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下 輸入者 劉映霞 藥草喻品 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有漏諸善悉能治惡無漏為最。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解。深會聖心。佛讚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言藥草喻品。 今正依真言門釋者。總明如來大圓鏡智事業之相。大般若明。依因菩薩滿月輪。故一切世間藥草物類各得增萌。今少異。彼明菩薩。今明如來。然今如來。月輪如大虛空。眾生月輪如一大地。發心不同名為藥草。隨說四智如一味雨四方俱下。昔日所治名為毒草。今日所治還成能。何者能化常為一事。演說諸法。曾無他事。故佛常見一切眾生有菩提心性。皆名藥草。故名藥草。文云。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又曰佛月是能變能生。藥草是所變所生。今此品說變他藥草成佛金色妙法蓮華藥草故為品名。喻者能喻是藥草所喻。即心蓮。又能喻是佛月。所喻是種性。即是法華三昧之名。如來常住月愛三昧。起清涼用。照除九界煩惱熱。療瘡心地經云。法王常住妙法宮法身光明靡不照。即此意也。今能治所治。兼標及以所喻顯能故名妙法蓮華藥草喻品也。(若作次第者。上已明八葉。自有法喻。今可明中胎之滿月輪。故云藥草。文云。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是指月輪即法說也。譬說可知。) 授記品 梵音和伽羅。此翻授記。此品中授記四大聲聞。偏舉法為名。故言授記品。今謂梵云尾野(二合)羯羅拏。此云授記。即是法華三昧之名。聖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笑印。受記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此三昧智。流出光明。遍照十方法界不定性眾生。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此品者詮寶生部中第四郝宗。賀字是實相為因義。傍有二點。是如來滅度之義。當知授於佛因佛果。名為授記。而今此三昧門不說三乘定性及無性名。故名不定性。何者內證福德門有是三昧智。由是福智大威神力。變毒成藥執石成寶。由是義故說。一切法曾無定性。言不定性眾生。設使雖有定性無性。今入寶部。同獲諸佛自受用智之授記而共受用。當知。是經佛及弟子。皆同受用祕密智惠。而自娛樂。故是三昧法為受與平等無上菩提記也。今授是記。故名授記品。(如金光明是福德門無福餓魚成福德天。陸地天子已得記別。今如是文。定性二乘無性畜女得無上道。) 釋化城喻品 化者神力所為也。城者防非卻敵之稱也。知無賊不須城。故言化城也。偏舉喻為名。故言化城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是北葉之稱也。能示為化。所示為城。能所合標。故名化城。貧里已出寶處欲近說普賢。先示權城。城內預現三十六尊之三摩地花因勵彼發心。此非果用。故言化城化城者。進非大乘。退非小乘。是權示中道祕密果報之地。非謂地位故名化城。亦云中道之華報也。如香城是東方之北葉也。問。既云權示三十六尊。何名化城。答。入祕藏有二機人。一以智入。二以信入。今為信入者。示所信之處。故云祕藏。非已智分。故云滅化城。當知。祕藏義容權實。文云。汝舍利弗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已智分。即此義也。當知祕藏其性廣博。體含權實。用分花果。淨名云。皆是吾侍。此文云。花果敷實。化身所止。故名化城。化竟歸本。名滅化城。若約法。若約淺者三業實際。二乘異見。是名化城。法華之前以化為法。法華之日法還成喻。此品中說滅二涅槃權化之城。令眾進入寶處之中。即寄化城。以顯法華三昧之處。故名化城喻品也。(若作次第。上明月輪今明月輪之權用故云化城。化身受用名為化城。毘盧用名曰三十七自受用智。智為本城為跡) 五百弟子授記品 此品具記千二百。而標五百者何。五百得記名同五百口陳領解故以標耳。 更正依深祕釋者。此品具記千二百等。而所以標五百者。必有所標。何者千二百及五百等。上開化城。妙達五百由旬。轉成五智之明。由是因緣今得是記。標此義故。名五百弟子授記品也。當知。標所聞名為五百。若取能聞。即標弟子耳。故文首云。爾時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是智惠。既指聞五百美言。聞是智惠。明知。五百只是五智之性。今先標所聞。次標能聞。後標得益。故名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也。