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經)(初一日誦)

未曾有‧侍者,薄拘‧阿修1羅,
地動及瞻波,郁伽‧手各二。

(三二)中阿含2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經3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4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瑟哆天5;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瑟哆天者,我受持6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瑟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瑟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瑟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瑟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瑟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瑟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瑟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瑟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在兜瑟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7。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在兜瑟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8。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若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舒體住母胎;若世尊舒體住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為血所汙,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汙;若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汙,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汙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舒體出母胎;若世尊舒體出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汙,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汙;若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汙,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汙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9手執極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若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若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若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若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花10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若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華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父白淨王11家,晝監田作,坐閻浮樹下,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白淨往觀田作,至作人所,問曰﹕『作人!童子何處?」作人答曰﹕『天童子今在閻浮樹下。』於是釋白淨往詣閻浮樹。時,釋白淨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童子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12大林之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鞞舍離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13著於肩上,往入林中,至一哆羅樹14下,敷尼師檀,結跏15趺坐。是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摩訶男16中後仿佯17,往至大林,釋摩訶男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爾時,諸比丘置缽露地。時,世尊缽亦在其中。有一獼猴持佛缽去,諸比丘訶,恐破佛缽,佛告諸比丘﹕『止!止!莫訶!不破缽也。』時,彼獼猴持佛缽去,至一娑羅樹,徐徐上樹,於娑羅樹上取蜜滿缽,徐徐下樹,羅詣佛所,即以蜜缽奉上世尊,世尊不受。時,彼獼猴卻在一面,取??18去蟲,既去蟲已,還持上佛,佛復不受。獼猴復卻在於一面,取水著蜜中,持還上佛,世尊便受。獼猴見佛取蜜缽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而去。若世尊令彼獼猴見世尊取蜜缽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去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獼猴水邊高樓臺觀。爾時,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是時,大非時雲來,普覆虛空,欲雨而住,須待世尊。世尊19曝曬坐具,抖擻拂拭,舉著一處已,攝持掃帚,住屋基上,於是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霈20平滿。若世尊令彼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霈滿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跋耆21中,在溫泉林娑羅樹王下坐。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羅摩園主行視園時,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阿浮22神室中。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阿浮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入神室燕坐。爾時,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於是,世尊則於晡時燕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時,彼大眾中,有一人見世尊則於晡時燕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即往詣佛,稽首作禮,隨佛經行。佛見在後,問彼人曰﹕『以何等故?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耶?』彼人白曰﹕『世尊!今日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世尊!向者不聞聲耶?』世尊答曰﹕『我不聞聲。』復問﹕『世尊!向為眠耶?』答曰﹕『不也。』復問﹕『世尊!時寤23不聞此大聲耶?』答曰﹕『如是。』爾時,彼人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極息至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所行。所以者何?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若世尊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鬱鞞羅24尼連然25河邊,阿闍和羅尼拘類26樹下初得佛道。爾時大雨,至于七日,高下悉滿,潢澇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若世尊潢澇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魔王六年逐27佛,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若世尊魔王六年隨逐世尊,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若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阿難!如來知覺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阿難!如來知思想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是故,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未曾有法經第一竟28(二千九百一十七字29

