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八

輸入者 劉映霞

勸發品

1 普賢菩薩所證理與一切有情理其體一歟
2 普賢菩薩當品時始來今經會座歟
3 普賢來此界時可禮多寶如來耶
4 普賢來此界蒙本土佛呵歟
5 四法成就人次位
6 初見劣身可一七日(二方)
7 未見六師文
8 不見佛故文略無果
9 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文三品修中說何
10 施他等易行受持等難行
11 作禮而去文有梵本歟

已上十一帖

法華經第八卷開示抄(勸發品)

勸發品

問。玄贊明當品來意云。護法力普賢品及後品示現(云云)爾者後品者何品耶。

囑累品抄之

問。玄贊中釋普賢菩薩名。由證普遍賢善之理。爾者普賢菩薩所證真理。與一切有情所具真理。其體為一將為各別乎。兩方。若體一者。凡一一有情自他本異。各各根心取蘊互隔。以相用推理性。彼此有情真理其體定可各別。就中若法性中不許假我差別者。三界五趣差降由何定。三乘五性種類由何殊乎。可知。假我實性非無差別云事。若依之爾者。玄贊引般或經。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自他有情真理各異者。何云自體遍故乎。況若不寄他人苦集雜染性者。入無餘位真俗相依義難有哉。
私云。且可云有不一不異之二門。聖教所說我法者。雖假非無。云我云法其相不混。預流一來等其我也。彼假者之中。破此互殊。無始以來乃至佛果漏無漏。報身法爾差別也。若爾者真俗相依事必待理。有情實性者諸教所說生空真如也。寄彼此人談其性。豈廢別異門哉。依之今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眾生世間法爾常住者。塵數眾生各所具之理也。次言不異者。依他緣生如幻如化。有為之中猶無定相。況於無相理空寂性乎。體用因果尚非定異。況於法上假我乎。於我中名相哉。於其假者。空理定有本來差別者。無我之觀門由何成就。是以莊嚴攝論以法無我解脫同為一乘義。法華論釋示佛知見。諸佛法身本來平等(云云)。理趣分普賢菩薩自他遍故。又此門也。但多重既未定也。疑問甚似越矣。有別義如餘抄。
玄贊云。仁慈惠悟曰賢。德利周偏名普。此由內證一真。外成萬德。所以德利周備仁慈惠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證普遍賢善之理。能證之道名為普賢。故華嚴云。普賢身相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或內證此普遍賢理。外彰三業無所不賢。故名普賢(云云)。
鏡水抄云。言般若理趣等者。依二本聖教依真如立普賢名。舉所證取能證也。般若理趣至遍自體故標也。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自性故。普賢所依自法身真理即是一切眾生身中如來性。一切眾生身身中如來藏性。即是菩薩遍證所依自體。普賢菩薩身。既遍所依自體。將知。普賢身無處不有也(云云)。
問。普賢菩薩為當品時始來今經會座將何。兩方。若當品時始來者。普賢大士來此界者。為助釋尊化儀也。何三周正說之時不來。及流通終。始示來至乎。況見薩曇芬陀利經。三漫陀陀文殊師利菩薩等八萬四千人。此經是寶塔提婆兩品異譯也。准知。已前來列會座云事。依之義決中。虛空會時。普賢在會座。若依之爾者。當品經文爾時普賢菩薩(乃至)從東方來等(云云)。隨又序品不列其名。依之玄贊釋今經同聞眾。初後兩眾中以普賢為後來眾。攝釋意。亦同之如何。
會云。普賢菩薩之來詣。可有此品時。為護法來。不聽經志故。是以經云。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云云)。三周正說在本土遙聞。何云序品眾列之。攝釋水抄俱嫌前來義。薩曇芬陀利經者。譯家捨後眾安前經也。如不思議境界經五百聲聞。義決者。虛空會既及經末。有何相違。
經云。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力威德名聞○從東方來○至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云云)。
攝釋四云。經他方國土諸來菩薩等者。問。此土菩薩何時而至。經之上下無文辨故。答有義塔品命持經人故。諸菩薩應命欲持至此方矣。又釋即無量義經會中菩薩經家舉勝。是以經首而不列難。或是妙音普賢二士所化之眾○議曰。初釋省非。後二不如思之(云云)。
鏡水抄云。問。此菩薩為聽經來。為護法來。若是聽經來。說經已了。答。此菩薩發初聽經來。只是經集家排批安在經末。問。若是聽經來。何故列名中不說。准此道理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經了。更不合來。來意者。但是護法來。疏會皆為護法也(云云)。
問。普賢菩薩來此界時。可受本土佛呵乎。答。經文不說。付之妙音大士身量四萬二千由旬。恐於此界生下劣想。本土佛加呵。況普賢菩薩身量無邊。色像無邊。何不呵耶。
會云。妙音普賢來到之義不必同。妙音預現華座。普賢無其瑞相。淨華宿王智佛。雖問訊釋尊。寶威德上王佛無其詞。大聖施為。隨時有殊。何必責齊等。或又妙音欲來加呵既畢故。讓彼不再示歟。
