋。略中初釋上半。若於二門中下次釋下半。問曰下第二廣釋。亦二。第一釋上半。次釋下半。釋上半為二。第一前釋初句中眾緣法三字。次釋略廣及第二句。所以不依偈次第釋者。欲明破立次第故前明於立。即是所觀。次辨於破。即是能觀。初又二。前問次答。外人所以作此問者。既聞上略廣眾緣無生。未知破何物緣意。謂破外道緣不破佛法四緣。以內外未分是故致問。而意謂有內法四緣生果不被破。故致斯問。又作論之體假問發起於答。亦不須作餘意。答曰四緣生諸法者第二答也。答意云。我上言略廣眾緣求生不得者。此是汝所計四緣耳。外道所計不足破也。就答為二。初偈本次長行。初偈為三。初句明四緣用。次句辨四緣體。下半列四緣名。問此偈與中論何故顛倒耶。答二論互舉一義。中論從名辨用後辨其體。此自末至本也。今前明其用。次辨其體。後列其名。從本至末也。長行但釋下半則兼釋上半。前牒下半四緣名。因緣者下釋四緣名。則釋上半四緣義。中論已出。餘未盡者今略明之。四緣六因能生所生體無廣狹。而有六因者作物不同故也。四緣得名有三。增上從果受名。以果是增上為增上作緣名增上緣。因緣當體立名。以攝五因為緣故名因緣。餘二因果通稱。心心法是詮次之法。故名次第。為次第作緣名次第緣。則從果立名。又云。用次第法為緣。從因立名。論文用前釋。緣緣者初緣字是心。謂心體是能緣之法。萬法為緣作緣名緣緣。從果立名。集師舊用。又解。一切法皆是所緣法。故名緣。此法能生心緣。故名緣緣。從境立名。論文用前。數論異者成論次第緣果。唯是心法。數通二聚。萬法境是緣。心又詫之復為一緣。從緣立名謂緣緣也。成論過去業及習因依因。此二力強。又從緣立名謂因緣也。六根生識勝於前境。亦從勝立名謂增上緣也。問四緣通三聚耶。答次第緣但是心。果通二聚謂滅盡定及無想定。定上四相遂定而來。雖與定俱不為心所求。非次第緣果也。雜心四句釋之。一無間而次第。初念定也。二無間非次第。初念定上四相也。三次第非無間。第二念定也。四非次第復非無間。第二念定上四相也。二定既非心法。乃是次第。不能開發後心故非緣也。後心果者故是定前心為緣。無想天非心所要。但任運而來。前心雖滅彼非次第也。前心乃非次第緣。是無想天增上緣也。心盡得無餘涅槃亦爾。但前心非是涅槃增上緣。所以然者無為是緣緣。不從四緣生也。次第緣最難解。有二十心不出四句。一非緣非次第。二亦緣亦次第。三緣而非次第。四次第而非緣。方便‧生得‧報生‧威儀‧此四心備四句。二煩惱心與工巧心此二心備三句。變化心唯備二句。無有一句也。現親心廣心章。問四緣幾通三性。答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緣果並通三性。因緣中有五因。須簡別之。四緣並通漏無漏。而遍報二因但有漏。四緣中凡聖備有。但因緣有具不具。如五因中說。四緣中次第緣。緣果隔世。緣緣增上緣亦隔不隔。四緣中心法能作四緣。色及不相應能作三緣。無為能作二緣。問法既具從四緣生。何故不具從六因生。答緣門是疏。又是總相明義故得云具從四緣生。因門是親。又別相明義則分別染淨法。如煩惱是染法必不從報因生。如無記等是淨法必不從遍因生。故無有一法備從因緣中五因生。問攝五因為緣名因緣者。亦攝三緣為所作因何故不名緣因。答若言緣因即濫恐謂四緣並為因。故不言緣因。問若言因緣亦謂六因並為因緣。答緣門是疏。可得爾也。因門是親。所以非類。問云何開所作因為三緣。答取一切法別生心義為緣緣。別取前後相生義為次第緣。取不障義為增上緣。增上緣與緣緣二果異者。緣緣果但心。增上緣果通三聚。又增上緣亂生果。緣緣生果不亂。如色是眼識緣緣一切法是意識緣緣。問幾義非次第緣。答有三種法。一無學最後心。二隔念心。三未來心。此三非次第緣。如雜心說也。文釋四緣即四別。易知也。 如是四緣皆因中無果下。自上以來釋偈本眾緣法三字竟。今釋略廣求果不可得。又開二。前釋廣求不可得。次釋略求不可得。此中以因緣別推名之為廣。因緣總推為略。所以作略廣者。一為根有利鈍。鈍者具須略廣方悟。利者開一便了也。又欲窮法邊底故備作二門。有人言。總五因為一因緣。將因緣望餘三緣。若因緣有果應離餘三緣。三緣有果應離一因緣。今謂。穀是牙正因。地水人功是其外緣。若穀子中先有牙者。應離地水人功等緣而有。若地水等緣中有者應離穀因而有。又如眼識以過去行業為因現在空明為緣。亦作此破。若於緣及因下第二次釋略義。即以總為略。謂總就穀子之因地水之緣求果不得也。如是一一中下廣釋前偈下半呵責門。 若果緣中無下。自上以來就四緣中求果無生。今第二偈舉非緣決之。上半牒下半決。決有四意。一者緣非緣俱無則應俱生。二俱應不生。三非緣應生。緣不生。四非緣不生。而緣生者非緣可無。緣應有也。問此中以何為非緣。答有三義。一者如泥是瓶緣乳非緣。二四緣為緣。微塵世性名為非緣。三責外四緣則成非緣。此三備得作前四難。望前三乘六道意者六道因無六道果而生六道。亦無三乘果應生三乘。三乘因中無三乘果而生三乘。亦無六道應生六道。而實不爾。故畢竟無三乘六道因果。故終當畢竟空盡成佛也。 長行云緣果空故下。品第三舉三空以齊法也。 十二門論疏卷中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