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部經音義集卷第三

沙門信瑞纂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毛小燕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毛小燕

觀無量壽經

觀。新華嚴音義曰。毘缽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云也。經音義云。觀古丸古玩二反。說文觀諦觀也。釋名。觀望也。杜預注左傳曰。觀示也。
太子。梵語勘文曰。太子梵云哦囉惹(雙對)尚書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孔安國曰。皇天改其太子。此大國殷之命。言紂雖為天所太子。無道猶改之。言不可不慎(本)案不論嫡子庶子繼嗣太祚。可為天下。皆云太子。所謂為天所太子故也。
阿闍世。名義集云。阿闍世。此云未生怨。妙樂云。母懷之日。已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或呼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妙樂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內人將護。呼為善見。
調達。名義集云。提婆達多亦名調達。亦名提婆達兜。法苑云。本起經提婆達多。齊云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無性攝論云。唐云天授亦云天與。謂從天乞得故。入大乘論。問。彼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又云。是賓伽羅菩薩。
頻婆娑羅。經音義云。頻毘娑羅詣佛供養經云。頻毘此譯云顏色。娑羅此云端正。或云萍沙王或言頻婆娑羅。此云色像殊妙。其義一也。又云。四分律云。瓶沙王此云訛也。正言頻婆娑羅。此云形牢。是摩訶陀國王。
幽閉。廣韻曰。幽深也。隱也。於虯反。麻果云。幽刑名也。說文云。閉闔門也。字亦作閉同。博計反。
群臣。廣韻曰。群輩也。亦作群同。渠云反。鄭玄曰。群眾也。孔安國曰。群諸也。廣韻曰。臣伏也。又男子賤稱也。周禮曰。王南嚮。群臣西面。鄭玄曰。群臣卿大夫士也。尚書說命曰。群臣咸諫于王是也。
夫人。新花嚴音義云。夫人者案梵本云第脾。此翻女夫。案鄭玄注禮云。諸侯之妃曰夫人。玉篇云。呼婦人為夫人者。亦所以崇敬之稱也。又夫男子美稱。婦因夫以成人。名夫人。西域呼王妃為第脾。呼男又為第婆也。
韋提希。靈芝義疏云。韋提希此翻思惟先受此名。即為今日請觀之讖。
澡浴。經音義云。法華經澡浴。上祖老反。說文澡洒手也。浴洒身也。
酥蜜。梵語勘文云。伽里多。此云酥(雙對)摩頭此云蜜(梵語翻)倭名曰。陶隱居曰。酥(音與蘇同。俗音曾)牛羊乳所成也。陶隱居曰。酥出外國亦從益州來。本是牛羊乳所為之。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唐本曰。有牛酥有羊酥。牛酥勝羊酥日華子曰。牛酥涼益心肺止渴嗽。潤毛髮。除肺痿心熱并吐血。孟說曰。酥主胸中熱。補五藏利腸胃。倭名曰。說文云。蜜(音蜜此間云美知)甘飴也。野王案蜂採百華。醞釀處成也。山海經曰。平逢山有神如人二首。名曰僑蟲。是長螫蟲。寔惟蜜之廬。郭璞注云。嬌為螫蟲之長。廬蜂所舍。蜜亦蜂名。神農本草曰。密味甘。平除和百藥。名醫別錄曰。蜜明日。延年神仙。
。廣韻曰。麵糗也。(上同)尺沼反。糗音去久反。乾飯屑也。禮注云。糗搗熬穀也。經音義曰。十誦律云糒祕反。說文。乾飯也。一曰熬大豆與米者也。和名云。食療經曰大豆(尺沼反。亦麵同和名末米豆木)。勿與一歲已上十歲已下小兒食之氣壅而死。
蒲桃。經音義曰。法華經蒲桃。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蒲桃胡桃是也。廣雅。蒲陶有白黑黃。桃萄二形隨作無定體。倭名曰。本草云。紫葛(和名永比賀豆良)文選蜀都賦。蒲萄亂潰(萄音陶。漢語鈔蒲萄衣比賀豆良乃美)梁四公記曰。帝問然公。群物之異。對曰。蒲桃者。皮薄味美。無半者。皮厚味苦大觀本草曰蒲萄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隴西五原燩煌山谷。陶隱居曰。魏國使人多齎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此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圖經曰。萄生隴西五原燩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花極細。而黃白色。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又有無核者。皆七月九月熟。取其汁。可以釀酒。謹按史記云。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斛。久者十數歲不敗。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蓋此果之最珍者。
漿。倭名曰。四時食制經云。春宜食漿水甘水(漿音即良反。和名豆久利美豆。俗云邇於毛比。)名醫別錄曰。漿水味甘酸。無毒。調中。強力。止渴。消宿食。去睡。理藏府粟米新白華者佳。
漱口。經音義云。涅槃經漱口。所溜反。說文漱盪口。
親友。經音義曰。法華經親友。下久。說文友同志也。廣雅友親也。禮記僚反稱其悌執友稱其仁。鄭玄云。僚友同宦也。執友同志也。
鷹隼。名義集云。嘶那夜此云鷹。爾雅云。鷹隼醜其飛也翬(音暉)鼓翅翬翬然疾。經音義云。隼又作鶉祝鳩也。鄭玄注周禮曰。猛鳥鷹隼之屬。倭名曰。辨色立成角鷹(和名久萬多賀。今案角者毛角之義也)。蔣魴切韻云。鷙(音四。和名太賀)鷹雞總名也。日本紀私記云俱知(兩字急讀屈百濟俗號鷹曰屈也。)斐務齊切韻曰。鶻(音骨和名波夜布佐)鷹屬也。隼(音筍和名同上)鷙鳥也。一名祝鳩。
和悅。廣韻云。和順也。諧也。悅喜樂也。
存妊。廣韻云。存在也。察也。恤間。徂尊反。在居也。存也。昨宰作代二反(重訓如字)。
禁制。廣韻云。禁制也。謹也。止也。居蔭反。制斷也。止也。征例反(重訓如字)。
幻惑。廣韻曰。幻化。胡辨反。說文曰。幻相詐惑也。下胡國反。迷惑也。苑師云。幻謂相欺。眩以亂人目也。郭璞注爾雅云。幻惑欺誑人者也。孔安國尚書注。相欺誑幻惑是也。
咒術。經音義曰祝。說文作詶。之授反。詶詛也。今皆作咒。釋名云。祝屬也。以善惡之辭相囑著也。術法也。亦道也。
