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大乘百法明門論後序 輸入者 陳香君 一校者 陳香君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陳香君 百法者。散於群經。具於瑜伽論。至世親師始出之以成論。乃逗機之教也。蓋教為機設機之色心優劣。暨年數之賒促不齊。致使聖賢施教廣略有異。而大旨無殊焉。然而瑜伽總百軸。而於初三軸。翻覆展演。六百六十餘法。奚翅二萬言。而此論僅一紙。言不滿五百。而該括無遺。則詞甚簡而義愈備。文不華而理愈精。至於入道之門修斷之序。染淨理事之交陳。則充然大備。於斯非具四無礙辯大總持門者。其能與於是乎。嗟夫。大賢憫物心切。務使人易知易從。而吾人為法者。固不可不知也。至於森然而諸法章。泯然而二我盡。則三乘聖賢之位可陛矣。逗機之教。豈加於是哉。或曰。聖凡天淵。恐不易致。若子之言。不幾於大而無返乎。曰予以聖賢之語。原聖賢之道為言耳。聖賢之道。由性而行之者也。聖賢乃盡夫性。凡愚乃具夫性。究盡具之分雖殊。而察盡具之性無異。性既均而不以道。責己責人者。彼己皆欺也。欺己之罪小。欺人之罪大。欺人之罪。又不若欺後多人之罪為尤大。後之人視前人。茍簡為說鈴。而展轉相襲。是使後人復欺後人也。若是則聖賢二利之道而不化。為名言章句者幾希。鳴呼。予寧冒大言之罪。而避欺人之罪。欲其無罪又何逃乎。按此論注。脫略訛謬大甚。茲略為補正。自備觀覽。適信官張君傑見而請置諸木。予嘉其篤於樂善。故從而書於紙尾也。 正德辛未歲正月既望普泰書於飛虹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