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五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輸入者 毛小燕 校對者 毛小燕 心寂 改稿者 江 進 書寫第九 雜述第十 書寫第九 魏安豐王延明中山王凞 釋德圓 釋法誠 釋修德 唐朝散大夫孫思邈 居士康阿祿山 魏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並以宗室。博古學文。俱立道場。齋講相續。以香汁和墨。寫華嚴經一百部。素書金字華嚴一部。皆五香廚。四寶函盛。靜夜良辰。清齋行道。每放五色神光。照耀臺宇。眾皆共觀。倍更發心。 釋德圓。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少出家。常以華嚴為業。讀誦禪思。用為恒准。周遊講肆。妙該宗極。欽惟奧典。希展慇誠。遂修一淨園。樹諸穀楮。并種香草雜華。洗濯入園。溉灌香水。楮生三載。馥氣氳。別造淨屋。香泥壁地。潔檀淨器浴具新衣。匠人齋戒。易服入出。必盥漱熏香。剝楮取皮。浸以沈水。護淨造紙。畢歲方成。別築淨基。更造新室。乃至材梁椽瓦。並濯以香湯。每事嚴潔。堂中安施文柏牙座。周布香華。上懸繒寶蓋。垂諸鈴珮。雜以流蘇白檀紫沈。以為經案。并充筆管。經生日受齋戒。香湯三浴。華冠淨服。狀類天人。將入經室。必夾路焚香。梵唄先引。圓亦形服嚴淨。執鑪恭導。散華供養。方乃書寫。圓跪運想。住目傾心。纔寫數行。每字皆放光明。照於一院。舉眾同見。莫不悲感。久之方歇。復感神人執戟現形警衛。圓與書生同見。餘人則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子。無何而至。手執天華。忽申供養。前後靈感。雜沓相仍。迄經二歲。書寫方畢。盛以香函。置諸寶帳。安彼淨堂。每申頂謁。後因轉讀。函發異光。至於潔敬。事絕今古。若茲徵瑞蓋亦罕儔。此經遽相付授。至今五師。後人入淨轉讀。時有靈應。今在西大原寺僧賢首處。守護供養焉。 釋法誠。俗姓焚氏。雍州萬年縣人。幼出家。每以誦華嚴為業。因遇慧超禪師。隱居藍谷。高山仰止。竊有庶幾。遂屏囂煩。披誠請益。後於寺南嶺。造華嚴堂。添潔中外。方就抄寫。其堂瓦及泥。并用香水。皆誠自踏。莊嚴既畢。乃潔淨圖畫七處八會之像。又訪召當時工書之人。弘文館學士張靜。每事清淨。敬寫此經。誠亦親執香鑪。專精供養。乃至一點一書。住目傾心。然施慧慇重。雨紙。酬錢五百。便感瑞鳥。形色非常。銜華入堂。徘徊旋繞。下至經案。復上香鑪。其經當寫未終。後方更續。更續之日。鳥又飛來。復造寶帳香函。瑩飾周修。自爾精心轉讀者。多蒙感祐矣。 唐定州中山禪師釋修德者。不知氏族。苦節成性。守道山林。依華嚴經及起信論。安心結業。攝念修禪。於永徽四年。蹄誠方廣。因發大心。至精抄寫。故別於淨院。植楮樹凡歷三年。兼之華藥。灌以香水。潔淨造紙。復別築淨臺。於上起屋。召善書人媯州王恭。別院齋戒洗。浴淨衣。焚香布華。懸諸幡蓋。禮經懺悔。方昇座焉。下筆含香。舉筆吐氣。每日恒然精勤無怠。禪師躬自入淨。運想燒香。筆翰之間。并專心目。因修若是。迄于終始。每寫一卷。施縑十匹。迄成一部。總施六百餘段。恭因發心。并皆不受。勞誠竭慮。筋力都盡。寫經纔畢。俄從永化。德以經成。設齋慶集。大眾同請。希心禮見。禪師於眾前。燒香散華。發發弘誓願。纔開經藏。放大光明。周七十餘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并皆同見。中山齋眾。既睹希奇。得未曾有。投身宛轉。悲嗥懺悔。禪師又勒石。寫涅槃法華經各一部。初移入龕之際。石涅槃法華。并放光明。滿十餘里。舉眾咸睹。感悟無涯。 處士孫思邈。