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97[cf.No.665]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一
(多用沼疏少取余說)

   釋明一集註
輸入者 劉映霞

序品第一

□□□三世一切佛。甚深法寶賢聖眾。我今註釋金光典。恒□□道利群生。夫以贊釋此經諸家良多。唯有大薦福寺勝莊法師。西明寺惠沼法師。新羅國憬興法師者。並是人中龍象城內英賢。遐跡稱揚緇索知識。俱起弘法志。咸各制義疏。可謂重明佛日朗世間之幽闇。再扇慈風開群品之耳目。而今小僧稟性愚鈍不能。遍諳諸家文義。由斯採撮群疏要文以為註釋。冀同趣者幸垂改作。惚集一部勒成十卷。號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云。
詳夫法先幽焉。遊之者勿悟其趣經王深矣。尋之者難測其宗。然今略製四門。以贊金光祕密之典。何等為四。一明經之宗趣。二敘翻經之異。三解經之題目。四入文判釋。初明經宗趣者。此經王宗諸說各異。且白馬寺韶法師僧真諦三藏解云。此經示三身本有。顯四德無生。開果果忘緣。解如如真實。又有說云。此經菩提涅槃因果為宗。究暢本始二果。備顯緣正兩因。元曉師說。前二師說皆有道理。但取一途互有不盡。通用兩義乃無不周。興法師說。此經常住因果為宗。勝莊師解。但以菩提因果為經正宗。惠沼師解。令辨經宗略有二解。一云。菩提因果為宗。何以故。但說壽量及三身差別。又第四卷。但問菩提心因。佛答但說十度之行。又付囑品云。唯菩提正因已為汝說。故知但以菩提因果為宗。二云。亦說涅槃因果為宗。壽量品中。以三復次各十義故名為涅槃。又辨如來十種行已云。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行。故知亦以涅槃因果為宗。此二種說任意取捨。然雙取。
第二辨翻經之異者。佛法東流時既又遠。經本單複能可定實。今據六本略述雄衍傳經之疏跡。何者六也。一者四卷。二者五卷。三者六卷四者七卷。五者八卷。六者十卷。初即北涼蒙遜之世。有三藏法師。梵云曇無讖。晉云法豐。在始藏縣中翻為四卷十八品。未獲三身‧滅業障等六品。第二本即後周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舍崛多。周云稱藏。共少同學闍那崛多。為大冢宰宇文護。譯於歸聖寺出為五卷。分懺悔品為其二品。長行名為夢金鼓品。偈頌名為懺悔品。捨身長行名現寶塔。故品增二十。廣壽量大辯兩品。智僊筆受。次第三本。即梁武帝世至承聖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梵云波羅末陀。梁云真諦。在於建鄴翻。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二品卷增成六。次第四本。即梁武皇帝愍五趣之輪迴。悼四生之沈沒。泛寶舟以救溺。秉惠炬以照迷。遣使西國仍請名僧及經論等。乃屈西天竺三藏法師婆羅末陀。梁云真諦。輔最淨地品闕以成七卷。次第五本。即北天竺犍陀羅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共少同學耶舍崛多譯出。沙門彥琮重覆挍勘。大興善寺沙門寶貴。開皇十七年令分為八卷二十四品。然上五本文義闕多攝義不周。第六本。周義淨三藏。明悟秀出標奇於救蟻之年。風鑒遊生拔萃於進具之歲。四韋三藏旼越朝曦。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懷舟儕情叨紹隆。殉道忘疲何辭折骨。周遊西夏二十餘年。天藏龍宮備皆探賾。尋諸梵本考較無遺。振錫東歸。長安二年奉制。於西京西明寺重譯此經。長安三年歲次癸卯十月己未朔四日。已成淨寫畢功。加兩品。所謂金勝陀羅尼‧如意寶珠陀羅尼。開六品。所謂四天王觀察人王品。(此四天王品開出。)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此吉祥天女品開出。)十方菩薩等四讚歎品。(此四於讚歎品中開出。)又補序品之初‧四天王品‧壽量品之末。又廣大辨財天女品及雜說等。總成十卷三十一品。文詞具足攝義周盡。但數代翻譯唯只增文。於舊經中更無加減。三藏法師遂考諸梵本更攝疏條。可謂妙契西音傳貝葉而無謬。巧符東語寫金簡而王差。上來辨翻經之異已記。
第四釋經題目者。首稱金光明最勝王經者。即一部之總名。復言序品第一者。即諸品之別目。梵云蘇跋羅那婆蘇跢摩索恒羅(二合契經。)因陀羅羅闍尼陀那跋梨跋陀故應云金光明最勝契經主王序品。令存周語故名金光明最勝王經。所謂金者諸寶中之王。即譬此經眾法中之勝。光明之者譯日夜之言。即喻法光照於無明之夜而滅癡□之闇。金有二義。一不生不滅義。非所造作終不毀故。二性淨淨隨緣義。自性無染轉作嚴具故。初譬常果。故壽量品云。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等。後即喻常因。故三身品云。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求覓即見金礦等。總而言之。金光明者通辨因果。因金光明雖有多門。略述六對。一理行相對。即理因如金。以所依故。行因如光明。以能依故。乃至六正助相對。即體用中助之如金滅闇依故。正如光明。能除障故。果金光明者雖復無邊。亦述六對。一法報相對。即法身如金。以本有故。報如光明。以始有故。乃至六體相相對。即果體如金。常不變故。事相如光。任緣轉故。由此因果皆有六相。故成十二對。文指事往往可得。恐言煩廣不得多陳。具如興公疏等明。言最勝者。帝皇所譬之義。即表此經是三輪中之最上義。最上之義雖有多途。略述四義。一絕諍論義。轉照二輪唯有唯空。為諸諍論安足之所。令此經王空有雙唱。非諸諍論安足之處故。如經云。轉法輪照持法輪是也。二無等義。教既離邊行。必無有與等者故。如經云。希有難量初中後善文義究竟等。三摧伏義。行若無等。即無魔怨而不降者故。如經云。降伏煩惱諸魔怨建立無上大法幢等。四總領義。由前之義無有祕要而不攝者故。如經云。如是經典甚深之義若現在世者。如來三十七覺品等住世不滅等。總而言之。此經因果皆備四義故。寄金光歎如主王勝妙之義。經者契經之略稱也。契即契當至令之義。當義理而合宜故。經即貫穿攝持之義。貫所說義攝所伐生故名為經。序者敘也。品者數也別也。慶喜敘聖旨為眾生生信之基緒。釋唱因果作三乘起行之由藉。藉之與基區分類別故曰序品。第者居也。一者初也。一部之內雖有三十一品。此序居初故云第一。舉此大綱故。言金光明最勝王經序品第一。

