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輸入者 韓紅霞 校對者 韓紅霞 袁金花 改稿者 江 進 宋世錄者。劉裕字德輿。彭城都鄉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長七尺六寸。受東晉禪稱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飾過。興樂福之徒奢競日甚。文帝以問何侍中曰。范泰及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俗。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南。此賢達言實誠有讜。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對曰。中朝以遠難復盡知。渡江以來王道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超王謐等。或號絕群。或稱獨步。略數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無乏於時。慧遠法師云。釋氏之化無施不可。臣謂此說有契理奧何者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傳此風教已遍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圖澄入鄴。石虎殺戮減半。澠池寶塔放光。符健推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如豺虎。末節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萬夫。幾亂河謂面縛甘死以赴師厄。此豈非是內化被哉。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坐進曰。臣竊恐秦趙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并之計。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心。志在吞噬。亦無取於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已哉。帝悅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准此而談可謂至矣。法由人顯佛囑帝王。自是宋朝釋教隆盛。名僧智土鬱若稻麻。寶剎金輪森如竹葦。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諸譯人華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羅毘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毘曇論傳錄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結為宋代建康錄云。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釋寶雲 四部(十五卷經)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毘曇)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經論記)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毘曇集偈)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喻)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沙門釋惠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門釋法穎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論) 宋彌沙塞律三十四卷(見道惠宋齊錄。別錄云二十四卷此恐誤) 彌沙塞戒本一卷(見竺道祖錄)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錄)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廢帝榮陽王世。罽賓三藏毘尼師佛陀什。宋言覺壽。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壽以景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先是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來。未及翻譯。而顯遷化。京邑諸僧聞佛陀什既善此學。於是眾議請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什執梵文。于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寺沙門竺道生。東安寺沙門慧嚴等。更互筆受。參正文理。儀同侍中瑯琊王練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訖。仍於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並行於世。 普曜經八卷(第二譯。與蜀出竺法護翻本同文小異。見宋齊錄及祐皎傳記。或六卷四卷)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末經。見李廓錄) 生經五卷(見別錄) 廣博嚴淨經四卷(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錄。亦云廣博嚴淨不退轉經。亦云不退轉法輪經與晉世竺法護所譯阿惟越致遮經。同本別譯。名異文別)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毘羅三昧經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見東錄。祐云疑) 阿那含經二卷 四天王經一卷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一卷 一音顯正法經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經) 調伏眾生業經一卷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 法華三昧經一卷 淨度三昧經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涼州沙門釋智嚴。弱冠出家遊方博學。遂於西域遇得前經梵本齎來達到楊都。於枳園寺共寶雲出。嚴之神德備高僧傳。不復委載。 付法藏經六卷(見李廓錄) 佛所行讚經五卷經(於六合山寺出。見寶唱錄。或云傳馬鳴撰。見別錄唐七十卷) 新無量壽經二卷(於道場寺出。是第七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法護羅什法力等出者各不同。見道惠宋齊錄及高僧傳) 淨度三昧經二卷(法顯齎。梵本來。見竺道祖雜錄)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涼州沙門寶雲。少歷西方。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音訓釋。悉皆備解。後還長安復至江左。晚出諸經多雲刊定。華戎兼通言音允正。眾咸信服。初時關中有竺佛念善於宣譯。符姚二代猶擅其名。領會真文最為稱首。其江左翻傳譯梵為宋莫逾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嚴既遷化雲後濁宣。故不多載。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見寶唱錄及高僧傳) 右一部三十六卷。元嘉曇無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譯。本有四十卷。語小朴質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以讖涅槃品數疏簡。初學之者難以厝懷。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始有數本流行未廣。嚴後一時夜忽然夢見有一人形狀極偉。