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三六)中阿含1未曾有法品地動經2第五(初一日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金剛國4,城名曰地5。 爾時,彼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於是,尊者阿難見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尊者阿難見已恐怖,舉身毛豎,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今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於是,世尊語尊者阿難曰:「如是,阿難!今地大動。如是,阿難!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有幾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世尊答曰:「阿難!有三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云何為三?阿難!此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阿難!有時空中大風起,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是謂第一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6崩壞盡。 「復次,阿難!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隨所欲、隨其意,擾復擾,震7復震。護比丘天8亦復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隨所欲、隨其意,擾復擾,震復震,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復次,阿難!若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由是之故,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是謂第三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於是,尊者阿難聞是語已,悲泣涕零,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謂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是時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世尊語尊者阿難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其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謂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是時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復次,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剎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人?為非人?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 「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四王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天?為異天?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三十三天、9摩天、兜率哆天、化樂天、他化樂天10、梵身天、梵富樓天11、少光天、無量光天、晃昱天12、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13、無罣礙天、受福天、果實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14。 「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色究竟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天?為異天?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動經第五竟15(一千二百三十三之16) (三七)中阿含17未曾有法品瞻波經18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瞻波19,在恒伽池20邊。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21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觀察眾心。觀眾心已,至初夜22竟,默然而坐。 於是,有一比丘即從座23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爾時,世尊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過,中夜將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世尊亦再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後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24,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於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彼時尊者大目揵25連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大目揵連便作是念:世尊為何比丘而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26。尊者大目揵連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揵連便知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 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定起,至彼比丘前,牽臂將出,開門置外:「癡人遠去!莫於此住!不復得與比丘眾會,從今已去,非是比丘。」閉門下鑰,還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告曰:「大目揵連!彼愚癡人當得大罪,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揵連!若使如來在不淨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揵連!汝等從今已後說從解脫,如來不復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大目揵連!如彼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27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海水鹹,皆同一味。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瑰28異,種種珍琦29,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30、珊瑚、琥31珀、馬瑙32、瑁、赤石、琁珠。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33羅、乾沓34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揵連!如彼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皆入大海,及大海中龍水從空雨墮,渧35如車軸36,是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減也。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揵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揵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揵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揵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大目揵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瞻波經第六竟37(一千八百一十四字38) (三八)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39(上40)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舍離41,住大林中。 