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 故塔部第六 依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斯言驗矣。或有村坊墳塔故寺伽藍堂殿朽壞舍屋崩摧。蓆扇蓬戶靡隔煙塵。甕牖茅茨無掩霜露。是以門墻凋毀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飾。日就衰羸。造罪造愆無時暫捨。夜暗燈燭本自無聞。晝日幡華元來非見。堂絕梵唄鑪停海檀。遂使惡鬼效靈善神捨衛。伽藍無固直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無敬。此而不憂更欲何求。 又寶梁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理。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僧寺中杖侍伽藍。生憍慢故失國王文理墮大地獄。 又薩遮經云。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送置餘處者。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輪經云。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壽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死墮阿鼻地獄。具受諸苦又三千威儀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 二不得背佛掃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當下佛像上故華。五當旦過澡手自持淨巾還拭佛像。復有五事。一當先灑地。二當使調。三當待燥。四不逆掃。五不得逆風掃。復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當自手拾。草三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不得令四角掃處有跡。五掃塔前。六步使淨(此據事務故限約六步若事閑豫多掃彌善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 又雜寶藏經云。若掃僧房一閻浮提地。不如掃佛塔一手掌(成論亦同)。 又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又無垢清淨女問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淨他人見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又沙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掃。三當令淨。四不得有跡。五當即畚棄。又增一經云。掃佛塔有五法。一水灑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掃地。五除去穢惡地既淨已。隨能持一枝香華散布地上供養得福無量。故華嚴偈云。 散華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華以為帳 散眾雜華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到殑伽河邊。見一故塔毀落崩壞。比丘問佛此是何塔。朽故乃爾。佛告比丘。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梵摩達王。正法治化。唯無子息。禱祀諸神求索有子。困不能得。時王國中有一池水生一蓮華。其華臺中有一童子結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口出優缽羅華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姤見甚歡喜。即抱還宮養育漸大。隨其行處蓮華承足。因香立字栴檀香。後寤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虛空作十八變。尋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養。是彼塔耳。比丘問佛。宿殖阿福受斯果報。佛告比丘乃往過去拘樓孫佛時有長者子。甚好婬色。見一婬女心生著。無財可與。遂至塔中盜華與之。乃共夜宿。曉即身體生其惡瘡。痛不可言。喚醫療治。醫占云。須牛頭栴檀用塗瘡上可得除愈。時長者子即賣家宅得於金錢滿六十萬。尋用買香正得六兩。擬用塗瘡。心自思惟。即語醫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買牛頭栴檀。擣以為末。入其塔中發誓願言。如來往昔修諸苦行。誓度眾生除其厄難。我今此身墮一生數。唯願世尊。慈悲憐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塗塔。以償華價。至心供養求哀懺悔。瘡尋得差。身諸毛孔有栴檀香。聞此香已歡喜禮拜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受快樂。隨其行處蓮華承足。身諸毛孔常有香氣。是故智者當作是學。 又小法滅盡經云。後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火焚。乃至金剛界為上臺也。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布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睹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迥絕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中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煜。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生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欲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華。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豪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又譬喻經說。祇陀太子昔毘婆尸佛時。布施一奴一婢給掃寺廟。緣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寶宮宅。門戶兩邊常有自然金銀男女擎持寶缽。滿中七寶取無窮盡。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餘騎。衛護其舍。無敢近者。輪王七寶者。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神寶。 又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故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天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天。