乃大厲聲而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率爾輕加斟酌。嚴既覺已懷抱惕然。旦乃集僧欲改前本。時有識者咸共止云。此蓋欲誡勵後人耳。若必茍違乖舛理者。何容即時方始感夢。嚴以為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精到之力。於後必當得見佛也。恐將來哲不知根元。故復記述。 雜阿毘曇心十卷(或十一卷)。 右十卷。文帝世。外國沙門伊葉波羅。宋言自在。於彭城為北徐州剌史王仲德譯。至擇品終緣礙未竟遂輟。 菩薩善戒經二十卷(於祇洹寺譯。第二出與讖所翻八卷者小異。見竺道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於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初伊葉波羅出至擇品停。今續譯都訖成三十三卷。見高僧傳)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是第二譯。與魏曇帝出者同。見高僧傳別錄寶唱錄等) 優婆塞五戒略論一卷(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論。見高僧傳及唱錄)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歸優婆塞戒。見高僧傳) 沙彌威儀一卷 經律分異記一卷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賓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元嘉年來達至來達乎建鄴。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分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今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不殺亦眾矣。寧在減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机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攣篇章。至如跋摩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天人之際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給隆厚。譯出前件經論記等常。於定林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華布席。唯摩所坐華釆更鮮。眾咸驚異。後還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終前預作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證第二果。付與弟子阿沙羅云。吾殃之後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并此土人也。又摩亡時徒眾並見一物其狀若龍。長一匹許。在尸側直上空。其遺偈云。前頂禮三寶。淨戒諸上座。濁世多諂曲。虛偽無誠信。愚惑不識真。懷嫉輕有德。是以諸賢聖。現世晦其跡。我求那跋摩。命行盡時至。所獲善功德。今當如實說。不以諂曲心。希望求名利。為勸眾懈怠。增長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諦聽。我昔曠野中。初觀於死屍。膖脹蟲爛壞。臭穢膿血流。繫心緣後處。此身性如是。常見此身相。貪蛾不畏火。如是無量種。修習死屍觀。放捨餘聞慧。依止林樹間。是夜專精進。正觀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猶如對明鏡。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轉身極明淨。清涼止是樂。增長大歡喜。則生無著心。變成骨鎖相。白骨現在前。朽壞支節離。白骨悉磨滅。無垢智熾然。調伏思相。我時得如是。身安極柔軟。如是方便修勝進轉增長。微塵念念滅。壞色正念住。是則身究竟。何緣起貪欲。知因諸妄生。如魚貪銘餌。彼及無量壞。念念觀磨滅。知彼所依處。從心猿猴起。業及業報果。依緣念念滅。心所知種種。是不別法相。是則思慧念。次第滿足修。觀種種法相其心轉明了。我於爾炎中。明見四念處。信行從事境。攝心緣中住。苦如熾然劍。斯由渴愛轉。愛盡如涅槃。普見彼三界。死炎所熾然形體極消瘦。喜自樂方便。身還漸充滿。勝妙眾相生。頂忍亦如是。是於我心起。真實正方便。漸漸略境界。寂滅樂增長。得世第一法。一念緣真諦。此第法忍生。是謂無漏道。妄相及諸境。名字悉遠離。境界真諦義。除惱獲清涼。成就三昧果。離垢清涼緣。不湧亦不沒。慧淨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純一寂滅相。非我所宣說。唯佛能證知。那波阿毘曇。說五因緣果。實義知修行。名者莫能見。說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修行眾妙相。今我不宣說。懼人起妄想。誑惑諸世間。於彼修利相。我已說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緣起。摩羅婆國界。始得初聖果。阿蘭若山寺。遁跡修遠離。後於師子國。村名劫波利。進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從是多留難。障修離欲道。見我修遠離。知是處空閑。咸生希有心。利養競來臻。我見如火毒。心生大厭離。避亂浮乎海。闍婆及林邑。業行風所飄。隨緣之宋境。於是諸國中。隨力興佛法。無問所應問。諦實真實觀。今此身滅盡。寂若燈火滅。 雜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於長干寺第二重譯。與前本大同小異)。 摩德勒伽毘尼十卷(一云薩婆多毘尼。元嘉十二年於秣陵平樂寺出。見道慧宋齊錄)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集一卷 龍樹菩薩勸發諸王要偈一卷 請聖僧浴文一卷(並見高僧傳及別錄)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師僧伽摩。宋言眾鎧。元嘉十年屆自建鄴。善律藏明雜心。彭城王劉義康崇其戒範。請以為師。名重京邑道場。慧觀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出。未及繕寫。更重請翻。寶雲傳語。觀自筆受。一周乃訖。其後相續出聖摩德勒伽等。 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法顯齎來。見道慧宋齊錄) 眾事分阿毘曇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元嘉二十年。於道場寺譯。慧觀筆受。見道慧僧祐法上等錄) 央掘魔羅經四卷(亦道場寺出。見道慧宋齊及僧祐法上別錄等)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辛寺譯。是第三出。與漢世竺大力吳世謙所出本起瑞應等本大同文少異見始興及僧祐李廓等錄)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見別錄祐錄云一卷)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見李廓錄) 現在佛名經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為南譙王劉義宣譯。亦名華敷現在佛名。