爾時,郁伽長者42唯婦女侍從,在諸女前從鞞舍離出。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於是郁伽長者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郁伽長者飲酒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43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彼見佛已,即時醉醒。郁伽長者醉既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44,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45上心 、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46,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47。世尊即為彼說苦、集48、滅、道,彼時郁伽長者即於坐49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 於是,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50起,為佛作禮,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51為首,受持五戒。」 郁伽長者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法。還歸其家,即集諸婦人52,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 於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長者:「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 郁伽長者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53,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 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豎,白郁伽長者:「長者欲殺我耶?長者54欲殺我耶?」 長者答曰:「我55不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郁伽長者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是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於是,有一比丘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彼時,比丘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比丘足,卻坐一面。 比丘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謂世尊為汝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長者!汝有何法?」 郁伽長者答比丘曰:「尊者!世尊初不說異,然我不知世尊為何因說,但尊者聽,謂我有法。一時,世尊遊鞞舍離,住大林中。尊者!我於爾時唯婦女侍從,我最在前出鞞舍離,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尊者!我於爾時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時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我見佛已,即時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醉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迴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我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我說苦、集、滅、道,我爾時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尊者!我亦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尊者!我爾時即從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尊者!若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爾時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集諸婦女,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於是,最大夫人來白我曰:『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尊者!我爾時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豎,而白我曰:『長者欲殺我耶?長者欲殺我耶?』尊者!我語彼曰:『不欲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尊者!我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詣眾園56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地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此精進,此不精進。尊者!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有天住虛空中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57善趣向。』尊者!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不盡令縛我還此世間,入於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郁伽長者白比丘曰:「願尊在此食!」 比丘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鐃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持一小床,別坐聽法。比丘為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謂與郁伽長者本所共論,盡向佛廣58說。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59:「我以是故,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郁伽長者經(上60)第七竟61(二千三百二十九字62) (三九)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63(下64)第八(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長老比丘遊鞞舍離,在獼猴水邊高樓臺觀。 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眾多上尊長老比丘聞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聞已共作是議:「諸賢!誰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彼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65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諸賢!我等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說如此事。」 於是,眾多上尊長老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賢者阿難知不?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我等共作是議:『誰能往語郁伽長者而作是語: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賢者阿難可往詣郁伽長者而語彼曰:『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尊者阿難白諸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郁伽長者其性嚴整,若我自為語者,儻能致大不喜。