問。普賢菩薩來此界時。可禮多寶如來乎。進云經不禮。付之自宗意。二佛同坐俱在塔中。何禮釋尊不禮多寶。此故他宗難云。若多寶未閉塔戶者。普賢何不禮多寶。以知。囑累品在經中(云云)自宗云何可通乎。
會云。普賢來詣之時。雖禮釋尊不禮多寶。經文不說故。大聖所作非下凡所測。何必責之。況釋迦者教主也。多寶者客佛也。重主除客。非無其故。他宗以閉塔婆為故。未必重難。龍女詣時二佛雖同坐。獻寶珠於釋尊不代多寶。妙音來至時。他宗許閉戶。何禮二佛。若妙音雖禮多寶佛塔。不說禮佛故為證者。普賢又雖不禮佛身。不禮塔婆。若如是證者。還可招彼違歟。
問。今品中四法成就人得此經(云云)。爾者今此四法於資糧等五位。云何配釋之耶。玄讚四法如次資糧加行見道修道(云云)付之第一為諸佛護念。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廣可通諸法。何云初法限資糧一位。第四在修道十地乎。次第二植諸德本雙修福惠二因。尤當資糧位。何云在加行位乎。第三入正定聚。又不可限入見以去。般若經初發心名正定聚。瑜伽論廣取學無學。故善法欲以去。豈非學位乎。
會云。經說四法。因有四位。其數相鄰。何不配屬。況正定聚者。在聖位云事。大論既明。今相配入見初。救一切眾生其轉勝可在十地。後二法既當見修二道。前二法豈非資加兩位乎。難勢恐迂迴也。會釋不及劬勞。但般若經正定聚通初發心者。樸揚大師有二釋。一論通三乘。經唯大運。二乘發心多有退故者。初釋也。經言發心即是初地證發心時也者。後釋也。各有其理。次本論所說正定聚。雖不限見道。今經取其初。如上已成。次對法論通凡取學位。自本與瑜伽論別廢立也。
玄贊云。一為諸佛護念者○二 植眾德本者○三入正定聚者。正見決定。四發大悲心救濟眾生。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道能證深理。復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各增上故。又外過佛護。內修善本。決定不謗慈悲廣大。並在地前方能於經教理雙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初地。此說不爾(云云)。
攝釋云。疏然瑜伽正定聚要入初地等者。按瑜伽第一百云。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不定法聚者。謂餘非學無學法。問。按大般若三百九十四云。若初發心。若不退位。若最後身菩薩。皆住正性定聚。如何論中言學無學方名正定。答。略為二釋。一論通三乘。經唯大運。二乘發心多有退故。二經論相似。經言發心即是初地證發心也。故彼經云。住正定菩薩。不復墮於三途八難。三途八難得永不生。由入見故更思(云云)。
鏡水抄云。言然瑜伽正定等者。疏主引證。自正義。正定聚者。要入初地言此說不爾者。破古師。將四位總配地前故。言此說不爾(云云)。
問。付普賢行者懺悔罪障見普賢大士之義。且可有依一七日修行見普賢之類乎。兩方。若無此類者。行者根機不同懺悔勝劣區分。何無依一七日修因見大之人乎。依之有經中。依七日修行見觀音。例此可爾。是以玄贊云初見劣身可一七日。淄州如來普賢或一三七日(云云)。若依之爾者。普賢經中出五品不同。其中以三七日見普賢。為極速類。加之當品中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乃至)現其人前(云云)是則出速見普賢之一類也。
會云。依五品修行見普賢色身。不只此經。亦出普賢經說。二經俱滿三七日說見普賢。是則上品速疾人也。其外何有別一品乎。但玄贊初見劣身可一七日者。彼三七日前且見劣身也。五品同見勝身。勝身者。普賢經所說駕四百五十由旬之大象之身也。劣身者。未及彼身量形相。前方便中漸現行者前也。於行者位又可有勝劣。法華經。普賢經以四善根為持經者。其方便即可資糧位。是以玄贊所破有說意者。上品精進人一七日見已超三七日類為上上精進。早見菩薩。知。三七日等類遲可見之勝身此人早見云也。玄贊於此義有縱奪二邊。雖許一七日見類。奪之為劣身。仍云初見劣身可一七日。見觀音事者。於例不例俱不重難歟。
重尋云。守朝已講云。五品如次資糧等五位也(云云)。准彼意者。五位所見次第可勝。何見同品身有五品行者耶。答。馬道大德配五位之義。雖似巧妙恐猶難信。佛果所見猶名普賢菩薩。以果地如來名行者不似常教。況見普賢經。說三七日見菩薩之類畢。有重障者七七日得見。復有重障者一生得見等(云云)或人三七日所見之身。或人依得障不得見。至七七日等始見之(為言)。
玄贊云。於三七日一心精進者。普賢觀經明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即見。二七七日得見。三一生得見。四二生得見。五三生得見。此中古說上品精進。一七日見。乃至第五品修三生方得見。又此不定初見劣身。可一七日。乃至三生得見勝身。修異長時方見勝故(云云)。
水抄云。古說者。即是嘉祥於普賢行法之中分五品。與經文少別○言又此不定者。疏主義(云云)。
最勝疏四云(金勝陀羅尼尼品之處)能令下願遂有三。初福多者二七日願遂。二若不遂下惡業重者。更邀期還如前作。此分二品准餘修行。多分三品。或得根性利鈍或障有三品。或三品修如求普賢。或一七二三七日。或復經生業輕重別。此亦如是(云云。或本二字正之)。
問。玄贊中明普賢行者見普賢。出七日乃至三生等不同。爾者所見身勝劣。如何釋之乎。玄贊一七日見劣身。三生見勝身。付之依行者根熟遲速。大士現身可有勝劣。罪垢輕者見身速也。尤可現勝身。或障重者。遙及三生。所見身。定可劣身。玄贊諸釋難思哉。如何。
