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業相應品第二(有十經)(初一日誦1

鹽喻‧和破‧度,羅云2‧思‧伽藍,
伽彌尼‧師子,尼乾3‧波羅牢。

(一‧一)中阿含4業相應品鹽喻經5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6,如是,不行梵行7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8飲耶?」
答曰:「如是,世尊!」
「所以者何?鹽多水少,是故能令鹹不可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9。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10中,欲令水鹽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兩鹽少,是故不能令鹽叵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羊。云何有人奪取他羊?謂奪羊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勢;彼羊主者,貧賤無力,彼以無力故便種種承望,叉手11求索而作是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12!』是謂有人奪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云何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謂竊羊者貧賤無勢,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縛竊者,還奪取羊,是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云何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謂負債人貧無力勢,彼貧無力故,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是謂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云何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謂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彼以是故,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是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鹽喻經第一竟13(千三百五十一字14

(一二)中阿含業相應品和破經15第二(和,乎過反16)(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羇瘦17迦維羅衛18,在尼拘類園19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20與比丘眾俱,從於中食後有所為故,集坐講堂。是時,尼乾21有一弟子,釋種,名曰和破22,中後23彷徉至尊者大目揵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問如此事:「於和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24?」
和破答曰:「大目揵連!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揵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25時,世尊靜處宴坐26,以淨天耳27出過於人,聞尊者大目揵連與尼乾弟子釋和破共論如是。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
世尊坐已,問曰:「目揵連!向與尼乾弟子釋和破共論何事?復以何事集坐講堂?」
尊者大目揵連白曰:「世尊!我今日與比丘眾俱,於中食後有所為故,集坐講堂。此尼乾弟子釋和破中後彷徉來至我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我問如是:『於和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尼乾28弟子釋和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揵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世尊!向與尼乾弟子釋和破共論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講堂。」
於是,世尊語尼乾弟子釋和破曰:「若我所說是者,汝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問我:『沙門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我所說,汝若能受者,我可與汝共論此事。」
和破答曰:「沙門瞿曇!若所說是,我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我若有疑,當問瞿曇:『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沙門瞿曇所說,我則受持,沙門瞿曇但當與我共論此事。」
世尊問曰:「於和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煩熱29、憂慼,彼於後時不善身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無明行、漏、煩熱、憂慼,彼於後時不善無明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云何,和破!如是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
和破答曰:「瞿曇!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護,我不見是處,因此生不 善漏令至後世。」
世尊歎曰:「善哉!和破!云何,和破!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彼無明已盡,明已生,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30,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331,身壞命終,壽已畢訖,即於現世一切所覺便盡止息,當知至竟冷32。猶如,和破33!因樹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來斫彼樹根,段段斬截,破為十分,或為百分,火燒成灰,或大風吹,或著水中,於和破意云何?影因樹有,彼影從是已絕其因,滅不生耶?」
和破答曰:「如是,瞿曇!」
「和破!當知比丘亦復如是,無明已盡,明已生,彼無明已盡,明已生,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身壞命終,壽已畢訖,即於現世一切所覺便盡止息,當知至竟冷。和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脫34,便得六善住處35。云何為六?和破!比丘眼見色,不喜不憂,捨求36無為,正念正智。和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脫,是謂得第一善住處。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憂,捨求無為,正念正智。和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脫,是謂得第六善住處。和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脫,得此六善住處。」
和破白曰:「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得六善住處。云何為六?瞿曇!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喜不憂,捨求無為,正念正智。瞿曇!多聞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是謂得第一善住處。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憂,捨求無為,正念正智。如是,瞿曇!我聞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是謂得第六善住處。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得此六善住處。」
於是,和破白世尊曰:「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解。瞿曇猶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發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見於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為我無量方便說法現義,隨其諸37道。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38!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世尊!猶如有人養不良馬,望得其利,徒自疲勞而不獲利。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癡尼乾不善曉了,不能解知,不識良田39而不自審,長夜奉敬供養禮事,望得其利,唐苦無益。世尊!我今再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世尊!我本無知,於愚癡尼乾有信有敬,從今日斷。所以者何?欺誑我故。世尊!我今三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釋和破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和破經第二竟40(一千五百二字41