利劍。千字文云。朅倪此云劍。廣韻曰。居欠反。釋名曰。劍撿也。所以防撿非也。倭名曰。四色字苑云。似刀而兩刃曰。劍(舉欠反。今案僧家所持是也)吳淑劍賦曰。自葛盧發金。尤造始。注曰。管子云。玉起於禺氏山。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此寶相去各七千里。上有丹砂。下有黃金。上有磁石。下有銅金。葛盧山發而出。蚩尤所以為劍鎧。雍孤山發而出金。尤取以為戟。
月光。未詳。
聰明。玉篇曰。聰明也。又作聰同。青公反。明察。靡兵反。尚書曰。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孔云。聰明祝聽遠。
耆婆。名義集云。耆婆或云耆域。或名時縛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堅王之子。善見庶兄。奈女處生。出胎即持針箇藥囊。其母惡之。即以白衣裹之。棄于巷中。時無畏王乘車遙見乃問之。有人答云。此小兒也。又問。死。活耶。答。故活。敕人乳而養之。後還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詣得叉羅國。姓阿提梨。字賓迦羅。而學醫道。經十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及掘草之具。令其於得叉尸羅國面一由旬。求覓諸草。有不是藥者將來。耆婆如教。即於國內面一由旬。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無有草木非是藥者。師言。汝今可去。醫道已成。我若死後次即有汝。耆婆經曰。耆婆童子。於貨柴人所大柴束中。見有一木光明徹照。名為藥王。倚病人身。照見身中一切諸病。
毘陀論經。經音義曰。雜阿毘曇心論云。毘陀或言韋陀。皆訛也。應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四名者。一名阿由。此命。謂醫方諸事。二名夜殊。謂祭祀也。三名娑磨。此云等。謂國儀卜相音樂戰法諸事。四名阿闥婆拏謂咒術也。此四名是梵天所說。若是梵種年滿七歲。就師學之學成即成國師。為人主處敬。梵天孫毘耶婆仙人。又作八鞞陀。西域記云。其婆羅門答四吠陀論(舊云比陀。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亨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師必博究。精微貫窮玄奧。示之大義。導以微言。提撕善誘。彫朽勵薄。若乃識量通敏。志懷逋逸則拘縶反關。業成後已。年方三十志立。學成既居祿位先酬師德。寄歸傳云。所尊典語有四薛陀書。可十萬頌。薛陀是明解義。先云圍陀者訛也。咸悉口相傳授。而不書之於紙葉。每有聰明婆羅門。誦此十萬頌。
無道。孝經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弗失天下。孔安國曰。無道者不修先王之至德要道。不失天下。言從諫也。(注開宗明義章云。先王先聖王也。至德者孝德也。孝者生於敬。敬者寡。而悅者眾。故謂要道也。)尚書武成曰。商王受無道。孔曰無道德也(禮記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正義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故舉此四者為用禮之主。)
弒逆。梵語勘文云。逆梵云設睹(干字文)誡訶捨。嚕(禮言)廣韻曰。弒大逆。亦作殺同。更反。逆亂也。宜戟反。經音義云。弒尸至反。左傳自虐其君曰弒。周易云。臣殺君。子殺父。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漸也。釋名云。下殺上曰弒。弒伺也。伺間而後得其便也。論語子曰。殺父與君。不從也。孔安國曰。雖隨其主。亦不與為大逆也。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逆犯也。釋氏云。不順。韓知十云。逆咈戾。武玄之云。叛也。薛峋云。劫拒也。孫愐云。亂也。成實論云。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父母。以不識恩養故。名為逆。此逆罪。但人道中能起非餘道中。以人有別知故。
剎利種。經音義曰。雜阿毘曇心論云。剎利應言剎帝利。譯云土田主也。謂王族貴種是也。靈芝義疏云。西竺四姓攝。一切姓。剎婆羅門二為尊貴。毘舍首陀二為下賤。剎帝即王者姓。
旃陀羅。經音義曰。放光般若經云。旃陀羅或云旃茶羅。此云嚴熾。謂屠殺者種類之名也。一云主人。獄卒也。案西域記云。其人若行。則搖鈴自標。或柱破頭之竹。若不然。即與其罪也。
驚怖。廣韻曰。舉卿反。懼也。說文曰。馬駭也。怖惶懼也。普故反。
惶懼。廣韻曰。惶懼也。恐也。遽也。胡光反。懼怖也。其遇反。
不為。廣韻曰。為助也。于偽反。論語曰。冉有云。夫子為衛君乎。孔安國曰。為猶助也。靈芝義疏云。不為我者。求救之詞。為猶助也。
內宦。左傳宿有妃嬙嬪御焉。杜預云。妃嬙貴者。嬪御賤者。皆內宦。
憔悴。廣韻曰。瘦也。又憂愁也。上昨焦反。下秦醉反。經音義云。法華經。憔悴。三蒼作憔悴。廣雅。憔悴愁患憂也。爾雅悴病也。東宮切韻曰。陸法言云。憔悴毀損。薛峋云。憔悴憂愁之容。祝尚丘云。憔悴容貌衰惡。孫愐云。憔悴有所憂也。
悲泣。東宮切韻云。陸法言曰。悲府眉反。郭知玄云。悲痛泣也。麻果云。哀傷也。孫愐云。嘆也。今案。毛詩。無使我心傷悲是也。釋氏云。泣無聲而淚。武玄之云。悲也。薛峋云。眼出涕。王仁煦云。悲淚。孫胄云。說文無聲出淚曰泣。去急反。
號泣。經音義曰。號胡刀反。爾雅號呼也。大呼也。釋名云。以其善惡名之也。號又哭也。字從號虎。尚書大禹謨曰。帝初耕于歷山往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孔曰。號泣于旻天及父母。克己自責不責於人也。
憂惱。廣韻云。憂愁也。於求反。惱懊惱也。奴皓反。東宮切韻曰。憂戚也。愁也。孫愐云。惱恨也。又亂也。釋氏云。惱懊惱。有所恨痛也。孫胄曰。韻略云。懊惱心悲內結也。
閻浮提。經音義曰。起世經閻浮提或名剡浮洲。或言膽浮洲。閻浮者。從樹為名提者略也。應言提鞞波。此言洲。新華嚴音義云。正云膽膽部。樹名也。提此云洲。謂香山上。阿耨達池南。有一大樹。名為膽部。其葉上開下狹。此南洲似彼故為名。大論云。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為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有五百小洲。圍遶。通名閻浮提。