會云。三七日見勝身之人者。一七日等先見劣身三生見勝身之人者。二生等可見劣身也。所明五品者。同見勝身。贊主因破有人明前方便見劣身之義也(如次上)若依先德意者。五重所見。初劣後勝也。資糧等五位為五品故也。
玄贊云(如次上)。
問。玄贊中修懺悔者。啟請六師可受三聚戒等(云云)。爾者顯教中可有六師啟請文乎。玄贊云。未見六師文(云云)付之依大師解釋見普賢觀經。示罪障懺悔方軌說法師啟請之旨。所謂釋加牟尼佛為戒和上。乃至普賢菩薩為懺悔主。既有明說。何云未見其文乎。依之玄贊上文。依彼經說明普賢行法。四者啟請六師(云云)。
會云。見玄贊意。雖無餘教文。且普賢行者。受菩薩戒可啟請六師云也。於普賢經不云不見其文。凡菩薩戒奉請五師。唐三藏於戒賢所受菩薩重禁作法也(慈恩記其作法。三藏戒本是也)。設付普賢經若分明請六師者。不及此表釋之處。彼經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戒和上(云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者。正請師段也。唯有和上。阿闍梨。教授。證者。伴侶五師。次三歸六重畢後。普賢菩薩助發行故(云云)不五師列。又無願請詞。大師得旨示軌則。不正誠文故云今且釋者。然者設未見六師之文中。雖加普賢經。強不相違。何況玄贊自本指餘教也。
心地觀經雖請六眾。梵釋四王金剛天為外護非師。又不普賢。況彼經者大師入滅後所譯也。旁別事也。
玄贊云。精進者彼說六法。一莊嚴道場。二洗身淨潔。三六時禮拜。四啟請六師。五晝夜讀誦大乘經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理。作是觀時即見普賢。能滅百萬億阿僧祇生死重罪。未見六師文。今具釋者。釋迦佛為和上。文殊師利為阿闍梨。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十方佛為證者。十方菩薩摩訶薩為同法侶。普賢為懺悔戒主。方可懺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啟請方見普賢(云云)。
普賢經云。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而作是言○唯願。釋迦牟尼佛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悲者。願以智惠授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亦應聽我授菩薩法。十方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助護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至失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以是因緣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為我和上。文殊師利為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授戒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今依大乘經典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普賢助發行故(云云)。
心地觀經三云。若欲受持上品戒。應請戒師佛菩薩。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道師彌勒佛。當為清淨教授師。現在十方兩足尊。當為清淨證戒師。十方一切諸菩薩。當為修學戒伴侶。梵釋四王金剛天。當為學戒外護眾。奉請如是佛菩薩及以現前傳戒師。普為報於四恩故發起清淨菩提心。應受菩薩三聚戒。饒益一切有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律儀戒(云云)。
決擇記云。疏精進至空法道理者。此引文略。今更廣陳。依彼經云明其六法○(引文甚廣可見之)然六師名。經有明文。疏主云何言未見文(云云)。
問。當品中付說十法行果。且中品修文不說所感天處。有何故乎。玄贊云。不見佛故文略無果(云云)。付之依十法行修因。受六欲天果報分之為三品。以第四天。為上品果。以餘五天為中下報。若以非佛所住為經不說之故者。何明下品果云當生忉利天上耶。
會云。攝釋云。或不見佛言。釋上二天為中品所以。文略無果。釋經不言意云。以都率天為上品。修果之時。上二天須屬上品。而今為中品通伏難云不見佛故也。次文略無果者。正會經不說三天之所以也。若爾。不見佛故文。不釋不說故。仍無失。經云。若但書寫。上人命終當生利天上○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卒天上彌勒菩薩所○而於中生(云云)。
玄贊云。經若但書寫至娛樂快樂。贊曰。下第三與後益為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受持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初○生下四天亦下品生。略而不舉。經何況受持至如說修行。贊曰。此中品修受持。等生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見佛故。文略無果。經若有人至而於中生。贊曰。此上品修(云云)。
