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鈔二下纂釋第三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毛小燕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毛小燕

疏。或但分為二(文)問。前已引半滿立教乎。何重列之乎。抑南中立半滿二教之師者誰人乎。答。決擇云。前唯據法。此兼約時。故鈔鈔云。既破五時。四三二時皆已破竟也(已上)會解云。疏或分為二即是半滿者。此與無讖名同。彼通此局。以此唯就漸中分。爾今不指能判人者。據天台法花玄義云。菩提流支明半滿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彼云。南北通判頓漸不定三教。漸中開合不同。此正漸中分半滿也。)然彼列在北地判教中。今謂南中故。略不指人名也(已上)私云。上一音教中已引菩提流支故。今重不指人名也。
疏。最後雙照一切眾生佛性(文)問。雙照者何乎。答。疏下文云。小大各有四門(已上)抄引涅槃經廣大大乘四門中明佛性雙具四門之相。可見之。
疏。比與唐三藏三時(文)問。清涼大師意可許深密經第三時中廣攝法花涅槃等經之義乎。答(云云)兩方若云攝者。深密三時者。對三乘根性之一類機。分別五性名別之旨故。不可有廣攝法花涅槃等一乘了義經之義。故今疏下文云。大般若深密等經皆是未說法花之前。就其長時。云定性無性。非永定永無(文)若深密第三時廣攝法花等者。何如是可云乎。若云不攝者。今引笈法師三教畢。此與唐三藏三時之教大同(文)既笈法師所立之第二時教攝法花。第三時教是涅槃經也。豈非所指同此唐三藏三時教廣攝法花涅槃耶。是以復古記上卷(分教開宗章)云。會深密者。以時收漸教也。五時則於後開於法花涅槃常住妙典為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經甚寬。又持法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說真如妙有。但奘師所宗宗於不變湛然有耳。今約通略分教(已上)無德所判分明也。何云不攝乎。答。
疏。真諦三藏(文)問。真諦玄奘同立三時教。所依之經文亦全同也。何舉一師不例指餘師。各別列之乎。例如云半滿二教中。先舉無讖指同遠法師等。今何不爾乎。又真諦在前代。何列後乎。答。今舉笈法師指同玄奘真諦而各別舉之者。玄奘所立是西域中所攝。真諦所立是此方所攝。又指年紀是不同也。又所依經別故別指之也。又刊定記第一立三種教。亦有四家。一光該。二玄奘。三真諦。四吉藏(云云)准此可知。問。探玄記明立教差別有十門。初敘古說。有十家中。第二陳朝真諦立漸頓二教。六同延法師所立。又雖立三論。西域中所攝也。故探玄記云。第三述西域說者。真諦三論笈多四教波頗五說並如別說(已上)准此真諦在西域立三論。來此方立漸頓二教。今何以三論屬此方立教乎。答。一義云。真諦始在西域已立此三論。來此方亦弘此立教。不同彼智光戒賢唯在西天不來此土。故云爾歟。
抄。彼云謂佛二月(文)問。今云彼云等者。引何疏記乎。答。會解記云。鈔前文稍略彼云等者。即真諦部異執記說也。故下疏引云。真諦部異執記云。三十八年後說解義經等(探玄但云真諦記說)然真諦譯部異執論一卷是天友菩薩造。此云記。真必釋此論也。據開皇三寶錄。列真諦所述。然無部異執記。而有轉法輪記一卷。恐是部異執之別名。今敘三法輪。應是此記也(已上)曆代三寶記第十一列真諦所述云。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起信論疏二卷太清四年出。中論疏二卷九識義記二卷太清三年出。於新吳美業寺出轉法輪記一卷同三年出(已上)會解記依此文如是釋也。但此三寶記之所列是梗概不盡彼所述。何約此文定判部異執記之有無乎。故演義抄五上云。疏又真諦引真實論。亦有十義。恐繁不引者。即真諦三藏古事記中引(已上)十義者。佛十義也。又梁攝論序(慧愷述)云。本論三卷。釋論十二卷。義疏八卷(已上)又四分律戒本疏四上云。若依真諦三藏九卷雜記云。袈裟是外國三衣部名(已上)既如此之疏記於彼三寶記中不列之。故知以彼記之所列。不可定真諦所述之有無歟。愚案云。如有部異執記歟。部異執論云。舊所出經論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訛異。不復如本。今謹別存天竺本名仍以論。初大眾等名次第相對翻之。難殊難。具如義疏中釋也(已上)既本論末後釋者。自加詞云如義疏中釋。明知釋者自作義疏釋部異執論。是名了異執論說。不可混亂轉法輪記歟(是一)。