五體投地。靈芝義疏云。頭及四肢為五體。五處皆圓。亦名五輪。著地禮之重也。廣韻云。投託也。棄也。合也。說文投擿也。度候反。
懺悔。廣韻曰。自陳悔也。楚覽反。悔改也。呼對反。東宮切韻曰。釋氏云。西域云懺悔。此發露。謝罪。麻果云。內典有自陳犯狀悔過也。孫胄云。韻略自陳罪也。新華嚴音義云。懺謂懺摩。此云忍請。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也靈芝義疏云。梵云懺摩。此翻悔往。今言懺悔。花梵並舉。有云。懺斷後。悔是恥前。淨影義疏云。懺斷胡語。此云悔過。胡漢並舉。故云懺悔。
自在天宮。經音義云。道行般若經。波那和提天。新道行經云自在天也。放光般若經云波羅尼蜜天。或云婆舍跋提天。此云他化自在天。名義集云。婆舍跋提。或波羅尼蜜。大論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應聲天。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天。假他所化。以成己樂。即魔王也。
微笑。唐韻云。微細也。小也。無非反。笑欣也。喜也。俗作笑同。私妙反。
阿那含。名義集云。阿那含此云不來。金剛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來生。大論名阿那伽彌。阿那名不。伽彌名來。四教義云。翻云不還。新花嚴音義云。阿那含此云不還。謂斷欲界九品惑盡。從此上生色界。更不還來受生欲界故。名不還也。
孝養。經音義云。爾雅善父母為孝。諡法曰。慈愛不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曲禮曰。凡為人子者。冬溫而夏涼。昏定而晨看。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禮記曰。公明儀問孝。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家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准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遂猶成也)災及於親。敢不敬乎。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傳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猶至)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無朝夕。常無輟時也)詩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論語。子曰。三年無改父道。可謂孝(鄭玄曰。孝子在喪哀慼思慕。無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為也。)子又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安國云。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老衰則懼也。)孝經曰。身體髮膚受父母。弗敢毀傷。孝乳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尸子曰。孝子一夕五起看其親衣之厚薄。枕之高卑。東宮切韻曰。曹憲云。養供也。案供奉於尊者曰養。麻果云。供養字從羊食。廣雅云。養樂也。孫愐云。以食飲飼之曰養。古文作同。餘兩餘亮二反。孔安國注尚書云。農功既畢。始牽車牛載其所有。求易所無。遠行賈賣。用其所得珍異孝養其父母是也。
父。千字文云。比多此云父。廣韻曰。說文云。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也。扶雨反。白虎通云。父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周易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有君臣。而後禮儀有所錯。倭名曰。爾雅云。父為考(和名知知。日本私記賀曾)。楊氏漢語鈔云阿耶(和名同上)。
母。千字文曰。摩多此云母。東宮切韻曰。陸法言云。母莫厚反。韓知十曰。母牧也。能牧養子。薛峋云。萬物類能生。皆曰母。老子有名萬物母。孫愐云。母救也。道之生曰母。死曰妣。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者。象婦人乳形倭名曰。爾雅云。母為妣(卑履反。又去聲。和名波波。日本紀私記云。母以路波。)舍人生曰。生曰。生稱父母。死稱考妣。郭璞曰。公羊傳云。惠公者。隱公之考也。仲子者。桓公之母也。明非死生之異稱矣。楊氏漢語抄云阿孃(音如羊反和名同上)。名義集曰。鄔(安石)波弟鑠。此云父母。楊子曰。父母子之天地與。無天何以生。無地何以形。摭花云。天懸象。地載形。父受氣。母化成。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出入復我。欲報恩。昊天罔極。梵網經。孝順父母師僧僧三寶。
奉事。孝經曰。人生以孝道化民。則民一心奉其上。又曰。詩云。夙夜匪懈事一人是也。
師長。千字文曰。舍婆多此云師。梵語勘文云。而曳瑟吒(普賢贊)此云長。廣韻曰。師範也。眾也。亦官名大戴禮曰。昔者周成王。在襁褓中。大公為太師。長太也。知丈反。又直張反周禮曰。師氏。鄭玄云。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論語云。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孝經曰。以弟事長則順。孔曰。弟者善事父兄之謂也。周禮云。教三行。一曰孝行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是也。
煩惱。法華文句曰。煩惱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纏‧蓋等。逼惱行人。煩惱是能潤。漏業所潤。祕藏詮注曰。百法論說。煩惱有二十六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擾亂有情。恒處生滅。
凡夫。名義集曰。波羅隋言毛道。謂行心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魏金剛曰毛道凡夫。應法師云。梵縛羅。此云毛。婆羅此云愚。梵音相近。譯人致謬。正言婆羅必栗託仡那。此翻愚異生愚癡闇冥無有智慧。但起我見。不主無漏。亦名嬰愚凡夫。凡夫義譯也。廣雅凡輕也。謂輕微之稱也。梵言婆羅必利他伽闍那。此云小兒別生。以癡如小兒。不同聖生也。