第四入文判釋者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
(沼公判云。有其兩解。且述一解。初之一品序分所收更無諍論。次壽量品盡依空滿願品。此之九品明經正宗。餘二十一品皆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請欲聞斷智因果。世尊為說壽量無盡。是明菩提。陳如疑情壽命無窮如何復說入般涅槃。故為除斯執。復說涅槃三復次義。雖說壽量無邊。未知佛有三身差別。復欲修學。請佛為陳。故次說三身品。次教修學。修學正則斷惡修善。斷惡即懺悔滅障。修善即五位三祇修十勝行。行依覺起。須知俗真後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雙習依空滿願。所以行備果圓。故經正宗意在於此。四天王觀察人天品下。即但觀彼持學流通。所有處方加其守護。蓋其智力災橫不侵。是故名為流通分也。莊公云。初有序品是教起因緣分。次有二十九品當宗正釋分。後付囑品為依教奉行分。文義長遠不能煩述。興公云。而釋此經略有三分。初證經略標分。即序品也。略表因果以警有緣。為當廣說之序。故次□請廣說分。即次二十六品也。以妙幢等一貪之眾根品既成堪聞此法。世尊稱宣廣說因果微妙義。故後歎勸誓持分。即後五品也。大聖勸持最勝之教令不忘失。時眾誓持法本之義而普流故。諸家三分略述如是。然今多依沼法師疏註釋經文。往往兼述餘家之說。沼公云。就序品中有七圓滿。一序圓滿。如是我聞等。二三昧圓滿。於最清淨等。三聽眾圓滿。與大苾芻眾等。四說因圓滿。願樂欲聞也。五說時圓滿。於日晡時從定而起也。六審機圓滿。觀察大眾也。七標說圓滿。而說頌曰等下也。莊公云。初序分有二。一通因緣。二爾時薄伽梵下別因緣云云。興公云。初序有二。初阿難證經序。序往聖言證是佛說。令生信故。後如來略表當所說歎法深妙。令發聖說故。初證經中或分或合。合即唯五。以顯己聞‧聞時‧教主‧處說‧被機故。分為六者。如金剛仙論云。初三明弟子。後三證師。雖有二理。合解應勝。令從合釋有五。一略標持法。二顯待時。三別辨待主。四別示待處。五敘略所備。初又有二。此初標所持之法也。言如是者。總歎令生清淨可希望三信之格言也。所說協理依信教曰如。所稟資成依成順教曰是。言我聞者。此後顯能待之聞也。大乘基云。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我謂諸蘊世俗假者。令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即是無我之大我也。乃至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次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言一時者。第二總標說教時也。興公云。即法王開示妙理之辰。大眾喰受祕法之日。良由一會聞者根欲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作長劫。或促多劫為一念。不決定故。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續事緒究竟。總稱一時。廣如慈恩法華疏述。言薄伽梵者。第三辨教主也。莊公云。然薄伽梵含有多義。無語可翻存其梵本。如瑜伽論八十三說。坦然晏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敵。具大勢力故。名薄伽梵。又佛地論云。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即如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廣如彼論釋。言在王舍城驚峰山頂者。第四示說教處也。沼公云。第四說處復有二種一應身住處。即王舍城等。二法身住處。即於最清淨等。又王舍城等凡聖三乘之所共居。於最清淨等明諸佛不共所居。興公云。在者居也。遊化之義。雖居崛山。遊化王舍故。莊公云。梵音曷羅闍王延利呬舍摩訶大那揭羅城總應云王舍大城。智度論云。摩揭陀王有生一子。一頭兩面四群。後大成人有大勢力。詔閻浮提天下取諸王一萬八千置此上中。因此立為王舍城。具說如彼。善見論云。此城最大縱廣三百由旬。有八億戶八萬聚落。梵音近栗陀羅鷲俱吒峰缽跋多山。此間應言鷲峰山。智度論云。鷲鳥居山頂故名鷲頭山。問。此山在何所。答三藏云。摩揭提國古王舍城東北角有鷲峰山。接山嶺有王舍城。又如西域記廣述。山及城事煩故不陳。興公引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城舍故。耆闍屈山勝餘諸山故。顯此法勝故。彼論意言。城勝餘城。無麗物而不出。法勝餘法。無善德而不備。猶山勝餘山為好鳥之所止。法勝餘法為上聖之所止遊故。又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義高如山出二乘故。令說此經在城居山。亦有此表。廣如彼疏述。居下也。玉篇云。於者居也。最者最究竟也。)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沼公云。明應身住處。下明法身住處。離二障故名最清淨。不共二乘故名甚深。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身是諸佛鏡智所緣故。功德性邊即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來所居。即功德義相邊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或智內證云如來居。問。何故須明二種住處。答。欲顯三身非即離故。興公云。此顯不共住處也。即以六義辨不共住。何者為六。一無比義。二出障義。三離言義。四體性義。五所證義。六依止義。言無比者即最也。最者即最上最勝究竟之義。無有一法於無垢如可挍其勝故。言出障者即清淨也。二障種習皆悉斷棄故云清淨。言離言者即甚深也。性離萬像絕諸言慮故云甚深。言體性者即法界也。如來妙德無有一法離法如如而有體性故云法界。界即性義故。言所證者即諸佛之境也。法如如智名為諸佛鏡智。若起垢累遂盡內證如如而成自德故曰佛境。言依止者即如來所居也。言如來者。即瑜伽云。言無虛妄故名如來。言所居者即依止住義。如經云。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然初句言於最清淨。於者居也。論語鄉黨篇云。孔子於鄉黨。即玉篇云。於者居也。今准此言如來法身居法性土。欲言於最清淨乃至如來所居。)
與大苾芻眾九萬八千人。(第五敘所被機也。沼公云。眾成就五門分別。廣如彼疏。總有十八眾。一聲聞眾。乃至十八近事女眾。初聲聞眾文分為四。一標類舉數。二歎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詣佛。此即初也。興公云。大苾芻眾者。即法華論云行成就。九萬八千者。亦彼論中數成就也。與者即兼並共及之義。如智論云。一處一時一心一惑一見一道同解脫。是名為共。梵音摩訶。周云大也。大有六義。一者數大。九萬八千故。二者離大。大障斷故。三者位大。大羅漢故。四者德大。備智斷故。五者名大。令普聞故。六者識大。大人天眾所識故。梵云苾芻自有三義。初名怖魔。剃髮染衣天宮動而魔怖也。次名乞士。身為道器。乞食次身也。後名破惡。聖人道長存惡以證果也。無有此方一句可當。故諸經中皆破梵音。眾多之義三數以去皆言多。故不可以彼兩知之。僧釋此眾也。)
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捨諸重檐。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興公云。此惣歎其德。即彼論中攝功德成就也。阿羅漢者即含殺賊‧不生‧應供之三義也。性‧事兩障既盡。心性必善調順故。善調如大象。即法華論云。善得心惠解脫故名心善調伏。善諸漏者。即三漏現起流注為義。得二解脫心遂自在。自在心故云已除。除者盡也。言煩惱者。即漏之種子。離現起漏相應所緣二縛必解脫。故云無復煩惱也。離定障故云心善解脫也。斷性障故云惠善解脫也。所作已畢者。對治降伏煩惱怨敵故即道漏也。言重擔者。即後生生染之蘊。聖道若漏便棄後身生染諸法。故云捨也。己利者涅槃也。遂者及也至也。生死之擔既棄。涅槃之利至獲。故云得己利也。諸有者即三有也。煩惱能為三有之因。亦苦亦結故云有結也。諸得涅槃之利者。必盡三有之染因。故盡有結也。得大自在住清淨戒者。即法華論云。善得正智心解脫也。得正智而證無為故。云得大自在也。盡諸漏而無復犯故。云住清淨戒也。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者。即彼論中。其心自在也。諸得心自在者。皆成善知見道修道智也。惠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者。亦彼論中。到第一究竟也。故彼論云。善得天智。心得解脫。善得神通。無淨三昧等。諸功德故也。智惠莊嚴者。根漏也。證八解脫者。定漏也。皆阿羅漢者。果漏也。即從多而言三滿。皆圓成波羅蜜多種姓聲聞故云到彼岸也。又有七雙解羅漢德。廣如彼疏。沼公復依法華論說。如彼疏也。)
其名曰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濕波。具壽摩訶那摩。具壽波帝利迦。大迦攝婆。優摟頻螺迦攝。伽耶迦攝。那提迦攝。舍利子。大目乾連。唯阿難陀住於學地。(沼公云此列名有二。初列無學。次簡別有學。列無學中有十一人。諸經列名前後不定。令此多依出家前後。此中前五人即最初苾芻也。言具壽者。具福惠二命故云具壽。梵云阿若多憍陳那。憍陳是婆羅門姓也。那是男聲。阿若多是解義。初語解故。初轉法輪故。佛問解未。五人之中陳那先報我今已解。因以為名。名為初解。憍陳之姓乃為眾多。以解標名。那是男聲。以男簡女。故後云那。次阿說馬侍多勝云也。略纂云。此比丘威儀第一。善順佛教勝於善馬故言馬勝。次婆濕者。此云氣息。今此比丘初生之時。感陰陽氣而有秀異。名為氣息。次摩訶那摩者。此云大名。此人生時陸地生花。由感此祥有大名稱。又出家已有大智辯緣振聲響。故曰大名。佛本行經云。師子類王有其四子。一淨飯王有二子。一是悉達二是難陀。二白飯王有二子。一難提迦。二婆提利迦。三解飯王有二子。一阿難陀。二提婆多。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阿尼盧豆。二摩訶那摩。此即是也。次婆帝利迦者。此云善賢。是白飯王第二子也。次大迦攝婆者。此云大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弊日月之光。迦攝是彼之種。此迦葉身亦有光。故以為名。大富長者之子。少欲知足。次優類頻螺加攝者。此云木菰。其胸有痽狀如木菰。又池中龍從彼為稱。次伽邪者山名也。即象頭山。從山為名。次那提者河名也。此人近河為住處。故以立名。次舍利子者。此云鶖子。以母才辨喻如鶖鳥。以母顯之故云鶖子。次大目乾連者。此云大採寂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口。取母氏名。次唯阿難陀等者。簡別有學。梵云阿難陀。此云慶喜。世尊成道內外皆慶。當喜之時而生故。)
如是等諸大聲聞。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第四詣佛文分為五。一結數。二來時。三出定。四詣佛。五到儀。下文准此。煩故不科。晡音補胡反。申時曰晡也。)
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沼公云。明菩薩眾。文亦分四。此即標類舉數。諸經論說數大小別。此應云百分千萬億菩薩。莊公云。梵音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此云覺有情大有情。釋有多復次。廣如彼疏。煩故不述。)
有大威德。如大龍王。(沼公云。第二歎德有二十五句經文。分為二十二種德。一具大神通德。乃至二十二證法無疑德。此即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猶如大龍。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故。)
名稱普聞。眾所知識。(第二明名高他委德。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咸為一切眾生所識。貞公云。召體為名。顯能為稱。普有二種。一遠近普。自主他主遠聞名故。二上下普。若劣若勝皆稱讚故。識者得名。知者聞稱。)
施戒清淨。常樂奉持。(第三明修因圓滿德。部攝六度。修因始圓。七最勝中無染最勝名為清淨。或三輪淨故。恒修不捨名樂奉持。即長時意樂。七最勝六意樂。各舉於一以顯其餘。)
忍行精勤。經無量劫。(七大性中精進大性。亦影攝餘。即是合明忍辱精進。)
超諸靜慮。繫念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此諸菩薩入地已上念念倍前。及過二乘名超。恒在定故名繫念現前。敷揚法教名開闡惠門。故法花論云。其智慧門名阿含甚深。決擇會通名善方便。叉善修方便願力等。)
自在遊戲。微妙神通。(第四明現相利生德。准花嚴經。佛子有十種遊戲神通。一現捨天壽。二現受生。三現為童子。乃至十八涅槃。意示諸相為利眾生。廣如大般若最勝天王會中釋。)
逮得總持。辨才無盡。(第五明具辯說法德。退者及也至也。得四總持及四辯才皆悉無盡。不唯七中不斷盡。辨勝故無盡故。由利不息故皆無盡。)