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則答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又分別功德論云。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夫婦精進信敬三寶時婦蚤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極端正。今此世間誰任我夫。便以天眼觀見本夫。今已出家年老暗短專信而已。常勤掃除塔廟善業。見其掃塔必應生天。天女尋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見已問其因緣。天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任我夫。見君精進常勤掃塔。必應生天。若得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夫。是以故來陳其情狀。白意已訖還歸天上。時夫比丘見此事已。從是以後倍加精進。修補塔廟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應生兜率天。我今不復得君為夫。語訖還去。比丘聞已倍加精進。遂獲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頌曰。 遺身八萬塔 寶飾高百丈 儀鳳異靈烏 金盤代仙掌 積栱承雕角 高簷挂樹網 寶地若池沙 風鈴如積響 刻削生千變 丹青圖萬像 煙霞時出沒 神仙乍來往 晨霧半層生 飛幡接雲上 游蜺不敢息 翔鵾詎能仰 聖變無窮瑞 感福豈三兩 願假舟航末 彼岸誰為廣 感應緣(略引二十一驗) 西晉會稽鄮縣塔 東晉金陵長干塔 石趙青州東城塔 姚秦河東蒲阪塔 周岐州岐山南塔 周瓜州城東古塔 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周洛州故都西塔 周涼州姑臧故塔 周甘州刪丹縣故塔 周晉州霍山南塔 齊代州城東古塔 隋益州福感寺塔 隋益州晉源縣塔 隋鄭州超化寺塔 隋懷州妙樂寺塔 隋并州淨明寺塔 隋并州榆社縣塔 隋魏州臨黃縣塔 統明神州山川并海東塔 雜明西域所造之塔 右前二十一塔。並是如來在日行化乞食。因有童子戲弄沙土以為米麵。宿祐冥會以土麵施佛。佛感渠善心為受塗地。記此童子。吾滅度後一百年滿。有王出世號為阿育作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切鬼神並皆臣屬。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開前八塔。所獲舍利役諸鬼神。於一日一夜一億家施一塔。廣計有八萬四千塔。具如上經。故不備載。今惟此神州即是東境。故此漢地案諸典籍尋訪有二十塔。並是育王所造。若更具引。佛法東流已來道俗所造感通者。則有百千。且述育王二十一塔內。逐要感徵。同見聞者略述二十一條。餘之不盡者。備如廣傳。 初西晉會稽鄮縣塔寺。今在越州東三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晉太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何者。生在田家弋獵為業。得病死蘇。見一胡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憫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冤投造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記其處剡木為剎。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而開窗子。四周天金。中懸銅磬。每有鍾聲。疑此磬也。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跡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於八王日輿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生善。齋戒終身。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跡。 塔側諸暨縣越舊都之地也。以句章勤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館遺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其跡繁矣。 輿志云。何育釋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寶塔八萬四千。皆從地出。案晉沙門竺慧達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襪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造一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楊越即有二塔。廣統九域故有隱之。 會稽記云。東晉承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釆不凡。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游鄮縣。下真舍利起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別一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鐵圍山也。太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 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跡建木浮圖。堂殿房廊周環備滿。號阿育王寺。四面山繞林竹蔥翠。華卉間發飛走相娛。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郎顧胤跡文。 寺東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三里山頭有佛左足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井。其實深池中有鰻魚。俗號為魚菩薩也。人至井所禮拜。魚隨聲出。至隋末賊過偽禮魚現。賊便以刀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潛隱雖喚不出。時有至心邀請禮拜者。但歕水而已。初有一僧聞塔來禮。處所荒涼將食為難。有一老姥患腳來為造食便去。日日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入池內校量即是池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略為瑞多現聖僧。繞塔行道每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費。 至唐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寓穴道勝歷覽聖跡。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見胡僧百餘繞塔行道。以事告眾。