諸尊!我為誰語?」 諸長老上尊比丘答曰:「賢者!稱比丘眾語,稱比丘眾語已,彼無所言。」尊者阿難便默然受諸長老上尊比丘命。於是,諸長老上尊比丘知尊者阿難默然許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各自還去。 尊者阿難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尊者阿難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白曰:「善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尊者阿難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尊者阿難足,卻坐一面。 尊者阿難告曰:「長者知不?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長者白曰:「尊者阿難!為是誰語?」 尊者阿難答曰:「長者!我宣比丘眾語。」 長者白曰:「若尊者阿難宣比丘眾語者,無所復論;若自語者,或能致大不喜。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66願。」 尊者阿難問曰:「長者云何轉輪王願?」 長者答曰:「尊者阿難!村中貧人作是念;令我於村中最富。即是彼願。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邑中最富。即是彼願。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最富。即是彼願。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作宗正67。即是彼願。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國相68。即是彼願。國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是彼願。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轉輪王。即是彼願。轉輪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謂無上梵行訖,令我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68,不更受有,知如真。即是彼願。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70!」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詣僧園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71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難!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此是72精進,此不精進。』尊者阿難!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73。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於是,郁伽長者白曰:「尊者阿難!願在此食。」 尊者阿難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鐃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尊者阿難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郁伽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郁伽長者經(下74)第八竟75(一千七百四十八字76) (四○)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長者經77(上78)第九(初一日誦79)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阿邏鞞伽邏,在和林中80。 爾時,手長者81與五百大長者俱,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五百長者亦禮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 彼時手長者白曰:「世尊!謂有四事攝82,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我以此攝於大眾,或以惠施,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手長者!汝能以如法攝於大眾,又以如門攝於大眾,以如因緣攝於大眾。手長者!若過去有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83。手長者!若有未來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手長者!若有現在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 於是,世尊為手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於是,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84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爾時,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諸賢!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85起,為佛作禮,繞三匝86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87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方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於是,毘沙門88大天王色像巍巍,光耀暐曄,夜將向旦,往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不觀、不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護定故。 爾時,世尊於無量百千眾中,咨嗟稱歎手長者:「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彼手長者,我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我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三十三天為彼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毘沙門大天王色像巍巍,光耀89暐曄,夜將向旦,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暐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方世間成就遊。』」 「於是,有一比丘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往詣手長者家。手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座起,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彼時比丘即坐其床,手長者禮比丘足,卻坐一面。 比丘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為汝於無量百千眾中,咨嗟稱歎手長者:『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手長者我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90起,為我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三十三天為彼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方世間成就遊。 「『 於是,毘沙門大天王色像巍巍,光耀暐曄,夜將向旦,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手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亦不觀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護定故。 於是,手長者白比丘曰:「尊者!是時無白衣91耶?」 比丘答曰:「無白衣也。」又問曰:「若有白衣者,當有何咎?」 長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語者,彼當長夜不義不忍,生極惡處,受苦無量;若有信佛語者,彼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禮事我,尊者!