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興福篇第二十七之一(此有八部)

述意部 興福部
生信部 校量部
修造部 嚫施部
雜福部 洗僧部

述意部第一

昔優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瑞避席施虔。爰至髮爪兩塔衣影二臺。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跡河邊闍維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槃。髮髻頂骨四牙雙跡缽杖唾壺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碣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舍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狀。至能浮江汎海影化東川。雖復靈跡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始傳畫釋迦。於是涼臺壽陵並圖其相。目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于梁代遺光粵盛。但法身無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忉則木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庾為之生銘。丁蘭溫清竭誠。木母以之變色。魯陽迴戈而日轉。杞婦下淚而城崩。斯皆惻隱入其性情。故使徵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儵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豈不勤哉。豈不勗哉。

興福部第二

如佛說福田經云。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白佛言。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起立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王。各三十六返典領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躡空而遊。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顧臨眾生。蠲我愚濁安以淨慧。生死栽枯。號曰真人。功報成諦。其為然矣。復有一比丘。名曰波拘盧。即白佛言。憶念我昔生拘那竭國。為長者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大會說法。我往聽法聞法歡喜。將一藥果名訶黎勒奉上眾僧。緣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常處尊貴。與眾超絕九十一劫未曾疾病。餘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維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巿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舉瓶酪布施眾僧。僧得祝願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世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愆。下生世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阿難。即白世尊曰。憶念我昔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尋蒙除愈。緣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增德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除逮得應真。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柰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羅柰國。為貧女人。時世有佛。名曰迦葉。時與大眾圍繞說法。我時在座聞經歡喜。意欲布施。顧無所有。自惟貧賤。心用悲感。詣他園囿乞求果蓏。當以施佛。乞得一柰大而香好。擎一杆水并柰一枚。奉迦葉佛及諸眾僧。佛知至意祝願受之。分布水柰一切周普。緣此福祚命終生天得為天后。下生世間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柰華中。端正鮮潔常識宿命。今值世尊開示道眼。
爾時天帝即從座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偶值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布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纓布施眾僧。同心祝願歡喜而去。從是因緣壽終生天。得為天帝。九十一劫永離八難。佛告天帝及諸大眾。聽我自說宿命所行。昔我前世於波羅柰國。近大道邊安設圊廁。國中人眾得輕安者。莫不感義。緣此功德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經。分別罪福言皆至誠。開三乘教皆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捨世貪諍導世間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

生信部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舍衛城外有人婦。清信戒行純具。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缽中。卻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祝願。夫曰。瞿曇沙門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來。答曰。從城中來。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歲下數萬斛實。其核大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歲下數十萬子。答曰。世人共見其實如是。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特一缽飯上佛。其福甚大不可稱量。夫婦二人心開意解。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又智度論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從舍婆提城。向婆羅門城。時婆羅門城王屬外道。聞佛欲來即立制限。若與佛食共佛語者當罰金錢五百文。後佛來到入城乞食。人皆閉門。佛與阿難空缽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門棄之。見佛相好空缽而來。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缽從乞所棄潘淀。婢即淨心持來施佛。佛受施已語阿難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當時佛邊有一婆羅門。聞佛此語。即語佛言。汝是淨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是時佛即出舌覆面上至髮際。而語之言。汝頗見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舌覆鼻尚不妄語。何況覆面上至髮際。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報多。佛即告言。汝頗曾見希有事不。婆羅門言。我曾行見尼拘陀樹。其蔭遍覆五百乘車。佛即問言。樹種大小。彼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妄語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即時舉手大唱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開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以是因緣如來所說無有虛妄。善惡果報必受不差。一切眾生應當信受。
又譬喻經云。昔有二比丘俱得須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布施飯僧。一人但直坐禪自守不樂作福。時坐禪者語乞者言。何不坐禪唐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亦說比丘云。當修行布施。後俱命終生長者家。乞作福者為長者家子。奴婢承給衣食自然。快樂無極。其坐禪者生為婢子。在地獨坐饑渴啼哭。俱知宿命。時長者子語婢子言。我本語汝。汝當布施不肯用語。是汝自過。何為啼哭。其長者子長大騎乘。出行遊觀一切奴客。及以婢子皆侍從出。後時二人俱求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其長者子常直端坐。人皆競送衣食來與。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無與者。常受饑渴。以是因緣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而已。亦當布施作諸福德。故大愛道經。佛說偈云。