斷諸煩惱。累染皆亡。(第六明離諸障染德。惑‧業‧苦三如次煩惱‧累‧染。又煩惱者是種子也。累者現行也。染者即習氣。辨一門知障也。已斷正斷將斷故得云皆亡。)
不久當成一切種智。(第七明紹佛不斷德。此諸菩薩越前二劫。或處法雲皆補一生。稱為不久。菩提在未來故曰當成。得薩般若云一切種智。謂種類。謂空有理事名一切種。於此咸達名一切種智。依主釋也。一切種者此是境聲。)
降魔軍眾。而擊法鼓。(第八明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煩惱‧蘊‧死‧天也。軍即十軍。欲‧憂‧愁‧飢‧渴等。廣如法華章述。魔軍從化勝敵先鳴。顯實開權為擊法鼓。)制諸外道。令起淨心。(第九明摧諸外道德。具四無畏摧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淨心。)
轉妙法輪。度人天眾。(第十明繼佛宣揚德。於資糧等五位轉其四位三種不退法輪。廣如法華疏辨。)
十方佛土悉已莊嚴。(第十一明嚴淨佛土德。開閉一切諸惡趣門淨土之義。廣如無垢稱經及疏。)
六趣有情無不蒙益。(第十二明他利不虛德。言六趣者。梵云底唎瞿尼多。譯為傍生。梵云那麗多。又云閉戾多。譯云餓鬼。梵云未奴沙。譯云人也。天趣‧修羅‧地獄三名及六趣之義。如法華疏。善知根性而於六道現形說法。其見聞者皆蒙利益。)
成就大智。具足大忍。(第十三明自利具忍德。興公云。大智者即證祕法二空之智也。所證之理既廣大。故能證之智亦復隨大。故曰大智。無有深法而不察者。故云具大忍。大忍者。即諦察法忍。微察諸法無措類故。)
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第十四明常攝有情德。慈能與樂。悲拔苦。俱言大者。異二乘故。有大堅固力者。常行不捨名為堅固。此意由愍眾生精進不懈。見生死苦如夢不實。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堅固。廣如疏述。)
歷事諸佛。不般涅槃。(第十五明侍佛不滅德。於一切佛常修正行。云歷事諸佛。為度眾生無息時故。不求般涅槃。由利他不息故。)
發弘誓心盡未來際。(第十六明弘撫無窮德。發四弘願能盡未來。)
廣於佛所深種淨因。(第十七明深殖善因德。即於佛所修十供養名為淨因。或淨之因。或因即淨。)
於三世法性悟無生忍。(第十八明了法無生德。即悟三無生忍。依空解脫門觀遍計性悟本性無生忍。依無願門觀依他起悟自然無生忍。依無相門觀圓成實悟惑苦無生忍。問。遍計體無。圓成常住。今此經文云三世法。如何得云觀於三性得三種忍。答。於依他上觀遍計無。即依他中亦有圓成。非即離故。辨中邊云。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故三世者但舉依他顯餘二性也。)
逾於二乘所行境界。(第十九明緣境不共德。二乘緣境行相可得。菩薩不爾。又菩薩了二空。二乘唯了一空。故云逾於二乘。)
以大善巧化於世間。(第二十明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外六種方便。而化世間。或依大乘蘊等諸善巧法。以化世間。簡小乘故名大善巧。)
於大師教能敷演。(第二十一明闡揚聖教德。立教不虛故曰大師。即如來也。善能解釋故云敷演。已得總持殊勝四辯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祕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第二十二明了法無疑德。祕密即四祕密也。即三空性名為甚深。後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盡故無復疑。)
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沼公第二列名有五十三人。德高名廣。見聞獲益。於中立名。或從本願。或從德行。自他勝行以立其名。初二說法。後二精勤。此為說法修勤對。得說不退轉故云轉法輪。無有障故云無障礙等。得樂說不退故。弘法無息故。云常發心等。自利恒勤故名常精進。利他常策故云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對。)
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此為拔苦與樂對。初即與樂拔苦。吉祥與樂。觀音拔苦。)
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辨莊嚴王菩薩。(此為持法說法對。於第九地能離二愚具足四辨故。云總持自在。具足七辨常說大乘故。云大辨莊嚴。)
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此為智高定邃對。智惠難仰故云妙高山。其定叵測故云大海深。智定自在並稱為王。)
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此為了有了空對。了有高勝故云寶幢。了空高勝故云大寶幢。)
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此為大悲大智對。大悲荷負遍地為藏故云地藏。能以虛空而為寶藏故云虛空藏。)
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此為濟貧破障對。手出珍寶能破貧窮故云寶手自在。智手能壞自他二障故云金剛手。)
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此為難屈降他對。歡喜意樂常行難屈故云歡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他惑故云大法力。)
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此為自嚴嚴他對。以大智定光而自莊嚴故云大莊嚴光。以金光明經而利於物故云大金光莊嚴。)
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此為大福大智對。此三三學因各得圓滿。如次立名。)
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此為不退常修對。以三練磨榮勤無退名堅固精進。其心無礙故云心如虛空。四弘不捨名不斷大願。)
施樂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此為療身療心對。療身病故云施藥。療心病故云療煩惱。並除身心病故云醫王。)
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此為他進自進對。若見眾生含笑先言。令生歡喜而得自在故云歡喜高王。處灌頂位得上授記故云得上授記。)
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此為除闇持法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皆名大雲。下皆准此。能除垢闇故云淨光。含諸功德故云持法。)
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此為他樂遠聞對。美名遍布聞者喜樂故云名稱喜樂。五教反名遍十方故云現無邊稱。)
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此為能作能除對。所作決定故云師子吼。能摧怨敵故云牛王吼。)
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此為他自獲益對。能生大福利故云吉祥。善法自嚴故名寶德。)
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此為破惡證真對。破不善闇故云日藏。能令安樂故云月藏。)
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此為能照能成對。種種明照故云星光。隨情成就故云火光。)
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此為示道警悟對。於生死夜能作照明故云電光。說法警利故云雷音。)
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此為生善滅惡對。法能生智無不利故云慧雨充遍。法能除障有自在力故云清淨雨生。)
大雲華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華香菩薩。大雲寶栴檀香清涼身菩薩。(此為成因現果對。因行已圓將得覺果故云華樹王。能敷妙理功德遠聞故云青蓮華香。得清淨法身具足五分香故云寶栴檀香。)
大雲除闇菩薩。大雲破翳菩薩。(此為破闇除執對。能破癡闇故云除闇。能破二執故云破翳。)
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總結。)
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別。)
復有犁車毘童子五億八千。(第三文分為四。此標類舉數。此之滑皮。即是王種。如祇域長者寺。)
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有決定智光。有決定慧。能以正法授諸有情。如次配三。)
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天帝所授名因陀羅授。能以火破自他闇名大光。勇明決修道名大猛。三寶護念如次得名。)
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名准釋。)
如是等人而為上首。(總結。)
悉皆安住無上菩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歡德。至不退位云安住菩提。又持正法云安住菩提。證不壞信云深生歡喜。)
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
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次列諸天亦四。同前。多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釋。歎德中。一發四弘願。二守護大乘。守護大乘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則能紹隆正法。正法有三。謂正證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證正果。故使不絕。)
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是等龍王而為上首。於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文四如前。依此花池住故曰蓮花。羅此云樹。缽拏此云葉。依此樹住。或食此葉故以立名。乃至如意依殊為名。歎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守護讚說。)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菴婆藥叉。持菴婆藥叉。蓮華光藏藥叉。蓮華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不生疲懈。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文亦分四。藥叉此云勇健。亦云捷疾。歎德有三。一愛正法。二能護持。三不疲倦。)
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鳥王眾此云妙翅。有勢力能怖香象故云香象勢力。或可鳥象類別。)
及餘健闥婆阿蘇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並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后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雲集。(總舉餘眾。興公云。健闥婆者此云尋香行。阿蘿羅者此云非天。緊捺落者此云歌神。莫呼落伽者此云大腹。即莽蛇等。)
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歎德有四。一願擁護。二自誦持。三書寫。四流布。)
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
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總結有二。此初結也。)
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次明儀軌。求法專誠故至心。表冥所說故合掌。祟仰恭。恭深曰敬。睹相嚴身希成佛果故仰尊容。更無異盻故不暫捨。)
願樂欲聞殊勝妙法。(第四明說因成就。因眾欲聞佛方可說。)
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此第五明說時成就。)
觀察大眾。(第六明審機圓滿。或名說儀圓滿。)
而說頌曰。