我亦不欲令爾也。尊者!願在此食。」 彼比丘為手長者故,默然受請。手長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彼比丘為手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謂與手長者本所共論盡向佛說。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我以是故,稱說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復次汝等當知,手長者復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長者無求無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手長者經(上92)第九竟93(二千六百五十八字94) (四一)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長者經95(下96)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阿邏鞞伽邏,在和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云何為八?手長者有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97進、有念、有定、有慧98。手長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99精進、有念、有定、有慧,手長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長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信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得信堅固,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手長者有信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慚恥,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慚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100,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愧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精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精進,除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手長者有精進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念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101;手長者有念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手長者有定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手長者有慧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手長者經(下102)第十竟103(四百七十三字104) 中阿含經卷第九105(一萬二千八十八字106) 中阿含107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萬九百四十六字108)(初一日誦) 1麗本無「中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佛居金剛國時有大地震,佛因說大地震動之三種因緣:(一)空中大風起,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二)有如意足神通比丘與護比丘天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則地隨其所欲之意而擾動。(三)如來於三月後入般涅槃,故地動。又記敘如來化身為諸天說法之不可思議事。增支部(A. 8. 70.Bhumicala 地震)、長部(D. 16. Maha-Parinibbana-Suttanta 3. 10 大般涅槃經)、小部‧自說經(ud. 6. 1)、增一阿含八難品第五經(大二‧七五三下)。 3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4金剛國(Vajji)(巴),即跋耆國。 5曰地(Vajji)(巴),為跋耆之音譯。 6大正本無「皆」字。 7「震」,宋、元、明三本均作「振」。 8護比丘天:指保護比丘之天眾。 9「」,宋、元、明三本均作「焰」。 10三十三天、摩天、兜率哆天、化樂天、他化樂天(Tavatimsa dev a, Yama deva, Tusita deva, Nimmanarati deva,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a)(巴),此五者與四王天合稱為六欲天。 11梵身天、梵富樓天(Brahmakayika deva, Brahmapurohita deva)(巴),二者與大梵天(Brahma)(巴),合稱為色界初禪之三天。 12少光天、無量光天、晃昱天(Parittabha deva, Appamanabha deva, Abhassara deva)(巴),為第二禪之三天。 13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Parittasubha deva, Appamanasubha de va, Subhakinna deva)(巴),為第三禪之三天。 14無罣礙天、受福天(Anabhrakah deva, Punyaprasavah deva)(梵)、果實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Vehapphala deva, Aviha deva, Atappa deva, Sudassa deva, Sudassi deva)(巴),上述七天與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巴),合稱為四禪八天。又巴利本無前二天,而僅載有後六天。 15明本無「地動經第五竟」六字。 16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二百三十三字」八字。 17宋、元、明三本均無「中阿含」三字。 18本經敘說在十五日布薩之時,佛於會中知有不淨比丘在座,故雖三請而不說波羅提木叉。尊者大目揵連乃逐出該比丘,然後請佛說戒。佛以大海八德為喻而說法。增支部(A. 8. 20. Uposatha布薩)、律藏‧小品(Cv. 9. 1、小部‧自說經(Ud. 5. 5)、五分律卷二十八(大二二‧一八○)、西晉‧法炬譯恒水經、法海經(大一‧八一七上、八一八上)、後秦‧鳩摩羅什譯海八德經(大一‧八一九上)、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二經(大二‧七八六上)。 19瞻波(Campa)(巴),又作占波,為中印度恒河河畔之國,其都城亦名瞻波。 20恒伽池(Gaggara)(巴),又作伽伽羅池。 21從解脫(patimokkha)(巴),又作波羅提木叉、別解脫、處處解脫。為比丘、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戒律。 22初夜:印度人將夜晚(傍晚六時至清晨六時)分成三部分,傍晚六時至十時為「初夜」,十時至午夜二時為「中夜」,午夜二時至清晨六時稱「後夜」。 23「座」,麗本作「坐」,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座」。 24「將向欲明,明出不久」,巴利本作(A. vol. 4, p. 205)作pacchime yame uddhaste arune nandimukhiya rattiya(於後於時分,日昇而天將破曉,其夜色令人生歡喜。) 25「揵」,麗本作「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26「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巴利本作 sabbavantam bhikkh usangham cetasa ceto paricca manasakasi (以心察知一切比丘之心而作意。) 27「私」,宋、元、明三本均作「夷」。 28「瑰」,宋、元、明三本均作「貴」。 29「琦」,麗本作「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琦」。 30「車」,宋、元、明三本均作「螺璧」。車,即海中大貝。 31「琥」,麗本作「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32「馬瑙」,宋、元、明三本均作「碼瑙」。 33「修」,宋、元、明三本均作「脩」。 34「乾沓」,宋、元、明三本均作「揵塔」。 35「渧」,宋、元、明三本均作「滴」。 