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每見胡僧行道誦經贊唄等相。 唐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智悅。獨與太玄連床而寢。中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殺契其相若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內東南曲池日嚴寺。寺即隋煬帝造。昔在晉蕃作鎮。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發長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於日嚴寺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是育王造塔舍利。育王舍利乃在長干本寺。道俗懷疑不測是非。至武德七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其舍利塔無人守護。時有道宣律師門徒十人。配住西巿南長壽坊崇義寺。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有雜寶琉璃古器等。總以大銅函盛之。檢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爾。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府。南僧咸曰。此爪髮至梁武帝時已有疑焉。據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矣。然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蓋篾如也。故兩述之。但年歲綿遠。後人莫測其源。故別疏記爾。 西京西扶風故縣在岐山南。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高鄉曰鳳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滅佛法。廂宇破壞唯有兩堂。至大業末年四方賊起。百姓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初雜住失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焦黑尚存。至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禮拜。但見故塔基曾無上覆。奏敕請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詔許之。古老傳云。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開聚眾不敢私開。奏。 敕許開。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怒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奔赴塔所。日有數萬。舍利高出。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內外。或見綠色。或見佛形像。或見菩薩聖僧。或見赤光。或見五色雜光。或有全不見者。問其本末。為一生已來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徹到懺悔。或有燒頭煉指刺血灑地殷重至誠遂得見之。種種不同不可備錄。 至顯慶四年九月。內有山僧智琮慧辯。以解咒術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 帝曰。豈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請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貫絹五千匹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勵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桁捔合成帳蓋。琮大喜踊躍欲召僧看。乃睹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眾僧。方知聖隱。 中使王長信等同睹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瀾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水。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又。 敕僧智琮慧辯。鴻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鑿。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人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睹光。寺東雲龍坊人。敕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內赤如晝。旦具以聞寺僧歎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舍利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可二寸。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乎上漸內外光淨。以指內孔恰得受指。便得勝戴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慈恩寺僧慧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然。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視。至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敕請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敕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 皇后捨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彫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師諸僧與塔寺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揜之。俟三十年後非余所知。至後開瑞冀補茲處。 岐州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有人。姓憑名玄嗣。先來粗獷殊不信敬。母兄承舍利從東都來將欲藏揜。嗣不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舍利所禮拜還家。玄嗣怒曰。此有何驗而往禮之。若舍利有功德者。我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即取佛像燒之。竟有何驗。母兄救之。已燒下半玄嗣忽倒不覺暴死。經三日始活。說云。忽到一處似是地獄。