見始興錄及高僧傳) 菩薩行方便神通變化經三卷(見李廓錄) 淨度三昧經三卷(見李廓錄) 相續解脫了義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錄) 大法鼓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及別錄等)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見李廓錄)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於丹陽郡譯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道慧宋齊錄祐廓同) 無量壽經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譯見道慧宋齊錄與康僧鎧支謙白延竺法護羅什竺法力寶雲等所出本大同廣略文異) 賓頭盧突羅闍為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般泥洹經一卷(孝建元年於辛寺譯是第二出或無般字與晉世竺法護雙卷泥洹大同小異見道慧宋齊錄) 八吉祥經一卷(元嘉二十九年於荊州為司空南譙王譯是第二出與吳世支謙出者小異見僧祐及寶唱錄) 無憂王經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吳錄) 出無量持門經一卷(見吳錄) 三小劫經一卷(見別錄) 四食經一卷(見別錄)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迦留陀伽譯者小異見舊錄) 十二頭陀經一卷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第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三因緣經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 罪福報應經一卷 六齋八戒經一卷 十三頭陀經一卷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品學法經一卷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申兜本經一卷(或申日) 舅甥經一卷(出生經) 那先經一卷(異出本) 日難經一卷(一云越難經) 君臣經一卷(出生經) 鞞摩肅經一卷 鸚鵡經一卷(出中阿含) 負債為牛經一卷(出生經) 那賴經一卷(出生經) 二僑生經一卷(出出曜經) 釋摩男本經一卷 阿蘭那經一卷 老母經一卷 樹提伽經一卷 阿遫達經一卷 大意經一卷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 阿難見伎樂啼哭無常經一卷(出雜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一卷 佛往慰迦葉病經一卷 請般特比丘經一卷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一卷(一云時)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經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經一卷(出生經)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雜藏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菩薩訶欲經一卷(第二出) 阿彌陀經一卷 諸法無行經一卷 貧子須賴經一卷(見李廓錄) 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墮珠著海中經一卷(出生經)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一卷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一卷(出大十二門經)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已上不注諸錄者並見別錄)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譯見僧祐錄) 二藏法師自述喻一卷(見雜錄) 右七十八經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救濟那跋陀羅。宋言功德賢。善大乘學。時人亦稱為摩訶乘。亦云衍。元嘉十二來至楊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劉義康南譙王劉義宣。並師事之。敕住只恒寺。仍請令譯雜阿含等。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後隨譙王鎮撫荊州。復於寺又出無憂王等經。前後所翻凡百餘卷。多是弟子法勇傳語。譙王嘗請講華嚴經。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懷愧嘆。即專係心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其前曰。何故憂耶。陀因稽顙具以意對。其人答曰。無所多憂。即便以劍易於陀處更安新頭。語今迴轉訖因問曰。得無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道義備領宋言。於是就講辯注若流。後還楊都。屬帝讌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未及淨髮白首皓然。帝遙望見顧謂尚書謝莊等曰。摩訶衍師聰明機解。但老期將至。朕試問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帝迎謂之曰。摩訶乘師今日不負遠來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訶乘。師即應聲答曰。貧道慕化遠歸帝京。蒙供養來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無餘期唯一死在。帝大賞悅嘉其機辯。敕陀進近御筵而坐。舉朝屬目榮而美之。兼工咒術。備在僧傳。不復委載。祐錄止云。賢譯出經七十三卷。得知不盡。今案眾錄之悉具列之。 禪祕要經三卷(亦云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祇洹寺譯見祐錄)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見祐及唱錄)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出深功德經亦云普賢觀經。見祐錄) 虛空藏觀經一卷(亦云觀虛空藏菩薩經。亦直云虛空藏菩薩經。見道慧及祐等錄) 諸法勇王經一卷(見李廓錄)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 轉女身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 郁伽長者問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已上六經。並見李廓魏世錄)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賓三藏禪師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連眉。為人沈邃甚有慧鑒。常有善神潛形密護。每之國境神必託夢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遊方教化為志。習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燉煌即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捺千株開園百畝。禪眾濟濟趣者如雲。元嘉年初來到建。鄴屆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譯禪經及以神咒。兼復傳畫迦毘羅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則也。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無量壽觀經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門畺良耶舍。宋言時稱。性剛直寡嗜慾。善三藏學。多所識知。尤工禪思。元嘉年初達京邑。帝深加賞。敕在鍾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經是轉障之祕術。淨土之洪因。常受持諷誦。故沙門僧含祈請譯出。含躬筆受。並見道慧宋齊錄及高僧傳。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譯者小異) 外國傳五卷(竭自遊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黃龍國沙門曇無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釋僧猛等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十餘年。自外並化。唯竭隻還於罽賓國寫得前件梵本經來。元嘉末年達于江左。即於楊都自宣譯出。