雍州永安人也。神彩高遠。儀貌魁梧。身長七尺。眉目疏朗。然學該內外。尤閑醫藥。陰陽術數星曆卜筮。無不該通。善養性好服食。嘗服流珠丹及雲母紛。肌膚光潤。齒髮不虧。耆老相傳云。百餘歲視其形狀。如年七八十許。義寧元年高祖。起義并州時。邈在境內。高祖知其宏達。以禮待之。命為軍頭。任之四品。固辭不受。後歷遊諸處。不恒所居。隨時利物。專以醫方。為事有來請問。無不拯療。常勸道俗諸人。寫華嚴經七百五十餘部。上元儀鳳之年。居長安萬年二縣之境。嘗與人談話。說齊魏人物及洛陽故都。城中朝士。并寺宇眾僧。宛然目擊。及將更問。便即不言。嘗撰古今名醫妙術。號曰孫氏千金方。凡六十卷。備窮時用。進上高祖。高祖賞以束帛。將授榮班。苦辭不受。時召入內。旬月不出待詔禁中。甚見優寵。帝嘗縱容顧問。修何功德。為最佳耶。邈對曰。天皇何不讀華嚴經。帝問何故。邈曰。天皇大人。須讀大典。譬如寶器函蓋宜相稱耳。帝曰。若論大經。近者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凡六百卷。寧不大乎。邈曰。般若空宗。乃華嚴經中。枝條出矣。帝深信之。永淳前卒。邈有子曰行真又名元一。貞正該博。強記洽聞。深思法要。迴向一乘。繼習父風。亦以華嚴為業。知名當代。實為高信士焉。 雍州萬年縣人。康阿祿山。以調露二年五月一日。染患遂亡。至五日將殯載至墓所。未及下車。聞棺中有聲。親里疑其重活。剖棺視之。祿山果蘇。起載至家中。自說被冥道誤追。在閻羅王前。總有三十五人。共作一行。其中有新豐果毅并祿山等十五人。先有戒行。同於王所。披訴得還。嘗時見東巿藥行人阿容師。師去調露元年患死。為生時煮雞子。與七百人。入鑊湯地獄。先識祿山。遂憑屬曰。吾第四子行證。稍有仁慈。君為我語之。令寫華嚴經一部。餘不相當。若得為寫。此七百人。皆得解脫矣。山後林健。往新豐。尋覓果毅。相見悲喜。猶若故交。各說所由。暗相符會。又往東巿賣藥阿家。以容師之言。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於西大原寺法藏師處。請華嚴經。令人書寫。初自容師亡後。家人寂無夢想。至初寫經之夕。合家同夢。其父來喜暢無已。到永隆元年八月。莊嚴周畢。請大德沙門慶經設供。祿山爾日亦在會中。乃見容師等七百鬼徒。并來齋處。禮敬三寶。同跪僧前。懺悔受戒。事畢而去。山既備矚冥司深信罪業。遂屏絕人事。永棄俗緣。入太白終南。專務栖隱。後不知所終。 雜述第十 華嚴經中佛名二卷 菩薩名一卷 右不知誰所集也。但鳩集闕略。未能備盡。今沙門賢首更廣其塵。頗為詳悉。 普禮法一十五拜 右天台山智顗禪師所撰。其拜首皆稱普禮。未皆稱盧舍那佛。其間具引寂滅道場等七處八會之名。今江表盛行。不復繁敘。顗仍作判華嚴。為圓滿頓教(云云)。 華嚴齋記一卷 右竟陵文宣王撰。自齊梁已來。每多方廣齋集。皆依此修行也。今益州宏法師。亦以華嚴為志。勸其士俗。清信等或五十人或六十人。同為福社。人各誦華嚴一卷。以同經部。每十五日。一家設齋。嚴道場高座。供主昇座。餘徒復位。各誦其經畢而方散。斯亦齋集之流也。 供養十門儀式 右沙門智儼撰。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 右沙門彥琮撰。 華嚴旨歸一卷十門。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義。六說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辨經益。十示經圓。 右於上十門。各以十義解釋。通并百門以顯經意。遂令浩污之旨。宛在目前。具如彼釋。沙門法藏所述。 華嚴三昧觀一卷十門 右於上十門。亦各以十義。辨其所要。務令修成普賢願行。結金剛種。作菩提因。