金光明妙法 最勝諸經王
甚深難得聞 諸佛之境界
我當為大眾 宣說如是經

(第七明標說圓滿。有二十四頌大分為三。初一行半總標深妙許為眾宣。次二十半別標所說歎勝令習。彼有二行總結勝益讚人勸學。此即初也。梵云伽他。此云頌。歌美之義。舊云偈訛毘也。此一行半中。初二句標能詮教。次二句標所詮義。後二句許當為說。以能詮彼菩提涅槃深因妙果故。云最勝諸經王。以下諸文。廣如疏述。)

並四方四佛 威神共加護
東方阿閦尊 南立寶相佛
西方無量壽 北方天鼓音

(下二十行半別標也。於中分四。初三行半標壽量品乃至依空滿願品經之正宗。正所明法謂二因果。二眾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頌。標正宗之中舉能勸之。三護世四王眾下有五行頌。標觀察品已下乃至付囑品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聞是經下六頌。標諸品中讚勸持讀。初三行半中復分為七。一行半標壽量品。二我復演妙法一句標三身品。三吉祥懺中勝等二句標懺悔品。四淨除諸惡業等二句標滅障品。五常與無量樂一句標淨地品‧蓮花業喻品‧金勝陀羅尼品。六一切智根本一句標重顯空性品。七諸功德莊嚴標依空滿願品。釋迦四佛同說此經故云並四方四佛。沼公。廣說四佛因緣也。)

我復演妙法 吉祥懺中勝
能滅一切罪 淨除諸惡業(三身菩提名為妙法。依願三身而行懺悔。懺悔中勝故云懺中勝。三世三業苦果煩惱。皆能折伏故云能滅一切罪。業及業因俱名要業。)

及消眾苦患 常與無量樂
一切智根本 諸功德莊嚴(此所感果名眾苦患。修六度行得十王果並佛位果樂故。云常與無量樂。以真如理為諸功德之所依止故。云一切智根本。由依真理故能圓滿一切功德真實莊嚴故。云諸功德莊嚴。)

眾生身不具 壽命將損減
諸惡相現前 天神皆捨離(自下標正宗之中舉能勸覺。於中分二。初三行半舉諸革苦難令生厭。後兩行半令忻修學。初復分二。初二行明惡果。後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內身苦。後一行外緣苦。此即內身。身不具者闕諸根也。即生苦收。業盡緣終。名壽命將損。即死苦也。鳥鳴百怪。頭上花萎。為諸惡相現。即老病苦也。諸業盡若現前不能修善。名天神捨離。)