(一三)中阿含業相應品度經42第三(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度處異姓、異名、異宗、異說,謂有慧者善受、極持而為他說,然不獲利。云何為三?或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43。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44。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無因無緣45
「於中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問:『諸賢!實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耶?』彼答言:『爾。』我復語彼:『若如是者,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46。如是,諸賢皆是不與取47、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諸賢!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見如真者,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48。諸賢!若於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無正智,則無可以教。』如沙門法如是說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門、梵志。
「於中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問:『諸賢!實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耶?』彼答言:『爾。』我復語彼:『若如是者,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如是,諸賢皆是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諸賢!若一切皆因尊祐造,見如真者,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諸賢!若於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無正智,則無可以教。』如沙門法如是說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門、梵志。
「於中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無因無緣者,我便往彼,到已,即問:『諸賢!實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無緣耶?』彼答言:『爾。』我復語彼:『若如是者,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無因無緣故。如是,諸賢皆是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無因無緣故。諸賢!若一切皆無因無緣,見如真者,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諸賢!若於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無正智,則無可以教。』如沙門法如是說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門、梵志。
「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若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皆無能伏,皆無能穢,皆無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謂有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復有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
「云何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是謂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是謂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
「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49,因更樂便有覺50。比丘!若有覺者便知苦如真,知苦集51、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會苦52、愛別離苦53、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54,是謂知苦如真。云何知苦集如真?謂此愛受55當來有56樂欲,共俱求彼彼有57,是謂知苦集如真。云何知苦滅如真?謂此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斷無餘,捨、吐盡、無欲、滅、止、沒,是謂知苦滅如真。云何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58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是謂知苦滅道如真。比丘!當知苦如真,當斷苦集,當苦滅作證,當修苦滅道。若比丘知苦如真,斷苦集,苦滅作證,修苦滅道者,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59。」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度經第三竟60(千一百八十四字61

(一四)中阿含業相應品羅云經62第四(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63
爾時,尊者羅云64亦遊王舍城溫泉林65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溫泉林羅云住處。尊者羅云遙見佛來,即便往迎,取佛衣缽,為敷坐66具,汲水洗足67。佛洗足已,坐羅云座。
於是,世尊即取水器,瀉68留少水已,問曰:「羅云!汝今見我取此水器,瀉留少水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少,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復取此少水器,盡瀉棄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少水器,盡瀉棄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盡棄,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復取此空水器,覆著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覆,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復取此覆水器,發令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覆水器,發令仰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仰,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69慚不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羅云!猶如王有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70、脊、脅、項71、額、耳、牙,一切皆用,唯護於鼻。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猶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身,一切皆用,唯護於鼻。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復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羅云!我說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無惡不作。如是,羅云!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我說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於是,世尊即說頌曰:

「人犯一法,謂妄言是;
不畏後世,無惡不作72
寧噉鐵丸,其熱如火;
不以犯戒,受世信施73
若畏於苦,不愛念者;
於隱顯處,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已作今作;
終不得脫,亦無避處。」

佛說頌已,復問羅云:「於意云何?人用鏡為?」
尊者羅云答曰:「世尊!欲觀其面,見淨不淨。」
「如是,羅云!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74
「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作身業。
「羅云!若汝已作身業,即觀彼身業: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為淨?為不淨?為自?或75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善知識、梵行人所,彼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過說,慎莫覆藏,更善持76護。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晝夜歡喜,住正念正智,口業亦復如是。
「羅云!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77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過去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過去意業。
「羅云!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未來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未來意業。
「羅云!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在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在意業。
「羅云!若有過去沙門、梵志、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羅云!若有未來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羅云!若有現在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羅云!汝當如是學:我亦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
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身業、口業、意業,羅云!
善、不善法,汝應常觀。
知已妄言,羅云莫說,
禿78從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空無真實,
謂說妄言,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正覺之子,
是沙門法,羅云當學。
方方豐樂,安隱無怖,
羅云至彼,莫為害他。」

佛說如是,尊者羅云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羅云經第四竟79(一千八百三十二字80

(一五)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81第五(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82,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殺生,極惡飲血,其欲傷害,不慈眾生,乃至蜫蟲。二曰不與取,著他財物以偷意取。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83,親犯如此女,是謂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妄言,彼或在眾,或在眷屬,或在王家,若呼彼問,汝知便說;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為己為他,或為財物,知已妄言。二曰兩舌,欲離別他,聞此語彼,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離者復離;而作群黨,樂於群黨,稱說群黨。三曰粗言84,彼若有言,辭氣粗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說如是言。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是謂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85曰貪伺,見他財物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懷憎嫉而作是念:彼眾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其欲令彼受無量苦。三曰邪見,所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86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彼多聞聖弟子如是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掉87、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慈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88者,必得阿那含89,或復上得90。如是,悲、喜心與捨91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捨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捨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捨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若有如是行捨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思經第五竟92(一千七十四字93