夙夜不學 日無所竟
動入罪中 宛轉益深
自沒其體 其亦苦辛
往而不返 投命太山
地獄之罪 難可堪任
生時不學 死當入淵
老不止婬 塵滅世間
呼吸而盡 何足自珍
能自改悔 守命良真
今世滅罪 後世得申
有財不施 世世受貧

校量部第四

如須達經云。世尊告須達長者曰。有居士行施。不信施與。不隨時與。不自手與。不往而施與。亦不知。亦不信。亦不知有因緣行果報而行施與。當知彼受報意不妙(反前為妙)昔有過去世。有鞞藍大婆羅門。大富多財。彼作大施。以八十四千金缽碎銀滿中。彼行大施。八十四千銀缽滿中碎金。八十四千金缽滿中碎金。八十四千銀缽滿中碎銀。八十四千象。象白如雪。八十四千馬。金飾交露。八十四千牛乳滿器。八十四千玉女。端正殊妙諸纓嚴飾。如是行施餘不可數。彼居士鞞藍大富。作如是大施。與閻浮提凡夫人。寧施與彼一仙人得福多。雖與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此得福多。雖與須陀洹。不如施與一斯陀含。雖與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雖與阿那含。不如施與阿羅漢。百須陀洹雖與百斯陀含。不如施與一阿那含。雖與百阿那含。不如施與一阿羅漢。雖與百阿羅漢。不如施與一辟支佛。雖與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此得福多。彼居士作如是施與。閻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作房舍以施招提僧。得福增多。雖與招提僧。不如以清淨意作三自歸佛法僧受其戒此得福多。雖受三歸受戒。不如於一眾生行於慈悲至牛頃此得福多。雖於一切眾生分別行慈下至牛頃。謂不如一切行無常苦空無我思惟念者。下至一彈指頃。此得福多。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處(塔是也)於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天之福。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也。
又薩婆多論云。有檀越與闡那比丘三十萬錢作大房。即日成即日崩倒。功用甚大檀越心退。諸比丘為檀越說法。房雖崩倒功德成就。房未壞時。佛已到此房中。即是受用。佛是無上福田。佛既受用。功德深廣不可測量。又房始成有一新受戒年少比丘戒德清淨。入此房中已畢。檀越信施之德。若起億數種種房閣莊嚴。下至金剛地際高廣嚴飾。猶若須彌。設有一淨戒比丘。暫時受用已畢。施恩以戒非世間是向泥洹門。不同房舍臥具飲食湯藥是世間法非是離世難得之法。

修造部第五

若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經云。經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若約敕是佛真子。如是精誠造少福多。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之時不入海龍王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獄。土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中諸根不具。第一盡心為上。妙果先昇。
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等。或自捨財及勸化得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形像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
述曰。此謂施主決定入佛受用。所以須贖。若如今時齋上每出佛槃飲食。情通彼此不局情者。食訖還入施主不勞牧贖。如七月十五日獻佛及僧。無佛僧受用即須贖用也。
又觀佛三昧經云。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華。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
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又外國記云。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刻牛頭栴檀作如來像。置佛坐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諸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是眾像之始也。佛移住兩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祇桓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競興供養不絕。堂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旛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界檀像已燒。卻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移向彼房。眾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像像本處。
又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云。昔佛在世時。跋耆國王。名曰優填。來至佛所頭面頂禮。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是。又法華經偈云。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有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造立形像福報經云。佛至拘羅瞿國。時國主名優填王。年始十四。聞佛當來。即敕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以頭面禮佛。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無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佛去已後恐不復見。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王諦聽吾說 福地上灰土
福德無過者 作佛形像報
常生大富家 尊貴無極珍
眷屬常恭敬 作佛形像報
常得天眼報 無比紺青色
作佛形像報 父母見歡喜
端正威德重 愛樂終無厭
作佛形像報 金色身焰光
猶妙師子像 眾生見歡喜
作佛形像報 閻浮提大姓
剎利婆羅門 福人於中生
作佛形像報 不生邊地國
不盲不醜陋 六情常完具
作佛形像報 臨終識宿命
見佛在其前 不覺死苦時
作佛形像報 作大名聞王
金輪飛行帝 典主四天下
作佛形像報 作釋天名因
神足典第二 三十三天奉
作佛形像報 此過出欲界
作梵梵天王 迦夷眾梵恭
作佛形像報 受福正如是
若能刻畫作 天地尚可稱
此福不可量 是故供養佛
華香香汁塗 供養大士者
得漏盡無為