(三三)中阿含未曾有法品侍者經30第二(初一日誦31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
爾時,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謂尊者拘鄰若32、尊者阿攝貝33、尊者跋提釋迦王34、尊者摩訶男拘隸35、尊者和破36、尊者耶舍37、尊者邠耨38、尊者維摩羅39、尊者伽和波提40、尊者須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41、尊者難提42、尊者金毘羅43、尊者隸婆哆44、尊者大目揵45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拘絺羅46、尊者大周那47,尊者大迦旃延48、尊者邠耨加寫長老、尊者耶舍行籌長老49,如是比餘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亦遊王舍城,並皆近佛葉屋50邊住。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宜須侍者。汝等見為舉一侍者,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
於是,尊者拘鄰若即從座51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拘鄰若!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拘鄰若!汝還本座52。」
於是,尊者拘鄰若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如是尊者阿攝貝、尊者跋提釋迦王、尊者摩訶男拘隸、尊者和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維摩羅、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須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寫長老。
尊者耶舍行籌長老即從座53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耶舍!汝還本座。」
於是,尊者耶舍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彼眾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誰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我寧可入如其像定54,觀眾比丘心。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入如其像定,觀眾比丘心,尊者大目揵連即知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定起,白眾比丘曰﹕「諸賢知不?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諸賢!我等今應共至賢者阿難所,勸喻令為世尊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及諸比丘共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坐已,語曰﹕「賢者阿難!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今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阿難!猶村外不遠有樓閣臺觀,向東開窗,日出光照在於西壁。賢者阿難!世尊亦然,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賢者阿難!汝今可為世尊侍者?」
尊者阿難白曰﹕「尊者大目揵連!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難可難侍謂為侍者。尊者大目揵連!猶如王大55雄象,年滿六十,憍傲56力盛,牙足體具,難可難近謂為看視也。尊者大目揵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難可難近謂為侍者。尊者大目揵連!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揵連復語曰﹕「賢者阿難!聽我說喻,智者聞喻,即解其義。賢者阿難!猶如優曇缽華,時生於世,賢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時時出世。賢者阿難!汝可速為世尊侍者,瞿曇57當得大果。」
尊者阿難復白曰﹕「尊者大目揵連!若世尊與我三願者,我便然可為佛侍者。云何為三?我願不著佛新故衣,願不食別請佛食,願不非時見佛。尊者大目揵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勸尊者阿難為侍者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而便還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勸喻賢者阿難為佛侍者。世尊!賢者阿難從佛求三願﹕『云何為三?願不著佛新故衣,願不食別請佛食,願不非時見佛。尊者大目揵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世尊告58曰﹕「大目揵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大目揵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大目揵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大目揵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揵連!阿難比丘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59、優婆私60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61沙門、梵志62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揵連!阿難比丘雖無他心智63,而善知如來晡時從燕坐起,豫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貢高者,無有是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初不非時見佛。」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未曾為佛所見訶責,除其一過,此亦為他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貢高者,無有此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初不再問,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不見從他人受法  64。」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無是心﹕我受此法,為教語他。諸賢!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四部眾來詣我所而聽法,若我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坐65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來問我事,我若以此有恐怖,有畏懼,身毛豎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坐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在舍衛國婆66羅邏67山中。是時,尊者舍梨子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
尊者阿難白曰﹕68﹕「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而不離欲。」