抄。智慧江邊(文)問。深密經第二時說般若者。八部般若中何乎。答。刊定記第一(本)云。次為發趣菩薩乘者者。鷲峰山等十六會說法。般若此即第二無相法輪(已上)問。彼經有四處十六會。今云智慧江云四處中何乎。是以天台宗。深密第二時非十六般若經(云云)如何。答。下引會解記。可見之。
抄。解節等經(文)問。等者等取經乎。答。會解記云。然據大周目錄云。解節經。善見解深密第四一品十紙。據此則解深密之別名。故菩提留支譯名深密解脫經。玄奘譯云解深密經。又求那跋陀譯二卷。云解脫了義經四經同本。准此等取同本異譯之經歟。
疏。三十年後具轉照持(文)問。探玄第一并今疏下文共云三十八年。今何但云三十年哉(是一)又深密經是淨土所說也。何以娑婆時處定彼經三時之年限哉。爾者解節深密兩經同本云事不可爾歟(是二)如何。答。會解記云。然探玄并下疏皆云三十八年後說解節經。今疏抄並云三十年後。未審何者為正。然探玄云。真諦此說必有聖教。豈可自作年數。據此則知。光明但有三輪之名分其年數。又別自有據。又今者解節即真諦目深密經。然深密自在淨土說。非鬼王法堂。今作此指者。應指三十年始說經。非解節經正在彼說。例如照此輪在智慧河邊說。然般若十六會四說處(鷲山祇園摩尼藏殿白鷺池側。)皆不在智惠河邊。亦是指七年之始。爾亦解節經正在鬼王法堂說。然是解深密別譯者。但真諦目處則不同爾。例如一卷解節經。在崛山說。亦是解深密經中分出。然自其說處亦自不同故得知也(已上)此作兩釋。且初釋意例如觀無量壽經。雖王舍所說。而經初列六成就中。云耆闍崛山。善導科云化前序(云云)。
疏。或分為四即宋朝笈法師(文)問。上云武丘笈。今云宋朝笈。同名法師豈不相亂乎。又天台玄義第十云。宗愛法師頓與不定同前。就漸更判四時。即莊嚴旻師所用三時不異前。更於無相後常住之前。指法花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名同歸教(已上)今云笈法師。有何依憑乎。答。會解云。前約處擛揀故云武丘此約。
疏。萬善悉向菩提(文)問。人天有漏善根成佛國可云歟。答。
疏。二者即前劉公(文)問。准天台玄義。北地師作五教(云云)今何云南中乎。答。會解云。玄義敘云。北地師亦作五教。而取提謂波利為人天教○然劉虯乃荊州隱士。正在南中。此則南北皆此立爾(已上)。
疏。上來諸師(文)問。上來諸師(云云)爾者玄奘‧真諦‧劉虯。同立頓‧漸‧不定之三教歟。答。會解云。如唐三藏唯分三時。不立頓與不定。故教章云。此三法輪中不攝花嚴。故無頓教也。又真諦亦立頓漸。如探玄云。真諦等立頓漸二教(即前隋意頓漸)然不立不定。又劉虯亦無不定教。然虯頓漸亦與諦不同。如上疏辨。然上三師次無不定之教。則招難尤多。除此三師餘立不定。尚招多難(已上)准此釋可見今疏文起盡也。問。了義燈第一云。為對漸悟即說三時。若對頓悟無三時別(已上)又云。若約頓悟可立一時(已上)准此玄奘立釋存漸頓二教乎。答。彼頓者不可別指一經。縱雖小乘經。而若有頓機聞之悟二空。則不依次第。故云頓也。故燈第一云。若約頓悟可立一時。又約被於頓悟之人隨說何教。而能頓悟。一會所說二空之理。雙除二執故名一時。所以鹿苑初說四諦法輪。無量入於初地等。若聞四諦不悟法空。云何得入初極喜。不定一會名為一時。約頓悟。了隨所聞教。常悟空有。乃以二空始終一化。名為一時(已上)。
疏。成實云我今正明(文)成實論第一(歸敬偈末復)云。諸比丘異論種種佛皆聽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已上)同第十四(減法心品百五十三)云。又二種觀空觀。今我觀空觀者。不見假名眾生。如是見正陰中無人故空。若不見法是名無我(已上)又云。以第一義諦故空。非世諦故空。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觀色等法空。是名見第一義空(已上)同論第十一(身見品百三十)引羅陀經兩處文竟即云。是經中說五陰無常。眾生空無。先經中說五陰散滅。是為法空(已上)成實論說生空法空。遍在一部。其二空之名目正出此不今文。問。成實論意明人空二空(文)爾者析破明空歟。為當諸法當相即空之義歟。答(云云)兩方。若云明析破之空者。正見成實論(第三卷法緣品)云。若人習此正論。則知諸法皆自相空(等文)又(第十四卷滅法心品)云。五陰實無。以世諦故有。所以者何。佛說諸行盡皆如幻如化。以世諦故有。非實有也○以第一義諦故空(等文如文引)既云皆自相空。又云盡皆如幻如化等。豈非當相即空哉。若依之爾者。彼論身見品引羅陀經云。隨諸陰相在。則我心不異畢竟斷。以因緣不滅故。如諸樹雖煎伐焚燒乃至灰炭。樹想猶隨。若此灰炭風吹水漂。樹想乃滅。如是若破裂散壞滅五陰相時。乃名空相具足(已上)是即析破以滅色。方名空相具足。全非當相即之義。如何。答。