親友懷瞋恨 眷屬悉分離
彼此共乖違 珍財皆散失(此明外緣苦。初句明怨憎會苦。次句明愛別離苦。彼此共乖違下二句明求不得苦也。)

惡星為變怪 或被邪蠱侵
若復多憂愁 眾苦之所逼(此一行頌明外苦因也。)

睡眠見惡夢 因此生煩惱(此半行頌明內苦因。)

是人當澡浴 應著鮮潔衣
於此妙經王 甚深佛所說
專注心無亂 讀誦聽受持

(自下明經力能除令忻修學有三。初半修行儀。次一行正修行。後一行結經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學法。後二句明正修行。廣如疏述。)

由此經威力 能離諸災橫
及餘眾苦難 無不皆除滅(結功德力。)

護世四王眾 及大臣眷屬
無量諸藥叉 一心皆擁衛(自下標流通分有五行。標正所修行。此標觀察人天品‧四天王護國品‧無染著品‧如意寶瑜品。)

大辨才天女 尼連河水神
訶利底母神 堅牢地神眾(此一行標大辨才天女品‧吉祥天女品‧及增長財物品‧堅牢地神品。訶利底此云青色。有五百子。極護三寶並小男小女等也。)

梵王帝釋主 龍王緊那羅
及金翅鳥王 阿蘇羅天眾
如是天神等 並將其眷屬
皆來護是人 晝夜常不離

(此二行標僧慎爾耶品‧王法正輪品‧善生王品‧及諸天藥叉護持品。)

我當說是經 甚深佛行處
諸佛祕密教 千萬劫難逢(此一行頌標授記品以下文也。甚深行處者。標授記品‧除病品‧流水品‧捨身品。無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行處。除病等品是佛因行。諸佛祕密教等二句標諸讚歎品及付囑品。)

若有聞是經 能為他演說
若心生隨喜 或設於供養(自下六行第四段標流通分諸品之中勸讚持讀。於中分三。初一行標勸持讀。次三行明得益。後二持教行軌則。此即初也。)

如是諸人等 當於無量劫
常為諸天人 龍神所恭敬(此一行明得益有三。初得衛護。此即初也。)

此福聚無量 數過於恒沙
讀誦是經者 當獲斯功德(此一行明第二成勝因。)

亦為十方尊 深行諸菩薩
擁護持經者 今離諸苦難(此第三明聖所守護。)

供養是經者 如前澡浴身
飲食及香華 恒起慈悲意
若欲聽是經 令心淨無垢
常生歡喜念 能長諸功德(教持經軌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後二行明自利。)

若以尊重心 聽聞是經者
善生於人趣 遠離諸苦難(總結勸有二。此一行結得勝果勸也。)

彼人善根熟 諸佛之所讚
方得聞是經 及以懺悔法(此一行後結成勝果勸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第二

(沼公云。略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言來意者。略且有五。一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三令得涅槃。四令起妙行。五為機感。言生正解者。從此品已下至依空滿願品來九品明經正宗。初二品明果。五品明行。後二品明境。今此一品即是總明菩提涅槃。並別明涅槃。從若不聞如來為說菩提涅槃。即不能正解脫。既不正知。何能求習菩提涅槃無上勝果。故此先果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者。諸佛出世本欲令生獲菩提果。果不虛得必藉行因。因託境生行方得立。若不先明其果。不能令起忻心。忻心既生既願修行。既令修行次明其境。先說如來壽量。欲令聞者證得菩提。故序品後有此品生。三者為得涅槃者。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等。故現涅槃令樂圓寂。故序品後明如來壽量乃至廣說。廣如疏述。二釋品名者。梵云多陀如阿伽度來阿庾婆壽跋羅拏量。總此應言如來壽量品。三身諸佛俱名如來。壽即是命。量謂限量。或謂量度。即量度貶量佛壽之限齊。即如來之壽量。或如來壽之量。皆依主釋。即住法性而凝然。隨願緣而相續。應物機而無斷。壽德難測。廣如疏述。三解妨者。問。佛有三身。今明何身壽命。答。具明三身。故經云。法身性常住等。即是法身也。又云。諸佛無作者等。即是報身也。又云。權現於化身。即是化身。故通三佛。如是妨難。如疏廣述。)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沼公云。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總說菩提涅槃。二爾時妙幢菩薩觀於佛前已下。別明涅槃。初文有五。一妙幢疑佛壽促。二他佛說命無窮。三釋迦自陳常安。四喜見重成不滅。五時眾領解獲益結成。初文有三。一舉念請人。二明所疑境。三述疑所因。初文又二。一明住處。二列其名。三略歎德。此初二文。勝智迥秀獨超群表。假喻立稱名曰妙幢。梵云鴝嚧只囉。此云妙。雞頭云幢。舊云信相。信性是淨。妙義相似。幢者高頭。故謬云相。)
已於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殖諸善根。(歎德。俱低者。准俱舍論。十億為一俱胝。准花嚴經。萬萬為億。億億為梨。梨者是俱胝。音少訛耳。餘文如疏。殖訓種也。)
是時妙幢菩薩獨於靜處作是思惟。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明所疑境。)復作是念。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述疑所因有三。初牒所疑因。二假為徵釋。三成前疑意。此即初也。)
云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假為徵釋。)
然釋迦牟尼如來。曾於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飢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飲食。(此成前疑意。此經文及涅槃第三。長壽因緣萬行皆是得三身故。但舉施食及不殺生。此通有情壽命因緣故偏舉問。欲令依身長道接物便宜故也。)
時彼菩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第二他佛說壽無窮有六。一他佛現身。乃至六說已不現。此即初也。文分為八。一應時節現。乃至八略指總結。即此初也。以佛說法無四非故。所以於菩薩念時現故。)
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芬馥充滿。(第二變出淨方有四。一舉能變人。二明變土量。三所變土相。四明香熏。帝青琉璃者。是帝釋琉璃寶勝故偏舉也。)
於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於此坐有妙蓮華。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第三變寶坐有四。一坐體表四生類皆得成佛故現四坐。以天寶衣等者。二明敷設。表其淨分。復於此坐等者。三明莊嚴。表出生死得七覺花。四坐量。寶座稱身故云量等如來。不由如幢力故云自然。)
於蓮華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是四如來各於其座跏趺而坐。(第四如來垂降花坐喻法身。四佛表四德。四方喻四相。四德翻彼不生住異滅故四方現。)
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第五光照境光有三。即一王舍。二大千。三十方。欲顯三身故現三等。)
雨諸天華奏諸天樂。(第六光現喜祥也。)
爾時於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第七光利群生有二。初得樂。後離苦。此初也。十方蒙益經略不論。)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啞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衣無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此離九苦。准文可知。)
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第八略總結也。)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歡喜踊躍合掌一心。瞻仰諸佛殊勝之相。(第二妙幢喜問。於中有二。初睹佛情欣。二請除疑惑。此初也。並希有事。觀四如來大人之相云殊勝相。)
亦復思惟釋迦牟尼如來無量功德。唯於壽命。生疑惑心。云何。如來功德無量。壽命短促。唯八十年。(請除疑惑有二。初心疑。後言請。相好等同諸佛。壽命異彌施等。故言唯於壽命生疑惑心。)
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第三彼佛為答有三。初略舉難思。次集眾為釋。後結成因果勸勿生疑。初中有二。初餘不能測。後唯佛能知。此初也。)
唯除無上正遍知者。(唯佛能知。)
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蘇羅揭略荼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集眾為辨。初集眾。後為辨。此集眾也。)
爾時四佛於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為釋有二。初結集敘。後佛為說。此初也。)