見王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錄。白著行記五卷。 治禪病祕要法經二卷(孝建二年於竹園寺出。或無經字。見道祖魏錄僧祐寶唱等錄又載) 淨飯王般涅槃經一卷(第二出) 八關齋經一卷(異出本) 普明王經一卷 佛大僧大經一卷 生死變識經一卷 忿和檀王經一卷 長者音悅經一卷 賢者律儀經一卷 進學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 耶祇經一卷 摩達經一卷 五百梵志經一卷 旃陀越經一卷 五反覆大義經一卷 迦葉禁戒經一卷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 五苦章句經一卷 釋種問優婆塞經一卷(出雜阿含)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菩薩誓經一卷 中陰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鍾山定林上寺出。見祐錄。亦云大愛道經) 摩夷比丘經一卷 梵摩皇經一卷 優婆塞五法經一卷 五恐怖世經一卷 末羅王經一卷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觀世音觀經一卷(見僧祐錄) 諫王經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經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經)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為耆域術慢。或云弟子戲誕經。上來不注見處者。並出別錄)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終為元魏滅。京聲竄竊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絕妻孥淡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譯前件雜要眾經。既諷習久對眾弘宣。臨筆綴文曾無滯礙。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資贍隆厚見高僧傳。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見道慧宋齊錄)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見僧祐錄)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功德直。以大明六年。於荊州為沙門釋玄暢譯。暢刊正文義辭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傳至于今。 藥師琉璃光經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名灌頂經。出大灌頂經。祐錄注為疑房勘婆羅門本合有梵本神言小異耳) 商人求財經一卷 僧王五天使經一卷(疑僧字)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經) 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云解怠耕兒經) 釋迦畢罪經一卷(一本作家字出生經) 貧窮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 殺身濟賈人經一卷(出六度集)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一卷(出阿含) 譬喻經一卷 請賓頭盧法經一卷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一云水光經) 咒願經一卷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 學人亂意經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出增一阿含) 竊為沙門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與安陽侯出者小異大本同)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出曜經) 獵師捨家學道事經一卷(出出曜經) 瞿曇彌經一卷 旃闍摩梵志謗佛事經一卷(出生經)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一卷 真偽沙門經一卷(或直云真偽經)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亦云小般泥洹經。亦云泥洹後變異經。亦云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經出雜阿含。自他無注。並見別錄)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門釋慧簡於鹿野寺出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一部二卷。廢帝世。大明七年。律師釋僧璩於楊都中興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見僧祐三藏記。 十誦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始年出) 十誦律羯磨雜事并要用一卷(太姶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師釋法穎於楊都長干寺依律撰出。盛行江左便見祐三藏記及寶唱錄。 無盡意經十卷 海意經七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寶但經五卷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太始年於廣州譯第三出與晉世竺法護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經一卷(亦云賢人明律經)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見始興僧祐出三藏記及寶唱等三錄。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亦云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右一經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沙門翔公於南海郡出。見道安及始興錄。僧祐三藏記亦載。 瓔珞本業經二卷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 右二經合三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云。沙門釋道嚴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並載。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名空淨大感應三昧經) 車匿經一卷(亦名車匿本末經) 勸進學道經一卷(與梁史共出亦名勸進經) 梵女首意經一卷(亦名首意女經)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云。沙門釋勇公出。見始興及趙錄。法上錄亦載。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一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與晉世竺法護順權方便經同本異出)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晉世竺法護文殊行律同本異出) 右二經合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云。沙門釋法海出。見始興錄。法上錄亦載。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逮慧三昧經) 右一經一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沙門釋先公出。見趙錄。及法上錄亦載 決正四部比丘論二卷 右一部二卷。昇明元年沙門釋道儼依諸律撰出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