抄。一後多分少分說(文)問。今多少者。其義如何。答。准圓覺大疏。釋下不顯了。則阿含部中但有此有此無是老死之一句。明法空義。其餘一部始末多明人空義。故云爾歟。例如諸處釋宗趣云語之所尚曰宗。思之。一義云。二十部小乘合為六宗。於中分別者。大疏一下云。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已上)抄四下云。就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故。云通小大(已上)第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及末經部。第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此二部全末經部一半義通大乘。故云少分也。餘十七部全本經部一半是唯小。故云多分也。又五六通小大。而正是小乘兼明大乘少分。故云多分。但明人空者彌顯也。又探玄五教章共釋第六宗云。此亦通於初教之始(已上)思之。問。第三法無去來。而第四現通假實。此亦並明法空之一分。何少分法空之義但屬五六兩宗哉。答。第三法無去來。而存現在實有。第四亦云現通假實。並未是知諸法皆空之義也。
抄。二從顯了(文)問。顯了未顯了者。其義如何。答。圓覺大疏一上云。但說人空。不說法空(雜阿含云。無是老死亦不明顯。已上)同大抄三上云。注雜阿含等者。如前所引。無是老死(法空)無誰老死(人空)亦不明顯者。雖有此言不具釋故。於處處文更不說故(已上)意云。雖纔說老死法體空。而不明顯其法空之義相故。云不顯了也。一義云。大般若經第三(學觀品第二之一)云。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已上)准此體達萬法唯心。方可得如幻即空之真法空。故知雖小教說法空。而未知唯心故。法空之義不可明顯也。一義云。三論玄義(吉藏撰)云。問。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別。既同其二空。大小何異。答。雖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內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內外人法並空。空義即長。三者但明於空未說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乘名為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明二空。空義有異。故分大小(已上)
疏。涅槃亦說(文)涅槃經二十七(北本)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處處得名(已上)問。般若有二種。一者三德中般若。二者六度中般若也。彼涅槃經所說。是三德中般若。今所論者。六度中無相般若也。豈引彼為今妨乎。答。玄義中遮此救云。彼即救言。經稱佛性亦名般若者。是三德之般若。何開無相之般若。若爾者。涅槃第八何意云。如我先於摩訶般若中說我與無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遙指明文灼然。何意言非(已上)意云。涅槃經明指般若經所說之實性即名佛性也。
疏。又般若離四句(文)問。離空相之真般若者。為因自宗始教執無之空。為終教無性真如之空。答。准會解意。指依他無性之真空(見)抄三上云。空是即有之空故。雖空不斷。斯則即俗之真也。不同始教如龜毛兔角方說名空(已上)法界觀注云。性空真如一相無相(已上)務本記云。隨緣無礙故曰性空(已上)准此可知。會解記意。般若之空通但空與真空。其但空者始教也。真空者終教也。
抄。空尚是四句何況有耶(文)上云。般若離四句者。是空四句也。即如上所引經。云非有相非無相等是也。今不壞四句者。是有四句。應知。