此品中顯學無學人記故云授學無學人記品)更依真言門者。問。三周之終各得記莂者。不出學及無學。而今別稱授學無學人記品者何。答。前約本位名學無學。今就內解。名學無學。何者今所應作。是佛智惠。指之名學。達不二際。見心實相。故為無學。發如是學。還是三周得記之眾。方便品云。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之。藥草云。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是名學人也。信解云。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今取此人。云學無學也。故此文云。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明知。此眾前既有分。為顯內解更請後分。言前既有分者。謂開心實相。預總記之類也。故云授學無學人記品。寶幢佛葉。竟於此也。 釋法師品 此品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也。此品偏舉人。故云法師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法師者知法之人。妙聞一句。發普賢心。朗開心蓮。受菩薩記。八部四眾無不堪成普賢行者。故名法師品於八葉中即是東南普賢菩薩葉即是寶幢如來法身之行也。若人纔發金剛薩埵妙菩提心。名為真實大乘法師。此品當仁。故名法師品。 見寶塔品 見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語塔婆此唯所也。故言見寶塔品。今正依真言門者。寶部涌現。故名寶。集會俱睹。故名見。馱都處中。故名塔。八葉之印。是寶方葉也。故名見寶塔品也。 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此品偏舉人為名。故言提婆達多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先託天熱。以談智惠之功。後託文殊。以語智惠之德。天熱文殊二雖似異。論其名相。同是燒燃之義。但天熱標所燒文殊標能燒。今欲能照。故先隨所燒。故標天熱立文殊葉之品名耳。 勸持品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勸八十萬億弘經故名勸持。前後雙舉名勸持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勸者勸勵。持者弘持。當時眾會。於前寶塔。佛自勸持心。猶未進。由是如來說提婆品令見是果。於此大眾忽見天熱入清涼池。及龍女從海底出。成等覺。各勵自心之誓望持。故名勸持品也。 安樂行品 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能進行。故言安樂行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乘於寶乘。故名安也。遊於四方。故名樂也。任運而進故名行也此品者是西南葉中第三安樂行。故於十如中是如是因也。於無垢界。見證立行。果中行曾無疑怖。故名安樂行也。又安樂名所期。行即是能期。乘文殊行。期安樂界故名安樂行也。 從地踊出品 下方菩薩為發本門壽量長遠。從地涌現故。言從地涌出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八葉權用善行菩薩道名之為從。月輪智體。能為法身依。名之為地。此二和合所生菩薩。菩薩即稱涌出。序經云。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即此意也。又若破一微塵。出大千經者。即從相似一微塵位。出生分真多塵之法。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名破一出大。故無量義敘曰。七日未領等。是約因位。若裂大地。涌出法身者。即從果地般若。流出真實之道。華嚴云。毘盧遮那法海中。修行剋證如來地。當知。此品表果家之因。故名從地涌出品。即是結文殊葉等也。 如來壽量品 如來諸佛之通號。壽量者詮量諸佛之功德。此即正詮量本地三如來功德。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如來有四身。壽量亦有四。此品所明即是四種法身。如來壽量。自是有始無終。若據理邊應言無始無終。今在智邊有始無終。故名如來壽量品也。 分別功德品 性分為分。別知為別。是即能知所知合而標也。功德者亦即舉所知。謂彌勒菩薩以大慈智。別知眾生所得功德。如其性分分別無謬。此品名標慈氏菩薩之德。故名分別功德品也。故大日疏云。慈氏真言曰。薩縛埵阿世耶奴揭多。疏即釋云。薩縛埵此云一切眾生也。阿世耶此云性也。奴揭多此云知心起也。起即是知義。謂知一切眾生性也。