有大鳥飛來啄睛噉舌入大火坑。燒烙困苦覺身癢悶。以手摩面眉髮隨落。目看大地全無精光。親屬傍看皆知罪驗。諸人語曰。汝自造罪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同。但曰。火燒我心。以取道士之語。教吾不信。傍佛之罪。今殃著身。東西馳走又被打拍。怕懼號哭。但惟叩頭彈指懺悔乞命。而晝夜號走不曾暫住。至二月十三日。親屬哀愍請僧懺悔乞願造像。又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德極多。時行虔法師為眾說法。裴尚宮比丘尼等數百俗人士女。向有萬人。咸見玄嗣五體投地對舍利前號哭自撲至誠懺悔不信之罪。又懺犯尼淨行打罵眾僧盜食僧果。自懺已後眠夢稍安。大患仍自不差。未經一年方死。 其佛頂骨用珍寶贖之。計直四千匹絹。遂依其數以綵練酬之。頂骨今現在內供養。即是螺髻束髮小頂骨。然大頂骨猶未至此。 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鎮井。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石傍鑿取一片將出。乃是瑿玉。問於識寶商云。此是真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此古跡於上起九級木浮圖。今見在焉。 益州旱澇。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即有應。奇特感徵。故名福感寺。近有人盜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斗起以壓賊髀內中。其人被壓。唱呼寺僧為射斗起方得脫出。至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輪取博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夾之。求出不得。漸漸急困見有。胡僧曰。可大唱賊不爾死矣。即唱數聲。寺僧聞救方得拔出。至貞觀年初地大振動。此塔搖颺將欲欲摧倒。于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靠塔之四面。乍欹乍側率以免壞。觀瑞道俗歎未曾有。塔上露盤猶來小短不稱塔形。有一人極豪侈多產業。見前靈瑞乃捨金三百兩。共諸信者更造露盤。既成坼下至覆盆。香氣蓬勃如雲騰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益州晉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餘里。今號為等泉寺。本名大石。其基本緣略亦同前。尋諸古塔其相不同。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案蜀三塔同一石。蓋餘不定准也。 州北百里雒縣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名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曇摩掘叉。遠至東夏禮育王塔。承蜀三塔又往禮拜。至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訖。欲往成都宿兩女驛。將旦聞左右行動聲。又曰。是何人耶。妄相恐動。空中應曰。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在之處擁護法師。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與師別耳。又曰。既能遠送。何不見形。神即見形。叉為人善畫。便一一貌之。既遍形隱。及至成都禮大石塔訖。詵律師乃依圖刻木為十二神像莊飾在於塔下。今猶見在。 益州郭下法成寺有沙門道卓。是名僧也。大業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圖。莊飾備矣。塔為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三龍居之人莫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鬥雷霆振擊。水火交飛久之乃靜。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黃赤可愛。 鄭州超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里密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塔在寺東南角。其北連寺方十五步許。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方三尺。騰涌沸出流溢成川。泉上皆有安柏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編次鋪之。四面細腰。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生鐵固之。近有人試發一石。下有石灰乃至柏團。便抽一團。長三丈。徑四尺。現在。自非輪王表塔神功所為。何能辨此基搆。終古不見其儔也。今於上架塔二重。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絕無水聲。豈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奇偉。本入隋煬四道場。後從俗服。今年一百五歲。獨住深山。每年七日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涌注無聲。乃遣善水昆崙入泉尋討。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面水圍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已來寺塔現在。 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圖。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道俗目見咸驚訝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測其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虛。有刺史疑僧濫飾。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猶不見其際。 魏州臨黃塔者。在縣西三十里。本名舍利寺。今為尼住。基塔見在。三邊有水。惟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上蓮華瀰滿於三面。其水際深人皆怯入。傳云。舍利塔在其水內空中。如鄭州者。今改為冀州大都督府。 齊州臨濟縣東有磚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面石獸擁嵷驚人。周滅法時令人百千用力挽出。終不可脫。亦無有損。今現在焉。 益州城南空慧寺內金藏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來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得二斗金粟。依言即入。唯見地下金甕行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知無敢侵者。 