又付法藏經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丐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傳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倩令修造。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傳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常受勝樂。從是以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時摩竭國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過去修福聰明多智。巨富無量金銀七寶。牛羊田宅奴婢車乘。比瓶沙王千倍為勝。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最下之者具價猶直百千兩金。有六十簞金粟。一簞有三百四十斛。其家雖富而無兒息。於其舍側有一樹神。夫婦常往祈請祭祀。求乞有子多年無應。瞋忿語曰。今更七日盡心奉事。若復無驗必相定燒樹。樹神愁怖告四天王。王告帝釋。釋觀閻浮提無堪彼子。即詣梵天王廣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觀見一梵天臨當命終。即往語之。勸其往生。梵天受教即來託生。滿足十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師占曰。此兒宿福必當出家。父母聞之甚懷愁惱。夫婦議曰。當設何方斷絕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當為娉娶端正好女用斷其情。至年十五欲為娉妻。語父母言。我志清淨不須婦也。父母不聽。兒知難免便設權計。語父母言。能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當納之。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遍行娉求。諸婆羅門鑄一金女。端正奇特輿行村落高聲唱言。若有女人得見金神禮拜之者。後出嫁時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聞悉出。唯有一女軀體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女也。以昔勝緣有此妙身。志樂清潔獨不肯出。諸女強將共見金神。此女即到。金色光明映奪金神。婆羅門見即為娉得。既到夫家。夫婦相對各皆清潔了無欲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毀除一房。令共同室安置一床。迦葉語婦。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眠息我當經行。後次婦臥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葉見已以衣裹手舉著床上。婦更驚寤而責之曰。共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復何緣竊舉吾手。迦葉答言。有蛇來入恐傷汝手。故舉之耳。即指蛇示婦意乃寤。夫婦節操深厭世間。啟辭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見已遂便聽許。於是夫婦俱共出家來至佛所。佛與分座。佛為說法。即於座上得阿羅漢。婦於後時亦得羅漢。迦葉在世。常與如來對坐說法。佛滅度後所有法藏悉付迦葉。後時結三藏竟。至雞足山入般涅槃。全身不散。候彌勒佛出世之時。從山而出。在大眾中作十八變。度人無量。然後滅身。未來成佛。號曰光明(六十簞金粟者出薩婆多傳未來成佛出法華經)。
又智度論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淨飯王子佛弟難陀。身體端正有三十相。王為納婦字孫陀利。面首端正世間少雙。難陀晝夜愛敬婦故不欲出家。佛以方便化令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比丘見已而白佛言。難陀比丘宿植何福與佛同生有三十相。身體端正世間無比。又捨豪貴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難陀爾時為大長者。於辟支佛塔廟之中。青黛塗壁而以畫作辟支佛像。因而發願。願我世世生尊貴家。常得端正身相金色。值佛得道。緣此善根發願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體端正有三十相。豪尊富貴快樂無極。乃至今日與我同生出家得道。

嚫施部第六

如輪轉五道經云。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然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倩人而不嚫。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淨然燈續明。燒香齋食讀經噠嚫。以為常法。布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卻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植福田如尼俱類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佛時說偈言。

賢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 度脫諸十方

雜福部第七

如薩婆多論云。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曠路作井及作橋梁船。此人功德一切時生常資施主。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惡邪。無此三因緣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婬女施人。五造作神祠。是謂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復有五施人天得福。云何為五。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梁。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有此五事今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梁
河津度人民 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常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諸天子。以偈問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晝夜 長養善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曠路作好井 種植園果施
樹林施清涼 橋船渡人民
布施修淨戒 智慧捨慳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諸毒蛇墮於井中。行人飲之而致苦惱。命終生三空侯天受五欲樂。從此命終。若得人身王所愛重。若見病困咽喉出聲。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續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隨業流轉。不墮三途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若有眾生持戒。見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涼讀誦經法。命終生風行天。香氣來吹悅樂無比。若有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餘人不作眾惡。命終生持鬘天受五欲樂。命盡人中為王典藏。
又譬喻經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巿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緣是德功。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塗。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故成實論引經偈云。

若種樹園林 造井橋梁等
是人所為福 晝夜常增長

又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又放牛經出增一阿含別品同譯。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為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處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孳息日日有減。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種損益不可具述。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洗僧部第八