一切諸海水 可知其滴數
無有能數知 釋迦之壽量
析諸妙高山 如芥可知數
無有能數知 釋迦之壽量
一切大地土 可知其塵數
無有能算知 釋迦之壽量
假使量虛空 可得盡邊際
無有能度知 釋迦之壽量(為說也。分二。初四行過喻分。第五一行過算分。喻分四行中相傳兩釋。一云。四行如次顯淨‧我‧樂‧常四德。如次能除不信。著我‧畏苦‧捨心四障。一云。約佛四身以顯壽量。謂化‧應‧亦應亦化‧非應非化。如次為喻。化身此沒彼現。故以水喻。化依應現如水出山。故以山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身。以無形相故。)

若人住億劫 盡力常算數
亦復不能知 世尊之壽量(過算分故。)

不害眾生命 及施於飲食
由斯二種因 得壽命長遠
是故大覺尊 壽命難知數
如劫無邊際 壽量亦如是(結成因果勸勿生疑。此二頌結成二因感長壽果。)

妙幢汝當知 不應起疑惑
最勝壽無量 莫能知數者(勸勿生疑。)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云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第四妙幢重請。佛壽長我已略解。有何所以現斯短壽。釋迦說短。四佛說長。彼此相違故作此難也。)
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第五彼佛廣陳文分為三。一標。二釋。三成就。初標中有三。一標現短壽時。二標現促所以。三結短壽。此標時也。)
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復無信解。(標現促所以有二。一為滅惡即捨生死。二為生善即令得菩提。濁有五種。此中舉四。一命濁。謂人壽百年。二有情濁此中有三。一喜意不弘。謂稟性下劣。二宿無福惠。謂善根微薄。三多有迷愚。謂無信解。)
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此見濁也。我見者。依五取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今者此文既別說我我所見。即總別異。人見者。即有情見。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眾生見者。即數取趣見。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壽者。見者與壽和合現存活故。養育見者。即養育現在能作士夫用故。又能增長有業故。邪見者。即五見中邪見也。我我所見。謂依五蘊起十五見等。斷常見者。即是邊見。斷謂七斷滅也。常謂四遍常等也。復言等者。等取見戒取見及鈍煩惱。略無劫濁。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惡體故。略不舉之也。)
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欲令生善得菩提故。異生外道即所為人。簡諸入地大菩薩眾。初地已上更見長故。非不現滅。)
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結標短壽。)
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自下第二為釋文分為三。一法說。二喻合。三結說。初法說中復分為五。一解釋。二假徵。三為通。四卻詰。五解難。此直釋有三。一令於佛起希慕心。二令於法生修習意。三者曲結。此即初也。)
於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謗毀。(二令於法起修習意。十法行中略舉四行。一受持。二披讀。三諷誦。四解說。影顯餘行。且舉易也。)
是故如來現斯短壽。(雙結。)
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難遭之想。(此假徵並為通。)
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此通起持法心。)
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此卻詰並釋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於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後見滅愛敬喻。此即初也。有人者。喻異生外道。父母者喻佛。多有財產等者。喻佛住法財豐也。)
所以者何。於父財物生常想故。(此徵並釋也。應云於父與財生常想故。二義合明。)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徵。後釋。三文別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此後明見滅愛敬喻文中有五。初佛為示滅喻。二敬佛難遭喻。三愛法求學喻。四徵。五釋。此即初也。)
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財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此明敬佛難逢喻。無是救護故愛敬。言貧人者。喻異生外道。餘文准上喻可知。)
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設方便策勤無怠。(三明愛法求學喻。)
所以者何。為捨貧窮得安樂故。(四徵。五釋。)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於涅槃。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合也。此合佛為示滅喻。)
復作是念。於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如烏曇跋華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此合敬佛難逢喻。文有其三。謂法‧喻‧合。)
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此合愛法求學喻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此結喻也。)
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此總成也。)
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第六說已不現。已上總是他佛說釋迦命無窮。)
爾時是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釋迦自陳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來至。二啟白所聞。三四佛請陳。四釋迦為說。此即初也。)
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啟白所聞。)
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坐而坐。(四佛陳請。文分為三。初四佛俱來。次遣使陳請。後使者傳命。此即初也。)
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二遣使陳請有三。初通問。次陳請。後隨喜。初也。)
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陳請隨喜。)
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使者傳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於我宣揚正法。(釋迦為說。文分為二。初讚。後陳。此讚也。)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常在鷲山 宣說此經寶
成就眾生故 示現般涅槃
凡夫起耶見 不信我所說
為成就彼故 示現般涅槃(後陳也。文分為三。初一持中。上二句顯法報常。以報顯法。下二句顯化滅。後一行重成化滅。)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第四喜見重成不滅。文分為八。一陳如寄跡求願。二如來方便默然。三佛如喜見令徵。四陳如答請舍利。五喜見別示修福。六陳如更復因求。七喜見答不可得。八陳如領知常住。)
聞世尊說入般涅槃。涕淚交流。(聞佛入滅悲哀。此即聞前頌示現般涅槃故現流淚。鼻所流為涕。目所出為淚。兩相雜落為交流。)
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於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餘無等者。(三舉佛功德為求願樂所以。於中分三。初歸誠敬禮。次若實如來下陳佛有能為請法由。於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憐利益。二能與世間下明世尊三德俱備所以陳請。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憐之與樂。由大悲故愍拔其苦。)
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此明三德備。此即斷德。如涅槃經云。月愛三昧能作清涼。清涼即涅槃。涅槃即斷德。以月喻斷德故。)
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此顯智德。智能破闇。如初日出。)
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帖羅。(此顯因德。)
唯願世尊施我一願。(求佛心願。)
爾時世尊默然而止。(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為除譏。乃至五他除疑勝以他說為證故。)
佛威力故於此眾中。有梨車毘童子名一切眾生喜見。(三佛加喜見徵問。文中分五。初舉處所。乃至五喜見能。此初三也。)
語婆羅門憍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今與汝。(此明後二。)
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計。(四陳如答求舍利。文分為三。初陳如願。次假設外徵。後答願所以。此即初也。)
何以故。我曾聞說其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後二文也。假近粗事。為顯常因當得常果。)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喜見別示福門。即為顯常因。長行答詮。頌中答理。長行有三。一令聽此經。二明其所以。三者結略。此即初也。)
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三明其所以有二。初二乘不知。二能為勝因。此不能知。其文可知。)
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辨無上菩提。(能為勝因。能生果報者。為十王因。成辨菩提者。為三身因。真勝果報意令彼求。)
我今為汝略說其事。(結略)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陳如方便更復因求。文分為三。初難經深妙勝者不知。次我等智徵不能依習。後慇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槃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盡故無上。凡夫比智難解現智難入。二乘定性不能趣悟。故不能知也。)
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我等智微不能依習。)
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後慇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後徵。云何不為我乞。此即初也。)
云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作是語已。(此徵云何不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養得常樂果也。)
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