鈔。文可知(文)問。鈔下揲釋之。外更無餘文。何云餘文乎。答。鈔釋四句中一句故。指餘三句故。會解云。言餘文可知者。既般若不壞有者。體色明空雖不壞有。以無自性故亦非有也。雙取則兩亦互泯。則雙非故云可知(已上)。
鈔。智論云一切實(文)問。實非實者何乎。答。決擇云一切實等者。如次配真諦俗諦。雙表中道。雙遮中道也。或有空俱非四句皆實故。云一切實○四句皆亦實非實○四句皆非實非非實(已上)愚案云。為證四句義引智論。故知實者有也。非實者空歟。但抄云四句皆實。
鈔。即中有遮有表(文)會解云。以因緣所生法上說四句故。即空是空句。即假是有句。於即中內即有遮表。雙遮顯中。是雙非句。雙表顯中。是兩亦句。故云即下二句也(已上)。
鈔。結立正哉(文)問。科意如何。答。會解云。上立初二兩時。要須各具四門。故云是知大小各有四門也(已上)。
鈔。昆勒論(文)會解云。昆勒論。此云篋藏。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也。佛滅度後人壽轉滅。憶識力劣。不能廣誦。諸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門論議無窮(已上)。
抄。惡性車匿見此入道(文)問。車匿入道者。為佛世已入道。為當遙指滅後當入之事歟。若云佛世已入者。智論第二卷中。阿難臨涅槃時諸問四事中。云惡口車匿云何共住(已上)若已入道者。何如是請問乎。若云指滅度者。既云見此入道。明知佛世已入道(見)如何。答。智論第二云。佛告阿難○車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軟復。應教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已上)阿難互問滅後事。然弗如是告敕。既云即可得道。明知遙指滅後事也。探玄記第二云。為說迦旃延經。此云離有無經。破我慢心也(已上)。
抄。五果指定(文)問。何不指定乎。答。會解云。梵云婆粗富經。此云犢子○以此部律文未至此方。難以覈定故。云恐來始定(已上)私云。迦旃延經亦未度經也。彌難指定乎。鈔如涅槃經云。
抄。如乳有酪等(文)涅槃經第二十六(高貴德王品第十之六)云。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前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離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若待眾緣然後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上)問。今云乳有酪性。而下云乳無酪性。如何。答。經自說云。若待眾緣即是無性(云云)何更疑乎。但決擇云。言有但有因性。言無但無果性(已上)會解亦同。如下引。
抄。石無金性(文)問。涅槃經二十八(小本)云。譬如眾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我說二因。正因緣因○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已上)集成記云。智論三十六云。法性名為本分種。如黑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已上)今何云石無金性乎。答。會解云。言石無金性等者。現因無果性也(已上)所喻之法既云因緣得菩提。能喻之石亦待眾緣可出金。若不藉眾緣不可出金。故云石無金性也。
抄。迦毘羅城空(文)決擇云。言迦毘羅城空者。各歸四大故。大涅槃空者。各歸三事故(已上)攝所成之城。歸能成之四大故。云城空也。三事者。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合此三德為涅槃故。離此三德無別涅槃。
鈔。非有如虛空(文)虛空是且許無為常住故。假對佛性之有德而簡之也。兔角可知。會解云。非有如虛空等者。經云。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虛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無。又三十七云。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已上)上所是第三十五(迦葉品第十二之二)。