(已上彼文)即此意也。 隨喜功德品 隨喜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己慶人。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三密共順大法。故名為隨。三密同住大智。名之為喜。順大法。故以五十功德莊嚴其身。住大智。故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及利根有智惠。故名隨喜功德品。又曰展轉拔苦名隨。展轉與樂名喜。文云。展轉隨喜至第五十第五十所得名為功德。故名隨喜功德。初約佛印釋品。後約彌勒釋品也。 法師功德品 法師者謂五種法師也。功德者謂六根清淨也。法師舉人。功德標法。人法雙舉。故言法師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法師者勤行者也。慈悲為首。此經典內清淨六根。外獲得六種金剛位。亦名六識身。一色清淨金剛菩薩位。二聲清淨金剛菩薩位。三香清淨金剛菩薩位。四味清淨金剛菩薩位。五觸清淨金剛菩薩位。六意滋澤清淨金剛菩薩位。六根已淨六塵成位。極樂樹林說清淨法即此意也。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是根塵之法。常住法位。此品略說此義。故名法師功德品也。大日疏十二說羅字門中云行者具見此真言道之時識亦發光。識謂六識也。如小乘中。說心意識但是名之差別大乘即有別相。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能決定了知諸法。能分別者是心也。以淨故。六識亦能淨。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也(已上文)具如彼說。 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者舉人也。此菩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隨行得名。故言常不輕菩薩。 今正依真言門者。常者標一禮。不輕者標一切禮菩薩者此云道心眾生。即是修常不輕行人。然餘教道心者。但行六度十度等。以為其道心。今日道心知見心蓮以求佛道不同餘人。故言菩薩。此品說之。故言常不輕菩薩品也。文云。是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是即禮拜五智之性。不專讀誦經典者。信鍐字門。禮拜中台摩訶毘盧遮那之性。是名一禮。何者縛字門者。即是言語道斷之義。上有二點。即是大空。大空即是不可思議之大果也。如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但行禮拜者。禮有四種。一禮金剛部性。二禮實部性。三禮法部性。四禮羯磨部性。是名一切禮。若信世間相常住者。是信吽字門。禮金剛部自性法身之性也。若信煩惱即菩提者。信咀字門。禮拜寶部功德法身之性也。若信結業即解脫者。是信紇唎字門。禮法部智惠法身之性也。若信生死即涅槃者。是信噁字門。禮拜羯磨部作變化身之性也。文云。是比丘凡有所見皆悉禮拜。即是一切禮之義。問。增上慢者作此不輕之名。何用是深祕釋耶。答。文云。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是即菩薩自陳內解。故用此深祕釋耳。 如來神力品 如來者舉人也。神力者舉法也。人法雙標故名神力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如來者釋尊自證成所作智。若標身輪即是天鼓音如來。故文云。二音聲遍至十方。神力者成所作智有大力用。揚舌梵世。說法無窮。今此品是八葉之中。北方天鼓音佛之葉。故名如來神力品也。 囑累品 囑者是所付屬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故言囑累品。 今依真言門者。囑者付囑。天鼓音印者。累者不止付囑此印。更付前後之諸印。是故文云。如是三摩諸菩薩頂。頂是能頂。手即所頂。八印為手稟持加頂。佛以能付八印之手。而摩能持行者之頂。三摩者標所付之數。一付鼓音印故摩之。二付前諸印。故亦摩之。三付後印及後品。故亦摩之。摩即囑義。三即累義具付八印故。名囑累品也。問。何故此品有三付耶。答。標佛印竟於此章。故儀軌云。歸命最後囑累品以例應云歸命初中囑累品。問。儀軌何故。故最後列之耶。答。為消三摩說普賢品也。 藥王品 藥王菩薩者舉人也。本事者標法。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藥王菩薩本事品。 今依真言門者。藥王菩薩者。是精進之義。就化他標名精進為藥。能治無等倫為王。道心立行名為菩薩。本者本時也事者事業昔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行事門之行。