恒河駛流水 可生白蓮華(有十四頌。分之為四。初三行明難有漏之三相故無舍利。次三行明具涅槃之三德故無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實故無舍利。後四行明真實身具足四德故無舍利。此初也。此半行明法身無生相。恒河喻真理。駃流者喻真如。無有垢染。自性解脫非同有為。能生諸法故無舍利。猶如駃流不生蓮花。見水應生物駃水尚不得生。故無舍利。)
黃鳥作白形 黑鳥變為赤(明無變異相故無舍利。黃鳥者。舊本云。枳羅此云黃鳥。形如鴿鳩。黃鳥形小。喻色蘊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無漏地。鳥形稍大。喻四蘊老遍三界故。喻變易死遍無漏地故。今此法報二老俱無。故無舍利也。)
假使瞻部樹 可生多羅果
揭樹羅枝中 能出菴羅葉(此明法身等無滅相故無舍利。瞻部樹者。此洲之北臨大海多有此樹。樹子極大亦復截食。多羅樹者。傳云。形大葉狹長。即具多葉。西國書此樹葉。朅樹羅者。此亦無翻。如漢菰。內有子小。大如棗。示災食之甘美。菴羅者。傳云。此云甘子。如是異類雖有生滅。尚無此類果等滅已而生彼等。云何無為法得有前滅而留舍利。若自性法身。三相異體故離彼。即是如來。)
斯等希有物 或容可轉變
世尊之舍利 畢竟不可得(法合。彼等有為設可轉變故云或容容彼不定。如來法身必無生滅留骨舍利。若報化身義准可知。)
假使用龜毛 織成上妙服
寒時可披著 方求佛舍利(此下三行明王德故無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實離虛妄故。或可。計用血肉肵骨集成法身。如以龜毛集成衣服以御寒。此事既無故無舍利。離前生死故。)
假使蚊蚋足 可使成樓觀
堅固不搖動 方求佛舍利(喻法身真實微細之法。不可轉異成有為粗血肉舍利。離前異故。)
假使水蛭蟲 口中生白齒
長大利如鋒 方求佛舍利(喻解脫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之法。既不有生故定無滅。離前滅相故。)
假使持兔角 用成於梯蹬
可昇上天宮 方求佛舍利(自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樂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無常楊。如依兔求角。為梯天宮者。喻常涅槃常德。以無常想梯悕得入涅槃宮。無有是處。由此故知無有舍利。唯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畢竟不得。此即初除緣覺捨心。)
鼠緣此梯上 除去阿蘇羅
能障空中月 方求佛舍利(除聲聞畏苦障。鼠喻聲聞。菟角梯喻於樂德作真苦想。實無苦故計為有苦。有苦故即有無常。謂有骨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樂德。如緣兔角梯除阿脩羅不令障月。月喻涅槃。既不稱實。明定不得也。)
若蠅飲酒醉 周行村邑中
廣造於舍宅 方求佛舍利(除外道著我障。於餘有漏觀有我樂。以顛倒故。如蠅飲醉不能飛歷村邑造於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擇滅如村邑。涅槃樂德如舍宅。據無為不得云造作舍宅。但云造詣。或依了因假喻造。或如外道。雖計我常。然有捨身受身之義故。謂佛身有其舍利。是倒故無舍利。)
若使驢脣色 赤如頻婆果
善作於歌舞 方求佛舍利(除闡提不信障。由癡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驢脣黑。以不信故不得如來涅槃大淨。如驢黑脣不可令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歌喻利他行。舞喻自利行。然此文據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外道也。)
烏與鵂鶹鳥 同共一處遊
彼此相順從 方求佛舍利(此明真實法身具足四德故無舍利。亦分文為四。此初明常實德不與無常虛妄同處故無舍利。)
假使波羅葉 可成於傘蓋
能遮於大雨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樂德。若謂為苦如波羅葉。傳云。各分三道不可蓋而遮天雨。天雨喻變易苦。二乘作無常及苦觀不能得常樂也。)
假令大船舶 盛滿諸財寶
能令陸地行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其恒沙德如滿財寶。令陸地行者。喻外道我見。外道我見心不能見真我。真我如舟。不於外道我見陸地心行故也。)
假使鷦鷯鳥 以觜銜香山
隨處任遊行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淨德。外道不信涅槃淨德。妄計餘淨。如鷦鷯鳥不能銜香山遊。香山喻大涅槃淨德。鳥喻外道不信佛說。既真法身不無常等。明知舍利決不可得。故求舍利成本願者。必不可得。故應觀佛離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願滿。)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喜見童子曰。(第八陳如領解常住。文有二別。初經家標。後正領解。初。)

善哉大童子 此眾中吉祥
善巧方便心 得佛無上記(此陳領解。七頌分三。初二行歎德。次四行正明所解。後一行結佛身常。以前所說說佛四德修因當證故讚善哉。讚內德中有六勝德。一相應勝德。即頌中大字是也。與七大性相應故名為大。二生位勝。即童子是也。以登初地上生如來家名為童子。三發願勝。即眾中吉祥也。發十大願等故。四善巧勝。即善巧是也。得進上地方便故。五方便勝。即方便心是也。智二利方便故。六攝受勝。即得佛記是也。蒙佛記故。)
如來大威德 能救護世間
仁可至心聽 我今次第說(上二句歎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能救護者是大悲德。)
諸佛境難思 世間無與等
法身性常住 修行無差別(自下四行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後二行解無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諸佛境難思者。是不可思議相。世間無與等者。是轉依相。法身性常住者。是常住相。修行無差別者。是白法所成相。諸佛體皆同者。是無二為相。如是五相如沼公疏中引攝論文廣述也。)
諸佛體皆同 所說法亦爾
諸佛無作者 亦復本無生(即是第三無二為相。有三種無二。一有無無二。二為無為無二。三一切佛無二。諸佛體皆同者。即是總句。所說法亦爾者。因釋說法亦復無差。諸佛如來同事業故。諸佛無作者。不顯為無為無二。由業煩惱非所為故名無作者。亦非惑業生故云無生。已上約應化釋。亦顯自性法身體自本有。非新生作故云無作等。)
世尊金剛體 權現於化身
是故佛舍利 無如芥子許
佛非血肉身 云何有舍利(自下二行解無舍利。初一行半領解。後半解示有。此初也。佛身堅固亦權化身。故無舍利如芥子許。若言樹影有血肉者。無有是處。佛身亦爾。)
方便留身骨 為益諸眾生(此解示有。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現留舍利益眾生。)
法身是正覺 法界即如來
此是佛真身 亦說如是法(第三結佛身常。功德所依及以積聚名為法身。道三身故。覺性覺相俱名正覺。是諸法因是諸法依故名法界。對於舍利三身俱真故名真。真既如是。所說之法亦復如是。)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此明時眾領解獲益。文分為二。初長行聞法獲益。次偈頌陳其領解。菩提心義如疏廣述。)
異品同音。而說頌曰。