如譬喻經云。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知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為常緣也(今臘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經文)。
又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去家學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故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時。以示天下人。佛言。我為菩薩時。三十六返為天王帝釋。三十六返作金輪王。三十六返作飛行皇帝。今日諸賢誰有好心念釋迦佛恩德者。以香華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諸天鬼神所證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納香。合三種草香按而漬之。此則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紺黛秦皮權代之。又用鬱金香手按漬之於水中。按之以作赤水。以水清淨用灌像訖。以白練拭之。斷後自占更灌名曰清淨。其福第一也。
又溫室經云。佛告祇域長者。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為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痺。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淨面首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者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者饒多人從拂拭塵垢。六者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又十誦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塵垢。二治身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調。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熱時有一客作人。園中汲水灌樹。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脫衣樹下。以水澆洗身得輕涼。作人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下詣舍利弗所散華供養。舍利弗因其信心為說法要。得須陀洹果。
又賢愚經云。爾時首陀會天下閻浮提。至世尊所請佛及僧洗浴供養。世尊默然許可。即設飲食并辨洗具溫室。暖水調適酥油浣草。皆悉備有。於是世尊及諸比丘。納受其供共洗浴已。并厚飲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還本處。是時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體殊妙威相奇特。光明顯赫如大寶山。佛告阿難。乃往過去毘婆尸佛時。此天彼世為貧家子。常行庸作以供身口。聞佛說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務。得少錢穀用設洗具。并及飲食請佛眾僧而以盡奉。由此福行壽終之後。生首陀會天有此光相。七佛已來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記曰。於未來世兩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淨身。十號具足。
又雜譬喻經云。昔佛弟難陀。乃往昔維衛佛時人。一洗眾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釋種身。珮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與佛同世。研精道場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猶有弘報。況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號。加增歡喜廣度一切。
又福田經云。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瘥。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慶祐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又十誦律云。外國浴室形圖猶如圜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出外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以瓶盛水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云淨水耳。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除風。二病得瘥。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淨辨具薪炭溫暖得所。乃打揵稚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繫衣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餘內外已。閉戶而坐令身汗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出已取己衣著正理而去。
述曰。因明洗僧遂申歎德。恐邊遠道俗不閑法用。故略明法事以標厥致耳。
竊惟尼連河裏非有垢而見除。嵐毘園內實無塵而示蕩。故知洗沐是清昇之本。灌澡為澄潔之原。可謂乘香範於前修。振芳猷於後業。所以東國泛七華之水。以濯一乘之賓。西方瑩八德之池。用滌九品之輩。故使醫王夜念發造溫室之心。長者晨言敬申洗僧之願。遂蒙如來善巧。近說七物之儀。大覺垂慈。遠記五天之報。然今此處摩訶施主某官。斯乃運廣大心行無上業。生生常修佛事。世世常轉法輪。故能信正法於群邪。敬緇徒於像季。深知講宣四句價重隋珠。飯沐一僧田高異道。遂使共相率勵勸課等侶。各捨淨財同崇此福。於是辨七物於嘉時。洗三尊於此日。又能屈請高德某法師。講宣溫室洗浴眾僧經一部。法師乃時稱學海。世號詞宗。出玄義而似雲屯。決眾難而方泉涌。能使俗徒開解。猶朗日之闢重昏。法侶除疑。等嚴霜之卷零葉。今既玄章盡軸。座停雷梵之八音。藻浴時臻。次歎洗僧之七物。一者鴻鑪熾火巨鑊氛氳。密室既已除寒。龍泉自然泛熱。二者輕清德水流湛金池。蕩垢皎若蓮開紅。身首霑便土潤。三者銀光豆屑細滑逼於兜羅。卻膩本若雲披潔體方開露日。四者八味酥膏五香芬馥。排風去痺未謝摩抵。瑩質光顏何慚妙藥。五者玉管神灰雪華霜潔。邪風遇便息扇。亂想賴己恬凝。六者青楊細柳綠幹輕條。去熱則口發幽蘭。淨齒則氣合優缽。七者齊縑魏素持作內衣。蔭患并得身安。蕩報自然光飾。七物並皆精備一心奉上。惟眾慈悲為歎祝願。
夫欲起居淨國。必須預蕩十力之形。迥託天宮。先當澡彼六和之眾。譬若聲調響順形直影端。因果之理必然。非關鬼神之授。然今施主等仰襲醫王建斯溫室。營辨七物洗浴三尊。漿率有緣弘揚妙典。以茲殊勝莫大善根。先用莊嚴。今日某法師等有大勢力。生生常轉法輪獲大神通。世世常修佛事長幼受無窮之智。眷屬極不夭之年。障累與朝霧俱消嘉慶共繁星等列。諸施主等。願高臨八正。趣大道於菩提。富有七珍。惠蒼生而無盡。又願片時營佐之者。除七病而莫遺。豪分助讚之徒。獲七福而無竭。見聞隨喜咸趣法城。叩頭彈指齊昇佛果。敷揚玄教已自周圓。嚴儀洗具復皆備訖。唯眾一心奉請三寶。
稽首歸依上請十方諸佛三世慈尊。五分法身真應兩體。九十八使惑纏已盡。三十二相微妙莊嚴。實無四求假同四事。為眾生故有感便來。唯願各各乘摩尼寶殿。坐碼瑙雲中放百億光明照三千剎土。梵王持蓋帝釋布華。降此道場入溫室浴。
次請發心已上補處已還歡喜離垢之人。善慧法雲之士。三賢十聖一切諸菩薩。惟願運天人於掌內。安法界於毛端。齊馭四足之靈鵬。俱騁六通之神驥。不見相而見。不來相而來。降此道場入溫室浴。
次請山中宴坐獨覺大人。言下證真四果高士。及向趣聖僧賓頭上座等。惟願空中振錫戲六神通。雲內持瓶具十八變。發波斯之信仰。伏勞度之邪心。及此現前和合大眾。百臘已下乃至無臘。並入溫室浴。
次請山中宴坐獨覺大人。言下證真四果高士。及向趣聖僧賓頭上座等。惟願空中振錫戲六神通。雲內持瓶具十八變。發波斯之信仰。伏勞度之邪心。及此現前和合大眾。百臘已下乃至無臘。並入溫室浴。
次請弘慈本誓誓度四生。方便善權權形六道。隨聲即至如影赴身。不念即彰不請之友。並入溫室浴。
次請三界天眾四海龍王八部鬼神一切含識有形之類之蠕動之流。並入溫室浴。
歎請既周。大眾和合唄讚持香依次行。道頌曰。