(一六)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94(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伽藍園95,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96,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97林中。
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98,出家學道,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99。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伽藍人,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各從座100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但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亦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我等聞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世尊告曰:「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101。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云何102為三?伽藍!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貪者為貪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恚者為恚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癡者為癡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修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粗言,斷粗言,若有所言,辭氣粗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粗言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103、法說、義說、止息說104,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恚,斷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嫉恚淨除其心。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105,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掉、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伽藍!我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106,如是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伽藍白世尊曰:「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至107天上。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盡壽108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伽藍經第六竟109(一千九百八十七字110

(一七)中阿含業相應品伽彌尼經111第七(伽音,巨羅反112。))(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那難陀園113,在牆村114
爾時,阿私羅天有子名伽彌尼115,色像巍巍,光耀煒曄,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
阿私羅天子伽彌尼白曰:「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若眾生命終者,彼能令自在往來善處,生於天上。世尊為法主,唯願世尊使眾生命終得至善處,生於天中!」
世尊告曰:「伽彌尼!我今問汝,隨所解答。伽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彼命終時,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汝等男女,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汝等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天上耶?」
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及生天上者,是處不然。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大重石擲著水中,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願石浮出116。』伽彌尼!於意云何?此大重石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而當出耶?」
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天上者,是處不然。所以者何?謂此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
「伽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彼命終時,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汝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汝等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當至惡處,生地獄中。』伽彌尼!於意云何?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惡處,生地獄中耶?」
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生117惡處,生地獄中者,是處不然。所以者何?伽彌尼!謂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昇上,必至善處。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沈下,酥油浮上。
「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118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彼命終時,謂身粗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彼命終後,或烏鳥啄,或虎狼食,或燒或埋,盡為粉塵。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為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緣此,自然昇上,生於善處。伽彌尼!彼殺生者,離殺、斷殺,園觀之道119、昇進之道、善處之道。 伽彌尼!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者,離邪見,得正見,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云何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伽彌尼!是謂復有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
佛說如是,伽彌尼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伽彌尼經第七竟120(千二百一十三字?1