當來得預華嚴海會。用於天台法華三昧觀。諸修行者。足為心鏡耳。沙門法藏所述。 華嚴綱目一卷 華嚴玄義章一卷 華嚴教分記三卷 右并大章疏之外。隨人所問。隨義而說。錄以成卷。並顯此經意。法藏所述也。 華嚴翻梵語一卷(舊經)華嚴梵語及音義一卷(新經) 右新舊二經。所有梵語。及新經難字。悉具翻及音釋。讀經之士實所要焉。 華嚴三寶禮十首 右初禮云。南無第一會。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盧舍那佛廣。及十方遍周法界。一切諸佛所說。甚深果德法海。并普賢菩薩等。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切三寶。後七會。稱處名法名菩薩名。別餘皆同上。其第九。禮中本經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華嚴經中三寶。第十。禮上本十大千界微塵數偈華嚴經中三寶。并但稱說彼經佛法及普賢等。可知。 華嚴讚禮十卷十首 右初禮云。至心歸命禮華嚴第一會。樹王登寶位。蓮界演華文。聖眾眉間出。神光發面門。座中流慧海。毛孔現慈雲。一塵含法界。九世念中分。願共諸眾生。同遊華藏界。其第二會讚云。龍堂信雲廣。海印法流深。輪光極空際。名諦盡圓音。賢初該六位。傳首十方臨。主伴恒文映。帝網理難尋。第三會云。聚日臨山頂。雲集滿虛空。覺樹初無起。天堂現金容。 隋州司法狄仁事。調露二年。高宗將封嵩嶽諸州宰牧。各以六科舉人。隋州刺史臨真公。守節舉送。東都榱寄主人。宿於賣藥之室。夜夢有人引行遊觀入一大室。莫知邊際。仰視但見漪井垂蓮。圓泉覆海。金花方鏡。殊勝莊嚴。幡上皆有諸佛菩薩形像。聞空中有聲曰。此是花嚴道場也。覺後慶懌兼倍。願造大幡。如夢所見。還至隋州。乃訪畫工。將事修造時。有安州范君及王生二人。來共圖畫。於興圓寺佛殿中。繪成就。長百餘尺。所用丹青。皆香水清潔。遂感一瑞鵲。每日飛來。馴擾畫處。曾無驚惕。凡經旬半後。剡不見。咸以為畫士清淨至誠之所致。 華嚴經傳記卷第五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經迴梅尾高山寺之處。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五卷。點本之間。喜悅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內。當卷者。表誂當寺下野公膽惠令書寫之。假名并姓。誂同伴與伴與公慶性令付之。裏書者。同年同月晦日(申時)於東大寺尊勝院新學問所手自書寫之畢。已及八旬之齡。雖倦三餘之勤。為備生前之思出。愍勵老後之修學。後學披見之時。可哀其志矣。此假名姓裏書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三所記錄也。即以彼禪門自筆之點本寫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五日(午時)於當院家新彌勒堂。合寫本等奉讀之畢。願以此五卷披讀之微功。必為彼三會得脫之良因耳。前權僧正宗性。聽眾。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談義之後。即於當院家新學問所。為散後日之不審。委記當時之次第而已。右筆。華嚴宗末葉沙門釋宗性。年齡七十四。夏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要書。以資前院之後菩提。以祈法皇之御得脫。冥眾必垂哀愍。所願畢得成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