羸劣。廣韻曰。羸瘦也。力為反。劣弱也。鄙也。少也。力輟反。
生盲。東宮切韻曰。陸法言云。盲武庚反。無目。釋氏盲無眸子。孫愐云。目清視無光。孫胄云。韻略云。盲目不見物也。倭名云。唐韻云。盲(音亡。和名米之比。)目無眸子也(目童子也)靈芝義疏云。胎中失目謂之生盲。
懸鼓。梵語勘文曰。鼓梵言陛里(雙對集)倭名云。蔡邕獨斷云。鼓(公戶反和各都都美)黃帝臣岐伯所造也。毛詩云。有瞽瞽在周庭。應田懸鼓傳曰。瞽樂官也。應小鞞鼓也。田大鼓也。懸鼓周鼓也。禮記曰。夏后氏足鼓。段楹鼓。周懸鼓。注云足為四足。楹為柱貫其中。上出也。懸懸之簨。簨所以懸鐘磬者也。橫云簨。之以鱗之屬。植曰。飭之以羸屬羽屬。又云。廟堂之下懸鼓在西。應在東。注曰。禮樂之器。尊西也。小鼓謂之應本。案懸鼓在西。暮日喻彼。太得便宜。學者可思。
日想。千字文云。僧惹拏此云想。東宮切韻云。陸法言云。想息兩。郭知玄云。思想也。韓知十云。想像也。麻果云。淮南子云。想而無形者。不能思於心。孫??云。想存思也。鄭玄云。雜氣有似可形想者也。
作想。廣韻曰。作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則落反。又則邏藏路二反。
成已。千字文云。你澀半曩。此云成。廣韻云。成畢也。就也。平也。善也。是征反。又祝尚丘云。成畢竟也(本)今案。作始起行。生專想意也。成作觀想畢。正諧真理。謂也。然作作作為之作。成作成畢之成。已下諸觀效之。勿混亂矣。
金剛。名義集云。跛折羅亦云斫迦羅。大論云。越闍。新云縛左羅。西域記云。代羅闍此云金剛。起居注曰。晉武帝十三年。燩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練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師云。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大經曰。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眾。色則不定。大論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與脩羅戰。碎落閻浮。薩遮尼乾子經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修羅。智碎煩惱山。能壞變如是。無常經云。金剛智杵碎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八楞。東宮切韻曰。楞盧登反。四方木也。案物之有隅角也。說文作棱。文選西都賦曰。上觚棱而栖金爵。注曰。漢書音義應劭云。觚八觚。有隅者也。音孤說文棱柧也。柧與觚同之。經音義云。稜力增反。說文云。棱柧也。柧音孤。通俗文木四方為陵。八棱為柧也。倭名云。唐韻云棱柧(孤棱一音。和名曾波乃岐。)木也。又四方木也。靈芝義疏云。幢體八面八楞。其狀如塔。
雜廁間錯。廣韻云。雜匝也。集也。說文五綵相合也。徂合反。廁圊也。釋名曰。廁雜也。言人雜廁其上也。又間也。次也。初吏反。古莧反。廁也。瘳也。代也。隔也。又音平聲。錯雜色也。說文云。金塗也。倉各反。
分齊。廣韻云。分賦也。施也。說文別也。府文反。齊整也。中也。莊也。好也。等也。徂奚反(本)案分齊猶別整也。
星月。千字文曰。梵云哆囉迦。此云星。廣韻曰。說文云。萬物之精。上為列星。准南子曰。日月之婬氣精者。為星辰也。說文云。作星同。桑經反。五行大義曰。史記云。星金之散精。殞為石。春秋云。星者陰精。金亦陰也。又曰。說文云。星者萬物之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下生。三五曆曰。星元氣之英。俱舍頌疏云。星最小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六踰繕那。經律異相云。星宿城郭。天神之舍也。以水精為城。七寶為宮。懸在空中。大風持之。猶如浮雲嘗隨日運行。為眼所見。大者七百里。中者五百里。小者百二十里。宮室園池如四王。壽命亦爾(出樓炭經第六及長阿含)。
八種清風。千字文曰。梵云嚩庾。此云風。天台疏曰。八種清風者。彼處實無時節。若寄此八。謂除上下。餘四方四維。故云八。亦可用對八卦也。顯要記云。八者更加四維也。對八卦者。八卦名出此方。亦可借用定彼八方。八卦謂東震。西兌。南離。北坎。東北艮。東南巽。西北乾。西南坤。正觀記云。八風者。淮南子云。東北曰炎風。東方云條風。東南云景風。南方云。巨風。西南云涼風。西方云飂(音流)風。西北云麗風。北方云寒風。說文云。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云涼風。西方云閶闔風。西北方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虫凡聲。方戎反(案白虎通。有八風篇。其名多分同。其義甚委細。恐繁不載之。
粗見。廣韻曰。粗粗也。略也。徂古反。
釋迦毘楞伽摩尼寶。靈芝義疏云。釋迦毘楞伽。此云能聖。摩尼亦云離垢。亦云如意。法聰記云。寶炬陀羅尼經云。毘楞伽寶純金色。住梵宮。菩薩生兜率已。善根力故。此寶自然生篋中。能降魔消毒。大方廣寶篋經曰。佛言文殊師利。如毘楞迦摩尼寶珠。在帝釋頸。悉遍普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一切處有悉照見。
有百種畫。梵語勘文云。只怛囉此云畫也(禮言)廣韻曰。畫挂也。古賣反。以五色挂物象也。俗作畫同。胡卦胡麥二反。論語。子曰。繪事後素。注繪畫文也。凡繪畫者。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其間。以成其文(本)案俗繪名曰後素。元起自焉。
施火輪。俱舍論。然聖有時。暫迷亂故。率爾於境欲貪現前。如於火輪晝夜又迷亂。法花文句云。如旋火輪。觀其本無(云云)。
宛轉。成英注莊子曰。宛轉變化。文選靈光殿賦曰。蟠螭宛轉而承楣。翰曰。宛轉落貌。遊仙窟曰。宛轉。注網繆之稱也。
如帝釋瓶。靈芝義疏云。帝釋缾。謂帝釋殿前有缾。莫測其量。以葉量果。其大可知。正觀記曰。大論十五云。有人貧乏常供養天。天愍此人現身。問云。汝求何事。答曰。欲求富貴。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曰。所須之物。皆此出等。今以果相狀如此。缾未測大小。以葉度之。亦可見矣。