故名為本事。此品者是說藥樹王身天鼓音佛之葉。故云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文云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苦行。即此意也。凡樹囑拔苦。故名藥也。珠標與樂。故名如意也。如諸佛菩薩通具是二。北方偏深修於拔苦。故云藥王。 妙音菩薩品 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賢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薩品。 更正依真言門者。此菩薩者以佛道聲。弘通天鼓音之聲教。饒益眾生故名妙音品也。文云。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饒益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者舉人也。普門者標法也。今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正依真言門者。此品說六種觀音拔若之相及六觀音普門示現。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六觀音者。一者大悲觀世音如初文是也。大日疏云。以大悲為體也。身心內外純以悲為身。二者大勢至觀世音。如文。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故大日疏云。離世間生。又超苦生。住平等智中。(已上釋勢至觀音真言文也)火及智者本為對也。但彼舉能治。故名住平等智中。此論所治。故云大火也。世出世異耳。又超苦生者。世間之火。與此文同。三者多羅觀世音。如文。若為大水所漂。即得淺處。大日疏釋多羅觀音云。渡人於大河。置於彼岸上。四者毘俱智觀音。文云若復有人臨當被害。而得解脫。羅剎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大日疏釋此尊云。於一切恐怖。令彼退散也。五者白處尊。如文云設欲男女更生福智端正男女。大日疏釋此尊云。從如來境界而生。即能生諸佛功德以為莊嚴法身。六者馬頭。如文云盡形持供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供觀世音菩薩名號。是二人福正等無異。大日疏釋此尊云。噉食諸障。打碎此障。令四散也。如是六尊三十三身。遍滿世間能救眾生苦。故名觀世音普門品也。 陀羅尼品 此翻總持。今此品偏舉法為名。故言陀羅尼品。 正依真言門者。一文一字總持諸佛祕密功德。故云總持大般若云。若得如是陀羅尼門諸有所說一文一字無非佛語。遠離色聲香味觸。何以故。此所說法非世間言語故。 妙莊嚴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舉人也。本事舉法也。此品內說彼王本事故云妙莊嚴王本事品。 正依真言門者。此品結前萬德莊嚴印之事業。故舉妙莊嚴王之本事。以標品名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 梵云邲輸??陀。此翻普賢。勸發者戀法辭也。今人法並舉。故云普賢菩薩勸發品。 今依真言門釋者。此菩薩是大毘盧遮那如來之菩提心也。從彼如來支分而生。普者遍一切處義。賢者最妙善義。勸發者從東來西。勸發四門之大祕法。人法並標。故言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將釋此典有二意一顯教。二祕密。初顯教者。依天台意。但無彼疏。若得意止觀一部是入祕藏前方便門。發大心入菩提心門。修大行入功德門。感大果入智惠門。裂大網入方便門。婦大處入中胎門門謂初門。復次天台三觀法之。堪入阿智之前方便。何者即空通阿短字義。即假通於長阿字義。即中通於菴字義也。若橫對者初阿字義。具三觀義。後二亦然。法華云。其智惠門難解難入。即是字門。門尚難入。阿況五智。故天台云。初阿具足四十二功德。然今此典所明四門。通於止觀矣。本不生門通菩提心。因業門通修大行。損減門通於感大果。損減他病。兼得通起教。大空門通歸大處也。今正釋此經。分別三門。第一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判文。初明大意者。夫實因難觀。引白玉以談其真相。實果罕期流金光。以語彼矗路。能進之行體是殷白。所乘之象即亦縞素。所遊之地自己一如。能遊離之賓隨亦??色。爰乃大象六牙標六番金剛智之能生。跓地七支。顯七類支分生之所生。纔念是實相者。不斷五欲。淨於諸根。僅轉斯妙典者。不待三祇。入於法界。此典大意。如此歟。(一四波二四佛。三十六尊。四內四供。五外四供。六四攝。是為六番。於前六番。并大日佛。即成七類。普賢菩薩從此如來支分而生。