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
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
尊者阿難亦至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69,而不離欲。」
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語曰﹕「賢者阿難!速答!速答!阿難!汝莫觸嬈上尊長老。」
於是,尊者阿難答曰﹕「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我初不憶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慚愧心,及諸智梵行人。」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在巖山中。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臥當如師子臥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云何?」
世尊答曰﹕「阿難!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伸尾在後,右脅而臥。過夜平旦,加顧視身,若獸王師子身體不正,見已不喜;若獸王師子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出已頻呻,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已四顧而望,四顧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如是,比丘臥法當復云何?」
世尊答曰﹕「阿難!若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70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空室中,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晝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復於初夜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於初夜時,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疊71優哆邏僧72敷著床上,襞僧伽梨73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係明相74,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師子臥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世尊教我師子喻臥法,從是已來,初不復以左脅而臥。」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拘尸那竭75,住和跋單力士沙羅林中76。爾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時告曰﹕「阿難!汝往至雙娑羅樹間,可為如來北首敷床,如來中夜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受如來教,即詣雙樹,於雙樹間而為如來北首敷床。敷床已訖,還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已為如來於雙樹間北首敷床,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雙樹間,四疊77優哆邏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最後般涅槃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阿難比丘今在何處?」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勿啼泣,亦莫優慼。所以者何?阿難!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無二心,安樂無量,無邊無限。阿難!若過去時,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無勝於汝。阿難!若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亦無勝汝。阿難!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有侍者,亦無勝汝。所以者何?阿難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復次,阿難!汝雖無他心智,而逆知如來晡時從燕坐起,預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
於是,世尊欲令尊者阿難喜,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剎利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阿難比丘亦復如是,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比丘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私78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
「復次,阿難為眾說法,有四未曾有79。云何為四?阿難比丘為比丘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彼比丘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彼比丘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為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私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優婆私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優婆私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
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於金剛80,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於是,尊者金剛子81亦在眾中。尊者金剛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難,故是學人,未離欲耶?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於是,尊者金剛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尊者金剛子即知尊者阿難,故是學人而未離欲。
於是,尊者金剛子從三昧起,向尊者阿難而說頌曰﹕
「山林靜思惟,涅槃令入心;
瞿曇82禪無亂,不久息跡證。」
於是,尊者阿難受尊者金剛子教,離眾獨行,精進無亂。彼離眾獨行,精進無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彼即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83,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頃,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當結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阿難便結跏趺84坐而般涅槃,若尊者阿難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侍者經第二竟85(四千三百九十九字86

(三四)中阿含未曾有法品薄拘羅經87第三(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薄拘羅遊王舍城,在竹林迦88蘭哆園。
爾時,有一異學89,是尊者薄拘羅未出家時親善朋友,中後仿佯90,往詣尊者薄拘羅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異學曰﹕「賢者薄拘羅!我欲有所問,為見聽不?」
尊者薄拘羅答曰﹕「異學!隨汝所問,聞已當思。」
異學問曰﹕「賢者薄拘羅!於此正法、律91中學道幾時?」
尊者薄拘羅答曰﹕「異學!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
異學復問曰﹕「賢者薄拘羅!汝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行淫欲事耶?」