攝釋云。疏生夜摩天上至文略無果者。兜卒陀天有彌勒佛。諸天得見。經文明舉。其夜摩天及上二天中無佛。天無所見。由此經中略不說之。為中品修所感之果。議曰。忉利天中亦無其佛。經何故言但是舉彼上下品修所感之果。影顯中果。非要約彼見不見佛方言不言。或不見佛言。釋上二天為中品。所以文略無果。釋經不言。若准斯理。疏言無失。文約義含。尋彼方悟(云云)。
問。付當品中於十法行。分三品修因。且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文。三品中何。答。玄贊云。此上品修(云云)付之上明中品。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今說上品不過彼中品。若爾上中二品似無差別。若云行數雖同修有勝劣故分為中上者。經無其意。又於十法行非定三品。亦約修行勝劣可分之。設雖修四五等行。修因若劣者。可為下品。何明下品云若但書寫。偏出一行耶。
會云。十法行中與後益段。分文為三。若但書寫當生忉利天上等者。下品修果也。何況受持讀誦等者中品也。若復有人以下上品修得果也。於上品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無怖畏。三往生處生兜率也。四見菩薩也。上品相都無相濫。但於員數例難者。何況受持讀誦等文。略不說得果。與前後文決定別段也。故不顧所行多少。為之中品也。何況以多少分品。是一相說也。同雖修其行。一一皆有三品故也。依之玄讚云。前來所說三品修行。且舉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中。皆有三品。且如中品有受持乃至解義。上亦有隨自修習。有下上故。如說而行。各有上下等以之可知大綱。
經云(如次上)。
玄贊云○前來所說三品修生。且舉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地行一一之中。皆有三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解義。上品亦有隨自修習。有上下故。如說而行。各有下上。今但於中品說有。上品便無。據一相說。上十法行。辨中邊說。前八是聞慧為下品。第九是思慧為中品。第十是修慧為上品。於聞慧中。書寫供養施他為下易故。聽聞披讀諷誦為中。受持開演為上難故(云云)。
問。玄贊中。付於十法行分別三品不同。且以施他等為下品。以受持開演為上品。有何故乎。答。釋云。施他等易故為下。受持開演難故為上(云云)付之見上玄贊。施他行難。受持解說易(云云)(解說者開演也)前後相違。如何可會耶。
會云。所行難易。隨人可不定。若約愚智者。受持開演為難。廣文難持。深理難演故。施他等淺。機亦修故為易。若約貧富者。施他不輒。二處校量。各述一類歟。
玄贊云(如次上)。
玄贊十(法師功德品處)云。據實。法師總有十種。此略說○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初三易而不說。後二難而不說。舉中五種。例難易故(云云)。
同八云。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且說六種。其餘四種。施化。聽聞。思惟。修習。皆應行之難故不說(云云)。
最勝疏四云。經若有人至不能及。贊曰。餘二文法師有十。且舉書寫讀誦三行。據中處說。供養施他劣。思惟修習等勝故。略不舉(云云)。
問。經文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作禮而去(云云)。爾者。當品梵本可有此文耶。若有者。自宗意。依普賢及後品論文。勸發品後。安囑累品。若爾者。說經未終。何有作禮而去文乎。若依之無此文者。什公設得脫錯梵本雖亂囑累一品之次。何以作禮而去之文。恣安當品終乎。定知。梵本必可有此言云事。是以玄贊中。科判當品文段。以說是普賢勸發品時(乃至)。作禮而去文。為第六時眾獲益段耶。
會云。自宗意。以囑累品。為一部終。普賢品。須在其前。論即許有後品。眾會何去。故知。作禮而去之詞。可有囑累品終。譯者潤色安此品也。故唐土栖覆法師釋云。此是翻譯家。持囑累品。安在神力品後故。於此品最末結敬一部經文。故言作禮而去。既非佛言。何勞致惑哉。是以囑累品。佛說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之時。分身多寶上行等菩薩。舍利弗等聲聞四眾。一切世間佛所說。皆大歡喜文相無諍。一會卷席之期也。受持佛語。作禮而去。寧不此文之下乎。自他兩宗。互雖會一品相違。輕重順違。對而易知。
一卷不空罥索經。於三十卷本。大旨當序品。然而其終有信奉行。如此例。譯家常法也。什公得錯亂本。置勸發於經末之日。爭不顧末世疑哉。
經云。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云云)。
玄贊云。經說是普賢至作禮而去。贊曰。品第六段。時眾獲益有二。初獲益。後奉行(云云)。
鏡水抄云。問。經言作禮而去。三根四眾八部。總起而下。囑累品時付屬與誰人。答。此是翻譯家。將囑累品。安在神力品後故。此品最末結敬一部經文故。言作禮而去。既非佛言。何勞致惑哉(云云)。