三寶冥興 四生標式
慈蔭十方 恩流萬德
智抱八藏 化周百億
酬恩義重 斯由福力
彩畫彫形 傳經建福
舟濟橋梁 興齊沐浴
不顧身命 精誠何抑
盛哉勝業 功成難測

應感緣(略引十一驗)

晉大司馬桓溫 晉夫人謝氏
隋沙門釋慧達 唐沙門釋住力
唐沙門釋志超 唐沙門釋慧震
唐沙門釋惠雲 唐沙門釋道英
唐沙門釋叉德 唐沙門釋通達
唐上柱國王懷智

晉大司馬桓溫。末年頗奉法飯飴尼僧。有一比丘尼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尼才行不恒。溫甚敬待居之門內。尼每浴必至移時。溫疑而窺之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臟。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怪駭而還。有頃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溫以實問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形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之悵然。故以戒懼。終守臣節。尼辭去不知所在。
晉瑯琊王凝之。晉左將軍夫人。謝氏弈之女也。常頻亡二男。悼惜過甚。哭泣累年。若居至艱。後忽見二兒俱還。皆著鎖械。慰勉其母宜自寬割。兒並有罪。若垂哀憐。可為作福。於是哀痛稍止。而勤功德(右二驗出冥祥記)。
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姓王氏。襄陽人。幼年出家繕修成務。或登山臨水。或遊履聚落。但據形勝之處。皆措心營造。安處寺宇為僧眾行道。至仁壽年中。於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材石既充付後營立。乃渡江西上至鄱陽豫章諸郡觀撿功德。願與眾生同此福緣。故至所到村邑。見有坊寺禪宇靈塔神儀。無問金木土石。並皆率化成造。其數非一。晚為沙門惠雲邀請。遂上廬岳造西林寺。重閣七間。欒櫨重疊。光耀鮮華。初造之日誓用黃楠。闔境推求了無一樹。皆欲改用餘木。達曰。誠心在此。豈更餘求。必其有徵。松變為楠。若也無感閣成無日。眾懼其言四出追求。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並是黃楠。而在窮潤幽深無由可出。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窺見其中可得通道。唯有五尺餘。並天崖。遂牽曳木石至於江首。中途灘澓箄筏並壞。及至廬阜不失一根。閣遂得成宏冠前搆。後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計取正無方。有石門澗當于閣南。忽有猛風北吹還正。于今尚存。達形服粗弊殆不可睹。傍觀沈伏似不能言。而指揮應附立有成遂。斯即變繁不嬈固其人也。大業六年七月晦日。舊疾忽增七日倚臥。異香入室旋繞如雲。閣中尊像並汗流地。眾見此瑞審達當終。官人撿驗具以聞奏。達神志如常累以餘業。奄爾長逝。年八十七矣。
唐楊州長樂寺釋住力。姓褚氏。河南陽翟縣人。器宇凝峻虛懷接寤。聲第之高有聞緇俗。於本寺四部王公共造高閣。并二挾樓。妙盡奇工。即年成立。寺眾三百同皆歡喜。至大業十年。自竭身資以栴檀香木摸寫瑞像并二菩薩。不久尋成同安閤內。至十四年隋至喪亂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諸衢巿。誓以身命守護殿閣。寺居狐兔顧影為儔。歠菽飲水再離寒暑。雖耆年暮齒而心力逾壯。泥塗圯落周匝火燒。口誦不輟手行治葺。賊徒雪泣見者哀歎。往往革心相佐修補。皇唐受命弘宣大法。舊僧餘眾並造相投。邑屋雖焚此寺猶在。武德六年江表賊師輔公祐。負阻擅兵潛圖反叛。凡百寺觀撤送江南。力乃致書再請願。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祐偽號尊稱志在傾殄。