36「軸」,麗本作「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軸」。 37明本無「瞻波經第六竟」六字。 38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八百一十四字」八字。 39本經敘說耽酒娛樂之郁伽長者見佛威容而醉醒,遂往聞法而得法眼,成為優婆塞。返家後,令諸夫人各隨己意,任其去留。長者歸佛後,堅守五戒,積諸福業,成就八種未曾有法。增支部(A. 8. 21. Ugga郁伽)。 40麗本無「上」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41鞞舍離(Vesali)(巴),城名,跋耆國首都。 42「郁伽長者」,巴利本作 Uggam gahapatim(郁伽居士)。 43「耀」,宋、元、明三本均作「曜」。 44「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巴利本作 danakatham silakatham saggakatham, kamanam adinavam okaram samkilesam nekkhamme anisamsam pakasi(論說布施之語、持戒之語、生天之語,以及說諸欲之災患、卑陋、汙穢,出離之功德。) 45「勝」,宋、元、明三本均作「昇」。 46「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於巴利本中僅舉出堪忍心(kallacitta)、柔軟心(muducitta)、無蓋心(vinivaranacitta)、歡喜心(udaggacitta)、無疑心(pasannacitta)等五項。 47「諸佛說正法要」,巴利本作 Buddhanam samukkamsika dhammadesana(諸神之最殊勝法說)。 4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49「坐」,元、明二本均作「座」。 50「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51梵行:又作清淨行,謂完全斷除淫行。 52「諸婦人」,巴利本作 catasso komariyo pajapatiyo(四位年輕夫人)。 53「金澡罐」,巴利本作 bhingaram (金瓶)。「罐」,宋本作「灌」。 54麗本無「長者」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5大正本無「我」字。 56眾園:即僧伽藍摩(sangharama)(巴),為比丘眾所住之園林。與「僧園」、「僧伽藍」同義。 57如來聖眾:四向四果之弟子能趣向涅槃之道,稱為如來聖眾。 58宋、元、明三本均無「廣」字。 59「丘」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一「甲」字。 60麗本無「上」字,今依據三一九頁注補上。 61明本無「郁伽長者經第七竟」八字。 62明本無「二千三百二十九字」八字。 63本經敘說佛般涅槃之後不久,郁伽長者常設大布施,後於海中沒失載滿貨之船舶,阿難乃從長老上尊比丘之意,往勸郁伽長者勿復布施,長者則告以不厭財盡,只望願滿如轉輪王願。其後,並敘自己所得之奇特之法。 64麗本無「下」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65「能」,麗本作「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能」。 66轉輪王(Cakkavatti raja)(巴),又作轉輪聖王、飛行皇帝。此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隨輪寶之所轉,四方皆降服。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各統領四、三、二、一大洲。即金輪王統治四洲,銀輪王統治東、西、南三洲,銅輪王統治東、南二洲,鐵輪王統治南閻浮提一洲。 67宗正:官職名。 68國相(amacca)(巴),又作大臣、朝臣。 69「辦」,大正本作「辨」字。 70「特」,麗本作「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特」。 71「問」,大正本作「間」。 72宋、元、明三本均無「是」字。 73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離欲、離惡不善之法」為初禪境界,此處省略第二禪、第三禪而直接謂「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74麗本無「下」字,今依據三二九頁注補上。 75明本無「郁伽長者經第八竟」八字。 76宋、元、明三本均無「一千七百四十八字」八字。 77本經敘說手長者以惠施、愛言、利行、同事四事攝,攝受大眾。一日,聞佛說法,還家靜坐,成就四無量心。三十三天知而稱歎長者,毘沙門天王因往告長者,手長者則默然守定,而得佛在比丘眾中稱歎其七未曾有法。後有一比丘往詣長者,告以佛對他之稱歎且為說法。比丘歸後告佛,佛又稱說手長者「無求無欲」之第八未曾有法。增支部(A. 8. 24. Hatthaka ◎手﹝長者﹞)。 78麗本無「上」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79元、明二本均無「初一日誦」四字。 80「阿邏鞞伽邏,在和林中」,巴利本作 Alaviyam viharati Aggalave cetiye.(住在阿邏鞞國中的阿伽羅瓦寺院)。「邏」,宋、元、明三本均作「羅」。 81「手」,巴利本作 Hatthaka,意譯為手,音譯為哈達卡、訶哆,居士名。「長者」為對居士之尊稱。 82四事攝(cattari sangahavatthuni)(巴),即四攝事、四攝法,為攝受眾生,令其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之四種方法。(一)惠施,即布施攝,有財施與法施二種。若眾生眾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二)愛言,即愛語攝,謂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論,令起親愛之心而受道。(三)以利,即利行攝,謂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起親愛之心而受道。(四)等利,即同事攝,謂親近眾生同享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參見雜阿含卷二十六第六八○經(大正‧卷二十六‧六六八經)。 83「若過去有沙門、梵志……或有餘」,巴利本(A. vol. 4, p.219)作 Ye hi keci Hatthaka atitamaddhanam mahatim parisam samgahesum, sabbe te imeh eva catuhi samgahavatthuhi mahatim parisam samgahesum (確實地,任何人於過去時攝大眾,他們都是以四攝事攝大眾。) 8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磧砂藏、卍正藏改作「跏」。大正本亦作「跏」。 8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86「繞三匝」,元、明二本均作「三匝繞」。 87「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88毘沙門(Vessa vana)(巴),又作多聞天,為四天王中守護北方之神,亦為夜叉軍之主。 89「耀」,大正本作「曜」。 90「座」,麗本作「坐」,今參考本經前後文「即從座起」改作「座」。 91白衣:指在家人。 92麗本無「上」字,今依據三三五頁注補上。 93明本無「手長者經第九竟」七字。 94宋、元、明三本均無「二千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95本經敘說佛讚歎手長者具足少欲、信、慚、愧、精進、念、定、慧之八未曾有法。增支部A. 8. 23. Hatthaka ◎手﹝長者﹞)。 96麗本無「下」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97宋、元、明三本均無「精」字。 98少欲、信、慚、愧、精進、念、定、慧(appicchata, saddha, hiri, ottappa, viriyarambha, sati, samadhi, panna)(巴),為世尊讚歎手長者之八未曾有法。 99宋、元、明三本均無「有」字。 100「羞愧,可愧知愧」,大正本作「愧可羞愧知愧」。 101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即四念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覺(新譯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02麗本無「下」字,今依據三四三頁注補上。 103明本無「手長者經第十竟」七字。 104宋、元、明三本均無「四百七十三字」六字。 105宋、元、明三本卷末題均在品末題次行。 106明本無「一萬二千八十八字」八字。 107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108宋、元、明三本均無「一萬九百四十六字」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