中阿含經卷第三(一萬二百四十七字?2


1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2「云」,明本作「雲」
3「乾」,明本作「揵」。
4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5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若作不善業,且不修身、戒、心、慧,則受苦果地獄之報;作不善業,但修身、戒、心、慧,則受輕微苦果現法之報。並以鹽水、奪羊、負債三譬喻之。增支部(A. 3. 99. Lonaphal ◎鹽果)。
6「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巴利本作Yatha yatha yam puriso kammam karoti tatha tatha tam patisamvediyati,其意為:如此如此彼人作業,他自受如是如是﹝報﹞。
7梵行(brahma-cariya)(巴)、(brahma-carya)(梵),譯為淨行,婆羅門指斷除一切淫欲等不淨之行。佛教指斷除貪、瞋、癡方為淨行,方得盡苦。
8「叵」,宋、元、明三本均作「不可」二字。
9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於現世即受到苦果報應。
10恒水:指恒河之水。
11叉手:即合掌,印度致敬法之一種。
12「可見還羊,若見與直」,巴利本(A. vol. 1, p, 252)作:「給我羊,或給羊的代價!」。「直」通「值」。
13明本無「鹽喻經第一竟」六字。
14宋、元、明三本均無「千三百五十一字」七字
15本經敘說佛聞目揵連與尼乾弟子釋和破共論護身口意之比丘是否生不善漏令至後世之事。佛為和破說:比丘有不善身口意行、漏、煩熱、憂慼者,後時不善身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佛又說:如是正心解脫,比丘便得「六善住處」。六善住處,即六根六境相對時不喜不憂,捨求無為,得正念正智。是後,和破離棄尼乾子,歸依佛法僧。增支部(A. 4. 195. Vappa ◎和破)。
16「和乎過反」,宋、元二本均作「和音乎過反」五字,明本作「和乎過切」。
17釋羇瘦(Sakkesu)(巴),為一釋迦族之國。(Su)(瘦)為於格複數語根,意為:於釋迦族中。
18迦維羅衛(Kapilavatthu)(巴),又作迦毘羅衛。「迦」,宋、元、明三本均作「加」。
19尼拘類園(Nigrodharama)(巴),位於迦毘羅衛城外。園內有釋迦族為佛陀所建之精舍。
20大目揵連(Mahamoggallana)(巴)、(Maha-maudgalyayana)(梵),佛譽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大二‧五五七中)。「揵」,麗本作「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21尼乾(Nigantha Nataputta)(巴)、(Nirgrantha jnataputra)(梵),六師外道之一,較世尊稍早出世,改革摩訶毘羅(Mahavira)(梵)之宗教,而成為耆那教教祖。「乾」,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22和破(Vappa)(巴),又作婆破、婆敷。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一經(大二‧五五七上)作:「我聲聞中……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
23中後:正午之後。
24「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巴利本作 Idha assa Vappa kayena samvuto vacaya samvuto manasa samvuto avi jjaviraga vijjuppada passasi no tvam Vappa tam thanam yatonidanam purisam dukkhavedaniya asava assaveyyum abhisamparayanti?(和破!有人在此世護身、護語、護意,遠離無明而生起明,由此因緣,其人於未來世,可能受苦,可能流諸漏。和破!你可曾見過此道理否?)
25「後」,宋、元、明三本均作「彼」。
26靜處宴坐:於閑靜之處獨坐禪思。
27淨天耳:即天耳通。
28「乾」,麗本作「揵」,今依據卍正藏改作「乾」。大正本亦作「乾」。
29宋、元、明三本均無「熱」字。
30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參考雜阿含卷十三第三三○經(大正‧卷十二‧二九二經):「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即如實知此身之最後邊(臨終前)所生之感覺或感受。
31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參考雜阿含卷十三第三三○經(大正‧卷十二‧二九二經):「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即如實知壽命之最終點所生之感覺或感受。
32「竟冷」,巴利本作sitibhavissanti(成為清涼,成為冷靜。)「冷」,明本作「令」。
33「猶如和破」,明本作「和破猶如」。
34「正心解脫」,巴利本作 sammavimutticitta(心正解脫),即心完全解脫。
35「六善住處」,巴利本作 cha satatavihara(六常住),即六根不著六塵,安住於正念正智之生活狀態。
36捨求(upekkhaka)(巴),謂無愛、惡之心理狀態
37「其諸」,宋、元、明三本均作「甚深」。
38優婆塞(upasaka)(巴),即篤信佛教的在家男子。又作近事男。
39良田:謂可種植善業之福田,此處指三寶。
40明本無「和破經第二竟」六字。
41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五百二字」六字。
42本經敘說沙門梵志中,有三種主張,謂人所為一切皆因(一)宿命造(二)尊祐造(三)無因無緣。佛斥為邪說妄見,並開示自知自覺之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者便知苦集滅道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能以正智而得苦際。增支部( A. 3. 61. Tittha ◎度處)。