故以名如來支分生印也。六支為支。七分為分。法界相為相。云云。) 七支者薩遮經第三云。善住所謂四足牙。及陰尾是七種支。善住大力。(云云)。第二釋題名者。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者。舉羯磨部。如文。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明知。佛住事業三昧也。說者舉金剛部。既云普賢行法經。明知。所說是金剛部也。觀普賢菩薩者。舉能觀。所觀若行法花者。欲入金剛界。先當觀普賢。必同金剛薩埵之身。得入中台內道場中。為顯此意。先說法花。後說此觀法也。行法者。舉精進之義。義通三密。經者結義。謂結菩提心門八葉妙法芬陀利之經。彼法華云。教菩薩法。今此經者精進門。佛說觀普賢精進行法。故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觀者內精進。名心精進也行者外精進。名身口精進也。法者別之本源。謂實相法大乘因之種子也。第三判文者。此經有三段。初文名序說分。從佛告阿難諦聽。下訖偈文。名正說分。從說是偈已下訖經文。名流通分。序分更二。通序別序。通序為五。謂如是等。別序又二。初佛自敘。後三大士敘。佛自敘文云。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者。凡佛教出。總有四門。一菩提心門。二福德門。三智惠門。四涅槃門。一一通至祕密法界。今此大乘從涅槃門。出寂光教。故初標涅槃。後示寂光相。後分上卷云。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即此義也。尊者阿難下。第二三大士敘者。文有二。初威儀即如文(云云)。次而白下。敘正說中四門之文。一本不生門。二因業門。三損減門。四大空門。初云如來滅後四學。敘本不生門。云何眾生下第二敘因業門。云何不失下第三敘損減門。云何復當下第四敘大空門。從佛告阿難諦聽下。第二句正說分者。有三初誡勸。次舉古。後例今(云云)。從普賢菩薩乃至東方下第二正演說四門者。以合四字共為吽字。攝義無邊故。為金剛薩埵自心真言。一阿字。二賀字。三污字。四磨字。守護經云。阿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性義是自在義。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隨心自在。又法身義也(已上彼文)今迴字義。敵對四門。夫一字具諸說。故有旋總持義。本不生者。是理本之義。理本不生自在義。故生彼東方。東名菩提心門。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明知。普賢生東方者即表阿字菩提心義。餘三字義對餘三方。賀字因業對南行門。污字損減對西智門。智法能損於分段生。研無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無上勝方便有大寂果中理趣釋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東門)亦是一切如來不供真如妙體(且屬南門)。恒沙功德皆從此生(且屬西門。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當知。一吽字具足如來四智四門無邊之義。又云。寂光豈非中台。此經正中略說是字。正文為四。初文明本不生門。從若比丘乃至誦大乘者下。第二明因業門。從爾時行者見是事己心念大乘下第三明損減門。從爾時行者禮乃至空中有聲下。第四明大空門。是四門文經妙法蓮華經開示悟入。故名結經。故序品云。放白毫光。照于東方。普賢品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此經題為普賢菩薩行法。兩肯不違。明知。法華演說金剛界四部之中東門八葉白蓮華義。故金剛頂經題云攝教王經。然無量義略示心能生無量法。妙法蓮華略示心之實相有在。是普賢經略示修證普賢菩薩作金剛部真實之相。判是三經。約識三意。謂舒住斂。無量義經如蓮漸開。妙法蓮華如蓮大開。觀普賢經如蓮還斂。漸敷為舒。大開為住。還斂為斂。舒故成無量。住故成八印。斂故成一。普賢法身並云修證者。約求佛之人。立實相行。修習開之。無不必開而見自心之十實相。所說正說法。初善中善後善。蓋此之謂也。此相實義。略談並竟。 入真言講演法華儀一卷(終) 問此一釋是祕中又祕。經云。在所遊方勿妄□傳。師師密授未聽顯示。然今輒記者何答一者。為救世人迷教諍言。法花所詮永異祕宗。破法趣向三惡道中。二者。為示一代釋尊同演真方。更無他事。三者。為標凡有顯教皆為能詮。唯此祕字即名所詮。四者。為返諸論義師輕毀阿闍梨云。但解咒印。不達講經。五者。令諸顯教。疏師。朗達彼彼經典有本源故。故出此釋耳。若欲凡身覺彼大覺地。當觀心蓮義如一念頃剋也。當知此真言門以釋迦身為弘八葉義。