如意珠玉。新花嚴音義云。摩尼此云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舊翻為如意等。逐義譯也。名義集云。摩尼或云踰摩。應法師云。正云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云。離垢。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或加梵字。顯其淨也。又翻增長。有此寶處。增長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又大品云。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釋提桓因言。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之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云。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若法花云摩尼珠等。似體別。大莊嚴論曰。有摩尼珠。大如膝蓋。大論曰。如意狀如芥粟。又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十四支。章移反。左傳正義曰。人之身體。頭為元首。四支為末。故為四支。謂手足也(本)案支肢體字。即枝末義也。
團圓。廣韻曰。團圓也。圓與圜同。圜天體也。天圜地方也。上度官反。下王權反。
流注。廣韻曰。注灌也。之戎反。
住立。廣韻曰。住止也。立位也。東宮切韻曰。曹憲云。住立也。案立倚不行。郭玄云。停止不止也。
脈。廣韻曰。說文云。脈血理之分邪行體者。經典作脈。釋名云。脈幕也。幕絡一體也。莫獲反。
甄叔迦寶。經音義曰。譯云赤色寶。字林已仙反。或曰旃叔。或云堅叔迦。案西域傳曰。有堅叔迦樹。其花赤色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花。因以為名焉。
梵摩尼寶。摩尼義如前明。靈芝義疏云。梵翻淨。名義集云。或摩尼上加梵字。顯其淨也(本)案梵摩尼。即淨摩尼珠也。
寶幔。經音義曰。明度無極經云。帷幔下莫旦反。字林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說文幔幕也。倭名曰。廣韻(莫半反。俗名如字。但本朝或班幔讀萬太良萬久。)帷幔也。
八十隨形好。新花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品云隨好音義云。好呼告反。合眾生愛樂故。又音呼高。資嚴大相益殊勝。
多陀阿伽度。經音義曰。放光般若經云。怛薩阿竭(又一說伽)阿羅訶三耶三佛。大品經作多他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同一名也。此則十號中三號也。但猶梵音輕重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三佛。此正遍知也。
鳧。倭名曰。爾雅注云。鴨(音甲)野名曰鳧(音扶)家曰鶩(音木)楊氏漢語抄云。鳧鷖(和名賀毛下鳥嵇反)。
鴈。名義集曰。僧(斯)娑。或亙娑。唐云鴈。禮記。季秋之月鴻鴈來倭名曰。毛詩鴻鴈篇注云。大曰鴻。小曰鴈(洪岸二音和名賀利)。
鴛鴦。名義集曰。斫迦邏婆。此云鴛鴦。匹鳥也(匹偶也配也合也二也)止則相耦。飛則相雙。倭名云崔豹。古今注云。鴛鴦(宛嬰二音。和名乎子。揚氏漢語鈔云漢鳥鶩音漢敕。)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名匹鳥也。
妄想。廣韻曰。妄虛也。又亂也。誣也。巫放也。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妄言不信也。釋氏云。虛謬言也。韓知十云。詐也。說文亂也。王煦云。虛說。孫愐云。誑也(居況反)杜氏注左傳云。妄不法也。
粗想。廣韻云。粗疏也。大也。物不精也(本)亦作麤同(倉胡反)。
閻浮檀金。經音義曰。大菩薩藏經云。瞻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舊云閻浮檀金。名一也。但瞻部樹半臨陸地。半臨海中此海水底有金也。而水極深。然金色徹出水上。若轉輪聖王出世。諸夜叉等神。取此金將來博易故。人間有之。若著闇中。闇色則滅。那他此云江。亦海也。新譯花嚴音義云。具正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其河近閻浮捺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此則因樹以立稱。金由河以得名。或曰。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此閻浮檀金。其色赤黃。兼帶此焰氣也。起世經云。諸比丘。此閻浮提有一大樹。名曰閻浮。其木縱廣七由旬。乃至枝葉覆五十由旬。而彼樹下有閻浮檀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從於閻浮樹下出生。是故名為閻浮檀金。因此得名。
耶由他。新花嚴音義云。阿庾多。庾俞主反。阿庾多者。當此方一兆之名也。又那由阿。或曰那庾多。當此方一億之名也。
恒河沙。經音義云。大菩薩藏經云。殑伽。渠陵反。舊云恒河。此河從無熱惱池東面象口而流出。入東海也。其沙至細。與水同流。以手掬水。滿手中。急把於沙。還隨水出。經中多此喻也。
由旬。經音義云。放光般若經云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踰闍那。皆訛也。正云踰繕那。此譯云。合也應也。計合應爾許度量。同此方驛邏(郎佐反。巡也游兵也)也。案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踰繕那。即此方三十里也。言古者聖王一日所行之里數也。又云。彼踰繕那亦有大小。或八拘盧舍。或四拘盧舍。一拘盧舍謂大牛鳴音。其聲五里。昔來皆取八拘盧舍那。四十里也。新花嚴音義云。由旬梵言。具云踰繕那。此云和合。謂以多俱盧舍和合成故。案佛本行集經第十二云。微塵成一窗牖塵。七窗牖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成一蟣。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枝。二十枝名一息。八十息名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准此方尺量。二里餘八十步當一俱盧舍。計一由旬。合有一十七里餘。二百八十步或曰一由旬。如此方一驛地也。靈芝義疏云。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繕那。西竺驛亭之里。經律所出遠近不定。諸家多取四十里為準。