43「宿命造」,巴利本作 pubbe katahetu(其因為於前世所作業。)
44「尊祐造」,巴利本作 issara-nimmana hetu(其因為自在天創造。)
45「無因無緣」,巴利本作 ahetu-appaccaya(由於無因、無緣。)
46「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巴利本作Tena hi ayasmanto panatipatino bhavissanti pubhe katahetu.其意為:尊者!既然如此則前世作因故,﹝今世﹞應當殺生。
47不與取:別人未曾給與而自動去取,與「偷盜」同義。
48「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巴利本作 na hoti chando va vayamo va idam va karaniyam idam va akaraniyam ti. 其意為:對於﹝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不得由﹝自己的﹞願望或精進。即由於宿命所造之因,作與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願及方便(精進)能左右它。
49「更樂」,巴利本作 phassa(觸)。
50「覺」,巴利本作 vedana(受)。
51「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巴利本作 samudaya(集)。
52怨憎會苦:與怨憎者共處之苦。
53愛別離苦:與所愛者分離之苦。
54五盛陰苦:由於五蘊之存在而感受之苦。又作五蘊盛苦、五陰苦、五取蘊苦。「五蘊」指色、受、想、行、識。
55愛(tanha)(巴)。「受」,巴利本作 upadana(取)。
56當來有:未來世之「有」。有(bhava)(巴),指欲有、色有、無色有。
57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參考雜阿含卷九第二三五經(大正‧卷九‧二三三經):「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58八支聖道(ariya-atthan gikamagga)(巴),又作八正道,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一)正見,正確之見解及思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無欲覺、恚覺及害覺。(三)正語,又作正言,正確之話語,即離妄言、兩舌、粗言、綺語等。(四)正業,又作正行,即正當之職業,離殺生、不與取等。(五)正命,即正當之生活方式,捨咒術等邪命,如法求取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諸生活具。(六)正精進,又作正方便,即正當之努力。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未生之善法令生起。(七)正念,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之四念處。(八)正定,即正確之禪定,離欲、惡不善法,入於清淨之禪定。
59「際」,宋、元、明三本均作「除」。
60明本無「度經第三竟」五字。
61宋、元、明三本均無「千一百八十四字」七字。
62本經敘說佛取水器瀉出而留少水以喻道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將水器覆著地上用喻道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以此種種喻,教誡羅云,若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慚不愧,則道性漸少至空。並以王象入陣鬥譬喻之。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淨或不淨,比喻人亦當如是反省,觀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所作三業之淨不淨、為自或為他,而後當行則行,當捨則捨。中部(M. 61. Ambalatthika-Rahulovadasuttam 教誡羅睺羅菴婆蘗林經)。
63竹林迦蘭哆園(Veluvana Kalandakanivapa)(巴),又作竹林精舍。kalanda (迦蘭哆),謂栗鼠nivapa。謂飼養處。
64尊者羅云(Ayasmant Rahula)(巴),即羅睺羅,為佛陀在俗家時所生子。增一阿含弟子品第六經(大二‧五五八上)佛譽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云比丘是。」
65溫泉林(Tapodarama)(巴),位於王舍城舊址附近,至今仍有溫泉。昔時此處有一溫泉精舍。
66「坐」,宋、元、明三本均作「座」。
67汲水洗足:此處指羅睺羅為佛陀洗足,在印度此為對長者禮貌之表示。
68「瀉」,宋、元、明三本均作「寫」。
69「不」,宋、元、明三本均作「無」。
70「??」,宋、元、明三本均作「髂」。本正本作「骼」。??:指腰骨。
71「項」,宋、元、明三本均作「頭」。
72「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後世,無惡不作」,巴利本作 yassa kassaci sampajanamusavade na-tthi lajja nahan taassa kinci papam akaraniyan ti vadami(任何人如果故意說虛妄語而不羞恥,則我說此人必是無惡不作。)巴利文法句經(一七六):Ekam dhammam atitassa, musavadissa jantuno, vitinnaparalokassa, natthi papam akariyam. 其意為:對於踰越(違犯)一法妄語的人來說,已捨棄(不關心)後世,而無惡不作。
73「寧噉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巴利文法句經(三○八):Seyyo ayogulo bhutto,tattho aggisikhupamo,yan ce bhunjeyya dussilo,ratthapindsm asannato. 其意為:以其犯戒、無抑制,而食於國內行乞﹝所得﹞之飯丸,不如食似火焰之鐵丸。