以寫本一交畢
(寫本云)
法華結緣人皆有志當山住侶殊以勇進而古賢抄出流布不幾初學之輩恐有退屈歟今涉品聊新記問答本末之書拾要抄之其失錯邪僻深怖宜顯唯願生生世世值遇大聖自他同共悟入一乘矣。

承元二年三月十六日沙門貞慶
(寫本云)
同年十月十三日以此草本(二十八卷)
被送遣之被清書畢於草本者可被授之由令所望之故也以可祕之
法印信憲
(同本云)此御抄論議樣者愚僧之所記進也答者上人御草也於草本者可賜愚僧之旨有御約束而寶積院御房御所望之間橫被召畢仍以彼草本誂同法等寫之畢
于時建曆元年十月六日記之
沙門良算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八
料紙源乘房五師沙汰之
開示抄全部(二十八帖并)最勝論義為奉
神恩奉謝令法久住雖惡筆其憚千萬書寫者也依。尊神大悲御誓妙典兩部結緣令滅罪生善至不退寶剎證佛果菩提度無邊群生
供養儀式講問一座題(如我昔所願約理說一)講師長實房問者春音房客春覺房擬講獨經之僧三人在之
永祿三年卯月二十八日記之
春信
以新造屋之本二十八帖開結一帖書寫訖
寬政六年八月
大聖院堯慶
(筆者)藤井修理(玉手)國枝
同織部
(朱書云)寬政七年三月五日以寫本一交畢
玉手國枝
五大院專慶
慶安四年(辛亥)卯月七日書終之
游悟(滿七十歲)
永德三年三月五日儲之於此本者尚笠置寺福城院殊祕藏之本也雖有所望之仁自當院家外更不可出他所他界者也
沙門僧盛實
于時文政三年(庚辰)春三月望於于越之中州水見中街田子亭之東窗拜寫功了
負笈頭陀

令法久住 朗性倫
願言
利藥有情 昭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