尊者薄拘羅語異學曰﹕「汝莫作是問,更問餘事﹕『賢者薄拘羅!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起欲想耶?』異學!汝應作是問。」
於是,異學便作是語﹕「我今更問賢者薄拘羅,汝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起淫欲想耶?」
於是,尊者薄拘羅因此異學問,便語諸比丘﹕「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以此起貢高者,都無是想92。」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欲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若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是相93。」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倩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持針縫94囊,乃至一縷。」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乞食來八十年,若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是相。」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乞食來八十年,未曾憶受居士請,未曾超越乞食95,未曾從大家乞食於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噉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憶入比丘尼坊96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97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憶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98說法,乃至四句頌亦不為說。」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99」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100壁倚樹。」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三日夜中得三達證。」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結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薄拘羅結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薄拘羅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尊者薄拘羅所說如是,彼時異學及諸比丘聞所101說已,歡喜奉行!
薄拘羅經第三竟102(九百八十字103

(三五)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羅經104第四(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蘭若105,在黃蘆106園。
爾時,婆羅邏107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子,色像巍巍,光耀暐曄,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禮世尊足,卻住108一面。
世尊問曰﹕「婆羅邏!大海中阿修羅無有衰退阿修羅壽、阿修羅色、阿修羅樂、阿修羅力?諸阿修羅樂大海中耶?」
婆羅邏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子答曰﹕「世尊!我大海中諸阿修羅無有衰退於阿修羅壽、阿修羅色、阿修羅樂、阿修羅力、諸阿修羅樂大海中。」
世尊復問曰﹕「婆羅邏!大海中有幾未曾有法,令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婆羅邏答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諸阿修羅見已樂中。云何為八?世尊!我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世尊!若我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一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潮未曾失時。世尊!若我大海潮未曾失時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二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世尊!若我大海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三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水鹹,皆同一味。世尊!若我大海水鹹,皆同一味者,是謂我大海中第四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109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110珀、馬瑙111瑁、赤石、琁珠。世尊!若我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馬瑙、瑁、赤石、琁珠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五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112塔和、羅剎、魚摩竭113、龜、鼉、婆留泥、帝麑、 帝麑伽114羅、提帝麍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115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世尊!若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116、帝麑伽羅117、提帝麑伽羅118。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者,是謂我大海中第六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世尊!若我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七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119,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世尊!若我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者,是謂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世尊!是謂我大海中第八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世尊!於佛正法、律中有幾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世尊答曰﹕「婆羅邏!我正法、律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云何為八?婆羅邏!如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一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二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三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水鹹,皆同一味,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波羅邏!若我正法、律中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四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馬瑙、瑁、赤石、琁珠。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120、四正勤121、四如意足122、五根123、五力124、七覺支125、八支聖道。