五須彌山。千字文云。缽縛多此云山。經音義云。海龍王經云。安明山即須彌山也。亦言修迷樓山。正云蘇彌盧山。此譯云好光。亦云妙高山也。名義集云。蘇迷盧。西域記云。唐云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生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面同山色。毘曇俱舍云。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俱舍頌。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成。雜飾地柔暖。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粗雜喜。妙地居四方。相去各二千。東北圓生樹。西南善法堂。疏云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次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靈芝義疏云。一須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五須彌共一千六百八十萬里。
四大海水。千字文云。三母捺羅此云海。名義集云。娑竭羅。或娑伽羅。此云鹹海。書曰。江海朝宗于海。莊子曰。溟海者天地。淮南子曰。海不讓水。積以成其大。孫卿子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吳都有朝夕之池。說文曰。海天池也。以百川者也。從水每聲。臣鍇案。莊子曰。溟海者天池也。吼乃反。倭名云。四聲字苑云。海(音改和名字美。)百川所歸也。日本紀私記曰。溟渤(冥孛二音。於保岐宇美。)滄溟(滄音蒼。阿乎宇奈波良。)俱舍頌曰。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狹。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疏云。妙高為初。輪圍為後。中間八海。前七名為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暖。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雙山內邊周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或二億四萬踰繕那。其餘六海半半狹。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行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鹹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靈芝義疏云。一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攝取。東宮切韻曰。韓知十云。攝引持也。薛峋又乃牒反。安也。左傳曰。攝飲。杜預云。攝持也。廣韻云。攝兼也。錄也。書涉反。取收也。受也。七庾反。
觀世音。經音義曰。觀音授記經云。觀世音。梵云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此譯云觀世自在。舊云觀世音。或云光世音。並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已來經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婆兩音相近遂致訛失也。
肉髻。經音義曰。摩訶般若婆羅蜜經。肉髻古帝反。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無上依經云鬱尼沙。頂骨起自然成髻是也(案義未詳)梵語勘文云。嗢瑟尼沙。諸文多云頂不空大佛頂。或云頂髻。如怛他蘖睹瑟尼沙云如來頂髻也。或直云髻。縛曰盧瑟尼沙云金剛髻也。私案之。諸人頂及髻。各有別名。今嗢瑟尼沙。是佛頂髻名也。不通餘人。但頂與髻間有不審。三十二相中。或云烏瑟膩沙無見相。或云頂上肉髻無能見者。當知烏瑟尼沙者。是肉髻名也。餘人無肉髻故。若頂若髻不立此名歟。從如來肉髻中出化佛。從化佛頂出光明。所說名大佛頂(出本經)當知云佛頂者。佛肉髻也。肉髻即頂故云頂或云頂髻。或云肉髻歟。釋迦等佛。出家形故無髻。只有螺髻。然云肉髻者。頂上高隆。形似髻故云爾歟。世人囟會置一赤珠。云肉髻珠云嚴肉髻之珠。又百相經三十二相終云。頂肉髻成。八十種好初云一者肉髻高顯無能見頂(文)大般若云。世尊頂相高顯周圓。如來陀那亦猶天蓋(文)當知佛頂上是內髻。又南兵大師。被摩頂普賢。所摩之處。自然隱起有如肉髻(云云)大師頂上少似佛頂。當知烏瑟尼沙者。佛頂上高隆。如髻云頂。亦云頂髻。即肉髻。佛頂印作此形也。烏沙相連。有鬱音。是上義。即云頂歟。唵字。不空譯云。是如來無見頂相義(文)烏瑟尼沙云無見頂故歟。如來頂印。以奉安頂上。以此云烏瑟尼沙。真言書中。說佛頂佛眼佛舌佛牙等本尊印相相好。未說肉髻。定知肉髻即是頂相也。義釋說如來頂印。云髻相無去來相(文)當知如來相即髻也。說大日云。髮髻以為冠(本)髮髻為冠。頂髻非髮。即肉髻也。觀佛三昧經八云。令佛頂上肉髻之中一一毛孔。涌出琉璃光(文)定知肉髻非一螺也。此經以肉髻即為無見頂相(云云)疏十六云。蓮上作佛頂印。其印如佛頂髻形。令頂高隆(文)。
印文。悉曇字記云。印文。注云。是室利字。西域為印也。
按引。東宮切韻曰。陸法言曰。接即葉反。持也。合也。薛峋云。續也。麻果云。支也。孫愐云。捧也。承也。郭知玄云。引羊晉反。牽也。釋氏云。進也。麻果云。發也。杜預注左傳。引導也。
金剛摩尼華。未詳。
大勢至。名義集曰。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思益經云。我投足之處(投側角反握也)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三塗。經音義曰。賢劫經。三塗又作途述二形同。達胡反。言三塗者。俗書春秋有三途危險之處。借此名為塗。猶道。非謂塗炭之義。若依梵本。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惡趣。不名惡道。道是因義。由履而行。趣果名已到之趣。不名惡道。