74「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汝當受彼將作身業」巴利本(M. Vo l. 1,p. 415作:羅云!你如果將欲以身作業時,你應觀察你所將欲作之身業:「我將欲以身作此業,我此身業,究竟對於自己可能發生惱害否?對於他人也可能發生惱害否?對於﹝自他﹞雙方也可能發生惱害否?此身業不善否?會導致於苦否?有苦報否?」羅云!你如果觀察而知如此:「我將欲以身作此業,我此身業,對於自己是可能發生惱害;對於他人也可能發生惱害;對於﹝自他﹞雙方也可能惱害。此身業是不善;會導致於苦;是有苦報。」如此,羅云!你此身業盡可能不應作。羅云!你如果觀察而知:「我將欲以身作此業,我此身業,對於自己不可能惱害;對於他人也不可能惱害;對於﹝自他﹞雙方也不可能惱害。此身業是善;是導致於樂;是有樂報。」如此,羅云!你此身業應當作。(按:下文現作身業、已作身業均與上文類似)。
75「或」,宋、元、明三本均作「為」。
76「持」,宋、元、明三本均作「將」。
77麗本無「為為」二字,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卍正藏補上。
78「禿」,宋、元、明三本均作「本」。
79明本無「羅云經第四竟」六字。
80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八百三十二」八字。
81本經敘說佛告諸比丘:故意作業則必受其果報,非故意作業則不一定受其果報。又業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種。聖弟子當捨身、口、意之十不善業,成就十善業,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則必得阿那含以上之果位。增支部(A.10. 207. Cetana 思, 10.208. karaja-kaya 業所生身)。
82「故作業」,巴利本作sancetanika kamma(故思業),即故意造作之業,亦即思業。業有身三、口四、意三,共十種,所作為善者,稱十善業;所作為惡者,稱十惡業。
83「鬘」,宋本作「鬚」。
84粗言(pharusavaca)(巴),又作惡口、惡言。
85大正本無「一」字。
86「無」,大正本作「與」。
87「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88「修」,大正本作「與」。
89阿那含(anagamin)(巴),為聲聞四果中之第三果,又譯作不還、不來。
90上得:指阿那含以上之向、果位,亦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為聲聞四向、四果中之第四向、第四果。
91悲(karuna)(巴)、喜(mudita)(巴)、捨(upekkha)(巴)三者,加上前文所舉之「慈」(metta)(巴),合稱為四無量心。
92明本無「思經第五竟」五字。
93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七十四字」六字。
94本經敘說佛遊行羇舍子伽藍,伽藍人聞佛盛名,多來見佛。佛為之說法,言凡夫由貪、瞋、癡三毒,因習本有,心無厭足,故作十惡業。聖弟子當離十惡,行十善,修四無量心,得四安隱住處。伽藍人等聞佛所說,盡自歸依佛法僧。增支部(A. 3. 65. kesaputtiya ◎於羇舍子﹝村﹞)。
95「伽藍園」,宋、元、明三本均作「伽藍國」。kalama(巴),伽藍族名,住在拘薩羅國中。kalama(複數),指諸伽藍族。
96羇舍子(Kesaputta)(巴),村名。
97尸攝和(simsapa)(巴),樹名。又作勝舍婆、尸尸娑,譯為堅實。
98釋宗族(Sakya-kula)(巴),謂釋迦種族。
99以上四種致禮法,巴利經典具載五種:(一)敬禮世尊,卻坐一面。(二)問訊佛已,卻坐一面。(三)向世尊合掌,卻坐一面。(四)報己姓名,卻坐一方。(五)遙見佛已,默坐一方。本經則無第四種。
10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本經前後文意改作「座」。
101「伽藍!汝等……便生猶豫」,巴利本作 Alam hi vo Kalama kankhitum alam vicikicchitum Kankhaniye va pana thane vicikiccha uppanna(伽藍眾!汝等當然起惑,當然起疑,於惑處起疑。)
102「云何」,大正本作「何云」。
103「說」字之下,元、明二本均有「實說」二字。
104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意為「適時而說,說真實之語,說合於法、合於義、合於律之語」。
105「報」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106「報」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無」字。
107「至」,宋、元、明三本均作「生」。
108麗本無「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9明本無「伽藍經第六竟」六字。
110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九百八十七字」八字。
111本經敘說佛為伽彌尼天子說黑、白果報,行不善業者,黑有黑報,身壞命終,自然趣下,必至惡處;行十善業者,白有白報,命終之後,自然昇上,必至善處。並以石、油之一沈、一浮譬喻之。復謂八支聖道為園觀、昇進、善處之道。相應部(S. 42. 6. Pacchabhumako 西地﹝方﹞人 or Matako 死歿者)。
112明本無「伽音巨羅反」五字,宋、元二本均作「伽音巨羅」四字。
113那難陀園(Nalanda)(巴),位於中印度摩竭陀國境內,王舍城之北。「園」,宋、元、明三本均作「國」。
114牆村林(Pavarik ambavana)(巴),中阿含一三三經優婆離經(大一‧六二八)譯作「婆婆離林」。
115伽彌尼(Gamani)(巴),阿私羅天之子名。
116「出」字之下,宋、元、明三本有「願石浮出」四字。
117「生」,宋、元、明三本均作「至」。
118「妄」,麗本作「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妄」。
119園觀之道:梵語為Udyana Marga,其中Udyana含有上行、向上之意。
120明本無「伽彌尼經第七竟」七字。
121宋、元、明三本均無「千二百一十三字」七字。
122宋、元、明三本均無「一萬二百四十七字」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