各妙法華弘月輪義名為大圓覺多羅了義。弘五智義名佛地經弘金剛部各花嚴。弘寶部義名金剛光明。弘蓮花部名般若教。弘羯磨部名阿含教。傳金剛喜名惟摩經。□金剛曰稱勝鬘經。弘月輪義是心觀月輪三十七尊全弘是守護國界主經也。故授記品云。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佛子所廣尚在大法。況如來乎。是故行者唯須仰信莫為諍競。以詮聖位。若有惡人不信此事。深可憐遠避。莫類。夫於諸法所諍競不為知法者。不可如淺識有思量分別。若有欲如實成是□福者。可依斯講儀。必感二世報。以去貞觀九年六月於延曆寺講堂之竟。於餘處處不改講儀耳。 仁安三年十月亥時許洛東邊書了 同 十三日交了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許移點了 是為興法利生往生極樂也。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義一卷 (於懿吾祖 為國之琛 相蘊舜目 印佩佛心 萬里求教 百世垂箴 聲振漢地 功光緇林 遮那索隱 芬陀鉤深 天龍歸向 王臣欽歆 厥德浩浩 厥徒森森 三井法水 潤古澤今 二品親王釋盈仁拜撰并書(右園城大師畫像讚也畫像今省之) 新刻講演法華儀序 (夫芬陀妙典者。出過四味超絕三教。無上醍醐髻中明珠也。往昔天台智者禪師。以玄義文名各十卷。妙擊其肯綮。然止析出理密之精妙。未開拓事理俱密之奧藏。顧智者是靈山親承大士。豈不知而默哉。蓋內證密教。外上說顯示教。以投時機也。今此法華略儀者。我園城大師之所著也。書僅兩卷。俱密妙旨和盤托出。如斯法寶。誰有眼人不珍敬焉。第現流布本。脫誤不尟讀者病焉。蓋天之未喪期文邪。適臨九百周祖忌。獲復睹善本。予也不肖承乏三井。謬為貫首。濫稱遐裔。獲稟孫謀。繼志述事雖漸古賢之美。慎終追遠庶同孝子之心。豈不公諸四方。以報洪恩於萬一乎。於是遂命上之梨棗。冀子孫雲仍。染指同嘗無過之味。奏功共領難信之珠。 寬政二年祖忌前三日。 三山撿挍三井貫首二品親王釋盈仁謹序。) 新刻講演法華儀凡例 (一今本全據播州赤石大山寺藏本。乃康和年間沙門蓮寂者所寫。最足為正。舊本脫誤。今專依此正焉一舊本標題下有一卷二字。六祖撰目亦記講演法華儀一卷。然大山藏本。分為上下二卷。今姑仍之。 一舊本標題下題山王院智證撰六字。大山本無。而撰號不可不存。故今準指歸等載焉。 一舊本惟標序品第一。今具題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舊本惟標勸發品。今具題普賢菩薩勸發品等。中間具略皆據大山本而改之。非敢私妄出沒一字。 一為救世人乃至三惡道中等文。見于卷末問答中。真師同異章。既引此文。然舊本中全無此文。想舊本是後人之所抄略。而非全本明矣。 一大山寫本非全無差。其誤者。悉以舊本改正。間有異同難取舍者。標之格上。 藕峰 釋敬光謹識) 新刻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序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況最深祕密處。寧易到乎。而其法華經藏也。最深祕處也。不在他而在己。不在遠而在近。其果無人能到邪。其果非無人能到邪茍欲知其所以無人能到。而得其在近在己者舍我園城大師之講演法華儀而孰適從。惜哉現行印本脫誤頗多。猶美玉之有瑕類也。藕峰和上每厝諸懷。遍訪古剎。遂得七百年前淨寫善本。手校韞匱。以待善賈久矣。屬我。 聖護王見而隨喜。為辨言鋟梓。令全寶復瑩于世矣。蓋以九百祖忌斯臨。想德追遠。用酬罔極也。可謂克揚遺風光餘烈者矣。承祖裔之徒。茍以斯書炎寶鑰。則非唯在千百年之後。親見。 大師。抑亦法華經藏住己者。最深祕處在近者。一且豁開。一念達到。鳴呼其幽遠之藏。深祕之處。其果無人能到邪。其果非無人能到邪。欲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者。急著眼可矣。 寬政二年祖忌日法孫佛猊槃譚書于洛東積善教院。) 挍正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跋 (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惠門。難解難入。信哉。吾六祖。智證大師。獨住如實智見而窮甚深之底。開難入之門教一乘。學生得優入焉。故云。此經正說無非五智八葉義相也。又云。世人未得到最深祕之處。以故若詳今釋。則非特蓮經文顯深祕旨。一代五時之設。亦皆為瑜伽祕密宗也。真實開顯妙旨者。蓋此之謂歟。志台密者。棄之他求。則甚深之底。安得而探之哉。刻本舊行于世。不惟文字差誤。章句脫落亦不可枚舉。今得正本。挍以俟重刻之日。冀我學生通台教後。更依斯書而叩難入祕妙門。傳弘二宗以謝四恩矣。 安永丙申佛泥越日 遍照金剛敬光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