疏。淨名云佛身無為(文)問。清涼大師意。可許淨名經攝第三時抑揚教中之義哉。答。按抄意。但破不明常義。而不破攝第三時教之義也。問。玄義第十云。說般若時。諸大弟子皆轉教說法。雖不怖取。盛以具知菩薩法門何得破訶茫然不識○故知褒貶不應在般若之後。非第三時也(已上)意云。淨名經明褒貶。不可居第二時般若經之後。以淨名經在方等部內。抑挫二乘褒揚菩薩故。至般若經具知菩薩法門。轉教說法。若云淨名經在般若經後者。般若經中具知菩薩法門竟。何卻得破□茫然不識乎(為言)此釋尤有理。如何會通乎。答。會解云。彼意以淨名在方等部中故。破不合在般若後。今疏主但引彼破不明常住者。此難立名而已。然不妨是第三時。故圭山云。漸設五時之異。而吾宗取淨名不妨在第三時也。然彼又云。淨名所訶事在往昔。近述前語以辭不堪。當知十二年前已應致訶。據此則知天台。謂淨名訶二乘時。自在十二年前。若說淨名經時。正在方等部內。不在般若後也。今問彼云。如阿難是佛成道夜生二十出家三十命為待者。彼宗十二年說阿含。八年說方等。是則說方等時。阿難尚未出家。那得十二年前阿難亦被淨名訶耶。故天台此說甚違理。故今疏主不可引此說也。故上抄但云。而所立名義之中皆有難也。下文云。揀去不定。從多分說。亦有理在故。吾宗不難彼五時次第也(已上)又云。更破般若。不合在第二時○此亦不引者。亦不妨南中立當第二。此亦順三法輪等(已上)准此可知。但於般若經中。具知菩薩法門。何卻茫然不識之難者。此難不然。般若經中具知菩薩法門。何亦抑揚哉。如次下引。故知如來善巧隨時屬便。折伏攝受不可定局也。
疏。般若亦云(文)大般若經五百八十六云。又滿慈子。如日輪出放大光明。螢火等光悉皆隱沒。如是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普勝一切聲聞獨覺迴向涅槃所有淨戒(已上)智論三十五揲大品經文云。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連。不如一菩薩者。譬如螢火虫雖眾多。各有所照不及於日(已上)。
鈔。逆順出入(文)決擇云。於色界四無色界四滅定一九次第定。自下向上。名順出入。從上向下。名逆出入。或順或逆。皆有全超半超以表自在故(已上)。
疏。提謂雖說戒善(文)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爾者清涼可許彼經說戒善之義乎。答玄義云。彼經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則非天教。縱以此為人天教者。諸經皆明戒善。亦是應人天教耶(已上)。
鈔。明究陰陽(文)問。五分律十五云。時有五百賈客。乘五百乘車。中有二大人。一名離謂。二名波利。二人昔知識死為善神。恒隨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獻食者。我今當令二人飯佛使長夜獲安。即以神力車牛皆躓。眾人怖懼日向求神。彼神於空中語言。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未有獻食者。汝奉上密。長夜獲安。眾人歡喜。即和密。俱樹下(已上)寶積經第十一(密跡會第三之四)及普曜經等。並天神告知之。今何云易卜知乎。答。
鈔。知佛成道名為樹神(文)問。今云知佛等者。雖知是佛。不知所名。故名樹神歟。不知佛故。名樹神歟。答。但總知是聖人。而未知名義故。見座樹下即名樹神也。起信疏下云。又如提謂等。以人天位見佛為樹神。及天神身等准此。即六道眾生慈見佛不同也。皆非出世相故非等也(已上)四分律戒疏二下云。問。不知是佛不得運者。若供不知不應得福。答。供本漫心生福。皆敬雖對佛身作樹神想。以心通故。佛邊得福。若本剋心對佛神想別無福也(已上)准此等釋。提謂漫心作聖人想。不剋心作神想也。又圓覺大鈔二上云。居士明究陰陽。讚龜易卜。知有聖人初出現在樹下。謂為樹神(已上)此釋分明也。思之可知。
鈔。說世間因果(文)問。世間為因果者何乎。答。折薪記第二(教起前後)云。有義亦攝人天等者。即咒願之詞也(已上)。
鈔。不起法忍(文)大乘法苑林第四。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第八地(文)會解云。不起法即無生忍。約仁王五忍明義。即當第四忍攝七八九地。柔順忍即第三。順忍攝四五六地(已上)。