坊州玉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號檀臺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壯。面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層磚身。四面開戶。石門高七尺餘。廣五尺餘。傍有破磚無數。古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游獵。見有沙門執錫持缽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遣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乃敕掘所立處。深三丈獲得缽杖而已。王重之為聖。故為起磚塔一十三級。左側村墟常聞鍾聲。至龍朔元年。京師大慈恩寺沙門慧貴法師。聞之便往。又聞鍾聲。慷慨古跡將事修理。恨無泉水懷惑猶豫。貴又感祥云。護塔善神曰。可即經始不勞疑慮。又感異僧曰。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至此。云是塔自古至今己經四造。勿辭勞倦。功用必成。唯須牢作。不事華侈。三層便止。貴聞此告親事經營。塔側古窯三十餘所。猶有熟磚填滿。更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面水。一斯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至。恰今營搆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集僧上堂方法。 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塔經四百餘年崩。計周保定至開皇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龍朔初得八十一年。又討銘記四百年後始崩。則塔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濫文者。前周大遙。未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但知塔磚巨萬。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及尺。下望無底。晉咸康年中。庾亮為江州。登山過梁。見老公殊偉廈屋崇峻玉堂眩目奇塔崇竦。莫測是何。循繞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 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出。如是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許。是立佛。道俗咸異之。 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現按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即往雲中有僧執錫住立。既至便滅。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銘。上有胡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答曰。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教始至。具知始末。今更增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統一閻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倭國在此洲外大海中。岠會稽萬餘里。隋大業初彼國官人會丞來此學問。內外博知。至貞觀五年。共本國道俗七人方還倭國。未去之時。京內大德每問彼國佛法之事。因問云。阿育王依經所說。佛入涅槃一百年後出世。取佛八國舍利。使諸鬼神一億家為一佛塔。造八萬四千塔。遍閻浮洲。彼國佛法晚至。未知已前有阿育王塔不。會承答曰。彼國文字不說無所承據。然驗其靈跡則有所歸。故彼土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靈盤。佛諸儀相數放神光。種種奇瑞詳此嘉應。故知先有也。 西域志云。罽賓國廣崇佛教。其都城內有寺名漢寺。昔日漢使向彼因立浮圖。以石搆成。高百尺。道俗虔恭異於殊常。寺中有佛頂骨。亦有佛髮。色青螺文。以七寶裝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內有釋迦菩薩幼年齔齒。長一寸。次其西南有王妃寺。寺有金銅浮圖。高百尺。其浮圖中有舍利骨。每以六齋日夜放光明。照燭繞承露盤。至其達曙。 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東百里大海邊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裝眾寶飾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歲後。龍樹菩薩入大海化龍王。龍王以此寶塔奉獻龍樹。龍樹受已將施此國。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來有人求願者。皆叩頭燒香奉獻華蓋。其華蓋從地自起徘徊漸上。當塔直上乃至空中。經一宿變滅。不知所在。 西域志云。龍樹菩薩於波羅柰國造塔七百所。自餘凡聖造者無量。直於禪連河上建塔千有餘所。五年一設無遮大會。 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圖。推其本緣乃是如來在世之時。與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在此處起浮圖。佛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字迦尼色迦。出游城東。見四童子壘牛糞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矣。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籠之。糞塔漸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始定。王更廣塔基。三百餘步。從地搆木始得齊等。上有鐵棖。高三百尺。金盤十三重。沓去地七百尺。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百步。時有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之遂作一孔。年歲雖久糞猶不爛。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滿。今有天宮籠蓋之。雀離浮圖。自作已來三為天火所災。國王修之還復如本。父老云。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塔內佛事悉是金玉。千變萬化難得而稱。旭日始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暫發則寶鐸鏗鏘。西域浮圖最為第一。 雀離浮圖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舉高二丈。甚有神變。能與世人表作吉凶之徵。以指觸之。若吉者金鈴鳴應。若凶者假令人搖亦不肯鳴。宣師住持感應云。