寶缾。名義集云。軍遲此云瓶。西域記云。捃稚迦即澡瓶也。玉篇云。瓶汲器。又甖總名也。正作缾同。薄并反。
佛剎。新華嚴音義曰。佛剎。剎具正云紇差怛羅。此曰土田。差音初界反。經音義曰。花嚴經切剎。又作擦同音察。梵言差多羅。此譯云土田。經中或言國。或云土者。同其義也。或作剎土者。存二音也。即剎帝利名守田主者。亦是也。案剎書無此字。即剎字略。音初一反。浮圖名剎者。訛也。應言刺瑟胝。刺音力割切。此譯云竿。人以柱代之。名為剎柱。以安佛骨。義同土田。故名剎也。以彼西國塔竿頭安舍利故。
側塞。廣韻曰。側傍也。阻力反。塞滿也。窒也。蘇則反。又先代反。邊塞也。
胞胎。經音義曰。智度論云胞胎。補交反。說文。兒生裹衣者胞也。漢書云。同胞之徒。如淳曰。同胞親兄弟也。
讀誦。東宮切韻曰。釋氏云。讀目對文。而口唱也。郭知玄云。誦去本闇述也。孫愐云。對文曰讀背文曰誦。
勇猛。案廣韻云。勇驍也。余隴反。猛武也。莫幸反(本)言驍武者。慔然不抱慵弱心也。
須臾。名義集曰。摩睺羅。毘曇翻為須臾。一日一夜共有此須臾。僧祇云。二十羅預名一須臾。新華嚴音義云。玉篇云。須臾俄頃之間也。俱舍論云。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量。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也。禮記曰。君子云禮樂不可斯臾去身。鄭玄曰。斯臾猶須臾。
法子。孔安國注孝經曰。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本)今案。歸佛法男子也。
如一念頃。名義集曰。剎那。楞伽云。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俱舍云。壯士彈指頃六十五剎那。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毘曇翻為一念。日藏云。我今復說剎那之數。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六十迦羅名摸呼律多。三十摸呼律多為一日夜。俱舍曰。時之極少名剎那。時之極長名為劫。通明極少。凡有三種。俱舍頌曰。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釋曰。分折諸色至一極微為色極少。分折諸名及時至一字一剎那。為名極少時極少。往生論注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時節。
經宿。玉篇曰。玉篇曰。宿夜止也。住也。舍也。思六反。又思宙反。星宿。左傳云。一宿為舍。毛詩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云。一宿曰宿。再宿曰信(本)今案。野徑之行客。山路之遊子。晝投步。夜止宿。經宿經夜。乃是一夜。
威儀。左傳曰。引之表儀。注引導也。表儀猶威儀也。孝經曰。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孔安國云。容止威儀也。尚書云。夫人夫人自亂于威儀。孔曰。夫人夫人自治正於威儀。有威可畏。有儀可象。然後足以帥人是也。
熏修。東宮切韻曰。熏許云反。說文火煙上出(私案文選尋煙染芬熏息猶芳。)修熏也。息流反。九品往生義云。如沈檀等熏衣時。香氣遍人之所愛敬。戒善亦爾。有暫時戒德熏身。佛之所愛故。
須陀洹。新花嚴音義曰。須陀洹正云窣路陀阿缽囊。言窣路陀者。此云入也。阿缽囊者。此云流也。謂適斷見惑捨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流。故名入流也。
仁慈。經音義云。維摩經。仁者而親反。周禮六德。一曰仁。鄭玄曰。愛人及物曰仁。上下相親曰仁。釋名云。仁者忍也。好生惡殺。善惡含忍者也。論語曰。顏淵問仁。子曰。剋己復禮。為仁。左傳云。詩云。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杜預曰。德正直三者備。乃稱仁也。禮記曰。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仁不惡於人。釋氏云。仁忍也。愛人及物曰仁。好生惡殺曰仁。仁忍也。善惡含忍也。武玄之云。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仁主東方木。仁為角聲。麻果云。諡法貴賢親親曰仁。曹憲云。慈愛也。案慈愛下。孝者下所以事上。禮記。父慈子孝是也。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注云。慈愛百姓若赤子也。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并心一意。止觀云。束於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義亦似五戒。仁慈(六兢愍也憐也)矜養。不害於他。不殺戒也。
善知識。禮記子曰。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鄭玄曰。正當為匹。字之誤也。匹謂知識朋友也。新華嚴音義曰。善知識者。是戒師。傳尚書云。周官三公三孤。言三公者。謂太師太傳太保。師謂天子所師法。傳相天子。保謂保安天子於德義。此三公之仕佐王。論道經緯國事。和理陰陽。有德行者。乃堪之也。三孤。謂少師少傳少保。孤特也。言卑於三公。尊於六卿特置少三人也。今案。所喻雖舉師傳。義通於保。謂求道者。得善友益己。猶天子之有三公三孤佐弼之也。
壯士。玉篇曰。壯健也。阻亮反。士事也。事几反(尚書注云。士事也。典政事也)倭名云。日本紀私記云。壯士(和名多計岐比度)漢語鈔云壯士(和名阿良之古)。
屈伸。廣韻曰。屈曲。伸舒。上區勿反。下失人反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屈不伸也。釋氏云。屈折伏也。曲也。今案。周易尺蠖之屈。以求伸。顧野王案。伸不屈之稱也。
慚愧。名義集云。地底迦此云有愧。涅槃經(南十七十六丁)云。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雜阿含經云。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阿毘達磨論云。慚者。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惡羞他為體。涅槃經。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作罪。二覆藏(本)今案孔安國注尚書曰。慚愧於仁人賢士是也。