雖得其書全不顧遂。力謂弟子曰。吾無量劫來積習貪愛。不能捐捨形命以報法恩。今欲自於佛前取盡。決不忍見像宜齊江。可積乾薪自燒供養。吾滅之後像必南度。衣資什物並入尊像。泣服施靈理宜改革。便以香湯沐浴跏趺。面西引火自燒卒於炭聚。時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終火滅合掌凝然。更足闍維一時都化。初力在佛前焚時有群鵲哀鳴。其聲甚切。右繞七匝。方始飛去。及身歿後像。果南遷。殿閣房廊得免煨燼。法寶僧眾如疇昔焉。門人慧安智賾。師資義重甥舅恩深。為樹高碑于寺之內。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今像還於閣迄今猶在。
唐汾州光嚴寺釋志超。俗姓田。同州馮翊人也。精厲不群雅度標遠。至武德七年。止於汾州抱腹山。僧徒僅百。偏資大齊。麥唯六石同置一倉。日磨五升用供常調。從春至夏計費極多。怪而撿覆止磨兩石。據量此事幽致可思。又數感異僧乘空來往。雖無音問儀形可驗。同住墮者便蒙神警。至於召眾鐘聲隨應。石泉上涌隨人用足。靈瑞多感。寔由超福。至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忽因遘疾卒於城寺。春秋七十有一。
唐梓州通泉寺釋慧震。姓龐。身長八尺。聽暠三論玄寤逾。每年正月轉經。千僧袈裟周足奉施無闕。常弘三論聽僧百餘。忽於高座似悶。見人語曰。西山頭好造大佛。既覺下座。領眾案行。中龕造像。兩邊泉流。即命石工鐫鑿坐身。高百三十尺。貞觀八年周備成就。四面都集。道俗三萬慶此尊像。其像口中放大白光。遠近同睹。先有一馬日行五百里。曾經入渾餘馬並死。唯此得還。至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鳴不食三日。震聞毛豎。有一異僧。名為十力。語震曰。馬與主別。主當先行。來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時應入涅槃。法師須財物無留於後。於身無益言已而隱。莫知其由。先造藏經請僧常轉。開大施門四遠悲敬。來者皆給。至終年初又請眾僧。讀經行道作三七日。俗緣昆季內外同集。至於八日氣猶不歇。從旦至午。寺內樹木土地皆生蓮華。眾睹奇瑞知其即世。震曰。嘉相已現不容待滿。便行施早令食訖。手執香爐遶盧舍那三匝。還於佛前胡跪正念。大眾滿堂不覺已逝。春秋六十有六。停喪待滿香氣猶存。兄弟三人各捨錢五十萬。於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作石塔高五丈。龕安繩床扶屍置上。經百餘日猶不委仆。道俗萬餘悲泣相繼。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雲。姓王。太原人也。遠祖避地止于九江。弱冠樂道投匡山大林寺。時年二十五。有達禪師。江淮內外所在興造。雲為寺廟毀壞故。邀達營造得周。至隋季末年中表咸亂。有林士弘者。結眾務章偽稱楚帝。有尚書令鄱陽胡秀才。親領士眾臨據九江。因感發心欲寫廬山東林寺文殊瑞像。以雲有出眾之奇令鑪錘。光儀乃具。唯頸及脅兩處有孔。時眾未寤。其年秀才偽敕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兩。盛以竹筒。雲以賊徒蜂起。無方守護並用付才。又以念誦銅珠一貫遺才為信。行營亭軍士乞福。才得便風舉帆前引。於江中路遭浪船沒。財物蕩盡唯人達岸諸無所恨。但恨失像色金。煩冤江畔呼嗟未絕。誓願不成深為業也。須臾金筒隨浪逆流。并遺銅珠前後相繼。汎汎隱隱向岸就才。既獲像金舉眾大欣。噭慶無量。計被沒處。至所出岸三十餘里。重而能浮逆波相授。軍民通怪驚異靈感。及才遇害刃開頸脅恰符像焉。初才之欲繫賊。以金用委叔父。擔以避難。不免為賊所奪。既失像金。取求無計。尋有賊中來盜金投。曉俱不知是金擔也。曉得本金委雲成就。光相超挺。今在山閣。初鑄像時有李四戒。私發願曰。若鎔金日誓然一臂。雲為摸樣早成遂前。成日李氏不知。已鑄像了。乃夢像曰。汝先願燒臂如何違信耶。李氏夢寤因始知之。即往像前以刀解臂。