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五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六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126,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127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七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殺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婆羅邏!是謂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婆羅邏!於意云何?若我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若汝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此二種未曾有法,何者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婆羅邏白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不及如來八未曾有法,不如千倍萬倍,不可比,不可喻,不可稱、不可數,但世尊八未曾有法為上、為勝、為妙、為最!世尊!我今128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婆羅邏阿修羅王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修羅經第四竟129(二千三百六十二字130

中阿含經卷第八(一萬六百五十八字131)(初一日誦132


  1「修」,宋、元、明三本均作「脩」。
2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3本經敘說尊者阿難讚歎佛自初發心(在迦葉佛時)、托胎、誕生、出家、成道,直至教化時代之一生中所出現之二十三種未曾有而不可思議之事。佛教阿難更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之未曾有法。中部(M. 123. Acchariyabbhutadhammasuttam 希有未曾有法經)。「未曾有法經」,宋、元、明三本均作「未曾有經」。
4「燕」,宋、元、明三本均作「宴」。
5兜瑟哆天(Tusita)(巴),又作兜率天,為欲界六天之一。「瑟」,宋、元、明三本均作「率」。
6「我受持」,巴利本作 dharemi(我憶持、保持。)
7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此謂縱使日光與月光有大威德、大神通,仍然有不能到達之處,而菩薩入母胎時,以大妙光普照世間,即使日月光所不能照者,亦皆被照耀。
8「耀」,宋、元、明三本均作「曜」。
9四天子﹕(一)持國天,鎮守東方,為乾闥婆之主神。(二)增長天,鎮守南方,為鳩槃荼之主神。(三)廣目天,鎮守西方,為那伽之主神。(四)多聞天,鎮守北方,為夜叉之主神。四天子均為佛教之守護神。
10文陀羅華(Mandarava)(巴),又作曼陀羅華,譯為園華、適意花。
11白淨王(Suddhodana)(巴),又作淨飯王。
12鞞舍離(Vesali)(巴),又作毗舍離、吠舍離,為跋耆國首都。
13「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14哆羅樹(tala)(巴),玄應音義卷二記載﹕哆羅樹之形狀似棕櫚,極高長,最高可有七、八十尺,果熟呈赤色,如大石榴,人多食之。其葉曬乾後可供書寫,稱貝多羅葉、貝葉。
15「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16釋摩訶男(Sakka Mahanama)(巴),為世尊之從弟,後從世尊出家。
17「仿佯」,宋、元、明三本均作「彷徉」。
18「??」,宋、元、明三本均作「筋」。
19「世尊世尊」,宋、元、明三本均作「世尊」二字。
20「霈」,宋、元、明三本均作「沛」。
21跋耆(Vajji)(巴),又作跋闍,種族名或國名,十六大國之一。
22阿浮(Atuma)(巴)。以下經文參照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大一‧一九上)。
23「寤」,宋、元、明三本均作「覺」。
24鬱鞞羅(Uruvela)(巴),村名,又作優樓頻羅村,位於佛陀伽耶之北,尼連禪河之西。
25尼連然(Neranjara)(巴),又作尼連禪,河名。
26河闍和羅尼拘類(Ajapala-Nigrodha)(巴),榕樹之一種。
27「逐」,大正本作「遂」。
28明本無「未曾有法經第一竟」八字。
29宋、元、明三本均無「二千九百一十七字」八字。
30本經敘說阿難為世尊侍者之事。本經依據印順長老之研究,乃集數部份而成﹕(一)自經首至二八二頁第六行「……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止,乃初立阿難為侍者。(二)自二八二頁第七行「尊者阿難作是說……」至二八四頁第二行「……阿難未曾有法」止,為阿難自說。(三)自二八四頁第三行「復次,一時,尊者舍梨子……」至二八五頁第四行「……阿難未曾有法」止,為舍梨子問阿難。(四)自二八五頁第五行「復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至二八七頁第一行「……阿難未曾有法」止,為約師子臥法說。(五)自八七頁第二行「復次,一時,世尊遊拘尸那竭……」至二九○頁第六行「……阿難比丘自默然住」止,為佛般涅槃時說。(六)自二九○頁第七行「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至經末,為佛般涅槃以後之事。小部‧長老偈經(Thag. 10181050)。
31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32拘鄰若(Anna-Kondanna)(巴),又作阿若憍陳如。為佛陀最先所度五比丘中,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比丘(大正二‧八三一上)。
33阿攝貝(Assaji)(巴),又作阿說示,譯為馬師。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大正二‧五五七中)。
34跋提釋迦(Bhaddiya)(巴),又作跋提利迦,出家前係一釋迦族出身之王,故又稱其為釋迦王。為豪族富貴、天性柔知第一比丘(大二‧五五八上)。
35摩訶男拘隸(Mahanama Kolita)(巴),指拘隸多族出身之摩訶那摩。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上)。
36和破(Vappa)(巴),又作婆破。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上)。以上拘鄰若、阿攝貝、跋提釋迦王、摩訶男、和破等,即所謂之「五比丘」,於佛陀初轉法輪時開悟。於「中本起經」中,以「十力迦葉」取代和破。
37耶舍(Yasa)(巴),領導五十友人出家之比丘(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
38邠耨(Punna)(巴),即富樓那,譯為滿願子。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下)。
39維摩羅(Vimala)(巴),耶舍之友。
40伽和波提(Gavampati)(巴),譯為牛跡。居樂天上、不處人中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上)。
41阿那律陀(Anuruddha)(巴),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比丘(大二‧五五七中)。
42難提(Nandiya)(巴),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中)。
43金毘羅(Kimbila)(巴),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中)。
44隸婆哆(Revata)(巴),又作離婆多、離曰。坐禪入定、心不錯亂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中)。
45「揵」,麗本作「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46大拘絺羅(Mahakotthita)(巴),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比丘(大二‧五五七中)。
47大周那(Mahacunda)(巴),舍梨弗之弟。
48大迦旃延(Mahakaccayana)(巴),善分別義、敷演道教第一比丘(大‧五五七中)。
49行籌長老;擔任分發食券之長老。「籌」,食券。
50葉屋(panna-chadana)(巴),以 pannasala(沙羅樹葉)所築成之屋宇,常作為臨時之寺院。
51「即從座起」之「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2「本座」之「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本經前文「即從座起」改作「座」。
5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卍正藏改作「座」。