南無。經音義曰。法華經。南無或作南謨。或言那摸。皆以歸禮譯之。言和南。訛也。正言煩淡。或言槃淡。此云禮也。或言歸命。譯人義安命字。新花嚴音義云。南無亦云萳忙。此曰敬禮。萳奴感反。名義集云。南無或那謨或南摩。此翻歸命要律儀翻恭敬。善見論翻歸命覺。或翻信從。法華經疏云。南無大有義。或言度我。我可施眾生。若佛答諸佛。度我義不便。五戒經稱驚怖。驚怖正可施佛也。生死險難。實可驚怖愚人。廣韻曰。愚憃。說文愚戇。從心禺。禺母猴屬。獸愚者。虞俱反。鄭玄注周禮曰。憃愚。生而癡。騃童昏者也。五行大義曰。愚人嚚闇無知菽夌不辨謂之愚人。孔子曰。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以其稟昏濁氣而生。非學所得也。亦曰庸人。孔子曰。不存始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又不擇賢以詫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庸人也。
安慰。廣韻曰。慰安慰也。於胃反。毛詩言。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箋云。以慰安其心也。又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傳云。慰安也。
不遑。經音義曰。大菩薩藏經云不遑。又作惶同。胡光反。廣雅惶暇也。言無閑暇也。
侍女。廣韻曰。侍近從也。承也。時吏反(本)案侍者。近夫人。承命從事之群女也。
霍然。經音義曰。正法華經。霍然。呼郭反。案霍然倏忽急疾之貌也。
廓然。經音十(三丁表)云。大論廓然口郭切。廣雅廓空也。方言張小使大謂之廓。爾雅廓大。孫炎曰。廓張之大也。
分陀利華。經音義曰。放光般若經。分陀利又作芬。此譯云白蓮華也。又大菩薩藏經作奔茶利。義同前。新花嚴音義云。芬陀利此云白蓮華。亦曰百葉花是也。
道場。梵語勘文曰。菩提曼拏攞此翻道場。廣韻云。場祭神通處也。又治穀地也。直良反。淨影義疏。場猶處也。得道之處。名曰道場。如治麥之處名為麥場。新譯花嚴音義曰。菩提場中。菩提者此云覺也。場漢書音義曰。築土而高曰壇。除地平曰場。斯皆神祇遊止也。西域記云。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云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搖。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法華文句(一。一。五十三)曰。正法念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云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云歡喜賢。受持雜藏。阿難婆伽此云歡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蓋指一人具於四德。傳持四法門。其義自顯釋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舊解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報恩經。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又云佛口密為說也。胎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說耶。此文阿難得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緣釋也。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阿難海。是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今經。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妙法也。又(二‧一‧三十四)云。阿難此云歡喜。或無染。淨飯王冀太子為金輪霸其宗社。忽棄國損王。憂惱殆絕。魔來誑之。汝子已死。王哭云。阿夷語。既虛。瑞相無驗。復有天。汝子成佛。王疑求決。須臾信報。昨夜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云。生兒。舉國欣欣。因名歡喜(乃至)中阿含云。四眾若聞阿難所說。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為謦咳。大眾皆歡喜。阿難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今年五十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請為。如前說。眾勸阿難。阿難隨順五百皆歡喜(乃至)中阿含第七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十千犍度。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力歡喜(乃至)增一云。知時明物。處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難第一。約教者。歡喜阿難三藏也。賢阿難通也。典藏阿難別也。海阿難圓也。涅槃經云。善男子。阿難比丘具足八法。能具足持十二部經。何等為八。一者信根堅固。二者其心質直。三者身無病苦。四者常勸精進。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無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足從聞生智。阿難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稱阿難比丘。為多聞藏。又云。文殊師利。阿難比丘。是吾之弟。給事我來二十餘年。所可聞法具足受持。喻如瀉水置一器。般泥洹經云。佛告比丘。阿難比丘有四種德。其四眾之阿難所。從問經戒。阿難為具廣陳宣之。四輩弟子靡不欣擇。斯謂第一德。復有四輩弟子。不解經奧。至阿難所。啟質所疑。阿難釋經無不開解。聞者不厭。斯謂第二德。四輩高德睹阿難侍佛左側。無不吟詠。斯謂第三德。佛所說經言無多少。阿難所聞皆識。諷誦宣授四輩。一無增減。是謂第四德(本)。
粵信瑞聞付屬之微言。思流通之大益。欽仰不輕。歸依惟重。故廣集。莫痛繁(矣)。

淨土三部經音義集卷第三