抄。名曰齊成(文)問。會解記引正文云。名曰密成。今云齊成。應是密字(已上)而圓覺大抄二上云。普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賈人。施佛蜜。佛與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齊成(已上)豈亦誤哉。如何。答。
鈔。卷當第八(文)會解云。然第三會報自第八卷。今所引者即第十一卷末并十二卷初說也(已上)。
抄。一揀云不定(文)問。今云不定者。為頓漸不定中不定。為當如何。答。一義云。圓覺大抄二上云。一簡去不定。則無剋定之失。不違密跡等經(初空後有。先大後小。是不定也。今簡去之。則先小後大初有後空之判無失。非謂指前不定教也。彼於頓漸中不定。此唯於漸教五時中不定也。)二從多分說。則不違自所立義。故有理在(已上)粗字全寫今抄文。而更加注文。意云。於不定教應有二種。一於頓漸中有所不攝之一類大乘經。是名不定教。正是南中諸師所立者是也。二唯於漸教中亦有不定。謂漸教者要可先小後大。而亦有先大後小之一類。即密跡經中。成道第二七日說三乘。阿含經中說如來涅槃之相。是名漸中不定。今簡去此不定者。彼諸師等所不存知也。故知南中諸師唯為免。初有大乘難故立不定教。而非為既復有小乘離也。一義云。會解記引此覺抄注文竟即釋云。此上雖辭應。更詳總明違順。并結成違順。二科疏意以定差當。此不詳辨也(已上)此師意云。今抄云有二義故者。若約劉虯不立不定教。則為成順理故。簡去不定也。若約通觀等立不定教。則從多分故成順也。謂小乘多分不明法空故。名有相教等(為言)一義云。一揀去不定者。具含二義。謂笈公惠觀等為妨初有大乘難。加不定教。而猶不免後有小乘之不定失。故今揀去之。劉公以總不立不定教故。亦可揀去之。故知初揀去不定之義。不局劉虯。可通惠觀等也。
疏。二後魏光統。花嚴傳第二云釋惠光。姓楊氏。定州盧人也。年十三隨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所。從受三歸。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深惟必有奇操也。苦邀留之。且令誦經○至夏末度而出家○時人號之聖沙彌也○陀曰。此沙彌非常人。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是慧基。非智不發。由是多習律行○會佛陀勒那初釋十地。光乃命章開釋。獨最其功。又四分一部亦其草創。後更聽花嚴。深悟精致。研微積慮。遂涉涅槃源○乃當取匠恒親講授。光以為。正教之本莫過斯典○有疏四卷。立頓漸圓三教以判群典。以花嚴為圓教。自其始也○司徒高散曹僕射高隆之及朝臣司馬令孤子儒等。曆代名賢重之如聖○初在京任國僧都。俄轉為國統○奄化鄴城大覺寺。春秋七十矣。常願生佛境。而不定方隅。及氣將欲絕。大見天台來下。遂乃投誠安養。溘從斯卒(已上)。
疏。承習佛陀三藏(文)問。今云佛陀者。即是佛陀跋陀羅歟。答。不爾。是佛陀扇多也。花嚴傳云。佛陀勒那初譯十地(云云)即十地論序云。中天竺勒那摩提○北天竺伏陀扇多○譯出斯論十有餘卷(已上)准思可知。但伏陀者佛陀之訛轉歟。問。正見續高僧傳。先第一卷(譯經篇初)菩提留支傳中云。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年至元象二年。於洛陽○譯出金剛上味等經十部(已上)正光年者。後魏孝明帝(是第八帝)正光元年庚子也。元象者。東魏孝靜帝之年號。但一一年而相當後魏文帝(是第十帝)大統四年戊午。從正光元年至元象。都經十九年也。然今抄所引佛陀三藏傳者。是彼同傳第十六(習傳篇)具如次下引。而言當後魏孝文者。是第六帝延興元年辛亥至正光元年庚子。總經五十年。豈非時代懸絕乎(是一)況佛陀扇多此云覺定。佛陀此云覺者(云云)明知別人也(是二)又古今譯經圖記第三云。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此言覺鎧。西域○譯毘婆沙論一部一百卷(已上)此亦名佛陀也(是三)又兩卷旨歸上卷撰號云。三藏佛陀撰。亦名法業(已上)今云三藏佛陀者。定應是佛陀跋陀羅。名相濫哉(是四)如何可指定哉。答。