蠟布纏骨燒而供養。天香垂下像放光照。異種奇瑞不可述盡。雲以貞觀年初因事入京。值首律師伏膺律業宰貴睹其德高。請奏令住弘福。至貞觀二十年。思慕本鄉。還歸九江本寺。身今現在。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時年十八。叔休律師化令出家。父母戀逼取妻。英割愛辭親示同脫屣在俗不染色聲。出家經論洞明。乃曰。法相可知心惑須曉。至開皇十九年。遂入解縣太行山柏梯寺。修學止觀忽然發解。人法二空深寤心首。坐處樹枝下映四表。兼理僧役以事考心。後在京師住勝光寺。從曇遷禪師聽攝大乘論。學徒五百。英解獨俊。禪師歎曰。學徒極多。雖通文義。得其旨歸唯道英乎。常依華嚴發願供僧。因事呈理調伏心行。自爾儀服飲噉不守。章篇頗為譏目怪違也。營僧之外禪誦無廢。窮尋理性心眼洞明。至大業九年身居知事。有俗爭地。恐損僧利於俗無益。苦諫不從。便語彼云。吾為汝死忽然倒仆示同僵屍。諸俗固執云。此道人多詐以針刺甲可知真偽。針刺雖深死色轉變。身心不動將欲膖壞。傍有智者。教令歸懺誓不敢諍。尋聲起坐語笑如常。又行至臺澤見池魚遊戲。英曰。吾與汝共諍人我。何者為勝。便即脫衣入水經于六宿。弟子持衣守之。後出告曰。吾在水中唯弊。土坌不覺水氣。又屬嚴冬冰厚天雪復壯。乃曰。如此平淨之地何得不眠。遂露身仰臥經于三宿。及起笑曰。幾不火炙殺我。如是隨事以法對之。縱任自在不以為難。良由唯識之旨洞曉心腑。外事之質豈得礙乎。晚還蒲州住普濟寺。置莊三所。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處。不與俗事交爭。故使八方四部其湊若林。晝則營理僧務。夜則為說禪觀。或弊其勞者。然不覺其疲。常依攝論起信用資心腑。至於一日說起信論。到心真如門。奄然不語。眾怪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任不怪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身色怡泰如證初禪。河東沙門道遜高德名僧。素是同學。祖習心道。契友金蘭。初在夏縣領徒盛講。及遜捨命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報。終夕便知。告其眾曰。遜公已逝相與送乎。人問其故。此乃俗事心轉不可怪也。及行中路便逢告使。冥通來事類皆如此。自及終前集眾告曰。今日早須收積。恐明日人畜眾聚損食穀草。英亦自運催促極急。眾但知助然不測其意。至夜都了。索水洗浴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告眾人曰。諸人喚余為英禪師。禪師之相不可違俗語門人志裒曰。禪師知英氣息可有幾許。裒以事答之。英言如是。因說。法要又曰。無常常耶。不可自欺。不可空死令誦華嚴經賢首偈。至臨終勸念善處。明相既現。口云。捨卻故身。奄然神逝。人怪不動以手循摩從下而冷。以經驗之。縱是凡夫定升善處。況嘉徵如是豈同凡僧。即貞觀七年九月中也。春秋七十有七。初將終日眾問後事。答曰。佛有明教但依行之則眾累盡矣。當終之日感群鳥集房數盈千計。悲鳴相切哀慟人心。慧裒侍側。見有青衣二童執華而入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焰繞梁。及明露結。周二十里。人物先光三日方歇。蒲晉一川行化之所。聞哀屯赴如喪重親。又感僧牛吼噭聲徹數里。流淚鳴咽不食水草。經于七日將欲藏殮。道俗爭之。以英生平不樂喧嘩但存道素。便即莊南夏禹城東延年陵南鑿土龕安之。始下一鑊地忽大震。人各攬草自防。懼謂身落。周十五里皆動大怖。又感白虹兩道連亙柩所。白鳥二頭翔鳴龕上。旋顧裴回哀聲而逝。英開導人物存亡俱益。自非位齊種姓豈感嘉祥。總華不負身。世誠斯人乎。