律師問四天王。世尊舍利闍維始了。舍利灰石當置幾塔。天人龍鬼各得分不。答曰。人得八分。天得三分。龍得十二分。灰石分三分。鬼神得二分。脩羅得三分。力士得一分。汝等天人龍神慎勿起諍。此是世尊教。 又問。世尊僧伽梨當置何處。缽盂錫杖復置何處。答曰。世尊伽梨付囑堅疾天令善護持。缽盂錫杖付囑頻伽天隨在供養。世尊僧伽梨先遣在祇桓。十二年中住。缽盂在鷲頭山。十五年中住。錫杖在龍泉。四十年中住。 又問。伽梨缽杖等何故歷年住耶。答曰。佛告我言。初度比丘尼損我正法。又為末世多惡比丘貯畜不淨物不受持三依毀滅正法故。令僧伽梨等六年住僧戒壇。六年住尼戒壇。令正法久住。 又問。何故伽梨分為二處住耶。答曰。亦為末世惡比丘比丘尼等不受持衣多犯禁戒無有威德。是故世尊令將伽梨六年住戒壇。令招威德天人龍神敬佛意故不嫌比丘比丘尼。伽梨六年住戒壇。亦為惡尼令修行八敬供養比丘勿起婬意修持淨行。令諸鬼神敬順佛意。日夜六時來至伽藍擁護尼眾。故住六年。 又問。何故佛缽在靈鷲山十五年住。答曰。世尊未涅槃前在鷲山精舍。分析白豪光明以為百千分。留一分光施末法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乃至天龍鬼神等。於如來法中能作一念善者。施此光明。世尊初成道時。四天王奉佛石缽。唯世尊得用。餘人不能持用。如來滅度後安鷲山。與白豪光共為利益。於末法中當隨佛缽。於他方國施比丘食。及以天龍等眾隨順佛意。縱造非法終不見過。 又問。何故十五年在鷲頭精舍。答曰。初住五年者。欲表諸比丘令觀五陰得證三昧。十年者。欲令解了諸法得百法門。自此隨緣流行諸國。乃至法滅也。 又問。何故錫杖在於龍窟中四十年住耶。答曰。為護諸外道及伏煩惱惡龍破諸結使開寤大乘四諦法輪。如來去世後。四十年中有飛行羅剎。能說毘尼藏及十二部經。詐為善比丘食諸持戒者。日別四百。為斷此惡故鎮龍窟。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復令像法增住千五百年。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 爾時大梵天王。來至世尊所白佛言。如來初踰城至洴沙王國。問樹神道。樹神請佛至宮已白佛言。我受此神身經二十大劫。過去諸佛皆來至此。我此宮中有過去諸佛四牙一千四塔。我今請佛。昔為童子時齔牙四枚。請佛垂慈賜我四牙。欲造塔供養。佛即許之。即告阿難。汝往父王所。從彼典藏臣取我四牙。阿難依命即取。佛告樹神令留一牙。與汝供養。汝可造塔并寫我經教。我令四弟子在塔入滅盡定守我牙塔。爾時樹神即將七寶來至世尊所。以神力故於一念頃即成四塔。高五十由旬。又造真珠樓觀及以白銀臺。於此四塔內各造臺觀。具八萬四千。既造臺塔已待我涅槃後迦葉結集竟。當寫我教令大毘尼藏安彼塔中。我留此塔。汝好護持勿令損壞。至我涅槃時敕語文殊。我於三大劫修無量苦行。今得四牙已造塔安竟。令後末世法欲滅時。令作利益正法興顯。 佛告阿難。我初成道時從河洗浴訖。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皆長七寸許。時大梵天王見我爪甲長。手執七寶刀剪我手足爪甲。我將付父王令善護持。王既崩後轉付典藏臣。汝可往至彼道。我須爪甲。阿難依命取來至世尊所。佛開函取爪甲。普示大眾。我之手足二十爪甲。猶如赤銅色。佛告大眾。汝等天人龍神等可將我爪甲當細熟現。恐未來世中諸魔及外道。別將相似物換我真甲。汝若疑非者。當以金剛鎚碪以甲置鐵碪上以鎚打擊。無片損者。乃真我甲。若以火燒鍊變為金色。出五色光上照有頂。見此相者是我真爪甲也。 佛告文殊師利及四天王等。從此末法後多諸惡比丘滿閻浮提。無有威德無有智慧。至千四百年後。汝將我十爪塔游歷四天下。一國住經七日。如是周歷已當至香山頂阿耨達池中。金砂洲上。住至千五百歲。我此大千界八百億國教初流行彼。汝文殊師利分身變為國王。金剛齊菩薩分身為大臣。金剛幢菩薩分身為比丘。汝等三大士共流通我教。幸不生疲勞懈怠也。 又問。漢地塔寺古跡云何。答曰。今諸處塔寺多是古佛遺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輕也。今有名塔如常所聞。無名藏者隨處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靈嚴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麥積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靈安寺。經四十年當有人出。荊州長寧寺塔是育王所造。下有舍利。入地一丈餘。石函五重盛碎身骨。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誓(今名靜亂)駱縣(今名法成)並有神異。如別傳說。 又問楊都長干塔鄮縣塔是育王造者。是事云何。答曰。是昔劉薩何感靈令往楊州上越城望見長干。有異氣。因標掘得。如今傳所明。道宣師問。若爾已有若干。便有佛剎不。答曰。非剎干也。干是地之長隴。名隴為干。塔遍長隴之側。書不云乎。包括干越。越地多有長隴也。 臨海鄮縣等者。亦是育王古塔。是賢劫佛者。有迦葉佛臂骨。非人所見。從地踊出。為開俗福也。 有羅漢將往鐵圍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且現二魚井中鰻魚護塔神也。其側有足跡石上者。云是前三佛蹈處也。昔周時。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塔。 又問。若爾周穆已後諸王建置塔時。何為此土文記罕見。答曰。立塔為於前緣多是神靈所造。人有見者少。故文字少傳。楊雄劉向尋於藏書。往往見有佛經。豈非秦前已有也。今衡岳南可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東西五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川中昔有人住數十萬家。今生諸巨樹。大者徑二三丈。下無草木。深林可愛。中有大江。東流入湘江。尋澗覓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出入谷。有方池四方砌石。水深龍居。有犯者輒雷震山谷。左側多有山果橘柚陽梅之屬。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塔。石華捧之。上以石籠覆。與地平。塔東崖上具有碑。篆書可識之。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也。 衡山南大明師置寺處亦有古塔(云云)其寺南北十餘里。七處八會流渠靜院處處皆立。 又問。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川三塔咸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測其原。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老相傳。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現。至貞觀已來已兩度出。雖光瑞殊壯。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陋若此。答曰。諸鬼神中貧富不定。各是往業。如人不殊天中亦爾。隨其所有而用供養此塔(自下云云)。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耶。答曰。是迦葉佛時造。周穆王於中更重造寺。穆王佛殿并及塑像。至今現存。山神從佛請五百羅漢住此寺中。即今現有二十聖僧繞寺。左側現有五萬五通神仙。供養此寺僧(餘事云云如前伽藍驗記)。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