鈔。佛陀是西域人(文)續高僧傳第十六(習禪初)云。佛陀禪師。此云覺者。本天竺人○結友六人相隨業道。五僧證果。唯佛陀無獲。遂勤苦勵節○時得道友曰。修道藉機。時來便剋○卿於振旦特是別緣。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從之遊歷諸國。至魏北台之恒安焉。時孝文敬隆誠至別設禪林○恒安城內虛家資財百萬。崇重佛法為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學一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合家總萃睹無所見。其通徵玄觀斯例眾也。識者驗以為得道矣。後隨帝南遷定都伊洛。復設靜院敕以處之。而性愛幽栖。林谷是託○有敕就少室山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處○時或告眾曰。此少林精舍別有靈祇衛。一立已後終無事乏。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廩豐溢。從彼至今將二百載。雖荒荐頻繁。而寺業充實遠用比之佛陀。無誤傳矣。時又入洛將度有緣。沙門遍光年立十二。在天衛井欄上反蹋蹀。一連五百眾人誼競異而觀之。佛陀目見惟曰。此小兒世戲有工。道業亦應無昧。意欲引度。權以杖打頭。聲響清徹。既善聲論。知堪法器。問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懷耳。遂度之○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教其定業自他行東夏。唯此兩賢得道記之(已上)尋云。如此傳文云。結友六人。五僧證果。何故今云同學五人等乎(是二)又續高僧傳第二十二(明律上)云。釋慧光○年十三隨父入洛等(云云)全同花嚴傳。此並明惠光受佛陀度之年齡。何故一傳前後或云十二或云十三乎(是二)。
鈔。反移都洛陽(文)且案紹運圖。後魏有十二主。第一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都雲中。五主無異途。第六主孝文帝改拓跋姓為元氏。遷都洛陽。自爾以來號為元魏。相繼經七世。總十二主。治天下一百十九年。其後分為東西兩魏。
鈔。知後為則天所取(文)則天皇后出家可閑居少林寺之事。兼知見之也。
鈔。遂指水令西山透隴而流(文)有人云。少林等無用水。故佛陀以神力令水流出也。透隴者。岡名隴也。
鈔。一是稠禪師(文)續高僧傳第六(習禪)云。稠以佛法要務悉在修心。財利動俗事乖道化。乃致書返之(已上)此是北齊文宣送財供之時事也。
鈔。故云稠公辭唐(文)會解引傳云。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因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蔥嶺已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故今云得道)後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聞兩唐交鬥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教而去(已上)。
鈔。不同延公大小(文)問。唐本鈔云。不同遠公。仍為正乎。答。疏上文云。二隋延法師立漸頓二教。又唐本隋遠法師等故。今抄亦有異本。但決擇揲釋。今抄云不同延公等。會解記云不同遠公等。明知唐本亦不一准歟。問。大小相望者如何。答。決擇云。延公大小由小起名漸。大小由小起名頓。約根性以判漸頓。此師空有陳名頓。空有隨闕名漸。約化儀以判漸頓。故不同(已上)。
鈔。言具說者(文)問。光師意以何經教名頓教乎。答。抄云。言具說者。即如涅槃等(云云)付之不明正救光師花嚴。疏第一云。今此經者。三教之中蓋是頓教所攝(已上)又云。頓者始於道樹為諸大行一往直陳宗本之致方廣法輪。其趣淵玄更無由藉。以之為頓(已上)此等解釋併以花嚴經正判頓教。今何舉涅槃經所說而釋即是頓也乎。答。此事實難思。且致探象之料簡者。清涼意云。光師判頓漸二教。少異諸師。謂佛為根未熟者。漸次先說無常後說常等。如是諸經並名為漸。故知此漸教者。局未盡理不具說之不了義經。不可攝涅槃等了義經也。若為根熟之輩。於一經中一時頓說常無常等諸法門。不前後次第歷說。而具盡法義無一所闕。如是了義之諸大乘實教是名頓教。故通攝花嚴涅槃等經。非但局最初頓說。以名頓教故局花嚴經也。故折薪記云。然此中頓漸二教。漸約不具頓約具說○又說此中頓教即上漸教中次義(已上)上漸教中者。誕法師所立也。但上云一時頓說者。非一念一剎那名一時。例如玄讚第一釋六成就中。