佛不般涅槃 正法亦不滅
為利眾生故 示現有滅盡
世尊不思議 妙體無異相
為利眾生故 現種種莊嚴(此申領解。一行領常住。一行領現諸相。)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及四如來並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自下大段第二別明涅槃。文分為三。一陳疑啟請。二佛為解釋。三領悟得益。初文有二。初結前所聞。後正疑請。此即初也。)
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槃。無舍利者。(正請有五。一請法儀。二牒所聞。即是前所舉文是也。)
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三舉違難有三意。一云何名涅槃。二云何不入。三既不入。云何復言留身舍利。一違教。二違世間。)
今復言無。至生疑惑。唯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四結疑意。五請為決。)
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如是之義當一心聽。(佛為解釋。文分為三。初牒疑請敕聽。二正為解釋。三如是妙行汝等勤修下結勸令學。此初也。言有舍利是密意說教者。雜集論說。祕密有四。一令入。二相。三對治。四轉變。對治有八。一輕佛障。二輕法障。乃至八不定性障。今此為除輕佛懈怠二種障故說般涅槃。留身舍利名為密意。餘文如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正為解釋有三。初解涅槃體。次明其相。即顯不入。後釋言入涅槃及留舍利所以。此初也。明體三番釋。初番約三事四涅槃當體等釋。次番依展轉證得釋。後約因圓能證。就四次文各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標中初對機。次開後簡前。言菩薩者對機也。十法者即開章也。說有究竟等者。簡異小乘所得涅槃稱為大涅槃。言十法者。應云十義。即為十段。)
云何為十。(初徵。)
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初三義約三事解。究竟斷盡煩惱障所知障者。即是解脫也。)
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槃。(解了有情等者。即是般若也。)
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槃。(能轉身等者。即是法身。三事非一異名大般涅槃。身即第八流轉還滅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識持諸障種。障法身勝故轉第八與如合明。)
四者。於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槃。(此下三義約四涅槃。此明示現入無餘也。化事休息者。即八相身示入無餘。)
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槃。(此明無餘涅槃。文云證得故。或是自性清淨涅槃。文云無差別相故。諸佛證故。)
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無二性故。名為涅槃。(此明無住涅槃。無二性者即真如也。性無二故。不住生死及以涅槃。)
七者。於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槃。(自下四義依於三性總別而明。言於一切法了其根本等明者。是總故。辨中邊云。此中云何根本真實。謂三自性後得能證遍計依他清淨。本智能證圓成清淨。)
八者。於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槃。(此依遍計顯。文云無生滅故。了達彼無能正修行故。)
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槃。(此取能證真如無漏正智。依他起性淨分記涅槃。染非能證故非涅槃也。)
十者。於諸法性及涅槃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槃。(於其二性得無差別者。意取所得。得是證得也。無差別理者。證圓成實性。)
是諸址法說有涅槃。(結有涅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第二復次依展轉釋。文段如前。)
云何為十(徵也。)
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一切煩惱樂欲為本者。如涅槃經。染淨等法皆欲為本。如入善法欲為根本。起諸染法亦同淨說。以佛能斷證所顯理名為涅槃。)
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言不取一法者。即由無欲於一切境不生愛著。既不愛著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還此趣生來。所取即五蘊。前約無因亡。此約果滅。所顯之理名為涅槃。)
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槃。(言法身者。依有漏滅盡所顯真如。是功德依名為法身。故勝鬘云。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無去來者。約無有為相說。無所取者。據色蘊等體說。上純無所顯正是涅槃。)
四者。此無差別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槃。(此約涅槃體離言詮性名為涅槃。)
五者。無有我人。唯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槃。(即是轉依二無我理。無有我人者。無有生執。唯法生滅者。即悟法無我。由悟此理證得轉依名為涅槃。此粗重轉依也。)
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由二執惑塵是客。有生滅去來故。真如是主。以體常住無生滅去來故。今佛了知證得轉依此心轉依。)
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惑顛倒生稱虛妄。如非倒生故稱實。實不倒稱真如。真如體性即是法身如來。亦是心轉依。但轉釋異耳。)
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唯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故名為涅槃。(真如法身即是實際。離倒妄顯故無戲論。佛證實際法故戲論斷名為涅槃。即是道轉依也。)
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由佛永斷妄戲論故得此無生。無生是實。愚夫未斷生虛妄故漂溺生死。如來無此名為涅槃。即是廣大轉依。)
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有為不實是從緣生。法身實體不從緣生。故名涅槃。歸圓成實是一切法所歸趣故。)
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結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第三復次文四如前。此初標也。文三如前。)云何為十(徵也。)
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三者。如來善知妨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此依因圓能證釋。即修十度因滿能證大般涅槃。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為七最勝所攝成度。今此經中且舉巧便一介最勝。三輪清淨趣涅槃勝以顯於餘。若修不圓不證涅槃。故施即見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見有果。謂希報恩及等流‧異熟‧士用‧離繫之果。此我法執名不正分別。見能所施謂我執。見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顯之理。或即六度涅槃之相並名涅槃。餘准此釋耳。)
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由拔濟方便知諸有情及一切法皆無實故三輪清淨。故無分別無染拔濟。)
八者。若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若見自身為求菩提。是愛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願。不亡相故受諸苦惱。既三輪空無自身愛。無染追求。即正願滿。)
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槃。(由思擇力知有為法有其數量。以有生滅形假形量故。無為不爾。即稱於如無能所思擇。故云證無為法無數量故。)
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由能了知有情空成就有情智。了知法空成就佛法智。俱無亡相故。皆空離空非有空性。此所證理即是法身名為涅槃。)
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結也。)
復次善男子。豈唯如來不般涅槃。是為希有。(明涅槃相答不涅槃。文亦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初標不入涅槃。)
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標不入所以也。)
云何為十。(徵也。)
一者。生死過失。涅槃寂靜。由於生死及以涅槃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槃。於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此不住二邊行有三。初明證生死涅槃平等。次不處流轉下明不住二邊。後於諸有情下明不捨有情。若二乘人見生死過失見涅槃寂靜。便有厭捨入於涅槃也。)
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恒度有情行。初觀空後觀有。即空方便發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經而無有情得滅度有。)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此明現有。由昔利他願力滿故。如變化人現種種事業。如如意珠出種種物。言隨其根者。勝劣智力。性者。種種界智力。意樂者。遍趣行智力。示教利喜者。示即示現四種道理。教謂教誡令學。利即見退勸勵利益。喜即見進而生慶喜。盡未來等者是常度也。)
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不見所說行。初觀空也。)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現有。猶如天鼓出種種聲。)
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不念乞食行。初觀空行也。)
然由往昔身語意行串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現有。瑜伽由十因緣如來乞食。一者為顯杜多功德。乃至十為令無量諸天龍等。隨從如來勤如賓衛故。)
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飢渴。亦無便利羸憊之想。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不念資力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憊敗音亦虛羸。)
然為任運利益有情。是有食相。是如來行。(現有也。此示現依止住食也。)
六者。佛無是念。此諸眾生。有上中下。隨彼機性。而為說法。(不念說法行。前不見所說。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觀空也。)
然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此現有也。)
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於我所。出呵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於我。常於我所。共相讚歎。我當與彼共為言說。(不念善惡行。文二如前。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此現有也。此三念處。)
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憍慢貪惜及煩惱。(此無染杜多行。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讚歎少欲。離諸諠鬧。是如來行。(此現有也。)
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於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此明任運利益行。言無有一法不知者。智所緣也。無有一法不達者。通所了也。鏡智任運頓能知達。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此現有也。言隨彼意轉者。根性意樂意熟有前後。方便引誘令出生死。)
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慼。(此明與樂拔若行。即是觀空也。)
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校攝。是如來行。(此觀有也。)
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結也。)
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權方便。(此言滅留舍利疑。初牒示滅及留舍利。後釋所以。此初也。不言或時佛現涅槃及留舍利而言見者。欲顯佛常實無舍利。俱及留舍利眾生心自所感現也。)
及留舍利令諸眾生。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釋所以。初所為。後得益。此初也。)
若供養者於未來世。遠離八難。逢事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此得益也。有七益。一離八難。乃至四不失心。五獲世福報。六證涅槃。七得解脫。)
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結勸修學。)
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踊悅。歎未曾有。(第三段有二文。此初領悟也。)
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明得益。)
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坐而起還其本處。(品第四大段聞已散席。)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譯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