唐雍州梁山釋叉德。泉縣人。形質長偉秀眉骨面。立履清白服粗素衣。好遊化俗營搆福業。而故言來事多所弘獎。年有凶暴毒氣疫勵者。先勸四民令奉三寶。或禮佛設齊。或稱名念誦。用其言者皆禳災禍。有不信者殃禍交及。預記萌兆略如對目。時遭亢旱懼而問焉。又以指揮某日當雨。但齊某處。約時雨至必如其言。或記螽蝗暴亂廣狹所及。或記天澇潤澤近遠淺深。皆事符明鏡不泄纖毫。且執志清慎不濫刑科。力所未行不受其法。昔壯年在道唯遵十戒。而於篇聚雜相多所承修。末於九峻山南造阿耨達池并鐫石缽。即於池側用濟眾生。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山舍。百姓感戀為起白塔。迢然山表。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雍州涇陽人。卅出家。栖止無定。乃入太白山不齎糧粒。饑則食草。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則禪思。經跨五年栖遑靡息。因以木打塊塊破形銷。既睹斯變廓然大寤。既心路。晚住律藏。遊聽大乘情量虛蕩。一裙一帔布納重縫。所著麻鞋經三十載。繒帛雜飾未經冠體。冬夏一服不避寒暑。當於講席評敘玄奧。不事宮商。人無肖之。初言牟楯噉食。此事難行世人悉伏。左僕射房玄。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敬重如父。而達體道不拘形骸。出言不簡放暢心懷。玄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致隔。見貴如是。朝野皆遵。不食五穀唯食蔬菜。縱得蒿藋攬而食之。事同佳味。若得桃杏殼果之屬。合核而食不以為難。人怪問之。答云。信施雜棄。貞觀已來轉顯神異。屢屆人家。歡笑則吉。愁慘必凶。或索財功力。隨命多少即須依送。若違來意後遭凶禍。有人乘驢歷寺遊看。達從乞之惜而不施。其驢尋死斯例非一。故京室貴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說導。雖存雜著所得財利為主營寺。有大將軍薛萬均。初聞異行迎宅供養。百有餘日不遺僧軌。忽於一夜索食欲噉。初不與之苦求不已。試與遂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跡。專顯變應。其行多僻。欲往入內。將軍兄弟其性粗武不識密行。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淨。須作湯洗。待水沸已脫衣入鑊。身不傷爛。狀入冷池。傍人怖之。猶催加火。不暖我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因此已後若有病苦之者。使令煮水涌沸。先自入洗後教人入。病無不愈。達曾負人錢百有餘貫。後辦得錢無人可送。乃將錢至寺門首。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倩。詣西巿覓主還之。付而不禁。後勘不失一文。由達德行虛懷。所以人不虧信。又時逢米貴欲設大齊。乃命寺家多放疏請。及至明旦來赴盈千。而供度闃盡全無支擬。大眾恥責深愧外客。達曰。他許送供計非虛妄。臨時恐過僧尼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馳走而來。皆充足餘長。供庫更濟多人。食訖須臾人車並散。究尋來處畢竟不知。良由賢愚難辯故。冥感神供。朝野具瞻。敘事無盡(右八驗出唐高僧傳)。
唐坊州人上柱國王懷智。至顯慶初亡歿。其母孫氏及弟懷善懷表並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經七日背上已爛而甦。此人於地下見懷智云。見任泰山錄事。遣此人執筆。口授為書。謂之曰。汝雖合死今方便放汝歸家。宜為我持此書至坊州訪我家。通人兼白我孃。懷智今為太山錄事參軍。幸蒙安泰。但家中曾貸寺家木作門。此既功德物。請早酬償之。懷善即死。不合久住。速作經像救助。不然恐無濟理。此人既蘇之後。即齎書故送其舍。所論家事無不闇合。至經三日懷善遂即暴死。合州道俗聞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勳衛侯智純說之(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