54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樣不動而入禪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語為 Tatharupam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現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55「大」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有」字。
56「傲」,麗本作「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傲」。
57瞿曇(Gotama)(巴),為釋迦族之族姓,通常用以稱呼佛陀,此處則指阿難(阿難亦為釋迦族人)。
58「告」,大正本作「白」。
59大正本無「眾」字。
60優婆私(upasika)(巴),又作優婆夷,譯為近事女,為在家二眾之一。
61異學(annatitthiya)(巴),與外道同義。
62梵志(paribbajaka)(巴),志求梵天之法者,或謂以淨行為志者,又為一切外道出家者之通稱。
63佛在世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故有「阿難比丘雖無他心智」之語。
64「我從如來……從他人受法」,長老偈經一○二四偈(Thag. p. 92)作﹕「從佛得八萬二千﹝法門﹞,從諸比丘得二千﹝法門﹞,護持此等八萬四千法門。」
65「坐」,元、明二本均作「座」。
66「婆」,宋、元、明三本均作「娑」。
67宋、元、明三本均無「邏」字。
68宋、元、明三本均無「曰」字。
69學人﹕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稱為「學人」或「有學」,謂其尚有可學之處;後一者阿羅漢果則稱「無學」,謂其已具足八正道跡,成就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並已達無須再學習之階段。參見雜阿含卷二十八第七七三經(大正‧卷二十八‧七六一經)及卷四十二第一一二八經(大正‧卷四十二‧一一四五經)。
70「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71「疊」,元、明二本均作「褺」。
72「優哆邏僧」(uttarasanga)(巴),為三衣中之上衣,亦為通常著用之衣。「優哆邏僧」,宋、元、明三本均作「憂哆羅僧」。
73僧伽梨(sanghati)(巴),即九條以上之衣,係割截縫製而成,故稱重衣、重複衣,為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穿著。其條數最多,又稱雜碎衣。又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稱大衣。
74「相」,宋、元、明三本均作「想」。
75拘尸那竭(Kusinara)(巴)、(Kusinagara)(梵),為末羅人之都城,佛陀即是在此城附近入滅。
76和跋單(Upavattana)(巴),地名。「住和跋單力士娑羅林中」,長阿含第二經遊行經(大一‧二十一上)作﹕「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
77「疊」,宋本作「揲」,元、明二本均作「褺」。
78「私」,宋、元、明三本均作「夷」。
79「有」,宋、元、明三本均作「有法」二字。
80金剛﹕即跋耆族之金剛國。卷九‧三十六經之地動經(大一‧四七七中)中亦有金剛國之記載。
81金剛子(Vajjiputta)(巴),即跋耆子。參閱大智度論卷十二。
82瞿曇﹕此處指阿難。參見二八一頁注
83阿羅訶(araha)(巴),即阿羅漢(araham)(巴),為小乘最高果位。
84明本無「趺」字。
85明本無「侍者經第二竟」六字。
86宋、元、明三本均無「四千三百九十九字」八字。
87本經敘說一異學問尊者薄拘羅八十年來是否行欲事,薄拘羅遂為說出家學道八十年間之淨行。中部(M. 124. Bakkulasuttam 薄拘羅經)。
88「迦」,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89有一異學﹕於巴利本中,該異學係指裸形梵志迦葉(Acela-Kassapa)(巴)。
90「仿佯」,宋、元、明三本均作「彷徉」。
91正法、律(dhammavinaya)(巴),佛所教授之正法及所教誡之聖律。
92「想」,巴利本作 Kamasanna(欲想)。
93「都無是相」,比照本經前文疑作「都無是想」。下文亦同。
94「縫」,宋、元、明三本均作「綖」。
95未曾超越乞食﹕不論施主之貧富、淨汙、對我懷善惡意,仍然挨家挨戶沿門托缽,不漏過任何一戶,直到缽滿為止。
96「坊」,宋、元、明三本均作「房」。
97「是」,大正本作「此」。
98「白衣」,巴利本作 matugamassa(婦人)。
99訶梨勒(haritaki)(巴),藥用果之名。
100「倚」,麗本作「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倚」。
101「所」,宋、元、明三本均作「佛所」二字。
102明本無「薄拘羅經第三竟」七字。
103宋、元、明三本均無「九百八十字」五字。
104本經敘說婆羅邏阿修羅王告佛大海之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說正法、律中之八未曾有法。其比較如下:(一)大海漸廣漸深,正法、律漸修漸學。(二)大海不失潮時,正法、律中四眾弟子不犯戒。(三)大海甚深極廣,正法、律亦然。(四)大海水鹹同一味,正法、律中無欲為味,覺、息、道味等同一味。(五)大海有無量珍寶,正法、律有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珍寶。(六)大海為大神所居,正法、律為四向四果聖者所居。(七)大海不受死屍,正法 律中聖眾清淨,不容不精進,非沙門、梵行者。(八)大海受五河之水而無差別,四姓入正法中亦無差別,同為沙門釋子。之後,婆羅邏阿修羅王讚歎如來八法,並自歸依佛法僧。增支部(A. 8. 19. Paharada 波呵羅)、增一阿含八難品第四經(大二‧七五二下)。
105鞞蘭若(Veranja)(巴),村名。
106黃蘆(Nalerupucimanda)(巴),樹名。
107「婆羅邏」(Paharada)(巴),阿修羅名。「邏」,宋、元、明三本均作「羅」。
108「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坐」。
109「璝」,宋、元、明三本均作「貴」。
110「琥」,麗本作「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111「馬瑙」,宋、元、明三本均作「碼瑙」。
112「乾」,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113魚摩竭(makara)(巴),又作摩竭魚,譯為鯨魚、巨鼇,為魚之王。
114「伽」,元、明二本均作「加」。
115「有」字之正下,大正本有一「至」字。
116帝麑(timi)(巴),魚名,大魚之一種。
117帝麑伽羅(timingala)(巴),魚名,吞舟大魚之一種。
118提帝麑伽羅(timiramingala)(巴),魚名,吞舟大魚之一種。
119五大河﹕即所謂印度五大河﹕恒伽、搖尤那、舍牢浮、阿夷羅婆提、摩企(Ganga, Yamuna, Sarabhu, Aciravati, Mahi)(巴)。
120四念處(cattaro satipatthana)(巴),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參閱雜阿含卷二十四(大正卷二十四)。
121「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巴),又作四正斷。謂滅除已生之惡法而令未生之惡不生、不起;增長已生之善而令未生之善生起。亦即精進努力之意。「勤」,宋、元、明三本均作「斷」。
122四如意足(cattaro iddhipada)(巴),又作四神足﹕(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綜上四者,即於「欲、心、精進、思惟」等四方面修習禪定,而令神通力現起。
123五根(panc indriyani)(巴),「信、精進、念、定、慧」五者為生起善法之根,故稱五根。
124五力(panca balani)(巴),「信、精進、念、定、慧」五者具有治五障之力,故稱五力。
125七覺支(sattabojjhanga)(巴),又作七菩提分法。即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
126「屍」,麗本作「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屍」。
127「隨」,麗本作「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隨」。
128「今」,宋、元、明三本均作「今日」二字。
129明本無「阿修羅經第四竟」七字。
130宋、元、明三本均無「二千三百六十二字」八字。
131宋、元、明三本均無「一萬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132「初一日誦」,明本無此四字,宋、元二本均置於品中經末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