此言一時。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說聽事訖總名一時(已上)准思可知。但於光法師疏釋者。且指所見之本經。一往示其相之許也。然不云局花嚴故。非重難勢。況既云為諸大行一往直陳乃至更無由藉等。明知為諸根熟之大行機。於一經中具足演說法門。不歷前後次第。故名頓。豈不通涅槃等經哉。問。若爾者。今頓教者。是化法之頓也。非化儀之頓。何疏云此亦化儀乎。答。先說空後說不空。如是漸次前後歷說。既是化儀。今對此漸即一時頓演。豈非化儀哉。問。所立之趣向不可爾。光師自釋云。頓者。始於道樹乃至更無由藉等。定應是局花嚴一經。何況明判云今此經者頓教所攝哉(是一)然若如所立及折薪釋者。但是延法師漸教有二義中。別取初義為漸教。偏取次義為頓。爾者彼頓教不可攝中。五教章釋誕師頓教云。如直往菩薩。大不由小故名為頓。亦以無小故。即花嚴是也(已上)彼誕師者。即今延師也。既云無小。明知不具說。既不具說。故不可攝頓中。亦非漸故。如是頓說之經教今光統師不攝判歟。答。探玄記第一釋此光師三教攝今圓經之相云。即以此經是圓頓所攝(已上)方軌第一云。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已上)意云。約化儀則頓教所攝。約化法則圓教所攝(為言)准此等釋及今疏抄。私案云。頓教有二。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又如日沒時還照高山。雖先照還照有異。而所照高山全是一山。花嚴涅槃雖初說終說有異。而並同於一法門中具足演說一切佛法。共無由漸。故彼此同名頓教歟。問。若爾如花嚴約化法以攝圓教。於涅槃經亦可爾哉。答。不爾。頓義彼此同故雖俱名頓。而恐化法相濫故。別立圓教以為第三。獨攝花嚴也。問。如光師疏釋者。偏局最初頓說以明其頓。今何約於一法門中具足頓說一切佛法。廣攝涅槃等諸經哉。若如所立者。深密經第三時雙說三性三無性八識二我等。亦應是頓教哉。答。
鈔。三圓教者即是花嚴(文)問。光師所立漸頓圓三教中。今花嚴經者。何教所攝哉。答。進云。圓教者即是花嚴(文)付之不明。
疏。此亦約化儀(文)抄釋意云。此師所立教亦約化儀亦約化法。不同諸師偏約化儀但約化法等。謂漸頓約化儀。圓教約化法。故今對圓教一種亦約化法故。指漸頓二種者。亦約化儀也。例如彼有無等四句中雙亦之句。准思可知。折薪記第二云。然此漸頓皆約化儀者。由圓教亦化法故。言亦也(已上)。
  問。隋延法師所立漸頓約機以立。齊朝劉虯約化儀及時(等云云)明知今對彼劉虯可云亦約化儀。何對自所立之圓教哉。答。抄至自釋成之。何及所論哉。問。抄下釋吉藏三法輪中云。光統三教。二約化儀。一約化法。三皆對根。今此師立唯約化儀。准此可有亦約機根故云亦之義哉。答。准次下會通刊定記漸頓不分等三難。可知之。
抄。此師所立義多唯理(文)問。此師所立義多違理。何云順理哉。謂漸教者。先說無常。後說常。空不空等亦爾。准前五時之難。亦違勝鬘等在初時明常住。又違涅槃之時有小乘之釋(是一)又三教中二約化儀一約化法。豈無立教雜亂過乎(是二)又漸頓中大乘可有權實。今不分之(是三)又雖約化儀立頓漸。而猶立教中不顯權實義(是四)准難已前諸師。此等諸難尤是多。今何云義多順理乎。答。前代諸師雖立教是多。未立圓教。況不顯花嚴經說如來無礙解脫圓極祕密自在法門。何況簡別漸頓圓之三類機乎。然今殊指圓教。云為於上達分階佛境之者。正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機類也。又此等妙義非私所立。承習佛陀三藏。實是可信也。尤可依用。故至相大師搜玄記中盛依用此立教故。云多順理也。既云多順。明知有小違云事。即今所舉諸經是也。
疏。意明今時堪受頓者(文)禪深詮下(廣明悟修漸頓竟)云。然上皆只約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令見頓者。已是多生漸熏而發現也(等文)
鈔。其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文)決擇云。此釋妨也。應有。問。言第三亦約化法。何不疏亦約化法。答。有二意。一頓漸二名恐濫延師。以化儀揀之。故偏云耳。第三圓教前無師立無相濫。故不云化法。二從多分說。文顯可知(已上)一義云。

演義鈔二下纂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